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财政管理试析(1)

合集下载

【汉朝历史文化】西汉十大财政国策:抑制富商坚持农本商末

【汉朝历史文化】西汉十大财政国策:抑制富商坚持农本商末

【汉朝历史文化】西汉十大财政国策:抑制富商坚持农本商末第一、抑制富商,坚持农本商末。

天下平定后,高祖便下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绸,不许乘车行路,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使他们经济遭困境,人格受侮辱。

孝惠帝、高后时期,因为天下初得安定,重又放宽对商人的法律,然而商人子孙仍不许当官作吏。

国家计算官吏俸禄和其他用度,向百姓按需收税。

而山林、河川、园囿、陂地、市场的租税收入,以及自天子以下至于大小封君汤沐邑的收入,都作为各主管官员的私人费用,不从国家经费中支出。

所以从山东漕运粮食,以供给京都中的官员,每年不过数十万石。

坚持不增加农民负担。

第二、打击非法制币的不法之徒,最终国家收回制币权。

汉朝建立初期,政府对金融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是觉得秦钱太重不方便使用,令老百姓另铸荚钱,简单规定,一金为黄金一斤重。

那些不守法令、惟利是图的商人囤积居奇以操纵物价,以致物价飞涨,粮价腾踊,米价涨到每石一万钱,马一匹价值百金。

到孝文帝时,荚钱越来越多,而且轻,于是另铸四铢钱,钱文是“半两”,老百姓也可以随意铸钱。

吴是个诸侯国,但它依铜山铸钱,富可与天子相比拟。

邓通是个大夫,因自铸钱,财产超过了诸侯王。

吴氏、邓氏钱遍布天下。

百姓也乘机偷铸,数目很大。

钱越来越多而且轻,货物越来越少而且贵。

半两钱法定重量是四铢,而奸盗人等将钱熔化取铜,使得钱更轻薄,物价更贵。

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奴役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屯积居奇,封君对他们也都伏首低眉,仰仗他们供给物资。

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于是天子与公卿商议,另造钱币以足用,并打击摧折那些浮华荒淫的兼并之徒。

采取三个措施:第一,以白鹿皮一尺见方,饰以绣文,制成皮币,值四十万钱,规定王侯宗室来朝觐聘享,玉璧的价值以皮币确定。

第二,又杂铸银锡制成白金币。

根据“天为龙,地为马,人为龟”的古语,把白金分作三品,第一品重八两,圆形,花纹为龙,名为“白选”,值三千钱;第二品重量较小,方形,花纹是马,值五百钱;第三品又小一些,椭圆形,花纹是龟,值三百钱。

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得以推进与完善的时期。

在漫长而辛劳的统一战争之后,刘邦建立的汉朝维护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也需要庞大的财政收入来维持。

汉代财政制度的建立与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财政制度的建立汉朝财政制度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税收制度、财政组织和货币制度。

首先是税收制度。

汉朝实行了“抄役”和“赋税”两种税收制度。

抄役是对于农民征收劳动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古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汉代还特别注重土地税的征收,通过农业税、地租和著作税等方式,有效地调节了社会财富的分配。

其次是财政组织。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准确并合理运用,汉朝设立了财政机构。

官员被派往各地,从事财政征收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设立了一系列财政制度和规章来规范财政收支,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最后是货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钱作为流通货币,并发行了大量的铜钱。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2.税收政策的制定汉朝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赋税政策、地租政策和著作税政策。

赋税政策是汉朝税收政策的核心。

汉朝通过对地方官员的赋税征收,追求收入的最大化。

并且根据地区的不同,对税收进行差别化处理。

这种税收政策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了稳定的保证。

地租政策是针对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方面的税制。

在汉朝,地租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收入来源。

通过对地租的征收,汉朝政府得以调节土地的使用和分配,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

著作税政策则是对于才华人士的一种税收征收。

汉朝非常重视才子才女,通过著作税的征收,一方面鼓励文人写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总的来说,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合理性。

这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汉代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财政收入和分配方面的规范,以及税收政策的差异化与公平性的平衡。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概述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治理和管理的黄金时期之一。

财政监督作为汉代重要的管理体系之一,在整个汉代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财政监督的角度,探讨汉代财政监督的意义、主要形式和发展状况。

意义汉代的财政监督对于当时的治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财政监督可以保证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合理性,保证国库收支平衡,防止财政赤字、债务和浪费。

其次,财政监督可以促进税收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防止官吏侵占、盗取和私分公共财产,提高政府收入和社会信任。

再次,财政监督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止垄断、欺诈和不良竞争,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要形式汉代的财政监督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审计制度汉代制定了严格的物品清单账制度和官吏财产公示制度,同时设立了官吏财产官来进行巡视审计。

此外,汉代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审计机构,对于各级官员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调查和账务核对,确保各级官员的财政活动符合法律和制度。

政策制度汉代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财政政策和制度,例如禁止官吏利用职权进行经商、禁止私人承租山林以及规定官吏的工资和奖励,以保证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合法规范和公正透明。

另外,汉代还建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对于财政违法、贪污腐败等行为进行惩罚和纠正,强化财政监管的效果。

社会监督汉代社会对于财政监督的参与和监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民间会计师、社会知名人士等都可以参与对于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和反馈。

另外,汉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为财政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增加了财政监督的可行性和公平性。

发展状况汉代财政监督在整个汉代历史中都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轨迹。

在早期,汉代的财政监督以审计制度为主,重视制度建设和核算账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汉代的财政监督也逐渐向政策制度和社会监督方向发展,使财政监管的效果得到了不断提高和改善。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目录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2.中国当代财政制度3.外国财政制度发展简析一、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储管理制度、漕运管理制度等有关财务行政的具体管理制度。

皇室控制下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审计管理制度。

中国在古代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溯及秦汉时期的上计管理制度,其本质是对官吏的考核,其中也含有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的因素。

各地方政府每年年终,要把一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核实上报到郡,各郡汇总后上报中央政府。

大司农将这些上计簿册加以汇总分析,得出全国预算收支情况后向宰相报告。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或因战乱,或因政权存在短暂,无法做到全面的预决算。

唐代不仅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而且比前代更为了严密。

唐前期,按规定预算每年造一次。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条载:“一岁一造籍账,三年一造户籍。

县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鉴于每年编造一次预算过于麻烦和浪费,同时,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防止官吏从中作弊,把预算中较稳定的项目编入“常行旨符”,不再每年编造,如有临时性项目,仍单独编造。

但安史之乱后,预算管理制度就难以坚持了。

唐代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没有严格划分,在收支系统地方财政包含在中央财政之内。

地方所征收的赋税收入,一般分为三部分,一为上供,即地方解交中央部分;二为送使,即地方解交诸道节度使,以充中央在各道的支出;三为留州,即留给本州自用部分。

但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原上解中央的各种赋税,多为节度使截留,“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

到了宋代,预算由三司或户部所属度支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凡定额的上供、专款存储、科买诸数、百官俸给、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

度支郎中所作预算,是汇总各路财政收支以后,再综合赋税收支、军国用度、军需边备所需加以制定,报尚书省呈皇帝批准。

财力分配有上供、送使、留州之分。

上供钱财入皇室财政或国家财政,留州钱物留归地方财政,送使钱物则由转运使掌握以在本路各州之间加以调剂。

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在这个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代的财政制度相比秦朝有了明显的改进,使得财政管理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发展。

税收政策也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汉代的财政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改革是推行户口制度。

汉代通过户口制度,对人口信息进行登记和管理,实现了对人口财产的统计和调查,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财政部门更好地掌握税收征收的对象和规模,还能够对财产进行评估,从而对财政收入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对于稳定财政收入,有效避免税收征收中的不公平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汉代还建立了财政部门,增设了御史台等监察机构,对财政的收支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些机构的建立与运作,保证了财政收入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防止了财政滥用和财政腐败的问题。

同时,还实行了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行为的官员进行严肃的处理,进一步确保了财政制度的健康运行。

在税收政策方面,汉代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

一方面,汉朝建立了统一的财政制度,取代了秦朝时期的诸侯国征税制度,大大简化了税收管理程序,提高了税收征收的效率。

另一方面,税收政策也适度地灵活调整,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

举个例子,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减租免赋等一系列措施,释放土地资源,从而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为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汉代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注重了宽松性和公平性的考虑。

汉代在税收征收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减免政策,对一些税负较重的部分进行了适度的减免,以缓解百姓的负担。

同时,还实行了不完全征收的政策,对一些家境贫寒的百姓进行了宽松待遇。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经济压力,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而言之,汉代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发展与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1.增加政府收入的币制改革,当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西汉政府的经济状况比较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到武帝当政十几年以后,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即呈提襟见肘之势。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对匈奴战争的浩大军费和皇室的奢侈所造成的。

为巩固中央集权,解决政府的经济、财政困难,西汉王朝必须实行适应形势的经济政策和对过去的财政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曾进行过几次币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一是制止私铸之伪币流通,二是从改币制中剥夺商人和贵族的财富,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自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爆发以后,货币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封建政府财政的日趋困难,另一方面是商人利用手中货币,或私铸伪币大发其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为了打击那些兼并之徒,西汉王朝又决定改币制:“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元狩四年(前119年)下诏日“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同时,还令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这里所说的“白金”即银,“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币。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每块鹿皮“直四十万”。

这一政策是相当巧妙的,中央不需成本,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

因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用此物,只得向朝廷购买,只一块皮就值40万。

这样,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便流入到中央政府之手了。

不过,这次改币,并未能解决伪币的问题,而且币制更加混乱,除了三铢、四铢以外,白金及皮币也进人流通领域,这就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尽管重申对“盗铸”者处以死刑,仍不能有效地制止私铸。

所以,上述命令发布不到一年,武帝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周廓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铅(熔)”,即铸有廓之钱,以防磨取铸沿或改铸。

但这种办法仍不能禁止盗铸,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近百年来汉代财政管理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汉代财政管理研究综述

02
汉代财政管理体制研究
汉代中央财政管理机构
01
02
03
御史台
汉代中央财政管理机构的 核心,负责监督和管理全 国财政。
尚书台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特别 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丞相府
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同时负责管理宫廷内部财 务。
汉代地方财政管理机构
郡守
负责管理所在郡的财政, 是地方财政管理的核心。
文化教育支出
汉代文化教育繁荣,文化教育支出在财政 支出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包括各类学校的 教育经费、文化活动经费以及学术研究资 助等。
其他支出
除了上述几类支出外,汉代财政支出还包 括一些其他项目,如外交支出、宫廷生活 支出等。这些支出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汉代的政治和文化 特点。
05
上具有重要地位。
汉代财政管理对于国家治理、 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汉代财政管理对于后世财政制 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汉代财政管理体制研究
近百年来,学者们对汉代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历
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汉代财政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
近百年来汉代财政管理研究 综述
2023-10-28
目录
• 引言 • 汉代财政管理体制研究 • 汉代财政收入研究 • 汉代财政支出研究 • 汉代财政管理效果评价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 发展。
汉代财政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 要意义。

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

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

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首先,我们要从大环境说起。

武帝之前,“文景之治”,低税赋,养生息民,使得国库殷实。

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武帝觉得时机成熟,于前133年对匈奴宣战。

战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国库消耗得很快。

在这个背景下,武帝发起了财政改革:1、盐铁酒,尽归官营;2、增设算缗,征收商税;3、改革币制,禁止私铸;4、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现在我们一样一样来评说:一、汉武初期,延续文景,采用养生息民政策很好!对百姓有益,对国家财政有益,对社会安定也有益。

二、盐铁酒归官府1.对迅速增加财政有益;2.对长久的经济发展不利。

司马迁对此也持否认观点。

在武帝死后,盐铁会议召开,剧烈讨论是否“盐铁归民”。

这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会议,会议纪要编撰为《盐铁论》。

3、事实上,当时这项政策执行后,很多盐铁私商摇身变成了*** 官员,增加了当时官僚队伍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这种做法也促使了商官合流,又势必加剧 *** 和政治黑暗。

三、增设算缗,征收商税1、对迅速增加财政有益;2、由于严重增加了工商业者的税收负担,打击了他们积极性。

对经济发展不利。

司马迁也对此也持否认观点。

四、改革币制,禁止私铸防止经济混乱,有益。

五、实行均输,平准政策这个有必要描述一下。

均输法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法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以谋取利益的政策。

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均输平准,是不错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增加财政,稳定物价(防止商人囤货高价卖出,谋取暴利),还造福百姓。

弊端是,均输平准也打击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

小结一下:武帝财政改革,使社会经济发展路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无为而治”的自由发展变为*** 垄断干预。

加强了国家经济一统,有利于财政收入与政治统治,但对民间私营工商业是严重的扼杀。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后代王朝诸多采用这种经济模式。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

汉代的财政制度在历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财政监督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汉代财政监督的机构设置、职责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汉代财政监督机构的设置(此部分可根据所给标题进一步展开,介绍财政监督机构的名称、组成以及职责。

如:太仆署、钱监、钱场、市场监督等)2. 财政监督机构的职责汉代财政监督机构起着重要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对于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管,确保财务的合理运作。

以下是财政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2.1 收入监督财政监督机构负责对税收、赋役以及其他收入进行监督,确保财政收入的正确计算和及时支付。

2.2 支出监督财政监督机构监督国家的支出,包括官员薪酬、军队经费、修筑工程等各方面的支出,以保证财政的合理使用。

2.3 财务审计财政监督机构进行财务审计,检查账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现并纠正不当的财务操作。

2.4 惩罚和防止腐败财政监督机构对财务违规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防止财政系统内部的腐败现象出现,维护财政的廉洁和透明。

2.5 建议和政策提供财政监督机构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提供有关财政政策和管理的建议,帮助政府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 财政监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监督在汉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其主要影响:3.1 维护财政稳定财政监督机构有效地监督了税收和支出,避免了财政收支不平衡和浪费,保持了财政的稳定,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2 促进经济发展财政监督机构的存在和运作,以及其对财务违规行为的追查和打击,使得社会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和有序。

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保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3 防止腐败和保护财政利益财政监督机构对于财务违规行为的打击,起到了防止腐败和保护财政利益的作用。

西汉的财政制度与税制改革

西汉的财政制度与税制改革

西汉的财政制度与税制改革西汉时期,财政制度和税制改革是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

这些改革使得西汉得以巩固国家经济基础和政治实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一、税制改革西汉初创时期,尚未有成熟的税制,而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他首先取消了出民内聚而不出客、一夫一税的旧制度,开始推行以丝绸为主的均输制度,即按照农田的产量和奴婢的数量征收税赋,并让府库领导这一过程。

后来,汉武帝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制定“农旅岁输法”,规定农民每年要将产量的1/30献上;废除了封建领地,将土地“均输”给农民,通过加强民生的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并吸收农民加入军队,实现了国家和军队的一体化。

二、财政制度改革在税制改革的同时,西汉也进行了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

为了维持国家财政的稳定,汉武帝废除了以往依靠土地收益为主的旧制度,开始使用各种税收,如田赋、商税、奴房租、殿赋等,拓宽了国家的财政来源。

他还成立了县官、县卒,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财产的调查和征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使得国家财力得以恢复和增长。

三、经济效果这些税制和财政制度改革使得西汉时期经济繁荣昌盛。

一方面,税制改革使得国家财政得到了恢复和增长,为国家打造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废除了旧制度,通过“均输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得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国家粮食收入稳步增加。

此外,汉武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水利设施的防洪能力和灌溉效果,迅速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四、政治意义税制和财政制度改革也使得西汉时期的政治稳定性得到提高。

通过废除封建领地并均分土地,汉武帝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力量,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控制范围得到了加强;通过征收各种税赋和加强地方管理,国家财政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控制,打造了强大的财政基础和经济实力,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权力。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税制和财政制度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为当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性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汉朝经济、财政措施的反省与检讨——评《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

汉朝经济、财政措施的反省与检讨——评《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

汉朝经济、财政措施的反省与检讨••评《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汉朝经济、财政措施的反省与检讨—评《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赵欣(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〇〇387)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时代,虽然汉代的繁荣在历史长河中或许仅仅是昙花一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华夏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好地诠释了汉代强盛的关键,汉朝的经济、财政措施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鼎盛、"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基础,但对于汉代经济、财政措施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对其进行反省与检讨,在吸收、借鉴、改造与扬弃中赋予其更多的时代特征,从而为今曰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制度调整提供经验参考。

〈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是台湾著名作学家詹宏志独著的关于汉朝经济、财政措施反省与检讨的经济学、历史学论著,本书于2019年4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书中就汉朝重要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的历史大背景展开探究,在诸多史料记载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眼光就汉朝经济、财政措施展幵反省与检讨,以生动的文笔,向当代读者传达千古名著的精髓与神韵。

整体上来说,全书可分为四章内容。

分别以"一个苦行者的形象”"与儒者的论战""对孔子的批判"和"墨子十论"命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汉朝经济、财政措施,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演绎了什么是经济、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关键问题,用最犀利的语言、最刁钻的角度、最愉快的文风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就两千年前最著名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大辩论进行解读。

本书取名自(盐铁论>,是作者从现代人角度在对〈盐铁论》进行深度解读后形成的全新的论著。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桓宽以"盐铁会议"会议记录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史书,而"盐铁会议"则是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政策之后最重要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而毫无疑问这场辩论的结果也会影响到汉朝未来经济、财政措施的走向,但也为汉朝武帝之后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东汉的财政制度赋税钱币与财政政策的改革

东汉的财政制度赋税钱币与财政政策的改革

东汉的财政制度赋税钱币与财政政策的改革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财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增加国家收入和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本文将讨论东汉的财政制度、赋税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一、财政制度改革东汉时期的财政制度是在前汉财政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的。

在财政收入方面,东汉延续了前汉实行的赋税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税收征收和管理机构。

财政预算制度的完善也是东汉的财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汉设立了丞相府的财经组织,行使全国财政预算和税收管理的职能,通过明确的预算和核算制度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收支。

此外,东汉还设立了专门的库务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的财物,确保财物的安全和有效的使用。

二、赋税政策改革东汉时期赋税政策的改革对于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东汉初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赋税收入大幅减少,加之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国家财政状况困难。

为了增加赋税收入,东汉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首先,东汉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赋税制度,比如边塞地区的兵役、徭役和丁税等。

其次,东汉对赋税的亩产额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土地的税赋征收标准,并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差别化赋税政策,使得农民负担减轻,同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三、货币改革东汉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改革,旨在提高货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

东汉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权更迭等原因,国内经济萧条,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秩序严重扰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汉实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改革措施。

首先,东汉对现有的铜币进行整理,剔除使用不正当的货币,消除了贬值的因素。

其次,东汉增加了铸币局的设立,提高了铸币的产量,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

此外,东汉还改革了货币的结构,采用了一种新的“刀布布刀”货币形式,以提高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的财政制度赋税钱币与财政政策的改革对于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汉武帝朝财政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路

论汉武帝朝财政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路

论汉武帝朝财政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路杨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汉武帝朝前期继承了汉初七十余年的丰厚积累,以此为基础积极对外用兵以求大一统政权外部的巩固,结果花费甚巨,在元狩四年造成中期严重的财政危机。

然而在桑弘羊等兴利之臣积极实行兴利政策后,十年之间创 造财政奇迹,扭转了危机。

兴利政策虽效果显著,但因扰动民生,又造成了武帝后期的统治危机。

这种转换理路和 政治局势息息相关。

关键词:汉武帝朝;财政危机;兴利政策;发展阶段;发展理路中图分类号:F81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3318(2017)01 -0026 -04在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3]卷五的无为政治 下,租赋基本满足了政府日常运转,同时也不至于对 农民产生过重负担。

政府与农民之间维持着一种良 性循环,社会经济在此过程中渐次恢复发展。

及至 景帝末年、武帝即位之际,汉立国近七十年,社会经 济达到一种十分繁荣的程度:“非遇水旱之灾,民则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 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卷三0武帝初期继承了这 样一笔丰厚的财政积累,财政充盈、富足状况显而易 见。

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 社会仍然具有相当的积累力。

如果没有特殊支出, 租赋完全可以满足政府一般性日常财政支出,并且 政府逐渐累积可观的财富。

这无疑与农业经济的稳 定性、持久性有直接关系。

二、第二阶段:财政危机之爆发武帝既有此强大经济基础,在内部渐稳定而外 患逼迫的情况下,遂转而对四夷尤其是北方劲敌匈 奴渐次展开主动攻击。

这一转变,实是中国统一政 府由内而外巩固统一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大一统国 家建立过程中的必有步骤。

武帝用兵四夷,卫、霍多 次出击连获成功,其事备载于《史》《汉》,但问题在 于:汉初以来实行的以农业为税基的财政收入制度 所得,仅能维持政府的一般性支出,而不足以支持频 繁的、规模累次增加的对外战争。

试论汉武帝时期对财政赤字的应对

试论汉武帝时期对财政赤字的应对

试论汉武帝时期对财政赤字的应对作者:杨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06期摘要:在汉初到汉武帝时一百多年财政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武帝时期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汉武帝时通过采取对货币的更铸和管理,对商人和商品流通的控制、盐铁官营以及平抑物价等一系列平准政策,通过强大的宏观调控和国家干预的方式影响着财政经济政策的变动,从而来论述武帝时期对财政危机的应对。

关键词:汉武帝时期;财政赤字;平准本文实为读《史记·平准书》的一篇读史札记。

因其叙述了汉初到武帝时一百多年财政经济的发展过程,而本文着重探讨武帝时期财政赤字的形成,如何运用与民争利等一系列平准政策的措施进行了应对和此时的解决,至于危机的彻底解决并不乐观,这也是司马迁所说的“物盛而衰,故其变也”的道理。

1 巨大财政赤字的形成1.1 战争支出汉武帝的一生他的穷兵黩武总是收人诟病的,这也并非没有根据。

其中军费供给涉及的方面是很广的,《史记·平准书》中对此项的具体开支也作了叙述。

在对匈奴的战争方面有过这样的记载:“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栗不足给食当食者。

”都反应出对匈奴战事的扩大和粮食供给问题的的突出。

在应对西南夷的战争方面,记载到“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受钱于都内。

”同时对于筑卫也有记载:“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其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

”如此所记载的军费供给费用数额巨大远不止如此,当然为解决以上军费问题,本文第二部分在措施中将会论述到关于解决措施所采取的拜粟入爵、入物补官、入羊为郎等财政经济政策。

1.2 天灾应对在《史记·平准书》中有过两段天灾的记载,分别是黄河决观和山东水灾的问题,记录如下:“初,先是往十余岁河觉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隄,辄决坏,费不可胜计。

……各历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启仓以振贫民。

秦汉的货币流通和财政管理

秦汉的货币流通和财政管理

秦汉的货币流通和财政管理秦汉时期,货币流通和财政管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货币形态及特点,货币铸造及发行,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形态及特点在秦汉时期,流通的货币形态主要是金银铜币和贝壳。

金币主要是黄金,该货币形态主要用于贮备和交易价值较高的商品,如粮食、布料、矿物等。

银币则在经济交易中应用广泛,因其重量轻,易于携带,同时银材料的纯度相对较高,流通范围较广。

铜币则在小额交易中使用较多,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易。

贝壳因为材料相对较为脆弱,自然不能成为主要货币形式,但在特定区域或场合,仍有一定的流通度。

货币的特点在不同的形态中表现得不同。

金币具有重要的储藏价值,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财政稳定。

银币由于其重量较轻,可以方便的进行大宗交易,促进日常经济活动。

铜币则便于小额交易,划分价值的同时也使得货币流通更加灵活。

二、货币铸造及发行货币铸造与发行是繁荣经济的关键。

秦汉时期,货币的铸币主要是由权威机构进行,如钱局和宫廷等。

铸造标准相对严谨,每个单位的重量、材料和标记等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

质量保证是货币发行的重要标志,使得货币的发挥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此外,货币的颜色和图案也对社会和文化影响深远,如秦朝的铜镜造型、汉朝的博古铜钱等都是当时人当前的时尚,同时也成为历史文化的珍贵代表。

货币的发行主要反映了国家的赤字和盈余状况。

当国家财政进入赤字状态时,为了弥补亏损,需要增发货币。

反之,则可以减少货币的发行,以控制通货膨胀。

但需要注意的是,货币的过量发行有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和经济动荡,因此,货币的稳定和可控性是发行者的首要任务。

三、财政管理财政管理是国家经济的核心。

在秦汉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对于货币流通,财政管理相当于为货币运作提供了支撑。

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稳定、推动经济繁荣,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进步。

财政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税收体系和财政预算制度。

首先是收税,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负担能够被有效监控。

从国家财政看东汉三国魏晋

从国家财政看东汉三国魏晋

从国家财政看东汉三国魏晋汉之所以衰败,可以一直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出现的财政问题。

到了公元前1世纪,由于王公贵族牢牢控制了大量的财产,这一财政隐患变得非常突出。

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后,不得不做出了让步,从那时起帝国的衰退过程便加快了,而东汉政府也始终未曾拿出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

事实上,专制统治正是它本身最大的敌人。

皇帝把大量的田地及农民永久性地赐给皇亲国戚、宠臣将相高官,他们往往贪得无厌,进一步导致了统治的恶化。

公元2世纪晚期,王公贵族势力已经发展到连中央政府都不能奈何他们。

220年后形成的三国分立局面,不过是将这种情形公开化了。

魏蜀吴三国也并非统一稳定的帝国,国家政权或多或少地掌握在各国贵族的手中。

三国及后继的各个朝代均欲重振汉朝的制度,这些国家大都只传了一世,但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时就灭亡了。

三国时战事连绵不断,263年魏吞并了蜀汉,但两年后,司马炎篡夺了曹家天下,建立了晋朝。

晋武帝于277年灭掉吴国后,暂时统一了全国,并努力恢复汉朝的制度。

但这一希望并没有实现,晋朝也是一世而亡,晋武帝死后不久的290年,国家便陷入了内战之中。

归降汉朝的匈奴部落在国境北部地区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半农业社会。

胡人以其娴熟的弓马作战技术,也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这样在边疆就聚集了大量半汉化的胡人,准农业区的胡人以及北方的游牧民族不费吹灰之力南下,306年洗劫了国都洛阳,屠杀了当地的居民。

此后100多年,北方连续被不同的胡族占领,只有四川凭借天险得以躲过异族的欺凌。

为躲避战乱,百姓纷纷向南逃往蜀中或江南。

洛阳失陷的次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建康很快变成与洛阳相当的大都市,不过东晋政权仍然虚弱,一直受制于朝中的大将军。

东晋一心想收复失地,但每次北伐均未取得任何永久性的成果,国内还时时面临叛乱和宫廷政变的威胁。

420年,大将刘裕篡位称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基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分析

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基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84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基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分析刘 欣 长春财经学院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财政被赋予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殊高度的定位,根据传统主流的“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财政是一种与国家共生的分配现象,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夏朝就开始有财政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汉武帝所在的西汉盛世是大国政府治理的时期,而财政对大国政府的治理举足轻重,基于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研究汉武帝时期的财政之旨与治国之道的关系有助于为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现代化进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汉武帝;财税改革;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1-0084-0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我国当前处于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基本国情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更需要发挥其大国财政的作用,而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他统治的西汉盛世则是历史上大国政府治理的时期,但是这个中央集权的盛世大国依然没有避免走向灭亡的结局,这其中必然有精华需要我们汲取,也有糟粕需要我们剔除,因此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历史经验对研究当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尤为重要,另外汲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智慧经验,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随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的实施,汉初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当时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国家仓满,人们已经习惯大一统时代的生活,汉家威仪不断得到推崇,因此,汉武帝即位便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豪迈,一方面对外连年讨伐征战,对内则大兴水利、开凿运河,导致财政很快就陷入到了国库亏空的困境;另一方面,在汉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之下,富商大贾逐渐膨胀,出现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危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财政管理试析
汉代的财政管理的研究应当始自二十世纪初期,正如徐式圭言:当时“理财之学,古无专书。

其散见子史诸篇者,大都零缣片锦,竟绪茫然。

”1但是在近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影响下,一大批学者开始撰写财政史。

汉代财政管理也在他们研究的范围之内。

比如胡钧的《中国财政
史讲义》2、徐式圭的《中国财政史略》、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3、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4、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5、刘不同《中国财政史》等。

论文百事通他们利用文献并结合近代财政学理论,对汉代的上计制度,财政管理机构,会计制度以及财政监督等方面都
做了论述,初步确立了秦汉财政管理研究的一些范围。

在这种学术背
景下,秦汉财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研究汉代财政管理的论著,其中以马
大英和周伯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马大英在《汉代财政史》
第二十四章即“财务行政与上计吏”中分别对“会计年度”、“财政
官署与行政”、“调度”、“上计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汉代的会计年度承秦制,十月制是会计年度,随着汉武帝改革历制,会计年度也发生改变。

因此上计吏的汇报时间不再是十月了。

其实,就会计年度而言,武帝改革后仍然实行的是“计断九月”6。

又,
汉代的会计制度还有许多其它的内容,比如会计凭证、会计报告、会
计审核项目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汉代财政官署问题,马先生认为汉代实行的是中央、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但是江陵凤凰
山汉简证明:乡里也有财政支出权限。

因此从财政学上讲乡也是一级
财政7。

上计吏是研究汉代财政管理的重要问题,马先生对上计吏的任务、职责以及上计的重要性做了介绍,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

另外,赵云旗的《中国古代财政管理研究》对整个古代的生财、用财
的管理措施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8。

周伯棣对汉代财政管理也有专论。

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汉代的财政管
理问题:第一,公私财政的划分;其次,预算会计制度。

他说,公私
财政划分的创始及其办法,在秦汉以前,国家财政与领主私人的财政
几无区别;到秦汉时代,即有区别。

可以说,公私财政的划分,为汉
代财政的一个特色。

东汉以后,虽也有划分的企图,但划分得不是如
此清楚9。

我认为这一传统观点值得商榷。

(详论见后,此不赘述)关于汉代预算的问题,由于文献简缺,周先生也没有深入研究。

他的结
论是:秦的预算无法考究,汉代的预算制度本身亦无可考,但观于成
帝责丞相翟方进说:“百僚用度各有数”,则可知预算是有的。

虽有
预算,事实上又未必严格遵守,故成帝加以谴责说:“君不量多少,
一听群下言,用度不足,奏请一切增赋”10。

由此可见,汉代粗略的
预算并不是没有。

与预算相关联,也可说与决算相接近者,则有“上计”之制。

它与周代的“岁终则会”的精神相仿佛。

不过具体说来,
它是地方官吏定期向国王报告民户税收数字的账目。

这个办法就是:
把一年税收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剖而为二,王执右券,官吏执左券,国王根据右券在年终考核官吏,予以升降11。

我们认为秦汉预算制度,确乎存在,但由于材料缺乏,所以,迄至今日,没有学者专门、系统
地研究秦汉预算制度。

尽管系统、全面地研究汉代财政管理的专著还未面世,但是研究财政
管理各个具体内容者有之,现在分述如下:
1、如何征收赋税?这是财政管理的基本问题。

高敏先生认为,汉代
的田租是按亩和产量结合起来征收的。

而田亩与产量二者的结合可以
在每亩产量上获得统一,这样即体现了租税之法皆依田亩所产的精神,又符合什五税一与三十税一这种按产量征收田租的定率12。

杜绍顺先
生却主张田租定额征收说,汉代田税的定额如果是三十税一,武帝以
前是每亩(小亩)约三升,武帝以后是每亩(大亩)八升。

汉代的田
税定额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随着平均亩产的提高而提高的。

也就是
说汉代田税采用的实际上是定额制而不是分成制。

国家根据平均亩产
量决定每亩征收定额,地方上再根据土地贫瘠定出品级,但平均起来
与国家规定的定额相等13。

谷霁光和黄今言老师认为,汉代田租征收
办法是,既基于地,又基于户,基于户是实14。

刘华祝老师认为,汉
代田租按照比例税制征收,即“按照田亩单位面积产量计征”15。


本学者对汉代田租征收制度也多有研究,木村正雄认为秦汉的田租属
于生产税性质,而平中苓次认为是地租。

(日)纸屋正和在论证秦汉的田租率时和吴慧的观点相同,即汉武帝时期田租率为“百一而税”16。

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立论鲜明,论证缜密。

但由于近些年来出土了很多新的简牍材料,为笔者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汉代财政管理试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