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5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44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44

144 阳关雪(节选)远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

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步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00【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00【含答案】

100 生存法则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

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

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俟,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

我们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尤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

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62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62

162 永远的布花大战过后的德国,一片废墟。

两个记者步履沉重地走过,其中一个问:“他们还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吗?”另一个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有!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创造生活的激情。

”忘不了外婆的布花,在那些贫瘠灰暗的日子里,那些北风卷着雪花呼啸着掠过村庄的寒冬,寂静简陋的农舍里,因为外公而被遣返还乡的外婆盘腿坐在蒲团上,打开从江西带来的一卷卷色泽鲜艳的布头,带着安祥的微笑,舞动剪刀,剪出一个个瓣,一片片叶,一朵朵花,一束束花。

玫瑰、百合、月季、石竹,娇艳欲滴,层层的花瓣里似有幽香袅袅散出。

待嫁的姑娘们蜂拥而来,羞答答地围着外婆,想要一束花放在未来的新房里。

外婆慷慨赠予,老脸笑成了一朵花。

外婆还把布花送给左邻右舍的农人们,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粗砺的心感受到了美的震动和明亮而温暖的照耀。

那么灰冷的草屋,那么荒凉而寂静的岁月,因了几朵布花而刹时生动美丽起来,日子也就过得有盼头了。

满腹诗书的外公死得很惨,他是饿死的。

他曾有良田千顷,可死的时候肚里一粒米也没有。

外婆在他的身边摆满了布花。

没有面包可以,没有阳光可以,但生命里不能一日无花啊,那是一个人心灵的家园。

表姐萍下乡插队到湖南时带走了外婆的两束布花,我记得那是两枝嫣红的欲绽未绽的玫瑰。

一年后,表姐乘的小船翻了,淹死在她养鱼的湖里,同船遇难的还有另外两名女知青。

二十岁的表姐长眠在黄土之下,陪伴她的是那两束欲绽未绽的布玫瑰。

表姐一米七六的窈窕身材,爱打篮球,梳着两条长辫子,笑起来酒窝忽闪忽闪的,她还没有来得及接受爱情,品尝生命所赐予的甘关醇酿,就遽然凋零了青春的容颜。

但她拥有两束花所拥有的春之希望与梦想啊,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里。

浪迹天涯时,我在随身的行囊里放了两束已显陈旧的布石竹,是家乡山野上那种小小的淡淡的野石竹,像母亲忧郁的目光,又像岁月深情的回望。

其时祖国大地已是花的海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角角落落,繁花处处如云锦。

但,我还是喜欢外婆的布花,有着温暖的质地和朴素的颜色,带着悠远的怀旧情调的布花让我的心灵沉静,让我时常想起那段日子,想起故乡积雪的山峦,冰封的河流,杨林梢头的喜鹊窝,以及青石农舍里的外婆和她永不颓丧与妥协的生活。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4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4

第4篇熬药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

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

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

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

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

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

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

唐太宗善喝苦药。

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

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

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

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

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

药香如蝶,满室翩跹。

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

”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

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

春夜也在。

月也正好。

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18、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2分)19、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

(4分)20、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99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99

99上帝的花园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

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

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去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

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

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

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多少人能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

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善。

现在,我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拢,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

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拣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火、铁器、文字和婚姻制度。

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

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我不爱吃!"我瞪着眼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

鱼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

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

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

中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1].doc

中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1].doc

中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1、《史记》的书生私见2、爱晚亭3、按时看日出的人4、熬药5、奥斯威辛的风《史记》的书生私见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

自称书生,当不为过。

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

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

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

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

”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

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

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

”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

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

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

”“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

”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

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

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

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

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

”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

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01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01

101 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

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

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8.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

(4分)答: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不超过12个字)19.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99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99

199共老①我们走进中环一个公园。

很小一块绿地,被四边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的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

淙淙流水旁看见一块凹凸有致的岩石,三个人各选一个角,坐了下来。

一个人仰望天,一个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树,矮蹲蹲的,树叶油亮茂盛,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

②这三个人,平常各自忙碌。

一个,经常一面开车一面上班,电话一个接一个,总是在一个红绿灯与下一个红绿灯之间做了无数个业务的交代。

睡觉时,手机开着,放在枕边。

另一个,天还没亮就披上白大褂开始巡房,吃饭时腰间机器一响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

还有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忙,忙死了。

③可是我们决定一起出来走走。

三个人,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④然后,我就看见它了。

在那一团浓郁的深绿里,藏着一只浓郁深绿的野鹦鹉,正在啄吃一粒绿得发亮的杨桃。

我靠近树,仰头仔细看它。

野鹦鹉眼睛圆滚滚地,也看着我。

我们就在那杨桃树下对看。

另外两个人,也悄悄走了过来。

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一直到野鹦鹉将杨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哗一下飞走。

⑤我们相视而笑,好像刚刚经过一个秘密的宗教仪式。

⑥这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

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想必他们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

我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想必他们也对我的奔波觉得不舍?只是,我们很少说。

⑦多么奇特的关系啊。

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

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粘合。

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⑧但我们不是。

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

中考阅读天天练

中考阅读天天练

中考阅读天天练13阅读乡村的泥土,完成1——5题1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1.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2.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4分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4.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4分5.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阅读大地的震动,完成7-10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7.地震破坏力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请以汶川地震为例加以说明;3分8.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震级与烈度的联系与区别;3分9.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选出不恰当的一项;2分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B.根据震级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9个震级和12级烈度;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10.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4分链接1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二千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链接2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1906年美国旧金山级大地震,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级关东大地震,还有1960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1、迟到的牵手2、神泉3、做一棵城里的树4、做一棵城里的树5、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迟到的牵手清扬婉兮风来了。

城市的风,从各条巷道各个角落匆匆奔至,厮绕纠缠,拥挤一如街道上的车和人。

母亲在看。

看马路对面那家“大自在佛具店”,那是她想去的地方;看眼前的车水马龙,那是她必须穿越的一个阵。

这条马路,北端斜斜伸向一条河。

南头最近的十字路口也得走一刻钟。

所以,母亲别无选择。

母亲来自伏牛山,那里满眼是绿树青山和各色庄稼,没有这么多的车和人。

母亲说,车真多,这人咋都在街上哩?山村的路多是土路,坑坑洼洼,歪歪扭扭,近些年修得像模像样了,但也没有这么漂亮。

母亲说,路真宽,真平,能照出车影儿了吧?但这美丽的路,母亲显然不敢过。

她站了许久,左右张望,没有一辆车为她停一停脚步。

我就在母亲身边,我想牵上她的手,亲亲热热走过马路去,像别的母女那样。

可是,母亲不看我,只看着马路,脸上有淡漠,还有倔强,如我幼时看惯的样子。

而我,也一如幼时,只能看着她的手而已。

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在故乡那个小盆地里,多的是大山小山沟沟坎坎,多的是黄土地乱石滩,独独缺乏温情。

那里的孩子与田野上的花花草草,与满地跑的小猫小狗没有两样,都是望天收的自然生命。

大人们忙大人的事,孩子们玩自己的,即使有时被指使干点儿大人的活,也没有手把手教这回事。

也有被母亲拉了手扯回家的,但大抵是挨打的前奏,与牵手的柔情毫不相干。

在那些母亲中,我的母亲又是个性最刚的一个。

她幼时失父,战乱年代携一弟一妹颠沛流离,稍稍大些就开始帮我的外婆撑起家门。

在长辈之命、媒妁之言下,她嫁的是连看也不愿多看一眼的人,只能忍受着外人的嘲谑勉强度日。

国家提倡婚姻自主后,她顶着依然保守的乡民们的诋毁,冒着族中长辈们的谩骂,毅然决然与我的父亲重组家庭。

父亲常年在外,她独自应付生产队的活儿,抚养我们姐弟五个,还得照应外婆一家人。

白天干强壮男劳力的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纺棉、织布、缝衣服、做鞋子……再苦再难也要让家人体体面面地立于人前。

长期的生活磨砺,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母亲有了刚强的性格,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

她克己,律己,做事力求完满,绝对不给人挑出错来。

对自家孩子要求尤其严格,甚至于苛刻的地步,只要与人发生争端,千错万错都是自家孩子的错,不问缘由先打骂一番。

所以,我们都很怕她。

我是老小,据说挨打最少。

尽管如此,即便是跟了母亲去谁家吃酒席,我也是小心地跟在她后面,亦步亦趋,诚惶诚恐,生怕一不小心出了差错。

对于母亲的手,我只能远远观望,暗暗揣想;牵手,那是梦里也不敢企及的,不招来一顿责打就已经很是满足了。

那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切似乎理该如此。

今天我却有些伤感了。

母亲已经七十,我也不再是那个跟在母亲身后的小女孩了,岁月把一切掩埋在一个叫做七里坪的地方。

也许有些事已经改变了,在我所看不见的地方?譬如,父亲去世后,母亲偶尔流露的脆弱?譬如,这两年母亲渐渐显出的温情?老一辈的感情表达是典型中国式的,花落不闻,水流不动,深潭一般波澜不惊。

【A】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

这样的手,今生我还能再牵几次啊?还迟疑什么呢?我伸手过去,两寸,一寸……将要触到时,我的女儿喊了她外婆一声,母亲回过头来看向人行道。

我的手偏离了方向。

便就势搀住母亲的胳膊,心里同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母亲还是那个刚强的母亲,我怅然若失。

想起朋友介绍我看的一篇文章来,题目好像就叫“牵手”,大概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写的吧!也是过马路,也是牵手,原本是自幼与母亲牵手走惯了的,这一天却突然不肯再那样,因为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

母亲的失落溢于言表,孩子尽收眼底,回顾十几年在爱中成长的点点滴滴,经过一番中国孩子常用的思想斗争后,孩子重与母亲牵手过马路,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

溪流永远急着奔向大海,浪潮却总想重回陆地。

那个不知珍惜的孩子呵,那个柔情无限的母亲呵,那个可爱得令人神往的故事呵……想着这些,我笑了,笑自己已过而立却突然作小儿女状,矫情了些呵。

再注意母亲时,我看见她终于要过了。

她小心地探出一只脚,像春汛时过村前那条翻水桥先试深浅一样,保持重心靠后,以便随时撤回。

过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危险,母亲便试着伸出另一只脚……一辆雪铁龙正好疾驶而过,那刺耳的尖叫声明显带着警告,把母亲吓得连连后退。

我被母亲的神态吓得赶紧过去,忙乱中不觉伸出了双手,母亲一把抓住,立定身体,大大地喘了口气。

女儿在一边笑起来,大约是笑外婆被汽车吓着。

母亲也笑了,脸上讪讪的,还强自镇静着,但并没有松开我的手。

现在,母亲的手就在我的手中了,并没有文学作品里描述过无数次的那种柔滑——母亲老了——那手只是一味的干燥粗糙,刺刺的,但是很温暖,是血肉相连的那种暖,一直暖到心底最深处。

现在,我要过马路了,牵着我的母亲的手走我们的路了。

真希望这马路再宽些再远些,让我牵着母亲长长久久地走下去,走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走出她艰辛的人生,走出一段细腻温情的晚年。

现在,我的右手牵着年迈的母亲,她的身体半倚着我,脚下亦步亦趋,正如一个需要扶持的孩子一般。

我的左手牵着年幼的女儿,那是母亲和我血脉流向的又一个。

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牵手的幸福却已满满的了。

现在,现在……我说不下去了!秋日暖阳里,我突然想流泪:可是,母亲呵,我情愿你不牵我的手,情愿依旧随在你身后,只要你依旧是那个倔强有力从容前行决不后顾的年轻的母亲!(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9期)1.文中画线句子“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A。

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甩开“我”的手?而后文中母亲为什么又不再甩开“我”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标题为“迟到的牵手”,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因为长期的生活磨砺,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母亲有了刚强的性格,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

她克己,律己,做事力求完满,绝对不给人挑出错来。

对自家孩子要求尤其严格,甚至于苛刻的地步,孩子们都很怕她,所以,牵手于“我们”母女很生疏。

2.此句运用了外貌描写,详细描写了老年母亲的手,突出了她的手的苍老,表现了母亲为家庭和子女操劳一生,才有了这样的一双手。

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怜爱之情。

3.母亲一生刚强,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她习惯性地甩开“我”的手。

到后文,母亲回到了现实,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所以,不再甩开“我”的手。

4.本文的标题为“迟到的牵手”,蕴涵着作者对母亲勤劳一生的无限感激和怜爱之情。

神泉周克武神泉是我们村的一口古井。

我小的时候,常听老辈子人念叨,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周姓男子从江西只身流落至我们村,凭一身精湛的裁缝手艺赚些银两,盖了几间瓦房,又在屋前掘了这口井。

后来,他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渐渐繁衍成当地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大家族。

族人们都说是甜润清澈的井水养育了周家,便尊称这口井为神泉。

家乡一带的老百姓也将周氏家族称为“神泉周家”。

神泉坐落在我家老屋对面。

井口呈四方形,麻石砌就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

里面水清如镜,在阳光下轻轻划动水面,波纹荡漾,就像搅碎了一桶金子,星光点点,闪闪烁烁,有种炫目的美;捧一口,喝进嘴里,又有一种透心的甜。

村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神泉边开始的。

晨曦初露,人们便三三两两赶来打水,挑桶提罐,说说笑笑,络绎不绝。

晨光里,桶桶罐罐撞击着井沿的麻石,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清越的田园小调,悠悠缓缓地飘荡在山野的静空。

待到日上三竿,暖暖的阳光将溪畔垂柳悠长的倩影投射在井边,树上蝉鸣声声,绿荫里,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婆婆姥姥便围着古井,一面噼噼啪啪地捶衣,一面口无遮拦地闲聊:栏里的猪、园中的菜、自己的崽,谁家的婆婆与儿媳磕磕绊绊,哪个小寡妇勾引邻村的泥瓦匠……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

日复一日,幽深的神泉里储满了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的忧乐,还有女人们五彩驳杂的梦。

三伏天,地面在炽烈的太阳炙烤下如同烙铁,稻田里也干涸得绽开一条条浅白色的裂缝,古井里却总是一汪碧泉,盈盈满满。

好心的人便在井边放一个木瓢。

那些挑担的、推车的、南来北往的,汗流如注,喉干舌燥,立即停住脚,抓起木瓢,舀满水,咕噜咕噜一顿豪饮。

片刻之间口舌生津,凉意习习;抹抹汗又匆匆赶路,脚底生风。

清甜的神泉滋养着一方乡亲,古井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图腾。

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

通常是先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

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