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劝学》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
要靠后天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 方法 和态 度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学习
要积累 (对比)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积累 坚持 专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 要有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递进连词 而 且
而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
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修饰连词 地 假设连词 如果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介词,从
于
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被
青,取之于蓝
从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比
对
被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蓝 水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青 冰
引申 推 论
客观事物
变化过程
发展、提高
人
直木 绳 木 砺 金
輮
学习
提高、发展
人工改造
轮 直 利
引申 推 论
客观事物
改变原来状 况
人
博学
知明而行无过
学不可以已
分 论 点
比
劝
荀 子我们这是一篇勉 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名况,战 国末期赵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先秦 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 个代表人物。他特别 强调教育的作用。主 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法、术治理国家。他 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 吸取。
高中语文 3.9《劝学》跬步释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跬步〞释义1.半步,跨一脚。
《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王聘珍解诂:“跬,一举足也。
〞《荀子·劝学》作“蹞步〞。
杨倞注:“半步曰蹞,蹞与跬同。
〞《北史·魏收传》:“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篑而进,及于万仞。
〞宋范成大《土门》诗:“颠坠较分寸,商略营蹞步。
〞梁启超《新民说》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钧儒《寄大儿》诗:“小妹居对房,跬步无我离。
〞2.举步;迈步。
宋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那么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那么俯仰山林之下。
〞明陆树声《清暑笔谈》:“士大夫逢时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难,而归田为难。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官常一》:“青云之路,跬步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
〞3.指极近的距离。
《旧唐书·肃宗纪下》:“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
〞宋苏轼《答陈季常书》:“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咫尺,此未易遽言也。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时昏雾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极少。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桓称仲父,文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司马光《辞赐金第一札子》:“今臣等虽备位五使,犹在京城,跬步之劳,亦未尝有,以何勋效再受重赐。
〞《朱子语类》卷五九:“自来见得此理真无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觉此心慊然。
〞5.喻指小节。
金王假设虚《<论语>辨惑四》:“夫细行不矜,终为大德之累,跬步必谨,犹忧其过举也。
〞《明史·张邦奇传》:“﹝张邦奇﹞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
躬修力践,跬步必谨。
〞清姚鼐《复张君书》:“是故古之士,于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
〞6.人迹。
唐杜甫《溪涨》诗:“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仇兆鳌注:“跬步疏,人迹稀也。
〞清曹寅《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中丞韵》:“跬步春园空,苍然隔林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劝学》篇开了我国教育史上个人著述的先河,体现了荀子的学习心理学思想,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一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二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
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
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
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
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
中,zhònɡ,合符。
②輮:róu,车轮的外框。
此处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
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
④规:圆规。
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
⑤虽:即使。
⑥有:通“又”。
⑦槁暴:晒干。
槁,ɡǎo,枯。
暴,pù,通“曝”,晒。
⑧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
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lì,磨刀石。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劝学》知识点梳理
《劝学》知识点梳理(教师版)一、重难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枯;“曝”,晒;直;这样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验,检查;省察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提起脚后跟,指踮起脚;见得广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清楚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脚步快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12、骐骥..十驾,功在不舍骏马;劣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雕刻14、劝.学勉励,鼓励二、一词多义1、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2)汉大兴兵伐匈奴发动(《史记·张汤传》)(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兴旺2、疾(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2)君有疾在腠理小病(3)疾恶如仇厌恶、憎恨(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史记·孙膑传》)3、于(1)青,取之于蓝从,介词(2)而青于蓝比,介词(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对象,可不译,介词4、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表转折,但是,连词(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连词(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就,于是,连词(6)锲而舍之表假设,如果(7)锲而不舍表递进,并且5、之____代____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____助____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6、焉__兼(代词兼介词_)___词(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此,从这里___助___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7、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代词,的人(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代词,的地方(3)陈胜者,阳城人也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三、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把……做成今义:认为3、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绳索4、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7、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四.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曝”,晒3、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做名词,弯曲的程度,弧度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作状语,往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一,数次用作形容词,专一6、登高.而招形容词做名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名词用作动词,走得快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9、积善.成德形容词做名词,善行六、句式辨析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倒装句①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定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七、固定词语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1、重点字词: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ăo)2、一词多义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莫之或止(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数:①几,若干②密③数目④屡次数罟不入夸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见不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发:①打开②派遣③花开放④发射野芳发而幽香()百发百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直:①通“只”②直接③价值④不弯曲⑤径直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理直气壮()随君直到夜郎西()兵:①兵器②军队③战争④士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穷兵黩武()草木皆兵()非我也,兵也()胜:①尽②战胜③胜利④承受⑤超过⑥优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驴不胜怒()巴陵胜状()谷不可胜食也()3、文言虚词于:①对,对于②比③在④到⑤跟⑥向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移其民于河东()十年不收于国()以:①拿,用②按③因为④表修饰⑤表并列⑥表顺承⑦认为请以战喻()皆以美于徐公()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敢以烦执事()之:①的②取独③代词④语气助词⑤动词⑥宾语前置标志何厌之有()五亩之宅()辍耕之垄上()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填然鼓之()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通假字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古今异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今:()养生丧死无撼古:()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今:()6、词类活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使足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填然鼓之()然而不王者()养生丧死无憾也()王无罪岁()7、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可以无饥矣()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劝学》《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高考语文必修3教材知识完全解读:《劝学》
09 劝学一、生字生词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虽有(yòu)槁(gă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s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须臾(xū)(yú)跂(qǐ)彰(zhāng)舆(yú)马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镂(lòu)螯(áo)蛇鳝(shàn)二、文化常识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荀子曾到齐国游学,后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把后天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
《荀子》有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三、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日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二)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参考)5、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快)6、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寄居存身,藏身;今义:放在)8、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9、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10、下饮黄泉(黄泉,古义:泉水;今义:迷信中的地府)(三)固定短语和句式1、君子生非异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贤能的人)2、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利的爪牙,强的筋骨)(四)重点句子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表达了荀子的思想。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今义:疾病,快。
今义:与真相对。
今义:金银。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1.名词作状语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那么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那么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知名)⑦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劝学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劝学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劝学》知识讲解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3.了解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
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写作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高中语文 劝学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劝学》的文章结构图
学 要积累
习
的
方 法
要坚持
和
态 度 要专一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正反对照
D.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7.闻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B.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 C.初闻涕泪满衣裳 听说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使上级听见
E.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声望、声名 F.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名、出名 G.扫后更闻香 用鼻子嗅
五.辨别特殊句式并翻译 :
4、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四.一词多义: 1.之: A.锲而舍之:代词,代朽木。 B.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D.蚓无爪牙之利 :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E.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结构助词,的 F.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G.使之然也 :代词,木 H.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连词
A.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表转折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B.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
E.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F.锲而不舍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劝学》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
《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
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主要的教学设想是: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 劝学》中的“而”字用法详解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滨海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中的“而”字用
法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忙,而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因此笔者把《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一、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可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此”。
①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认为轮 ( 通“煣”,用火烘木使曲折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通“又”,再 ; 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 通“性”,资质,天赋 )2.古今异义(1)輮认为轮 ( 认为,古义:把做成 ;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 金 ,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博学,古义:宽泛地学习 ; 今义:学识渊博 )(4)专心一也 ( 专心:古:用,由于今:集中注意力 ; 有意,有意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参:古:验,查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 寄望:古:布置,安家今:交托 ; 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认为轮 ( 使曲折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 ( 曲折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游水 )輮使之然也 ( “輮”这类方法 )不可以十步 ( 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专心一也 ( 专一 )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间隔)认为妙绝 ( 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 ( 特别 )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依靠,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实情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 ( 见闻、知识 )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 名誉、名誉 )(4)强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 强盛,强壮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 全力,牵强 )(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昼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期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 名誉 )七月既望 ( 月圆之时,阴历每个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整天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能够不译 :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望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 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 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1)鞣( 之 ) 以( 之) 为轮 (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 于 )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省介词“于” ) 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 ( 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 ( 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 利之帮凶、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水,介词构造后置)必修三语文学习方法1、多念书:多读是成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
《劝学》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说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前面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
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起着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作用。
基于以上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学生通过面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主要的教学设想是:1利用幻灯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3.了解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
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写作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字词汇总通假字1)虽有.槁暴也通“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以为轮通“煣”,使弯曲。
古今异义1)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3)用心..一也古义:因为用心;今义:用功或对事物肯动脑筋。
4)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5)而绝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人,或体现在某事物之中。
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4)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一词多义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3)善假于.物也对,向。
之1)青,取之于蓝代词,指青。
2)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1)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见者远。
2)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
3)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5)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6)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重点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判断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5)无以至千里。
“无以……”固定格式,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课文精要理清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四段学习方法和态度:用心。
把握重点文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
“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停止,而且要无条件的伴随着生命的历程,永远的进行下去。
这是荀子思想中的闪光点,这个判断是基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得出来的。
中国的现状是:许多人把学习当成谋生和谋职的手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没有直接说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打了两个比方。
他说学习可以让一个人超越自身,学习对于人的价值就是“青”和“寒”。
如果没有学习,人不可能改变自己。
学习是“取”和“为”,效果是“青”和“寒”。
通过学习,人突破了环境的拘囿,使自己得到提高,从而脱颖而出。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学习可以彻底的改变自己,即使失去原来改变的条件,人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样子,因为经过“”。
人已经脱离一个旧我,变成一个新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对于人的改变,就像“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就砺”就是学习。
这里的学习,可以理解为教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作者把前面的比喻综合起来,从正面谈学习意义和价值。
“博学”和“日参省乎己”都是教育的表现形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谈了“思”与“学”的关系。
他认为:应该在“学”中“思”。
学习另外的意义和价值是可以提高人的能力。
1950年7月,钱学森下决心返回祖国,美国海军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
钱学森走后,这位美国海军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为什么说“钱学森能抵五个师”,是因为他的能力。
怎样使人有能力,就是要学习。
学习就是“登高博见”,就是“顺风而呼”。
如果不学习,即使是“跂而望”“声加疾”,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学习后,就会“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学习还可以使人,“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一段介绍了怎样学习,也就是学习的要素。
荀子认为积累是学习的第一要素,也是学习的根本。
学习可以达到奇妙的效果,可以“兴风雨”“生蛟龙”。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从人的角度,来说学习的效果。
接着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积累的效果,体现了荀子文章说理的生动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上文告诉人们:在学习中要坚持不懈。
如果不坚持,“朽木不折”;如果坚持,“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部分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不能浮躁。
作者以蚯蚓和螃蟹为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王昆绳书①[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笃而辞质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4.请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