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挟书律”虽有利于从思想上巩固秦朝的统一, 但这对古代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一种劫难,同时 开了思想专制之先例。
注意:汉承秦制! 但又略有损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
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 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 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 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的水 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步入近代由于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而遭抛弃。
考能特训:主题:获取和解读信息
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 门类 繁多,综合性很强,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测 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查目标。
从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 干和备选项以及陈述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信息的形 式包括文字、图、表、画、数据、符号等。获取信息,是 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 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 考纲对该项能力的要求是: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课程治标准
考试说明
指导意见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2.知道“始皇 2.秦中央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
帝”的来历和郡 集权制度的 创立和郡县制建立、
县制建立的史实 形成
“三公九卿”制;
,了解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最 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 ,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

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课件新人教版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思考] 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
[解读] 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 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 制”。 [试答] 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思考]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 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解读] (1)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 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2)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 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
[试答]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 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 素质。
2.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 世卿世禄制;中央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制;地方具有较强独 官员的职权分工
的高度集中
立性
不明确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 创立郡县制,用官僚 推行军功爵制度;
秦朝 于上、行政分权于下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以吏为师”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第3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1史)(通根史版据) 史料主干1点,你真题链可接 以综合提得升 出什么历史结论?— 12 — 皇帝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也是 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 (2)根据史料2,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并简 析三公九卿制度在处理国家政务上有何特点。 特点:“家天下”,家国同治。 特点: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分别向皇帝负责。
历史(通秦史版汉)是中国历主史干点上第一真个题封链接建“综大合提一升统”时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集4 —权 政治
制度,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 经济 货币,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 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 思想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华文化开始走 文化 向世界并与世界交流
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
职都是为皇室所专设,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
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4()通秦史朝版建)立的这一主干套点从中央真到题链地接方综的合官提升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31袭—, 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构历图史(解通史史版)专制主主义干点和中央真题集链权接 综合提升
— 22 —
历史(通史版)
建立基础
主干点
分真题封链制接 综合提升 血缘关系
郡县制
— 23 —

20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课件

20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课件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 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讨论: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 专制?统治与思想自由是不可克服的矛盾。专制统
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命 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负
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 兵役。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8
郡县制
皇帝
郡 县 乡、里 道
秦 朝 政










分掌行政、兵事
方 组
和监察职责



修筑长城和“直道”; ——加强了北部边防。 (2)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3)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免官吏,
2010年高考: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有何意义
?措施:设郡、开五尺道
意义: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
8
北至长城
西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到 大

南到南海
9
秦为什么能够统一?
秦统一的条件
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地的联系加强 政治基础: 从春秋到战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
定了基础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秦国实力: 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
最强的一个
个人因素: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10
3、秦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第1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来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板块二 第1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板块二 第1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角度二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2】 (2017·全国Ⅰ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 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 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重理解 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严密,但都围绕着皇权运转。 (2)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 服务,“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选拔和任命集于皇帝手中,代替了官吏世袭。
【答案】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 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
【析考题】
角度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 统一
官僚政治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 (1)皇帝家天下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 (2)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 身,从决策到行使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 (3)官僚制度:人治、封闭、腐败。 (4)大一统:疆域和政治、思想、文化的全方位统一。 (5)奴隶制式的家长式统治:臣仆化。 (6)人身控制:编户齐民,限制流动。

【新】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新】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修融会]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4)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2(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必修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轮复习

固。
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
【课堂合作探究2】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 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 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 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 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 录》 材料二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 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 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 历史特征: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 制。……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 渐疏远。 与者。——《文史纵横》 请回答: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本质特征: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 (1)材料一体现出怎样的历史特征? 中央集权; (2)据材料二,秦朝时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认识: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另一 方面,强化了皇帝专制,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 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 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4、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 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4、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 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 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

第3讲⎪⎪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统一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中央官制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修融会]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4)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导学号:61600008】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A[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 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3.(2019·青岛高三期初调研)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 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 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 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3.陵寝制度:秦始皇开创的制度,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 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做法,规 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 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开始在陵区 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祭祀建 筑的做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 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 常祭祀。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
1.(2019·黄石高三调研)“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
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
A.巩固皇权
B.监视官吏
C.治理百姓
D.服务社会
解析:选 A。根据材料“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 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立监牧、设司察,都是为了防止 宰官和监督官员徇私舞弊,归根结底为了维护皇权统治,故 A 项正确。
【史论归纳】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 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2)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家国同 治”;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 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4)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 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 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导学号:61600008】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A[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4.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

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

这说明(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D[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A[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B[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材料呈现的不是国,而是家庭生活生产状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花的传入是在宋末元初,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项错误。

]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8.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

该“总设计师”首倡( ) 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故A 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故D项正确。

]9.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 【导学号:61600009】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D[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

]10.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B[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1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12.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

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61600010】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B[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

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子)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

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

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

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8分)(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7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

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根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仁、礼。

第(2)问的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第(3)问的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