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练习
边塞诗诗歌练习题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②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③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注]①宋嘉祐四年,王安石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于现实,写了这首诗。 ②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起,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 币”,两国岁岁通使。③棘门、灞上,均为汉时军事地。公元158年,匈奴大 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刘礼分别驻守棘门、灞上,视察后,说:“灞上、棘 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固可袭血虏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点题,点出白沟为两国边界;后句写北宋每年向辽交纳 “岁币”的事实。 B.颔联前句写辽国人经常来边境狩猎野兽,暗示了两国通使后民 众之间互有往来。 C.颈联写宋辽边疆万里农田,无险可据;幽燕则桑林密蔽川野,表现 了诗人的担忧。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古今将领的对比以及南北边境 地区情况的对比。
3.D项,“天涯兄弟”指的是那些身在天涯的戍边将士们。
4.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首联借孤独传信 的南飞白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了因长期征戍而产生的思乡的苦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沟行①
(一)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外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 [注] 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 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 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 远候。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定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2、人:(1)统治者:穷兵黩武(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唐)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从军行:乐府(这里学习汉乐府专题)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一作“雁门关”。
(今玉门关旧址)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蔽得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和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塞外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故乡。
【诗词背景】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
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包括了另外一首出名的《出塞》。
【赏析】此时该当盛唐,从诗词上边塞诗歌达到巅峰,边塞诗中充斥着盛唐强音。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青海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B(2)同意。
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解析】【分析】⑴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
故选B。
⑵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故答案为:⑴B;⑵同意。
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①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__________________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_________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边塞诗专题练习(最新整理)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
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
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③沧洲:水边。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答:(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答:(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参考答案:(1)①不矛盾。
(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
(1分)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
(2分)(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
(1分)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
(3分)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阅读及答案(1)此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此诗,本此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此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二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此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此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首此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此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边塞诗四首阅读练习
3.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2分)
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 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
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 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
意境: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 象雄浑; 情感:兴奋欣喜,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 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 样美妙的时刻啊! 修辞: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既写 出自然之景,而且融入诗人的情感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 析。
示例: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 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 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 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 2)试用现代文翻译第一二句。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 3)第三四句表现出征将士的什么感情。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 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 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 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 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 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 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 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 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 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 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试题(含答案)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的鉴赏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A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例1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2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选择题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从听觉角度,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规模)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2.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侧面反映战争惨烈,将士们死伤很多,烘托出战争的悲壮)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诗歌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从这两句诗中,看不出城中守军人数的多少)A.“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之大,来势之猛,也突出城中守军人数众多。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诗写了战场上的声音、色彩,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C.用“半卷”来写“红旗”的状态,用“不起”来说“鼓”的声音,再配上“易水”这一地点,使诗中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最后两句运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非秀美,而是惨烈等)A.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课间习题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课间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边塞诗完成练习。
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①不顾身,_________。
_________,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②貂锦:这里指装备精良的将士。
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补全古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精神。
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
[3]解释下列词语。
(1)游子:________________ (2)临:________________(3)意恐:________________ (4)归:________________[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课题凝练简括,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点明了主人公是,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
(2)这首诗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后两段写,抒发了朋友之间之情。
4. 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填空。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诗中因为有“____”一词写出了道路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课内阅读。
1.《七律·长征》本课是()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复诵读以下边塞诗句,理解诗意,并分类概括这些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
边塞诗常见思想感情分类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从军北征》(回乐峰、受降城是地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情感概
括:
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李白《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情感概
括:
⑶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柳中庸《征人怨》
情感概
括:
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范仲淹《渔家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情感概
括:
⑸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情感概
括:
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感事》
情感概
括: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