《种群的特征》教案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能力目标(1) 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三、学习过程㈠、预习展示:1、回顾: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由于种群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一般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整体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

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和。

4、样方法的概念:在_________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_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用取样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⑴确定要探究的问题⑵制定计划①确定;②确定;③确定调查需要的,列出清单;④确定。

⑶实施计划①准备。

②确定调查对象。

③选取样方:样方的大小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如果该种群,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有哪些?(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4.1 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一、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种群:(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的特征。

(2)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

3、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作迁入率或迁出率。

迁入率或迁出率在研究_____________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含义:种群中所占比例。

一般分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2)性别比例种群中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5、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

类型:①均匀分布②________________ ③集群分布三、讨论交流(一)、种群的概念1、范围:一定的内。

2、要素:生物的个体。

针对训练1:下列实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 B. 蛇岛上所有的蝮蛇C. 鸟岛上所有的鸟类D. 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密度调查方法:由于种群密度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

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常用的取样方法:和。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得特征教学设计一、课题:种群得特征二、教学内容及目得:(一)教学目标: 列举种群得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得种群,并能对种群得研究提出有建设性得瞧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得变化及措施。

(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得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得特征。

2、难点:样方法得选择与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就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就是指分布在一定得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得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与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得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得讨论,教师引出种群得概念。

2、分析一下就是不就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得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得全部得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得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就是。

A不就是一种 ; B不就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得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瞧,种群就是个体得简单累加吗?个体得特征能代表种群得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得生命就是有限得,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得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得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就是个体得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得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她得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得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得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教师点评学生得统计方法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得方法:常用得科学方法之一就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得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得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得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得种群密度估计值。

种群的特征 教案

种群的特征 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教案标题:种群的特征年级:初中生物课学习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 理解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的计算方法。

3. 掌握种群生态位、种群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种群的变动原因。

相关知识点:1. 种群的定义和组成2. 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的计算方法3. 种群生态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4. 种群的变动原因教学重点:1. 理解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的计算方法。

2. 掌握种群生态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理解种群的变动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种群生态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种群的变动原因。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图片,向学生介绍种群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一下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

Step 2: 导入知识点(10分钟)讲解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演示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Step 3: 探究种群生态位(15分钟)讲解种群生态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资源利用、生存方式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种群生态位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

Step 4: 理解种群的变动原因(10分钟)讲解种群的变动原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

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种群变动的原因和背后的影响因素。

Step 5: 深化学习(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给定的种群案例,并分析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生态位和变动原因。

Step 6: 总结和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不同种群间的竞争、种群的演替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索。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分析观察到的种群特征和变动原因。

教学资源:1. 动植物图片2. 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的计算实例材料3. 案例分析材料4. 种群变动原因的图表和数据材料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2. 基于案例分析的问题回答3. 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拓展活动:1. 室外生态考察: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不同种群的数量、密度和分布情况,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知识结构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4、什么是样方?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教师总结归纳: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第一章:种群的概念与特征1.1 种群的概念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种类的概念。

讲解:解释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

1.2 种群的特征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讲解:介绍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第二章:种群密度的调查与估计2.1 种群密度的概念引入: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讲解:解释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2.2 种群密度的调查与估计方法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和估计方法。

讲解:讲解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如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和线路抽样法,并解释如何进行估计。

第三章:出生率与死亡率3.1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定义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的出生和死亡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含义。

讲解:解释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产生数量,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个体死亡的数量。

3.2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

讲解: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到生物遗传、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迁移率4.1 迁移率的定义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中个体迁移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迁移率的含义。

讲解:解释迁移率是指个体在单位时间内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的数量。

4.2 迁移率的影响因素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讲解:讲解迁移率受到生物的本性、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种群特征的变化与适应5.1 种群特征的变化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在不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的变化。

讲解:讲解种群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参数的改变而引起的。

5.2 种群特征的适应性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的适应性。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及其空间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种群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群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材料:种群特征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提问:什么是种群?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10分钟)2.1 介绍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 举例说明种群基本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种群数量特征(15分钟)3.1 介绍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10分钟)4.1 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2 举例说明种群空间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分钟)5.1 呈现实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5.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6.1 总结种群的特征,强调重点内容。

6.2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6.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和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理解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本节从宏观、群体水平分析了“种群”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主要数量特征;了解种群数量特征在实践中的应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2.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设计与完成“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提升对数据图表等的处理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3 教学过程本节课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

教学内容并不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轻松。

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

3.1 激趣设疑直入主题PPT课件展示视频“2014两会:北京人口调控”,问题:如果你是市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北京人口资源,请问你打算了解人口哪些方面的内容(数据)?学生思考。

提示:2013年北京市人口突破2100万,这是人口数量(板书:数量),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教师PPT展示,我们知道个体能够形成种群,种群形成群落。

两个湖泊中的鲤鱼;东海海底中所有生物;一块稻田里的幼蚜等是不是种群?种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教师提出:生活在北京市的每一个人是个体,“个体”会不会死亡?“种群”会不会随之消失?不同的个体在数量上有没有差异?不同的种群呢?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有着不同于“个体”的特征。

引入主题——种群的特征(板书:种群的特征)。

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并将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进而引人主题——种群的特征。

3.2 联系实际,讲解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等。

(完整word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完整word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课题:种群的特征二、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查种群密度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

(2)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3)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4)简述种群四大特征的内在关系。

(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

2、能力目标:(1)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应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4)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2)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02教学重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03 教学难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证实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04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05教学手段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

06教学过程基本思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引申,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的思维状态进入群体水平的思维状态。

围绕保护藏羚羊就要了解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来研究种群的特征。

从了解现有藏羚羊种群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讨论;通过对不同季节同一地区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不同,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讨论;通过要预测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引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最后对种群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指出它们之间内在关系。

(1)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单个独立存在的吗?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我们还需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列举种群的特征;(2)能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3)了解种群特征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知识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及小组讨论掌握本节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群特征的知识生成,体验知识的实践应用的意义;(2)学生通过对种群数量特征的认识,引发学生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的国策,关注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具体操作过程,及其科学有效性的阐明。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与设计导入新课生物都不是单个存在的。

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影响,也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时候,只研究生物个体本身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或者我们还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研究生命现象。

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在“第4章种群和群落”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其中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以种群作为研究单位能发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目标达成一.回顾种群的概念二.学生阅读课本,通过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将种群的各个特征用公式表示出来。

2. 为什么要研究种群的特征?3. 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教师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阅读课件上的一则笑话,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了生物不能以个体的形式长期存在,而应组成一个集体。

师:俗语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每种生物都组成了集体,以集体的形式存在,我们通常把这一集体称为种群。

(提出问题)课件所列群体是否为种群,并归纳种群的条件?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应具备条件:“三个一”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三者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种群,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假如你是一名渔民,你最想关注鱼群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3.种群的特征
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提出问题)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有哪些?
(学生活动)认真研读课本探究活动,明确标志重捕法。

4. 种群密度
⑴概念: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⑵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⑶调查方法: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活动范围不大的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②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适用范围:多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注意事项: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太醒目并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

(提出问题)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
5.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其中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⑵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问题)
1.我们如何预测鱼群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受哪些因素影响?
2.设计表格表示鱼群年龄结构类型。

(学生活动)小组协作讨论绘图,展示结果。

6.年龄组成
⑴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⑵类型: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⑶意义: 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7.性别比例
⑴概念: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⑵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⑶意义: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

提出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2.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趋势的特征是什么?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5.种群这几点特征之间有何联系?并绘制关系图。

(学生活动)研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展示所绘关系图。

8.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⑴特征描述: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趋势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⑵关系图: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5、空间分布
随堂练习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D、一座山峰上的树
2.属于种群密度的是()
A某地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