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5.12

合集下载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杨延宗教授: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来源: 卫生部CAI课件--心律失常诊治新进展作者:杨延宗刘金秋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 猝死的流行病学猝死是世界范畴的健康问题,以美国为例,每天发生猝死的人数可达1 200例,每年猝死者可高达40~50万,占各种自然死亡原因的15%~20%。

而且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

在引发猝死的各种疾病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最为常见,年发生数在美国为30~40万,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报道的SCD发生率相对低于西方国家,但在猝死中仍居首位,并有上升趋势。

SCD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SCD已成为当前心血管病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 SCD的定义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不能预测的突然性内因性死亡,凡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者均称为猝死。

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共识,第十次修订了SCD的定义:发生在院外、急诊室或者在运往医院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

死亡原因可以是室颤、室速、心脏停搏或者非心律失常原因。

但是可以进行危险分层的SCD特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因为这部分患者经干预治疗(体内或者体外除颤)可逆转。

具体心律失常包括: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以及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颤)等。

3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大部分SCD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多数,其他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患者等也是SCD的高危人群。

5%~10%的SCD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遗传性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CPVT)患者等。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它通常发生在无前驱症状的情况下,对个体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心源性猝死,准确了解其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一、临床特征1. 突发性心源性猝死具有突发性,患者通常在数分钟内发生猝死事件。

这与其他猝死原因如创伤、中毒等有所不同。

突发性事件使得对于患者的救治时间非常关键,提高了对猝死的认知、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2. 意识丧失和无反应心源性猝死的另一个特征是患者在事件发生后会立即失去意识,并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这是由于心脏停搏导致的脑灌注不足,即使在意识恢复前,也很难唤醒患者。

3. 缺乏预警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不同,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的预警症状。

许多人在猝死发生前都没有出现心脏病症状,这增加了其突然性和突发性。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过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人,进行定期的心脏检查和评估非常重要。

二、诊断标准1. 心脏结构性病变心源性猝死的一个诊断标准是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

这些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和心脏先天畸形等。

结构性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也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反映了心脏功能的紊乱。

具体表现包括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常规方法之一,对于高风险群体,应该经常进行心电图监测。

3. 家族史家族史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家族中有一例或多例心源性猝死病例,那么该家族成员的风险也会增加。

与家族史相关的遗传突变也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依据之一。

4. 排除其他原因在确保上述标准满足的条件下,还应排除其他猝死原因,如创伤、中毒等。

通过仔细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判断是否为心源性猝死。

结论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致命性的心脏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烦恼。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 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

”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

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

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心脏猝死应急预案总结

心脏猝死应急预案总结

心脏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快速死亡,是临床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心脏猝死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对心脏猝死应急预案进行总结如下:一、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1. 早期发现: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心脏猝死的警惕性,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迅速采取抢救措施。

2. 快速反应:在发现心脏猝死患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抢救。

3. 协同配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应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抢救任务。

4. 科学救治:遵循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救治效果。

二、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 早期识别:医护人员应掌握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如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等。

2. 紧急呼叫:一旦发现心脏猝死患者,立即呼叫其他医护人员,并启动应急预案。

3. 初步急救: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和除颤。

(1)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抢救者双手叠放,以掌根按压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2)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频率10-12次/分钟。

(3)除颤: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直至恢复窦性心律。

4. 心肺复苏持续:在除颤无效的情况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心跳。

5.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6.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7. 脑复苏:头部放置冰袋或戴冰帽,降低脑部代谢,预防脑损伤。

8. 转运: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及时将患者转运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三、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1. 定期组织心脏猝死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2. 加强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除颤等急救技能培训。

3. 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心脏猝死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应熟悉应急预案内容,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解析

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解析

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解析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突然心搏停止的情况。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症状的情况下,且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虽然心源性猝死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其中的一些病理生理学机制。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变通常由于血管壁内的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

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二、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减少。

当心肌缺血持续一段时间时,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即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

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严重损伤,容易诱发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并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心脏的电气活动发生异常时,可能导致心律不齐或者心动过速等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这种情况下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血液循环中断。

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死因,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心律失常至关重要。

四、遗传因素一些遗传因素也被认为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相关。

一些心脏离子通道的突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家族性心源性猝死通常与遗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可以影响心脏电气活动和传导系统的功能,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总结起来,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遗传因素。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诊治心源性猝死。

通过积极控制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加强心脏健康教育,以及进行定期体检和心电图检查,可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保护人们的心脏健康。

心脏性猝死名词解释

心脏性猝死名词解释

心脏性猝死名词解释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在1小时内因心脏原因导致心跳骤停而突然死亡的情况。

这种突然死亡往往发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患者常无预警症状,甚至没有心脏病史。

心脏性猝死是一种突发的严重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心脏的电信号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其他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还包括心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并发症等。

人们通常认为心脏病发作会有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恶心等。

但是,心脏性猝死的特点是突然发作且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常在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感到正常,当心脏电活动突然终止时,患者会当场倒地,并失去意识。

这种突发的心跳骤停导致血液无法被输送到重要器官,如果没有及时的心肺复苏和除颤治疗,患者很快会死亡。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诊断,通常需要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判断。

但是,由于心脏性猝死发作时症状不典型且突然,因此诊断困难。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史、心脏检查、心电图等进行初步判断,进一步靠血清标志物、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来确定诊断。

心脏性猝死应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鉴别,如药物中毒、溺水、中风等。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饮食习惯可以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避免烟草、酒精和滥用药物,保持健康体重和正常血压糖脂水平等都是预防心脏病的关键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已经出现心血管疾病等,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对于已经诊断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群来说,定期服用药物以减轻病情、控制病情恶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及时就医、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也能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心脏性猝死发作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首先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家庭或公共场所进行心脏复苏,提高抢救效果。

综上所述,心脏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危险的情况,虽然发作时症状不典型且无预警,但是通过预防、即时的诊断和紧急抢救,我们可以避免和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猝死是指患者突然发生的、非预期的心血管事件,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

猝死的发生突然,病情严重,需要立即采取护理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和护理质量。

一、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患者出现猝死症状时,护士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并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物。

2. 评估患者病情:护士应立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

如果患者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 进行心肺复苏:护士应按照心肺复苏的程序进行操作,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 给予药物治疗: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护士应准确执行医生的医嘱,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5.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6.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护士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7. 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输注药物和液体。

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液体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8. 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护士应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等。

二、猝死的处理流程1. 初步处理:医生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进行初步处理,包括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心肺复苏等。

2. 确诊猝死:医生应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方法确诊猝死,并确定猝死的病因。

3. 进一步处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应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4. 护理措施:护士应根据医生的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液等。

5. 心理支持:患者家属可能会出现恐慌、悲伤等情绪,需要护士给予心理支持和管理。

6. 后续处理:患者病情稳定后,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后续处理,如转科治疗、康复治疗等。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一般是指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或无任何征兆的意外循环突停。

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SCD的总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然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

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SCD。

尽管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迅速发展,但仍有近半数的冠心病患者的死亡是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因而,抢救成功率很小,美国低于30%,而在许多国家接近0%。

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能得到有效的快速治疗干预(如初步的紧急心肺复苏术)仅有发生在医院内或有幸经过初步抢求治疗并及时送至急诊室的心脏骤停患者,有机会得到有效治疗而幸存。

尽管如此,现已出现了一些苗头可望提高心脏性猝死的生还率。

举例来说,对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猝死,有创性电生理检查十分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在它的指导下采用预防性治疗措施,诸如针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和心室颤动(室颤,VF)选择有效或显著减少心律失常事件(包括持续性室速、室颤和/或猝死)的发生率。

一些无创性技术如信号平均心动图(检查持续性室速,VL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监测)发现的复杂室性早搏,已被证实对预测心律失常高危患者有较肯定的价值,而把这三项或其中两项无创性检查技术结合使用,则预测准确率较高。

第一节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仅有在规模较小的人群中进行的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不足以代表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全貌。

有一些资料可作参考,例如,近年来美国每年有35万~4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德国有8万~10万。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绝大多数发生在医院外。

猝死患者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冠心病,尤其心肌梗死(MI)后一年内。

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但人口总数大得多,虽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估计心脏性猝死的绝对数字不小。

猝死的发生率呈双峰的年龄分布。

第一个峰在出生后6个月(婴儿猝死综合征,不在此讨论),而第二个峰在45~75岁之间,与冠心病的年龄分布相吻合。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和救治现状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和救治现状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和救治现状[导读]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 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和形式都不能预料。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 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和形式都不能预料。

1、引起猝死的原因心脏性猝死大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有心肌梗死病史者;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可引起猝死,如冠状动脉起源与走行异常、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炎等。

心肌病变也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心肌炎等。

以下原因也可引起猝死:①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和感染心内膜炎等;②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和Eberstein畸形等;③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Ⅰa、Ⅰc和Ⅲ类),抗组胺药物如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普罗布考和可卡因;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和低钙等。

心脏性猝死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由原发性心电活动异常而引起,如长QT间期综合征、WPW综合征和Brugada 综合征等。

按照美国指南的建议,这些离子通道病均可列入心肌病的范畴。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牵头的一项关于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选取了几个不同地区的样本,经抽样调查推算我国年猝死人数估计超过50万。

同时该研究发现,与猝死患者有关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国内小样本数据国内学者也积累一些小样本的观察数据,简述如下:(1)雷普平等对79例死于心脏性猝死的尸体解剖发现,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包括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和冠状动脉栓塞)、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破裂、高血压、脂肪浸润和先心病等。

(2)孙玉胜等对9 6 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研究发现,心脏性猝死病因为冠心病(42例,43.8%),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26.0%)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17.7%);其次为扩张型心肌病(20例,20.8%)、风湿性心脏病(15例,15.6%)、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11.4%)与肥厚型心肌病(7例,7.3%);最少为肺心病与先心病(各1例,1%)。

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技巧

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技巧

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技巧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的心脏疾病,往往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遇到心源性猝死的应急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技巧,帮助读者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

1. 即刻叫救护车并进行CPR当发现有人出现疑似心源性猝死的症状,首先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叫救护车,并告知对方具体的情况和地址。

紧接着,要进行心肺复苏(CPR)。

CPR包括按压胸口和进行人工呼吸。

按压胸口时,应找到胸骨下缘的位置,用两只手掌交叉叠放,然后用身体上部的力量向下按压,每分钟约100-120次。

人工呼吸时,要把头抬起,掀开嘴唇,探查口腔内是否有异物,然后封住患者的鼻子,用自己的嘴对嘴进行呼吸,每次呼吸1-2秒。

2. 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装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如果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寻找附近的AED设备,并马上使用它。

使用AED时,先打开设备,按照屏幕上的指示操作。

注意要保持患者的胸部干燥,清洁胸部,粘贴电极贴片,然后按下除颤按钮。

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安全,确保没有人接触到患者或AED设备。

3.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手动按压心脏)如果无法找到AED设备,或者设备远离现场,我们仍可以进行手动按压来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体征。

手动按压心脏时,患者应处于平躺状态。

找准胸骨下缘位置,用两只手交叉叠放于胸骨下方,然后向下按压,力度要适中。

每分钟按压次数应在100-120次之间。

4. 尽早寻求医疗救助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疾病,需要在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因此,在应急处理的同时,要尽快寻求医疗救助。

当救护车到达时,将患者移送到医院,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医院会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抢救。

5. 其他可能的处理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应急处理技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心脏猝死

心脏猝死

心脏猝死文章目录*一、心脏猝死的概述*二、心脏猝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心脏猝死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心脏猝死的危害*五、心脏猝死的防治方法心脏猝死的概述1、定义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2、症状部位心脏3、症状科室心内科4、常见病因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中毒,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心脏猝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

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

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

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心脏猝死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心脏猝死的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心电图检查有3种图形:心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心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心室停搏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

护士节护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护士节护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5.12护士节护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必答题(每题10分)1、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的创建地是(英国)2、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成立于那年那座城市(1888年福州)3、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所有人)4、“护士必须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句话出于 (南丁格尔)5、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尊重患者)6、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五要素)7、所谓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理)8、质量管理按阶段不同可分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9、我国第一个获奖人是(王绣瑛)10、提高护理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基本功训练)11、领导者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下,不断创新进取的首要因素是(思维能力)12、常用于处理抢救及紧急情况的领导方式是(权威型)13、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护理人员占的比例是(50%)14、我国护理改革的重点工作为(整体护理技术)15、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16、护理管理的核心是(护理质量管理)17、患病初期及康复期,角色身份一时难以转变,这种心理称为(习惯性心理)18、患病后信心不足,期待别人来关心,帮助和照顾,这种心理称为(依赖性心理)19、病人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的社会角色身份,这反映了患者的什么心理(自尊心理)20、因病伤残患者主要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为(焦虑和抑郁)21、手术前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22、传染科病人由于被隔离,容易产生什么心理(自卑孤独心理)23、护士职业所需的最突出的注意品质是(灵活性)24、护士职业所需的最突出的道德特点是(利他精神)25、护士娴熟的技术要求是(稳、准、快、好)26、护士职业所需要的情绪特点是(积极而稳定)27、对护士记忆力的最主要要求是(记忆的精确性)28、护士职业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人际交往能力)29、护士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利他和助人)30、高血压脑病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31、老年糖尿病人治疗原则是(首选口服降糖药)32、呼吸道疾病出现的大咯血是指(200ml/次)33、蛋白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34、院前急救的目的是什么(挽救生命、安全转运)35、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36、休克指数等于1时,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多少(20%-30%)37、脑复苏体温降至亚冬眠水平温度是35℃,冬眠水平温度是(32℃)38、上臂扎止血带时,不可扎在上1/3处,原因是(以免损伤桡神经)39、口对口通气的吹气量应该是(800~1200ml)40、过敏性休克主要致死原因是(喉头水肿)41、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呼吸急促,提示病人失血量超过(40% )42、灾难急救中休克病人救护的首要环节是(消除病因,补充血容量)43、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量为:(50ml)44、开放性气胸急救处理首先要(用厚敷料封闭伤口)45、不明毒物中毒时适用洗胃的液体为(温开水或生理盐水)46、氰化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亚硝酸钠)47、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掌根应放在什么位置(胸骨中下1/3处)48、溺水者救上岸后,首先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清理呼吸道异物)49、目前居人体器官和组织移植中首位的移植是( 角膜移植)50、肾移植加速排异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天~5天出现)51、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最早在术后(6~10天)52、纤维内镜消毒剂首选(2%戊二醛)53、医院内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诱因为(留置导尿管)54、接触传染病人、感染伤口及污染物品后双手应(先消毒再清洗)55、灭菌速度快、灭菌效果好、经济、环境污染小的是方法是 ( 压力蒸气灭菌法)56、我国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呼吸道)57、目前引起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肝炎病毒为 (丙型肝炎病毒)58、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当中最重要的感染源是(已感染的病人)59、《护士条例》的实施时间是(自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60、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61、申请护士执业注册者,应当在综合医院完成护理临床实习多长时间:(8个月)62、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多长时间提出(30日)63、护士执业注册申请,应当自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日起几年内提出(3年)64、延续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65、护士被吊销执业证书的,自执业证书被吊销之日起几年内不得申请执业注册(2年)66、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是什么(预防为主)67、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年龄是(18~50周岁)。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05.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A.心室颤动B.室性心动过速C.电机械分离D.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E.心室停顿[答疑编号502732030101]『正确答案』A二、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间期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改变(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低血镁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等因素都能诱发心脏骤停。

106.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2]『正确答案』D107.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3]『正确答案』D108.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

心源性猝死的家庭常备急救药品

心源性猝死的家庭常备急救药品

心源性猝死的家庭常备急救药品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常在短时间内发作而导致突然死亡。

它往往出现在家庭、社区或工作场所,所以家庭常备急救药品非常重要。

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急救药品有可能挽救生命。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心源性猝死急救药品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肌苷酸肌苷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急救药品。

它能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并且在心肌缺氧时提供能量。

家庭中常备肌苷酸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有心脏病史的家庭成员。

使用肌苷酸时,首先要确保患者没有对该药物的过敏反应。

对于成年人,一般要将肌苷酸溶于注射用水中,并缓慢注射到患者的静脉中。

剂量一般为10毫克/千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对于儿童,剂量更需要小心斟酌。

使用肌苷酸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尽快送往医院。

二、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急救药品。

它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缓解心绞痛。

在心源性猝死的紧急情况下,如果患者有心绞痛的症状,家庭可以考虑使用硝酸甘油。

使用硝酸甘油时,首先要确保患者没有低血压和其他疾病。

将一片5毫克的硝酸甘油贴在患者舌下,并等待数分钟。

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可以再次使用硝酸甘油。

但是,硝酸甘油在24小时内只能使用三次,超过这个限制将可能产生药物耐药性。

三、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急救药品,常用于紧急情况下。

它由多种草药制成,能够迅速舒张血管、稳定心脏节律,并增加心脏血流。

速效救心丸常被用于急性心脏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病情。

使用速效救心丸时,一般建议先将一片药丸溶解在一些温水中,然后让患者饮用。

剂量一般为一颗,但对于儿童或老年人,剂量需要适当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速效救心丸不适用于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四、心肌酶检测试剂盒心肌酶检测试剂盒可以帮助家庭在出现疑似心源性猝死的情况下进行初步诊断。

这些试剂盒可以检测心肌细胞受损的程度,通过检测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心肌酶的浓度来判断心脏是否受到了损伤。

使用心肌酶检测试剂盒时,根据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立即或24小时以内的死亡定为猝死,2007年美国 ACC会议上将发病1小时内死亡定为猝死。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源性猝死丧生,占死亡人数的15%~20%。

美国每年有约3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

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居死亡原因的首位,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流生病学资料报道,但心源性猝死比例在逐年增高,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高达80%~90%。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美国Framingham 20年随访冠心病猝死发病率男性为女性的3.8倍;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二)相关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患者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陈旧性心梗也是心源性猝死的病理表现,这类患者也可见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心电不稳与传导障碍等病理改变。

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通常包括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最终作用机制仍无定论。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的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

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导语:根据最新指南,把胸外按压放到了急救程序中最重要的位置,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第一步。

我国每年大约有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对于这类突发的心血管疾病,心肺复苏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50%。

如果心跳停止后10分钟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几率不到1%。

先做胸外按压
根据最新指南,把胸外按压放到了急救程序中最重要的位置,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第一步。

这是因为要求一个非医护人员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太强调这一点,反而会降低人们救人的积极性。

在医护人员到达前,单纯的胸外按压亦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当认识到这点,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危急关头救人一命。

要注意的是按压的同时配合人工呼吸的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如果发生意外的是自己的亲人,建议最好配合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过程
1、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

2、拍打患者两侧肩膀,凑到两边耳朵边大声问:“你怎么啦?”
3、确定其无反应后,指定身边的人拨打120。

4、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按压30次。

5、对于没有头或颈创伤的患者,应一手往下压住病人额头、另一手提起下颏,使其气道通畅,做两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6、如此按压、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循环多次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万
Prevention 救治
How to
Prediction 有限
54万
艰难 Prevention
SCD的病因分类
CAD DCM 14% 5% 14% 67% Channelpathy Others
in Korea
CAD DCM Channelpathy Others
in China
15% 9%
18%
58%
SCD的危险性

曾有SCD发作者 50% 曾有VT发作者 20-50% 有不明原因SCD家族史 50% 有心梗病史 75% 除外心梗的冠心病 2050% 肥厚性心肌病 15%



心肌增厚 19% 长Q-T综合征 60% 心肌缺血情况下室性早搏 6-25% 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 47%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29% 不明原因晕厥
SCD危险因素
VT 62%
VF 8%
TdP 13%
Bradycardia 17%
心肌急性缺血 心电不稳定
室性心律失常、晚电位、TWA
心功能下降
LVEF降低、充血性心衰
冠心病
心梗后-短阵室速
心梗后-EF
低下 不明原因晕厥 急性心梗后1周内室速
几种特殊疾病
LQT、Brugada
4.
5. 6.
7.
冠心病, LVEF<35%,心梗后40天,心功能II-III 冠心病, LVEF<30%,心梗后40天,心功能I 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II-III, LVEF<35% 非持续性室速, 有冠脉疾病, 心梗病史、 LVEF<40%, 电生 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 (B)
RFCA
Ⅲ级 Ⅳ-A级
Ⅳ-B级 Ⅴ级
多形性 成对
3个或更多,形成 短阵室速 早期发生的(R/T)
1971年Lown和Wolf提出室早 的分级法(见右表),室早 级别越高,其危险因素越大。
心脏性猝死 识别
SCD危险评估 有创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能诱发VF或持续VT的患者为高危 病人。
SCD危险评估 无创方法
建议及呼吁
建立 以降低死亡率为目的 治疗模式
建议及呼吁
每位医师明确认识:SCD风险





有过一次心脏骤停者 有过一次持续室速 不稳定冠脉病变 心梗后有频发室性心律失常者 心肌病进展中尤其合并心衰者 左室动能严重受损 心脏失同步患者 离子通道病(Brugada, LQTs)

只有一次 血运重建
心肌梗死
LVEF↓
室性心律失常 (EP Induced
QRS 波宽度
基质 结构
自主 神经
电不 稳定
未知 原因
自主神经
德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和华西医院的合
作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后灾区室性心律 失常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间接提示自主 神经紊乱在室速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心电图: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变异性均 是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的反应,对心脏性 猝死有一定预测价值。
White RD. Ann Emer Med. 96;28:480-485. Smith SC. Circ. 97;13:1321-1324.
Cobb LA. Circ. 92;85:I98-102. Valenzuela TD. N Engl J Med. 2000;343:1206-1209.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临床试验 ICD-预防有效性
Source: Myerburg RJ. Circulation. 1992;85(suppl I):I-2 – I-10.
LVEF
30%
无论什么基础心脏病,EF值越低死亡率越高
只要 EF 30% 都要植入ICD?
现有的研究表明
低EF值只是与死亡相关的
因素之一
对界定EF值需要作进一步
二级预防
CASH
CIDS AVID
与心脏骤停 有关的试验
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
MUSTT MADIT-II MADIT


与心梗后高 危患者有关 的试验 与心衰高危 患者有关的 试验
SCD-HeFT
COMPANION

SCD的预防
前瞻性试 验名称 入选对象 分组情况 结论
ICD和对照比较,2年降 低总死亡27% AVID(1016 VF,VT伴晕厥,VT 1、胺碘酮或索 例) 伴EF<40%及 他洛尔 SBP<80 2、ICD
运动试验:心率恢复减慢和恢复期间的室早
SCD危险评估 无创方法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对心肌梗死后及低EF值病 人有很好预测价值 心率变异性(HRV):价值还需进一步确定 窦性心率震荡(HRT):价值须进一步研究 确定心室晚电位; 微伏T波电交替:是SCD的独立预测指标

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
SCD Incidence
CHN IND THA KOR AUS HKG JAP 0.00% 0.02% 0.04% 0.05% 0.10% 0.01% 0.07% 0.14% 0.04% 0.18%
USA
0.15% 0.20%
India: 0.18% by estimating vs 0.1-0.2%/Y in USA
在轻度到中度心衰中最常见的死亡模式是SCD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eart failure are more likely to die suddenly. 1 MERIT-HF Study Group. LANCET. 1999;353:2001-2007.
心脏性猝死—全球性的挑战
0.036~0.128%/year 0.042%/year 0.1~0.2%/year 300,000~350,000/year 544,000/year
以13亿人口推算 SCD发生率 41.9/10万
0.5million 1.3 billion
How to
Prediction 寻找?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
心律失常特征
频率快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频率加快很快兑变为室颤的 室颤发作立即演变为心脏性猝死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
如何救治 >85%患者?
SCD SCD SCD SCD SCD
SCD SCD SCD SCD SCD 院外存活率 1-15%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防治技术-AAD

70年代始经验性应用AAD-减少室性早搏


CAST、SWORD试验-增加死亡率
III类AAD-对死亡率呈中性影响
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发作
预防心脏性猝死—(except for BB)
?毒副作用
有效性-相对 有限性-绝对
ICD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ICD是目前最为有效预防SCD的方法 有限性和不足
出现室速或心脏骤停
猝死家族史
无器质性心脏病持续室速:特发性室速
心脏猝死发病率及事件总数
发病率 (%/年) 成人总发病率 高危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的患者 EF < 30%的心衰病人 事件总数 (#/年)
院外心脏骤停幸存者
心梗后康复期伴VT/VF
0 1 2 5 10 (%) 20 30 0 100 200 (x 1000) 300
左室射血分数(LVEF) LVEF<40%发生心律失常事件风险为4.3%,对心律失常事件 预测的敏感性59.1%,特异性77.8% 常规ECGFra bibliotek
QRS宽度:时限超过120 ms是SCD的独立预测因素。 QT间期和QT离散度:其预后价值仍存有争议。 诊断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的主要依据:先天性长QT,Brugada综合 征,ARVD
国外研究现状
SCD的发病情况
西方国家:84-200/10万/年 85%院外死亡,幸存者1-15%
室性心律失常的地位
50-80%
SCD由于室性心律失常 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减少SCD发生率
防治方法的有限性
至今没有防治SCD的“好”方法:药物?ICD?消融?
其他?
猝死的直接机制
1、ICD较未植入者总死 亡率下降23%;2、作为 预防性用药,胺碘酮不 能提高生存率
④ 心梗后
⑤ 心衰
③ 晕厥
①心脏骤停
② 持续室速
ICD data in China
ICD-- 适应证(2008)
I类适应证
1. 2. 3.
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自发性持续性室速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不明原因的晕厥, 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VT, 无论血流动 力学是否稳定 (B)

心脏性猝死的干预策略
社区家庭教育与培训
全民CPR
科学研究工作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射频消融(RFCA)

a

b
美国 中国
c
d
CPR + AED + 911 120 CPR Defibrillation??
CPR
training in more cities and citizens 67 units of AED has been installed in 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Not as qualification and legislation
Some data showed -----AED increase survival after SC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