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席勒的自画像解读
探析埃贡·席勒画面中的形式美——以线条为例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探析埃贡?席勒画面中的形式美
——以线条为例
□杨帼男
摘 要:埃贡?席勒是 20 世纪奥地利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用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线条在西 方艺术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埃贡?席勒的线条是他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埃贡?席勒用线条作为
1.线条中性的体现 埃贡?席勒的人体绘画作品冲破了传统文化的禁区,具有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画面透露出强烈的性意识,这是其人体 绘画的显著特色。埃贡?席勒在创作时会要求女模特尽量舒展
身姿,摆出性感撩人的姿态,通过游走的线条,将眼前的人物自 我意象化,继而呈现在画面上。如《张开腿斜靠着的裸女》,画面 中一个女孩正面朝向画家,她赤裸着身体,单腿呈打开状,两臂 交叉,单手托住下巴,整体动态轻松、妩媚。埃贡?席勒用起伏的 线条塑造人物的形体,勾勒出饱满的乳房和胯部的私处。埃贡? 席勒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对性的表现是其人体绘 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埃贡?席勒用线条勾勒人体的性器官,描 绘出隐喻在画面中的性暗示,用大胆的艺术语言折射人性最本 质的欲望。
二、独立于形象之外且极富个人意趣的线条
埃贡?席勒早期受到了克里姆特的影响,后期在妻子和情人 的影响下,通过描绘表情与肢体变形展现画面人物的心理和情 感,画面中充满了紧张、焦虑、诱惑和绝望。埃贡?席勒没有用深 度空间的绘画方式,相反,他用扭曲且有力的线条和背景留白的 方 式 虚 化 对 象 所 处 的 空 间 ,这 与 东 方 装 饰 画 面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线条是埃贡?席勒画面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充满节奏变化的 线条成为埃贡?席勒艺术思想的表达载体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扭曲且夸张的形体、强大而充满情感的线冲击着观者的视觉,具 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埃贡?席勒的线条是独特的,它塑造了生命 的力量。在后期的绘画创作中,埃贡?席勒逐渐改变了华丽、流 畅的线条表现形式。他在画人像的时候,线条是扭曲的,让人觉 得线条涵盖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焦虑的情绪和潜意识。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3篇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第一篇:《天鹅湖》中的席勒席勒是19世纪欧洲艺术圈里的一位杰出人物,不仅在美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推手。
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感性与艺术性,是经典美学的杰出代表。
《天鹅湖》是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湖泊上飞翔着的天鹅群。
整幅画面色彩渐变、层次分明,天空、水面、树木等元素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美感。
天鹅们的翅膀和体态都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翱翔。
这幅画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被誉为“一幅经典佳作”。
席勒的作品擅长于表现自然风光,而《天鹅湖》更是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他使用了大量的明暗、色彩和对比等手法,将画面的主题完美地展现出来。
整幅画传递出的是轻盈、柔美、优雅和自由的艺术情感,呈现了席勒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心灵世界。
第二篇:席勒的风景画除了《天鹅湖》之外,席勒还擅长于风景画的创作。
他能够通过画笔,将风景与真实社会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感性和理性的美感。
通过大量的色彩、明暗、交叉等处理,让画面在技巧含量的同时,仍保持着原始的情感体验。
其中有一幅叫做《荷兰村庄的小港口》的画作。
这幅作品构图精致、布局合理,在画面的左侧是一个小港口,停满了小船;中间是广阔的湖面,远处有半山腰上的小山丘;右侧是远离人烟的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画面色彩柔和、温馨,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和美好的视觉感受。
席勒这样的风景画或许不如自由画那样能够吸引眼球,但它将画家运用多种技法、沉浸于自然中的生命状态以及对生命中常见事物的洞察融为一体。
整幅画有一种自然而又恬静的气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纯真和美好。
第三篇:席勒的肖像画席勒的肖像画亦相当出色,画作充满着细腻的人物表情和情感,给人以阅读的感觉。
他的灵感源自于日常生活类画展,对于那些从未画过肖像画的学子来说,艺术家让他们经常去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受众,并试图抓住一些以前没想过的肢体姿势和表情。
席勒强调每个人脸上的细节,将人物深深地植入了观众心灵中。
浅议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浅议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弗朗兹·恩斯特·克里斯蒂安·席勒(Franz Ernst Christian Schiller),简称席勒,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家,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速写作品。
在其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条的精湛运用,今天我们就来浅议一下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分类在席勒的绘画作品中,线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硬线条硬线条是指轮廓线条,即画面中物体的形状轮廓线条。
它具有明显的边缘和分明的黑白对比,常常使用明亮的颜色来描绘。
在席勒的油画作品《释放斯图尔姆》中,我们可以看到硬线条的运用。
这幅画描绘了风暴来袭的情景,远处的天空和近处的树木、草丛都以硬线条的形式描绘出来。
画面中的色彩明亮,尤其是天空和草丛的颜色非常鲜艳。
软线条软线条是指在画面中没有明显的边缘和对比度的线条,它们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融为一体,具有柔和、顺滑的特点。
在席勒的速写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软线条的运用。
这类速写通常是在户外完成的,画面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需要用软线条来表现其柔和和自然的特点。
席勒的速写作品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景物,还运用了许多软线条来表现自然的美感。
装饰性线条装饰性线条是指画面中没有实际意义,仅用于美观装饰的线条。
这类线条在画面中通常以曲线的形式出现,其大小和位置也可以自由变化,目的在于创造艺术效果。
在席勒的素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装饰性线条的大量运用。
这些线条表现了某些物体的表面纹路、花纹等,由于它们几乎没有直接和实际的意义,所以可以灵活地描绘,以创造出更具艺术感的效果。
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功能线条的构图功能席勒的线条构图非常出色。
他能够通过线条的安排,将物体的形状和实体感合理地呈现出来。
这种技巧不仅仅是对物体本身形状的描绘,还包含了空间管理、光影变化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通过精细的线条构图,席勒的画面具有了更加完整和立体的视觉效果。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席勒的作品在美学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以下是对席勒作品美学的分析。
席勒作品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
席勒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他对大自然的描述多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灵魂。
他在《维特的烦恼》中写道:“如果看得仔细,大自然无处不是悬疑的法则的兆头,无处不是内在的涌动的活动。
”他将自然与灵魂联系起来,认为人的灵魂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席勒作品的美学特点是对艺术的崇高追求。
席勒在《文艺资本论》中提出了“崇高艺术”和“丑陋艺术”的概念。
他认为崇高艺术是通过艺术的呈现将人的内在情感释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丑陋艺术则是表现人的低级欲望和病态心理的艺术形式。
席勒追求崇高艺术,希望通过艺术的表达和创造实现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自由。
席勒作品的美学特点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席勒对人性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的关系上。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的内心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席勒在《维特的烦恼》中通过主人公维特的经历,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多样性和扭曲性。
他追求自由和真理,但又受到社会的束缚和道德的约束,这使得他在追求幸福和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席勒作品的美学特点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席勒认为理想境界是人的内心真实自由的表现,是实现艺术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
他在《威廉·迈斯特尔的修辞研究》中提出了“理想境界”的概念,并通过对威廉·迈斯特尔的修辞学研究,探索了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对理想境界的塑造作用。
席勒认为理想境界是超越个体意识和社会限制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和梦想。
席勒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席勒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与哲学的思索,对于后世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和诗人”。
席勒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美学理论和思想,本文将对其作品的美学进行分析。
席勒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艺术和人的自由。
对于艺术,他的观点是,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好和崇高的愉悦,并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将其传达给观众。
而对于人的自由,他认为人的自由是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权利,并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即艺术是自由的产物,只有人们拥有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艺术品。
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艺术创作中最高的目标之一。
崇高是指在人的内心世界中,面对伟大的自然力量或无限的远景时,产生的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崇高与美有所区别,美是由于感官的愉悦而产生的,而崇高则是由于感官和理性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席勒认为艺术家必须通过创造出具有“崇高”质感的作品来达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席勒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戏剧作品《理性和情感》。
这部戏剧呈现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即人的自由、崇高和美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姐妹,一个姐妹擅长理性思考,另一个姐妹则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她们的故事展示了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和调和。
席勒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重要的两种力量,即理性和情感,他认为这两种力量都是必要的,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
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的自由权利,提出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席勒的美学思想代表了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德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欧洲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为后来的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席勒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思想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推进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和剧作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教父”。
他的文学作品深受美学哲学的影响,强调情感、理性和自由的统一,倡导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对其作品美学的分析。
席勒的作品体现了皈依自然的美学观点。
在《美学书信》中,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方式,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然的美带给观众。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深入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真实,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大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赞美。
席勒的作品表现出对人类情感和理性的探索。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通过情感达到理性的方式,通过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来实现自我认知。
他强调情感的力量,认为情感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只有通过情感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类内心的深处。
他同时也认识到情感的盲目性和脆弱性,主张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来修正情感的偏向,实现人类的自由。
席勒的作品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完美的理想。
他认为美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是在艺术中能够超越自然界的、完美无瑕的存在。
他赞美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力量,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和完美的世界。
在他的戏剧中,常常描绘英雄主义的形象,通过英雄主义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席勒的作品美学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对情感和理性的探索,以及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点,既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又关注人类的目标和使命,通过艺术的创造力来超越现实,并追求一个更加理想和完美的世界。
席勒的美学观点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美学的代表之一。
席勒绘画作品中的情与欲、生与死
浅谈席勒绘画作品中的情与欲、生与死摘要:埃贡·席勒是十九世纪末维也纳天才画家。
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直至今日提起埃贡·席勒的名字,首先会使人联想到的便是:情与欲,生与死——在他大量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对人的欲望的表现。
席勒创作的绘画作品在油画、水彩、素描等方面都有涉及,且数量众多,其中有334幅油画、2503幅素描。
透过席勒的绘画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那极具表现力的绘画风格,更重要的是看到席勒掩藏在独特形式下的对自我内心的真诚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关键词:埃贡·席勒;情与欲;生与死;欲望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88-01一、大胆而直白的性席勒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中表现出的对性的张扬态度。
不同于其他画家的含蓄,他常常赤裸裸的暴露人物的性器官,烘托出一种性诱惑的氛围。
然而,在放纵情欲,宣泄本能,释放压抑已久的情欲的背后,我们仿佛能看到席勒在向我们阐明:人生活在一个需要人际交流、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世界里,只有回到最初的动物本能,回到情欲和生命,回到最根本的人性,人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真正意义。
这些内容不管在席勒的自画像、女性裸体、哲理性作品中都有体现。
(一)自画像和裸体自画像席勒在一生中画了大量自画像,但他画的自画像不同于以往画家对自己表面上所看到的自我形象的描绘,而是试图描绘在他的潜意识中想象的那个“我”,以另一个视角对自我进行剖析,探寻着“另一个自我”。
以他于1910年创作的裸体自画像《跪着的裸体自画像》来看,画中席勒基本位于画面中间偏右的位置,裸露着橘红色的身体。
他闭着双眼,头部微侧,举起右手仿佛想要挡住面部。
右腿跪在地上,左腿打开使性器官暴露在外面并垂直弯曲,蓝色的体毛在暖色的画面中尤为明显,显露出浓厚的性意味。
席勒毫不掩饰他对性的强烈意识和对生命始终在死亡的阴霾中笼罩的惶恐不安,使自画像俨然变成了自己的心灵记录。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
席勒是奥地利维也纳表现派画家,他享年仅二十八,生命非常短暂,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艺术的光辉照耀着欧洲的艺坛。
席勒的绘画,特别强调人手和脸部神经与血管在动态时刻刹那之间的表情,并且细微地刻画出来。
席勒的作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延续、灭亡,瞬间的燃烧、情绪随时的变化与生长,肉体每一部分的起伏与情欲,带来的不可抗御的冲动等,人类生命内在的每一裁的跃动与需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席勒的世界。
席勒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简洁,灵活却透着人体结构的厚重,每一笔每一根线条都很精准的落在人体的关节转折和骨骼结构处。
所以了了的几笔速写中却能够看到人体的生动动态形象。
线条地简单应用很适合孩子们临摹练习。
在青萌课程体系中我们也会按照孩子的年龄穿插线描的课程,使孩子们的绘画世界增添新的篇章。
虽然埃贡·席勒在短暂的生命中处处显示出个性的桀骜不逊和对绘画成规的反抗。
他用自己敏锐的直觉,真实地揭露人性的本质。
席勒虽然像一个艺术'殉道者'一样饱尝苦难和嘲讽,但却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光辉照亮了欧洲艺坛,成为杰出的现代表现主义画家。
浅析席勒绘画中的艺术语言
美术艺术研究 Art research 93浅析席勒绘画中的艺术语言郭新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摘要:提到席勒,脑海中浮现的形容词就是“执着”。
席勒的一生是经过了不少的坎坷,他表现出来的人物线条都是极具有夸张感,并且作品中的人物几乎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框架。
首次看席勒的绘画,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画面中都是各种扭曲的人物,甚至是有些“色情”可能是因为席勒把人体表现得太过于透彻,但是画面中的冲击力我们是不可否认的。
同时这样的画面效果又非常技巧性的吸引着观者的眼睛。
本篇文章探究了席勒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和表现的方式,以及席勒对后来的艺术世界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席勒;人物绘画;扭曲;影响一、席勒的生活时代以及经历出生在大工业时代的埃贡·席勒,似乎就注定要拥有坎坷的人生,席勒戏剧化的一生,形成了一种别样的绘画语言表现在画面上,但是席勒的绘画在当时是不被接受和认可的。
当时的艺术家认为席勒的作品是在有意的亵渎人体含义。
在其他画家们都将对人体的表达隐喻在服饰下边,而席勒相反,他将他的模特从陈腐的思想观念中带出来,他直白的去向观众表现一些隐晦的身体部位。
席勒的这些绘画观念,是跟他从小到大的经历息息相关的。
在席勒三岁的时候,经历了姐姐的早逝,之后席勒的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变故,这似乎就注定席勒之后的作品是很女性绘画有关的。
在当时的奥地利,艺术的包容性还是很小的,大部分艺术家的客户都是当时的上流社会。
维也纳是哈布斯帝国(奥匈帝国)的首都。
在维也纳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产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盛行,艺术要遵循他们个人的思想意图,要为他们服务。
这就注定维也纳的艺术风气是不公平的。
不允许任何艺术家的作品中掺杂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意向。
一想便知,席勒怎么能接受这种固有思想的束缚。
1897年,克里姆特(席勒的老师)与他的同伴们成立了维也纳分离画派,顾名思义就是他们要脱离维也纳固有思想,形成自己的小团体。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对德国文学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涵盖了戏剧、诗歌和哲学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死神的初吻》、《码头》和《马克斯·皮伯斯》等。
席勒的作品美学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的自由:根据席勒的观点,艺术应该是自由的,艺术家应该独立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限制,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创造力。
他主张艺术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能够启发人们的思维和感情。
2.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席勒认为,理性和情感在艺术中应该是统一的。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同时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达到思与感的和谐统一。
他主张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可以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
3. 美与善的统一:席勒提出了“美和善的统一”理论,认为真正的美应该具有善的内在价值。
他认为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高尚、道德和积极的,能够鼓舞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道德品质。
4.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席勒认为艺术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人格塑造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5. 戏剧艺术的重要性:席勒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为德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忧喜剧”理论,认为戏剧应该同时具有悲剧和喜剧的元素,反映生活的辛酸和欢乐。
他的剧作强调人性的挣扎和冲突,通过戏剧表达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复杂性。
席勒的作品美学分析体现了他对艺术自由、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以及艺术与教育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和理论对于德国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浅析席勒作品的艺术风格
表 现 主 义 画 家。 他 的作 品 具 有 明显 的 装 饰 风 格 和表 现 风 格 席 勒 作 品 中 的 独 特 表 现 性 风 格 集 中 体 现 在 他 的 扭 曲
出一 种 莫 名 的 紧张 感 。席 勒 作 品 中 由线 条 组 成 的 人体 成 了 整 张 作 品 装 饰 效 果 的 一 部 分 。将 情 色 的 吸 引 力 和 厌 恶 感 紧密 地 结合 在 了一起 。这 种装 饰 性 也 与 席 勒所 一直 追 求 的 通 过 真 实 自然 景 物 表 现 更 高 的 精 神 层 面 意 义 的 表 现
一
面 主 观造 型 意识 更 加 强 烈 , 其 是 面 部 多 采 用 简 化 的几 尤 何 构 成 形式 . 线 方 面更 加 耐 人 寻 味 , 转 早 期 单 一 、 用 一 肯 定有 力 度 的 线 条 , 得 丰 富具 有 趣 味 性 . 现 了许 多 在作 变 出 者 主观 意 识 下支 撑 人 物 内在 结 饱 和 而且 强 烈 , 有 精神 色 富 力 度 , 色 彩 更 加 主 观 、 纯 、 烈 , 面 装 饰 性 色 彩 贯 穿 如 单 强 平 其 所 有 的 画 面 。 面 上 的 二 维 空 间 表 现 形 式 , 画 面 上 不 平 在 追 求 对 自然 物 象 的 客 观 再 现 . 注 重 表 现 形 象 与 周 围 环 不
创 作 及 其 独 特 魅 力 . 而 分 析 席 勒 在 当 时 绘 画 领 域 的 崭 进
新 探 索及 其 作 品的 独 特 价值 。 关 键 词 : 贡 ・ 勒 画 面 构 成 形 式 艺 术 观 念 埃 席 画 面 构 成 形 式 的 演 变
1 1 年 至 1 1 年 是 席 勒 艺 术 生 涯 的 高 峰 期 ,这 一 时 93 95
[西方绘画]欲望的阴影: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2)
[西方绘画]欲望的阴影: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2)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是一位奥地利画家,师承古斯塔夫·克林姆,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席勒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
1906年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在线条和构图上得益于他的优雅的装饰手法。
后来他结识了科柯施卡。
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
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
191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
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
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
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
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
其代表作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
但席勒并不拘泥于前人的既定模式,而是强调装饰的表现,在创作作中完全按自己创造的形式增加一种显著紧张的、激动的直线和渲染,以加强感情的力量。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弗兰兹·塞德里克·席勒(Franz Cedric Schiller),美国艺术家,是一位拥有高度技巧和深厚扎实的绘画实力的天才艺术家。
他出生于德国,后移民至美国,是一个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绘画的尊重和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他的作品包括插画、壁画、油画等,风格多变,但都能彰显他深沉的内心和高超的技艺。
以下是本文对他的部分作品的赏析,希望读者能够对他的艺术有所了解。
《画家的妻子》这幅作品体现了席勒的神奇技巧和高度的绘画技艺,画面上的女人的脸部轮廓和头发相当逼真,细致入微的技艺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画家通过对女人情绪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她内心的复杂性和深沉的情感。
这幅作品中,女子身上的棕色衣服和暗红色披肩与后面的绿色灌木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提升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增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东方情怀》这幅描绘了东方艺术的画作展现了席勒极高的绘画功力,精美的图案和明亮的颜色让整个画面显得绚丽多彩。
画面中,一个安静的老人和他身旁的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一幅展现中国新年庆典的宏伟壁画。
画面表现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和热爱,画面中人物衣着光鲜,赏心悦目。
《纽约街景》这幅壁画描绘了曼哈顿的一条街道,画面中的细节十分丰富,足以让人感觉到物件的质感和形态,整体色调比较柔和,街上的热闹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画面中,除了街道之外,还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包括行李车、火车站等,使观众可以更好地沉浸在画面中,感受现实世界的多样性。
《波洛克之父》这幅描绘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生涯的画作,通过席勒的抽象描绘和描绘波洛克经典画作的方式,成功地传达了杰克逊·波洛克的深刻思想和艺术技巧。
画面表现了杰克逊·波洛克的艺术生涯,他在各个时期的创作,展示了他对抽象绘画的追求和倡导,而画作中用银色点缀是杰克逊·波洛克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欣赏绘画大师席勒的油画画风?
如何欣赏绘画大师席勒的油画画风?
席勒很不好懂,因为他玩的是表现主义。
如果你不太清楚什么是表现主义,那么就请你先看幅画热热身。
这幅表现主义大作想必大家都看过吧,画中有三个人,他们职业,年龄,相貌,甚至性别都模糊不清,但是孤独、惊恐、绝望之情却清晰而又强烈的传递给观看他的人们,画面中央的人双手抱头,表现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
这就是表现主义,席勒就是表现主义里的天才。
欣赏席勒的画,首先要忘掉传统古典绘画的模样,因为席勒根本不会去画客观的事物,他无视形状,体积,色彩,并且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在席勒看来,艺术能干点什么?一定要表现美吗?能不能表现内心的苦闷?
说实话,席勒的画作我都不敢贴出来,表情扭曲,颜色诡异,如果你不曾了解过他,他的画的确让人无法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波及了整个欧洲,流感肆虐,最终带走了仅仅28岁的生命。
所以他的画布满了不规则线条,极力扭曲着,呈现出一种乖张,不安,木纳又呆滞。
于此同时,他的线条又极富表现力,倔强,充满了弹性。
我们常常觉得梵高是狂热的,那么席勒就是歇斯底里。
席勒吸收了他的老师克里姆特的象征风格,常常带有少许装饰和隐喻,色彩运用十分大胆,他喜欢运用橙色,表现跳跃而又激动的情绪。
激情的宣泄——席勒自画像的审美解读
作者: 任涛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83-84页
主题词: 席勒 表现主义 自画像
摘要:埃贡·席勒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生命非常短暂,是一位天才型的艺术家,其艺术的光辉照耀了欧洲的艺坛。
一生绘画作品以素描为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自画像。
自画像是画家内心激情的自由宣泄,并借此表现他对社会、对性的看法。
画中的自己总是充满怀疑地痛苦地扭曲着,并且用夸张变形的丑代替传统意义的美,借以揭示现实的黑暗和浮华,从而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形成自己的风格。
埃贡·席勒的女性爱欲题材绘画解析
埃贡·席勒的女性爱欲题材绘画解析
埃贡·席勒是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奥地利画家,是分离派继克里姆特之后的重要成员。
他的女性爱欲题材绘画中对爱欲的描绘大胆直白,风格独特,主观性极强,不畏惧反对的声音,一生都在画布上探索着人性欲望的真实。
本文希望从女性爱欲题材绘画的角度对席勒绘画进行研究,通过对席勒女性爱欲题材绘画作品的绘画语言的分析,借助席勒的生平经历,时代的理论背景,更全面地研究席勒的女性爱欲题材绘画作品,从而发掘席勒女性爱欲题材绘画中所表现出的个人诉求和社会诉求,明晰席勒女性爱欲题材绘画所存在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绘画创作提供更多可供选择及表现的可能。
席勒:不被理解,是画画者最大的孤独
席勒:不被理解,是画画者最大的孤独
来源绘画视频教学
绘画,是线条与色彩的奏鸣曲
席勒的曲子,
是否能够打动你的心呢?
其实,
不被理解,
才是画画者最大的孤独!
埃贡·席勒自画像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
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
埃贡·席勒作品
埃贡·席勒干洗房 House with Drying Laundry 私人收藏
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
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
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
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
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
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席勒人物肖像作品欣赏
席勒建筑风景作品欣赏。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约翰·克里斯多夫·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人们称为“德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表达了对自由、人性、爱和道德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对席勒的作品美学进行分析。
席勒作品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他对情感与理性、个性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上。
席勒认为,只有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情感力量和理性智慧的结合,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巨大潜力。
在席勒的作品中,个体的情感和渴望与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他认为这种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通过超越个人的利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和人性的境界。
席勒作品中的美学体现在对爱和美的追求上。
他将爱视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之一,通过爱的力量,个人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而美则被席勒视为人类灵魂的表达形式,通过审美体验,人们能够获得向上的力量和心灵的愉悦。
在席勒的作品中,他通过对爱和美的描写和探索,展示了人类情感和理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追求的不只是表面上的美丽,而是那种源于内心的自由和和谐之美。
席勒作品的美学还体现在其戏剧创作中。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性洞察力的戏剧作品,如《唐·卡洛斯》、《亲密关系》等。
席勒通过这些戏剧,揭示了权力、自由、道德等人类主题的复杂性,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
在席勒的戏剧中,他通过对个人和社会的独立和自由的思考,探索了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境界。
他的戏剧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家席勒的自画像解读
作者:张巍译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5期
Interpretation of Self-portrait of Artist Schiele
Zhang Weiyi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埃贡·席勒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天才型画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一百多幅自画像。
特殊的家庭和时代造就了席勒,他自画像中自己,总是充满困惑地痛苦地扭曲着,用夸张变形的丑代替传统意义的美,尽情地宣泄对社会、对性、对死亡的认识。
Abstract: Egon Schiele is the Austrian painter of geniu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his short life, he left behind a hundred self-portraits. Special family and the times created Schiller. His self-portrait is always full of perplexity, pain and twist. He used exaggerated and distorted ugliness to instead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beauty, to express the awareness of the society, sex and death.
关键词:埃贡·席勒自画像性
Key words: Egon Schiele; self-portrait; sex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08-01
0引言
埃贡·利奥·阿道夫·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1890-1918年)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天才型画家,也是西方绘画历史上自丢勒和伦勃朗之后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约一百多幅。
席勒的自画像既没有丢勒自画像的庄重和威仪,也不像伦勃朗自画像中的深邃和成熟,他的自画像充斥着灰暗、苍白、扭曲与绝望,癫狂、病态的动作,曲折有力的线条,对比强烈的色彩,让人感到生命似乎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霾中。
1不同时期的席勒自画像解读
可以说是家庭和时代造就了这位天才艺术家。
席勒出生在奥地利的图尔恩市,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在偏僻小镇上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不幸的家庭生活使父亲自杀身亡,对于少年席勒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多年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席勒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人象我这样怀念父亲,这种悲伤如此巨大······我画了这么多的坟墓和往日旧物,只是因为这一切都依然天天在眼前。
”1902年席勒考入克洛斯特新堡的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从那时起他就酷爱美术,逐渐展露出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情感。
1906年他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随后加入了“维也纳工作房”,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
席勒最初的画风受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后来认识了克里姆特,作品中便开始出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装饰风格。
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亡的时候,维也纳的中产阶级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富足的贵族安享太平,贫民窟的穷人暴动捣乱。
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已经成为时尚,而且已经泛滥成为无政府主义,以放纵的名声而闻名。
但人的灵魂却早已经流离失所,头脑遭到各种思潮的劫持,肉体成了孤家寡人,沦落为欲望的奴隶。
普遍的痛苦和迷惘成了多数人的精神特征,人在思想上反映出普遍的混乱和沮丧,人的灵魂和肉体也无可奈何的随之挣扎,正如巴尔所写的《表现主义》一书中形容的那样,“从未有一个时代如此被恐惧动摇,如此被死的恐惧笼罩”。
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使席勒的作品风格完全区别于他人,他丝毫不加克制的宣泄,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不加思索地闯入伦理的禁区。
1910年以前他的作品模仿克里姆特的痕迹比较明显,但随后的作品中,他并没有延续克里姆特大面积的色块、大量的金银色运用、装饰味和细密如织物一样的元素。
尼采和佛洛伊德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启迪深刻影响着他,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成为席勒成熟期的画风。
死神在他笔下变成了最合适的归属、最温暖的怀抱,人物和景物都像是处在惊恐中忐忑不安,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充满矛盾冲突,色彩刺目,线条精练,充满张力有隐含着东方意蕴。
席勒的自画像最充分的反应了他的艺术历程。
1905年和1907年的自画像中,席勒还是感情丰富的少年,而《跪着的裸体自画像》(1910年)中的画家垂直地位于画面中央,单膝跪地,赤裸的身体袒露无疑。
他紧闭双眼的面部侧向一边,一只手挡在面前,似乎是在拒绝,但陶醉的面部表情却相当矛盾。
席勒还特意用突出的蓝色强调人物的体毛特征。
这幅自画像是不成熟的,表情也略显做作,却反映了20岁的席勒青春期的自我肯定和对性的强烈意识,而性题材也成为他日后绘画的主题。
1912年四月,席勒因涉嫌侮辱当地居民被关进纽伦巴赫的牢房,幸运的是二十四天后便出狱了。
此次牢狱时间使席勒更加自怜,创作了《囚犯的自画像》以及一系列裸体自画像,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脸颊和手关节之处生硬突出,目光犀利直指人心。
1910年至1913年是席勒作品的多产期,为了创作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
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黑暗、绝望,这位敏感脆弱的天才反反复复地将自己刻画的神经兮兮、痛苦而挣扎,那标志性的神经质化成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其内心地变化。
席勒在1914年创作了大量蚀刻版画,其中有几幅水准相当高的自画像。
但很快他便厌倦了这种技术要求较高的艺术形式,随后迷上了摄影。
对于席勒来说,大概摄影是自画像的延伸,摄影是镜子的另一种替代物。
他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态传达对于自我的想法,在底片或照片上签名,把它看成和绘画作品一样。
也许是亲朋挚友的相继去世震撼了席勒,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席勒自画像中的形象一改绝望和堕落,转而正面的肯定积极地人生。
1918年克里姆特不幸死于瘟疫。
席勒应邀为维也纳分离派设计第49届画展海报,这张海报也可以说是席勒的自画像。
海报取材《基督最后的晚餐》,席勒将自己画在原本是耶稣基督的位子上,对面空着的位子可能暗示着过世的克里姆特。
另外一幅作品《家庭》中的席勒眼神温和,肌肉结实而健硕,笔触自由而情感丰富。
紧张与忧虑似乎已经远离了画家,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对新生命的渴望成为画面的主导。
然而,也就是再次不久之后,席勒也因感染流行性感冒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2总结
席勒在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不断的重复描绘自己,从毫不掩饰的性、堕落的欲望、对生命的惶恐不安到去世前对生活的憧憬,画家始终坦诚的真言自己的人生。
也许正是这份坦白,使席勒的作品震撼人心,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维菁.席勒.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年.
[2]埃斯特·塞尔斯登,雅内特·茨温格伯格,埃贡·席勒.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