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在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闽南高职院校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闽南高职院校的研究

8 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 01
( 注:1 . 本表所选院校的全校公共选修课主要集 中在 2 1 —2 1 学年;2有些院系开设的必修课虽涉 00 0l .
及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未列入统计之 中;3 . 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根据国家要求列人大学生公共必
修课,此表统计未包括在 内。4 . 此表只包括显性课程 。 )
表 1 闽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课情况统计表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收稿 日期 :2 1 —o —2 0l 4 0


2 3



2 6
基金项 目: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教改课题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 系构建研 究》 ( Z 2 1 1 ) Z Y 0 0 1 作者简介:周榜师 ( 9 3 ) 16 一 ,男,江西宜丰人 ,教授 ,博 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
合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学生都是先不分专业的,我国南方 中山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
也正在搞这种不分专业的试验!
(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未成体系,处于零散 、孤立状态。 二
从高职院校从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当前工学结合 、理论实践

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 中,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更具系统性,而人文素质教育依然处于一种零散 、孤立 、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教育的本质 问题是育人。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响应国家号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了对 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增加 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也确实取得 了一些成绩 。但从 目前的 现状看,高职院校在 以就业为导向语境下形成的“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人文素质课程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技能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人文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具备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该问题,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1.2 问题现状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上,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许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软实力方面存在不足。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造成学习效果的欠佳。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个院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这不仅影响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地方文化课程与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关系研究

地方文化课程与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关系研究

地方文化课程与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将以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例,来探究地方文化课程与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机制。

由于地缘性的优势,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绵长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

浙江文化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现代创新元素可以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高职文秘;职业素养[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96-03“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可以被比喻成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

水上部分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人们看得见的显性职业素养,占1/8;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人们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占7/8。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虽然隐形职业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决定并支撑了显性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在中国已经实践了多年,然而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一直不为企业所看好。

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在“校企联合”、“校企接轨”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无论是职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不逊于本科院校。

高职大学生甚至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超过了本科生,但是在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不如本科生。

地方文化课程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已经为不少高校所重视。

本人拙文“地方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例”(发表于《中国市场》杂志2010年12月)已经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地方文化课程立足地方历史和经济文化,而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且大多在家乡就业,因此地方文化课程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地域亲缘性。

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身发展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教育 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 《 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构建人才培养 框架—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班组长” 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的专题演讲、 介绍了我院在“ 班组长” 人才培养 中的创新思路 与创新实践。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院在构建当代高职学生人文 素养培养体系上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 三、 构建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部在总结试点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 《 关于加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 , 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同时, 对加强文化素质教 育的途径与方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 1.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 堂相 结合;2.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 3.加强校园人 文环境建设, 改善校园文化氛围;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活动。 以上大体上概括了各试点院校的做法, 笔者结合近年来 的思考, 结合我院实践, 将构建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
系概括为:三个层次 、 六个方面。 ( 一) 三个层次
2003年10月, 我院党委书记、 院长张曾乾同志在“ 构建终
1.第一课堂(主课堂), 即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要进人主课 一
堂, 进人教学计划, 列人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上 , 构建合理的 课 程体系,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灌输作用。无论何种专 业, 都要培养促进社会发展、 人类进步的人才, 都有一些人文 素质教育这类共同课程, 即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 除了建立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外,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需要渗透人文
2.第二 (辅课堂 郎 课堂 ), 开展校园 化活动, 抓好探 文 突出
索性的工作, 逐步建立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 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

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浙江文化为例

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浙江文化为例

题 。在 浙 江文化视 野 下的 大学生人 文素质 教 育能够 更加具 有针 对性并 且更容 易取得 较好 的教 学效 果。 [ 关键 词 ]地 方文化 ; 高职 大学 生 ;人 文素质教 育 [ 中图分类 号 ]G 4 6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0 63 (0 1 8 0 0 0 05— 4 2 2 1)4 — 20— 3
第 一 ,在 文化全 球化 的背 景下 ,地方 文化 的重要性 已 日益 凸显 ,也 越来越 受人 重视 ,全 国各地 不遗余 力地投 人 人力 、物 力为 自己家 乡 申请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保护 就是很 好 的例 证 。浙江 文化作 为一 种地域 文化 ,是发 生在 浙江地 域
内的与其 自然 和人文 环境 相关 的特色 文化 。浙 江特有 的地 理环 境 和生产 生活方 式造 成 了浙江文 化有 别于 中原文 化 的
任感也 有助 于培 养大学 生关 注 民生的爱 国爱 乡情 怀 。 第 二 ,对于 高职学 生 来 说 ,人 文 素质 教 育 的 目的 是 : “ 针对 高职 学生重 专业 技 能 ,轻 人 文科 学 而 导致 综 合 素质
宋在杭州建都后 ,更是将先进的技术文明传到浙江并且 向
浙江 输入 了大 量 的技 术人 才和 文化名 人 ,使 得浙 江成 为人
文 化 教 育
中国市场 2 1 0 1年第4 8期 ( 总第6 9 ) 5期
地 方 文 化 视 野 下 的 高职 大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以浙 江 文 化 为例
徐晓芳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 杭 州 30 1 ) 10 8
[ 摘 要]利用浙江文化的特 色教育来提 高大学生人 文素养成为高职人 文素质教育过程 中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

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从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其专业技术能力,还与其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密不可分。

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有健康的心理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对社会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德素质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道德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公民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认识自我,增强抵御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自信、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政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在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历史、地方传统文化、地方名人事迹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也承载着一种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此为依托,构建起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开设相关的思政教育课程。

通过教授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变迁,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发展过程和地方人民的艰辛奋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讲解本地区的抗战历史和革命斗争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高职院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传统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展览,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选取一些与本地区有关的传统文化节日,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俗风情。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讲授本地名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或当代先进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

地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初探_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地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初探_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大学文化为依托,将建设富有人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坚持人文化的育人、人文化的教学、人文化的管理、人文化的学校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载体建设。

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能自然而然获得情感陶冶和理性升华,从而提升综合素质的载体,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才子之乡———抚州市,学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并使之用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地域文化教育的基础1.1课程基础从2008年起,学校从课程基础、地域特色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全面论证了临川中医药地域文化教育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了以“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大学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2011年11月拟定了《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行为变革为核心,结合地方、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创新中医文化教育载体;探索创新临川文化的思路、举措;深入挖掘、科学利用抚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历史、地理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感悟并继承临川文化自强不息、变革图新,兼容开放的精神。

校本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人文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视人格完善为终极目标,以此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责任感。

教育的结果应是人性的完美展现,在这一理念下,学校出版了《旴江医学纵横》作为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开展了地域中医文化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1.2地域基础抚州市,古为临川故郡,学术界称之为临川文化区域,是闻名遐迩的“才子之乡”,这里哺育了王安石、曾巩、汤显祖等光耀千古的文化巨擘。

在医学领域中,宋明时代的江西十大名医,抚州市就有7位。

可见,抚州市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文化底蕴都十分深厚。

2008年,学校就确定把对临川文化、旴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大胆地尝试将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临川文化、旴江医学、“建昌帮”炮制工艺技术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了人文教育的优势载体,突破了拓展教学的瓶颈。

浅论地方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论地方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 哪些地方文化资源可以进校 园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 自 然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乡土地理、 民风习俗 、 传统文化、 历史人物、 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它既可做素材性课程资源 , 1 J 。 也可做条件性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可 有选择性地进入专业课程 、 特色课程、 专题课程的实施 中, 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以身处江西赣南 的我校为例 , 以下文化资源可考虑列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之内: 1 . 革命文化。江西是著名 的革命老 区, 赣南被誉为“ 共和国摇篮”是我 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 , 区之一,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 , 是毛泽东思想 的重要发祥地 , 为共和国锻炼培养 出了 大批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材 , 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泉、 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内涵。 老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的宝贵 的精神财富 , 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 艰苦奋斗教育 、 创新精神教育的良 好素材【 2 】 。 2民俗 文化 。赣南是世 界 公认 的“ . 客家摇 篮 ”这 里浓缩 了客 家文化 的精华 。首先 , , 客家人 爱 国爱家 、 崇 儒重道 、 团结互助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有益补充【 3 】 。其次, 客 家地区特有的民风、 民俗可激发大学生热爱乡土、 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再次 , 客家地 区的民间文化艺术 , 如客家灯彩、 客家舞龙 、 客家 山歌 、 客家门楣、 客家诗词 、 赣南采茶戏等,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 可以作为大 学生文学艺术教育的鲜活教材 , 丰富大学校园文化, 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3名人 名胜 。 . 江西 物华天 宝 、 人杰 地灵 , 历代 以来俊杰 云涌 、 名人 辈 出 , 成为江 西文化 的骄傲 。 州是 著 赣 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宋城活化石” 有“ 之称。赣南土生土长的大名人虽然数量不多, 但与赣南有关 的名 人则不在少数。像苏轼 、 辛弃疾 、 王阳明、 汤显祖等都曾在此驻足 , 八境 台、 郁孤台、 通天岩 、 夜话亭、 牡丹亭 等胜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佳作 , 这些文化资源对学生都颇具吸引力。 江山留胜迹 , 我辈复登临。 领略历 史文化名城留下的文化遗产 , 分享文化名人 的博大情怀 , 可以陶冶情操 ,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标 就是 把学 生培 养成 为一 个有 道 德 的人 .那 么 . 中 国传 统文化 课程 则是 把学 生培养 成 真正 意义 上 的人
作 为人 文 素 质 教 育课 程 . 笔者认为 . 中 国传 统 文 化课 程 的定位 是 : 中国传 统文 化课 程 是培 养 高职 学生
的人 文素 质 和人文 精神 的必 修课 程或 选修课 程
化课程 定位及培养 目标 , 主张 构建 以显性课程 和 隐性课 程为主 的中国传 统文化课 程体 系 , 提 出中国
传统文化课程体 系由主干必修课 “ 中国传统文化 ” 和两 门拓展选修课 “ 文学欣赏” 和“ 中华美学” 构成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 系 ; 高职学生 ; 人文素质教育 ; 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
中国传 统文化 课 程定位 及培 养 目标
就课程 性质 来说 . 中 国传 统文 化课 程 具有 民族 性
和本 土性 中国传 统文化 是 我们 的祖先 世世 代代 传承 下 来 的 丰 厚遗 产 . 是 中华 民族 的精 神家 园 . 也 是 中华
民族取 之不 尽 的精神 财 富 。因而 , 本 土性 与 民族性 是 中 国传 统文 化课 程 的显 著 特征 就课程 目标 而 言 . 中 国传统 文化 课程 重 在培 养学 生 的人 文 素质 . 唤醒 和 引 导学 生 身 上 的“ 人 文需 要 ” . 使 学 生成 为一个 真正 的 “ 人” 如果 说 自然科 学课 程 的 目标 是使学 生 成为 一个 有 能力 的人 . 社会 科 学课 程 的
践” ( 项 目编 号 : 2 0 1 2 0 2 0 0 0 5 )
职业教 育研 究 2 0 1 4 . 3
理论 与应 用 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
职业 特征 的一切 物质 和精神成 果 的总和 。 高职校 园文化 的建设 是 高校人才 培养 的重 要手 段 , 也 是载体 之一 。建设 高职 院校校 园文化 体系 , 了应体 现高 除
实践过 程 中所创 造 的物 质 财 富和 精 神 财 富 的总 和 。地 域
文化既 是一 种历史 积 累 , 是 一种 历 史 沉 淀 , 是 一 种历 也 更
校 校 园文 化 构 建 提 出 了意 见 和 建化 ; 商精神 校 浙 中图分类号 : 7 85 G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4 2 1 )20 1-3 17 - 6 (0 2 0 -150 7
夺 ・} ・ ・ ・ ・f-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 ・ r 夺 ÷ 毒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孛 ÷ 夺 夺 ÷ . ÷ 夺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串
平 台 , 进一 步有 助 于提 高 大学 生 的综 合素 质 , 将 为其 顺 利
史绵延 , 有强 大 的惯 性和 渗透力 。由于地域 文 化 与人 的 具
生活关系 日益密切 , 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 时代的进
步 , 域文 化不 断地 被 注人 人 的 思想 和 情 感 , 断 地 被 融 地 不 进 文化 与生 活 , 而形 成 了一 种 以地 域 为核 心的 强大 的文 从 化体 系 。 弘 扬地 域 文化 , 以此 作 为载 体 创建 特 色校 园文化 , 并 培育优 秀学 校文化 , 这对 于 所 有 高等 学 校 , 别 是 培养 高 特 等职业技 术人 才 的高 职 院校 来 说 都 是非 常 有 意义 的。作 为地域 文化传 播 的集 中地 , 方高 职院校 承担 着传 承 和发 地 展 地域 特色文 化 的历 史 重任 。同时 , 建 和谐 校 园 , 造 构 铸 大学精 神 , 又是高 职院 校在新 一轮 发展 中必须 重视 和 承担 的重要使命 。因此 , 何 有效 开发 地 域 特 色文 化 资 源 , 如 发 挥其 在地 方高 校文化 建设 中 的优 势作 用 , 是 新形 势下 高 将 职 院校文 化建设 工作 的一项 时代 要求 和迫切 任务 。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唐良勇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9期摘要: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要素,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构建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入手,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5-0222-0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精髓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高职院校作为弘扬、传承和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地域性特点,都受到属地历史文化的影响。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便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中国幅员辽阔,各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城说:地方历史文化“有裨风教”,特别是地方先哲名彦能使人“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传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答甄秀才松年论修志第一书》)。

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深谙此道,为我们树立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榜样。

早在长征、延安时期,毛泽东、胡耀邦等每到一地都要搜寻、学习当地的史志,用以“资治”、“教化”,即决策参考、教育群众。

地方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例

地方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例
学 生毕业 以后从事 的工作 和大学 所学专 业往往不 符合 ,甚
至 风马 牛不及 , 种现象 在本科 生 、硕 士生和博 士生 中也 这
效 。浙江是 名人辈 出之地 ,深入 了解浙 江历史 上 的清 官名 士 、仁人 志士 、学 界精英及 商界 文流 的嘉 德懿行 ,能 有助
于学生见 贤思齐 ,培养 学生热爱 祖 国的高 尚情 操 。尤 其是 近现代 多位 文化名 人群 星灿烂 ,他们 的思想 成就和精 神可
文化 建 设
中国市场 21 00年 第4 8期 ( 总第67 0 期)
地 方 文化 课 程 在 人 文 质 高职 素 教 育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以 《 江 文化 》 课 程 的建设 为例 浙
徐晓芳
( 江警 官职 业 学 院 ,浙江 浙
[ 摘
杭 30 1 ) 10 8
要 ]在 高职教 育教 学 中重视 和加 强人文教 育 ,已 日益 引起人 们 的关 注。地 方文化课 程 是人 文教 育 的有机 组成
养 的学 生应该乐 观 、大 度 、灵 活 、敏感 ,能 面对成 功或失
败的考验 和挑 战。虽然 地方 文化课程 属于文 化素质 教育类
别 ,但是 其实 文化素质 直接 影响思想 素质 和心理 素质 。尤
其是地 方文化作 为一种 乡土 文化 ,地 域性非 常强 ,高职 学 生大多来 自省 内 ,浙江 作为家 乡 ,有一 种天 然的亲 和力 和 亲切感 。家乡 的名人古 迹 对 于学 生有 特殊 的情 感感 召 力 。 浙 江作 为有几千 年历史 的省份 ,历史悠 久 ,频繁 出土的文 物和遗迹 ( 良渚 文 化 的新 发 现 等 ) 能 激起 强 烈 的 自豪 如 感 和爱 乡爱 国 热情 ,这 比枯 燥 的说 理 教 育 更 直 观 、更 有

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及意义

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及意义
如 何评 价 的问题 。人 文 素质 教育 的效果 需要 长期 的观 察才 能较 为合 理 的得 到描 述 ,但 为 了保证 人 文 素质 教育 落到 实处 ,就 必须 制定 一些 参考 性 的标准 ,虽 不 以其 为最终 评价标 准 ,但总 可 以拿这 些标 准 作 为推动 工作 开展 的手 段 。
2 人文素 质教 育评价体 系构建
任 何 教育评 价 系统都 有 自己的价 值取 向 ,并据此 建立 一定 的评 价标准 ,而不 同 的评 价标 准则会 产
生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而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人文素质教育 ,其评价标准的确立试 图通过评价 这个杠杆,打破 以往主要 以分数作为教育评价标准的局 限,确立新的价值取向,借此引导教育者、受 教育者和整个社会逐步认同和接受新型的更为科学和理想的教育观念并进行实践。因此,建立师生结
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及意义
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及意义
李文 一 ~
( 中 国工程物 理研 究 院工学 院 ,四川绵 阳 ,6 2 1 9 0 0 )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人文素质课程、人文 素质教育活动 、人文环境建 设,是
个全员教育的工作。因此对人文 素质教育 的评价 ,不能仅限于人文素质 教育课堂教学 ,而应扩展 到人文 素
合 、学校 社会 结合 、知识 与 能力并 重 、致力 于情 感 因素兼顾 、学业 与职业 相 结合 的多维度 、 多元化 的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所追求的总体 目标。本文主要从人文素质教育者的角度 ,构建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2 . 1 评价 的主 体 谁评 价 的 问题 。人 文 素质 教育 是一个 全 员化 的素质 教育 ,实行 的是统 一规划 ,归 口管 理 的模 式 。

浅析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浅析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 境,特 定 的 历 史 背 景 和 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 亚 文 化,具 有 很 强 的 地域性、传统性和独 特 性,它 是 民 族 文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是不同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包 含 着 十 分 丰 富 的 人 文 教 育 资 源,而 且 极 具 亲 和力.
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当今时代的 迫 切 需 要,高 职 院 校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 政 策 的 落 实,同 时 直 接关系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没得到满 足,能 不 能 促 进 社 会 的和谐发展,同时更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能 力 是 否 能 够 得 到 社 会认可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能够帮助学生个体认清自己,将学生的人 文 素 质 在 接 受 培 养 的过程中进行提高,挖掘学生们的潜 能,激 发 个 人 斗 志,提 高 个人品德,尽 可 能 地 使 学 生 在 社 会 中 体 现 更 大 的 价 值. 所 以,对于高职院校来 讲,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体 系 的 构 建 是 十 分 必 要的. 三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分 析
○ 教育教学研究
������������������������������������������������������������������������������������������������������������������������������������������������������������������������������������������������������������������������������������������������������������������������������������������������������������������

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以怀化五溪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为例

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以怀化五溪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为例

①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目标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XJK012CZJ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迎春(1970—),女,湖南怀化人,文学硕士,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地域文化课程,依托地域文化,挖掘其价值,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高职教育中,尝试着把地方文化资源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塑造有机结合是高职课程探索的新主题,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地域文化;人文素质;必要性;可行性;五溪文化[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09-0084-02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①———以怀化五溪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为例梁迎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一、高职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一)问题的提出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人文教育缺失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职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即专业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严重失衡。

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仅满足于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致使高职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

信仰危机、理想缺失、道德失范、自我感、意义感和归属感的丧失以及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成为高职生的普遍问题。

如何解决此问题?这必然要落实到高职人文课程上。

人文课程是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途径,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实到课程上,是高职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而这正是目前人文教育的薄弱环节。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文化资源在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地方的历史、民俗、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任务,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这些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可以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从社会层面来看,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实践中,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与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地方文化资源的概念及特点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地方文化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各种历史遗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传承性:地方文化资源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一、引言二、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意义1. 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是每个地区特有的文化标志,它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通过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技艺和文化精髓。

2. 就业服务和人才培养地方文化是每个地方的精神财富,融合地方文化的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地方特色需求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3.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融合地方文化的职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目前的职业教育普遍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地方文化传承的内容较少,导致学生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不足。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政策和制度上,对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支撑。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地方文化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地方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情。

2.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体系加大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建立健全的地方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地方文化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3. 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五、结语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学生的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加强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教育体制改革,相信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地方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并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而地方文化则是一个地区独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对于塑造地方特色和传承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将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的集中体现。

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育内容中,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满足地方产业需求融合地方文化的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产业的需求。

地方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有助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当地产业的兴趣,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提高地方人才素质和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3. 促进地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不仅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将地方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融合度,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教育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路径1. 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构建特色专业学校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整合地方优势产业和文化元素,构建与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可以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元素,培养具有丰富地方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浅析地域文化与高中学校德育的融合

浅析地域文化与高中学校德育的融合

浅析地域文化与高中学校德育的融合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风俗习惯、饮食、建筑、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地域文化对于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何将地域文化与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

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渊源,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生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地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民俗风情、艺术表现、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内容,是人们情感归属的重要依托,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域文化对于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的文化现象。

二、高中学校德育的重要性高中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个性养成、情感塑造、价值观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工作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民族和国家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地域文化与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家国情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地域文化与高中学校德育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地域文化教育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地方文化节日庆祝、地方文化知识竞赛、地方风味美食展示等形式,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学校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文化名人进行讲座、讲解,给学生带来直观、亲切的地域文化体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792 职业教育论文
地方文化在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中的作用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仅是培养“技术工”,更是培养具备人文知识、文化素养、人类意志、人文精神,有健全人格的“技术人”“技术型大学生毕业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构建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极其重要。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背景
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高校,是以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辅以专题讲座,专题交流活动等方式为主,零散不成体系。

因为缺乏持续有效的组织性,学生在听过课,进行过交流之后,人文素质依然提高不大,没有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对此,
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现场测试,在调查和测试中发现,高职在校学生中只有8.8%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质的内涵非常了解;47%的学生想了解但不知从何下手;46%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30%的学生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明确人文素质的内涵和重要性之后90%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系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而在毕业生中8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很大;75%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人文素质培养不够全面。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全面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和构建中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利用第二课堂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拓展;改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式,形成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讲座配合,长短课程结合的科学化设置;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从理论灌输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人文理论知识的内化;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从“一张试卷”到“一个任务”全面考察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果,考核结果从“标准答案”到“实践效果”充分考察学生人文素质内化情况。

(一)不能做到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全覆盖
“所谓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

”[2]包含人文知识、文化素养、人类意志、人文精神,是全方位全覆盖的。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内容也应是全方位全覆盖的,而在实际构建的过程很难全覆盖,往往顾此失彼。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陷于单一化的圈圈,教育方式多样化不够不能涵盖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选择的教育内容在编排上缺乏内在联系。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
无论人文社科类,还是艺术类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都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物质基础表现为实训实验基地和设备、人文教育基地等,而精神环境则是指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氛围。

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期仅以校园为中心,不能完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也阻碍体系构建的进程。

(三)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难度较大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授的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何把二者内化为人文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考验极大,这不仅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应用,更需要把二者转
化为人文习惯。

人文习惯的养成也就标志这人文素质的内化完成。

学生人文习惯的养成不仅是课程教学的任务,更需要学生真正从思想到行动自觉。

三、“三苏”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首先,“三苏”文化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从文学艺术到水利科技,从治国狸政到生活技能,从思想道德到社会品德,从宗教文化到凡尘俗世无所不包。

“三苏”是后人北宋时期眉山名士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称呼。

唐代栾城苏味道被贬至眉山,在远离京城,远离主流文化的地方,“三苏”文化有了生长的养分,到了宋代形成了独特的苏氏家风,直到三苏父子出现完成了从一家之风到“三苏”文化的转变。

“三苏”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所有领域。

引入“三苏”文化可以使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得到补充,使体系内容更加完备。

其次,“三苏”文化在眉山市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在物质传承上,眉山市有三苏祠1座,三苏纪念馆1座,三苏文化主题公园4处,三苏遗迹8处,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可以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训基地和人文教育基地;在精神传承上,眉山市培养了一批长期从事“三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三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组织“三苏”文化?M校园活动,在校园和社会
形成了弘扬“三苏”文化,学习“三苏”精神的氛围。

因此以“三苏”文化为载体可以迅速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找到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

最后,“三苏”文化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苏母程夫人相夫教子,到苏洵醒悟奋发,到苏轼为官为人,到苏辙归隐山林,无不是对当今社会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契合当今大学生活的,大学生困惑迷茫找不到出路的现状的。

当代大学生在对“三苏”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相比没有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的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载体,更容易理解“三苏”文化的内涵,更容易让这种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让思想指导和转化成行动,让行动转化成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素质。

在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融入地方文化,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补充,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为人文知识的内化为人文素质提供动力。

这既能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高职院校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