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力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摘要】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精神”崭新的涵义。”培养和如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在实验探索中,课题组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理清思路,确立实施方案,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积累了一定的德育工作经验。

【关键词】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依据;实施途径;实践活动

1.实验课题的提出和涵义分析

“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这是课题组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艰苦奋斗”是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奋勇拼搏”。我们研究发现“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放之世界而皆准”的美德。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埃及金字塔的历史遗迹,到中国三峡大坝的耸立;从“茹毛饮血”的人与自然的斗争,到“阶级社会”的人类斗争,无一不体现人类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血泪史,“台儿庄血战”、“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极好的佐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发出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号召: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定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强调“千万不能沉湎奢华、贪图享乐”、“要坚持勤俭节约为本,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时代赋予了艰苦奋斗精神崭新的涵义——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不贪图安逸,不坐享其成,勇于拼搏,努力进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2.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和实施途径

2.1 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是课题组明确目标后的总体思想。课题要求“加强社会实践”,并且“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作准备”。我们思索——开展哪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对学生开展了专题调查,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其二,认知上有误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三个小题学生回答:“不知道,没想过”。学生说的显然是真话,问题中提到的三点,他们也许没有接触过,或者说距离他们还遥远,因此他们没想过。事实上,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问题内的偏差:

大多数学生把“艰苦奋斗”近似理解为“勤俭节约”,因此他们不清楚国家的“刺激消费”经济措施与“艰苦奋斗”到底矛不矛盾。应该说我国“刺激消费”的经济措施并不意味着“提倡挥霍”。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中我们更注重的是“奋斗”。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上的偏差以至于他们认识不清这些问题的实质。这必将使现实与其已有道德基础相冲突,使之产生认识的迷惘。

在学生的理解中,“艰苦奋斗”应该是作大事的人或者大人们所具有的,等他们长大后再培养这种美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现在需不需要艰苦奋斗不经心、不在意,甚至认为现在富裕了,再不需要尝试父辈的艰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想法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正是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和自我修养来达到完善的时期。此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期待着长大后才修身,那是不可能的。纠正学生的这些想法,是我们进行德育的重要环节。

其三,从思想到行动的鸿沟。受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差,可塑性强。即便是已经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在纷繁的社会现实环境中也难保不受影响。我们暂不谈85%以上的学生喜欢吃零食、也不谈75%以上的学生希望发家致富,就谈谈如果说在创业中需要坚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就我们调查,能过关的就没有几人了。我们的学生愿意艰苦奋斗,但在现实生活中,挥霍浪费的有,怕苦怕累的有;随遇而安的有,毅力不够的有……总之,“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同学很多。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利用“思想上的巨人”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击败“行动上的矮子”。

2.2 实验方案的实施途径。建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在课题实验方案设计中,拟定或正在实施着有针对性的多种途径,确保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2.2.1 利用学校教育这一优势环境,继续加强学生的道德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这一教育环境有局限,但具优势。学校教育的局限在于简化了学生生活环境,容易让学生走进复杂社会时产生陌生感、甚至迷惘、偏差。然而正是这种“简化”恰好是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可以有选择的、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艰苦奋斗精神),趋利避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形式,即“思想教育”——过渡(思想到行为的具体化)——行为教育。

(1)、继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需要一个很好积累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把“艰苦奋斗”作为德育目标之一,但由于受他们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因而我们利用讲座、板报、阅读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多、更深刻的资料,以供给学生的品德积累。

(2)、针对于“调查”中学生理解的偏差等等,结合初中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定义。初中学生被称为“小大人”,大道理,你讲他懂,小事情,你教他做,然而大道理与小事情之间的联系,他们往往弄不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艰苦奋斗”精神有一种“仰望”的心理,即他们认为艰苦奋斗应该是作大事情或者是大人们所具有的,至于自己他们则认为还没有到需要艰苦奋斗的时候(没什么大事或没长大)造成这种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如学生心理知识以及我们的德育材料、德育目标等。在实验中,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时四节课的讨论,请看现场实录:主题是“我们的艰苦奋斗”,刚开始时,没有学生发言他们都不能理解“我们”的艰苦奋斗。他们都认为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传统,是人们一代代继承下来的,他们都把“艰苦奋斗”四个字作为一个概念放在脑海里。后来,一个叫杨威的同学发言:“我们的艰苦奋斗应该继承老一辈革命家不怕吃苦、不怕累,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教师立即加以引导:努力学习容不容易?(学生将发言情况的理解模式理解为与大人或大事联系在一起)学习中有哪些困难?你们克服了所有困难吗?学生议论纷纷,就有各种困难,有的克服、有的没有克服(突破思维的瓶劲)。教师肯定的说克服一次学习中困难就是作出了一次们的“艰苦奋斗”。学生惊讶!讨论!辩论!最后学生一致通过一些讨论:1.我们已经作出不少的我们“艰苦奋斗”;2.我们还有更多的事需要艰苦奋斗,通过这次讨论,我们给予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说法:艰苦奋斗应该是一种精神风貌,任何一次克难奋进拼博进取的努力都应该是一次艰苦奋斗,对于学生,任何一次战胜自我,有所改进就是“艰苦奋斗”,目标具体了,学生方向就明确了,目标离学生近了,学生行为就有了动力。

(3)、不断强化,养成行为习惯。在第一阶段,我们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阶段中,我们给予学生一个具体可以达到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这一长期的实验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学生监督、学生评论等多种方法,最值得一提地“学生行为卡”,课题组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种卡片,记录自己的每天克服了多少困难,作出了多少努力(包括失败的努力),定期交流,由于实验时期长,学生出现了各种情况,一种:一些学生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内严格要求自己,付出努力也多,卡片内容也十分丰富,但过了一段时间逐渐放松了自己要求,卡片内减少了。我们在总结时要求这类学生按时期自我统计,学生往往因为虎头蛇尾不好意思,就会努力改进。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自我监督”;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每天两三张,天天如此,能坚持较长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这类学生的卡片与其他(选取的)学生卡片交流,进行对比,我们称之为“对比监督”;第三类学生,他们根本做不来,偶尔能完成一次,这样我们不批评而是采取“及时表扬”的方法,有一次表扬一次,因为这类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肯定。在实验中,每一类学生群体并不是固定,因而我们灵活运用这三种方式,督促或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