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本节课将介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力量,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主要形成力量、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实际案例分析。
2. 难点:地壳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地貌形成力量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地质变迁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案例分析(20分钟)以世界著名的地貌景观为例,比如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等,分析其形成的力量以及演化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地貌景观进行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力量和演化过程,并向全班做报告。
5. 案例展示(10分钟)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力量和演化过程。
6.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并强调其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力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上调研发现更多的地貌形态和其形成力量。
五、教学手段1. PPT2. 实物模型3. 视频4. 小组讨论5. 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七、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地壳构造运动2. 地表风化3. 河流侵蚀4. 冰川作用5. 实际案例分析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 • • • • •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9~10题。 9.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丘 10.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冰川堆积地貌
• 2.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 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 A.流水沉积作用 B.冰川沉积作用 • C.海浪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
• • • •
(双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 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 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判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蒙 古 高 原
黄 土 高 原
c
华 北 平 原
黄 土 塬 河 口 三 角 洲 荒 漠 d 流 水 侵 蚀 黄 土 风 力 沉 积 冲 积 扇 沙 丘 沟 谷
3、地壳运动
由来自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内力) 引起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的构造运动。
如:板块运动、地震
喜马拉雅山
表二: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 对岩层 型 运动方向 的影响 水 平 运 动
产生 地貌
实例
关系
垂 直 运 动
喜马拉雅 水平位 褶皱山脉, 山、东非 移,弯 裂谷或海 大裂谷、 相伴 曲变形 洋 大西洋 生 以水 运动 主。 地表高低 隆起, 起伏,海 台湾海峡 凹陷 陆变迁
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作用减弱或遇 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 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三角洲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请绘制上面两幅图的风向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其地貌(练习)(解析版)
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其地貌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左图示意风化坑剖面,右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右图所示的A.①类岩石B.①类岩石C.①类岩石D.①类岩石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答案】1.A 2.B 3.B【分析】本题以珠江口庙湾岛上风化坑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岩石的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貌形成的条件,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①为喷出型岩浆岩,①为沉积岩,①为变质岩,A正确。
故选A。
2.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B正确。
故选B。
3.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B正确。
故选B。
【点睛】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时影响 2.表现形式
地表形态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主要方式)
垂直运动
3、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地壳运动
金版 P74
——地壳运动 运动方向
相向 水平运动 相背 上 升
侵蚀 流水 (物理) 侵蚀
河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 溶蚀 和一些风化、侵蚀产物中的 (化学) 可溶性盐类,形成天然溶液 随水流失 冰川侵蚀 波浪侵蚀 冰川刨蚀流经的地面 海浪打击岩石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课本 P72 活动 第二幅图
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
(西北沙漠地区)
风蚀城堡
风蚀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课本P68):
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 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 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发现了海相岩层和海 生生物化石,证明在地质时期,它曾是一 片面积相当广阔的海洋。喜马拉雅山长期 以来以极快的速度抬升,在5300万年前开 始成陆,之后不断抬升形成“世界屋脊”。
风力侵蚀 风吹扬起岩石的碎屑, 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 沟谷和河流的流水冲刷 坡面上水流冲刷整个坡面
结果
沙漠地区的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 形谷 地面趋于破碎,例如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峰林、石林和地 下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等) 冰斗、角峰、U形谷等地貌 海蚀崖、海蚀柱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关系
两种运动 相伴发生, 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 有主次之 分。但全 球规模而 言,以水 平运动为 主,垂直 运动为辅
地理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讲义: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含答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_放射性元素衰变__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__高低不平__。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__太阳辐射能__。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平缓__.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主要的岩石类型A 为__侵入__型岩浆岩,B 为__喷出__型岩浆岩,C 为__沉积__岩,D 为__变质__岩.(2)主要的地质作用a 代表__冷却凝固__作用,b 代表__固结成岩__作用,c 代表__变质__作用,d 代表__重熔再生__作用.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3.板块运动与地貌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例1](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解析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地表形态是地球上地表特征的形成和变化的总称,是地表地貌的具体表现。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结构、气候条件、地表水文特征等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通过人类的活动和工程干预,地表形态可以被改变和塑造。
本文将重点探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地表形态的塑造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和工程干预。
人类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水利工程等手段,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形状和植被覆盖等特征,从而营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地表形态。
这种力量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地表的外观,还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通过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效果。
也能够为未来的地表形态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实现地表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
2. 正文2.1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包括多个因素和过程,是地质、气候、植被、水文等多个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地质构造是地表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表层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断裂带、褶皱地形等都会在地表上留下特殊的地貌。
气候也是地表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对地表的风化、侵蚀和沉积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湿热气候下地表容易发生侵蚀,形成峡谷、冲沟等地貌。
植被的分布也会影响到地表形态的形成,植被密集的地区容易形成坡地和河谷地形,而荒漠地区则容易形成流砂地形等。
水文因素也是地表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河流侵蚀、泥石流、冰川作用等都会塑造地表的形态。
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有全面考虑各项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2 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表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
浙江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浙江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50分)1. (2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月考)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A . 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 . 乙山为断块山C . 地形主要为山地D . 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2)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 . ①②B . ③④C . ②③D . ①④2. (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2018年8月14日,在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一名游客擅自翻越栈道护栏,站在保护区内拍照,造成景区地貌景观因踩踏而损坏,下图示意张掖丹霞地貌景观。
据此完成问题。
(1)该地质公园内受踩踏损毁物质直接成因是()A . 风力沉积B . 流水沉积C . 风蚀风化D . 冰川沉积(2)张掖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是()A . 岩浆喷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风力侵蚀B . 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上升——流水侵蚀C . 地壳下沉——沉积作用——褶皱隆起——风力侵蚀D . 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外力作用3. (2分) (2019高二上·沈阳月考) 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在是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
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主要原因是凹岸一侧的()A . 水量大,流速快B . 岩土层相对松软C . 地转偏向力较大D . 河床的坡度较小(2)根据以上原理,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A . ①②③B . ①③②C . ②①③D . ③②①(3)图②中湖泊的利用方式,可行性最小的是()A . 利用河湖落差发电B . 发展水产养殖业C . 建立湿地型风景区D . 留作河流分洪区4. (2分) (2019高三上·陆良月考) 读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原卷版)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重点)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地球_____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______________ 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全球岩石圈共分为______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如下图。
(2)岩浆活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________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3)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_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_________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______(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1)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2)流水侵蚀:____作用——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____作用——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3)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高一地理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高一地理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地理成绩,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地理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一、地质作用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高二地理上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新苏版
高二地理上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新苏版【重点讲解】1.阻碍地表形状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要紧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样是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腐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强调】地表形状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表形状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势或地貌,是我们能够直截了当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点。
关于地表形状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说明:其一是宏观形状明白得的地势,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状上明白得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2.塑造地表形状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状阻碍两者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庞大的褶皱山脉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阻碍;运动结果也相互渗透、叠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主次;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强调】挤压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庞大的褶皱山系,张裂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要紧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而垂直运动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状的差不多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阻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然而,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恩施市第一中学庄红平
一、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
课表解读: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
态的主要方式
②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③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
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结合实例,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地壳运动的特征,了解外
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②利用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内力与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见附表)
六、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主要方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美课件
实例
关系
水 平 运 动
水平位 移,弯 曲变形
褶皱山 脉,裂 谷或海 洋
喜马拉 雅山、 东非大 裂谷、 大西洋
相伴发 生, 以水平
垂
地表高
运动为
直
隆起, 低起伏,台湾海峡 主。
运
凹陷 海陆变
动
迁
东
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 相伴发生, 以水平运动为主。 表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
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像
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这些山脉
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
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纵横交
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
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
三大平原。它们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格
局。
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等 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同时进行,朝相反方向改变地表,以内力作用为主 如何理解“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呈网格状分布格局。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
机械风化示意图
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
V形谷
瀑 河流沟谷、峡谷 布
流水水流冲侵刷蚀侵作蚀作 用用
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呈网格状分布格局。
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呈网格状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等
④
④
岩浆
岩浆岩
④
活动
• 2、结合右边“中 国地形图”,解释 下面两句话。
• 山脉是我国地形的 骨架,我国地形呈 网格状分布格局。
如何理解“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呈网 格状分布格局。”
西藏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西藏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50分)1. (2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读某地区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A . 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B .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C . 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 . 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2)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2. (2分) (2016高三上·邢台月考)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左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右图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A .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 .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 .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 .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3. (2分) (2015高一上·德州期中) 读图,完成下题.(1)如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 . a和bB . b和cC . c和dD . b和d(2)形成图中a图所示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 . 流水溶蚀B . 流水侵蚀C . 风力堆积D . 流水堆积4. (2分) (2015高一上·临沭期末) 如图为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拒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下题.(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 . ①③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 . 挤压隆起B . 挤压四陷C . 断裂下降D . 断裂上升5. (2分) (2013高一上·容城月考) 在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不可能形成的是()A . 高大的山脉B . 裂谷C . 深邃的海沟D . 岛弧6. (2分)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 .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D .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7. (4分)可能诱发地震的人为原因是()A . 大型水库蓄水B . 人为产生的环境污染C . 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D . 对地表植被的长期破坏8. (4分) (2016高三上·双流月考) 下图为某地地貌景观与地质剖面图,该地区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A . 断层形成、褶皱产生、岩浆侵入、固结成岩B . 褶皱产生、岩浆侵入、断层形成、固结成岩C . 固结成岩、断层形成、岩浆侵入、褶皱产生D . 固结成岩、褶皱产生、岩浆侵入、断层形成9. (4分) (2017高一上·包头期中)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左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
探究三
典例剖析
例题1当地时间2018年12月26日凌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
亚北部,受埃特纳火山持续喷发的影响,发生了里氏4.8级地震。据
此完成下列各题。
(1)火山喷发现象属于(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 D.垂直运动
(2)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典例剖析 例题2 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其“雕塑作品”有“饱经 风霜”的冰川地貌,有海面上的“龙宫”——海蚀地貌,有荒漠中的“魔 鬼城”……美轮美奂的自然之美,吸引着人们去旅游探险。下面是 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宣传图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典例剖析 例题3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1)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 第(1)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第(2)题,只 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答案 (1)B (2)A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猫咪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2)塑造“猫咪山”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提示 (1)“猫咪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是同时 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NO.13一、内力作用阅读课本P69-70,理解记忆下列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2.结合案例1分析能不能以地表形态改变的快慢区分内力作用?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运动方向、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比较:二、外力作用阅读课本P70-71,理解记忆下列问题: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2.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什么?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阅读课本P72和图4.8和下表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环节。
1.下列现象以水平运动为主形成的是()A.地势的高低起伏B.海陆变迁C.巨大的褶皱山系D.沙滩2.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江南丘陵的梯田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3.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组合正确的是()A.风化作用——冰川“U”形谷B.侵蚀作用——庐山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D.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C.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D.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5.下列关于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B.沉积岩、岩浆岩经侵蚀、搬运和堆积就可以转化为变质岩C.沉积岩、变质岩经高温熔融可转化为岩浆岩D.变质岩、岩浆岩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化为沉积岩2.黄河每年将16亿吨的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3.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_____。
A. 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B. 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C. 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D. 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U”型谷的成因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千沟万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成因分别是什么?4.解释夏威夷群岛、北美五大湖、长江三峡与长江三角洲的成因。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5.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飞禽。
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1)窍门一: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
记住:岩浆只能变成岩浆岩,岩浆岩也只能由岩浆变成。
(2)窍门二:从岩浆经过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到新的岩浆,各类岩石在重熔再生前必须经过变质岩这一环节,所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变质岩。
(3)窍门三: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变式图(2009,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6~7题。
6.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②B.③C.④D.⑤7.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①B.Ⅱ——③C.Ⅲ——⑤D.⑥——I(2014山东卷)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 (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1~2题。
(a) (b)1.根据图5(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5(a)中的( )A.① B.② C.③D.④2.图5(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Ⅰ、Ⅱ D.Ⅲ、Ⅱ、Ⅰ3.(2012山东文综)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2010山东高考)右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回答4~5题。
4.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5.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班级姓名一、选择题读图1. 完成1~2题。
1.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2.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完成3~4题。
3.该小组选择的地形区中,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①喜马拉雅山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华北平原⑤长江三峡⑥海南岛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①②⑥4.该小组对地形区进行了“微观”研究,下列地貌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喜马拉雅山上的冰斗——地壳运动B.内蒙古高原西部的沙丘——风力搬运C.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风力侵蚀D.海南岛“南天一柱”——海浪侵蚀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5~6题。
5.塑造“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的来源是()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大气D.流水6.“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8.图中②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结合材料和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完成9~10题。
9.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岩石成因相同的是()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10.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11~12题。
11.各岩层、岩体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1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A. 火成岩1为喷出岩B. 火成岩2为喷出岩C. 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D. 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二、综合题13.读“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
⑵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岩石)。
⑶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D.以上说法都不对⑷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板块碰撞B.冰川作用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⑸根据材料一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选做题1.翠玉白菜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
这块翡翠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下图为内蒙古某山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
完成第2~3题。
2.图中“石林”景观,按照成因,其岩石为A.玄武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3.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题。
4. 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②属于沉积岩B. ③属于变质岩C. ④属于变质岩D. ⑤属于沉积岩5. 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⑤B. ⑤①②③④C. ③①②④⑤D. ③⑤①②④2012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回答6-7题:6.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堆积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7.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A.变质岩B.AC.BD.C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答案5.A水平断裂垂直运动2.渤海海底的地壳同时也在不断下降,并且下沉的速度与泥沙堆填的速度相当3.A4.A5.B6.D7.A1.B [解析] 此地区位于甲山西南,因此③④排除;根据其高程120米并结合图(a)等高线分布可知②处为观测点。
2.B [解析] 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因此Ⅱ处岩层老于Ⅰ处;由于Ⅲ处岩层是Ⅰ、Ⅱ岩层受到外力侵蚀以后堆积形成的,因此Ⅲ处岩层晚于Ⅰ、Ⅱ两处岩层6.C7.A8.B9.C 10.A 11.D 12.B13.⑴流水侵蚀作用水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资源等⑵沉积岩⑶A ⑷B⑸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选做题答案1.D2.D3. C4.C5.C6.B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