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登高》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三《登高》教案 苏教必修4苏教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登高》教案苏教必修4苏教登高课题《登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
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自主学习】一、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根底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
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上下、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听读录音后再读。
师生点评。
【合作学习】一、研读鉴赏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明确:悲伤、忧愁、孤独……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表达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明确:诗人的悲首先表达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表达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八种。
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表达的?明确:〔1〕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2019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登高》教案语文
2019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登高》教案语文《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习掌握由景入手,把握所抒之情的鉴赏诗词的方法。
重难点:1、赏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习掌握由景入手,把握所抒之情的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歌朗读的片段。
(放录音《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朗诵)。
大家学过这首诗吗?作者是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先写了什么?描写景物还是抒发感情?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秋景)。
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是悲情还是豪情?(豪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样是描写秋景的另一首诗——杜甫的《登高》。
(展示标题图片)二、背景介绍(投影)1200多年前。
大唐。
安史之乱才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挑起争端。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一个重阳节,南方夔州江边,一位老人踽踽独行在上山的路上。
他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他也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渴望;可如今却步履蹒跚,“右臂偏枯耳半聋”。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壮志的未酬像浓云一样郁结在他的心头。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的日子,他却穷愁潦倒,多病缠身。
面对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他心中的新悲旧愁一齐翻腾,喷涌成了一首有着无限悲凉之意的不朽之作——《登高》。
先请同学们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带着感情自己来试着读一遍。
我想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我们班哪位同学朗读得最好呀,请大家推荐一下。
真是不负众望,朗诵得真不错。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他的朗诵好在哪?(投入了感情)那么我们就一起带着感情来读一遍。
齐读。
听完大家的齐读,有一种悲情油然而生,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录音朗读似乎更好了,因为他将杜甫的那种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杜甫登高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杜甫登高学案苏教版必修4
一、关于杜甫
二、写作背景
三、默写诗歌
四、鉴赏作品
1.首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颔联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承首句写------,下句承次句写------。
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
“落木”用“无边”来形容,可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则见长江之无穷。
在极其--------的景象中,又充满了--------------的气势。
3.试翻译颔联
4.试概括颈联内容
5.是概括尾联内容
6.这首诗很明显前两联--------,后两联---------。
7.总结主旨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共两首,此诗为第一首。
这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排云:冲天。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登高》2
《登高》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登高》选自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诗从肺腑出”板块,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让学生熟读成诵,反复体味,含英咀华,感知古典诗词的声韵美、意蕴美、情感美,提高对古代诗文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接触的古典诗词不多,《登高》词义相对浅薄,所以,我编制了“学案”,主要着力于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反复朗诵,自行解决。
先读懂诗歌的文字层面意思。
但诗歌教学又不能止于翻译,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诗歌读进去,我把诗歌的朗读分为“初读——意读——情读”,让学生从了解语言体式的华美,到感受爱国爱民的温度,并进一步仰望照射千古的光彩,让学生一层一层深入进去。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4、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2021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二、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登高》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_0
《登高》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知道作者杜甫简况。
(2)归纳整理诗歌常见知识点。
(3)了解《登高》的意象以及诗人的主要情感【课前预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
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登高》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杜甫《登高》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
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
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梁启超《情圣杜甫》)“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
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
我们今天就通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
二、整体感知听名家朗诵。
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己写诗的要求非常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
《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极致。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
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杜甫这首诗符合要求吗?太符合了。
不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非常地工整。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课《登高》教案
第二课登高一、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三、课内探究(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语文:《登高》第2课时课件(苏教版必修4)
8.颔联若改成“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意思并 .颔联若改成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无变化,但与原句相比, 你更喜欢哪一个? 无变化 ,但与原句相比 , 你更喜欢哪一个 ? 为什 么? (6 分)
答案 原句更好。去掉两个叠词,虽然文意明了,但 是效果却不一样。“萧萧”描绘出落叶之声,使之动 静和谐;“滚滚”则增强了长江波涛汹涌的浩大气 势。
18.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2 分 )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
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
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 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 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 掩映在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 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 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 “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 竹林之密、 竹之高、 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 颈联“雨 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 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翠竹的缕缕清香,这两句从视
解析
景点” 景色”都有风景之意, “ 景点 ”和“ 景色 ”都有风景之意 ,但范围大
小有区别:前者强调某一处风景 , 小有区别 :前者强调某一处风景,后者可以含多处风 开阔” 思想 心胸)开朗 思想、 开朗。 开朗” 思想 思想、 景。“ 开阔”指 (思想、心胸 开朗。“ 开朗”指 (思想、 心胸、性格等 乐观 畅快,不阴郁低沉。 作客” 乐观、 心胸 、性格等)乐观、畅快 ,不阴郁低沉。“作客” 指 寄居在别处。 做客” 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寄居在别处。“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木、长江,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悲凉、凄清。 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情思和内心郁结的爱国情怀。
登高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情景描述: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古代,人们更愿意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也许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吧。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偊偊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2.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登高”。
二.朗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2.(配乐朗诵《登高》)……3.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言志”么。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登高》0
《登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2掌握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教学重、难点:掌握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以学定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请赏读这首五言律诗,并回答:我借紫荆花落抒发了哪些情感?遇满径紫荆残瓣有感宋百灵花落恋故枝,羁人渴家书。
拾花泪成河,稻粱谋无处。
去岁重阳日,尚有西窗烛。
今年逢佳节,翻作烂柯赋。
明确: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了典故、想像等表现手法。
表达了我对未来的迷茫之感,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那么同样是草木摇落的秋天,同样是重阳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同样是漂泊他乡不知何时归家的惆怅,同样是面对可能功业无成的人生,杜甫又是怎样表达的呢?二、细读本诗,并思考《登高》为什么是杜甫的集大成之作?(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道:“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登高》到底好在哪里呢?合作探究一: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根据学生所作的学案,我选择了两位同学的答案展现在投影上:柳泽宏的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峡江秋景图,俯仰之间,动静结合。
这是诗人登高所见到的秋江景色,营造了悲怆而雄浑奔放的意境。
这是夔州三峡特有的秋天景色,六个景物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杜甫笔下的峡江秋景图,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引用日本学者的话:第一句写上,第二句写下,第三句写阔,第四句写深。
写景构思之巧妙,使在高台之上所见到的秋景变成了一幅立体画面。
所以杜甫这首诗之所以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因为他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利用夔州特有的景物构成了一幅立体画面,所有的景物都被无形的秋气所控制着,在这之中以长江之水滚滚而来的动态景观结束,给了整个画面苍茫而雄浑奔放的意境。
2在满目的秋景之中,蕴藏了杜甫怎样的情感呢?此时的杜甫已走向他人生的尽头,“老臂半枯耳半聋”的他听到的是如此哀鸣的猿声,那只在长江之上,群山之巅,那只飞鸟也许此时正承载着杜甫的灵魂,无比孤独的徘徊。
苏教必修四《登高》word精品教案
《登高》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2.2【教学设计】《登高》
《登高》《登高》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二板块“诗从肺腑出”,《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五读法”阅读鉴赏登高诗;2.学习、归纳并掌握登高诗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登高诗的阔大境界并培养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五读法”阅读鉴赏登高诗。
【教学难点】学习、归纳并掌握登高诗的鉴赏技巧。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登高的诗作。
第一课时课前学生自主整理预习学案并展示学习目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后世诗人陈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创作的不朽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风沉郁顿挫。
名句默写: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登高抒怀吧。
登高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另外,同学们在“五四”活动中有朗诵的节目,看来同学们对朗诵很感兴趣,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二、诵读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带着你对杜甫的理解,或者把自己当做杜甫听朗读。
可以跟读。
1、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明确: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注重运用语言,表情,动作,音乐烘托。
学生还可能提到语调、停顿等。
2、诵读指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结:感情基调:悲壮诗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语调:低沉、忧伤3、跟上音乐集体再读4、自读诗歌,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小结: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
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这些都是感性的表现。
(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三、对比阅读,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诗歌的审美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作者情感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观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自身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登高》
情满山河寄春秋——杜甫登高诗赏析台州市第一中学潘国良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不同人生时期登高诗的情感特征;2比较鉴赏,感受诗人在登高诗中表现的共同特征;3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人在登高诗中表现的共同特征;2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方法比较鉴赏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登过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当你登高望远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
登高华民族对于山岳的崇拜,因此登山以祭祀;二是登高祈福避灾;三是九九重阳登高,寓意长寿健康。
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古典登高诗,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佳节思乡思亲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王之涣《登鹳雀楼》,朴素深刻的哲理,远大追求,开阔胸怀等。
李白《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借古鉴今,感时伤身。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诗圣”杜甫的三首登高诗,感受一下其中蕴藏的诗人的情怀和传统文化意味。
(二)比较阅读,体味三首诗的不同内容与情感任务:自由诵读,结合诗歌背景,体会三首诗的景物与情感特点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登高》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歌二、研读鉴赏1、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明确:2、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明确: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明确:三、艺术技巧请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运用了什么写景手法和抒情手法?四、迁移延伸提高能力导引: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
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有怀》)“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 苏教版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备课时间]:2007年与月2日 [上课时间]: 5月日[学习目标]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2. 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重点、难点]1、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感情和沉郁顿错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 与“平起”两式(参课本P60“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杜甫生平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
二、研读鉴赏
1、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
2、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明确:
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明确:
三、艺术技巧
请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运用了什么写景手法和抒情手法?
四、迁移延伸提高能力
导引: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
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有怀》)“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
心。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五、课堂总结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
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