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 走进朱自清(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朱自清《春》备课教案
朱自清《春》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分析并欣赏《春》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1.2 教学内容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简介《春》的文意解析和文学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思考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解析课文内容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法: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和视频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文学作品鉴赏: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欣赏: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讨论:10分钟欣赏:10分钟写作: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创造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六章:教学活动与拓展6.1 教学活动课前阅读: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文学创作6.2 教学拓展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文学鉴赏讲座:邀请文学专家或老师进行文学鉴赏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提供《春》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提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和展示课文内容7.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学教材或读本,提供相关知识和背景信息写作纸张和文具:准备写作练习所需的纸张和文具反馈表格:制作反馈表格,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纪律8.1 教学安全保持教室环境整洁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避免发生碰撞或摔倒等意外情况遵守学校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教学活动的安全进行8.2 教学纪律准时开始和结束课程,培养学生的守时意识保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和规范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要求遵守讨论规则,尊重他人发言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和理解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空间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制定改进的教学计划和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第十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0.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和完整制定教学评价和反馈的方式和方法10.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一章)2. 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章)3.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三章)4.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第四章)5.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五章)6. 教学活动与拓展(第六章)7. 教学资源与材料(第七章)8. 教学安全与纪律(第八章)9. 教学反思与改进(第九章)10. 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第十章)全文总结和概括:朱自清《春》备课教案中,重点关注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活动与拓展、教学资源与材料、教学安全与纪律、教学反思与改进以及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等环节。
高中语文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明确:第②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③句,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强调“通感〞:在这十句中,有两个比喻句比较独特,即③句和⑧句,用诉诸听觉的音乐采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种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叫通感。第③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缥缈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第⑧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
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荷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
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
塘
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才开始
清理整修。
月
色
•庄周《齐人物论》认为:
《荷塘月色》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争论。首
先是关于主题的争议,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
荷
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 第二,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
我们的精神成长多了一份力量和勇气。他与我们一
色
样,也有凡夫俗子的烦恼人生;他与许多人不一样, 能够超脱烦恼人生追求至真至善的人生境界。能与
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打交道,真是人生莫大的幸事
啊!
提取物象,鉴赏意境。
• 列举文中的物象,注意各自的修饰语。
荷
再现、品味意境之美。
塘
幽僻的路、寂寞的夜、淡淡的月色、田田的叶; 零星的花、微微的风、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水;
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
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
心满眼却尽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
人’,青雾成‘牛乳’,叶子见‘风致’,杨柳含
‘风姿’,‘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恶俗之气,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
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
诵读交流
从一个年轻挺拔的背影逐渐佝偻,直至头发花
荷
白步履蹒跚,朱自清细微的观察和独到的视角,为
我们留下了一个刻骨铭心、永恒的“父亲”的背影。
塘
厚德载物,悠远自清。这不仅是朱自清作品的写照, 更是他人生的写照。朱自清的世界丰富而真实,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2)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 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 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 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通感”的有关知识 ---- /view/271929.htm2. "叠词”的有关知识--- /view/873119.htm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寂莫缥缈翁翁郁郁游目骋怀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教案
大师的朱自清集儿子、丈夫、父亲、学者多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时局下、特定的氛围里平凡而普通的一面。鉴于此,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2、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深刻领悟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1、学生配乐朗读(舒伯特小夜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从朗读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略作指导),掌握下列词语
:独处,颤动,霎时,脉脉,袅娜,蓊蓊郁郁,羞涩。
3、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学生自主质疑,师生讨论,出示思考题:
⑴ 第四段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个热爱自然、渴望青春的人)
──《春》
《背影》中父亲越过站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以上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和刻画出的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和含义,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
2. 掌握其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通过《背影》渲染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父子相处之间的深情爱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背影》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父子关系,预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2. 学习
(1)学生独立阅读《背影》,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教师针对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讨论《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感情表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
亲情故事。
3. 总结
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总结《背影》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
《背影》
父子情深
亲情长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背影》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享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
陶冶。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二、释义: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2022朱自清春教案第二课时
2022朱自清春教案第二课时朱自清春教案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标】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5.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教学重点】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学案:第1单元 单元导读 Word版含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却描写了一个宁静的荷塘:这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环境,环境中透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环境,环境中透出诗人的洁身自好。
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作者的影子,清冷的明月是他人品的象征。
身为清华教授的朱自清一生清贫,甚至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其人其事其文,从精神上感动了一代代读者。
这样一位民主战士,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文学家的尊严与气节。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有骨气的文人,我们的民族也需要这样有骨气的脊梁。
《故都的秋》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
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萧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愤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慨。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体会,从“清”“静”“悲凉”入手,咏赞了故都的秋天。
“文以载道”,故都是一种象征。
这时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
中国北方的战云,东北沦陷的屈辱,内忧外患的夹击……凝聚在郁达夫的笔头,一篇《故都的秋》就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明证。
《囚绿记》陆蠡身处沦为孤岛的上海,一直怀念一年前他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
他喜欢这绿色,留恋这绿色,引为绿友,是因为这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有一种“永远向着阳光”的执着,有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卢沟桥事变,祖国山河沦落,我们的国家正像这被囚系而枯萎的常春藤。
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对光明前景的信仰。
常春藤是陆蠡向往光明的象征,也是他不屈不挠的体现,更是他高尚品格的证明。
一首“绿的赞歌”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朱自清《背影》的教案
朱自清《背影》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欣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了解和认识。
(2)激发学生对《背影》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写作分析:(1)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习。
(2)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报告。
(2)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模仿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 评价:(1)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写作能力。
(2)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讨论,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自清的《背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作品推荐:(1)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春》等。
(2)介绍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荷塘月色朱自清[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案]word整理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朱自清春的教案设计二课时
朱自清春的教案设计二课时朱自清春的教案设计二课时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风格的把握,描绘了春天归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草争艳的景象,以此来表达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学习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带着感情读春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情,体会词语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学案
(三)赏读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月色
(1)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2)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二)赏读第5自然段荷上月色
(1)文章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2)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3)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呢?
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
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四、品读课文(4、5、6段)
(一)赏读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1)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五、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4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2.学习朱自清语言技巧教学重点:领悟感情,学习语言。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方法:问答法教学设计:作为高一学生,应该逐步拥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
学生应在课堂上学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所以我的教学安排是: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围绕教学重点一,通过阅读《朱自清自传》,让学生全面了解写作本文时的心态,对朱自清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并把握行文思路。
第二课时围绕教学重点二,重点研究几种修辞手法,并延伸到课外,加深印象。
第三节落实背诵任务。
第一课时内容:了解朱自清,了解时代背景,具体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过程:一、朱自清是什么样的人?(看插图)(眼神:执著)性格朴素、忠厚、平淡、刚正。
曾经热情、浪漫。
20年代在南方教书,与叶圣陶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
“文学研究会”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茅盾也是成员之一。
郁达夫、郭沫若是“创造社”成员。
“创造社” 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
那时的朱自清是青春的,热情洋溢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如写《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妄想呀。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情不自禁啊!写《春》。
描绘春风、草、花三图。
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希望。
写《背影》。
写亲情,“不知道何时能再相见!”“月台送别”一节尤其感人,回忆一下!性格中不乏刚正。
解放前夕,城中无粮。
美国人发救济,领救济要登记,交详细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第一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
1 荷塘月色教案
2 故都的秋教案
3 囚绿记教案
一、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三维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文章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2、作品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美文家——朱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阅读材料:
一、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大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走进朱自清的“国之格”写作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用朱自清的“国之格”的素材写作。
2.能力目标
积累素材和使用素材写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国”之格。
二、教学要点
多角度积累和运用写作的素材。
三、教学难点
爱国情怀的培养,励志教育的力量。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前置学习
五、个人名言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类别:学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类别:时间)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三、经典素材: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小组内交流成果,差生展示本组成果,优生评价它组成果。
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环节四: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次写作的优点和缺点,争取在以后的写作中能有一个总体的提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怎样对同一个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学生做好总结的记录。
只有总结归纳,才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提升。
环节二:
限时写作训练
出示写作要求:
你怎么看待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现在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很多人才涌向国外,你如何看待?作为一名高中生,你们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写一篇关于爱国的小文章,要求对爱国文人朱自清爱国情怀的引用,同时结合当下谈一谈该怎样爱国。400字以上,20分钟限时写作训练。
分析: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话题:“骨气”“人格和国格”
四、名人评价
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二、生平简历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参考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敬仰你》
学生限时写作,按要求写作
训练学生规定时间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
环节三:
交流展示写作成果。
每天小组择优选取出一篇字迹工整写作认真符合要求的佳作,是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才能择优选取佳作,每组指派一名同学评价这篇佳作的优点。其他同学要把优点借鉴过来为以后写文章做准备。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类别:劳动)
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把相关的重要内容标画。考生要注意在前置性学习中要积累一些文学和文化常识,将有价值的东西摘抄在本上。
学生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进而对作者及创作背景有一个了解,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对以后写作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