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知识归纳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通假字1. 错:同“措”,放置2. 乡:同“向”,刚才、词类活用1. 直:正直人,形作名2. 立:使.... 站得住3. 达:使……行得通4. 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重点字词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8、 盍:何不兼词逾:逾越,矩:规矩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闻:名望,名声色:外表,取:趋向、求怀:留恋、通假字 有:同“又”三、词类活用2、立身处世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使动安:使•使……信任 怀: :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在… …之后6. 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名作动,立志 1.吾 信:同“凋”7. 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 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 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 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 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 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选择:还是)(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3.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 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 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 抑:还是,或是,连词2. 恶(w u)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 造次:匆忙,仓促4. 处(ch 口):接受5. 颠沛:动乱6.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 文:文饰,修饰8. 得:贪得9. 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 狎(xi a):轻侮,不尊重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 .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 •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疋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 ,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 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 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 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 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 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 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 狂:急躁、狂妄9. 侗:tOng,幼稚无知10. 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ong,诚恳的样子12. 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 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 祗:只15. 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 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 参:列,显现18.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 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 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 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 远耻辱远:使...... 远离4. 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 动:使……严肃6. 正:使……端正7. 主:以……为根本8. 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兵刖:1. 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 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乐2 yu e13. 骄乐(I e):骄傲放纵佚(y i)游:放纵游荡晏乐(I e):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容众:包容普通人嘉:赞美 矜:同情词类活用 主:以……为主 意动用法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意动用法 友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异乎吾所闻 (状后)乎:跟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句)13、敏而好学重点词语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修:培养,进修 讲:讲究,探求 及:赶上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唯我独是 其回也与! 其:语气副词,大概 愈:超过,好一些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尤:责怪、怨恨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5.16.17. 二_ 、 1. 2.3.三、 1. 2. 3. 4.5. 、1.2.3.4.5.6.7.8.9.10.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 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兵刖: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 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 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 a 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 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 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 善:使 ... 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 利:使…… 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 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论语》十二则复习
论语十二章一、字词小结1.一词多义而:表顺接学而时习之而: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人谋而不忠乎三十而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四十而不惑学而不思则罔五十而知天命思而不学则殆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表修饰不义而富且贵温故而知新曲肱而枕之而:表并列博学而笃志择其善者而从之切问而近思其不善者而改之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之:学而时习之(学到的东西)可以为师矣(担任、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学问和事业)曲肱而枕之(指胳膊)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折其善者而从之(指优点)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其不善者而改之(指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人)仁在其中(它的)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可以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今义:表示可能、许可思而不学则殆.古义:疑惑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危险,几乎今义:疏通,疏散饭疏食而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今义:朋友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好;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优点,长处4.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5.出自本文的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箪食瓢饮饭疏饮水富贵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博学笃志6.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省略句: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省略“知”后的宾语“之”)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以”后的宾语“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略“其”前的谓语“择”)二、翻译下列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一、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
子曰:“知人。
”知1:智慧,名词知2: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二、通假字1.错:同“措”,放置2.乡:同“向”,刚才三、词类活用1.直:正直人,形作名2.立:使……站得住3.达:使……行得通4.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六、名句: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立身处世一、重点字词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惑:迷惑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逾越,矩:规矩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远大,毅:意志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闻:名望,名声6、色取仁而行违色:外表,取:趋向、求7、士而怀居怀:留恋8、盍:何不。
兼词二、通假字有:同“又”彫同“凋”三、词类活用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名作动,立志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动作名名望3.敝之而无憾使动使……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名作状在……之后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任重而道远 (并列:并且)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之: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六、名句: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二、文体知识《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三、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四、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五、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初中文言文《论语》基础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论语》基础知识汇总【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2.《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基础知识】㈠字音字形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㈡朗读节奏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㈢课下注释及译文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引申知识点
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引申知识点//========================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注释:1.注释选自《论lún语译注》。
《论语》记录孔子及弟子(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子:古代对男子尊敬称呼——先生,这里指孔子。
3.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4.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
乎:语气词。
说:同“悦”,愉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的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赏析:学习要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
有朋自远方来要求要学习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
人不知而不愠要求个人要有修养。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曾子[zēng](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2.吾[wú]:人称代词,我。
3.日:每天。
4.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5.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6.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论语十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论语十则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论语十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论语》十二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好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论语》十二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共20篇492章,不相连属。
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文化知识:①“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人格卑贱或见识短浅的人;还指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②在春秋时期,“士”的地位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底层。
“士”也泛指读书人。
③“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二、重要词语释义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文言文背诵技巧
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文言文背诵技巧一、作品梗概《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圣人”。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主题概述本文选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主要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强调了学习必须有谦虚求实的态度和勤于复习、善于思考的方法,还指出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假如〕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适宜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顿〕,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那么〕?”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 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 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 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 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可以〕〔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 文质彬彬古义:配适宜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能约 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 说:“请问行动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 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话去实践。”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 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使命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停息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拥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 点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 “仁”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 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论语知识整理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___,随时随地都要注意 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别人的短处而 改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 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 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 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知识整理
文言现象:
1、通假字:说、有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常常在两位数的 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 2、古今异义:可以 、 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饭疏食饮水 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各种水。 3、词类活用:日、传、故、新、乐、饭 4、一词多义:而、其、知、于、为 5、特殊句式(1)不亦……乎 (2)省略句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6、出现的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箪食瓢 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不亦乐乎。
论语十二章虚词归纳
《论语》十二章中的虚词归纳总结
1、而
(1)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关系)
(2)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关系)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修饰关系)
(5)温故而知新(表承接关系)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关系)
(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关系)
(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关系)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关系)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关系)
2、之
(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代学问和事业)(3)曲肱而枕之(代词,代胳膊)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者而改之(代词,分别代“优点”“缺点”)
3、于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
(2)于我如浮云(对于)
4、其
(1)人不堪其忧(这种,代词)
(2)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们的)
5、者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6、则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
论语十二章文言常识
论语十二章文言常识
1. 《论语》里的“之”“乎”“者”“也”可多啦!你看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几个字不就频繁出现嘛。
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口头禅一样呢,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2. “温故而知新”,这可是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呀!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我们整理旧玩具能发现新乐趣一样吗?
3. 说到词类活用,《论语》里也不少哦!像“饭疏食饮水”里的“饭”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呢,是不是很奇妙呀?就如同一个人突然有了新本领一样令人惊讶呢。
4. 还有特殊句式呢!“贤哉,回也!”这种主谓倒装,不就像我们有时候惊讶地喊“哇,好厉害呀!”一样嘛。
5. “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可是表示多次呀,不是真的三次哦。
这就好比我们说“我多次告诉你”,而不是只有三次,哈哈,很特别吧?
6. 知道吗,《论语》里还有很多古今异义呢!像“可以为师矣”里的“可以”,现在的意思和那时候可不太一样呢,这多像时代变化带来的不同呀。
7. 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有”可是“又”的意思,是不是很有趣呀?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密码一样等着我们去解读呢。
8. 哎呀,《论语》十二章的文言常识真不少呢!我们得好好去探究探究呀,就像在知识的宝藏里挖宝一样,说不定会有很多惊喜呢!
我觉得《论语》十二章的文言常识丰富又有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和品味呀!。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小结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天
• 温故而知新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兼词,相当于“于 之”,“译作”“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3、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而”字的用法有:
而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普通的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亦乐乎: 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未来。 三十而立: 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不舍昼夜: 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逝者如斯: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匹夫不可夺志: 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 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择善而从: 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形容谦虚好学。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饭疏食饮水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名词作动词,吃饭。 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乐趣。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语气词
乎——— 矣—— 也—— 焉—— 相当于“吗”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于之,在其中”
•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 逝者如斯夫 古义:指消失后不再有的东西, 如时间、流水。 今义:多指离开人世的人。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学而时习之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然后,就 不义而富且贵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但是,却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并且 博学而笃志 表修饰,地 曲肱而枕之
而
成语归纳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一箪食,一瓢饮(“一”前面省略主语“颜 回”) 三十而立(“三十”前面省略主语“吾”) 必有我师焉(“必”前面省略主语“其中”) • 反问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为 当、做 可以为师矣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 知 得到,获得 温故而知新
人不堪其忧 他的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一词多义
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 对于 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给
它,它们。他,他们 (动词后“之”分别 指 代不同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