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财政史论文

中国财政史论文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作者:郑雅云班级:财政2011-2班摘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我国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土地税方面,唐朝先后出现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这两种比较完善的土地税制度。

公元775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即是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的转折点,也是土地税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的重大转折点。

关键词: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利与弊;财政改革Rent room for modulation and the two-tax system in the Tangdynasty作者英文:Zheng Y ayun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was a feudal society in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 it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history. In terms of land taxes, rent room for modulation has appear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two-tax system both a better system of land tax system. Turning point in ad 775 by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rebellion" that is, room for modulation to a turning point in the two tax law changes, is also generated by the population as the main tax property taxes as the main criteria to the major turning point in the transition.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 rent room for modulation; two-tax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iscal revolution一、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在当时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描述唐朝初期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唐帝国的富强之路[摘要] 唐代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从财经历史角度上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清唐帝国无与伦比富强的财经方面原因。

[关键词]唐帝国财经史富强[正文]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商、汉、唐。

商最初是一个部落,善游牧和经商,在被周推翻之后,部落中相当多的族民重操旧业,开始经商,以至此以后在中国,凡是从事贸易买卖工作的人士都被称作“商人”;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故当代多数中国人被称为“汉族”;唐是世界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帝国,所以海外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

唐宋时期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唐宋时期大约为公元600年至公元1300年,之前有隋,之后有元。

有唐之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东西方三国鼎立的局势,欧洲的法兰的王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东亚的唐帝国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盛的三大文明。

唐代的历史成就是财经实力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手段成熟的结果。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具备世界性影响的时期,“大唐盛世”实至名归,迄今仍引起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然而唐朝为什么这么富强?财经历史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看清历史的所以然,看清纷繁复杂的各种历史表象之下蕴含的驱动力和发展脉络。

正如财经的优势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并且必然是财经的发达,才能成就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富强。

唐初年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全面实行均田制度。

制度的核心在于,编户齐民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可从政府“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孙继承,另外80亩为“口分田”,受田者终生耕种,死后由官府收回,另行划拨。

均田制以这种规定为常态,再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在授田数额上予以区别对待,工商业者授田为“良丁之半”,老人或残疾者授田数额为40亩,寡妻妾以及道士、和尚授田为30亩,等等。

关于财政学论文精选

关于财政学论文精选

关于财政学论文精选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我国高校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有利于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特色化培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政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财政学论文范文一:地方财政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地方财政政策1.扩充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综合财力的持续增强,各个财政机构颁布有效的资金筹集举措,重点调节支出结构体系,扩充文化产业财政投入。

依据资料显示,我国在2008年投入于文化事业的财政总额高达两百五十亿元,实现了百分之二十的增长,第二年该项投入增加二十六亿元之多,实现了百分之十的增长。

由此类数据不难看出,近期由中央直至地方,有关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显著高出了同级财政经费投入的平均增幅。

不断扩充的财政投入令文化产业面临了广阔的发展机遇,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我国应持续扩充经费投入。

然而,伴随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更新,文化领域内政府单位职能渐渐实现了管办分离,也就是由以往的政府一体化管办渐渐向着逐步分离的方向发展。

更多的文化产品要源自市场,即便在公共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管理层面,政府单位亦应扩充财政投入支持。

具体方式上,无需沿用直接生产的传统模式,而改用招标管理以及市场化采购等方式应对,进而更新以往政府包办一切文化产品的陈旧做法。

2.深化财政分类,促进文化体制全面创新为促进文化体制全面创新,应稳步落实贯彻我国有关深化文化制度改革的工作意见,依照政企分开以及管办分离的工作原则,提升改革更新力度,积极应用财政政策方式有目标、按部就班的促进经营文化机构改制转变,进而开创形成一大批具备较强实力以及精神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令其变成文化市场之中的主导关键,推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全面发展。

具体来讲,首先应推进工艺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更新,通过竞争管理以及激励制度,促进人事管理、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全面更新。

应稳步积极的推动经营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发展,创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2019-09-24第⼀阶段是20年代⾄40年代末即1949年10⽉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法,注重传世⽂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些不同于《汉书·⾷货志》、《通典》、《⽂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册(⽆锡⼤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东书局,1948年)等。

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赋史。

抗⽇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赋整理、⽥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柱的⽥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中国⽥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赋制度》(上海⼤学⽂学院,1933年)、徐⼠圭《中国⽥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定影响的专著。

程滨遗等编纂的《⽥赋会要》第⼆篇《⽥赋史》上册和马⼤英等编纂的《⽥赋会要》第三篇《⽥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赋沿⾰,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

财政学论文精选范本

财政学论文精选范本

财政学论文精选范本财政学覆盖面较广,是一门交叉的综合类社会学科。

而当代的财政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财政现象,并以此为前提探寻公共财政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财政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学论文范文一: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一、当前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基础理论课,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将经济理论与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起来,因此,财政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将专业学科较好衔接起来,使学生在整个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

但是,目前在一些高校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有些学校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两门课程同时开设,使学生在学习财政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知识点没有办法深入了解。

财政学相关理论更多是在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上的运用,同时开设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比较抽象,无法融会贯通。

另外,有些高校在大一就开始财政学这门课程,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一些非财税专业,在没有任何财税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难度很大。

大一期间更多开设的是一些专业基础类课程,比如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虽说财政学也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但缺乏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使整门课程听起来有点“听天书”的感觉,很多学生学习时间仅限于上课时间,所以虽然开设了财政学这门课程,但是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方法稍显单一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许多高校多媒体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教学可以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板书,尽管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教学模式仍较为陈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还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式,仍然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消化所学内容,教学效果可能更差。

到考试的时候,又出现考试考笔记、学生背笔记的恶性循环,这样教学方式下,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财政学专业研究论文

财政学专业研究论文

财政学专业研究论文作为财政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对财政学的研究深感兴趣。

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和经济管理的学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论文中,我将从财政学的角度探讨两个重要的议题: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可持续性。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手段影响经济发展的策略。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它通过刺激有效需求、促进投资和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财政政策并非一刀切的方案,需要根据经济情况和目标进行调整和补充。

首先,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经济环境。

在经济低迷时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应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可以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拉动经济活动。

然而,当经济达到高速增长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收缩效应可以防止过热和通胀。

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可以控制需求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指的是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以确保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

高债务水平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会增加债务偿还压力,减少政府对公共投资的资金。

因此,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需要通过合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债务管理和结构性改革来实现。

此外,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社会公平和经济平衡。

财政政策应该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并避免加剧社会和经济的不平衡。

例如,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而支出政策可以关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领域,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二、财政可持续性财政可持续性是指政府在长期内能够稳定地满足财政需求,并保持债务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要素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债务管理。

实现财政可持续性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财政收入是财政可持续性的基础。

国家需要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多样化的税收体系可以有效分担税收负担和降低经济扭曲。

财政论文范文

财政论文范文

财政论文范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

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时,通过消费和投资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总产出增加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数学模型来展示乘数效应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挤出效应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五、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若干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财政政策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

六、政策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合理控制财政赤字,避免过度依赖财政刺激;其次,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七、结论财政政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分析和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 Barro, R. 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 103-125.[2] Alesina, A., & Perotti, R. (1995). Fiscal expansions and fiscal adjustments in OECD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10(21), 207-248.[3] Romer, C. D. (2016).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4), 1-21.。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财政制度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机构、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等方面。

在清代,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

本文将从清代的财政机构、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清代财政制度的特点和变革。

首先,清代的财政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财政机构包括户部、军机处、工部等,地方财政机构则包括省县一级的财政衙门。

这些机构在税收、预算、支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清朝政府的财政运转。

其次,清代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土地税、田赋、商税、盐税等。

这些税收项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调整和改革。

比如,康熙年间实施了盐法,雍正年间进行了田赋调整,乾隆年间进行了商税改革等。

这些改革都对清代的财政收入和财政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清代的财政预算主要包括国家年谱、省县预算等。

清朝政府在每年的预算中明确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稳定和运转。

最后,清代的财政管理主要包括财政监督、财政改革等。

清朝政府通过设立专职监察机构、加强审计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财政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总的来看,清代的财政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当时仍然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发展。

清代的财政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也为后来的财政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清代财政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支出过大的矛盾。

由于清代政府长期奢侈、军费过重,对外战争不断,财政压力巨大。

加之土地税和其他赋税的压迫,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加剧,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

这也成为了清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清代财政制度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财政制度的局限性和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官员和地方豪强常常借助财政制度进行敛财,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挪用。

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
中国的财政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财政制度主要
围绕着皇帝和地方官员之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展开。

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
是土地私有制,通过收集地租和田赋来维持国家的运作。

此外,各种财政
税收,如关税、商税、工匠税等也开始出现。

清代则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制度,奠定了中国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


乾盛世的清代实行了“均输法”,即按照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征税,具有一
定社会公平性。

此外,清代还注重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来增加财政收入。

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财政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化。

20
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逐步财政制度。

1911年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中央银行,并试图整顿国家财政,但由于政权更
替和重重困难,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市场化阶段,财政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税制、地方财政制度等,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要。

同时,财政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如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预
算管理等。

总之,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
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对
财政制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为
今后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关于财政学论文

关于财政学论文

关于财政学论文财政学教学被纳入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教育体系中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经济只是人类活动的组成之一,财政的影响远超出了经济范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政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财政学论文范文一: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探索1乡镇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我国的税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乡镇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和以前有了一定的差别。

首先表现在财务管理人员的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适应机构改革的发展,财政部门重新对人员进行了优化组合,提高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其次是财政管理的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的那种以农业税收为主的政策,逐渐演变为把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入到农民身上,实行惠农政策。

最后是财务管理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统一实行“乡财县管”的措施,所以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上也与过去有所区别。

2我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2.1违法乱纪现象严重乡镇财政部门违法乱纪现象较为严重。

首先财政收入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因为按照当前的财政制度,在进行收入核算时,应该按照本年度的收入来进行的,但是多数乡镇财政部门却把它计入暂存账户,使预算收入和实际收入产生较大差异,这样可以实现隐藏收入的目的。

其次是财务管理中存在大量的滞留专款,这些款项如果拨付不及时的话,会转入到其他的账户中,这样乡镇就可以随意调动这些资金。

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淡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他们在对财务进行核算时,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改善这种现状。

2.2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当前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

很多乡镇在进行资产核算时不够详细具体,经费支出也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制度来进行规范,所以核算工作总是会出现偏差。

对于各方面的支出情况,乡镇财政都缺乏统一的标准,财政制度的建设也不够完善,所以在执行时随意性较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乡镇的财政部门很难提高其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中国财税史论文3

中国财税史论文3

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研究来源:财政史研究第四辑作者:刘琦黄天华发布时间:2012-06-24民国时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是经济现代化的转折时代,从实践角度衡量,民国财政史极其短暂,还没有发扬光大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其短暂并没有掩饰其成就的辉煌和历史地位。

由于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社会经济动荡不已,政治经济体制急剧转型,国家财政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但是,战乱不堪的局面并没有阻碍时人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执着探索、研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经济学者和学术著作。

近年来,对民国时期财政史研究出现许多优秀研究著作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包括外债、货币、税收等,1[1]但是对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

而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制定、实施对民国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别是战时财政有着重要的影响,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实施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专卖制度的移植性借鉴和历史性变迁、并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整合而成的结果,鉴于此,本文对民国时期专卖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做一粗浅介绍。

一、专卖制度概述(一)专卖制度的内涵“专卖”一词的使用据有关学者考证最初来自于日本,2[2]尽管我国古代统治者2600年前业已采用相应的敛财之道,但那时的称谓为“榷酩”。

专卖制度,称禁榷制度,禁乃禁止之意,榷字原意是独木桥,具有独自拥有的意思。

实行榷禁的商品由政府垄断经营,禁止或部分禁止私人经营。

作为一种制度演进,禁榷制度(专卖制度)和我国的中央集权的王权政治架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没有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就没有专卖的出现,中国税务词典新编对“专卖”的解释是“国家运用政治权利对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或二者之一)实行垄断的一种经营形式,它表面上没有向消费者征税,但实质上在垄断过程中运用专卖价格可以获取高额收收入。

”3[3]所以古时“专卖”有时又称官营。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专卖(Public monopoly)即官卖,有时称财政独占(Finacal monopoly),政府为财政上之理由,意为财政之增收,将一种物品收归政府贩卖,“政府独占制造乃至贩卖之利润。

关于财政学的论文

关于财政学的论文

关于财政学的论文国家支配社会较多份额的资源,决定了必须有专门的学科对此加以研究。

财政学具有天然比较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政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财政学的论文范文一:乡镇财政依法理财服务发展思考摘要:自2000年我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的理财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逐渐淡出农业税收征管的同时,落实民生政策,发放涉农补贴,服务“三农”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加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对乡镇财政依法理财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仅就乡镇财政如何依法理财,谈一点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乡镇财政;依法理财;服务;发展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环节,直接面向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其建设水平和管理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依法理财水平的发挥。

早在2005年,财政部就印发了《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现“法治财政”的目标。

《意见》同时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以说,提高乡镇财政的依法理财水平,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关系到党和国家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首先乡镇财政人员应具备依法理财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乡镇财政人员是依法理财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具备依法理财的能力。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建立牢固的思想基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镇财政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及近期中央的重大经济工作部署,特别是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深刻把握乡镇财政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程中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务求在思想及认识上有新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乡镇财政工作,为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运作的学科,涵盖了公共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财政学论文主题:
1. 政府财政稳定性的研究:探讨政府如何通过税收和支出来维持财政稳定,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变化。

2. 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分析不同国家对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探究其目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3. 公共支出效率的评估:研究政府如何有效利用公共财政资源,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税收制度的研究:分析不同国家的税收制度,包括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税等,以及这些税收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 政府债务管理:研究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偿还方式等,并分析其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 财政政策的影响评估:通过实证方法,评估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7. 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分析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探讨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政府决策。

上述只是一些初步的财政学论文主题,具体的研究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研究。

有关财政学的论文

有关财政学的论文

有关财政学的论文财政学的多元化特点要求财政学教学方法必须更加多样化,并且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财政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财政学的论文范文一: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在国际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性产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低的提高,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转型,就需要有效的财政政策的支持,而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的支持和引导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些产业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不少成就,有效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并没有跟上脚步,这一环节的落后直接影响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而且有很多企业盲目投资新兴产品,没有对其合理评估,造成各方面的浪费。

因此,在欢呼新兴产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不足,政府也要引起注意,积极力量鼓励科技创新。

二.我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一)财政支出政策1.财政直接投资我国对于新兴产品的投入大部分是通过拨款给相关企业实现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甚至是依赖于科技创新,而技术创新往往在有其前沿性的同时也有风险性,导致这样的产品在研制前和投入生产时集资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出面提供相应资金保证产品顺利研发。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针对个人和企业的一项政策,主要包括相对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等,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通过补贴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通过补贴鼓励公司坚持发展新兴产品,投入更先进的技术,逐渐调整资源配置结构,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财政发展史这一重要课题。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天,我将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梳理我国财政发展史,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份丰富的知识盛宴。

一、古代财政发展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尚未形成,国家财政主要以征税为主。

当时,征税对象主要是农业,征税方式有实物税、力役税等。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改革财政制度。

齐国管仲提出“轻重之术”,主张通过调节粮食价格来控制国家财政。

楚国吴起实行“法治”,强化征税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财政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财政制度相对混乱。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地方官员俸禄等方面。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财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实行“均田制”,推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

唐朝实行“两税法”,进一步规范税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二、近现代财政发展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财政陷入困境。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振兴国家财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

这一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北洋政府实行“新税制”,试图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国家财政仍然困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财政发展奠定基础。

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财政思想史论文

财政思想史论文

财政思想史中看文化对财政政策的作用姓名:金云波学号:20110244224 班级:税务二班财政思想史中看文化对财政政策的作用作者:金云波引言:本课题的引入,源自于老师课题的讲解与课下知识的涉猎。

本人自己原来就有一点萌芽的感觉,新近又学习老师讲解的古代财政的历史与变革,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对财政思想史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现实意义有了系统的重新的认识。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只能进行认识和反思,没有很多的创新和开拓,不过也能提供发现内在规律的办法,为同学对古今中外的研究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感谢老师的教导。

内容提要:财政政策的制定,依赖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各方面的影响,历来的学者都聚焦在生产力、政治体制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上,但是我更察觉到了有一种绵软而恒久坚韧的影响,那就是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相互的显示着自己的特色与不同,而各民族派系自我却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我觉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本论文对财政中文化的探讨,希望能发现文化的影响,为理解财政政策的选择提供另一种角度,也为今后的财政政策选择关键字:财政政策文化影响借鉴正文:历史是人类的存在的一种过程的轨迹,人类的经验只能从历史中获得,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历史之中。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研究一门学问,必须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必须认真对待它的历史。

财政思想史,是财政政策的历史,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与研读,可以借鉴经验,反思我们的行为,甚至为现在的财政政策提供启发。

一、很多被社会公认的或者已经深入心里的习俗或者习惯,就没有必要去改变也不能去改变。

如不顾这些照搬照学无特色的政策,那么政策很有可能因阻力太大而难以实施。

火车道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米,但是为何是这样的哪?原来,古代罗马战车两轮之间的距离被统一设定为这个数字,为两匹马臀部宽度之和,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端,英国的车轮和道路宽度延续了这个标准,在英国人发明火车、铁路之后,这一标准被继续沿用,直到今日。

财政支出历史考察论文

财政支出历史考察论文

财政支出历史考察论文经典作家的财政支出观与其国家观紧密相关。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的收入分配及其支出分配导源于国家职能,并且是国家全面履行其职能的一个工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交纳费用—捐税。

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

但是现在我们却十分熟悉它了。

随着文明时代的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用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

”精典作家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财政与国家的关系,它不仅表明财政的职能是服务于国家”公共权力”,而且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而引致的财政职能的拓展和财政支出分配规模的扩大,进而通过“捐税”和“发行公债”来弥补,以为国家担负的职能提供财力保障。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国家职能既有政治性的职能,也有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社会一般性职能,而国家的一种职能的履行也只能由财政来支持。

马克思指出:“一切一般的,共同的生产条件—只要它们还不能由资本本身在资本的条件下创造出来—必须由国家收入的一部分来支付,由国库来支付。

”马克思这里讲的“一般的,共同的生产条件”即是属于社会的共同需要,显然,马克思将财政支出分配看作是实现国家多种职能的重要工具,财政与国家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经典作家并没有仅仅停滞在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一般关系的分析上,而是进一步揭示了财政支出分配关系的实质,认为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整个财政分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恩格斯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

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这种基金都是一个特权阶级的财产,而政治上的统治权和精神上的指导权也和这种财产一起落到这个特权阶级的手里。

”这说明,财政收支分配关系是从社会产品分配关系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它是凭借国家权力实现的,其实质也是为统治阶级或“特权阶级”服务的。

财政的论文

财政的论文

财政的论文关于财政的论文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

第一篇:乡镇财政管理的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财政收入也在不断增多,极大的促进了乡镇各项事业的发展,但随着财政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财政体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农村财政发展的需要,但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对如何规范乡镇财政管理进行研究,以其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促进其有序发展。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规范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乡镇政府财政管理,改进和完善各项措施,积极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财政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很多乡镇在财政管理中仍存在预算管理较差、违规支出较多、会计核算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实施三级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加快推进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近年来,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组织收入向支出管理和服务“三农”方面转移,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专项资金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调研发现,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人员大量分流,有些财政所变成了乡镇“财务室”,造成乡镇资金监督乏力;长期手工记账使基础数据积累不全;人员队伍不专业、不稳定、交叉使用。

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基层财政职能弱化,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基于此,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财政所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建设标准和补助政策等,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基本建设和管理工作。

建设过程中,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一是强化指导。

研究出台规范性文本,提出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形象标志、统一色调格局、统一岗位设置、统一服务功能、统一硬件配制“六统一”建设要求,制定了乡镇财政所机构职能、建章立制、业务管理、队伍建设、基础设施“五到位”管理标准,为县乡两级加强财政所建设提供了标尺。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篇1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造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在支农工作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严重制约了财政部门支农工作的开展,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的财政部门支农政策,以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有限,使得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欠缺。

二是按照国家规定,上级财政部门下发支农资金时,当地政府应该拿出相应比例的配套发展资金,以此加大对当地农村的投资力度,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多数县乡财政普遍出现“吃饭财政”问题,地方政府资金紧张,根本无法拿出这部分支农资金。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其农业通常是弱质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小,资金流的不足导致农业无法正常发展。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生产性的资金支出比重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却逐渐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的财政支农资金都用于行政开支、人员供养和大型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对农业本身的生产性支出大大减少,这种现象导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出现较为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的投资支出比例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农业的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无法真正发挥资金的扶持性作用。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财政支农投资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仅涉及的管理部门繁多、协调性差,容易出现重复立项,导致财政支农管理运行成本提高,而且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较大的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税法产生的背景(一)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唐朝以前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和国家牢牢掌握丁男与户数的基础上。

“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但是,到唐中朝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土地向各类地主、官僚手中集聚,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这样就难以维持对农民的授田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现存唐代户籍也证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农民授田的数额越来越严重不足,如齐州多半户均有田30亩,江西彭泽,一户不过10亩、5亩。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租庸调制的本质是官府向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授田,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缓和社会矛盾。

体现轻徭薄赋和为民制产的精神。

同时把农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

统治者方便向剥削农民租税和徭役。

封建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小农对抗风险的能力差,官府的赋税压力和自然灾害的偶然性家具小农的困难,明君盛世小农们还能勉强维持生活,遇到昏庸的皇帝或者不好的年成,农民们就会破产。

豪强趁机兼并土地。

小农失去土地却依然要承担原有的赋税差役责任,小农大量逃亡,形成恶性循环。

(三)传统赋税地位受到新型赋税的冲击按农田面积征收的赋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到天宝年间,户税钱达二百余万贯,地税粟谷达一千二百四十余万左右,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和传统的赋税比重大约相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赋税的地位。

(四)安史之乱激化了社会矛盾安史之乱时期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大量人口为了逃避战乱向南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人口南移,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分布格局,加大了征税的难度;唐政府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的监管,大量人口乘机投靠佛门寺院封建势力,逃避租税,使得纳税总额大大减少;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地方独立性大大加强,个地方纷纷用各种名目摊派,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的武装起义,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秩序,推动了附属制度的改革。

两税法产生条件第一为防止客户避税在开元时增括籍外逃户以使他们同主户一样纳税两税法则以法令形式规定不论主户客户一律按规定缴纳各税第二户税征收问题春秋鲁国初税亩以后几经变迁或税丁或税户隋及唐初以人丁为本。

唐初的户税地税以及均田制的先贫后富原则都充分考虑到按民户土地资产情况而定第三安史之乱发生后为保证军国所需面对因土地变易人口转移而导致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推行肃代两朝先后用第五琦刘晏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两税法起始时间建中元年从杨炎提出改革旧的赋税制度的建议德宗在正月改元时宣布改革税法五日下文批准两税法的原则精神到二月朝廷有关部门按照德宗旨意拟定出全部方案从而完成了由建议-原则批准-制定条例-颁布实施这一全过程两税法的具体内容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1 国家财政支出原则是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即在确定第二年的财政征收总额时先要对国家各项经费开支进行估算以此确定征收总额再按一定比例下达全国组织征收通过此原则朝廷总揽财政收支大权把国家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2 纳税人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即以各地现居人口为纳税人以保证户税的稳妥可靠也可杜绝偷漏税行为的发生3 课税依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居户土地资产多少分成若干等级进行征收照顾了人民的负担能力4 税率户税按九等分摊地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基准按比例分摊商人按其收入征三十分之一的税关于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的规定因系战乱之后变动很大所以中央有关部门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根据旧的征税数额和居户等第钱数为夏秋两税这同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的规定是有差别的也并不符合量出制入原则5 完纳期限分夏秋两次交税夏税不得晚于六月底秋税不得迟过十一月底6 纳税物品原则上户税交钱地税交实物但在实际交纳时要按当时国家规定或折钱或折其他各物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7 鳏寡孤独及赤贫者免征8 原来的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的征收制度作废如在两税外擅自加征者以违法论处9 按起请条所说还有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其黜陟使每道定税讫具当州应税都数及征纳期限并支留合送等钱物斛斗分析奏闻就是说在每道定税时即根据制度规定将该地的赋税收入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支留给州县的经费包括官员俸禄供军费用馆驿费行政经费及杂给钱用送使部分虽不是州县所能定的是黜陟使根据中央规定包括使节官员俸禄军将兵卒的衣粮菜蔬赏赐器械维修以及其他杂项支出在中央则表示为供内费和供外费两税法的不足(1)税负不合理。

两税法创行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而是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故而只是简单地把一切征敛总括在两税之内,并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基准,各道各州按照所掌握的旧有数额进行摊派征收,根本就没有斟酌过地区之间的经济状况、税负的平衡调节。

同样土地同等户第,税额却大相径庭,税负畸轻畸重,无视合理负担的原则。

真可谓“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立法犯法,法外加征。

两税法失败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立法者枉法。

建中元年颁行两税法时,德宗的诏令可谓字字千金:“自艰难以来,征税名目颇多;今后处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可是,下征召令者正是毁征召令者也。

建中二年,两税法颁布的次年,财政入不敷出,德宗不仅提高了两税赋额,还开征了新税。

建中三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请将本道两税钱每千钱增收两百文,德宗不仅准奏,为此还下诏全国各道将正供税率一律提高20%,同时还把盐价一斗提高一百钱。

此闸门一开,各种苛捐杂税,犹如洪水猛兽,纷至沓来。

立法者犯法,这是两税法失败之根本所在。

(3)折钱纳物,额外剥盘。

初定两税法时,以货币计税,百姓必须以钱币纳税,但由于受到形势发展和现实条件限制,实际纳税时,却采取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课税方式。

如此,物价的变动对纳税人的负担就会产生较大影响。

初行两税法,钱轻物重,才有计钱纳绢的规定。

但贞元后,物价迅速下跌,则为钱重物轻,百姓就得负担更多的实物以满足赋税的货币额。

两税负担屡屡加重,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4)“量入为出”导致“横征暴敛”两税法第一次明确提出“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这是财政思想史上的一大突破,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

然而,杨炎只是简单地提出这个原则,却没有深究实施这一原则的前提条件,制约这一原则的劳动者的负担能力以及具体的实施规定和细则。

故而,“量入为出”原则就会很自然的转变为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无限制地加征赋税的手段。

一个很有价值的财政原则被扭曲了,支出毫无节制,收入日趋扩大,直接导致暴敛财富。

两税法的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集中的形势下,对社会产品再分配所做的一次较有特殊意义的改革,它适应了唐中期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两税法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税法实实施是历史的产物。

唐代均田制崩溃后,租庸调制随之而动摇,安史之乱加速这一财政危机,税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中唐后,均田已被私有田庄所代替,农民不断地破产和逃亡,使赋税大量地流失,国家已经无法垄断土地以控制税源。

故而,两税法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法规与制度约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其在中国赋税发展史的积极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2)简化税制。

两税法把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合并于地、户两税,统一征收,税目简单明确,计征固定、方便,百姓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两税法革除了自兵兴后的苛捐杂税以及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集中了纳税时间,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农民缴纳,便于政府征收,“天下便之”。

(3)扩大了纳税面。

两税法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宗旨,规定不分主户客户,不分课户不课户,一律纳税。

不仅官吏地主氏族要纳税,连同被其庇荫的客户,不定居的商贾,甚至世代享有免税特权的寺院僧尼都有负担税收。

纳税户迅速增加,扩大了纳税面,给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4)均平纳税负担。

两税法以田亩资产为本,即“以贫富为差”,资产田亩多者则多征,资产田亩少者则少征,商人同农民一样纳税,致使被兼并的土地也必须负担相应的赋税,而且任何人不再享有免税特权,一律以贫富为差纳税。

这种按贫富等级课税的办法,符合公平的原则,起到了均平纳税人负担的作用。

(5)缓解了国家财政危机。

实行两税法后,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显著地改善。

其一,入籍编户迅速增长。

大历中为130万余户;建中元年即两税法颁布的一年,为380万户。

也就是说,两税法实施后国家所掌握的纳税户迅速增加了。

其二,纳税户增加,国家赋税也随之增加。

史载;大历末年岁入总计为1200万贯,两税法实施后,每年岁入总计都在3000万贯左右,对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具有力挽狂澜的作用。

中国财政制度史纲黄天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财政史孙翊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皇粮国税翁礼华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财政史付志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唐代财政史稿李锦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