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病因与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血
4、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运行,流布于全身。 血液充盈; 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特别是 与心、肺、肝、脾四脏密切相关。
心气推动; 肺朝百脉,与清气合并,布散全身; 脾气的统摄; 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
01 第 三 部 分
津液
津液
1、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清者为津,分布于皮肤、孔窍,血脉。 稠者为液,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
气机失调
脏腑气机 失调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气闭:气闭结于内,不能外出。
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气
4、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人的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血的循行 津液的输布
大肠
肾
膀胱
D.大便
C.尿
津液
5、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冬天汗少尿多;夏天汗多尿少 4)排泄代谢产物
汗、尿等排出,以维持机体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2、功能
滋润、濡养,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津液
3、津液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水谷
胃 游溢精气
脾
小肠 大肠
分清 别浊
大便
津液
4、津液输布与排泄
水谷
肺
A.汗、B.呼气
胃 游溢精气 脾
三焦
全身
中医诊断学第7章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28授课类型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
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掌握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熟悉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
3、辨证要点:以局部胀满、刺痛、拒按,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脉弦涩伴有气滞见症为辨证要点
六、气虚津泄证
1、概念:指气虚不能摄津而致津液外泄的复合证侯。
2、临床表现:机体津液如汗、尿、涎、大便等的排泄过多的同时兼见气虚症状。
3、辨证要点:以一般气虚症状加上汗、尿、涎、白带等任何一方面排泄过多而清稀为辨证要点。
熟悉气病证和血病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
了解气、血病辨证意义
8分钟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何为气陷证?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简述淤血形成的原因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津液病各证型的概念以及临床表现
2、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按本节课的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无拖课现象,教学内容严格按照教科书讲解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紫或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辨证要点:以起病缓慢、缠绵难愈,持续性疼痛,而拒按不移,
肿块坚硬难消,舌质暗,苔厚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教案末页
小结
掌握掌握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5分钟)
熟悉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
了解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形成原因
胸闷、善太息、咳喘---气滞于上焦;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
胆热循经上冲
口苦,咽干,目眩
证候特点 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4.表证、里证的鉴别
证 寒热
舌 脉 中医诊断学
舌苔薄白, 表证 恶寒发热 舌质变化不
明显,脉浮
里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舌苔厚或无 苔,舌质变 化不明显, 脉沉
症状
以头身痛,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
喷嚏微咳,内脏证 候不明显
以内脏证候为主症, 烦躁神昏,胸闷胸 痛,腹痛呕吐,便 秘腹泻,尿短赤或 清长
表现分析
外感热邪 寒湿情志 饮食化火
素体阴虚 劳倦内伤
阳热过盛 阴精不足
产热过多 阴虚阳亢
热证
发热恶热,手足温和,面赤舌红
阳热亢盛,火性炎上
口渴、尿黄、便干
热伤津液
烦躁、脉数
扰神迫血
热、黄、赤、稠、燥、动
3.寒证热证鉴别
证 寒热
面
喜恶 四肢 色
寒 证
喜温 恶寒
冷凉
白 或 青
口渴
口和 不渴
分 泄 二便 物
虚实辨证内容
虚证
实证 鉴别
1. 虚 证
概念 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
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主主要要表表现现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
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
特点
声中医高诊气断学粗,动则倦消,脉沉 实邪内结,闭 取有力——真 阻经络,气血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 不通。外周、 赢瘦,脉沉细——假 脑神失于温养 辨识:默默无语但语时声高 而现假虚象。 气粗;体赢瘦但胸腹硬满拒 “大实有羸状” 按;脉沉细但按之有力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气血津液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T测知内在脏腑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T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T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见微知著”主要是指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正确答案』B重点:复习要点气血津液辨证气病辨证气虚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气陷证——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由气虚发展而来)气不固证——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 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 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 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 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气脱证——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识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气滞证——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通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气逆证——咳嗽频作,呼吸喘促; 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气闭证——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或内脏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力等。
血病辨证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血脱证——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
血瘀证——(气滞、气虚、血寒、出血)疼痛特点为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肿块的性状是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 出血的特征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或妇女血崩、漏血; 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
中医基础——气血津液PPT课件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
布散于肌表——滋养肌肤皮毛。 流注孔窍——滋养和保护孔窍。 滋养濡润 灌注脏腑——滋养内脏。 渗入骨髓——充养骨髓、脑髓、脊髓。 功 流注关节——润滑关节,以利屈伸。 能 充养血液: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血液浓度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调节阴阳:津液代谢随机体内在的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而变化,能调节机体阴阳动态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通过尿汗等途径,排除代谢废物,保证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运载全身之气:气无形,以津液为载体,依附津液而运行全身。
推 推 动 动 与 作 调 用 控 作 用
调 控 作 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含义:指人体阳气有通过气化产生热量,温暖机体、消除寒冷的作用 温 煦 作 温 用 煦 与 凉 润 作 用 凉 润 作 用 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生理意义 保证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 生 者 命 虚寒性病变: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症 病理表现 活 “气不足便是寒” 对 温煦不及 脏腑的生理活动减弱 立 动 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 统 正 含义:指人体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作用 一 常 维 进 减少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持 行 生理意义 维持脏腑功能活动正常 使精、血、津液有序地代谢 脏腑功能虚性亢奋 病理表现:凉润不及 精血津液代谢加快 发生虚热性病变 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等 利于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 温煦太过:多因气行郁闭,壅实化火→发热——“气有余便是火”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人体之气
营气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卫气
元气
后天 之精
谷 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宗气
中医诊断学之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辨证一、气虚证的临床表现1、望诊精神疲惫,体倦2、问诊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乏力3、闻诊气短声低,少气懒言4、舌脉脉虚,舌质淡嫩5、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的临床表现1、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2、辨证依据体弱而瘦,以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三、气脱证的证候分析1、原因⑴气脱证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⑵在大汗、大吐、大泻或大失血、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津脱”、“气随血脱”⑶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2、证候分析⑴真气欲脱,则心、肺、脾、肾等脏腑之气皆衰。
⑵气息微弱欲绝、汗出不止,为肺气外脱之征。
⑶面白、脉微、神识朦胧,为心气外越之象。
⑷二便失禁为肾气欲脱的表现。
⑸全身瘫软、口开、手撒,为脾气外泄之征。
四、气逆证的临床表现1、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2、辨证依据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五、气逆证的证候分析1、气逆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肺胃之气不降而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
2、导致气逆的原因有外邪侵袭、痰饮瘀血内停、寒热刺激、情志过激等。
3、肺气上逆以咳喘为主症。
4、胃气上逆以呃逆,呕恶,嗳气为主症。
5、肝气上逆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或咯血为主症。
6、注意气逆只是一种病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证名,临床应注意辨别病因,再加病位、气逆而构成完整的辨证诊断。
六、血虚证的临床表现1、望诊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
2、问诊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
3、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4、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肌肤黏膜的颜色淡白及全身虚弱、脉细为主要表现。
七、血瘀证的临床表现1、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方面的证候。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
(2)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上得病理状
态。
形成:
情志内伤
气 机
上升太过─肝气升逆
外邪侵犯
升
痰浊壅滞
降
肺气上逆
失 不降反升 胃气上逆
饮食冷热不适 常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或 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3、气不摄血 概念: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 经,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失血得病理状态。
形成: 脾气虚损─统血失职 统藏失司─血逸脉外─各种出血证 肝气不足─收摄无力
临床表现: 失血症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脉无力,舌淡胖 等气虚症状。
4、气随血脱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得同时, 气随血液得突然流失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就是构成人体得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就是人体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得产物,也就是这些组织器官进 行生理活动得物质基础。
气,就是不断运动着得具有很强活力得精微物质;血,基本 上就是指血液;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从气 、血、津液得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 作用,属于阳;血与津液,都有就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 润等作用,属于阴。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得区别: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
中医诊断学:病因、气血津液辨证
六、火淫证
• 指外感火(热)阳邪,使机体阳热之气过盛所致之 证候
• 致病特点: 1.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扰心神 3.易伤津耗气 4.易生风动血 5.易致肿疡
六、火淫证
• 临床特点: 1.热——发热恶热 2.红(黄)——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痰黄 3.稠——咯痰黄稠,女子带下黄稠 4.干——口干口渴,舌苔干燥,大便干 5.动——烦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6.数——脉数
一、气病辨证
[临床表现] 气虚症+下陷症
气虚症+ 脘腹坠胀,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内脏下垂
脾不升清
[要点] 神疲乏力,脘腹坠胀,脏器下垂或久泻久痢
一、气病辨证
3.气不固证 • 概念:气虚失其固摄之能,以自汗,或大便、小便
、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 成因: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成
一、气病辨证
分型
1.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形体
临床特点:气虚症状+腰背、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疼痛
2.劳神过度:劳神伤血(心脾)
临床特点: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消瘦
劳伤辨证
分型
3.房劳过度:房劳伤精(肾) 临床特点: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月经不调 4.过逸少动:气血津液不畅,全身虚弱(脾不健运) 临床特点:头晕心悸,身倦乏力;或形体臃肿,肢 体活动不便
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 成因:(1)情志不舒,思虑过度
(2)病理产物阻塞 (3)脏气虚弱,运行无力
一、气病辨证
[临床表现] 闷胀疼痛,有四个特点: (1)部位不固定 (2)时轻时重 (3)太息、嗳气或矢气后暂时减轻 (4)不良情绪加重 气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如: 肺、肝、胃、肠道 多见于疾病早期,故有“初病在气”之说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PPT精选文档
五、燥证
感受燥邪称外燥,津伤内伤称内燥
分类--凉燥
温燥 临床特点--- 少津、干涸
六、火热证 程度区别
火热温邪区别 病机区别
实热证 病因 病机 特点 临床表现
(寒热、口渴、饮水、面色、舌脉) 常见证候
虚热证 病因 病机 特点 临床表现(寒热、口渴、饮水、面 色、舌脉)
常见证候
第二节 气血辨证
二、实寒证
1. 实寒与虚寒鉴别
2. 病机 支饮 ---- 饮停于胸膈
气从少腹上冲胸胁 口渴喜饮
3. 阴阳失调 如血:心行血、脾裹血、肝藏血
常见证候 何谓外风证、内风证、伤寒证、 便血
2.实寒中“伤寒”与“中寒”的鉴别 外邪侵肺
“中寒证” --- 里实寒证 *血液运行受阻,壅积脉道或 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
临床表现
“疲” 神疲乏力 “弱” 头晕目眩 气少懒言 呼吸气短 声音低微
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 “淡” 面色浅淡 舌淡苔白 “虚” 脉虚无力
病因 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 气虚证+内脏下垂
病因 阳气失其固摄
临床表现 卫表不固(自汗 易感冒) 气不摄血 (各种出血证) 肾气不固(精液、尿液不固)
1.概念: “痰”是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 的病理性产物(两重性) “痰证”是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 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 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
外感六淫邪气 饮食不当 情志刺激 过劳体虚 过逸少动
病机复杂 症状多端 病位广泛
痰湿蕴肺----咳 痰 脾虚痰阻---- 脘痞,呕恶,食少
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蒙心神---- 癫、狂、 痫 痰蒙清窍----头目昏重,眩晕欲呕 痰窜经络----瘿瘤、瘰疬、
病因 大失血
气血津液辨证-中医课件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 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 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 脱等
一、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 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 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 紫斑,脉涩。
【临床表现】疼痛多见于手足 ,肤色紫暗发 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 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涩。
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辨证要点】手足或少腹的冷痛及肤色、血 色的紫暗。
血寒证与血瘀证
二证均为血行不畅,故以疼痛为其主症。 但血瘀证的病变范围极其广泛,从其实 质而言,血寒证当属血瘀证的范畴之内。 只是血寒证的病因局限于寒邪外侵,病 变范围只在手足或冲任二脉,证候的特 征是寒象突出。
饮证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 之间所表现的病症。多由脏腑功能衰退 或障 碍等原因引起。
气血津液辨证
根据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 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各种病症的一种辨 证方法。
因为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 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 的功能活动,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 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 “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
本证的病变很多,水肿与痰饮证是临床 最常见的两类证候。
(一)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 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 称为水肿。 临床辨证,首先区分阳水 与阴水,以明虚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mage
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 脉虚;过逸则郁滞气机,血行不畅
,痰湿内生,出现肥胖肢软,心悸
气短。
No 四、饮食劳伤 ㈢房劳所伤:房劳过度,耗伤肾精,出现腰膝酸
Image
软,眩晕耳鸣,发脱齿摇。阳虚则 兼形寒肢冷,阳萎早泄;阴虚则兼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
多梦遗精。
No
五、外伤
㈠金刃所伤:局部破损出血,红肿疼痛,活动障
Image •
,甚则头晕,昏厥。
No 第二节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
Image
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
No 一、气病辨证 ㈠气虚证 气虚证是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Image 劳倦太甚,病后或久病体虚,衰老等均可 引起此证。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 言,头晕目眩,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胖
Image
碍,或见金疮,伤口感染,溃烂成 疮;或见破伤风,风邪毒气从伤口
入侵,出现恶寒发热,牙关紧闭,
呈苦笑面容,肢体抽搐,角弓反张
No 五、外伤 ㈡虫兽所伤:局部红肿疼痛,麻木,甚则肢麻,
Image
头晕,胸闷,昏迷。狂犬病则见 畏水、畏光、畏声、痉挛抽搐。
No 五、外伤 ㈢跌仆所伤:局部疼痛红肿,出血,伤筋,骨折
失常而发病。情志过度常与其相
Image 应的内脏发生病变。 七情:喜则气缓(心) 悲则气消(肺)
怒则气上(肝) 恐则气下(肾)
忧伤(肺脾)
惊则气乱(神)
思则气结(脾)
三、七情证候
No ㈠喜伤证候:喜则气缓,心神缓散,神不守舍, 出现心神不安,精神涣散,甚则语
Image 无伦次,举止失常。 ㈡怒伤证候: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出现头痛眩晕,神昏暴厥,呕血。 ㈢思伤证候:思则气结,心血暗耗,脾失健运, 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纳呆形 瘦。
No (三)暑淫证候 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耗气伤津,
Image
出现高热烦渴,身倦乏力; 暑易伤心,出现心烦瞀乱,神昏不语
暑多夹湿,出现胸脘满闷,恶心纳呆
头身困重。
No (三)暑淫证候 临床表现:
Image
伤暑:身热汗出,口渴引饮,神疲乏力,小 便短黄,舌红,脉虚数。
中暑:壮热口渴,卒然昏倒,汗出不止,甚
No 致病特点:火为阳盛之邪,必见热象; 易伤津耗液,出现咽干口渴,大便干
Image
燥,小便短赤; 燔灼急迫,易动风动血,出现出血及
热极生风;
易扰心神,出现烦躁谵妄,狂乱;
易致肿疡
二、疫疠证候
No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大流行的致病因素 致病特点:发病急骤;
Image
病情重笃; 传染性强;
症状相似;
二、疫疠证候
No 临床表现: 瘟疫证候:先恶寒后发热,继之壮热不寒,
Image
头身疼痛,头汗出,或见神昏谵 语,舌苔白如积粉,脉数。
疫疹证候:瘟疫证候中,以头痛剧烈,斑
疹透露为主症者。
瘟黄证候:瘟疫证候中,以卒然发黄为主
症者。
三、七情证候
No
七情过度,损伤内脏,影响 气机运行,导致气逆血乱,升降
言举止失常。
No 四、饮食劳伤 ㈠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纳运失职。
Image
伤胃则出现胃脘胀痛,恶闻食臭, 恶心呕吐,吞酸嗳腐,舌苔厚腻,
脉滑;伤肠则出现腹痛泄泻,大便
臭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中毒则出现腹痛如绞,吐泻交作。
No 四、饮食劳伤 ㈡劳逸所伤:过劳则伤气耗血,出现神疲乏力,
带血,胸痛,尿少,舌红苔黄,脉浮
数。
凉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咽干口渴,
干咳少痰,舌苔薄白,脉浮。
(六)火淫证候
No 致病特点:火为阳盛之邪,必见热象; 易伤津耗液,出现咽干口渴,大便干
Image
燥,小便短赤; 燔灼急迫,易动风动血,出现出血及
热极生风;
易扰心神,出现烦躁谵妄,狂乱;
易致肿疡
(六)火淫证候
嫩有齿痕,脉虚。
㈡气陷证
No
气陷证是清阳不升,升举无力,反致 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可因气虚证发展而来,
No (二)寒淫证候 致病特点: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易伤阳气,出
Image
现寒冷现象; 寒性凝滞,阻碍气血运行,出现疼痛
寒性收引,出现筋脉拘挛收缩。
No (二)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
Image
寒邪束表: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 喘,苔薄白,脉浮紧。
寒邪直中: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寒袭关节:关节冷痛,拘急不利。
No Image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No 第一节 病因辨证
Image 六淫证候
疫疠证候 七情证候
饮食劳伤 外伤
No 一、六淫证候 六淫致病的特点:
Image 季节性、由外而侵犯人体、可以单独 致病亦可结合致病三点。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邪气。
(一)风淫证候
No 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犯高位和肌表; 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
Image
走不定和动风的表现; 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其它病邪合并侵
犯人体。
临床表现:
No
风邪犯表:发热,汗出,恶风,舌苔薄白, 脉浮缓为主症。兼见头痛,鼻塞
Image
流涕,咳嗽。 风郁皮肤:皮肤瘙痒,皮疹或风团。
风中经络:肢体麻木拘急,甚则痉挛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或口眼歪
斜,半身不遂。
风兼寒湿,流注关节:关节游走性疼痛。
冒湿:头重如裹,身重肢困,脉濡弱。
湿注关节:关节酸痛重浊,屈伸不利。
No (五)燥淫证候 致病特点:燥胜则干,易伤津液,出现口鼻干燥
Image
,皮肤干涩,尿少便干; 肺恶燥,燥易伤肺,出现咽干喉痒,
胸痛干咳;
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No (五)燥淫证候 临床表现:
Image
温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 口渴,干咳无痰和痰少而粘,或痰中
㈣忧伤证候:忧伤肺脾,肺气闭塞,脾失健运,
No
出现情志抑郁,面色惨
Image 淡,神气不足。 ㈥恐伤证候:恐则气下,肾气不足,心肾不交, 出现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怵惕不
安,恐人将捕之。
㈦惊伤证候:惊则气乱,神气被扰,神无所归,
出现情绪不宁,甚至神志错乱,语
至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No (四)湿淫证候 致病特点:湿性重浊,出现头身困重;
Image
湿性粘滞,故发病缓慢,病后缠绵; 阻遏气机,易伤脾胃,出现脘闷纳呆
,腹胀便溏;
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No (四)湿淫证候 临床表现:
Image
伤湿:恶寒发热,胸闷脘痞,头身困重,大 便稀溏,苔白滑腻,脉多濡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