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士人的虚伪等。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批判思维。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阅读《儒林外史》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如古文词汇、封建礼教制度等。

此外,学生可能对讽刺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批判现实社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讽刺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原因:讽刺手法是《儒林外史》的核心特点,学生需要掌握这一手法,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教学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关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3.讨论分析: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案例,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讽刺手法。

5.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讽刺手法,创作小作文。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批判现实社会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清代科举制度•主题:讽刺封建社会的弊端•手法:讽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3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二)学会讲故事
方法指导: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 -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休会故事中包合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然后赵氏挑掉期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4、结构简介
教师介绍: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5、人物我知道
(一)简介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哪些典型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2

名著《儒林外史》讽刺作品阅读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学习《儒林外史》片段,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抓住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辛辣的讽刺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具与教法:多媒体;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分享的是一部名著——《儒林外史》。

对于《儒林外史》,孩子们有一定的接触,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是出自此书。

那么现在请孩子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部名著的了解。

有愿意的么?(5分钟)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书中的内容。

二、走进作品,初感名著内容。

孩子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这部书,请孩子们阅读前三则片段。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标注出来,有自己想法的,批注在旁边。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我从……中,感受到了某人物是一个……的人。

或者书中某人物的……(语言或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分钟)
出示三则片段。

三、众说书中片段的精彩。

自由发言。

(25分钟)
其他孩子可以补充。

如今孩子们已对这部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你们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呢?什么地方吸引了你?请孩子们继续阅读该名著,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下节课时来分享一下。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课件(共33张PPT).ppt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课件(共33张PPT).ppt
深入探究 专题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探究
1.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
手法。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 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 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 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 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
深入探究—— 故事概要
周进原是山东兖州府汶上县的一位教书先生。他为了能够出人 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 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 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 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 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 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 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 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 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 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 在《儒林外史》中,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 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世界知名讽刺文学作品推荐
莎士比亚喜剧 《威尼斯商人》
莫里哀喜剧 《悭吝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9
讽刺,狙击之辣手
——《儒林外史》专题精读课
【教学目标】
1.品读《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理解《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堂:
一、导入
由“看文段,猜人物”活动趣味导入。
投影出示:
1.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投影出示:
结合马二的选段以及文段的旁批,谈一谈吴敬梓讽刺了什么?是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行讽刺的?
师生明确:
选段讽刺了什么?
是怎样进行讽刺的?
马二先生醉心功名。
夸张的细节;马二先生在看见宋仁宗御书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夸张的语言描写达到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寓意深远、生动形象。
马二先生迂阔无趣。八股取试的对人的压抑。
冷静客观地叙述;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有名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而正是主人公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揭露了他自己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教师:九(下)出现的两本选读书目也颇具讽刺特色。《围城》善用讽刺,其中奇趣横生的比喻和灵活多样的典故让我们印象深刻;《格列佛游记》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段,以荒诞的情节揭露现实的本质。而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是“狙击之辣手”,那么《儒林外史》的讽刺有何特色?
读懂讽刺作品,可通过典型人物或典型细节体会其批判精神,在课前任务单中,我们共同阅读了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典型段落。
2.不满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2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研究课教案《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了解小说内容梗概。

3、学习《儒林外史》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前言,完成目标1、2。

2、欣赏经典片段,成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把握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学习小说多样化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准备:导学案及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关于杜少卿的一个片段入手,激趣导入。

二、新课学习活动一:探究吴敬梓的生平概要式了解作品请同学们阅读《儒林外史》的前言,了解吴敬梓的大概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成就。

完成思维导图。

明确:1、关于作者2、中心内容3、主题4、人物形象《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请阅读相关材料,为四类人物各找几个代表人物。

5、艺术成就1)结构上2)语言上3)手法上活动二:探究讽刺性作品的阅读策略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63页,勾画要点。

明确讽刺性作品的阅读策略:1、体会批判精神。

2、欣赏讽刺笔法。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活动三: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什么是讽刺艺术?明确: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2、请阅材料中的“经典片段一至六”分析每个片段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3、归纳明确:细节描写,夸张手法,对比手法《儒林外史》中讽刺的经典片段比比皆是,请同学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认真体会。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儒林士人的丑恶嘴脸。

教材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讽刺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及其作用2.设计思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9

讽刺,狙击之辣手——《儒林外史》专题精读课【教学目标】1.品读《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理解《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堂:一、导入由“看文段,猜人物”活动趣味导入。

教师小结:三句话,三个人,我们已经感受到吴敬梓犀利的文风。

鲁迅称《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这种讽刺精神滋养了很多文人的笔墨,在后来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领略到这种精神的传承。

例如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甚至是近代鲁迅的文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讽刺的魅力。

要说影响最大的当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那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讽刺技法的运用上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设计意图:由“看文段,猜人物”活动趣味导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儒林外史》的讽刺文风,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如何讽刺之典型示范投影出示:教师:百度百科上说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通过一些艺术手法拐着弯地揭露、批评或嘲笑。

比如我想讽刺你很胖,我就说,你的脸正如十五的月亮。

教师:九(下)出现的两本选读书目也颇具讽刺特色。

《围城》善用讽刺,其中奇趣横生的比喻和灵活多样的典故让我们印象深刻;《格列佛游记》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段,以荒诞的情节揭露现实的本质。

而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是“狙击之辣手”,那么《儒林外史》的讽刺有何特色?读懂讽刺作品,可通过典型人物或典型细节体会其批判精神,在课前任务单中,我们共同阅读了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典型段落。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形容吴敬梓的讽刺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由马二这一典型段落,我们已经发现了《儒林外史》讽刺的几大特点:1.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进行讽刺;2.运用夸张进行讽刺;3.展现人物自身的矛盾进行讽刺。

三、如何讽刺之由篇到本通过马二这个典型人物,我们已经窥到了吴敬梓先生讽刺艺术之一斑,课前,我们还摘录了书中大量关于讽刺的片段。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设计
叙州区育才中学校韦小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赏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讽刺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讲述《儒林外史》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儒林外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赏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讽刺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学过的《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谈话导入《儒林外史》阅读作品的阅读。

二、走进《儒林外史》
专题一:故事会
方法指导:
1.梳理你想讲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
现出来。

专题二:初探名著
方法指导:
1.作家生平——吴敬梓;
2.了解写作背景;
3.思考评价。

专题三:讽刺作品的阅读
1.看微课,了解讽刺艺术。

2.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3.小组选择阅读。

4.交流展示。

课堂练习:请结合《儒林外史》内容及特色对出下联。

上联: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下联:
三、推荐阅读
钱钟书《围城》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7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7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二、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三、创作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四、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五、结构简介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

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3.进行专题探究,理清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对《儒林外史》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出示课件1)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预设:(出示课件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安徽全椒人。

清代小说家。

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

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预设:(出示课件4)3.背景资料预设:(出示课件5)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导入新课《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二、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三、师生探究1、创作背景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3、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4、结构简介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

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选段,体会作品讽刺的手法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科举制度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2. 选段阅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阅读,如王冕画荷、马二先生游西湖等。

3. 讽刺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人物性格的讽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自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选段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4.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学生能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选读本。

2. 相关的研究资料或评论文章。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2. 角色扮演:选取一段情节,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儒林外史》的选段,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讽刺手法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八、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阅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

2. 第3-4课时:分析选段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第5-6课时:讨论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第7-8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写作练习。

九、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选段,体会作品的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讽刺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绘了明代末年及清代初年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对士人阶层的讽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 作品特点:小说以写实主义手法,生动描绘了众多士人形象,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才的摧残。

3. 讽刺手法:作品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对士人阶层的虚伪、贪婪、腐化进行深刻揭露。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作品的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选段: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独立阅读,体会作品的讽刺手法。

3.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深入剖析作品的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改编教材。

2. 相关论文、评论、鉴赏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批判精神。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以明清两代为背景,描绘了许多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

本课节选的是《儒林外史》中较为精彩的片段,通过讽刺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科举制度的腐朽、士人的虚伪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讽刺手法和创作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儒林外史》的特殊题材和讽刺手法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并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创作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创作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背景和创作特色。

2.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讽刺手法。

3.讨论法:学生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相关文献、评论、解读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3.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儒林外史》的封面、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讽刺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见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3)解读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儒林外史》;(2)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认识讽刺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3)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讽刺手法的运用和理解;(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2)阐述讽刺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儒林外史》的基本情况;(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3)阐述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5. 练习与拓展:(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儒林外史》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2. 学生对作品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理解程度;4. 学生阅读心得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儒林外史》;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文章、评论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回顾《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胡屠户、王秀才等;3. 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6

选读典型情节精读赏析人物——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选读典型情节,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精读赏析人物形象。

2、掌握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培养学生赏析人物、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选读典型情节,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精读赏析人物形象。

(重点)2、掌握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培养学生赏析人物、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活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相关《儒林外史》作者、作品简介等资料。

2、学生预习第一~三回。

注意重点人物周进、范进、胡屠户等人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注重周进、范进的异同对比,范进中举其他人的前后变化对比。

3、学生预习第十五~二十回,重点预习第十六、二十回。

关注匡超人的人生际遇和蜕变,关注他的语言、他的处世之道,赏析人物的前后变化,品味细节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师:“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是封建科举的一个个真实的缩影。

然而,有一个读书人,他中举了,却“谈涌上来,迷了心窍”,欢喜疯了。

这一经典人物范进,选自于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赏析、探究这一经典讽刺小说。

(教师板书标题)师:既然是探究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

我们首先来简单来了解一下封建科举下,读书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我们看下表:二、作品抢读,再激趣以学生预习,课前收集资料为主。

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以PPT展示,加以补充。

1、作者知多少参考答案:吴敬梓(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又自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辈有兄弟四人中进士,祖父辈,族祖父吴昺(bǐng)、吴晟(sh èng)是榜眼、探花。

父亲吴霖起是个清贫的学官,他13岁即随父亲到赣榆县教谕任上读书。

他生性聪颖、尤其善长忆诵,并且精通《文选》,弱冠之年考中秀才,23岁时父亲因罢官抑郁而死,父亲死后,族人相互勾结侵夺财产,本人又挥霍放荡,致使二万余金家产被消耗殆尽,受到众人非议,乡里以为戒。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之结构,理解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2.了解儒林人物、赏析讽刺笔法。

3.参阅相关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

【重难点】1.梳理重要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对重要人物进行分类。

2.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叙事艺术,欣赏讽刺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借助阅读卡,用4周时间完成《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每天阅读30分钟左右)。

《儒林外史》阅读卡序号回目回目主要出场人物阅读日期1第一回2第二回——第四回3第五回——第六回4第七回——第九回5第十回——第十二回6第十三回——第十四回7第十五回——第十六回8第十七回——第十八回9第十九回——第二十回10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11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12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13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14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15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16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17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18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19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20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21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22第四十五回——第四十六回23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24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25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26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27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2.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画思维导图给书中人物进行分类。

示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解读题目出示《儒林外史》书籍的图片。

设问“儒林”是指什么?外史又是指什么?明确:儒林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衍传》中,描述了当时儒家学者王衍的学术荣誉。

后来,儒林逐渐成为儒家学派的代称,并且在宋代以后,逐渐泛指学术界或文化圈。

简而言之就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意思是非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学案
相关情节
腐儒的典型
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老童声周进哭贡院;中举人范进痰迷心
汤奉、王惠
作威作福、贪婪蛮横
王惠的板子;王慧升官当和尚
八股迷的典型
马二先生、鲁编修
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迂腐
马二先生遇神仙
正面典型
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杜少卿
王冕学画;杜少卿平居豪举
4、讽刺艺术探究
手法
示例
对比
夸张
细节描写
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2、主要内容
全书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的歌颂了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主要人物
类型
人物
性格特征
课时
1课时
1、温习课标
总体目标: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7-9年段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 《儒林外史》塑造了( )( )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
6.《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选取一位典型人物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导入新课《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二、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三、师生探究1、创作背景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3、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4、结构简介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

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

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

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5、人物简介【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6、主题思想【1】“功名富贵说”;【2】“公心讽世”说;【3】“文人命运”说。

7、艺术特色【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2】《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富有形象性;【3】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

四、探究思考(一)专题一:故事会1、方法指导【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2、故事梗概示例【1】范进中举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

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

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

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

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

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

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

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

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

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

”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

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二)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1、对比的讽刺艺术;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

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

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

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2、夸张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

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

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

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

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临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3、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

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三)专题三:续写故事1、要求【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2、提示:先选择人物,然后在了解人物主要故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合理想象。

3、示例:续写《范进中举》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又当上了知县。

范进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

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啊,还记得我吗?”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

“几个家丁上前摁住那人,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一个家丁见范进恼怒的脸色,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

“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

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说:”干的不错,赏!“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

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五、中考链接(浙江.台州)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

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示例:小说中的严监生,是吝啬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临终之际,因心疼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不肯断气,直到妻子马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咽气。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吝啬,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