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学法引导】【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11、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13、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一、默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五段。

二、文言实词归类(1)归纳课文中表示官职任命和变化的词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副有罪,当相坐..()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三、句子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5)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8)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9)子卿尚复谁为乎。

(10)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1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13)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15)遂与秦王会渑池。

(16)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7)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者(1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20)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2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4)左右欲刃相如(23)舍相如广成传舍(2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园地11-06 1340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2)是社稷之臣也(3)盖均无贫(4)则修文德以来之2.词类活用(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二、文言虚词1.而(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 夫子欲之 / 既来之,则安之3.且(1) 且在邦域之中矣(2) 且尔言过矣4.为(1) 后世必为子孙忧(2) 何以伐为5.也(1) 是社稷之臣也(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 今由与求也6.以(1) 何以伐为(2) 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虎兕出于押(3) 龟玉毁于椟中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是谁之过与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3)( )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何以伐为(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这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祭蒙山的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学案4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歌变式探究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学案4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歌变式探究
⑵燕: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燕子”具有眷恋旧巢的习 性,常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⑶水: “水”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 物;“水”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⑷月: 蕴涵边人的悲愁,蕴涵情感的无奈,蕴涵时空的永恒。
⑸杜鹃: “杜鹃”和哀怨、思归相关;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 的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⑵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 疆的报国之心,“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暗含了李判官入京 旅途艰难、须多保重的惜别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之情。
⑴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
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 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 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 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解析哀怨】思这乡是之诗情歌。阅读中鉴赏诗歌形象时必须要掌握的常见意象, 对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有重要意义。
热点题型 一首两题式主观鉴赏题
本热点题型的主要特点有:①每套试卷选择一首古代 诗歌作为鉴赏材料,所选诗歌淡化背景,难度适中,一般 为考生平时没有见过的诗歌。②每首诗歌设计两道鉴赏试 题,一道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命题,一道从鉴赏诗 歌艺术技巧方面命题。③答案要点既相对集中,又逐渐向 开放性延展。
客观性诗歌鉴赏3招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学案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学案

(3)试用此法做高考题(无需上下文)。判断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何以.报为
妻卧草中以.号
2012 年北京卷第 7 题 D 项
②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2011 年江西卷第 11 题 A 项
③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传主宋清)不以怠遇其人 2 下列不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的一项是
2010 年北京卷第 7 题 B 项
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侣 鱼虾而友麋鹿
D.吾从而师之
3 下列不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
B.其达士,洁国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译文:
②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
③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文:
二、重点突破
1.“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辨析、点拨。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并试归纳其规律。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④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⑤初淅沥以. 萧飒
⑥是谓为连词。
点拨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兼类虚词,可作连词可作介词。如何辨别这两种用法呢?最简便的办法是:
除去表原因的,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是介词。在表原因时,“以”的用法最难辨析。
这时,表原因的“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
三、随堂训练
1.下列三组均为高考题,你能在不顾及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判断其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吗?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张衡传(新人教版必修4)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张衡传(新人教版必修4)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四《张衡传》一、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3.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二)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 ( 应荐 ) 。

今义: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古义:指官职名称;今义:中医医生)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5.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6.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7.寻其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8.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9.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10.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 音dōu ) 。

)11.不好交接俗人(古义:结交;今义:移交和接替)(三)词类活用1.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2.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4.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四)一词多义1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

此指鲁庄公。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词,公开。

201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教案 必修4

201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教案 必修4

2012高中语文三轮复习精品教案必修四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和范晔的《张衡传》》。

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

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传”。

“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

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

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

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教材篇目《廉频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和范晔的《张衡传》单元目标12重点难点123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1.奇①qí(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罕见的,不寻常的(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以……为奇(3)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孔雀东南飞》)合适(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出乎意料的,变幻莫测的②jī(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魏学洢《核舟记》)零数,零头(6)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史记·李将军列传》)命运不顺,机遇不好2.穷(1)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离骚》)阻塞不通,走投无路(2)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苏武传》)失意,不得志(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贫穷,穷困(4)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滕王阁序》)穷尽,竭尽(5)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终了,穷尽(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寻找到尽头(1)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到达,达到(2)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通行,通过(3)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李贺小传》)连接,连通(4)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苏武传》)流通,交换(5)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过秦论》)沟通(6)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理解,通晓(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全部,整个(8)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孔雀东南飞》)量词,遍4.徒(1)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徒步,步行(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高考语文 宋词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4

高考语文 宋词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4

必修4 第二单元 (宋 词)一、古字通假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早生华发“____”通“____”,________2.一尊还酹江月“____”通“____”,________3.玉枕纱厨“____”通“____”,________【自我校对】 1.华 花 花白 2.尊 樽 酒杯 3.厨 橱 纱二、古今异义1.便纵有千种风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情3.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有功绩而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从来,一向。

【自我校对】 1.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 2.长江 3.杰出的 4.刚才 5.光景,状三、一词多义(一)实词⎩⎨⎧⎨⎪⎧【自我校对】 1.①经受住,忍受 ②能够,可以 2.①出发 ②头发(fà) ③暴露,显(二)虚词⎩⎪⎨⎪⎧ ①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我校对】1.①又,再 ②又,却 ③经历2.①值得②怎么不,加强否定语气 ③适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④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_____⑤遥岑远目.____________(2)①大江东.去____________②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_____③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小结:以上加点词语的用法是_ 2.动词的活用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3.形容词活用①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②乱石穿空____________【自我校对】 1.(1)①画②采莲③设帐④骑马⑤看⑥操金戈跨铁马⑦吃饭小结:名词用作动词(2)①向东②像灰一样;像烟一样③向北小结:名词作状语 2.为……而伤感小结:动词的为动用法 3.①多情的人②天空③风雨的声音小结:形容词用作名五、文言句式写出句式特点及标志。

1.①嬉嬉钓叟莲娃____________②尽西风____________小结:以上2句是________2.①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②瑞脑销金兽____________小结:以上2句是________3.遥岑远目____________小结:该句是________【自我校对】 1.①钓叟莲娃嬉嬉②西风尽小结:主谓倒装句 2.①羌管(于)晴弄,菱歌(于)夜泛②瑞脑(于)金兽销小结: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远目遥岑小结:宾语前置六、名句默写(1) _______,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 文言文知识梳理(四) 苏教版必修4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 文言文知识梳理(四) 苏教版必修4

文言文知识梳理(四) 知识细梳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是.社稷之臣也今义:判断动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今义:认为古义:________________(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今义:国家和家庭古义:________________(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今义:有事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而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不患寡而.患不均(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3)既来.之,则安.之(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何以伐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高考语文教案]2012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专题2 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教案]2012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专题2 文言文阅读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高考目标导航】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基础知识梳理】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一)、通假字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叛”.②声母相同,如“无”和“亡”.③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人,一桌(《口技》)(数目)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三、词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二.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1.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三、文言句式、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常考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类活用.四、文言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该考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此考点各命题省市均设题,赋分8~10分.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杜绝“意译”——翻译“大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字义;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时必须准确体现出来.2.断句.古称“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理解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断句,以帮助阅读和理解;二是句内停顿,也可以帮助理解句意、文意.五、分析综合《考试说明》规定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有三个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文言传记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筛选主人公品行、性情爱好或功绩的语句;非传记类作品的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种情感、某个观点、某种景物特点的语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并由此提炼概括出主题.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强调的是对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分析概括出作者在叙事、说理、写景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的人、事、物等所持有的看法和倾向.【要点名师透析】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对文言文翻译题作了重大调整:一改以往客观题(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采用了主观题(简答题)的命题方式.该题型一经亮相后,好评如潮,在此后历年的高考卷中卷卷呈现.试题分值也一增再增:由3分增至5分,由5分增至8分,甚至11分(海南、宁夏高考和辽宁高考).现在该题成了语文高考改革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其旺盛的生命力(卷卷呈现)和优厚的待遇(分值11分之巨),令我们大跌眼镜之余,更应投以强烈的关注.文言文翻译并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轻易做到的,因为心中明白不等于可顺畅地诉之于口,嘴上能说不等于能清楚地付之于笔端,它还涉及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的复习中,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减少失分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掌握常用的六种翻译方法1.保留法.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3.添补法.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唯有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至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上.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地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1)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2)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身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3)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4)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5)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如:“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了.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得以印证.(6)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意译.二、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修辞手法和句式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4.注意常见的句式.(1)判断句(2)倒装句(要调整语序):a.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状语后置 d.主谓倒装(3)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4)被动句三、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四、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于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五、避免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们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4(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4(一)

必修 4(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目标 1.重点识记难懂的文言词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2.掌握文言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重点理解文言虚词中“意义和用法”的含义。

3.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4.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五段,默写重要的句子。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廉颇蔺相如列传》(1)臣愿奉璧往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召有司案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拜送书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予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廉颇蔺相如列传》(1)窃计欲亡走燕:________________.(2)使人遗赵王书: ______.(3)曲在赵: ______.(4)均之二策: __________.(5)臣请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相如奉璧奏秦王: ________.(7)礼节甚倨:______.(8)不如因而厚遇.之: __________(9)左右欲刃相如: __________..(10)秦王不怿: __________.(11)位在廉颇之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廉颇蔺相如列传》(1)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4(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4(二)

必修 4(二)——《苏武传》《张衡传》学案目标 1.梳理《苏武传》《张衡传》的文言文考点知识。

2.掌握“征”“观”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掌握常见古汉语特殊句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苏武传》(1)信义安所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旃毛并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空自苦亡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前以降及物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衡传》(8)员径八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形似酒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苏武传》(1)武帝嘉其义: ______.(2)因厚赂单于: ________.(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_______.(4)武复穷厄:________..(5)独有女弟二人: ______..《张衡传》(6)游于三辅: __________.(7)遂通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再迁为太史令: ______.(10)又多豪右: ________..(11)视事三年: ____________..(12)上书乞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苏武传》(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高考语文总复习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宋词全部获奖学案必修4

高考语文总复习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宋词全部获奖学案必修4

高考语文总复习特复习导航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宋词全部获奖学案必修4《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花阴》《声声慢》本单元文本为宋词。

作为诗歌鉴赏,历年都有部分省份对宋词进行考查,而在名句默写中,有相当多的出自本单元的篇目。

近年高考中,全国卷Ⅰ、浙江卷考查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山东卷考查了《声声慢》中的句子,江西卷、浙江卷、重庆卷考查了《雨霖铃》中的句子,安徽卷、天津卷考查了《定风波》中的句子,安徽卷考查了《醉花阴》中的句子。

无论宋词鉴赏,还是名句默写,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考语文总复习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宋词全部获奖学案必修4一、古字通假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早生华发“____〞通“____〞,________2.一尊还酹江月“____〞通“____〞,________3.玉枕纱厨“____〞通“____〞,________1。

华花花白2。

尊樽酒杯 3.厨橱纱二、古今异义1.便纵有千种风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情怀,意趣;②色情;③风土人情。

2.大江..东去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大的河流。

3.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从来,一向。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1。

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2。

长江3。

杰出的4。

刚才 5.光景,状三、一词多义(一)实词1.堪⎩⎨⎧①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②休说鲈鱼堪.脍 2.发⎩⎪⎨⎪⎧①兰舟催发. ②早生华发. ③东窗事发.1.①经受住,忍受 ②能够,可以 2。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表现方式。

2.熟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并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3.能够阅读理解古代文言文,包括文言散文和文言诗。

教学内容1.文言文概述–基本特点:繁复、典雅、书面、古朴、含蓄。

–派别特点:先秦、汉赋、魏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

2.文言句式–举例说明常见的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主谓、主句、宾语补足语等。

–示范句子分析和解释。

3.文言阅读–选择经典文言文中的一篇散文或诗文,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协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短语,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寓意与隐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介绍文言文的概述和分类,提醒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现方式:繁复、典雅、书面、古朴、含蓄。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文言句式,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正文(80分钟)1.文言句式的讲解(20分钟)–通过举例说明,介绍常见的文言句子结构和句式。

–示范分析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的关系。

2.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40分钟)–选择经典文言文中的一篇散文或诗文,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协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短语,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寓意与隐喻。

–分组讨论,学生自行解读文言文并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3.课堂练习(20分钟)–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进行答案讲解,强化学生的错误认识。

三、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言阅读中要注意的问题。

2.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言句式和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表现方式和含义。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3.课堂练习法: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掌握文言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高考目标导航】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教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11、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13、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 [来源:Z_xx_]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⑤启窗而观(看)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介词,由,从)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的时候)②匈奴以为神(把)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三、古今异义1、拜为上卿(被授予官职)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4、请指示王(指给……看)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7、布衣之交(平民)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10、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12、皆为陛下所成就。

(栽培,提拔)[来源:]13、我丈人行也。

(老人,长辈)14、欲因此时降武。

(趁这时)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

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财物)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来源:]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22、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地征召)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栽培,提拔)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殿阶)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不应召)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官吏初到任)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应荐)四、词类活用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7、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8、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9、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10、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1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14、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来源:学.科.网Z.X.X.K]15、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16、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被活捉)17、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8、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1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20、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21、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2、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23、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2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2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2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檠:用檠矫正)[来源:学科网]27、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扛)2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认为……奇)29、宦官惧其毁已,皆目共之。

(目:递眼色)五、特殊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判断句)4、我为赵将。

(“为”,是,判断句)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被动句)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10、大王见臣(于)列观。

(省略介词“于”)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12、为降虏于蛮夷。

(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15、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1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您还为谁(守节)呢?)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省略介词“于”)六、重要语句翻译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权衡(或“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请求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2.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3.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

4.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时出使,等到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白了。

5.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多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6.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让公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七、名句名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来源:学+科+网Z+X+X+K]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