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学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15《白杨礼赞》第1课时【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联系本文写作的时代特点,了解作者的创作环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全文的主旨。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茅盾:2.写作背景: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外壳.( ) 锤炼.( ) 主宰.( )怠.( ) 虬.枝( ) 婆娑..( ) 楠.木( ) 秀颀.( ) 刹.那( )参.天( ) 晕.圈( ) 倔强..( ) 诸.如( ) 初融.(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恹.恹( ) 纵横.决荡(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虬枝:秀颀:三、理解内容5.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我是什么》(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我是什么课时概述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本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我是什么」。
本次课程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探究自我,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同时,本课程也将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形成自信心和自省精神。
学习目标1.认同自己的身份和角色;2.了解自己优点和不足;3.认识自己及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4.记录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色和责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自我;2.形成自信心。
学习难点1.记录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色和责任;2.区分和归纳自己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
学习过程导入活动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在学校里最喜欢做什么?」让学生展开谈话,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自我认知自我介绍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
然后,让每个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
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我评价,写下自己认为自己关于优点和不足之处。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自我评价分享给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记录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列出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色和责任,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不同场合的表现以语文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如在教室中、在自习室中、在图书馆中等。
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总结活动让学生讲述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并适时地给予正面反馈。
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笔记本中记录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色和责任,并给予自己评价;并在下一次课上向小组成员分享。
总结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形成自信心和自省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进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不足,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初中课时教案
初中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课的生词和短语:maths, English, music, art, 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computer, what time, you have, period, third period。
(2)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课的对话,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交际用语进行日常对话。
2.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学校课程安排和自己的作息时间。
(2)能够运用所学的交际用语进行日常对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能够正确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学校课程安排和自己的作息时间。
(2)能够运用所学的交际用语进行日常对话。
2. 难点一般现在时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
四、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询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朋友,互相问候。
2. 引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学校课程安排和作息时间。
(2)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3. 生词教学(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跟读、模仿。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生词和短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4. 对话教学(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对话,让学生跟读、模仿。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场景。
5. 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交际用语进行回答。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般现在时的运用。
(2)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用一般现在时描述自己的作息时间。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海水“晒盐”第1课时 学案
8.2.1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重点)。
2.了解饱和溶液及其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3.认识饱和溶液的结晶现象及其原因(重难点)。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海水晒盐的图片或视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一(实验探究)1.观察“饱和溶液”(1)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试试饱和食盐水能否溶解KMnO 4固体?由此可以获得信息是?(3)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呢?+20mL 水加5gNaCl 并搅拌观察是否全溶加5gNaCl 搅拌并观察(4)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呢?(典题练习)1.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 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B.往食盐水中加水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知识梳理)海水晒盐的过程: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在这个过程中海水中的水分在(增加、减少、不变),溶质的质量(填“增加”、“减少”、“不变”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二(实验探究)观察“结晶”2.+饱和食盐水吹热风并观察(1)溶液饱和后,蒸发水,NaCl结晶析出的原因是什么?(2)除了蒸发,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知识梳理)固体物质从它的溶液中以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海水晒盐属于结晶。
海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获取的矿物质之一,我国海盐年产量约3000万吨,居世界第位。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案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案)【我思我学】1、想一想:①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和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②核外电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电子层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2、试一试:①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的总和。
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③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④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B、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C、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D、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同步导学】一、评价要点: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2、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
能以食盐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并记住下列离子符号(H+、OH-、Cl-、Na+、Ca2+、Mg2+、SO42-、CO32-)。
二、方法指引:1、你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吗?如何应用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符号为“1”,通常省略不写。
由于在原子的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
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近似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则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
故根据原子相对质量的定义可得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的相比较可得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所以: =2、原子和离子是怎样相互转化的?Na Na +, Cu 2+ Cu 原子 离子,如: Cl Cl -, S 2- S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综合运用:例题已知一个SO 2分子质量为n 千克,一个SO 3分子质量为千克,若以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基准,则SO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精要点拨:解此题可根据求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类推。
风和降水 第2课时(28页教案学案)
2.4 风和降水第2课时学案课题 2.4 风和降水第2课时章 2 学科科学年级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湿度、测量湿度的工具有哪些。
2.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举例说明空气湿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4.知道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5.学会测量降水量。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测量、视频、小组讨论、方法总结等方法,了解和掌握本节关于湿度与降水的相关知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体会空气湿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会测量空气的湿度。
2.降水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动手测量空气的湿度。
2.降水形成的条件。
【导学方法】动手测量、观看视频、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举例说明、课后巩固【课前预习】 1.人们通常用______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2.在生活中,空气的湿度一般用______表示。
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______,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______。
4.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_____或_____。
学习探究【新知导入】这些地方都有水汽这里有水汽吗?【合作探究】(二)空气的湿度1.什么是湿度?2.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是什么?(2)湿度计有哪些种类?3.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是什么?活动:请用上述方法测出教室内外的相对湿度。
4.湿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思考与讨论:(1)根据自身体验,说说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燕子低飞要下雨“,你能解释这条天气谚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你还知道哪些与湿度有关的天气谚语?(三)降水活动:如图所示,在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一个表面皿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
烧杯中的空气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为什么会发生水汽凝结现象?2.降水的形成思考与讨论: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10《竹节人》第二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0《竹节人》第二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节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意思及涵义。
3.通过表演等多种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意思及涵义。
2.学会表演和解读《竹节人》。
三、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思考和探究。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结合个人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来表达自我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了解《竹节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及涵义。
•学习表演和解读《竹节人》。
2.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答案,通过介绍文本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探讨文本的兴趣。
•利用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涵义。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等多种方式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
五、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竹节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探讨文本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竹节人》,并向学生提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你从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表演解读引导学生将《竹节人》中的内容用表演形式进行呈现。
学生应该要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动作,利用表演的方式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4.个人解读让每位学生自己理解文本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互相交流,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
5.总结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收获,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制定改进计划,加强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六、课堂作业让学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自己对《竹节人》的理解和认识,或者利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如绘画、摄影等),并在课堂上发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阅读理解到表演解读再到个人思考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文本的主人公,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7《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7《开国大典》第一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前尝试1.你听说过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吗?你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吗?请写下你的答案。
2.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份吗?请问这一年距离建国有多少年?3.读一读下面这句话:“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建立了。
”请从这句话中找出国家的名称、建国的时间、建国的地点。
二、课堂探究1. 阅读理解学习目标1.读懂《开国大典》节选,明白建国的历程;2.获悉建国的意义。
阅读指导本节课我们要阅读的是《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节选。
在阅读时,同学们要着重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了解建国的历程以及建国的意义。
阅读时,我们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讲述了新中华成立前的历史和新中华成立的过程。
在阅读具体内容时,可以边看边做笔记,重点记录下关键词和疑问。
阅读内容《开国大典》节选新中华成立前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束。
五四运动: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的一场示威活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的开端。
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国共内战: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爆发国共内战。
1949 年,人民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华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国人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阅读练习1.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2.五四运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4.1949 年 10 月 1 日,标志着中国从哪些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 团队讨论学习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具体内容;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 学案
12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初步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2.认识“劈、缓”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生字,理解“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朗读和想象,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学习难点】读通读顺课文,图文结合,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
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说说你对神话故事这一体裁的理解。
【自主学习】1.课题:2.与本文同题材的故事还有3.课文一共个自然段,故事的主人公是。
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字词强化】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
()()()()()()()()()()()()()()2.形近字辨认并组词。
睁()斧()劈()挣()爷()臂()浊()竭()血()独()揭()皿()【课堂学习素养提升】1.自由朗读课文,依据课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大意:2.故事发生的起源是第()自然段。
3.根据课文句子,想象画面,说说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
4.你认为盘古是一个的人。
【课后训练拓展延伸】1.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xuèxiě(1)每个人的血型()都不一样。
(2)我十分害怕流血()。
lěi lèi(1)爸爸因为工作过于劳累(),生病了。
(2)多年的教师生涯,她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劈.开(pǐpī)浑浊.(zuózhuó)四肢.(zīzhī)血液.(yièyè)3.根据划线的短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盘古这个高大而雄伟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2)他的血液变成了水流奔腾而不停止的江河。
()(3)盘古也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累得倒下了。
()五、课外阅读。
美丽的湖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7《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本文将围绕《开国大典》第二课时(学案)展开讲解。
这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共有5个部分,分别为主题阅读、技能提升、情感体验、探究拓展和语文实践。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主题阅读本部分共有三个小节,分别为导入、阅读与理解、拓展与升华。
导入导入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口头介绍和一些图片或视频等素材,预先给学生一些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
阅读与理解阅读与理解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供学生朗读的课文、有关题目和任务,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并逐步掌握文章主题和核心思想。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并掌握如何精准表达。
拓展与升华拓展与升华环节则是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升华的环节。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思想交流,并通过与其他课时对接,对学生兴趣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技能提升技能提升环节,主要涉及规范化语言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写作训练、语言测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技巧。
这样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验人文情感,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以便让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有温度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情感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文化思考,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探究拓展探究拓展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科背景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等形式,拓展知识视野,提升发展潜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地理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能力,并学会对多学科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五、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交流等方式,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细胞 第3课时(20页教案学案)
2.2 细胞第3课时学案A.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B.用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C.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从载玻片正上方直接盖下D.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内表皮放在水滴中央并展开【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课堂练习】 1.在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染色方法是( )A.将碘液直接滴在洋葱表皮上B.先滴碘液后盖片C.先在载玻片上滴碘液,再将洋葱表皮展平在其中D.先盖片,再将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2.下列细胞结构: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细胞壁⑤液泡,在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中都有的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3.如果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4.下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③④①⑤B.④③②①⑤C.③④②⑤①D.③④②①⑤5.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用镊子尖轻压盖玻片时,会变形、边缘暗中间亮的圆形物像是口腔上皮细胞B.观察装片时,若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C.使用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将视野中模糊的物像调至清晰D.将10×和10×的镜头组合改为5×和10×的镜头组合,可看到更多的细胞6.某同学用显微镜分别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装片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并做了如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①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②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③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⑤7.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为( )A.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B.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C.凉开水、自来水、生理盐水D.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8.照明充分的情况下,在显微镜视野内可看清洋葱表皮细胞无色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案
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2.会认“塞、秦”等3个生字,并了解多音字“将”,会写“征、次”等6个生字。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知古诗意境,理解《出塞》,自主学习《凉州词》。
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熟读成诵,体会写法,领略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唐代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
2.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写一写。
【自主学习】1.题目:《出塞》作者:朝代:2.题目:《凉州词》作者:朝代:3.在书上给《出塞》和《凉州词》划分朗读节奏。
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字词强化】1.在横线上写下学习这两首古诗的生字词。
sài qín zhēngcícuī zuì2.形近字组词。
塞()征()催()赛()证()摧()【课堂学习素养提升】1.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但使:教:欲:翻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凉州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训练拓展延伸】1.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征战/几人回B.醉/卧沙场/君莫笑C.欲饮/琵琶马上催D.秦时明/月汉时/关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1)《凉州词》《出塞》都是赞美边塞风光的。
()(2)《出塞》后两句仅仅使用抒情来表现作者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3)“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琵琶”指的是一种美酒。
()3.默写两首古诗。
出塞,。
,。
凉州词,。
,。
五、课外阅读。
水乡行水乡的路,要找人,水云铺; 稻海深处;进庄出庄,一步步,一把橹。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将相和第一课时 学案
6 将相和第一课时学案班级:姓名: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2.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积累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指导连词成句的阅读方法,了解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交流阅读体会,把握故事的发展层次,提升阅读速度。
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说说蔺相如、廉颇、秦昭襄王、赵惠文王之间的关系。
2.说说你对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的了解。
【自主学习】1.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改编自:4.“将”和“相”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和”的意思:。
5.思考:将相为什么会失和?什么原因让他们言归于好?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字词强化】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2.把生字抄写一遍。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强 _____()()_____()()_____() _____()削划_____() _____()【课堂学习素养提升】1.读下面的文段,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赵王胆怯,不敢去。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2.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哪些?3.概括三个小故事的大意。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课后训练拓展延伸】一、看拼音写词语。
赵王zhào jí()大臣们进行shāng yì(),决定派蔺相如前往秦国,蔺相如见了秦王,xiàn shàng()和氏璧。
蔺相如见秦王并无交换之意,于是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一个隆重的diǎn lǐ(),并趁机暗地派人chāo()小路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高中语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课时+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毛泽东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认识政论文的文体特点2.精读文章,准确理解文意3.梳理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学习重点】精读文章,准确理解文意【学习难点】梳理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导】1.了解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
2.写作背景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
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文体知识——政论文政论文概念以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述文。
范围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论述政治问题的,自然是政论文;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社会论文、思想论文,也可以归入政论文;报纸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大多数也是政论文。
特点①政治性:政论文常常研究重大政治问题,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也会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探讨,体现政论文的政治敏锐性。
②指导性:政论文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而且常常会进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③严密性:政论文特别强调评价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行文的周密性。
【学】1.明确字音前仆.后继(pū)谆.谆告诫(zhūn)谬.种(miù)有的.放矢.(dì shǐ)臆.造(yì)解释词语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第6课 年越し 第1课时 学案
班级:姓名:学习评等:学习内容:第6课年越し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单词,能够会读会写:探る、増える、等单词。
2、理解单词意思,学会使用并且能造句。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单词的意思,读法以及写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P19,根据所给出的意思写出它的假名以及日文汉字,并朗读:中文意思假名日文汉字探索增加,增多收到,送到鸣,响出现,表现出袭击害怕装饰燃烧,燃起扔,投赶出,撵出命名,起名盛大,规模宏大关系到,涉及到祝贺祈愿辛苦,操劳归省,探亲扫墓,上坟变迁,变化填充,填塞公演,演出邀请,招待转,回转二、合作探究翻译出书上P42的词组。
1.やがて暖かくなる2.歌舞伎の正月公演3.お客さんを招待する4.孫にお年玉をやる5.軒を並べる店を回る6.紅白歌合戦を楽しむ三、拓展创新翻译下列句子。
1.中国に旅行する人の数が毎年増えています。
2.明日の試合は必ず勝ちます。
3.アメリカへ単身赴任中の父もやがて戻ってくるでしょう。
4.祈るような気持ちで家族からの連絡を待っていました。
5.買い物のついでに友達への手紙を出してきました。
6.隣の家の人は家の中を飾るのが好きです。
7.猫が鼠をなぜ追うようになったのか知っていますか。
8.兄の合格を祝って、母がご馳走を作りました。
四、当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行李还没到。
2.乱世出英雄。
3.袭击敌人。
4.扔石头。
5.把鸡赶回去。
五、课后延伸写出本课单词表中的副词以及外来语。
例:それぞれ(分别,每个)副词:外来语:。
课时学案作业本
课时学案作业本
摘要:
1.课时学案作业本的概述
2.课时学案作业本的特点
3.如何有效利用课时学案作业本
4.课时学案作业本的优缺点
正文:
课时学案作业本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练习的平台。
课时学案作业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系统性强。
课时学案作业本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实用性强。
课时学案作业本既有知识点的讲解,又有相应的练习题,方便学生边学边练,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针对性强。
课时学案作业本针对每个知识点都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要如何有效利用课时学案作业本呢?
首先,学生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知识点,然后在课时学案作业本上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和练习题,进行学习和练习。
其次,学生应该定期复习课时学案作业本上的知识点和练习题,以巩固记
忆,加深理解。
再次,学生可以利用课时学案作业本的解析和答案,自行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最后,课时学案作业本也有其优缺点。
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缺点在于,过于依赖课时学案作业本,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
我们的班规我们订 第1课时 学案
2 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第一课时)班级:姓名: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了解班规的含义、作用,以及班规的具体内容。
2.参与班规的制订,培养热爱班级、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了解班规的含义,体会班规在班级生活中的作用,交流探讨班规的内容都有哪些。
【学习难点】能制订出合乎班级实际,有助于班级发展的班规。
三、知识构建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国有国法,班有班规。
班规是班级共同生活的规矩。
班规可以让班级生活健康有序,使同学们在班里能愉快、安全地学习和活动。
2.班规的制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掌握制订班规的程序和方法。
四、知识训练1.填空题(1)没有,不成。
国有,班有。
班规是班级的规矩。
班规可以让班级生活,使同学们在班里能、地学习和活动。
(2)班规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掌握制订班规的和。
(3)班规是班级的规则。
(4)班规可以让班级生活,使同学们在班里能愉快、地学习和活动。
(5)班规的制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掌握制订班规的和。
2.判断题(1)班规的制定由班长一人说了算。
()(2)班规可有可无。
()(3)班规的存在就是用来制约学习不好的同学,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没影响,()(4)班规是班级共同生活的规则。
()(5)班规就是一种形式而已,没什么作用。
()(6)班规可以让班级生活健康有序,所以班规内容越多越详细越好。
()(7)要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班规的内容。
()(8)制订班规要掌握程序和方法。
()3.选择题(1)下列做法中违反班规的是()①今天是新来的数学老师上课,王东和李明在下面交头接耳②赵方看到别的同学随地扔废纸,他也扔了一个小纸团③小明做错了事,班长要求他向全班同学认错④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4.简答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结果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适合本班级实际的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规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参考答案1.(1)规矩方圆国法班规共同生活健康有序愉快安全(2)制定程序方法(3)共同生活(4)健康有序安全(5)程序、方法。
《荷叶 母亲》学案
《荷叶母亲》(第2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写旁批和朗读,理解《荷叶·母亲》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美的语言;
2、对比阅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能粗浅地谈阅读感受,培养相似的文章对比读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在把握《荷叶·母亲》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对比阅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提出自
己的见解,培养对比阅读的意识;
2、品读文章,感受美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
活动一、读“荷叶” 写旁批(12分钟)
自主学习及分享:
1、低声读,解答旁批的提问,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联想和疑问写成旁批;
2、分享自己的旁批,若有疑问,可相互释疑。
你可以解答老师的提问吗?
①划出文章中多处写作者情绪的语句(在第四段旁);
②文章表达什么感情?(在第9段旁)。
活动二、赏”荷叶“品美文(12分钟)
1、小组探究:寻美句、品美句、读美句(标画朗读符号,写提示语)
2、小组展示:
一人寻美:我发现了美的句子,是。
二人品美:它美在,它还美在。
一人读美:。
活动三、观”花”赏“叶” 对比读(12分钟)
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你更喜欢《金色花》还是《荷叶·母亲》,谈谈阅读感受?
老师总结的方法是什么?
活动四、拓展阅读:冰心《纸船——寄母亲》
思考与朗读:
1、作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2、练习读出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课前预习】一、分析图(1)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 、 、 。
二、人口增长模式 1.读图2完成下列填空:人口自然增长率= - :将人口增长模式填写在图中的括号里面。
制约人口增长的基本社会因素: 。
2.“高—高—低”模式(1)特点:__ _ _出生率、__ __死亡率、__ __人口自然增长率。
(2)原因: 。
(3)时期: 。
目前分布区: 。
3.“过度”模式(1)加速增长阶段: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原因: 分布国家及地区:图2(2)增长速度下降阶段:死亡率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
原因: 分布国家及地区: 。
4.“低—低—低”模式(1)特点:_ ___出生率、__ __死亡率、__ __人口自然增长率。
(2)原因: 。
(3)分布:世界主要________国家,而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____”型向“____”型过渡。
三.读图3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填空:(1)年轻型人口结构:对应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
产生的社会问题: 。
(2)成年型人口结构:对应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产生的社会问题: 。
(3)老年型人口结构:对应三低人口增长模式。
产生的社会问题: 。
【课后练习】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根据此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曲线中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A.①代表出生率;②代表死亡率 B.②代表出生率;③代表人口变化数C.①代表人口数变化;②代表死亡率 D.①代表人口数变化;②代表出生率2.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渡期时,人口增长迅速B.过渡期时,死亡率高于出生率C.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D.工业期时,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持续增加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3~5题。
3.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4.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A.工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20年代后5.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A.基本持平 B.差距继续扩大C.差距有所减小 D.变化不大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判断6~8题。
6.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7.图中②国最可能的是A.印度B.德国C.日本D.中国8.图中属于人口增长模式中“低—低—低”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回答3~4题。
9.图中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0.图中丁国将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B.少年儿童比重大,失业率高C.人口总数少,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过剩读下表完成11~12题。
死亡率11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2.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劳动力严重不足③人口增长过快④人口总量大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③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4.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起点为零。
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A.1 B.2 C.3 D.416.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
其初衷是A.鼓励生育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D.平衡人口性别差据有关统计,201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4亿人,预计到2014年将达2亿人,2037年将超过4亿人。
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7~19题。
17.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原因主要是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大量迁入18.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是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19.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A.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城市环境问题比较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20.我国的基本人口政策A.鼓励生育 B.少生优生C.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D.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21.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1)~(4)题。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儿人口下降了大约________%。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 ____年到__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阶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数据表,完成下列问题。
口出生(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中,并将A、B、C填入自然增长率距平图中。
(2)若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肯尼亚、德国、韩国,根据数据所示,B国是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处于________阶段。
(4)按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将C国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的相应括号中。
(5)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为:首先是________率下降,其次是________率下降,最后导致________率的下降。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前预习】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
2.人口迁移的概念:。
3.分类:a.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位置不同:、。
b.根据人口迁移的方向:、。
c.按照意向分类:、。
4.国际人口迁移a.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
b.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___________活动。
c.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a.(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b.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c.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d.人口迁移发生了一些变化。
5.国内人口迁移a.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向、迁移。
b.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______一带人口迁往“走西口”:一带人口迁往等地c.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工农业建设。
d.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模主要表现为从地区向重要形式:的人口迁移,并且从向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a.人口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不协调的___________,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迁移。
b.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_________的地域差异,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而环境恶化、__________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一般来说,地域间的__________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频繁。
a.经济发达区: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落后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改变了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
c.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__________ ______的发展。
政治因素:包括各国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________________政策、战争。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课后练习】1.下列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围的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2.下列人口迁移按照人口迁移分类正确的是:A.山峡移民:人迁移 B.改革开放后的民工潮流:组织迁移C.改革开放前:组织迁移 D.新大陆发现前黑人迁向美洲:自愿迁移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4.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跨省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19世纪我国有大量广东人、福建人“下南洋”。
回答下列1-2题问题5.这种人口迁移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有组织迁移 D.自发迁移6.导致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因素 B.自然因素 C.政治因素 D.宗教因素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改革开放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我们称之为民工潮,为沿海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析完成下列7~8题:7.导致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 C.战争因素 D.个人意愿8.这样这的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B.缓解了内陆地区就业压和人地矛盾C.给沿海某些地区带来治安等社会问题D.使内陆地区劳动力短缺,阻碍了内陆经济的发展.9.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B.移民是为了更好的就发展,是一种自发的行为C.库区移民大部分实行外迁异地安置,小部分就地“后靠”D.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10.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甲、乙和丙是三个不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