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摘要] 唐代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从财经历史角度上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清唐帝国无与伦比富强的财经方面原因。

[关键词]唐帝国财经史富强

[正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商、汉、唐。商最初是一个部落,善游牧和经商,在被周推翻之后,部落中相当多的族民重操旧业,开始经商,以至此以后在中国,凡是从事贸易买卖工作的人士都被称作“商人”;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故当代多数中国人被称为“汉族”;唐是世界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帝国,所以海外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唐宋时期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唐宋时期大约为公元600年至公元1300年,之前有隋,之后有元。有唐之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东西方三国鼎立的局势,欧洲的法兰的王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东亚的唐帝国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盛的三大文明。唐代的历史成就是财经实力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手段成熟的结果。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具备世界性影响的时期,“大唐盛世”实至名归,迄今仍引起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然而唐朝为什么这么富强?财经历史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看清历史的所以然,看清纷繁复杂的各种历史表象之下蕴含的驱动力和发展脉络。正如财经的优势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并且必然是财经的发达,才能成就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富强。

唐初年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全面实行均田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于,编户齐民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可从政府“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孙继承,另外80亩为“口分田”,受田者终生耕种,死后由官府收回,另行划拨。均田制以这种规定为常态,再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在授田数额上予以区别对待,工商业者授田为“良丁之半”,老人或残疾者授田数额为40亩,寡妻妾以及道士、和尚授田为30亩,等等。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

财政史作业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后回答记者有关政府改革的提问时说:“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要求:以《惊心动魄财政史》为题(可加副标题),围绕上述温总理的话,并引用财政史实写一篇论文。3000字以上。

[参考文章]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

《试析“惊心动魄”财政史》

《惊心动魄的财政史》

《从秦到清财政史探秘》1-8

《从秦到清财政史探秘》9-11

中国财政史研究

中国财政史研究

中国财政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财政制度

1.封建经济时期:封建经济时期的中国财政制度主要以天子为核心,分封诸侯,并依据封地的大小来确定财政职责和税收征收标准。在这一时期,税收制度主要有封建贡赋制、均田制、租庸调及举一等制度。财政职责方面,天子负责中央财政,诸侯负责地方财政。

2.儒家经济时期:儒家经济思想在中国影响巨大,儒家强调天子的道德义务和臣民的责任,这种思想对中国财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财政制度主要体现在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上,郡县官员具备税收征收和管理土地的权限。

3.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财政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宋代推行了税赋制度,首创了一律钞票,并建立了太平军,加强了财政管理。元代扩大了农民赋税的范围,并实行了以货币税为主的税制。明代采取了以兵费为主的军户制度,并设立了户部来管理军户和征收税赋。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的财政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直隶厅、户部和财政部来加强财政管理。

二、近代财政制度

1.清末民初财政制度:清末民初是中国财政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清末政府推行了短期财政和长期财政。短期主要包括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长期主要包括兴办海关、银行、邮局等事业,以及推行新税制和财政管理体制。

2.民国时期财政制度:民国时期中国财政制度日益深入。财政制度主要体现在税制和财政管理上。税制方面,民国政府逐步废除了封建遗留的

赋役、钱粮和行额等税种,推行了直接税、间接税以及专门税等税种。财政管理方面,民国政府成立了财政总署来负责财政事务,并加强了财政目标的管理和预算体制的建立。

总结起来,中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古代财政制度集中体现了封建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财政制度则逐步完善,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的深入,中国财政制度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也是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财政政策论文范文,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些财政政策论文的写作手法。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一篇: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

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的品质的同时,大量的废气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目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重要发展目标。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大国,深入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推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对我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

从人类开始钻木取火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离不开火的同时,也与碳基能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煤炭和石油等工业资源,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应用,是温室气体的排量快速增加。财政政策,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围绕节能降耗,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发展低碳城市,促进低碳经济政策快速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

2019-09-24

第⼀阶段是20年代⾄40年代末即1949年10⽉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法,注重传世⽂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些不同于《汉书·⾷货志》、《通典》、《⽂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册(⽆锡⼤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赋史。抗⽇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赋整理、⽥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柱的⽥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中国⽥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赋制度》(上海⼤学⽂学院,1933年)、徐⼠圭《中国⽥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定影响的专著。程滨遗等编纂的《⽥赋会要》第⼆篇《⽥赋史》上册和马⼤英等编纂的《⽥赋会要》第三篇《⽥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赋沿⾰,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弁⾔》)。层⾯较多,视⾓亦⼴,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不过,此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学者尚少,专题研究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选题较狭⼩,征引资料多据习见的传世⽂献。特别是由于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刊⾏的中国财政通史著作⼤多还谈不上能对古代财政史作整体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

财政学专业研究论文

财政学专业研究论文

财政学专业研究论文

作为财政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对财政学的研究深感兴趣。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和经济管理的学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论文中,我将从财政学的角度探讨两个重要的议题: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可持续性。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手段影响经

济发展的策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它通过刺激有效需求、促进投资和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然而,财政政策并非一刀切的方案,需要根据经济情况和目标进行调整和补充。

首先,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经济环境。在经济低迷时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应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可以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拉动经济活动。然而,当经济达到高速增长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收缩效应可以防止过热和通胀。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可以控制需求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财政政

策的可持续性指的是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以确保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高债务水平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会增加债务偿还压力,减少政府对公共投资的资金。因此,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需要通过合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债务管理和结构性改革来实现。

此外,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社会公平和经济

平衡。财政政策应该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并避免加剧社会和经济的不平衡。例如,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而支出政策可以关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领域,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形式,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方式,也是实现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篇1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财政政策

摘要: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财政正常在作为市场宏观经济调控最主要的措施,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已经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和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完善我国区域财政政策,才能确保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是就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财政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财政体制

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天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东部现行、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的整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

1.1自然地理存在差异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部分的沙漠、石川、冰川、草原等地理环境,而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拥有平缓的地势,进行港口和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建设。这一现状不仅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活动开展的成本。

1.2市场经济体制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

中国财政制度史

中国财政制度史

中国财政制度史

中国财政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那时的财政制度主要是依靠土地税和赋税来维持国家开支。

在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税制开始形成,政府征收田赋、奴隶赋等各种形式的税收。这些税收主要用于贴补国家开支和军费,维持社会秩序。然而,由于赋税太重,社会负担过大,导致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财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唐代以后,朝廷开始采取均田制,按田地面积征税,取代了以往的赋税制度。此外,货币制度也开始发展,税收不再完全依赖于土地,而是包括了对贸易、商业的税收。

明朝时期,财政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即统一由国家征收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税收,取消地方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六部制度,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进一步规范了财政制度。

清朝时期,财政制度也有所变化。清朝实行两税法,即由国家征收田地和手工业的税收。这一制度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也导致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加重,造成社会不稳定。

近代以来,中国财政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实行了一系列新的财政制度,例如废止两税法,改为照价征税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

国财政制度再度发生变化,实行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财政制

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建立了税务部门,加强了对税收的管理。此外,财政制度也逐渐实行市场化,通过税收调节和国债发行等手段维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总体来说,中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从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到现代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地变革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中国财政制度还将继续发展和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

财税的发展简史范文

财税的发展简史范文

财税的发展简史范文

财税发展简史

财税制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介绍财税发展的历史。

古代财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出现在早期文明社会。最早的财税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古埃及,人们通过征收农业税、工艺品和畜牧品收税来维持国家运转。而在巴比伦,税收主要是以农作物形式征收,并按比例分配给各地贵族和官僚。

古代中国也有自己的财税制度。夏、商、周时期,税收主要以农产品形式征收,用于维持王室和统治集团的活动。随着秦统一中国,财税制度得到较大的,实行统一的货币和等级税制,为中国历史上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财税制度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在欧洲,封建贵族对税收拥有极大的控制权,农民和小商贩都需要向贵族支付税款、报酬和租金。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财税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18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工业化进程。于是,英国政府开始征收更多的税款,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税收管理体系,实现财政赤字的平衡,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基础。

19世纪的法国是另一个财税制度变革的典范。在法国大革命后,国家财政陷入混乱,无法满足国家的建设需求。为了财税制度,法国政府通过评估土地价值来征收地产税,并引入了现代化的财产税制度,使得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

近代中国的财税制度始于清末。光绪年间,江苏省试行地税和鹰厂税两项财税新法,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而辛亥革命后的新中国,财税制度更加深入。派遣洋务人员的提议和日本军事占领时期的推动,使得中国开始实行现代财税制度,并逐渐建立了包括税务和财政在内的财税体制。

财政学小论文

财政学小论文

财政学小论文—市场需要政府的协助

众所周知,当今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有市场机制也有政府行政机制。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国家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政府管的太多,政府应该放手将一切都交给市场,让市场来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是不是真的应该将一切交给市场呢?有人这样说: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纯粹形态的市场经济,也不存在纯粹形态的计划经济,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只是理论抽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都在不同围、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也都在不同围、不同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政府与市场在各自作用的领域中,都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按照这样的说法的话,那么我们国家当今的市场经济应该很好了才对,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存在呢?真的是因为有国家的干预么?那么纯粹的市场经济真的不可能达的到么?曾经有位教授举过这样的例子:在一个市里有好几家医院,然后在一次政府财政发放补贴让全市的市民可以享受免费注射疫苗,然后在这种时候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将钱款拨到某个医院让市民到那个医院去注射疫苗。二是弄个条子或者别的什么分发到市民的手上,让市民随意选择到市的任一家医院注射疫苗,然后再让各个医院拿着收到条子或者其他东西到政府财政部门去领钱。第一种方法,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控制,其市民只能按照政府的要求到指定的医院去注射疫苗。(补充一下,此疫苗必须分期注射三次才能完毕)于是,不管这个医院的医疗环境如何,也不管这个医院的医生以与护士们对他们的态度如何,他们也只能忍受着。相反,第二种方法的话就是政府将这件事交给市场来解决,政府不再全权插手,然后市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市的任一家医院注射疫苗,如若他去的第一家医院环境太差或者那些医疗人员态度很恶劣,他第二次就可以选择其他的医院而放弃他去过的第一家医院,而这些服务质量不好的医院也会因此而失去它的病人,于是它就会为了争取病人而改变他们的态度,然后来到这些医院的市民们也能有一个愉快的体验。听到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市场真的是太好了,就让政府放手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吧。可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我刚才所举的这个例子的细节,不管是政府完全控制的时候还是政府把那件事交给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政府的控制并没有完全消失。别的先不说,如果政府财政直接将钱款分发给市民然后其他完全不管,那么市民前往医院花钱要求注射疫苗的时候医院完全有可能要求来到该医院的市民一次付清三次疫苗的费用,如果这市民拒绝一次付清医院则可以毫无顾忌的拒绝为其注射疫苗,此时市民为了身体健康将会不得不承受医院的要求,于是这又回到了之前的第一种情况。相反,在第二种情况下那样,政府给予适当的调控,比如说之前说的分发条子之类的东西,并不直接将钱款分发下去,于是医院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财政制度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机构、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等方面。在清代,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本文将从清代的财政机构、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清代财政制度的特点和变革。

首先,清代的财政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中央财政机构包括户部、军机处、工部等,地方财政机构则包括省县一级的财政衙门。这些机构在税收、预算、支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清朝政府的财政运转。

其次,清代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土地税、田赋、商税、盐税等。这些税收项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调整和改革。比如,康熙年间实施了盐法,雍正年间进行了田赋调整,乾隆年间进行了商税改革等。这些改革都对清代的财政收入和财政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清代的财政预算主要包括国家年谱、省县预算等。清朝政府在每年的预算中明确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稳定和运转。

最后,清代的财政管理主要包括财政监督、财政改革等。清朝政府通过设立专职监察机构、加强审计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财政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总的来看,清代的财政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当时仍然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发展。清代的财政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也为后来的财政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清代财政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支出过大的矛盾。由于清代政府长期奢侈、军费过重,对外战争不断,财政压力巨大。加之土地税和其他赋税的压迫,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加剧,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这也成为了清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历史故事

财政历史故事

财政历史故事

在古希腊时期,有名的历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苏格拉底,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这个概念被后来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所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与财政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历史发展到现代,繁琐的财会管理风格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和精确的管理手段,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在19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步,生产力出现巨大的增长,国家财政体系得到改革和优化,根据一定的规划、目标和政策,出台更加严格的预算规范。举个例子,1895年,德国财政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预算流程得到严格的规范,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管理财政资金,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

到20世纪中叶,财政历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财政体系日新月异的变化,管理国家财政资源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财政统计学,财政计划学等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保障和完善财政体制,促进财政历史的发展。

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

中国的财政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在封建社会中,财政制度主要

围绕着皇帝和地方官员之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展开。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

是土地私有制,通过收集地租和田赋来维持国家的运作。此外,各种财政

税收,如关税、商税、工匠税等也开始出现。

清代则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制度,奠定了中国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康

乾盛世的清代实行了“均输法”,即按照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征税,具有一

定社会公平性。此外,清代还注重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来增加财政收入。

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财政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化。20

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逐步财政制度。1911年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中央银行,并试图整顿国家财政,但由于政权更

替和重重困难,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市场化阶段,财政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税制、地方财政制度等,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要。同时,财政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如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预

算管理等。

总之,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

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对

财政制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为

今后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财政学论文参考范文

财政学论文参考范文

财政学论文参考范文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必修课.和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相比,由于非财政学类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向和学生知识结构培养方面有所不同,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模式和方法也应有所差异。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财政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学论文范文一:乡镇财政管理下经济发展完善策略

摘要:通过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乡镇发展过程中的意向重大议题。目前的形势,尤其是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只有打破传统的、制约财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方可使乡镇财政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物质基拙。本文将从思想和职能转变、做实财政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就如何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优化措施;经济发展;研究

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是上传下达的重要纽带,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乡镇对财政加强管理是其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乡镇政府对社会整体管理逐渐向人性化方向转变,而且也体现了其对经济发展管理的和谐化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乡镇财政的财政管理好坏,决定着经济发展,也关系着本乡镇的社会发展进步性。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求通过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加强思想重视,转变政府职能

以目前乡镇农民和经济发展对财政的需求为基础,不断加强思想重视、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从思想层面上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认识,来引导政府行为坚持“人本”的理念,将腐败行为和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可使其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加强乡镇财政职能建设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政府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财税史论文3

中国财税史论文3

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研究

来源:财政史研究第四辑作者:刘琦黄天华发布时间:2012-06-24

民国时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是经济现代化的转折时代,从实践角度衡量,民国财政史极其短暂,还没有发扬光大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其短暂并没有掩饰其成就的辉煌和历史地位。由于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社会经济动荡不已,政治经济体制急剧转型,国家财政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但是,战乱不堪的局面并没有阻碍时人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执着探索、研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经济学者和学术著作。近年来,对民国时期财政史研究出现许多优秀研究著作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包括外债、货币、税收等,1[1]但是对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而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制定、实施对民国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别是战时财政有着重要的影响,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实施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专卖制度的移植性借鉴和历史性变迁、并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整合而成的结果,鉴于此,本文对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做一粗

浅介绍。

一、专卖制度概述

(一)专卖制度的内涵

“专卖”一词的使用据有关学者考证最初来自于日本,2[2]尽管我国古代统治者2600年前业已采用相应的敛财之道,但那时的称谓为“榷酩”。专卖制度,称禁榷制度,禁乃禁止之意,榷字原意是独木桥,具有独自拥有的意思。实行榷禁的商品由政府垄断经营,禁止或部分禁止私人经营。作为一种制度演进,禁榷制度(专卖制度)和我国的中央集权的王权政治架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没有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就没有专卖的出现,中国税务词典新编对“专卖”的解释是“国家运用政治权利对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或二者之一)实行垄断的一种经营形式,它表面上没有向消费者征税,但实质上在垄断过程中运用专卖价格可以获取高额收收入。”3[3]所以古时“专卖”有时又称官营。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专卖(Public monopoly)即官卖,有时称财政独占(Finacal monopoly),政府为财政上之理由,意为财政之增收,将一种物品收归政府贩卖,“政府独占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中国财政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从传统的天下

为公,到开放改革的市场化,再到最近几年的金融创新,中国财政一直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阐述中国财政发展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演变

1.古代财政体制:天下为公

中国古代财政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封建时代和帝国时代。封建时代的财政

体制主要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管理。到了帝国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出现,官僚化、等级制度也逐渐形成。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在财政活动方面具有绝对权力,古代的财政负责人“太守”和“户官”等人的职责主要是向

皇帝报告各地纳贡和税收情况。尽管这种财政体制简单粗暴,但实际上天下为公的哲学思想使得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平均,不会出现现代社会所常见的贫富不均的情况。

2.近代财政体制:国家过度依赖外国资本

到了近代,中国的财政体制逐渐发生了变化。在19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一

系列的战争和造成财政危机的不平等条约,国家面对的国际和国内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清政府逐渐推动金融改革,成立了银行和税务机构,并与外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协议。但不幸的是,这种贷款和外国资本的注入并没有解决国家财政的根本问题,反而割让领土和长期的漏洞草案加重了国家债务的负担。

3.改革开放后的财政体制: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实行市场化的经济政策,财政体制和税制也逐渐趋于市场化。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这也为中国的财政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专业机构,如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管理。这种市场化的财政体制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税法产生的背景

(一)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唐朝以前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和国家牢牢掌握丁男与户数的基础上。

“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是,到唐中朝后期,土地兼并

加剧,土地向各类地主、官僚手中集聚,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这样就难以维持对农

民的授田了,均田制遭到破坏。现存唐代户籍也证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农民授田

的数额越来越严重不足,如齐州多半户均有田30亩,江西彭泽,一户不过10亩、5亩。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

租庸调制的本质是官府向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授田,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缓和社会矛盾。

体现轻徭薄赋和为民制产的精神。同时把农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统治者方便向剥削农民

租税和徭役。封建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小农对抗风险的能力差,官府的赋税压力和

自然灾害的偶然性家具小农的困难,明君盛世小农们还能勉强维持生活,遇到昏庸的皇帝

或者不好的年成,农民们就会破产。豪强趁机兼并土地。小农失去土地却依然要承担原有

的赋税差役责任,小农大量逃亡,形成恶性循环。

(三)传统赋税地位受到新型赋税的冲击

按农田面积征收的赋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到天宝年间,户税钱达二

百余万贯,地税粟谷达一千二百四十余万左右,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和传统的赋税比重大

约相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赋税的地位。

(四)安史之乱激化了社会矛盾

安史之乱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大量人口为了逃避战乱向南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

二次大人口南移,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分布格局,加大了征税的难度;唐政府忙于战争放松

了对户籍制度的监管,大量人口乘机投靠佛门寺院封建势力,逃避租税,使得纳税总额大

大减少;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地方独立性大大加强,个地方纷纷用各种名目摊派,

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的武装起义,

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秩序,推动了附属制度的改革。

两税法产生条件

第一为防止客户避税在开元时增括籍外逃户以使他们同主户一样纳税两税法则以法令形式规定不论主户客户一律按规定缴纳各税

第二户税征收问题春秋鲁国初税亩以后几经变迁或税丁或税户隋及唐初以人丁为本。唐初的户税地税以及均田制的先贫后富原则都充分考虑到按民户土地资产情况而定

第三安史之乱发生后为保证军国所需面对因土地变易人口转移而导致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推行肃代两朝先后用第五琦刘晏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

两税法起始时间

建中元年从杨炎提出改革旧的赋税制度的建议德宗在正月改元时宣布改革税法五日下文批准两税法的原则精神到二月朝廷有关部门按照德宗旨意拟定出全部方案从而完成了由建议-原则批准-制定条例-颁布实施这一全过程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

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

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1 国家财政支出原则是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即在确定第二年的

财政征收总额时先要对国家各项经费开支进行估算以此确定征收总额再按一定比例下达全国组织征收通过此原则朝廷总揽财政收支大权把国家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

2 纳税人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即以各地现居人口为纳税人以保

证户税的稳妥可靠也可杜绝偷漏税行为的发生

3 课税依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居户土地资产多少分成若干等级进行征收照顾了人民的

负担能力

4 税率户税按九等分摊地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基准按比例分摊商人按其收入征三十

分之一的税关于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的规定因系战乱之后变动很大所以中央有关部门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根据旧的征税数额和居户等第钱数为夏秋两税这同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的规定是有差别的也并不符合量出制入原则

5 完纳期限分夏秋两次交税夏税不得晚于六月底秋税不得迟过十一月底

6 纳税物品原则上户税交钱地税交实物但在实际交纳时要按当时国家规定或折钱或折其他

各物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7 鳏寡孤独及赤贫者免征

8 原来的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的征收制度作废如在两税外擅自加征者以违法论处

9 按起请条所说还有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其黜陟使每道定税讫具当州应税都数及征纳期限

并支留合送等钱物斛斗分析奏闻就是说在每道定税时即根据制度规定将该地的赋税收入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支留给州县的经费包括官员俸禄供军费用馆驿费行政经费及杂给钱用送使部分虽不是州县所能定的是黜陟使根据中央规定包括使节官员俸禄军将兵卒的衣粮菜蔬赏赐器械维修以及其他杂项支出在中央则表示为供内费和供外费

两税法的不足

(1)税负不合理。两税法创行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而是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故而只是简单地把一切征敛总括在两税之内,并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基准,各道各州按照所掌握

的旧有数额进行摊派征收,根本就没有斟酌过地区之间的经济状况、税负的平衡调节。同

样土地同等户第,税额却大相径庭,税负畸轻畸重,无视合理负担的原则。真可谓“总无

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立法犯法,法外加征。两税法失败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立法者枉法。建中元年颁行两税法时,德宗的诏令可谓字字千金:“自艰难以来,征税名目颇多;今后处两税外,

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可是,下征召令者正是毁征召令者也。建中二年,两税法颁布的

次年,财政入不敷出,德宗不仅提高了两税赋额,还开征了新税。建中三年,淮南节度使

陈少游奏请将本道两税钱每千钱增收两百文,德宗不仅准奏,为此还下诏全国各道将正供

税率一律提高20%,同时还把盐价一斗提高一百钱。此闸门一开,各种苛捐杂税,犹如洪

水猛兽,纷至沓来。立法者犯法,这是两税法失败之根本所在。

(3)折钱纳物,额外剥盘。初定两税法时,以货币计税,百姓必须以钱币纳税,但由于受到形势发展和现实条件限制,实际纳税时,却采取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课税方式。如此,物

价的变动对纳税人的负担就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