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改革1到3单元测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管子》记载齐国“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即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从此劳动者“夜寝早起” “为而不倦”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这种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小农经济的兴盛D. 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B【解析】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 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A. 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 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 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黔首改化远迩同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通过采取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规范了百姓的生活可见“行同伦”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抑制 A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 “相地而衰征”C. 生产力的提高D. 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B项是春秋时期改革的内容按田亩多少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D项代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因此A、B、D三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不符合题意C项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本身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符合题意4.《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B. 废除世卿世禄制C. 革除了陈风陋习D.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的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制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A. 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B.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D. 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没有摆脱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 A不属于“先天不足” 排除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故选B7.《商君书•境内篇》载“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这说明()A. 秦朝的阶级矛盾很尖锐B. 秦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C. 新的生产关系滋生暗长D. 秦国统一战争异常激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商君书•境内篇》可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不是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爵者可以得无爵者作庶子每一级爵可得到一个有爵者没特殊役事时庶子每月给大夫服役六天有爵者有特殊役事时要供给服役的庶子粮食等生活用品这说明秦代因军功得到爵位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赐田而且还赐给服役的劳动者庶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申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 奖励军功B. 实行什伍连坐制C. 奖励耕织D. 颁行秦律【答案】A【解析】9.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其主要目的是()A. 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 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 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 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要求是为了使秦国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从而使其强大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维护百姓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贵族世袭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10.春秋时期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主要以“拳勇”为主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有“齐人隆技击”之说上述现象()A. 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B. 引发了齐国社会生活变迁C. 为齐国国富民强奠定基础D. 推动齐国军事制度调整【答案】A【解析】11.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解析】A.郡县制下并没有实行地方分权B.分封制地方长官是世袭的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是郡县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是分封制的特点D.选项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关系故选B1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加强刑罚B. 奖励生产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促进士兵积极杀敌增强了秦国战斗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军事措施 A项是刑罚措施 B项是经济措施 C项是政治措施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3.(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管仲改革【答案】(1)主张设置机构管理渔盐鼓励发展渔盐业沿用西周旧法的精华加强法治的管理作用加强思想教化【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管仲的治国主张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设立盐、渔官、修旧法、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即加强法治的管理、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答案】(2)评价管仲治国主张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大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解析】(2)在评价管仲改革时主要从管仲处于春秋时期大变革时代管仲改革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然后回答出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影响即可例如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等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士阶层活动“第一期”、“第二期”出现的原因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壮大的历史影响【答案】(1)“第一期”原因社会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解析】(1)“第一期”原因方面根据材料“一面加速了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之崩溃一面促成了秦、汉以下统一大运之开始”可得出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可得出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方面结合所学可得出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答案】(2)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2)历史影响方面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它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商人和律师在议会中占的席位逐渐增多这反映了经济的扩张和中间阶层的成长”可得出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会把自己囿于一隅之地而是寻求更广阔的场所拓展更大的活动范围”可得出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15.(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为田而赋税平”概括回答【答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影响通过材料“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答案】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具有相对的公平公正性【解析】意义通过材料“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16.(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6.(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措施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解析】(1)依据“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可得出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依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得出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答案】(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A.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D.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答案】C【解析】ABD三项与节俭并无直接关系故应该直接排除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即反对奢侈浪费和提倡节俭结合备选项含义不难看出C项将节俭和统治兴旺结合起来这与题意要求相符故选C2.《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故选D3.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吴起和商鞅变法不得民心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 新旧阶级间斗争异常激烈D. 变法的时机还不够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吴起和商鞅的变法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因此在变法过程中被处死故C项正确变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愿排除A BD项不是其被处死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5.以“客”(宾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其中秦国相当典型据统计从秦孝公至秦王政担任丞相的23人中有20人是客卿这在七雄中是绝无仅有的对比东方六国秦国()A. 学术氛围更加自由B. 选官制度更为先进C. 宗法势力相对薄弱D. 经济实力十分强大【答案】C【解析】略6.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往往不戴头盔和不穿沉重的铠甲甚至他们使用的剑也是比较落后的青铜短剑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这反映了()A. 秦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其他国来说比较落后B. 商鞅变法确立和发展了秦国上下尚武的传统C. 奖励军功政策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秦国人价值观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答案】D【解析】“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表明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故D正确手工业、尚武的传统、奖励军功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7.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 必须对人的恶的本性加以控制并提出了三种社会控制手段使群、隆礼、至法以达到“至平”的社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由此可见苟子的主要目的是A. 推动社会的变革B. 适应争霸战争需要C. 达到“克己复礼”D. 重塑社会有序体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三种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等信息可知荀子性恶论的主要目标在于社会治理重塑社会有序体制故选D项社会变革与变法运动相关故排除A项B项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 C项是孔子的主张故排除8.《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据此可知商鞅变法()A. 首次提出富国强兵B. 主张实行君主专制C. 加速实现民族融合D. 以农业发展为要务【答案】D【解析】9.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 激化了阶级矛盾B. 瓦解了宗法制度C. 加强了地方统治D. 扩大了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10.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11.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B. 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C. 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D. 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答案】D【解析】“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意为非华夏地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进行同样的统治以此加强了华夏民族与非华夏民族的融合故D 正确ABC与题意无关故选D12.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13.战国时期李悝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其主张实质是A. 严刑峻法B. 维护下层民众利益C. 察举选官D. 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反映了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赏罚这就改变了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4.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5.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16.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据材料概括提炼出商鞅变法的措施17.(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给秦国带来的积极影响【答案】什伍连坐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解析】从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傻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信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是什伍连坐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答案】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旧俗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结合所学从社会习俗、经济、国力及争霸战争进行分析18.(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18.(2)商鞅在哪位国君的支持下开展变法的?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8.(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能否全面评价商鞅在历史上的作用?为什么?18.(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爵位废除井田制【解析】本题为基础知识考查题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答案】秦孝公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答案】根据个人品质评价商鞅变法不能因为这一标准忽略了对变法客观效果的考察【解析】【答案】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解析】19.(1)据材料一说明商鞅的治国策略及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19.(2)根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的依据(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答案】(1)策略崇尚法令和刑法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峻法会激化社会矛盾【解析】(1)第一小问的策略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可知崇尚法令和刑法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第二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第三小问的评价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积极方面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极方面严刑峻法会激化社会矛盾【答案】(2)依据破坏了奴隶制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认识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新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解析】(2)第一小问的依据依据材料二“坏井田”“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可以得出破坏了奴隶制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第二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实际上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强调积极方面的影响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新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表明官员报酬的变动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故A正确官吏待遇下降、分封制、农业的迅速发展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故选A2.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A. 农商并重B. 重农抑商C. 重商主义D. 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故答案为B.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B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商鞅是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买卖即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商君有云“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材料反映的是()A. 重农抑商B. 废井田开阡陌C. 奖励耕织D. 限制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政府应该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对商业征收重税即重农抑商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废井田开阡陌故排除B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A5.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6.“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A. 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 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 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 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商鞅变法影响深远改革不是一帆风顺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 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 儒墨两家斗争激烈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答案】D【解析】A项表述错误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及的是“平民” 不能得出新兴地主势力壮大故B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对传统的等级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故D正确故选D8.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毁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郑子产()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 重视民意和舆论C. 有意加强中央集权D. 具有早期民权观念【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乡校”是百姓对国家政治方面意见场所材料中子产的意思是百姓认为好的就实行百姓认为不对的我们就改正我们是他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呢?故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本题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排除C民权与民意并不等同排除D9.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其目的是()A. 稳定社会秩序B. 废除分封制度C. 加强思想控制D. 增强秦国实力【答案】D【解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A【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2.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D.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都被处死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13.“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兴盛的原因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材料“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大概意思是通过武力取得了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人民信服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14.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反映出()A. 国家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B. 王权尚未完全确立C. 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D. 私有制逐渐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在诸侯国内也形成了一个个割据独立的小国并且也在互相兼并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王权早已确立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应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体现私有制逐渐建立故D项错误15.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 改革户籍制度B. 奖励军功C. 推行县制D. 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釆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16.(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对国家政治转变的角度概述商鞅变法的作用16.(3)材料三客观上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实行军功受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 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实行军功受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 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答案】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作用废除了秦国的旧的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解析】第一小问“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废除了秦国的旧的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答案】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是要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解析】第一小问“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対臣也”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重大改革总是要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17.(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17.(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17.(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得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得农民生活困苦【答案】(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析】(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 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也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答案】(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 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 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18.(1)材料中所提到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18.(2)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答案】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求富的经济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解析】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方面依据第一小问的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涉及求富的经济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答案】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田制得以废除确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秦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解析】本小问的作用及其原因依据第一问中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田制得以废除确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秦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19.(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书•良吏序》中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移风易俗B.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C. 迁都洛阳D.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政治措施 A项属于社会习俗排除B项属于经济改革排除C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针对北魏吏治状况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 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 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故选A3.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 化解民族矛盾B. 提升民族认同C. 促进民族融合D. 继承华夏传统【答案】C【解析】材料“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4.《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 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 消释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 打击了鲜卑族贵族政治特权D. 缓解阶层矛盾便于稳定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于入“姓”与“族”是有严格标准据此可知这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入“姓”与“族”的严格标准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入“姓”和“族”的标准与打击鲜卑贵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在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对于入“姓”与“族”的标准问题而该项措施与缓解阶层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5.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故孝文帝改革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6.“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 平王东迁B. 商鞅变法C. 光武中兴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D正确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故选D7.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A. 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 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 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 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 正确A项商鞅变法时就有了排除科举制是隋朝的排除C项D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8.下列南朝各时期形势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③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②D. ①④②③【答案】D【解析】南朝朝代的建立顺序为宋、齐、梁、陈结合选项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实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指的是实行三长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0.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 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 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 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业转向农耕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故A 正确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故排除B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与均田制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均田制均没有限制官僚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阅读与思考(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答案】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起了推动作用并且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解析】由“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可知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起了推动作用并且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12.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材料二《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寓居南方的北方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答案】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13.(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13.(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13.(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两场改革所共有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贡献【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可以得出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依据材料二“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可以得出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分别从井田制崩溃和土地兼并严重分析【答案】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解析】本小问的共同点依据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依据材料三“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结合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和县制、孝文帝改革的三长制的影响分析【答案】政治智慧注重制度创新重视基层治理注重改革策略历史贡献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解析】本小问依据三则材料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其政治智慧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分析其贡献14.(1)材料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14.(2)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4.(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14.(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北魏孝文帝【解析】略【答案】(2)洛阳【解析】略【答案】(3)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解析】略【答案】(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略。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3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不包括()A. 纵容侵略势力最终害人害己B. 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可演变成正义战争C.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密切合作D. 组成统一战线是防止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重要途径【答案】B【解析】2.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A. 突袭波兰B. 突袭法国C.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 空袭英国【答案】A【解析】3.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 文中省略的是()A. 苏、美、英、法B. 中、美、英、法C. 中、美、英、苏D. 英、美、苏、意【答案】C【解析】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故选C.4.根据图表胡佛总统之所以没能把美国带出大危机的困境主要是因为()1929-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和美国的工业总产量指数(1929年=100)A. 经济危机来势凶猛B. 危机的破坏性过大C.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D. 世界经济形势使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在面临大危机时美国总统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日益加重因此C项正确ABD项是美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大但不是无法克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罗斯福新政则在相同的背景下使美国逐渐摆脱困境故ABD排除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刺激了国内的生产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据此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导致大萧条的重要因素是()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 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C. 生产力滞后于社会需求D. 世界各国的恶性竞争【答案】B【解析】6.下列对二战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B. 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严重动摇C. 苏联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 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导弹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ABC项说法均正确排除7.1942年10月麦克阿瑟认为日本威胁极为严重要求增援瓜达卡纳尔将美国的全部物力人力转到西南太平洋来但罗斯福认为倾全力对付日本所冒风险更大他需要英、俄同盟就只能采取大西洋第一的战略由此可以判断()A.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具有战略主动权B. 欧洲战场处于胶着态势C. 美国不愿支持中国对日作战D. 英苏急需美国物资援助【答案】B【解析】“倾全力对付日本所冒风险更大他需要英、俄同盟就只能采取大西洋第一的战略”表明欧洲战场处于胶着态势故B正确AD材料未体现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8.戴高乐将军在著名的“6月18日号召”中讲到“我戴高乐将军此刻在伦敦我请现在或即将在英国领土上的、带着武器或不带武器的法国军官和士兵……我请你们与我联系不论如何法国抵抗运动的烈火不应熄灭也不会熄灭”这一号召发表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在()A. 1939年B. 1940年C. 1941年D. 1942年【答案】B【解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战场主要在北欧 A错误 1940年战场开始扩大波兰、法国相继沦陷欧洲大陆陷落法国流亡军队在英组织流亡政府 B正确 1941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国家卷入 C错误 1942年主要战场开始发生转折 D错误9.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 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A. “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B. “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C. “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D. “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答案】D【解析】当时就业形势严峻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目中图书流通增长的信息故B错误“炉边谈话”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一项内容故C项错误1929年美国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带来萧条和恐慌引发了种种矛盾人们从书籍中寻找安慰和寄托故D项正确故选D10.亲身参加了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充分肯定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价值认为两个国际军事法庭的设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大创举这一“创举”中不包括()A. 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集体讨论对于战败国的惩处B. 追究发动侵略的野心家和好战者的个人刑事责任C. 对法西斯国家的犯罪组织依法进行审判D. 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罪行起诉被告【答案】A【解析】二战后设立的两个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法律审判的方式严厉惩处了二战中发动侵略的野心家和好战者的罪行而非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集体讨论对于战败国的惩处所以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11.二战前夕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A. 《九国公约》的签订B.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C.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D. 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答案】B【解析】《慕尼黑协定》是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没有在场的情况下由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该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是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强权政治的体现故选B12.胡佛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在工资、关税、价格等方面进行立法例如要求雇主不得削减工资因为保持工资水平能够维持甚至刺激市场需求可危机是世界性的市场需求仍然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无法削减工资就只好裁员失业率因此而大增到1933年全国失业率达到25% 材料意在说明()A. 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破产B. 胡佛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C.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D. 世界性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答案】B【解析】材料中“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在……等方面进行立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胡佛对经济危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材料中“失业率而因此大增到1933年全国失业率达到25%”说明胡佛政府的干预措施不但没有缓解危机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自由放任政策”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 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合作的信息点排除故选B13.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命令说“中华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材料表明()①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力量②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③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战果④国民政府坚持联合抗战A. ①②B. ①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力量、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战果(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国民政府坚持联合抗战(盟国)均是和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是吻合的故①②③④四项都符合题意.故选D.14.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 1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A. 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B.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 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D. 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有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的意愿也愿意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不能直接得出二战即将爆发的结论故排除B两大阵营的对抗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也不能直接得出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D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15.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答案】B【解析】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转嫁危机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摩根索计划”【答案】(1)调整从惩罚到扶持原因二战后美苏两国合作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冲突激烈意识到德国将在未来的美苏权力政治博弈中起关键作用德国人民以解放者来看待美国的占领【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对德政策进行了调整从处罚德国到扶持德国这主要是由于战后国际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当然也和德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有关【答案】(2)评论摩根索计划在美苏联合是对德作战的背景之下警示德国拉拢苏联但该计划违背了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低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紧密的经济依赖关系反映了美国对德国的控制野心【解析】(2)摩根索计划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在美苏联合是对德作战的背景之下警示德国拉拢苏联但该计划违背了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低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紧密的经济依赖关系反映了美国对德国的控制野心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殖民扩张给印度带来的经济影响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答案】(1)影响促使印度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印度沦为世界经济的附庸(或者印度成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阻碍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导致印度长期处于不发达国家的危急状态(每点2分任答3点6分)【解析】(1)影响促使印度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印度沦为世界经济的附庸(或者印度成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阻碍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导致印度长期处于不发达国家的危急状态(每点2分任答3点6分)【答案】(2)原因经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亚非国家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后西方殖民列强的衰落西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情绪的发展美苏忙于冷战无意攫取殖民地日本人的入侵破坏了原有殖民体系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西方国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在殖民地的传播第三世界的联合斗争联合国的推动作用等(每点2分任答4点8分)【解析】(2)原因经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亚非国家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后西方殖民列强的衰落西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情绪的发展美苏忙于冷战无意攫取殖民地日本人的入侵破坏了原有殖民体系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西方国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在殖民地的传播第三世界的联合斗争联合国的推动作用等(每点2分任答4点8分)18.(1)根据材料归纳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特点18.(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影响【答案】伴之以贸易和劳务输出赔偿和借贷款支持控股和资源共享附加政治条件【解析】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特点有伴之以贸易和劳务输出赔偿和借贷款支持控股和资源共享附加政治条件【答案】通过经济赔偿、经济合作和援助等方式日本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也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呈现不平等的趋势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日本亚洲大国主义倾向滋长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解析】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描述的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可知通过经济赔偿、经济合作和援助等方式日本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也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呈现不平等的趋势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日本亚洲大国主义倾向滋长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19.(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9.(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19.(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答案】趋势华商发展缓慢比重下降日商资本迅速增长比重提高原因华商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在华势力不断扩张【解析】关于趋势依据材料一表格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趋势归纳如下华商发展缓慢比重下降日商资本迅速增长比重提高关于原因结合一战后国际国内因素归纳如下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在华势力不断扩张【答案】二十年代美国经济极度繁荣但由于农产税不断增强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工人收入不高消费不足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危机爆发【解析】关于趋势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由二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到三十年代的发展出现下滑束后关于成因依据材料结合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如下二十年代美国经济极度繁荣但由于农产税不断增强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工人收入不高消费不足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危机爆发【答案】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官僚资本产生、形成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解析】结合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大峡谷知识可知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官僚资本产生、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训练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班级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A、奴隶的反抗斗争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挑战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2.公元前7世纪,雅典农民埃斯庇罗斯不可能A.参加公民大会 B.因欠债沦为奴隶C.入选长老会议 D.参加反抗贵族的暴动3.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 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C.平民易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 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4.公元前8~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5.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B.萨拉米斯岛危机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6.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7.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文中的“他们”是指()A.贵族B.平民C.外邦人D.奴隶8.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9. 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10.“解负令”的颁布使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奴役的对象,雅典非债务奴隶主要来源于A.国内平民 B.破产的“六一汉”C.破产的农民 D.奴隶市场和海外掠夺11.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A.栽种葡萄的技术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大量的土地 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12.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
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A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
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4.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3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二战开始后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的是()A. 敦刻尔克大撤退B. 不列颠之战C. 对波兰的进攻D. 莫斯科保卫战【答案】B【解析】A.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是希特勒侵略计划而是战场上的形势演变出来的.B.不列颠之战是德国企图征服英国的战争最终以德国放弃而结束希特勒第一次未能实现其侵略计划.D.对波兰的进攻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侵略目标.C.莫斯科保卫战在不列颠之战以后.2.观察下表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解读正确的是()《美、苏、英、德坦克飞机1944年的产量》A. 表明美苏军事实力势均力敌标志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B. 苏联坦克生产能力最强因此莫斯科保卫战大获全胜C. 显示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战争结果D. 德国军事力量依然十分强大仍占据苏德战场主动权【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44年美、苏、英、德四国坦克和飞机的产量看以美苏英为代表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军事工业实力远强于德国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战争结果 C项正确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是1955年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 A项错误1944年苏联坦克生产能力强不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大获全胜的原因 B项错误早在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德国就已丧失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D项错误故选C3.下列事件最能集中反映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矛盾和斗争的是()A. 国会纵火案B. 西班牙民族解放战争C.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D.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所列的四个国家中只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体现了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各方势力都渗入其中有“小二战”之称 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希特勒实行法西斯专政的步骤之一 A选项排除C选项是日本单方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排除D选项属于意大利的单方侵略行为排除4.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人了困境……苏军不断前进 1943年2月3日终于出现了结局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这场战役()A. 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B.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C. 使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D. 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以及“1943年2月3日终于出现了结局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可知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B正确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德国入侵波兰排除A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排除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排除故选B5.下图是近代著名漫画家特伟的《偷天换日》该漫画反映的背景事件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促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B.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C. 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D. 直接促使了中国的战略反攻【答案】C【解析】首先明确漫画中的太阳指的是日本星条旗指的是美国这反映的是日本对美国发动进攻依据所学知识指的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这对中国而言有利于加速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故C符合题意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1941年对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不可能产生影响故A排除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没有关系故B排除中国战略反攻时间是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排除故选C6.1941年10月4日“二战谍王”佐尔格向斯大林发出一封重要电报“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下几周内向美国开战”佐尔格的这一情报得到斯大林的重视和认可此后远东地区的苏军主力将紧急奔赴()A. 库尔斯克B. 斯大林格勒C. 莫斯科D. 中国东北【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下几周内向美国开战”和材料时间“1941年10月4日”可知佐尔格德判断认为日本不会进攻苏联而转向进攻美国因此斯大林将远东地区的苏军主力调往西线的欧洲战场即莫斯科地区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下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该画作()A. 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B. 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C. 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D. 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因此根据材料“1941”“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可知体现的是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 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曼战役发生于1942年 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8.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当时的“共同敌人”是()A. 德意日法西斯B. 美国所指的邪恶国家C. 不结盟国家D. 德奥同盟国集团【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战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敌人”指德意日法西斯材料说明反法西斯同盟要团结战胜德意日法西斯故A正确根据“1945年雅尔塔会议”可知是二战期间当时的“共同敌人”是德意日法西斯故BC错误德奥同盟国集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集团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A9.由于中国军民的不屈抵抗迫使日本陆军省首脑及参谋本部1940年3月决定预计自1941年开始由中国内地撤退……只是此计划刚一经各方同意即有欧洲局势之急转直下……于是将整个撤兵计划放在脑后下列符合影响日本放弃撤兵计划的“欧洲局势”是()A. 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B. 法国贝当组建傀儡政府C. 徳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1940年的7月份战败贝当政府投降德国刺激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本放弃了在中国的撤兵计划故B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是1938年与材料不吻合排除AC.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是在1941年6月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材料无关故选B10.如图漫画反映的是苏德战场上发生根本转折的一次战役下列选项中与这一漫画的标题最贴切的是()A. 《莫斯科郊外的烽火》B. 《伏尔加河上的磨坊》C. 《巴巴罗萨计划的丧钟》D. 《照耀德国国会大厦的红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流域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二战后对于惩治战败国、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异同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东京审判【答案】(1)同战胜国主导成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异一战后重在要求赔款和割让领土宰割战败国二战后重在追究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进行军事占领和民主化改革【解析】(1)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胜国主导成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不同点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胜国向战败国只是要求赔款及割让领土”“使昭和天皇免除了战争的罪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重在要求赔款和割让领土宰割战败国二战后重在追究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进行军事占领和民主化改革【答案】(2)评述审判基本体现了公开公正是正义的审判和胜利使法西斯罪行昭于天下激发和平主义思潮由于美国主导审判不彻底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隐患【解析】(2)根据材料“如果没有这样的审判诸如太平洋战争的开战过程日本军队实施的拷问、强奸及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对俘虏的非人道的行为等等是决不可能被公诸于世的从这一角度看审判是有很大意义的”可知审判基本体现了公开公正是正义的审判和胜利使法西斯罪行昭于天下激发和平主义思潮根据“使昭和天皇免除了战争的罪责官僚及财阀等人的责任也未被追究审判只进行了一次便结束了”“A级战犯嫌疑人曾任东条内阁工商大臣的岸信介后来还当了首相”可知由于美国主导审判不彻底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隐患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12.(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答案】(1)原因近代以来法西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主政治的危机军方势力的法西斯化(军方势力不断与法西斯组织勾结)【解析】(1)本问的原因依据材料“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可归纳总结【答案】(2)特点通过恐怖、暗杀、政变等暴力手段夺权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推行对外侵略政策与国际法西斯国家勾结【解析】(2)本问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是通过恐怖、暗杀、政变等暴力手段夺权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推行对外侵略政策与国际法西斯国家勾结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答案】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即1942年2月前的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然后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如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时的中国战场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答案】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意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注意题目要求“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 回答军事意义要结合第(1)问的内容归纳总结回答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抗战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原因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影响【答案】(1)苏军在兵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苏军事前获悉德军的意图和可能进攻的具体时间知己知彼苏军备战较为充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损失惨重【解析】(1)原因方面根据材料“1943年夏季苏军在兵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可得出苏军在兵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根据材料“事前又获悉了德军的意图和可能进攻的具体时间”可得出苏军事前获悉德军的意图和可能进攻的具体时间知己知彼根据材料“所以不像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那样被迫应战而是先敌行动调集了约133万兵力 3400多辆坦克近2万门火炮和2100多架飞机还在后方集中了大量预备队待命”可得出苏军备战较为充分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损失惨重【答案】(2)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加速了德军的败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全线反攻”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影响有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加速了德军的败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 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重文轻武的政策、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ABC 三项错误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故选D2.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 孝文帝拥有雄才大略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4.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之上这主要说明()A. 民族交融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过程B.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是国家统一的前提C. 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 民族交融促使少数民族的属性完全消失【答案】C【解析】民族交融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过程故排除A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孝文帝将首都从保守势力强大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文化中心洛阳减少了改革阻力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北方少数民族学习了先进的汉文化也是汉族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C正确故选C5.《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6.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为此他()A.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B.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C. 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D. 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另一方面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故B项正确A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而不是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 D项排除故选B7.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A. 改变了选官方式B. 提高了官员俸禄C. 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D. 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故D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矛盾排除材料中没体现出官员的俸禄故B项与材料无关故选D8.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A. 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B. 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 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D. 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答案】C【解析】A.拓跋珪统治的中心地区是在平城涉及到洛阳地区B.冯太后的兴趣也不能影响到洛阳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还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C.洛阳的园林有汉族文化的特征主要是孝文帝汉化的作用冯太后执政时期政治中心在平城D.材料反映了平城和洛阳的园林风格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孝文帝在洛阳推行改革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出迁都是明智之举9.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仅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和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故A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这表明历史发展有着曲折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故选D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材料二《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寓居南方的北方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答案】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3.(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3.(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畜牧业为主转向农业为主(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解析】(1)由牧马图到耕牛图的变化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变化为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答案】(2)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了封建统治提高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解析】(2)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北魏的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二问汉化措施的影响由材料可知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了封建统治提高了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解析】(3)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深远的影响从政治方面来讲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文化方面来讲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14.(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4.(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解读和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比较简单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把握住“接受汉族文化”立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在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A.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B.少数民族政权文化的落后性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开放”驱动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不过根据题干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应该注意把握到以下维度 A.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统治者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汉化政策要讲究策略不能够全盘吸收等。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了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A.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B.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C. 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D. 废除了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废除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中的“平等”原则所以这能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故A正确B选项是农奴制的弊端排除C选项是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2.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A. 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B. 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C. 俄国实现了现代化D. 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860~1879年俄国正处于农奴制改革和工业革命阶段再由表格数字变化可知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故ABD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表格体现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C项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3.如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战略简表这些战略()A. 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 加剧了苏联与西方矛盾C. 纠正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D. 灵活地运用了马列主义【答案】D【解析】4.“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 1 ”这些数据表明()A.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B. 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C. 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D. 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1859﹣1879年机器织机增多手工织机减少说明农奴制改革后机器生产在俄国棉纺织业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B、C两项由材料无法得以印证排除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5.下列关于1861年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是封建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 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C.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D. 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导的与资产阶级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均符合1861年改革史实不符合题意6.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农奴的法令农奴可以通过从领主手中购买而拥有土地 1864年他又组建了郡县议会允许地方推行较为温和的自治这些措施A. 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 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C. 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 削弱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解放了农奴农奴通过赎买获得土地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允许地方部分自治是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为工业化发展减少政治体制的束缚二者均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 C、D两项材料未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7.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下对列宁观点的阐述正确的是()A. 1861年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B. 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C. 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力量在壮大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61年改革就性质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广大农奴获得了解放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上层建筑做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俄国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和经济基础但1861年改革的实质是沙皇专制的前提下的维护农奴主利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答案为D1861年改革仍然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 A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错误1903年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标志着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与1861年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8.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 导致了农民两极分化严重C.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D. 政府采取了措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投资【答案】C【解析】由“推动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A和D不符合史实 B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业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1861年改革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故C正确故选C9.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B. 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C. 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D. 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答案】A【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出 19世纪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和铁路里程与英国相比相差很大说明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A正确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不符合史实排除CD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0.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 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1812年的战争是反对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俄国获得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故①正确.1812年一些俄国贵族军官参加了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企图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②当时还没称做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是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出现的而且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与史实不符.故②错误.1855年是英法俄争夺土耳其地区的争霸战争俄国由于落后的农奴制而失败由此催生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故③④正确.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因此正确答案选B.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派别对沙皇诏书改革的态度及其原因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重要作用【答案】(1)苏沃洛夫伯爵派主张继续维护农奴制原因代表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原因具有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原因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解析】(1)苏沃洛夫伯爵派根据材料“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在完全服役的条件下可无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可知这一派别主张继续维护农奴制原因根据材料“苏沃洛夫伯爵”可知这一派别代表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自由派根据材料“只要改良不要革命”可知这一派别主张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原因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和他们的代言人”可知这一派别具有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民主主义者根据材料“要求立即废除地主和国家对人身和土地所享有的一切农奴制特权将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可知这一派别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派别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答案】(2)作用巩固了沙皇的统治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沙皇的统治、农奴获得自由以及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回答即可12.(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12.(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答案】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解析】问考查实际上考查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答案】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 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解析】问包括两小问解答好第一小问是前提要注意材料中“农民听取”“地主说”等关键信息得出立场不同这一结论第二小问体现了开放性选择一种观点说明理由即可13.探究活动我们把俄国在19世纪中叶所遇到的困难列了一个表并分类排列请你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填充“问题”和“可能的解决之道”两个栏目的内容注意其中有些内容很可能是重合的请你尽可能作出判别【答案】问题政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治基础受到威胁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社会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能解决之道均为废除农奴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19世纪中叶所遇到的困难政治上从阶级矛盾、经济上从资本主义发展及与西方差距、社会上革命运动兴起、军事上对外战争失利进行阐述解决之道结合所学可知农奴制的存在是俄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故废除农奴制成为可行方案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沙皇解放者”的因素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并说明其经济意义【答案】(1)因素外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内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经济的进步国内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新思潮【解析】(1)根据材料“《农民改革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大环境和内部的阶级矛盾等方面分析【答案】(2)局限性改革后农民自由权利仍受到很大限制在经济上对农民具有掠夺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意义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解析】(2)根据材料“地主农民通过赎买才能得到宅园地与份地”“政府将贷款交给农民以便进行赎买该贷款应于49年内还清”“农民被列入纳税等级”“农民未经村社允许仍旧不得离开村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局限性为改革后农民自由权利仍受到很大限制在经济上对农民具有掠夺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意义可根据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来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南京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A. “雅重门族”B. “剃发蓄辫”C. “班赐冠服”D.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4.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7.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10.材料中诏令涉及的内容是()A、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语B、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C、提倡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11.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 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汉族地主支持改革D.先进代替落后不会遇到阻碍13.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先进的经济形态B.民族融合的趋势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1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肯定市场调节作用B.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 主张改革赋税制度D.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可以得出管仲注重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B正确A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说的是重视货币流通职能而不是赋税制度 C理解错误D对材料理解太笼统排除故选B2.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繻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A.分封制逐渐瓦解是社会转型的表现并非当时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B.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绱葛之战后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项正确C.公元前707年周天子尚未失去共主地位D.实力逐渐增强是表现不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3.下图所示箭头的含义是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路线B. 秦王嬴政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C. 汉代政治稳定与领土的扩张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4.日本著名汉学家仁井田陞的《唐令拾遗》“捕亡令第28”载“诸纠捉盗贼者所征倍赃皆赏纠捉之人家贫无财可征及依法不合征倍赃者并计得正赃准五分与二分赏纠捉人若正赃费尽者官出一分以赏捉人”这项法令旨在()A.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答案】D【解析】5.《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A. 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 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 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 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为进行兼并战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战国策》《韩非子》等书突出对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追求和赞美反映出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是吸收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下一家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6.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8.三国时期东吴孙休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 “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当时吴国A. 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B. 人们有较强的逐利意识C. 官吏开始涉足工商业活动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可知当时有弃农经商的现象根据材料“州郡吏民及诸莺兵”可知当时经商人员来源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动摇故排除 C项中的“开始”一词不准确材料强调三国时期吴国经商的人多没有与以前对比的信息不能说明官吏开始涉足工商业活动故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商的人员多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其他表现不能证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快9.战国时期魏、秦、赵、韩、齐等国普遍实行了新的任官制度如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 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据此可知新的选官赐田制度()A. 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B. 降低了军队战斗力C. 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巩固了自耕农经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选官赐田制度强调因功授爵的同时还大量赏赐田宅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故A项正确因功授爵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新的选官赐田制度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保障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因功授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与自耕农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10.春秋时期如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子文、孙叔敖多出身低下但却居相或上卿之位至战国时期更几乎成为普遍的建政原则这一现象()A. 是军公爵制推行的产物B. 标志察举制度正式创立C. 表明贵族阶级退出政治舞台D. 说明选贤任能原则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略1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对其中三个诸侯国分别采取引水淹城、离间计、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等策略这三国对应的是A. 魏国、赵国、楚国B. 赵国、楚国、韩国C. 韩国、魏国、赵国D. 楚国、魏国、韩国【答案】A【解析】秦灭魏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奏灭赵时赵孝成王赵丹中了奏国的离间计临阵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名将廉颇长平一阵赵军45万精锐部队惨遭俘虎坑杀奏灭楚时王翦就提出非要六十万士兵才能灭楚就是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的策略最终出征大胜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2.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1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A. 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 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C. 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D. 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答案】C【解析】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巡行路线遍及全国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从而促进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 秦统一后已经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与秦始皇的巡行无关排除A 陈胜吴广起义是在奏始皇去世后排除B 秦始皇的巡行是为了稳固统治而非为了彰显仁德之心排除D.14.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15.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 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 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 赃只“一钱以上” 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 秦律具有残酷性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 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解析】试题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7.(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铁变法能够取得较大成效的因素【答案】特点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解析】“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编组全民监督网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二是强行小家庭制力促增产三是奖励军功四是重订爵禄秩序等级以显尊严第二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如下一是禁大家制行分户令二是统一度量衡颁标准器三是重整耕地征收口赋四是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五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答案】因素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行变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行变法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士的思想出现“独立发展空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18.(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在先秦、唐宋、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处理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时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8.(3)“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1)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百家争鸣文化局面的出现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道家学说奠定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解析】(1)影响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法家思想和道家学说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作答【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笼络人才封建社会时期特点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儒家思想及科举选官制度以及宗法纲常观念的影响民国初年特点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硏究的积极性【解析】(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可得出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根据材料一中“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可得出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和笼络人才等角度分析作答封建社会时期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唐宋时期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得出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可从儒家思想、科举选官制度和宗法纲常角度分析作答民国初年特点根据材料三中“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 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改良’ 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得出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3)示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面对时代变化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这些主张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更是明清之际知识分子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的表现【解析】(3)根据题干中“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可举例为黄宗羲然后再结合所学黄宗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要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9.(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19.(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19.(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答案】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答案】商鞅变法鼓励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发展了封建农业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据材料二“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发展封建农业、解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再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回答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答案】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是“国进” 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使秦国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对民众不利是“民退”【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三“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连坐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等方面说明认识。
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国家渐成雏形,其标志有①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设立②氏族成员逐渐分化为贵族和平民③阿提卡地区4部落的形成④公民陪审法庭的设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①平民②奴隶⑧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3.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贵族C.雅典的执政官 D.雅典平民4.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竞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5.梭伦改革前,雅典的“平原派”①是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阶层政治②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③最关注海外贸易的发展④是“山地派”和“海岸派”反对的对象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平民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被剥夺政治权利 B.公民大会形同虚没C.沦为债务奴隶 D.贵族的土地兼并7.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提出了强的改革要求。
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山地派”的政治权利B.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实行激进社会变革C.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D.工商业奴隶主要求维护贵族寡头政治8.(2018年桂林一中模拟)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
他上台后推行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是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 D,设立“四百人会议”9.下图反映了某一阶级派别的主要经营形式,该派别的主张是①反对贵族特权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③主张实行激进的社会改革④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10.梭伦改革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这主要是为了A.满足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B.实现雅典社会的稳定C.彻底解决平民面临的问题D.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1.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测试题全套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测试题全套附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2.战前加入同盟国集团,一战中倒戈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是A.俄国B.奥匈帝国C.意大利D.保加利亚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强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C.奥匈帝国皇储被刺D.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5.“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分别是()A.德国法国B.奥匈帝国俄国C.意大利英国D.德国英国6.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B.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C.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D.欧洲开始衰落7.一战中提出“施里芬计划”的国家是()A.俄国B.英国C.法国D.德国8.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是欧洲大陆主要矛盾B.俄奥矛盾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激化C.英德矛盾是一战前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矛盾D.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9.1917年底,苏俄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在视察完前线后给列宁的报告中写道:“俄国的战壕中空无一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在抵抗德国人。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 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3.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潮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实际上是指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均符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表明孝文帝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故选B5.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A正确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不是汉化实质而是其目的排除B、C 北魏本身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故D说法不准确6.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 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A. 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B. 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C. 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D. 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宣称北魏承继汉朝” 到了太和十五年孝文帝“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可以看出北魏把自己作为华夏文明正统的继承者两次宣布的内容都是为了树立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意在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故A项排除在孝文帝的话中无法看出南北朝政权并立的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孝文帝为了正统地位对外宣称政权是继承了汉和晋并没有剥夺鲜卑贵族的政治特权故C项排除故选D7.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A8.“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洛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加强统治是迁都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推行封建化改革和防止柔然的骚扰也是迁都的推动因素但与巩固统治相比都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C项故选D10.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戊戌变法D. 邓小平改革【答案】B【解析】抓住提干中关键信息“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回归教材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便于鲜卑政权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爱国救亡运动跟民族融合无关 C不符合题意邓小平改革在国内主要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跟民族融合无关 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11.(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解析】(1)方式根据“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得出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答案】(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解析】(2)根据“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可得出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根据“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等方面概括12.(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12.(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主要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1)第一小问“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2)第一小问“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解析】(1)“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答案】(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2)“意义” 根据材料信息“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 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4.(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4.(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
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 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C. 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D. 工商业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解析:A。
在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中贵族政治专权,大量平民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
而工商业奴隶主在当时力量相对弱小,他们与贵族也有矛盾,但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虽然存在,但不是梭伦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
2. 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B. 萨拉米斯岛危机C. “疯诗人事件”D. 梭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解析:B。
萨拉米斯岛危机是促使梭伦决心改革的直接原因。
雅典在对梅加腊的战争中失败,失去了萨拉米斯岛,这一事件激发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也让梭伦认识到雅典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进行改革。
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疯诗人事件”是梭伦为改革做的舆论准备;梭伦被授予权力是他进行改革的条件。
3. 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A. 颁布“解负令”B.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解析: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就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解负令”主要是在经济上解放债务奴隶;恢复公民大会是一定程度上提高公民的政治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贵族特权;公民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方面的改革。
4. 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这主要是因为他()A. 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B. 废除债务奴隶制C. 增加公民大会的权力D. 建立陪审法庭解析:C。
增加公民大会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B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政权加速民族融合就是要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状况,由此得知是加速其封建化的过程。
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经济发展的角度。
答案:A3.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解析:郡县制属于中原地区实行的地方制度,故A、B两项错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是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故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后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故D项错误。
答案:C4.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①宗主督护制②赋税负担沉重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①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④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所以③错误。
答案:C5.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阐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途径其中提到“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 以下符合这一论点的史实是()A. 民国之于清朝B. 义和团运动之于戊戌变法C. “预备立宪”之于戊戌变法D. 戊戌变法之于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需要理清选择项中各个要素的关系所选应该符合题干要求的新与新的递嬗 BC意思恰好相反排除结合知可知民国取代清朝属于新的取代旧的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体现了这种变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沦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 这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被削弱B. 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C. 地方自主性增强D. 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地方遇事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可知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没有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的本质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故D项正确 B项错误故选D3.1903年有国人周游欧洲记下某国见闻“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 朝廷“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 对“足开启民智”的小说“禁之甚严” 符合此特征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俄国D. 德国【答案】C【解析】”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相符“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禁之甚严”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符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之前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句话表明()A.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C. 沙皇认识到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D. 亚历山大倾向于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是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故B正确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故A错误沙皇的主观目的是巩固统治不可能认识到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故C错误亚历山大作为封建沙皇也不可能倾向于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故D错误故选B5.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 由此可知立宪派()A. 主张西学中源说B. 质疑西方宪政制度C. 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 力促中西民主结合【答案】C【解析】“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表明立宪派意在减少立宪阻力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6.据统计 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可以用“奇迹”这个词描述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 得益于战后美国对日本一贯的扶植B. 日本政府推行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 日本崛起导致世界格局出现根本性变化D. 日本借此完全摆脱了美国的外交控制【答案】B【解析】A项为干扰选项美国的扶持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不是日本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此时日本自身的政策调整和发展故排除B项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各项法律的制定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故正确C项“根本”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如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A. 彼得一世改革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 明治维新D. 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B. 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C. 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D. 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错误戊戌变法主要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不能体现变法阻力主要来自冗官故C错误材料“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阻碍了变法的推进故D符合题意故选D9.下列有关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B. 重点发展军用工业C.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 采取官办方式【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并采取官办方式故BCD项符合两者的相同点但不合题意重点发展民用工业与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不符故A项正确故选A10.《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确立了()A. 地主阶级专政B. 资产阶级专政C. 无产阶级专政D. 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答案】D【解析】《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有关铁路政策的变化以及铁路国有化的社会背景1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的铁路政策中对待民族资本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明治初期计划借用外资“官设官营” 后来允许鼓励私人投资铁路日俄战争后铁路国有化社会背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把铁路当作对外扩张的工具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既解决了国家修建铁路的资金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对铁路的国有化需求【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把明治政府的铁路建设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提取每一阶段的政策即可“社会背景”日本的铁路国有化开始于20世纪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适时调整了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积极对外扩张【答案】(2)清政府压制侵吞民族资本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与清政府矛盾激化引发保路运动间接地支援了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明治政府大力扶植保护民族资本促进了日本的铁路建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2)通过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明治政府对待民族资本是“扶植”的通过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待民族资本是“压制”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种不同政策的影响12.(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12.(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答案】(1)孔学“政治化”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皇权“理论化”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解析】(1)结合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理论进行分析可得出孔学“政治化”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皇权“理论化”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答案】(2)态度革新、改造和利用背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托古改制”的特点进行分析可得出其对孔学的态度是改造和利用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了历史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可归纳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土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答案】作用前期作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博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转变生存艰难【解析】作用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下级武土在明治维新前期主要体现为领导力量主要和武士地位低下接触西方思想有关根据材料“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可知体现的是后期成为反动力量主要是因为改革触及武士的利益及社会转型的影响【答案】保障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意义根据材料“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递渐消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需要从维护政府稳定、推进改革及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14.(1)材料一中“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和“训练阵法”分别是指什么?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14.(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答案】(1)“灭弄权之骁骑” 加强中央集权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招土通商” 向西方学习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厂.“训练阵法” 改革军事加强军事训练.【解析】(1)本小问的含义主要考查阿里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仍重用马木路克使埃及的大权落入到残暴的马木路克手中.为此阿里采取措施消灭了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割据巩固了统治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故“弄权之骁骑”指的是马木路克势力.结合阿里改革的内容可知“招土通商”是指向西方学习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厂“训练阵法”是指改革军事加强军事训练.【答案】(2)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认为片面态度理由一方面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另一方面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解析】(2)第一小问的看待属于开放型题可以肯定也可否定也可认为片面的.第二小问的理由如肯定理由可从阿里改革的积极影响进行说明如否定理由可从阿里改革的消极影响进行说明如认为片面理由可从阿里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说明.。
历史选修模块(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选修模块(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2、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3、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5、春秋时期,齐、鲁等国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B、国均收入增加C、私田增加D、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形成6、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存在决定意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7、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8、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9、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10、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11、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1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1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15、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16、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17、(2001年全国文综)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18、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19、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D、争霸战争的需要20、《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2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饶一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改革1—3单元历史试题出题人:赵正国第Ⅰ卷2007.12.26 一.选择题(38小题,每题1.5分,共57分)1.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A.雅典的自由民B.雅典平民C.雅典的执政官 D .雅典贵族2.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下列哪一阶层获益最大()A.贵族B.工商业奴隶主C.平民D.奴隶3.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是()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C.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D.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4.为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C.提倡节俭,反对奢侈D.禁止农作物出口5.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是()①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②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③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④不同等级的公民虽然享受的权利不同,但所尽义务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7.以下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希腊的民主制度在雅典得到了完美的体现B.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是历史的进步C.国家为低等级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有利于他们参加政治活动D.经过斗争,长期在雅典居住的外邦人最终获得了公民权8.魏文侯为削弱旧贵族特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B.提出“尽地力政策”的农业政策C.强调法制的作用,制定《法经》D.进行军事改革,创建强大军队——“武卒”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D.严刑酷罚10.《史记》评价商鞅变法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轻罚重罚D.令民为什伍,行连坐1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14.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C.实行三长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6.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佣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佣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1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A.提高自身的素质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2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2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22.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A.抵御辽、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减少政府开支D.巩固自己的权势23.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2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2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
”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2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27.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28.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在于()A.反对盲从教会B.《圣经》权威至上C.信仰即得救D.政教合一29.16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是()A.英国国王B.罗马教皇C.首相D.主教30.16世纪,法国、英国和德意志一些地区宗教变化的相似点是()A.路德派新教为主B.加尔文派新教为主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D.摆脱了罗马教皇控制3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A.信徒得救不靠教皇、圣礼B.因信称义C.天主教徒与教士无区别,全体信徒皆教士D.简化圣礼,神甫可以娶妻32.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表明他()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33.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A.正在兜售“赎罪券”B.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C.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D.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34.“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C.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D.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3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36.英国宗教改革与德国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否定教皇权威B.依靠王权自上而下改革C.坚持基督教信仰D.宣扬信仰得救37.关于宗教宽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主张实行宗教改革,保障每个人的信仰权利②呼吁承认对方信仰的权利③德国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④法国《南特敕令》赋予每个法国人信仰自由的权利⑤宗教宽容最终实现了人们期盼的宗教信仰自由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③④38.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第Ⅱ卷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3分)39.(15分)阅读梭伦的诗歌:诗歌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的贪婪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诗歌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诗歌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请回答:(1)在诗歌一中,梭伦对哪些人提出警告?(1分)(2)诗歌二中,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分别指什么?(1分)他为“不允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6分)(3)结合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说明他是否真正做到了“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3分)(4)诗歌中反映出梭伦怎样的政治理念?(2分)这种理念对改革有何负面影响?(2分)40.(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
”……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
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
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
……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
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
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
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材料二:孝文帝迁都示意图请回答:(1)北魏曾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2分)(2)对于第二种制度北魏政府内部有哪几种观点?原因是什么?(6分)(3)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4)迁都洛阳达到了什么目的?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