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pptx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pptx

四、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 2.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 3.协调整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当今学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 4.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二)简短评价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理论
• (—)基本观点
• 1.学习及其条件 • 2.学习的分类 • 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 (二)简短评价
第二节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 一、古典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 • (一)基本观点 • 1.学习的实质在于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构造完形(格式塔) • 2 .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 3 . 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 (二)简短评价
二、托尔曼的信号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行为是整体性的、有目的的 • 2.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 (1) • (2) • (3) • (4)位置学习实验 • (5)潜伏学习实验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
过程 • 2.学习中的建构是双向的 •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 (三)简短评价
第一章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 一、发展与认知发展 二、学习准备和准备性原则 (一)学习准备 (二)准备性原则
质的差异
• 加德纳(H.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 1. • 2. • 3. • 4. • 5. • 6. •7
• 二、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 • (一)智力差异与学习总量 • (二)智力与教学处理的相互作用
• 三、智力差异与学校教学实践 • (一)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措施 • 1.改革教学组织 • 2.改革教学方式 • (二)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

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
至终身。
• 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 换的过程。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 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
• 提取是从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再认---选择题;简答题---回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
就是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存储时间大约为0.25秒--
0.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
钟,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
(1)初中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记忆的目的性明确,能 给自己提出不同的识记任务;
(2)能运用一定的识记方法,从初二、初三开始能自觉运用 意义识记,但也存在机械识记的现象,而且在女生中比较 多;
(3)形象记忆占重要地位。
•思维
• 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
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揭示事物之间 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 面临的各种问题。 • 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思维、常规思维
• 知觉在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一个人 如果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思维、 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特点 心理发展的实质, 二,心理发展的描述,动力 心理发展的描述,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四,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
(一)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 成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 认知等心理活动的变化; 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 四,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续)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生物基础 (二)社会环境作用 (三)学校教育影响 (四)主观努力程度
上述关系涉及: * 内部Vs.外部; * 精神Vs.物质; * 一般Vs.特殊; * "which" Vs. "how much" Vs. "how".●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教育效果受人的心理水平所制约; 教育对心理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恰当理解和进行早期教育; 重视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本章主要概念
发展参数, 发展参数, 认知发展,人格发展, 认知发展,人格发展, 早期教育,最近发展区,发展的生物基础, 早期教育,最近发展区,发展的生物基础,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是学生通往成人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与
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章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及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特点及中学教育应重视的特点、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等进行综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及其习俗、社会价值观
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
的动力。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
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式等。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期: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期,他们往往比小学生更加关
注自我,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身体状况等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可
以独立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2、重视他人观点:中学生开始重视。

02-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02-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瑞士著名心理 学家和哲学家,20世纪 杰出的心理学家,于20 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 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 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 极影响。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心理发展的动力
天性—教养之争(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会合论和成熟论
相互作用论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 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 • 有机体的形态及• 躯体组织受遗传 决定一样” ——高尔顿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霍尔
服务
平衡(equilibrium)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
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论
形式运 算阶段 具体运 算阶段
前运算 阶段
感知运 动阶段
2. 初中生 心理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高涨 ,追 求独立和自尊
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片面性 ,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 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方面,开始由注重外 部表现的具体评价向以抽象慨 括为主的抽象评价转变,能够 把一些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 入自我评价之中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填空: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填空//简答: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判断//填空: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①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填空: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②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

·印刻发生的时期便是关键期·2~3岁是儿童口头语发展的关键期·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加大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而不是随时间平缓地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判断//简答//论述: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动作思维)(0~2岁)·初期儿童刚刚能区分主体与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体探索,智力已先于语言发生,逐渐形成了“客体永久性”②前运算阶段?(前思维阶段)(2~7岁)·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其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守恒是指事物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不变的③具体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2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具有4 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 岁)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 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14、15-25 岁)又称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里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跨越发展的每个阶段。

不平衡性是指心里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速、到达的时间和最终到达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差异性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准备学习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二是学生的准备应该保证他们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二)关键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果能抓住关键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心理的发展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

5.个性:是指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包括三种成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8.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总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答: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简述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答: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答: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3~6、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

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含义: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知);自我
体验(情);自我监控(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单维、不可逆、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有抽象概念,可以进行抽象思维。
其标志是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能用命题进行推理,能进 行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3、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 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二)关键期:教育的关键期是指心理对教育 影响的敏感期。
1、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 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 键期理论。
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 “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 在着关键期。如2岁是口语关键期;
4-5岁是书面语关键期。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 一般认知水平——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 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当时的 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 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应内容。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采用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方法, 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 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 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 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 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 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 命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学习目标 • 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
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阶段理论。 • 2.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历程,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含义。 • 3.掌握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四年级 书面语言的掌握 关键年龄 • 2 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
自我评价 • 3 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他律-自律 片面-全面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 • 半幼稚、半成熟 • 半儿童-半成人 • 独立-依赖 • 思维片面、主观-独立、批判 • 自主需要-自控能力弱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
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3、3岁左右是识字的最佳时期
• 教孩子识字很简单,关键不能用灌输式, 而是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 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

4、4岁左右是数字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
• 此时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 做些加减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 方法当然也是启发诱导,以实物、回片、 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
• (三)高中生心理特点 • 接近成人 • 出现辨证逻辑思维 • 自我的成熟 • 看问题不全面 • 人格未定型

教育心理学_第02章_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_第02章_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

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

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但从人的一生来看,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

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见图2 -1)。

图2 -1连续性与阶段性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同个体在认知、个性以及社会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可以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 -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14、15 -25岁),又称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见图2-2)。

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跨越发展的每个阶段。

图2-2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Title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 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案例1: 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 授幼儿中班的小朋友在课堂上应 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 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 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 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 是左手。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案例3: 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 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 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名诗人。弗兰克 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 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 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 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 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 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 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 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 也没有时间写。
初中生主要指年龄在11、12~14、15岁的 少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他们在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及性的成熟 三大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是个体 成长发育的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少年期(初中阶段)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矛盾 (1)反抗与依赖 (2)封闭与开放 (3)勇敢与怯懦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 过程。每一个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 征都是逐渐地、持续地由较低水平发 展到较高水平。人的心理发展自出生 就已经开始,以后日趋丰富和完善。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不同 的各个年龄阶段,而各个相邻的阶段 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前一阶段为 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段是前 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个阶段经过 一定的发展时期,就必然地要过渡到 更高一级的阶段。
(三)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处于由 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 生长发育相对稳定,组织与器官的机能 逐步达到成熟水平; 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 逐渐社会化,成为劳动主体。
(三)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1)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2)思维水平逐渐成熟、完善; (3)高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其智力活动 带有明显的有意性,即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 中和稳定在毫无直接兴趣的、比较抽象、枯 燥和困难的学习任务上,并能在比较复杂的 学习活动中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三)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2、自我意识 (1)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 (2)注意自身形象,女生比男生更加关注 (3)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4)逐渐客观、全面,独立性提高 (5)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期望好的评价; (6)容易自卑,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7)自我意识影响他们稳定的人格及价值观
(三)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 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 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 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 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 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 境.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我的看法: 1、案例三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 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 的孩子可以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 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 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 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 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 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 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个案例中依次讲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评价目标
l.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 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 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 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 含义。
(二)少年期(初中阶段)
2、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少年期(初中阶段)
3、自我意识 其突出表现是内心世界丰富,在日常 生活和学习中,常常思考一系列关于 “我”的问题
(二)少年期(初中阶段)
4、人际交往有新的特点 (1)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密切、稳定、持久、知心 (2)朋友关系日益重要,择友的标准是: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能 相互理解。 (3)与异性朋友交往: 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最 初阶段,故意在异性面前表露出漠不关心、轻视、不友好, 甚至攻击对方。到后期,男女生之间开始融洽相处,还会有 一位自己喜爱的异性朋友。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与父母的情感不如儿童亲密;反 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常 与父母不一致:父母榜样作用削弱 (5)师生关系:初中生不再盲目地接受一切教师,而是开 始品评教师,并会钦佩一两位教师。喜爱知识渊博、授课水 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成长、有朝气的教师。
Title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学龄期(小学阶段)
(二)少年期(初中阶段)
(三)青年期(高中阶段)
(一)学龄期(小学阶段)
6、7岁至12、13岁是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 时期,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 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 理产生重大影响。 学龄期开始,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 全面发展,表现为有意注意开始延长, 观察力提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 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 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 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从 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 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 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 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问题
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 水平上停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 又突飞猛进? 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 某种技能,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 之力也学不会? 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 后,在解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 却仍感到困难?
Title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 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 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 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 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一)学龄期(小学阶段)
4、低年级小学生对不具体、不形象的概念很 难记忆,但机械记忆能力却在飞速发展,10岁 (四年级)通常达到一生的最高峰。 5、低年级小学生极具模仿能力,其想象力的 发展也以模仿性想象为主。因此,成人的言行 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而教师是他们较崇 拜的对象,故教师的言谈举止更有楷模作用。
(一)学龄期(小学阶段)
6、社会化的丰富性促使儿童进一步加深对自我、 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 的发展。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 他们不仅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步发展 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且开始由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 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一)学龄期(小学阶段)
2、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思维逐步 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 大的具体性。如低年级小学生虽能熟练地演算加 减乘除,但对诸如货币的价值理解就很肤浅。 3、有的专家认为,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 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即小 学 4年级时期(约10~11岁)。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4、差异 性 尽管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 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 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 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 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 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 开窍较晚。
(一)学龄期(小学阶段)
1、记忆从目的性上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 记加快发展,从记忆的方式上由机械记 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已能对抽象的词 汇和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同样良好的 记忆,模仿性想象仍占主导地位,但在 绘画、手工、游戏中都有大量创造性想 象力的发展。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 努力的识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进行某种活动时, 如参加一个集会、看电影或戏剧时,虽然我们没有给自己 提出明确的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努力和 采取什么特殊的措施,但是这些活动和内容情节却可能自 然而然地被识记下来。也叫做不随意识记,外显记忆。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 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又伴随着积 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 活动。通过有意识记可以有效地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科学 知识。所以它在学习和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又叫内隐记忆。
学习材料本身缺乏意义联系,或者学习者不了 解材料的意义,不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单靠 反复背诵达到记忆,这叫机械记忆 。 理解记忆是指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 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把握材料的意义 而产生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在一定智力水 平上的,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记忆者对记忆材料 进行整理理解和思维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