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8.鹿柴
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鹿柴同课异构优秀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鹿柴同课异构优秀教案作业题及答案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正确识读“鹳”、“欲”,掌握“依”、“穷”、“目”三个生字的书写。
2.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领悟“登高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流程】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1.介绍黄河,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XXX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记住“登”字的方法。
解释“登鹳雀楼”的意思。
3.让学生一起写出课题。
4.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拼音朗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句。
2.观看范读古诗的视频。
3.指名学生读古诗,检查朗读效果。
4.领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一)理解“白日依山尽”1.指名学生读这句诗,解释“白日”和“依”字的意思。
2.学生组词,解释“尽”的意思。
3.解释“依山尽”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境。
4.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1.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黄河。
2.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
四、背诵古诗1.让学生背诵整首古诗。
2.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背诵得最好。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研究过程,总结研究经验。
六、作业布置1.背诵《登鹳雀楼》。
2.书写“依”、“穷”、“目”三个生字。
3.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生字并记录下来。
2.练朗读:我看到了奔腾不息、波涛滚滚的黄河,它流入了大海。
我们可以联系到已学的诗句“百川东到海”。
我们可以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的意义。
苏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8古诗词二首鹿柴》教案1
《两小儿辩日》教课方案一、上课内容《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儿童凭自己的直觉,一个以为太阳在清晨离人近,一个以为太阳在正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吵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可以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浸透了要主动理解自然、探究客观真谛,并勇敢怀疑的科学态度;也说了然知识无量,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当脚踏实地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依据课后说明理解文章内容,并频频朗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到感觉,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觉文言文的特色,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觉两小儿的聪慧可爱及孔子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领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课难点:理解要点词句,领会故事包含的真谛。
四、教课环节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5、拓展延长,娴熟使用五、详细教课环节一、课前两分钟背诵《论语》中的名句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风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组成几个不一样的字?(用日历牌换字)2、我们今日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联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争辩的结果如何呢?谁又参加了这场争辩呢?此刻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从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如何学习的?沟通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日就可以用这类方法学习。
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㈠生自读课文师:把书翻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畅,碰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017年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课件3)鹿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字摩诘,汉族,唐代著 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有 “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 苏轼(shì) 曾说: “其诗,诗 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 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 合称“王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柴(
)
苔(
)
鹿角 鹿茸
指鹿为 马
往返 返回 返工
复习 复苏 反复
关照 照相 照片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独自。 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 复:又 深林:幽深的竹林。 长(cháng)啸(xiào):用嘴发出悠长清脆的声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景——夕阳 返照的光。 景通“影”
复——又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景——夕阳 返照的光。 景通“影”
复——又
西斜的夕阳返照深林,余光洒落在青 青的苔藓上。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1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鹿柴课件(优质课件)
A、又 B、反复 C、恢复
课件在线
25
第四关 我会组。
柴( 木柴 ) ( 柴火 )
返( 返回 ) ( 往返 )
照( 照顾 ) ( 照料 )
景( 景色 ) ( 风景 )
课件在线
26
第五关 我会排。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1
课件在线
27
第六关 多音字。
chái 火柴
柴
zhài 鹿柴
课件在线
28
第七关 我会说。
学习了这首诗,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 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 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课件在线
29
欲穷千里目 想要看到远处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
课件在线
10
更上一层楼 必须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课件在线
1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远处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 必须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 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 方来鼓励别人。
课件在线
12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 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 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 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鹿柴》是( 唐 )朝大诗人( 王维 )
写的。这是一首写( 景 )的诗,描
写鹿柴( 傍晚 )时分的幽静景色。
苏轼赞他 “诗中有画” 。
课件在线
24
第三关 我会选。
(1)“但闻人语响”的“闻”的意思是( B )。
A、用鼻子闻味 B、用耳朵听见 C、用眼睛看见
(2)“复照青苔上”的“复”的意思是( A )。
课件在线
13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鹿柴)PPT课件苏教版
拓展: 你能写出两句王维描写山景的诗句吗?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u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傍晚时分的幽 静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人与景的和谐、安 详之情。
u 串珠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突出山里的寂静的?
诗的前两句写“声”,即写了空山里见不到人 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诗人用有声反衬无声的寂静、 空旷。后两句写“色”,运用了转瞬即逝的返景之光 反衬深林的幽暗,把空旷的山谷、幽暗的深林描写得 活灵活现。ຫໍສະໝຸດ 2.这首诗前后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诗的前两句是以有声来反衬寂静,后两句则以光 亮反衬幽暗,二者都是为了突出山里的幽静。
书写指导:日字要扁,下面有 一点,横最长,口要小。
zhào
照
音序:Z 部首:灬 结构:上下
组词:照射 日照
造句:太阳照射在大地上, 书写指导:上边左右要匀称,
到处生机盎然。
下边四个点,第一个是垂点,
与其它三个侧点不同。
品读提示:
结合核心问题品读古诗。
u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u 串珠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突出山里的寂静的? 2.这首诗前后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 王维)
这首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 景色,表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 求和喜爱。
一、我能读准,我会连。
lù
huàn
yù
tái
guàn
欲
苔
鹳
鹿
苏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18 古诗词二首 鹿柴》教案_0
王维古诗赏析——《鸟鸣涧》《竹里馆》组诗赏析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诵两首古诗。
2.感受诗中意境,根据自己观点描述诗中所看到所听到所想到的。
3.朗读辅助,爱上古诗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描写来体会春山之静。
能够在学过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独有的诵读古诗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板书好“唐诗”二字】1.最近我们理解了一个唐代的大诗人,他15岁就只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
他的名字叫?【出示并板书“王维”】2.王维可厉害了,他的字摩诘,这个名字选自一个菩萨的名字。
在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有近40首是描写佛理禅趣的,因为他被称为“诗佛”【出示】清代乾隆年间,一位文人经过精挑细选,从近五万首唐诗中选出了311首编成了《唐诗三百首》。
【出示】这311首唐诗中,王维足足被选上了29首呢!3.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引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4.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维,去听一听他的故事,品一品他的古诗。
二、新授。
1.人们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首:【出示《鸟鸣涧》】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师评【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字正腔圆;我最喜欢你读的**字……】3.你在读诗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该怎么办呢?【学生随意表达,引出查字典】比如,我就通过查字典明白了“涧”的意思。
【出示,生读】4.字音读准以后,我们再来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看看你能否穿越时空,与王维隔空对话呢?【下面为预设】①我读懂了鸟儿在溪涧中叫:对呀,你从叫声中听出了什么?【师评:哦,你喜欢它轻盈的姿态;你喜欢它清脆婉转的歌声;你还喜欢他漂亮的羽毛】诗人喜欢这鸟儿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生会说“时鸣春涧中”】你仿佛看到鸟儿在?仿佛看到鸟儿在?②我读懂了诗人站在溪涧边:我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表达,弯弯曲曲的溪涧哗啦啦地流着,河水中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溪涧边还长满了绿茸茸的小草,鱼儿还不停地在水中嬉戏呢!】③我读懂了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你说的真是太美了,那是一幅什么场景?【生:花有漂亮的颜色,有清香的味道】这里诗人看到的是什么花?【桂花】你眼中的桂花什么样子的?【生:金黄金黄的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仿佛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句解篇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
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前两句写“山林谈笑”,是动景,但动中有静。
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山林谈笑”的动景之前,先写“空山不见人”,为后面的“但闻人语响”作铺陈。
山谷空旷,人迹罕至,犹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极!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所以,紧接着的“但闻人语响”就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在这样空寂至极的山林中,却隐逸着纵情山水的人,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说又笑,其乐融融。
此句写人而不见人,而是用声音来进行巧妙地烘托,表现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前两句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为写动景先写静景,让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和谐,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山林夕照”,是静景,但静中有动。
不管是“入深林”,还是“照青苔”,都是在写日光的动。
日落时分,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动静相映,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和谐、静谧的美感。
全诗就是这样,先写动景,后写静景,在写动景时用静景作铺衬,在写静景时用动景来映衬,这样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映衬,勾勒了一个动静和谐的幽美意境,让人感受到《鹿柴》所描写的确确实实是一个静谧安详、景色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
注解篇二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注释:篇三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2017部审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时同步练习 鹿柴
《鹿柴》
一、我知道。
(连线)
诗仙杜甫
诗圣王维
诗佛李贺
诗鬼李白
二、精挑细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1.《鹿柴》中的“柴”读()
A.zài
B.cái
C.zhài
D.chái
2.“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意思是()
A.用鼻子闻味
B.用耳朵听见
C.用眼睛看见
3.“返景入深林”中的“景”读()
A.jǐng
B.yǐng
C.jīng
4.“复照青苔上”中的“复”意思是()
A.又
B.反复
C.恢复
三、诗句赏析。
1.本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_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2.第一句写空山_____;第二句写_____;由无人到听人声,更加突出了山林的。
3.第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既是诗人,又是画家、音乐家,苏轼赞他__________“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盂浩然合称” __________”。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18 古诗两首 鹿柴》教案教学设计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18 古诗两首鹿柴》教案教学设计古诗《鹿柴》教学教学目标:1.研究古诗《鹿柴》,理解诗句内容;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起学生的热情1.教师向学生请求帮助,让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2.学生认真动脑筋,把自己懂得的知识教给教师。
二、师生共同研究古诗一)引出诗题:1.教师向学生请教古诗《鹿柴》的读音,让学生注音;2.学生介绍自己知道“柴”字要读“zhài”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查参考书等。
二)师生一起研究读通、读好诗句:1.教师练读诗句,让学生评分、提意见;2.学生讨论如何读好诗句,并做范读;3.教师奖励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4.教师做提高性朗读,并请小老师评分和奖励。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在师生互动中研究古诗《鹿柴》,理解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古诗《鹿柴》。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请小老师们帮忙解释诗意,同时安排同桌合作研究,以优差互补的方式降低研究难度。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提出问题并组织实验、讨论和经验回忆,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意境。
问题1:为何第一行诗写的是“空山”,而下文却写到“深林”?问题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情境感悟:A、学生通过实验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的道理。
B、学生通过听力实验和讨论探究细小声音的听觉条件。
C、学生通过举例子和讨论探究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可利用课堂里的电灯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上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
这首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可能会让学生越来越糊涂。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古诗两首鹿柴》教案教学设计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古诗两首鹿柴》教案教学设计18古诗两首鹿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难点:1、流利诵读古诗。
2、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1、同学们,你们知道XXX是谁吗?2、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首他写的古诗-------XXX3、指名读题,请注意,“柴”在这里念zhài4、齐读。
二、诵读古诗1、想听老师读读吗?2、研究听时要注意字的发音是否准确。
3、指名学生读读。
4、同桌互读互听。
5、指名比赛朗读。
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借助注释理解1、自己读,自己想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不正确的,要同学帮助。
3、同桌互相说说意思。
4、师渲染意境,生再读古诗。
注词释义XXX: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XXX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落日的回光返照。
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光芒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这首诗是XXX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XXX、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XXX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2017年二年级语文上1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鹿柴(苏教版)全面版
第三关 我会选。
(1)“但闻人语响”的“闻”的意思是( B )。
A、用鼻子闻味 B、用耳朵听见 C、用眼睛看见
(2)“复照青苔上”的“复”的意思是( A )。
A、又 B、反复 C、恢复
第四关 我会组。
柴( 木柴 ) ( 柴火 ) 返( 返回 ) ( 往返 ) 照( 照顾 ) ( 照料 ) 景( 景色 ) ( 风景 )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只。
闻:听。
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象,你 还听到了什么?( 人语 )。
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 不大。
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 那里“静”。
由小声音反衬出“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第一关 我会读。
kōng shān dàn wén
空山 但闻
fǎn jǐng
返景
深林 复照 青苔
第二关 我会填。
《鹿柴》是( 唐 )朝大诗人( 王维 ) 写的。这是一首写( 景 )的诗,描 写鹿柴( 傍晚 )时分的幽静景色。 苏轼赞他 “诗中有画” 。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 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 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 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第二课时
zhài
鹿柴苔
返景照
王维 :唐代著名诗 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苏轼(shì) 曾说: “其诗,诗中有画;其 画,画中有诗。”
要求:
1.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
2017年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鹿柴》教学设计
2017年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鹿柴》教学设计鹿柴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过程: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
(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夜挛鳎幸淮Ψ缇坝琶赖牡胤剑抢锶荷交啡啤⑸焦扔纳睿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
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
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
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
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 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18古诗两首鹿柴》教案教学设计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18古诗两首鹿柴》教案教学设计18古诗两首鹿柴教学目标:1、研究《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2、XXX: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
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研究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研究古诗:一)引出诗题: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XXX(只板书,不读出),但是,这两个字该如何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时问爸爸妈妈等)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
)二)师生一同研究读通、读好诗句: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如何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
(范围尽量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研究、探讨的自动性和积极性就被变更起来了。
二年级语文上1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鹿柴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1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鹿柴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目标】.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出示4).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
(出示5)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一)理解“白日依山尽”(出示6).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太阳)。
依(依靠,依偎的意思)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3.太阳怎样?“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灵活现。
2.这首诗前后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诗的前两句是以有声来反衬寂静,后两句则以光 亮反衬幽暗,二者都是为了突出山里的幽静。
课文结构 山林空旷——空山不见人
鹿 柴
人声回荡——但闻人语响
夕阳柔美——返景入深林 景色迷人——复照青苔上
人声入林 (幽静)
山林幽暗 人心宁静
光影复照 (幽暗)
课文主旨
结合核心问题品读古诗。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突出山里的寂静的?
2.这首诗前后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梳理文意
鹿 柴
空山:空旷的山林 鹿柴:“柴”在这 首诗中读“zhài”, 通“寨”,鹿柴是 一个地名。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湖面上,真漂亮!
jǐng
景
组词:风景 太美了!
音序:J 部首:日 结构:上下
景色 书写指导:日字要扁,下面有 一点,横最长,口要小。
造句:草原上的景色真是
zhào
照
组词:照射
音序:Z 部首:灬 结构:上下
日照
造句:太阳照射在大地上
,到处生机盎然。
书写指导:上边左右要匀称,
下边四个点,第一个是垂点, 与其它三个侧点不同。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傍晚时分的幽静 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人与景的和谐、安详 之情。
国学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 王维)
这首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
景色,表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
求和喜爱。
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
一、我能读准,我会连。 lù huàn yù tái guàn
欲
苔
鹳
鹿
涣
二、看拼音,写词语。
qiónɡ kǔ fǎn jǐng huí sè zhào liàng
穷 苦
mù guānɡ
返 回 景 色
照 亮
yī shān jìn
目 光
依 山 尽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层 )楼 一( 轮 )红日 一( 片 )树林 一( 座 )山 一( 条 )河 一( 首 )古诗
居秋暝》等。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 课文中的生字词。同 时认准字音,理解诗 句意思。
我会认
lù
zhài
tái
鹿
柴
苔
多音字
空
kōng (空间
kòng (空白
天空)
空地)
我会写
fǎn
返
组词:返照
音序:F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返射 书写指导:反字第一笔是平撇 ,又字要小,第二笔是长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傍晚时分的幽 静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人与景的和谐、安 详之情。
串珠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突出山里的寂静的? 诗的前两句写“声”,即写了空山里见不到人 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诗人用有声反衬无声的寂静、 空旷。后两句写“色”,运用了转瞬即逝的返景之光 反衬深林的幽暗,把空旷的山谷、幽暗的深林描写得
《鹿柴》是一篇诗作,短短二 十字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幽暗静谧 的山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 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吧。
18 古诗两首
——鹿柴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深入 感悟
结构 主旨
课堂 拓展
当堂 检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重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难点)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jié),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具有多方
面艺术才能,工书画,用韵律,“诗中有画”,意
境清幽,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孟浩 然并称“王孟”。 主要作品:《鸟鸣涧》《从军行》《九与九日 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山
阅读方法解密:反衬
概念:即反面衬托,也叫对比衬托,就是从相反的 方面描写,从而使表述的对象特征更加明显的一种 手法。 作用:本诗的前两句用有声衬托无声的空旷;后两
句运用转瞬即逝的返景之光反衬深林的幽暗,把空
旷的山谷、幽静的深林写得活灵活现。
拓展: 你能写出两句王维描写山景的诗句吗?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课后作业
完成《点拨》“基础知识练”“阅读方法练” “写作方法练”。
完成《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 。
但:只,仅仅。 闻:听见。
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人,只听见有人说话。
深林:山林的深处。
复:又。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夕阳西照的反光。 景,通“影”,日光之影。 照:照射。
西斜的夕阳返照深林,余光洒落在青苔上。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静。山之所以“空”,是
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个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 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可能无人,
但不可能没有声音。“但闻”二字将其他的声音排除在外,只听见偶
尔传来的“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 其实,“人语响”之后,山林更显得寂静。
诗人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和清冷。当“返景”的余晖透
过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形成强烈的对比, 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 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