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高考题组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二) 归纳概括李仕才[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
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
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
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
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散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散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
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散文《记忆里的光》

• 蒋子龙,男,汉族,1941年8月生,河 北沧县人,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72 年3月入党,中专学历,编审。曾任中 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 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 现任天津市作家过欧美亚等十几个国家。
•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 予蒋子龙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 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 的代表。
•
二、梳理文章要点
• 1、线索:以物为线索——“记忆里的光”(象征意义) • 2、事件: • (1~6段)少年时看火车,初识镰刀锤头的图标; • (7~9段)青年时在海军,羡慕镰刀锤头的挎包; • (第10段)中年时在工厂,喜欢锻钢打铁的生活。 • 3、情感:“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散文阅读《记忆里的光》
一、叙事散文阅读的注意事项
• 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 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 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 散文阅读注意事项: • 1、把握作者情感,梳理事件脉络; • 2、比对原文信息,辨别分析正误; • 3、审读题干关键,全面精准作答。
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 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第1段~第6段 • 再依据叙述顺序概括情节大意————念头、行动、感受 • 梳理层次——①②③ •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
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 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 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三、阅读题目解析
•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陈蔚文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1.对使用了技巧的句子,一般结合上下相邻句子还原其本义即能揭示出含 意,如将比喻句陈述为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2.“多看”“多联”中的每种技巧并非每题全用,要根据句子特点和文本内 容灵活运用。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三、怎样答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联一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 一“联” 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
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 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典例2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第 4 讲[典例 2]《粮食》。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 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 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第一步:通览全文,确定答题区间
题干已明确答题区间在第⑤段。
第二步,落实“3联”“1依”,理解词语的含义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3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2专题二散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散文阅读(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风有关刘云芳①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个风阵.常常,南窗下绿化带的树木静止不动,像舒缓的乐曲正在抚摸它们的树干、叶脉和年轮。
北窗外小区里那些柿子树、柳树却摇晃得厉害,树骨头里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我们倾听不到的摇滚.有时候,我会看看不远处的钢厂烟囱,厂房的结构被一座小山隐去,只留下烟囱高耸着,将这喷云吐雾的行为嫁祸给那座山。
天气晴好时,白色的烟雾笔直笔直的,没有一丝犹豫。
风大的时候,烟雾先是低沉,到了远处,又忽然高升,像一条被按住脑袋的白蛇又猛地抬起头来.我总是想象着烟雾弯曲时大风的嘶吼。
②小区里,几位刚收拾完花草的中年妇女在背风的地方吃饭,有人躺在一块破布上休息。
她们围着红的蓝的头巾。
风掀开其中的一角,让她们露出眉眼来。
忽然,一块红头巾从谁的头顶掉下来,被风吹起,一直向前翻滚。
几个人站起,从不同方向包抄,像在围追一只兔子。
一场与风有关的恶作剧在上演。
女人们奔跑着,用手拦,用脚挡。
最终在河边,一棵矮树苗拦住了头巾.那女人在风里抖落红头巾上的土和碎树叶,其他的女人忽然笑得前仰后合。
每天,隔着玻璃窗,看一群女人与风相处的细节,像是在看一部哑剧.那些彩色的头巾在风里翻飞的样子,让我想起蝴蝶,也让我想起我那些在异地打工的女性长辈。
③那年十一岁,我要到山那边的村子里上学。
那时学校没有宿舍,冬天又格外冷,下学之后,我们裹着身子往各自寄居的地方奔跑,在风阵里努力挤出一条路.有段时间,我寄居在一对老人家里.他们住在两孔土窑洞里。
窗口很小,窗户用白纸糊了,只在低处镶了一块方玻璃。
他们家有一扇会说话的门,我每晚归来,伸手一推,它便吱呀呀一阵叫,告诉主人,有人进来。
温暖的气息忽然撞在脸上,两张慈祥的脸迎接着我.窑洞里总有烤红薯、烤馒头片这样的小食物从他们手里递过来.我睡在最左边,像一只蜷着身子的小猫。
狂风来袭的深夜,我能听到窗外树枝被吹断的声音。
风在撕裂,在安静的冬夜里不知道疯狂地撕碎了什么。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集训12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高考题组一、(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正确,从原文最后一段“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可见“获得深刻的认识”的结论是错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学作品(散文)中的形象——物象的特征的能力。
考生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从文本来看,这篇散文中的“窗子”既指现实中的窗子,又指心理(精神)上的窗子——文中提到“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的失败,即可理解这点。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的人称不同达到的表达效果也不同。
短篇作品一般采用一种叙事人称,而本文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交替的形式,使表达更灵活,也更富于表现力。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二、(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我们的裁缝店李娟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
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原卷如此。
“订”应为“定”——编者注)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
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
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
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
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
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
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
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
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
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
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解析:B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谈论价格不是“无关紧要”的事。
店家只是用这种方法缓和因为争论价格而形成的紧张氛围。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解析:作答时关键是要结合语境揣摩其含义。
在“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一句中的“同样辛苦”既点明裁缝工作的辛苦,也说明生活的辛苦与不易;但在做裁缝的辛苦之中,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更加深切,体会到其中的独特意义。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