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
3
实践的含义
主体 人们 对象 范畴 物质性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
(使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实践: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4
1、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 A、蜜蜂筑巢 B、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 非选择题 •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一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况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 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此后,输血医疗手段也被禁止使用。19 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濒临死 的产妇输入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再 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导致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莱因茨坦发现了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1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17
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 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这说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3、(2010高考· 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 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 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 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 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 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 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 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 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 如期成功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20
第六课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3) 辩证唯物主义
探究活动二(P42) 探究活动二(P4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 含义、特点) (含义、特点)批判他们 (D 组)
B组: 组
“天宫一号”的成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探究一: 分组讨论) 探究一:(分组讨论)
B组: 组
“天宫一号”的成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改造自然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实践的内容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6.1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分析: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识指
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的 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 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 动。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活动。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能体现实践活动的什么特点?
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 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 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的发展 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 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 发展则是计数 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 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三峡工程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 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 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02页
上述材料能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 推动认识的发展 。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 发展 。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返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的主体
智力
运
体力
用
实具客物性践有质观农主对手耕民种体段象原因种过———地程—— —实本客践要观: 要—— —基素性遵—— —循人 土 工实实农地具践践作的的物改造手对生段象长生规自人产设律然类这工备制界社具些会约要素都是客由 条 定观件客的的决观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吃一堑,长一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区分实践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人一生中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得来的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于
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来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2004年勇气号登陆
思考: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 明了什么?
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C 例题:下列对实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践不应该只是人类才特有的活动
B、人类的理论探索、理论活动也属于人的实践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的活动
D、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也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高中政治课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的基础(实 检验的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 辩证关系
践决定认识)
目的和归宿
实践第一,积 极投身实践
方法论:重视
认识对实践具有 正确的促进作用 科学理论的指
指导作用(认识
导作用,坚持
对实践的反作用) 错误的阻碍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
误区警示
1、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1)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人是实践的唯一主体,但 不是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人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分为改造主观世界 和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纯粹的思维、认识、精神活动不是实践。 2、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 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只是说盲目的实践是 指这种实践活动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最终必然要导致失败。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随着物流和支付 手段的改进,网购市场快速发展,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动,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购的发展不仅给传统零 售业带来了压力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
知识目标
1. 实践的含义及其形式(重点) 2. 实践的特点(重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难点)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
➢
11、、发蜜学射蜂生嫦筑思娥巢考一?数号撞学月题都考的不察解是题实方践法 不是实都践是实践 242、 、、工 生狗老产人熊师实采表指践矿演导、?学社会生3、实思建践考设、数环科境学学友题实好的验型—解社—题会基方本法实是践活实动践
第六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说:“社会一 旦有技术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原因:
1、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2、实践的发展
促进
认识工具
延伸
认识器官
认识的发展
锻炼
提高
3、 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伽利略自由落体试验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B ) 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C )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的,地点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 的沼泽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这两人在这片沼泽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 观察中,两人发现了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经 袁隆平确定,这确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大家都兴奋不已。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 势。”但袁隆平却始终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走向了对杂交水稻 的摸索之路。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 “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 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这个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 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就像焦虑的周瑜等来了东风,师徒3人怎不欢欣鼓舞呢? 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了。第二年, 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 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 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第一框图文
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单项选择:
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 动 D营业员售货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A.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为什么实践能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处 于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 实践…结果
↑
↓
∣失败↓↑错误的认识 ────── 主观与客
观不相符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46③)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4、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有2、4、6
⑵、实践的基本特点(p42④)
①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的要素 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三峡工程
②、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 。(P42⑤)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 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关系。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
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 方面的联系;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 (2)特点 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 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最新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7张PPT)
——苏轼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理解) (2)获得认识的途径: 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 接经验
读书也能获得知识, 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吗?
注意: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获得认识的途径:①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②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认识的来源,读书获得 的知识最终也来源于实践。所以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就是实践。
探究活动: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 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 “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 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 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小试牛刀:
(单选)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 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 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 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 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
C 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实践具
有能动
性
表现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 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实践主体的 主动创造性
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 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 资料。
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 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1)能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能真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3)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尊重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法学法:(1)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案例教学法:针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采用大量的案例以及名人名言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案例体现的哲学观点。
读书指导法: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法:自学阅读、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
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荀子;陆游思考问题:这两个人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两个人的观点说明了要全面了解事情,必须注重实践,导入本节课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授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上课:第六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是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 的发展。
如:数学的发展是由于计数的需要。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则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 要知农时。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 ( 2)
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 3) 实践
吃一堑,长一智
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何证明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实践具有主 观能动性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A 改造自然 的创造性 B 改造社会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 杂交水稻,克隆羊等。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家庭联产承包使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①社会性 (社会关系中,不孤立)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的活动.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大生物系的教师,用20年,调查研究,解剖 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吃鸡。
还做了实验:第一天,放鸡、带鱼,只吃带鱼。 第二天,鸡、鸽子和老鼠,吃老鼠。 第五天,活鸡,才拿鸡充饥。 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 通过长期实验,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
(一)、实践及其特点
课题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题: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学习重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凡是实践,都是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它们都是客观的。
其二,实践具有。
实践是人们、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其三,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着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不断产生、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只有把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与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知识拓展,易混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是否意味着认识有两个来源?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1、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锻炼 提高
③ 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名言评析: 事实胜于雄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也就失去 了它的实际意义。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识 特点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目的、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 极投身社会实践。 〖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 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①③⑤⑦ )
① 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② 修身养性 ③ 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分步实施“探月工程” ④ 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施 ⑥ 全国人大代表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发表意见 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⑧ 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2、实践的特点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学习重难点难点:实践的特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主干知识梳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②实践具有③实践具有。
3.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和间接经验,来源只有一个。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实践的发展。
易错易混知识1、实践决定于认识。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7、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四、典型例题1、(2011·南京学情调研)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 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2、(2010·江苏·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砍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2009年广东高考文基16)“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4、(2010·新课标·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笔: 审核:高二备课组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别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知道实践是什么?
2、列举实例,分析和区分实践的特点。
3、结合具体实例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区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请结合《名师》P56—57页“核心讲练”部分认识以下内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学习过程
(一)目的:通过学习能够清楚识别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知道实践是什么?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实践的特点且加以区别。
1、知识填空,熟悉基本知识(参见《名师面对面》P54页)
2、结合预习,判断以下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写编号)并试列出判断依据。
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⑵番禺区教育局举行“师德”辩论赛
⑶动物园的老虎表演跳火圈 ⑷2012年云南彝良泥石流的灾后抢险
⑸《沙湾镇2011年至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⑹清洁校园
⑺学生在课堂上听讲 ⑻科学家探索和发现“反物质”
⑼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⑽小行星撞击地球 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答: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试列出判断依据:
3、连连看,将相关的知识用线条进行连接。
并说明理由?
试写出连线的依据:
4、判断以下观点的正误(打“√”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实践及其特点。
)
⑴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
理由:
⑵实践虽然是社会性的活动,但并不排斥孤立的活动。
()
理由:
⑶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
理由:
(二)目的: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材料,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填空,熟悉基本原理(参见《名师面对面》P55页)
2、结合预习,分析以下观点或材料主要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答:该观点体现
⑵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
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实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
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答:该材料主要体现
⑶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
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答:该材料主要体现
⑷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答:该观点体现
3、判断以下观点的正误(打“√”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
⑴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见,人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理由:
⑵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回事。
()
理由:
⑶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
因此可以用它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理由:
4、材料分析题。
(目的: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四、自我检测(基础练习——《名师》P58——59页)
五、总结、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六、反思
记录本课预习时存在的问题:
总结本课学习后存在的问题: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答案
三、学习过程
(一)2、属于实践活动的有:⑴⑷⑹⑻⑼⑾
理由:明确几个关键信息——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物质性活动。
4、(1)错。
理由: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错。
理由: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3)错。
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认识作指导的实践。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二)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1)错。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的获得不一定要经历失败。
(2)错。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
(3)错。
任何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确定。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因此认识本身无法判定自己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4、答:(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到输人血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人血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工程,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