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遵从认知规律

合集下载

浅谈心理认知规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认知规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 00年
第2 9期
S IN E&T C N L YI F R T O CE C E H O OG O MA I N N
O职校论坛0
科技信 息
浅谈心理认知规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孙 晓 霞 ( 京信息职 业技术 学 院 江苏 南
南京
2 04 ) 1 0 6
【 摘 要】 本文通过探讨心理认知规律在语 文阅读教学 中的实践和应用, 语文素质能力教 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在此过程中得 以实现。 【 键 词 】 文教 学 ; 理认 知 ; 感 体 验 ; 新 思 维 关 语 心 情 创
健 美 的文 章 , 握 比较 系 统 的 语文 知识 , 行 有计 划 的语 文 训 练 , 步 提 逐 渐 成 为一 个 情 智 健全 , 康 发 展 的 人 。 掌 进 逐 高学 生 的观 察 能力 . 维 能 力 , 思 理解 能 力 和 表 达能 力 ” 。 不 少语 文 阅读 能 力差 的 学 生 之 所 以 不 能 有 效 的 阅 读 或 阅 读 效 率 不 高 , 往 是 因 为他 们 在 阅读 时 缺 乏 内在 的 阅读 目标 意识 。因此 , 师 往 教
3 培 养学 生 的 创新 思 维
语 文 教 育 的创 新 思 维 培 养 , 二 十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从 一度 成 为 其 要 帮 助 学 生 在 阅读 前 设 置 明确 的 目标 . 样学 生 的注 意 力 才 会 放 到 与 教 育 界讨 论 的热 点 问题 。 实 古 今 中外 许 多 优 秀 的 文学 作 品 中都 蕴藏 这 任 务 有关 的 内容 上来 。 时 , 目标 的确 定上 要 根 据学 生 阅读水 平 上 的 着 创 新 的魅 力 。 语 文教 师 应 在 教 学 中 , 同 在 引导 学 生 在 文 学 作 品 中挖 掘 出 差 异 而 有所 不 同 。 如 ,荷塘 月 色 》 一 篇经 典 的 散 文 。 据 教学 大 纲 创 新 的智 慧 与 乐 趣 。 例 《 是 根 的要 求 和 多数 学 生 的 阅 读水 平 , 阅 读 目标定 为 “ 读 抓 写 景 线 索 . 将 初 整 例如 , 自《 选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面看是讲邹忌 与城 的“ , 实 体 感 知 : 读 吟 咏 品味 , 细 欣赏 美 景 ; 反复 诵 读 , 摩 语 言 的精 妙 。 揣 同时 , 为 北 徐 公 比美 的故 事 , 际上 是 反 映邹 忌 如 何 通 过 直 觉 思 维 而 发 现一 条 班 里 部 分 阅读 能 力较 差 的学 生 预 设 的 目标是 : 读 概 括文 章 “ 什 么 ” 治 国 的重 要 哲 理 。邹 忌 问其 妻 :我孰 与 城 北 徐 公美 ?” 妻 日 :君 美 初 写 : “ 其 “ 精 读 重 点 段 (~ 4 6段 )议 一议 “ 了 哪些 景 物 , 写 的 顺 序 怎 样 ” 摘 抄 甚 , 公 何 能 及 君 也 !邹 忌 不 相 信 , , 写 描 ; 徐 ” 又去 问其 妾 日 :徐 公 何 能及 君 妾 “ 优 美 的 字句 、 落 , 读 成诵 。 由于 阅读 目标 有 区分 , 度 不 一样 , 阅 也 !” 二 天 有 客人 来 , 忌 又 提 出 这个 问题 . 日 :徐 公 不 若君 之 美 段 熟 难 让 第 邹 客 “ 读 能 力较 差 的 学 生经 过 一定 的努 力后 也 尝 到 了成 功 的喜 悦 。 也 。 对 于一 般 人 来 说 , 出一 个 问题 , 妻 子 、 侍 和朋 友 三 个 方 面都 ” 提 从 妾 其 次 , 文 阅读 教 学 “ 人 ” 计 过 程 中应 注 意 情 境 的 营 造 。 语 文 得 到 相 同 的 回答 , 往 就相 信 了 : 使 不 信 , 只 是 姑 且 存 疑 , 放 在 语 导 设 往 即 也 先 阅读 教 学 的导 入 是 一 节 课 的起 始 , 设计 得好 往 往 可 以起 到 先 声 夺 人 的 脑 子 里 , 再 对 此 问题 深 思 下 去 。 不 而邹 忌 却 不 是 这 样 , 没 有 停 留 在表 他 效 果 , 够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和 情 感 的共 鸣 , 学生 顺 利 展 开 认 知 面 现 象上 , 是 通过 直观 透 视 、 式 匹配 ( 妻 、 、 友 在 这 一 问题 上 能 为 而 模 将 妾 朋 活 动 营 造适 时 的氛 围 。 的 言论 与 他 们 一 贯 和他 交 往 时 的 言行 模 式 做 比较 ) 直 觉 思 维加 工 方 等 例 如 , 读 《 之 武 退 秦 师 》 文 时 , 规 教 学 的思 路 多半 是 循 着 式 , 教 烛 一 常 意外 地 发 现 了 隐藏 在 他 们 相 同话 语 后 面 的不 同“ 内隐 关 系 ” — 妻 — “ 词释 疑 一 文 句 翻译 一 特 点 归 纳一 练 习 处 理 ” 行 教 学设 计 . 样 的 子 是 偏 袒 他 , 字 进 这 妾侍 是 畏 惧 他 , 朋友 是 有 求 于 他 。 而 这种 内 隐关 系 , 不 若 教 学模 式 , 学 生来 说没 有 多 少 新 鲜感 , 美 注 意 也 就 不会 多 么强 烈 。 是 运 用 直 觉 思维 ( 管 是 自觉 的还 是 不 自觉 的 ) 不 会 被 发 现 的 。 忌 对 审 不 是 邹 在 教读 此 文 时 , 以 先利 用 投 影仪 打 出 “ 晋 围 郑形 势 图 ”让 大 家从 地 还 由此 联 想 到如 果 一 个 国 家 的君 王 也 整 天 被 一 帮 阿谀 奉 承 的嫔 妃 、 可 秦 , 宫 理历 史 的角 度分 析 秦晋 郑 三 国 利益 纷 争 的缘 由 , 同学 们 饶有 兴 趣 , 纷纷 女 、 公 、 臣所 包 围 , 到 的 都是 假 话 , 将处 于 非 常危 险之 中 , 是 王 大 听 那 于 结合 自己对 文本 的理解 阐述 了 自己的 观 点 , 家在 讨 论 和分 析 中 , 大 注意 他 决 定 用 自己 的切 身 体 会 劝 齐王 纳 谏 力 和求 知 欲 都 有 了充 分 地 提 高 , 自觉 地 转 入 了 对 文 本语 言 的研 读 和探 如 此 的 阅读 和 感 受 , 满 着 丰富 的感 性认 知 、 充 联想 、 象 和创 造 的 想 究 之 中 。这 时 , 师 稍加 点 拨 和引 导 , 教 同学 们 很快 就 把 握住 了文 意 。

学生认知水平对阅读教学的规范

学生认知水平对阅读教学的规范
二 、学 生认 知水 平在 阅读 教 学 中 被 忽 略 的 状 况

学生 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认 知水平指人们获 得知识或 应用 知识 的过程或 信息加
工过程所显示 出的程度和能力 。它包括感 觉能力 、知觉能 力 、记忆能力 、想 象能力 、思维 能力和语 言能力 。人脑接
受 外界输入 的信息 ,经过头脑加 工处 理转换 为 内在 的心理
在对 阅读 教学 的评价 中 ,一 种 比较普 遍 的倾 向就 是 :
对 于文本解 析 的越深刻 ,对于 内容拓 展的越 丰富 。对 教学 效果 的评 价就越高 。结果 往往 因为对 于文本讲授 的深度 和 拓展的广度超 出了学生 的理解水平而造 成学生阅读的 困难 。
议” 中明确地指 出 : “ 遵循学 生身心发 展 和语 文学 习的规 律选择教 学策 略 ,学生生理 、心理 以及 语言 能力 的发 展具
当然 ,单从 教师备课 的角度而言 ,对文 本分析 的越深刻 越 好 .对课 文内容拓展 的越 丰富越好 。但 是在讲授 的时候 一
定要根 据学 生的具体 情况 .尤其 是学生认 知 的具 体情 况 .
进行妥善 的取 舍处理 ,做 到深入浅 出。无 论是备 课还是讲 课 ,要时 时意 识到学生是 主体 ,发展学 生的语文 能力 、提 高学生 的语 文素养是进行教 学的 目标 。只有这样 。才 能使
活动 ,再进而支 配人 们 的行 为。人们总是在 已有 的认 知水
平 上选择和接受外 部信息 的,脱 离人们认知 水平 的外界信 息 刺激 。无法实现其 目的 。所 以 ,学 生 的认 知水平对 于教
学 内容的选择及其 教学方式 的选择 具有 明确 的规范性 。因

阅读教学五步法

阅读教学五步法

阅读教学五步法黄陂区祁家湾街五岭中学李爱武“教无定法”是说教育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为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遵循一定的过程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我总结出了“阅读教学五步法”。

特提出和广大的同仁共勉。

第一步——激趣导入。

教师在教学一篇阅读课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多媒体、图片、故事、歌曲、实物等,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思维作用。

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趣点。

例如散文的教学,可采取歌曲煽情、类比激趣;小说的教学可采取实物导入、讲故事切入等;诗歌的教学采取图片直观的形式、歌曲煽情;戏剧的教学可采取情景短剧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这一步就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二步——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最快的时间读完文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为下面对文本的具体探究打下基础,这也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

教师可采取以下形式促使学生迅速把握、感知课文内容:1.采用连词成句的形式感知课文内容。

2.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

3.用复述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4.按作者的思路先后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第三步——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解决预设的问题和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这是一堂阅读教学课精彩的部分。

例如:教学《社戏》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对文本进行探究:1.你认为“戏前波折”和“看戏的经过”、“偷吃罗汉豆”哪个情节最精彩?2.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3.读完小说后,你最喜欢平桥村的哪个小伙伴?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学生在课堂中生成了以下的问题:1.“迅哥儿”和平桥村的小伙伴贸然夜晚划船看戏十分危险,没有安全意识。

阅读与认知规律

阅读与认知规律

阅读与认知规律摘要】:阅读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体现出认识实践与审美实践的双重特性。

探索阅读与认知规律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入一层了解阅读这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从而通过阅读训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阅读认知规律思维智力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认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受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社会实践。

智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而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提高。

阅读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体现出认识实践与审美实践的双重特性。

探索阅读与认知规律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入一层了解阅读这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从而通过阅读训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一、阅读中的主客体关系阅读是阅读者与作品产生的一种特殊关系。

作品作为接受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衡量它的价值有一定客观标准。

对读者可能产生的作用,受客观价值标准的制约。

阅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然后才能对接受客体产生能动反应,完成阅读活动。

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是指由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所决定的阅读能力,由主体需要所产生的要求和兴趣。

在这双边关系中还存在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相适应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怎样认识呢﹖教师也是阅读者,他和学生一样都进行阅读。

讲读是把自己的阅读方法、方式,阅读体会、收获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

至于学生的受益,还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的主动性才能实现。

因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的主动性是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的先决条件。

下面论述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关系时将把接受主体划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并同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述。

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对教材﹙作品﹚首先存在适应与受益关系。

如果教材过深,大大超过了他的阅读能力,则无法进行阅读,如果教材过浅,不能使他受益,则没有兴趣阅读,阅读活动也难以进行。

研读教材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研读教材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从 不 同的角度来考 虑 问题 :藤野 先生具 有哪些 品 格?作者 为什么如 此敬重怀念藤野先 生?鲁迅先生弃 医从文 的原 因究竟 是什 么?
4彳1用 文 本 知 识 延 伸 设 置 疑 问 科普性 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体 系当中占有一定的 比重 ,在这 些文章的阅读和 学习当中能够让学 生积累丰
研读教 材应遵彳盾学生的认知规律
画 刘 康
教材 的课后部 分都 有一定 数量 的课 后 问题 ,而这 些问题都是教材 编者通过 反复推 敲以及深思熟虑确定 下 来 的 ,而设 计这 些 问题 的 目的在于 引导学 生概括 文 章 、巩 固基 础 知识 、强 化情 感体 会 、拓展 教材 内容 等 。 因此 ,教 材课后 问题具 有突出的利用价 值 ,这 也是初 中 语文 教师 在课 尾 留疑 环 节可 以充 分利 用 的素材 。例 如 ,在《走一 步 ,再走 一步》课程 结尾部分 ,教 师可 以利 用课后 问题 为学生 留下 思考 和探 究的 问题 :你 在生 活 当中是否 曾经遭 遇过困难 ?你在 面对困难时采 用了怎 样的处理方法 ?从 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
用 的主要 手法就 是欲扬 先抑 的方法 ,教 师可以将 其作
为突破 口在课 堂结尾 为学生 设置这样 的疑 问 :在鲁迅
先生的笔下描述 阿长保姆运用了 哕嗦 、迷信 、切切察 察 等 字眼 ,这 些都是含有贬 义的词语 ,但 是鲁迅先生为什 么会专门写文章怀念 阿长 ?
2.利 用教 材 课 后 问题 设 计 疑 问
教 材是学生学 习 、教师教学的载体 ,教材里每一板 块 都是 编者精心 设计 的 ,每 一篇 目都是 作者思想 与艺 术 的结晶 。因此 ,教材是作者 、编者 、教师 、学生心灵趾 撞 的纽带 。教师对教材 的研读 是这种心灵碰撞 的出发 点和归宿 。是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 。

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安排阅读教学4页word文档

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安排阅读教学4页word文档

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安排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

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一结果,而在于“怎样懂”和“怎样知”这个过程。

笔者就《从三到万》的课外阅读教学来谈本案例的实施。

《从三到万》是一篇选自课外,旨在指导学生自读材料,我决定用“揣测法”来指导学生读这篇短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学习未知。

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提高、发展的过程。

一、背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情、义、行”的一个综合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效果不佳是因为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反作用。

审视本案例的题目,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注意引导学生达到认识、领悟的目的,而不能不管学生怎样思考,只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设施教学。

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以至写作方法等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利用已知学到知识来学习未知。

这时教师既不能用自己阅读的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视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

教学中,什么时候认识和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什么时候教学效果就好了。

二、主题笔者就《从三到万》的课外阅读教学来谈本案例的实施。

本案例主要解决如何认识和判断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将学生认知规律的因素揉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该种教学思维尚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总结出以教学模式尚为时过早。

故而笔者尝试总结出一种比较固定的做法,以便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

三、过程《从三到万》是一篇选自课外指导学生自读材料,我决定指导学生用“揣测法”来读这篇短文。

一上课,我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请了个老师来教他的儿子识字和写字。

老师写了一横教那孩子说:这是‘一’字;写了两横,就说这是‘二’字;写了三横,又说这是‘三’字。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情核心”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情核心”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情核心”作者:尤立增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第09期尤立增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党代表,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教育部“领航工程”学员,国家、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硕士生导师。

曾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

一、“学情核心”的学理依据阅读教学有一个常理: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才是根本。

阅读教学要尊重认知规律,即无论学什么,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水平,都是一个转化过程。

转化,就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由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构成。

内化,是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知能结构和人文背景的过程;外化,是将内化成果应用、再创造的过程。

内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相辅相成、同步提高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颇受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学情”。

许多教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学生对言语信息的感受能力、对智慧技能的掌控能力,也忽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态度,因此,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是站在教师的立场,而不是立足于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最真实“学情”。

阅读教学另一个真实学情是转化率太低。

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比例。

提高转化率,理所当然成为提高阅读教学质效的核心问题。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转化率的价值,把提高转化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工程和目标。

否则,读得再多,也可能“食而不化”;记得再多,也可能成为“书橱”;讲得再多,也可能“滴水不入”;练得再多,也可能成为“答卷机器”。

认识转化的意义、研究转化的规律、探究提高转化率的途径,是阅读教学的出路所在。

由此观之,阅读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真实的“学情”,不但要明确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学情,还要把提高转化率作为核心目标去追求,更要在转化過程中创造各种条件,解决转化状态问题,将学生无意乃至受压抑的转化状态变为有意、自觉、亢奋的状态,而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就是突破阅读教学瓶颈的积极尝试。

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篇: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曾经听过一则国外的教学案例:美国有一位历史的教师,上课前,他准备了盾牌、喷水枪等防御器具。

当他走进课堂时,说道:这历史考试有多数人不及格,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及格,我想只要同学们肯花钱买分数,我就给谁及格。

条件是:白人学生买及格是5美元,黑人学生买及格必须是10美元。

学生听后大为不满,群情激奋,为什么有两个标准?为什么歧视我们黑人学生?这时,教室里乱成一团,书籍、笔、尺等一齐向老师打来,这时老师的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盾牌和喷水枪防御学生的攻击。

相互攻击到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师大声喊道:“不要打了,这就是六十年代黑人为争取人权情景的再现。

”“今天,我就给同学讲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是怎样争取黑人权利的”。

这一教学案例说明了什么?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即人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

只有按照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何为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源起于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及其过程,既具有难度,又令人神往:诸如人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人又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

这些问题不断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是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

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

儿童阅读与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阅读与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阅读与认知发展规律儿童阶段是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儿童阅读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儿童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儿童阅读的不同阶段、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家长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展开讨论。

儿童阅读的不同阶段:1.婴儿期(0-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还处于感知的阶段,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互动来培养阅读兴趣。

家长可以与婴儿共同观看彩色图书,指着图案和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前期(2-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并能通过配图来帮助理解故事内容。

家长和老师可以选择有趣、图文结合的绘本给儿童读,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故事中的情节。

3.小学阶段(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阅读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文字和故事情节,他们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内容。

儿童应该鼓励多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童话、科普、文学作品等,以拓宽知识面并培养阅读兴趣。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儿童在感知和注意力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特定的年龄段会出现关注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情况。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以激发儿童的注意力为目标,采用戏剧性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2.语言和词汇发展: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语言和词汇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给他们朗读有韵律的绘本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在学龄前期,儿童开始认识字母并通过拼音来识别单词,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玩字母游戏和教授拼音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3.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而阅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这些能力。

通过阅读故事书,儿童可以学会分析故事的情节、角色的动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家长和教师在儿童阅读与认知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首先概述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实现这些任务的有效路径,包括优化阅读材料的选择、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强化阅读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任务繁重且多元。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知识的乐趣,开阔视野,提高自我修养。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导入、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包括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评价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再次,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对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教学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因此,阅读教学需要注重选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涵盖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路径。

三、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路径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文本特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为目标。

这些阅读内容和要求逐步提高,学段目标前后贯通,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些阅读内容和要求逐步提高,学段目标前后贯通,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些阅读内容和要求逐步提高,学段目标前后贯通,遵
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阅读内容和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学段目标的贯通性,都是为了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教育体系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需要设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要求。

随着学段的提高,阅读的内容和要求也会逐渐加深和提高,以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同时,学段目标的设计也需要前后贯通,以确保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能够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培养。

每个学段的目标不仅需要关注本学段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与前后的学段目标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逐步提高阅读内容和要求,以及贯通学段目标,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

有挑战性
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和需求
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力
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衡量 性和可达成性
目标应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能够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阅读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
分析学生需求与特点
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和 习惯
分析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 力和情感态度
阅读教学目标 设计原则
明确具体
目标表述清晰,不模糊,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具体,能够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 目标具有针对性,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设计。 目标具有层次性,能够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进行设计。
可衡量可达成
目标具体明确, 可量化评估
目标难度适中, 可实现性强
目标具有可比较 性,可衡量评估
确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
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未来发 展方向
确定总体目标
确定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 需求,明确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后续设计具 体教学目标提供指导。
考虑学科特点:根据所教授的学科特点,将总体 目标具体化,以便更好地指导阅读教学活动。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技能:根据学科特 点和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技 能,以便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对学生 的学习进行评估和反馈
指导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 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目标具有可调整 性,可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

强化阅读的科学意识掌握阅读规律

强化阅读的科学意识掌握阅读规律

强化阅读的科学意识掌握阅读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场,阅读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技能。

但是,大多数人很少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和精力。

因此,强化阅读的科学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又可以培养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品质。

一、掌握阅读规律阅读规律是指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及规范方式。

阅读规律是人们进行有效阅读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把握文章主旨和关键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阅读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预读预读是指在阅读正式开始之前,先对文章进行浏览,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和结构,为后面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预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2.定位在预读之后,需要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定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定位可以通过扫描、标记、记笔记等方式来实现。

3.关注重点在定位之后,需要关注文章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较长的文章,不要陷入细节中无法自拔,要找准文章主题和重点,抓住重点,形成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4.理解与思考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内容。

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思辨,可以提高阅读品质和思维能力。

二、强化科学意识阅读有科学的规律,而掌握这些规律,需要强化阅读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到“认知过程中的十个环节”,即感觉、注意、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判断、推理和创新。

科学意识的强化,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意识的基础,培养好奇心可以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兴趣和动力,并且可以发掘出隐藏在文章中的深层次信息。

2.追求知识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追求知识是强化科学意识的重要方面。

在阅读中,不仅要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要从中发现未知的东西,让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寻宝过程。

从认知规律出发改进初中阅读教学

从认知规律出发改进初中阅读教学

63︼|总第353期 2017·10B 从认知规律出发,改进初中阅读教学郭晓萍英语核心素养是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焦点,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大方面,阅读能力偏弱是初中学生的普遍短板。

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指导,把握认知规律,尝试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强化意识,将科学的策略技巧内化为习惯性行为,切实提升阅读能力,是培养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阅读教法,多维参与立体高效目前,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偏重词汇与语法讲解和简单背诵记忆,忽视文本理解、思维训练,轻语用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英语阅读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学生阅读的效果,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因此,如何选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当给予恰当、科学的指导。

1.关注文本特征,知微见著阅读文本的第一步是指导学生略读全文,重点抓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特征,提纲挈领地了解全文的框架,整体把握全文的知识结构。

文本特征是指对印刷材料所做的改变,以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特征。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征,预测文章内容,启发深度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以9A Unit 3 Reading “What should I do”为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特征,进行了合理的预测。

根据文本的活页板式和右上角的称呼和右下角的署名判断课文的体裁。

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导言,请学生回答:What do you think Millie and Daniel will write about in their letters? 请学生略读全文且观察第一幅图片后回答问题:What is Millie’s problem? Why does she dream of a long holiday? What does she want to get from Mr Friend? What suggestions would you like to give her?循序渐进,学生很容易猜出文章中的suggestion 的意思。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读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提高概念教学效率]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读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提高概念教学效率]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读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概念教学效率]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其他数学基础知识的先决条件。

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之一。

概念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需要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等,使概念真实全面地反映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以旧导新,引入概念每一个新的概念,都产生于相关的旧的知识基础上。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可以抓住它们内涵的差异,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来建立新的概念。

例如,教学“整除”的概念时,学生头脑中已有“除尽”、“除不尽”的概念,可以首先出示三组除法算式,让学生观察这三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

(1)16÷4=4,27÷9=3,34÷17=2;(2)10÷3=3……1,22÷7=3……1,35÷11=3……2;(3)1.5÷3=0.5,28÷0.4=70,4.4÷1.1=4。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第(1)组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是除尽;第(2)组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但有余数,是除不尽;第(3)组中商没有余数,但被除数、除数或者商是小数,也是除尽。

然后揭示“整除”的概念,像第(1)组中的算式那样,整数A除以整数B(B≠0),所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够被B整除,并用集合图来表示出整除和除尽的关系,比较自然地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二、直观演示,讲清概念数学概念是从一类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对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列举概念所反映的一些具体的实例,提供具体的系统的感性素材,概念联系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分析、归纳、抽象,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概念。

阅读教学要晓以规律教以方法

阅读教学要晓以规律教以方法

2013.05何其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各种知识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作法是:一、晓以规律。

语文作为一门科学,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读教学,不断揭示语文学科的规律,让学生逐步地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那么,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讲授古典文学为例。

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感到困难的,对于通假字和词义演变,尤感困难,最容易搞错。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学生如果不了解其中“共”和“行李”的用法,就会错误地理解成“来来往往的行李,共同(一起)感到乏困”。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老师除了通过讲解疏通疑难外,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

可先让学生读懂和翻译原文,然后让学生从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中找出古今语言的差异,再由老师加以阐明。

如讲《劝学》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句,我就让学生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句比较: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船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所以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然后阐明:例①的“假”作“借助、利用”讲,例②“假”作“借”讲,而现代汉语中则是与“真”相对之意,由此可见,有些古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有所发展,阅读古文时必须注意。

另外,有些古文,不是用原来有本义的“本字”,而是用与本字音同成形的“借字”代替。

例距关,毋内诸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

指出这种通假现象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并说明,一般是用甲字代乙字,而不能反过来用乙字代甲字,如“倍”可以代“背”,但“背”不能代“倍”。

在讲清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课文中搜集字例,然后编成歌读,背诵记忆。

要学习,古汉语、常用字、要辨析:“吾余”我、“尔汝”你、“走”是跑,“去”是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陈茂苍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当今社会,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阅读都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研究学生学的特点出发,考虑到阅读的特性,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必须遵循学生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和谐统一的原则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认知系统承担着对知识的接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情感系统承担着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活动总是先由兴趣转化为动机,经由情感再上升为认知活动。

因此,要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所具有的情感需要,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力地推动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兴奋的思维状态。

因此,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阶段发展规律与特点,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厌学”为“愿学”,变“学会”为“会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时,其记忆力特别好,工作效率特别高。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激情,而消极的情感则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

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情感化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的运用。

前者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后者要求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乐”中育人。

为达此目的,要以教材内容为引爆点,尽力把绚丽多彩的事物和多种多样的事理展现给学生。

在讲述时则激情洋溢,范读时则声情并茂,析理则深入浅出。

做到以情传情,以情传理,使学生揣摩到作品的情理美,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事理的共识,步入美读之绝妙佳境。

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抽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深刻,灵感思维便会臻于有触即发的境界。

教师架设了课本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事理的桥梁,使学生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美读的兴趣,达到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的和蔼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应遵从认知规律
“教无定法”是语文界的名言,可在现实中却沉淀出了两层意思,一种当然是教学方法运用纯熟后达到的“无技巧”境界,而另一种却为“怎么教都行”的随意。

再加之各种阅读教学法、各种阅读模式、各种思潮迭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教无定法”式的混乱,在阅读教学中流弊最广,贻害最深。

笔者觉得,阅读教学并非“迷踪拳”,怎么顺手怎么来,而应类似于“庖丁解牛”。

一头牛牵来了,先在哪儿下刀,绝不能随意,而要“依乎天理”。

阅读教学也自有它的“天理”——认知规律。

学生对文字材料的认知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了解、把握原始材料,检索有价值(对他自己有价值)信息的阶段,即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的初步阅读阶段。

它是狭义的、最浅层次的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这仅仅是最基础的一步,如这一步进行得不好、不落在实处,就会直接阻滞下一阶段的教学。

而现实中,有不少语文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步:在这一阶段的处理上,或是为了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是把它放在预习阶段完成。

一篇课文一开讲,即行所谓的“整体把握”。

整体认读能力固然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和归宿,但问题是连“细部”都坠入了“五里雾”中,何谈整体把握?用这种方式讲解课文不是“架空分析”而何?学生还不是你竹竿后的盲人?
当然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因材(教材)施教”。

如果有的篇目确实浅易,当然可以淡化这一阶段,(如让学生速读)
而有的文章,却需以这一阶段为教学重点。

第二阶段,由整体反观细部,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品味作品的阶段,是高一层次的阅读鉴赏,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

格式塔心理学派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所得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整体的各个部分以后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以后才注意到整体的诸部分。

欣赏《蒙娜丽莎》,我们总是先惊叹她的美,然后才注意到她的眼睛、眼神是如此迷人,嘴唇是如何漂亮,鼻子是如何恰到好处,手臂的摆放是如何优雅,就连手指都非她莫属。

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有似于此。

阅读一篇文章,只有在由整体反观细部时,才能发现有些细节是多么必需、多么佳妙,与整体多么和谐。

从这一意义上讲,有些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寻章摘句”式的教学,就无异于单看蒙娜丽莎小姐的鼻子或眼睛或嘴唇或手指,不但没有了美感,还会生出些“怪异”。

对于大多数文章而言,第二阶段的教学与指导至关重要。

因为文章的机巧、细部的佳妙,大多不是显信息,非得经过整体观照之后,方有玩味的可能。

从这一点上说,有人把阅读比成饮酒、品茗,似有失偏颇:一口口地品味,那只是消遣,少有感悟,更无创造。

笔者认为,阅读倒像猜谜,由谜面而猜出谜底,说明你机敏,但还不能得其佳妙;而再由谜底反观谜面,方可领悟制谜人的匠心,才有恍然大悟的快感,亦有了自制谜语的可能。

第三阶段,细部与整体关系的整合和评价。

这是偏重于构思和表达技巧等文章形式的鉴赏评价。

从文章学的意义上讲,形式是为内
容服务的,形式是内容的依托,是传达内容的手段。

所以,形式对于内容必须是合适的、必需的。

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就是一座建筑,细部的任何构造都应该有存在的必要与理由。

有些部分起着支撑整体的作用,没有它们即没有整座建筑;有些起着对比、烘托、装饰作用,没有它们即没有整座建筑的美轮美奂。

同时,整座建筑之于每个细部,又必须是和谐的、灵动的、不可分的,没有呆板与重复。

理解了这些,才能从深层次上观赏一座建筑;理解这些,才能从深层次上鉴赏一部作品。

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这样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粗看这是一首以时间为序的诗作,但只要我们整合一下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不可能。

因为题目暗示我们这是写陇西行所见,不可能经历从“誓扫匈奴”到变成“白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

接着分析,其中第一、二、四句应是想象(虚写),第三句写眼前的所见(实写),那么整首诗的着眼点、重心似乎应是第三句。

但只要我们整合一下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就会感到结论并非如此。

因为,这首诗作者目的是要抒发一种反战情绪,兼有一种个人(家庭)命运在社会(国家)面前别无选择的痛苦。

由此看来,这首诗的重心绝不在陇西、无定河,而是在春闺,而是一个倚在窗前,对着圆月春花、遥想陇西沙场上的夫君、然后带梦入睡的痴情女子。

这样理解,才符合内容、情感的表达要求。

其它三句则是反衬,是渲染悲情,似主实从,似从实主。

所以,这首诗的结构,很像是一
尊抽象派雕塑,似虚却实,似实则虚,于不均衡、不和谐中显现了最妙的均衡与和谐。

上文所述,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遵从的基本规律,也能算作交给学生解读、欣赏文章的一把钥匙,避免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而不会读一篇文章的教育尴尬。

当然,文如人面,具体操作中还应因文而异,一切不可拘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