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六国年表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专题二++第6课++六国年表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专题二++第6课++六国年表

第6课六国年表一统天下的奠基人——秦襄公秦襄公,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庄公长子世父之弟。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其父庄公即位。

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襄公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

前776年,襄公迁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

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

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的诸侯国。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本文由序和表两部分组成。

序中慨叹了东方诸国的腐朽没落,概述了秦国的崛起过程,指出了秦灭六国的必然趋势。

表中将六国渐衰与秦国日强的过程对比排列,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国家兴衰存亡的根由,给后人以启示。

一、通假字1.僭端见.矣同“现”,译为“显现出来”2.今秦杂戎翟.之俗同“狄”,译为“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3.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同“境”,译为“边境,疆界”4.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同“纵”,译为“合纵”同“横”,译为“连横” 5.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同“摈”,译为“排斥” 6.西方物之成孰. 同“熟”,译为“成熟”二、古今异义1.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古义:条件 今义:事物发展的状况 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古义:指统一天下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3.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 古义:民间 今义:住户;家庭;女子未来的丈夫家 4.然世异变,成功..大 古义:完成的功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 5.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古义:当时的事 今义: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三、一词多义1.修⎩⎪⎨⎪⎧①而穆公修.政 动词,整顿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动词,修建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形容词,长,高2.信⎩⎪⎨⎪⎧①矫称蜂出,誓盟不信.动词,守信用②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副词,随意,随手③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副词,确实、实在3.表⎩⎪⎨⎪⎧①六国年表. 名词,古代分类按序排列的文字②行山表.木(《夏本纪》) 动词,作标记③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动词,显露4.举⎩⎪⎨⎪⎧①因举.而笑之 动词,拿来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动词,发动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动词,拔,攻占5.道⎩⎪⎨⎪⎧①不敢道.动词,谈论、研究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名词,道理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正确的方法④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名词,道义、正道6.见⎩⎪⎨⎪⎧①僭端见.矣 动词,出现②见.秦在帝位日浅 动词,看到③是以见.放(《渔父》) 介词,被④慈父见.背(《陈情表》) 用于动词前,可译为“我”7.以⎩⎪⎨⎪⎧①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介词,凭借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因为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连词,表目的,来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往东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蜂:像蜜蜂一样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译文和分析:§1从前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5六国年表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5六国年表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六国年表一、读准字音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西羌.(qiānɡ) 夷狄.(dí) 岐.雍(qí)相侔.(móu) 踵.(zhǒnɡ) 亳.州(bó)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 晏.然(yàn)二、识记通假(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三、一词多义(2)用⎩⎪⎪⎪⎨⎪⎪⎪⎧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动词,采用)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动词,任用)礼之用.,和为贵(名词,用处)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介词,因为)资用.不尽(名词,资财)割鸡焉用.牛刀(动词,需用,需要)识众寡之用.者胜(名词,用法)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动词,做,为)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动词,主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介词,在) (3)略⎩⎪⎨⎪⎧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动词,简略)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动词,夺取)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副词,大概)此其大略.也(名词,要点)老人略.知书(副词,稍微)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副词,丝毫)敬亭丧失其资略.尽(副词,几乎,差不多) (4)诸⎩⎪⎨⎪⎧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代词,各)著诸.所闻兴坏之端(代词,众,各)投诸.渤海之尾(兼词,相当于“之于”)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5)表⎩⎪⎨⎪⎧表.六国时事(动词,列表叙述)表.里如一(名词,外表)聊表.寸心(动词,表达)荆人欲袭宋,使人表.雍水(动词,测量,标记)亮自表.后主(动词,上表)行为万世之表.(名词,表率) 四、词类活用(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用作动词,做国相) (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用作动词,取法) (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用作动词,称雄) (4)大夫世禄.(名词用作动词,享受禄位)(5)踵.《春秋》之后(名词用作动词,跟随,接续)(6)周东.徙洛邑(名词用作状语,向东)(7)矫称蜂.出(名词用作状语,像蜂一样)(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用作状语,用耳朵)(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用作动词,地处偏远)(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担忧)五、古今异义(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报任安书教案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报任安书教案史记选读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点1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二、能力点123三、德育渗透1意义。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2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学生不太熟悉;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距离太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办法1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讨论作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2二、导入投影两幅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三、新课(一)介绍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读《史记》就要了解司马迁。

从印发的有关材料看,对司马迁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他创作《史记》重大动力的事件是什么?小结:主要是两点。

1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及战国四公子;2.学习课文1——3节,积累文中文言实词;3.掌握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一、自主学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名作动,居于-----之下】士,士无贤不肖..【不才】皆谦而礼.【名作状,按礼节】交之,不敢以.【因为】其富贵骄.【形作动,傲视】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招致,招来】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是】大梁夷门监者..【看守城门的人】。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赠送】之。

不肯受,曰:“臣修.【使----美好】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使-----从】车骑,虚左..【使-----空】,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整理】敝.【破旧】衣冠,直上载.【乘坐】公子上坐,不让,欲以.【凭借】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委屈】车骑过.【拜访】之。

”公子引.【拉】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同睥睨,眼睛斜着看】,故.【故意】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脸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随从人员】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辞别】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引导】侯生坐上坐,遍赞.【介绍,引见】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于是,就】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使-----为难】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看门人,守门人】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今公子故.【特意地】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故意】久立.【使-----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认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学案1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学案1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学习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学习步骤熟读课文,简析课文内容。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

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

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

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们也不断探究与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苏教版《六国年表》的教学,本文将分享一个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明确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掌握《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的原因;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教学策略1.开展参观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2.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3.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

五、教学流程1.导入:用图片或映像带来六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2.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搭配电子课件和实物模型等]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证明鲁迅“故国必须在文学上得到复活”这一名言的正确性;②在一小时之内向大家介绍一下楚国史,准备各种史料、口才和良好的讲解效果。

让学生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

4.策略引导:指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因为历史记载而出现的误解。

5.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重点。

六、作业1.总结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事件;2.收集更多有关于《六国年表》的信息,做一份关于六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PPT;3.写一篇短文,探讨为什么《六国年表》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对历史感到枯燥和无聊,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学案史记选读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学案史记选读1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管仲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观其事想见其为人,掌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把握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基础字词,难句翻译2、理解传主的行为、思想动机,把握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理解传主的人格,品质。

3、领会作者在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4、就事论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点拨:1、预先结合文章注、评,熟读文章,加注个人观感2、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

3、积累素材,结合相关关键词(人才、自信、受辱、施政、成功等)认识管仲。

一、了解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在政治和经济上施行改革。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

二、识记理解文言基础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句式:】。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句式:】。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音:;义:】,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鲍叔不以我为不肖【音:;义:】,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音:】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刺客列传教案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刺客列传教案史记选读

《赵世家》教案3教学目标:1、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2、了解《赵世家》的相关内容以及“胡服骑射”的意义。

3、借鉴本文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从扫除文字障碍着手,突出重点,适时点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用案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教学要点: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句一、导入新课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早已被人熟知,这出戏剧更是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但是,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却是司马迁的《史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赵世家》,了解赵氏孤儿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整体把握文意(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本文思路清晰,主要记叙两件事情:第一部分(1-7)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第二部分(8-11)是关于“胡服骑射”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三、梳理文言知识(一)给加点字注音拊手(fǔ)齐衰(cuī)骜民(ào )谥号(shì)藏匿(nì)瓯越(ōu )属阻章(zhǔ)怫学者(bèi )稽首(qǐ)社稷(j ì)(二) 找出通假字: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

阻拦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

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

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

文:同“纹”;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见:同“现”。

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通“悖”,背离,违背。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六国年表》教案设计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六国年表》教案设计

《六国年表》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

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

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⑴一词多义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今秦杂戎翟之俗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逾:越过;攘:驱逐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

颇:大量学者牵于所闻牵:局限⑵古今异义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⑶通假字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通纵衡通横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2、文言虚词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盖若天所助焉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川省泸州七中佳德国际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学案:六国年表Word版缺答案

四川省泸州七中佳德国际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学案:六国年表Word版缺答案

学习内容六国年表共1学时1.能辨明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指出文中的通假字,明白一些虚词的用法。

2.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能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

学习目标3.明白“表〞这种体例的作用,能从年表中粗略看出六国的开展轨迹。

4.结合序文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并尝试对这段历史提出一点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2.表的作用及司马迁的历史观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自学质疑1.课前通读全文,给陌生字注音,将其中重要的写入右栏中,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及活用的现象,写入右栏。

3.阅读全文,画出疑难词句。

朗读记忆。

4.阅读文中旁注,了解“表〞的作用。

5.整理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摘要写入右栏,以备课堂交流研讨。

二、展示交流三、互动探究1.疑难词句的翻译。

①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②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2.?年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

这几个关键词展现出了怎样的历史进程?请用?序?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3.史称“战国七雄〞而表名“六国〞,这样的安排表达了司马迁特定的历史观点,在?序?中表达他这种历史观点的关键句你认为是哪些?为什么?4.对于六国及秦的灭亡,如有自己的见解,大胆的展示一下。

四、达标检测1.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①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②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③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④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⑤西方,物之成孰。

2.指出以下句中中加点虚词的用法①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②盖假设天所助焉..③秦之帝用.雍州兴④余于是因.?秦记?3.指出以下句中的词类活用①先暴戾,后仁义。

②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③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④矫称蜂出,盟誓不信⑤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⑥秦之帝用雍州兴4.翻译以下句子①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②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③东方物之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

四川省泸州七中佳德国际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学案:六国年表Word版缺答案学反思【知接】1〕自从司迁立“表〞种史体之后,“表〞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高中 六国年表课时同步训练 选修<史记>选读 试题

高中 六国年表课时同步训练 选修<史记>选读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康杰高中语文六国年表课时同步训练苏选修<史记>选读"(时间是: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A.西方物之成孰B.东竟至河C.诸夏宾之D.诸侯晏然弗讨解析A项“孰〞同“熟〞;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答案D2.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其文略不具.具:详细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头绪解析A项,“后〞是意动用法,以……为后,引申为“轻视〞。

答案A3.以下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一样的一组是()(3分)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C.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解析D项均表陈述语气。

A项分别为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跟。

答案D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B.那么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解析A项指“为什么一定要〞;B项指“中原地区〞;D项指“地势〞。

答案C.以下各句中的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3分)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6.以下各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例句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例句:学者牵于所闻A.咸重于诸侯B.誓盟不信C.故禹兴于西羌D.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六国年表》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六国年表》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六国年表《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

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

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解读《六国年表.序》一、识词义1、周东徙洛邑2、僭端见矣3、先暴戾,後仁义4、六卿擅晋权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7、事异变,成功大8、法后王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二、思内容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历史教育也逐渐升华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拥有独立见解的课程体系。

尤其是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历史教育更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认识世界的渠道。

本文设计的《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授课,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从中获得知识财富。

教案内容1、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针对苏教版高二选修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六国历史,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1)能够运用课本与参考资料理解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内容及其涵义;(2)能够分析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当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3)能够发现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4)能够利用所得到的历史知识解决生活、文化和实践问题。

2、教学重点(1)了解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掌握其涵义和影响。

(2)分析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当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3)挖掘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3、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如何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对现代社会的总体启发。

4、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多元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5、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引入六国年表的主题:六国历史事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导入。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六国分裂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历史事件与现代的联系是什么?(2)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PPT、教科书、参考资料等,向学生详细讲解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项羽本纪教案1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项羽本纪教案1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教案1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

(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小组讨论。

(一)少怀壮志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

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二)叱咤风云英勇非凡,霸气十足。

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垓下悲歌性情中人,豪气冲天。

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总结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

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

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

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三、关于传记的真实性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六国年表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
读》 "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

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

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

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通纵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

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

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

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

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

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

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

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

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

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

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

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

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

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

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

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

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

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

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