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27散文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名师揭秘与仿真测试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分析综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名师揭秘与仿真测试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分析综合(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分析综合【考点精讲】“分析综合”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凡是考查散文阅读必有此题。

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和方法。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

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

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一切论断(试题答案)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作品结构主要指作品的情节结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过度照应,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

“作品的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弄清作品的中心意思,并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出来,这是一个信息提炼及综合表达的过程。

高考通过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从而考查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分析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包含两个小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散文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分析作品结构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

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2019年备战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含解析

2019年备战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含解析

专题17 散文阅读【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7年高考考查特点:1.题型稳定。

一般设置三至五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题都是主观题,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一道)加主观题。

2.选材涉及中外散文。

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3.试题贴近实际,要求由文章内容出发对生活进行联想、感悟。

试题设计不仅就某一篇文章的某一点进行思考,还要求考生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这种命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探究能力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仍是探究的重点。

新课程大纲强调的探究性学习、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这一理念在散文阅读中体现较为明显。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一)备考措施: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

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

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

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

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命题分析与预测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青睐,2017年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约一半考查了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上来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和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鉴赏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结构”等内容。

备战下一年度的高考,考生必须注重散文阅读训练。

备考建议与要求(一)树立一种意识对散文的阅读,要树立文本意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一点,从总体上先梳理文本的思路,再概括大意,然后逐步深入赏析文章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通常包含了唯美的意境,通过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阅读散文需要考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的美,从而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

审美性阅读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调动各个感官,体验作者描述的唯美的意境。

二是文本探究能力。

命题者设计散文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阅读散文时要具备文本探究能力,对散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索。

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

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握。

【真题示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名师揭秘与仿真测试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理解(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名师揭秘与仿真测试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理解(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理解【考点精讲】理解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高考试题凡是考查散文的必考理解。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

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

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的“落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⑥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⑦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⑧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⑨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⑩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 散文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  散文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散文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

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

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

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

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

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

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

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散文阅读讲义(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散文阅读讲义(含解析)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精练精析:散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精练精析:散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语文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二)散文1.(2018·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教案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复习预习重要句子含义的类型,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考点/易错点2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

下面四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四、例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渔村凉峙施立松我们推门而出,铁艺花门哐当一声,深秋的凉意清脆袭来。

回身关好院门,拢紧衣襟,慢步向海。

不经意间抬头,一声惊呼脱口而出。

满天星斗,镶嵌于夜空,恍若一斛钻石,倾倒在黑丝绒上,滚动,闪耀,无声地喧闹,璀璨地低眸,迷人心魄。

一弯新月如眉,幽幽西斜。

星月相互映照,彼此凝望,在太阳来临之前,共同守护夜的黑,梦的暖。

有多久没见过这样的夜空了。

光污染无处不在的城市和乡村,永远不知道它们失去了多少,比如星空,比如暗,以及暗中的一切。

这是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凉峙村的凌晨四点三十分,听了一夜涛声的我们,要出去找太阳。

这个面向东海的小渔村,三面被山环抱,一条弧形的岸堤,将村庄一分为二,一边是如镜的沙滩,长达数百米,一边是白墙黑瓦的房屋,和错综交杂的小路。

无论形状,还是布局,凉峙,都像极我的家乡洞头后垅渔村。

昨晚饭后,我们曾穿行在村中的小巷,才八点钟,整个村庄已阗静无声。

中年的我们,突然聊发少年狂,就着手机的手电筒,在平坦如砥的沙滩上找不甚明显的突起,然后用手指刨开,看赭色花蟹四下逃散,也不问他们今夜将在何处栖身。

年轻的几个跑去追海浪,风平的夜晚,浪也斯文端庄,追浪的那几个,难免嫌太乏味,一点刺激都没有。

正待转身不玩了,却被新推的浪头,打湿了鞋袜,一声声惊呼,仿佛要把整个村庄都惊醒。

慢慢地,上涨的潮水淹没了沙滩,我们坐到岸边的矮墙上,脱了鞋子,双腿晃荡,身后微弱的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到海面,一行淡淡的影子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想起晚饭时分刚听过的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那些青春岁月里的好时光,那陪伴在身边一起歌一起笑一起玩闹的人,如今都去了哪里?在凉峙,在秋风渐凉的夜里,深深地怀念起,也不能怎么样,只对身边的人轻轻地说:好想好想唱首歌……成年以后,离开了村庄,枕着涛声入梦已成奢侈的事。

猛地再枕涛声,不免难以成眠。

高考语文冲刺第27天 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默写、先秦散文(解析版)

高考语文冲刺第27天 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默写、先秦散文(解析版)

第27天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默写、先秦散文【时间:40分钟总分:52分】本卷得分:存在的问题与心得:一、语言表达(1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进人高速发展阶段,但这一切是以过度消耗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为代价的。

从一定程度看,人类就像癌细胞,正在不断吞噬.(shì)地球的健康,最终也难免作茧自缚.(fù)。

B.中科院经过五年的不懈.(xiè)努力,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这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mú)型的时代。

C.名利犹如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好梦易醒,霜花易散,执拗.(niù)于这些虚无的东西,会身陷缧绁.(yì),洒脱地摒弃它们,才能复得自我。

D.这首歌创造的音乐形象,几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祖祖辈辈走西口的悲凉、苍凉被唱得淋漓尽至,曲调高亢.(kàng)低回,大开大阖.(hé),充满张力,情韵动人。

【答案】A【解析】B项,“模(mú)型”,“模”读音错,应读mó;C项,“缧绁”(yì),“绁”读音错,应读xiè;D项,“淋漓尽至”中的“至”字形错,应是“致”。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留白”,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常常具有以虚寓实、以少胜多、暗喻天地时空之意。

在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中,留有空白则是为了表现雪、雪景和空间感。

(甲)“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唐张彦远句)”,古代画家凡以绢本作工笔、写意画,多以铅粉填染以示色白。

五代画家荆浩和黄公望根据自身实践创意“借地为雪”,亦即留白为雪,《九峰雪霁图》用的便是该法。

画家在质地素白的绢上,先以淡墨线条勾勒山峦景物之形,所用线条中、侧锋兼而有之。

(乙)山石似用行草笔法,疏朗挺健,含蕴苍茫浑厚..;树木房舍则用篆籀笔法,朴厚圆丰,笔简而无繁絮之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2019·武汉市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青山白发林清玄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它突然抽拔开花,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它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江苏省扬州市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案:散文阅读 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案:散文阅读 含解析

课题第一课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分析语段的作用●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农家的节日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敬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2.“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测评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耽在磁器口的光阴向狸狸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磁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当然,还可以走侧门,或者通过小巷进入磁器口.无论从哪个方向,最终的目的地都是那一条古旧而人声鼎沸的短街,它顺着蜿蜒的阶梯一路往下,一直伸到一条浅浅的河道里去,在几条木船上继续延伸,消失在船头.南来北往的商户贩卖着各种吃食,不大的街,光是麻花店就有十几家,陈麻花最有名,店前总是排着长而曲折的队伍.磁器口的毛血旺和鸡杂闻名城内外,店家招牌上的字歪歪扭扭,桌椅也旧得像坐不住,但生意红火得很.龙隐寺也以寂寞的姿态在短街中凑着热闹,传说当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皇帝削发为僧,就隐避于此——传说而已.寺里香火不旺,倒是门前的那面佛墙,总是热闹非凡,站在佛墙正前方10米处闭眼摸索着往前走去,如果走到墙面前正好摸到佛字就表明运气不错.那个佛字实在太大,去往它的路途也不遥远,我从没看到有谁没摸到那个佛字,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本就都是幸运的人.可是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忍不住要去看看自己的运气.我曾站在一旁,看失意的朋友闭着眼艰难地往前走去,充满了虔诚,一双手一步步接近那个象征着好运的佛字,越来越近,那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无限幸福的时刻.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我亲爱的磁器口,如果你还能记得我对你的喜爱和留恋,能感觉到我对你的思念,请为我留一个僻静的所在,让我有一天,还能回得去.回到青春年少的我,静静坐在无人的角落,坐一个下午,看云飘飞,变幻不同的形状,看太阳一点一点西落;坐一个晚上,看磁器口的屋子和树木变成沉重的阴影,然后又随着黎明的到来,一点点转醒.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世界很宽广,人有精力就要去行走.当年抗战时期,省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吴宓在这里传道授业,闲时也去街上转转,在茶馆里坐坐.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许多美术家及美学家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不过每个人都是要走的,不论是空间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如今的磁器口喧嚣繁忙,人来人往,过去的风流早已在时间的沙漏中渐渐云散.有些东西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却一点没变.事都是过眼云烟,人比事长久,而物——古镇、古镇里的房子、墙、树木、石头比人更长久.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发表于《格言》2009年第13期“月亮散文”,略有改动)(1)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课堂反馈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二、课后测评(1)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2)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3)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第一段.②强化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课堂反馈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7·江苏卷)(《麦天》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测评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⑿那么谁救四堡呢?[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选自2015山东卷)⑴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课堂反馈1.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2.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二、课后测评⑴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⑵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答案:⑵①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②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

2019年高考语文考前知识点回顾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9年高考语文考前知识点回顾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高考考前三周知识点回顾】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017年可参考真题(建议参考金考卷版答案)(2017·全国卷Ⅱ) 林徽因《窗子以外》(2017·全国卷Ⅲ) 李娟《我们的裁缝店》(2017·北京卷) 叶梅《根河之恋》(2017·天津卷) 朱以撒《挺拔之姿》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一、分析结构思路指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作品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作品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命题人往往将文本结构与文本主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1)结构关系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3)结构技巧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映衬、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等。

2.行文线索线索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解析27【散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解析27【散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2019 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27【散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负责接待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的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有战争!啊,陕鄂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古城是多么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秦关楚塞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举足轻重!如果从三国时魏始设平阳县算起,一千多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上的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厮杀;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金元蒙古人占领上津居然达八十年之久!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也征战于此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解密27 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负责接待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的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有战争!啊,陕鄂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古城是多么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秦关楚塞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举足轻重!如果从三国时魏始设平阳县算起,一千多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上的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厮杀;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金元蒙古人占领上津居然达八十年之久!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也征战于此……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的。

也由此,唐玄宗派官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

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

”应该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周长仅一千五百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镏金大字“向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五百余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

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候,收到上津二十六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

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

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目的是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只把这个词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秦楚两地人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的由来,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指出上津这座古城的重要交通地位。

【答案】C误区警示解答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类试题,考生容易陷入以下误区:1.对表现手法不能明确辨析,以致误判。

如上题中的B项涉及对比手法,A、D两项涉及引用手法。

考生如果不知道这两种手法,就无法准确分析判断。

2.明确手法但不能很好地分析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的作用主要是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考生如果不清楚对比的作用,就判断不出B项表述是否正确。

技法点拨1.依据不同角度,明辨散文中的常见表现手法的类型。

描写人物的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修饰语言的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等,表现事物的手法有铺垫、衬托、象征、渲染、以小见大等,安排情节的手法有悬念、铺垫、照应、过渡、抑扬等。

2.组织主观表述题答案时要先答出手法,然后再摘引原文典型例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表达效果。

要注意的是,既要分析其一般作用,还要分析其具体作用。

如比喻,明确手法之后,要结合文本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答作用时既要答出形象生动的一般作用,还要结合文本分析使文中的什么形象生动。

2.作者着墨上津城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历史悠久;(2)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重地;(3)文化气息浓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到描写上津城的相关词句,然后对相关词句进行筛选整合,修饰性词句可直接提取,描述性和评价性词句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如根据第四段中的“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可推知它历史悠久;根据第六段中的“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可知其是军事重镇,还可推知其是商贸重地等。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答案】此句强调上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承上启下,上承对“朝秦暮楚”这一成语的误解,引出下文对上津悠久历史的记述,表达作者对上津的景仰之情。

误区警示分析句子含意和作用的主要误区有:1.理解句子含意时,不观照语境。

句子含意是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如果只就句子本身解说含意,就会理解片面或错误。

2.不能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推断其作用。

如上题,如果判断不出画线句子是过渡句,就难以推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

3.只点出句子的含意和作用,没有联系文本内容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技法点拨分析句子含意和作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句子类型,抓住句子类型快速准确作答。

句子的类型主要有修辞句、象征句、哲理句、描写句等。

对于修辞句,考生要注意找到修饰的对象,如比喻句要注意找到本体、喻体;对于象征句,考生要注意找到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对于哲理句,考生要紧扣句中的关键词挖掘其深刻意蕴;对于描写句,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赞美、批判、快乐、悲伤等思想感情。

2.明确句子的位置,准确把握句子的作用。

句子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一般不同。

开头部分的作用往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等。

中间部分的作用往往是照应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某个情节,承上启下等。

结尾部分的作用往往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或深化某种思想或感情;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或主题。

如上题,画线句子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规范作答,既要给出答题术语,还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阐述。

如上题,答出承上启下的一般作用后,还要指出上承对“朝秦暮楚”这一成语的误解,引出下文对上津悠久历史的记述。

4.联系作者表达的情感。

要求赏析的句子一般含意丰富,包含着作者的褒贬态度,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关键,因此考生在具体分析时,要进行深度挖掘,指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如上题,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上津的景仰之情。

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二十六岁的镇长的回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回信内容耐人寻味。

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进行探究。

【答案】示例白须仙翁般的上津,童颜稚子的镇长,一老一小的鲜明对比,不仅说明千年古城的生命在延续,并且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这样结尾,作者一扫前文中走在古城墙上“心中倏忽一颤”所流露出来的沉重的忧虑情思,展现出的是从年轻镇长身上看到的千年古城将永葆青春的一片光明景象,流露出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美好前景无比憧憬的心情。

误区警示考生解答探究题的误区是:1.思路单一或角度过多。

单一则无多元解读的丰富性,过多则可能导致无序探究。

探究思路一般是扣文本,联系现实,悟意图。

2.泛化俗套或层面肤浅。

泛化俗套,即缺乏独特认知,缺乏个性解读;层面肤浅,即解读不深刻,没有价值。

如上题,如果不深入挖掘,就很难归纳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美好前景怀有无比憧憬的开阔胸襟。

技法点拨意蕴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和答题形式:高考所选的文本大多意蕴丰富,其深刻的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取向,向读者传递着涵盖了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解答此类探究题往往要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意,因此在解读剖析文本时,要实现阅读的深度探索和创新。

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借助文本内容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用“文本+观点”或“理论+观点”或“文本+现实+观点”的形式展开论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鲁彦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了。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

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

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中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

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它静默无声。

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鸣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

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