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 备课笔记
读书笔记:与疼痛的较量之镇痛药
读书笔记:与疼痛的较量之镇痛药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内在感觉之一就是“疼痛”。
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
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如软组织及关节急性损伤疼痛、手术后疼痛、产科疼痛。
慢性疼痛,如软组织及关节劳损性或退变疼痛、顽固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癌性疼痛、特殊疼痛类等。
国际疼痛学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
2009年后,为10月第3周的周一,我国也将10月的第三周定为“中国镇痛周",以提高人们对及时防治疼痛的科学认识。
与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不同,镇痛药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的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的阿片样镇痛剂,镇痛的同时不影响其它感觉,并能保持意识清醒。
镇痛药吗啡:来自于阿片中的吗啡(morphine),作为镇痛药在临床应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阿片(opium) 一词源自希腊文(opos),为“汁液”的意思。
是植物罂粟的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浆汁,干燥后呈棕黑色膏状物。
公元前四千年,苏美尔人就将阿片作为麻醉药。
公元前3400年,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罂粟。
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称其为“阿片”。
公元7 ~8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又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片”又称为“鸦片”。
阿片内含多种生物碱,其中吗啡含量最多,约占10%左右。
1806年,德国药剂师泽尔帝纳(Friedrich W.Serturnen),从阿片中分离出一种生物碱,呈白色粉末状,泽尔蒂纳想验证这种生物碱的效果,就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服用了一定量的白色粉末,结果昏了过去。
醒来之后,他感觉自己刚刚像进入了梦幻一般,这不禁使他想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睡梦之神吗啡斯(Morpheus) ,于是,他就将这种新化合物命名为“吗啡”。
吗啡镇痛作用强,皮下注射5-10mg,镇痛作用可维持4-5小时,能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同时有镇静和欣快作用。
药理学—— 镇痛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镇痛药知识点归纳考情分析镇痛药(1)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练掌握(2)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掌握(3)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掌握(4)可待因、丁丙诺啡、喷他佐辛、纳络酮和芬太尼的特点了解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一)吗啡【药动学】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
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吗啡 + 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κδσ【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镇痛、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2.外周作用心血管:血管扩张平滑肌:兴奋镇痛、镇静、致欣快特点: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抑制呼吸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药理学笔记:镇痛药
掌握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药动学特点、临床应⽤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吗啡的作⽤机制,依赖性产⽣原理及其防治。
了解其他镇痛药和阿⽚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特点。
【病因】各种形式的伤害刺激作⽤于神经末梢均可引起疼痛(锐痛、钝痛)。
【镇痛药分类】分为强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两⼤类。
强镇痛药镇痛效果强,主要缺点反复应⽤容易导致成瘾,属⿇醉药品,应严格控制使⽤。
阿⽚类药物 阿⽚类药物具有强⼤的镇痛⽤,反复应⽤易于成瘾,故⼜称成瘾性镇痛药(或⿇醉性镇痛药。
⿇醉性药品)吗啡(morphine) [药理作⽤]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吗啡具有很强的镇痛作⽤,对持续性钝痛较间歇性强。
a⽪下注射5-10mg,可持续4-5⼩时。
b镇痛范围⼴,各种疼痛均有效。
c镇痛时,意识及其它感觉不受影响具有明显的镇痛作⽤和欣快感,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提⾼疼痛的耐受性。
如外界环境安静,可致⼊睡。
d镇痛机制:与不同脑区(脑室导管周围灰质、丘脑、脊髓背⾓胶质区等)的阿⽚受体(吗啡受体)结合,摸拟内阿⽚肽(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的⽤。
(2)镇咳为抑制咳嗽中枢所致 (3)抑制呼吸 a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中毒量:呼吸衰竭死亡。
b由于抑制呼吸,新⽣⼉、婴⼉易中毒死亡,肺⽓肿、肺⼼病禁⽤ (4)其它 a催吐:初次使⽤时可出现恶⼼、呕吐、反复使⽤可减轻。
b缩瞳: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 2、⼼⾎管系统 (1)扩张外周容量⾎管及阻⼒⾎管,其机制与促进组胺释放和中枢交感张⼒降低有关 (2)由于抑制呼吸引起⼆氧化碳潴留,继发性引起脑⾎管扩张、脑脊液压⼒⾼ 3、平滑肌 (1)强⼤、持久地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蠕动减少,此外还能抑制消化液分泌,可导致便秘。
(2)胆道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内压升⾼和诱发胆绞痛。
(3)输尿管收缩。
(4)⽀⽓管平滑肌收缩,可诱发哮喘发作。
(5)膀胱括约肌张⼒提⾼,导致尿潴留 [临床应⽤] 1、镇痛 (1)⽤于其它镇痛药⽆效的急性锐痛; (2)胆绞痛、肾绞痛宜合⽤阿托品。
药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镇痛药
镇痛药1.疼痛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病理生理意义:具有保护作用(局限性),但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2.疼痛的分类2.1 持续时间急性疼痛• 短期存在,<2个月;• 躯体损伤,如手术、创伤后等;• 有保护作用。
慢性疼痛• ≥3个月;• 多数与以往的损伤有关,还受其它的因素影响(心理、社会、经济等);• 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2.2 性质锐痛•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强烈;• 持续时间较短;• 如刺痛、绞痛、跳痛、灼痛、切割痛、撕裂样痛、触电样痛等;钝痛• 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轻;• 持续时间较长;• 如胀痛、酸痛、隐痛、闷痛等。
2.3 发生部位躯体痛• 定位明确;• 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常见骨痛和软组织疼痛。
内脏痛• 定位不准确;• 钝性、绞榨样疼痛。
神经痛• 神经损伤或兴奋性增高;• 糖尿病性神经痛(DNP)、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2.5 产生原因生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 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 持续时间短;• 保护作用;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自发的;• 痛觉过敏或超敏;• 持续时间长、范围大。
3.疼痛与痛觉传导通路刺激(伤害性刺激)→ 外周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神经冲动(伤害性信息)→ 感觉传入神经(伤害性传入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伤害性感受器:外周游离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组织;直接接受伤害性刺激或者间接为致痛物质所激活。
4.伤害性信息的传入一般认为传导伤害性信息的纤维是较细的Aδ和C两类纤维;Aδ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快;C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较慢。
5.痛觉的上行传导通路经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 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6.痛觉调制的机制6.1. 痛觉调制的外周机制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和生成多种化学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创伤和炎症反应产生的这些介质直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高阈值痛觉感受器转化为低阈值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致敏。
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理学 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一、阵痛药
、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
1.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PEG)合成和释放增加,使体温定点升高,引起发热。
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NSAIDs通过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酶(COX),使PGs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
阵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
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
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欣快感和成瘾性。
NSAIDs可抑制炎症部位COX,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并间接发挥抑制炎症反应中白细胞游走、聚集;减少缓激肽形成;稳定溶酶体膜并抑制溶酶体
酶释放等多种作用。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镇痛药》详细复习要点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1.阿片受体激动药(1)吗啡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禁忌证(2)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3)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其治疗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丁丙诺啡、布托啡诺、纳布啡、地佐辛、曲马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3.其他镇痛药罗痛定、布桂嗪、奈福泮、高乌甲素、氟吡汀、齐考诺肽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4.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等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阿片激动药【主打药】——吗啡【药动学特点】1.皮下注射吸收快,30min可吸收60%。
2.口服后易吸收,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仅为25%。
3.1/3左右与血浆蛋白结合。
仅少量进入脑组织。
4.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从肾排泄。
【药理作用】——阿片受体激动剂。
1.对CNS作用(三镇二兴奋一抑制)(1)镇痛镇静: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慢性钝痛优于间断性锐痛。
同时出现欣快感——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成瘾的重要原因。
明显镇静作用,但无催眠作用。
(2)抑制呼吸:①抑制脑干呼吸中枢;②降低呼吸中枢对CO的敏感性——μ受体。
2中毒剂量——呼吸频率减慢至3~4次/分。
呼吸麻痹——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
(3)其他作用:①中枢镇咳——抑制延髓咳嗽中枢。
但因其成瘾性强,故不作为镇咳药使用——可待因。
②瞳孔缩小——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
中毒剂量——针尖样。
③恶心呕吐——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马上小结】吗啡对CNS作用3镇:镇痛、镇静、镇咳。
2兴奋: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瞳孔缩小;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1抑制:抑制呼吸中枢。
④影响激素释放1)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2)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释放:使血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降低;3)抑制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释放,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低。
镇痛药(药理学重点)
禁忌症同吗啡
4.能提高膀胱括约肌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吗啡能收缩支气管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与吗啡相似,可镇静,镇痛,持续时间比吗啡短,镇痛效力弱于吗啡,成瘾性较吗啡弱
2.能中度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但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大剂量使支气管收缩,对子宫无兴奋作用,不延缓产程。
3.可致直立性高血压,由于抑制呼吸,也能使CO2蓄积,致颅内压升高
临床应用
1.镇痛:久用成瘾,用于癌症晚期和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痛,心肌梗死的剧痛可用吗啡
2.心源性哮喘:作用机制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阻力,同时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可减轻心脏负荷,还能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
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1.镇痛,对各种剧痛(创伤性疼痛,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对慢性钝痛则不宜适用。
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杜冷丁)
体内过程
口服首关消除明显,故常注射
口服易吸收注射起效更快故常注射
作用机制
镇痛药的作用是激动阿片受体,激活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⑴镇痛镇静:对各种疼痛都有最有效镇痛部位是导水管周围灰质
⑵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可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对脑桥呼吸中枢也有抑制作用
⑶抑制咳嗽中枢,能镇咳
⑷可缩瞳,还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从而止泻及致便秘。
可使胆总管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导致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之
第19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镇痛药Potent analgesics一、学习要点:1. 重点掌握吗啡和度冷丁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应用时注意的问题.2. 了解可待因,美沙酮,镇痛新,二氢埃托啡,曲马朵的作用特点.3. 了解纳洛酮的作用特点.二、具有缓解疼痛作用的药物分类1、镇痛药(analgesics):作用于CNS,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如恐惧、紧张、焦虑、不安等;其中大部分为麻醉性(成瘾性)镇痛药:–阿片生物碱类(吗啡)–人工合成镇痛药(度冷丁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药:解热抗炎镇痛药(阿司匹林等)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阿片(opium)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吗啡morphine★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central nervous system)1)镇痛(analgesia)与欣快感(euphoria):特点:☉强大,选择性高,各种痛有效;☉提高对痛的耐受及感受欣快,处于“痛而不苦”的状态;主要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2)镇静(sedation):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3)呼吸抑制(breathing inhibition):潮气量↓,呼吸节律不规整(延脑呼吸中枢和桥脑呼吸调整中枢);4)镇咳(depressed cough):抑制咳嗽中枢(孤束核,药物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5)其他(other actions):瞳孔缩小(桥脑缩瞳核)恶心,呕吐(催吐化学感受区,CTZ)2、平滑肌兴奋作用(excitment of smooth muscles)1)胃肠道:张力↑,蠕动↓,引起便秘;2)胆道:收缩(Oddi氏括约肌),引起胆绞痛;3)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哮喘禁用;4)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5)子宫:抑制子宫收缩,延长产程。
3、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1)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a 促进组胺释放;b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c 交感张力↓2) 扩张脑血管,引起颅内高压;a 抑制呼吸,体内CO2蓄积;b 脑血流量增加.★镇痛机制:通过激动不同部位的阿片受体发挥作用。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镇痛药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吗啡药理作用:1. CNS系统的抑制作用⑴镇痛镇静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⑶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针尖样。
(5)其它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平滑肌⑴胃肠道:通过局部及中枢抑制作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 使内容物通过延缓和水分吸收增加②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⑵胆道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和加重哮喘。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 其它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1.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①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②对胆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加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③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因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镇痛药知识点总结
镇痛药知识点总结镇痛药是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末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镇痛药不仅可以缓解一般疼痛,还可以治疗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及癌症疼痛。
在临床上,镇痛药被广泛应用,其种类多样,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镇痛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剂型、使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分类根据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麻醉类药物和其他非阿片镇痛药。
具体如下: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效果。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哌替啶、可待因等。
3.麻醉类药物麻醉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止痛的效果。
常见的麻醉类药物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4.其他非阿片镇痛药除了上述三类,还有一些其他非阿片镇痛药物,如氯胺酮、氨曲南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但都可以用于镇痛治疗。
二、作用机制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减轻炎症和镇痛的效果。
在感觉神经末梢,非甾体抗炎药还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少神经末梢的刺激。
2.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阿片受体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分为μ、κ、δ等几种亚型。
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μ受体,通过激活μ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止痛的效果。
3.麻醉类药物麻醉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阻滞或神经传导来达到止痛的效果。
它们主要作用于脑干和脊髓的特定部位,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4.其他非阿片镇痛药其他非阿片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包括NMDA受体拮抗、钙通道阻滞等,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药理学(21-3)其他镇痛药(学习笔记)
药理学(21-3)其他镇痛药(学习笔记)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仅作了解)
罗通定
镇痛作用较哌替啶弱,较解热镇痛药强,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以及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释放有关。
主要用于胃肠及肝胆系统引起的钝痛、头痛、月经痛等。
也可用于分娩痛。
也可用于失眠。
布桂嗪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
对皮肤、黏膜及运动器官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适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痛经及癌症疼痛等。
奈福泮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
镇痛持续较长,无成瘾性。
适用于创伤、术后、癌症引起的疼痛;也用于肌痛、牙痛及急性内脏平滑肌绞痛。
高乌甲素
镇痛作用强度与哌替啶相似,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哌替啶。
还具有解热、局麻等作用。
无成瘾性。
用于癌症疼痛阶梯疗法中的轻度和中度疼痛的治疗。
氟吡汀
对多种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外,还有肌肉松弛和神经保护作用。
可以有效地缓解肌紧张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疼痛,缓解骨骼肌疼痛和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无药物依赖性。
齐考诺肽
本品能阻止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断痛觉传入而止痛。
鞘内注射本品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幻肢痛、HIV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难治性癌痛、手术后疼痛等症。
药物化学笔记辅导:第四章镇痛药和镇咳袪痰药
第四章镇痛药和镇咳袪痰药第⼀节镇痛药⼀、植物来源的⽣物碱盐酸吗啡:17-甲基-4,5a-环氧-7,8-⼆脱氢吗啡喃-3,6a-⼆醇盐酸盐三⽔合物5个⼿性C(5R,6S,9R,13S,14R),天然的是左旋吗啡,右旋体⽆作⽤。
性质:[1].⽩⾊丝光针状结晶,光照氧化成伪吗啡(双吗啡)、N-氧化吗啡,毒性加⼤。
[2].酸性溶液中加热,分⼦重排⽣成阿扑吗啡。
[3].Marquis反应:甲醛硫酸---紫堇⾊。
[4].Frohde反应:钼硫酸试液呈紫⾊-蓝⾊-绿⾊[5].加稀铁氰化钾,再与三氯化铁反应成普鲁⼠蓝,可待因⽆此反应,可区别。
[6].酸性下与亚硝酸钠,加氨⽔显黄棕⾊,检查可待因中混⼊的吗啡。
⼆、半合成类盐酸纳洛酮:17-烯丙基-4,5a-环氧基-3,14-⼆羟基吗啡喃-6-酮盐酸盐吗啡拮抗剂,⽤于解救阿⽚类药物的中毒。
结构与吗啡4处不同盐酸丁丙诺啡:⽤于中度⾄重度疼痛,海洛因成瘾的戒毒药。
三、合成类:[1].吗啡喃类[2].苯吗喃类(镇痛新)[3].哌啶类(度、芬)[4].氨基酮类(美沙酮)盐酸哌替啶(度冷丁):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酯盐酸盐吗啡1/10性质:[1].⽔液加三硝基苯酚的⼄醇液⽣成沉淀。
有酯键但不易⽔解,吸湿、变黄。
[2].⽔液碳酸钠碱化有油滴状析出,凝固。
检查溶液的澄清度与颜⾊。
枸橼酸芬太尼:N-[1-(2-苯⼄基)-4-哌啶基]-N-苯基-丙胺枸橼酸盐是吗啡的100倍盐酸美沙酮(美散痛):6-⼆甲氨基-4,4-⼆苯基-3-庚酮盐酸盐作⽤强、成瘾⼩、毒性⼤四、内源性多肽类五、其他类盐酸布桂嗪:镇痛显效快,⽤于癌症⽌痛及头痛,三叉神经及外伤痛。
盐酸萘福泮:⾮成瘾镇痛药,作⽤弱,对呼吸系统⽆抑制,轻度解热、肌松作⽤。
苯噻啶:抗偏头痛,较强抗组胺较弱抗⼄酰胆碱作⽤。
镇痛药构效关系:受体模型:[1].阴离⼦部位[2].凹槽[3].适合芳环的平坦区第⼆节镇咳祛痰药盐酸溴⼰新:N-甲基-N-环已基-2-氨基-3,5-⼆溴苯甲胺盐酸盐粘痰溶解祛痰药性质:[1].芳伯氨基反应[2].氧瓶燃烧溴化物反应。
药理学第十五章镇痛药
哌替啶(度冷丁,Dolantin)
【特点】
镇痛、镇静作用时间比吗啡短,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 抑制呼吸作用似吗啡,成瘾性小于吗啡; 无镇咳、缩瞳作用; 无止泻、致便秘作用; 不延缓产程。
急性中毒:大剂量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紫绀、昏迷、呼吸深度抑制、针尖样瞳孔、休克。呼吸麻痹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措施:可注射吗啡拮抗药纳洛酮。人工呼吸、给氧抢救。
【禁忌症】
分娩止痛及哺乳妇女、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因收缩支气管及抑制呼吸)、 颅脑损伤所致颅内压增高及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
【特点】
【药理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1)镇痛、镇静
皮下注射5-10mg,即可明显减轻或消除疼痛;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多次用药产生欣快感。
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
机理:
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兴奋阿片受体,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阻断痛觉冲动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图15-2 含脑啡肽的神经元与疼痛 含脑啡肽的神经元释放脑啡肽,后者可与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在疼痛刺激时释放P物质,从而阻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
添加标题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
添加标题
罗通定(rotundine,延胡索乙素)(颅痛定)
添加标题
罗通定为植物玄胡(元胡)的有效成分,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是消旋四氢巴马汀的左旋体。
添加标题
【机制】 通过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也可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的释放,产生明显的镇静和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
第二章镇痛药
镇痛药的构象
喷
他
佐
辛
吗
啡
哌
替
啶
美
沙
酮
盐酸吗啡习题3
•
•
•
•
•
•
•
•
•
•
•
•
•
10. 吗啡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可生成
A. 去甲基吗啡
B.伪吗啡
C .N -氧化吗啡
D. 阿朴吗啡
E. 双氢吗啡酮
75. 盐酸吗啡是
A. 化学结构类型为氨基酮类合成镇痛药
B. 成瘾性强, 临床上用作镇痛药
C. 从阿片中提取得到吗啡后成盐得盐酸吗啡
手性碳原子:5、9、13、14四个
水溶液为酸性,PH=3.0-4.5
游离酚羟基遇FeCl3显淡蓝色
临床上主要用作吗啡过量的解毒剂
盐酸纳络酮习题
•
•
•
•
•
•
15. 纳洛酮的哌啶环氮原子的取代基是 (D)
A. 环丁烷甲基 B. 甲基 C .环丙烷甲基
D. 烯丙基 E. 1- 甲基 -2-丁烯基
[45-46]
粟未成熟果的浆汁
• 阿片中至少含有25种生
物碱–Morphine含量最
高(10~20%),是主
要镇痛成分
结构和命名
• 17-甲基-4, 5α-环氧-7, 8-二脱氢吗啡喃-3,
6α-二醇盐酸盐三水合物
• (5α,6α)-7,8-Didehydro-4,5-epoxy-17methylmorphinan-3,6-diol
hydrochloride trihydrate
吗啡作用机理
• 1、受体
• 平坦的结构;阴离子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药备课笔记
疼痛是多种疾病的症状,机体局部物理(刀、枪、烫伤)、化学性(酸、碱)——释放致痛物质(PG、5-HT、缓激肽)——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痛觉中枢——痛觉。
要辨证地看待疼痛,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往往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例如阑尾炎的痛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心绞痛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且放射到左肩、背部,在疾病未诊断清楚之前,不要轻易见痛止痛,以免延误诊断但是非常强烈的疼痛(心梗、外伤)可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的紊乱,肌肉紧张、出汗升高,甚至休克和死亡,要用镇痛药。
镇痛药按药理作用现机理分为两类:
1、中枢性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消除或缓解疼痛,而对其他感觉无影响,并保持意识清醒的药物——阿片类生物碱及人工合成代用品——剧痛——久用成瘾性——成瘾性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
2、外周镇痛药:这些药物除镇痛作用外,有的还有发热、抗炎、抗风湿的作用——解热镇痛药——风湿痛、钝痛。
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为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内含20多种生物碱(占25%):
菲类:吗啡占19%,可待因占0.5%——镇痛,镇咳作用.
异喹啉类:罂粟碱占1%——松弛平滑肌作用.
一、吗啡:
(一)化学结构:
CH3
N
1、主体结构是保留四个双键的氢化菲核(环A、B、C)
2、与B环稠合的是N-甲基哌啶环;
3、连接A环与C环有一氧桥;
4、环A上有酚羟基和环C上有醇羟基,如果酚羟基上的氢被-CH3取代,镇痛作用减弱,如可待因;如哌啶环上N位甲基被烯丙基取代,则从激动剂变成拮抗剂,如纳酪酮。
(二)药动学特点:
1、口服给药易吸收但利用率低——首过效应明显——注射给药——im、SC
2、分布广泛,小剂量
(1)BBB——CNS;
(2)胎盘屏障——胎儿体内抑制呼吸——不能用作分娩止痛;
(3)乳汁排泄——哺乳期妇女不能用;
3、在肝内现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经肾代谢。
(三)药理作用:作用比较广泛,对CNS、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效。
1、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呼吸抑制,镇咳,催吐,缩瞳)
(1)镇痛镇静
特点: ①强大,皮下注射5-10mg可明显减轻或消除疼痛,持久(4-6h);
②对各种疼痛均有效(钝大于锐痛);
③有欣快感——克服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耐受性提高;
④久用成瘾性。
机理: 激动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抑制P物质的释放,从而干扰痛觉冲动的传导,产生镇痛作用
兴奋阿片受体,使P物质减少而发挥镇痛作用(结合图介绍)
新的进展:现代研究发现,在体内存在有“抗痛系统”,是由脑啡肽神经元、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组成的,当疼痛剌激传至中枢时,可引起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通过兴奋阿片受体,使P物质减少发挥镇痛作用。
相关知识:阿片受体:
发现:1963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邹冈等用微量注射法注射10微克(μg)吗啡注入家兔第三脑室周围灰质,灰质中存在着一些特异性受体,能与吗啡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镇痛作用;70年代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发现这种受体是阿片受体,可以被纳络酮选择性阻断。
分布:阿片受体的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在第三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较高——镇痛作用;边缘系统、兰斑密度最高——情绪反应、精神活动、欣快感有关;延脑孤束核——镇咳、呼吸抑制有关;中脑盖前核——缩瞳有关;迷走背核——与胃肠活动有关。
分型:μ——镇痛成瘾有关;κ——成瘾、缩瞳有关;
δ——功能不明确;θ——情绪兴奋及中枢兴奋
内源性阿片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0多各与阿片生物碱相似的肽类,统称为内源性阿片肽。
最早提出的是两种五肽物质,和种叫甲硫氨酸脑啡肽,和种叫亮氨酸脑啡肽,在脑内分布与阿片受体分布相似,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产生吗啡样作用---- 体内镇痛系统.
(2)抑制呼吸
机理:作用于延脑孤束核,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特点:1、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减少;
2、作用时间长,4-6小时;
(3)镇咳作用
兴奋延脑孤核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适用于止咳.
(4)催吐缩瞳作用
激动延脑CTZ——催吐、恶心、呕吐;
兴奋中脑盖前核——瞳孔象针尖样缩小(为吗啡中毒的生重要依据之一).
2、消化系统:止泻和致便秘作用
(1)胃肠平滑肌兴奋,张力升高,蠕动减弱,食物推进减慢,排空推迟
(2)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胆汁,胰液)——食物消化减缓
(3)肛门括约肌收缩——内容物通过减慢;
(4)便意降低——便秘;
(5)奥迪氏括约肌收缩——胆囊内压力升高——胆绞痛——阿托品
3、心血管系统
外周微血管扩张(释放组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中枢交感张力降低,抑制呼吸CO2增多) ——体位性低血压
颅内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4、其他:膀胱括约肌收缩
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增加——尿潴留
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哮喘发作。
(四)临床应用
1. 镇痛:各种疼痛都有效如严重外伤,骨折,烧伤及急性必肌梗死的剧痛等及其他药无效的急性锐痛——久用成瘾,除癌症剧痛,长期应用,其他应立用立止;
2. 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肺水肿--- 换气功能下降--- 血中CO2 增多---- 刺激呼吸中枢---- 呼吸快而浅--- 换气效率降低--- 缺氧---- 呼吸困难,窒息.
机理: (1)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2)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减轻心脏后负荷减轻;
(3)紧张情绪消除
配合强心甙,氨茶碱,速尿等
3. 止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阿片酊(含1%吗啡)
复方樟脑酊(含5%阿片酊) 细菌性感染须配合抗菌药
(五)不良反应:
1、一般:治疗量出现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
2、长期应用产生耐受性,依赖性,成瘾性,戒断症状--- 精神萎靡,全身不适,涕泪,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
3、急性中毒:大剂量急性中毒——昏迷,深度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处理:(1)人工呼吸; (2)给氧; (3)纳洛酮
新的进展:耐受性与依赖性的产生原因
阿片类药物耐受性和依赖性涉及细胞、突触以及受体下游信号网络多个水平的代偿性适应变化:①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脑内摹区域的μ受体下调,可能与受体降解加快或受体生成减少有关;②受体磷酸化: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使受体羧基端的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导致受体敏感性降低(耐受性);③受体内陷:上述磷酸化使胞膜上的受体移入胞浆,不能与药物结合;④G蛋白脱偶联:磷酸化的受体复合物阻止G蛋白与受体偶联,不能激活第二信使通路发挥效应;⑤激活腺苷酸环化酶: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导致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上调2-5倍,升高cAMP浓度,后者激活蛋白激酶A(PKA),引起Na+通道开放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
cAMP系统的代偿性增高是阿片类药物耐受和依赖性的生化基础。
(六)禁忌症:
分娩止痛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胎盘屏障、乳汁——抑制胎儿、新生儿呼吸
支哮及肺心患者禁用——组胺释放、支气管收缩、呼吸抑制;
颅内压升高者禁用——升高颅内压,脑水肿。
可待因:甲基吗啡,菲核的A环上酚羟基上的H原子被-CH#取代,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2,镇咳作用为1/4,镇静不明显,用于中等程度疼痛,剧烈性剌激性干咳。
大剂量也有恶心、呕吐及中枢兴奋作用。
海洛因 (heroin):2-5 mg 海洛因相当于吗啡10mg的镇痛效力,易成瘾
纳洛酮 (naloxone ):
为阿片受体完全拮抗剂, 可消除吗啡的中毒症状,如呼吸抑制,颅内压升高,胃肠平滑肌和胆道痉挛,使昏迷病人苏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