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

合集下载

潮汕祠堂门口家训

潮汕祠堂门口家训

潮汕祠堂门口家训潮汕祠堂门口,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承载着潮汕人民的血脉和文化传承。

每当踏入祠堂门口,那庄重而肃穆的氛围,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而在祠堂门口,挂着的家训更是给人以深思。

家训,是家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家族精神的传承。

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诠释着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家族成员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一看家训,就能感受到潮汕人民的朴实和务实。

家训中常见的词汇如“诚信”、“勤劳”、“孝顺”等,无一不体现了潮汕人的精神特质。

家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要孝敬父母和长辈。

家训中的每句话都蕴含着家族的智慧和经验。

比如,“以礼待人,以德报怨”教导我们待人要有礼貌、有涵养,面对怨恨要以德报怨;“和衷共济,团结一心”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创辉煌。

这些家训不仅是一句句金玉良言,更是一面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品德。

家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承载家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在祠堂门口,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它们或讲求“忠诚”、“勤奋”,或强调“孝敬”、“尊重”,或提倡“仁爱”、“慷慨”。

每个家训的背后,都有着家族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站在祠堂门口,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祖先们的指引和鼓励。

家训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它们告诉我们要牢记家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先辈们的智慧和品格,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潮汕祠堂门口的家训,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寄托。

它们不仅仅是一句句文字,更是一份家族情感的传递。

在尘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先人们的期望和祝福。

走进祠堂门口,面对家训,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之情,思考其中的深意。

将家训融入生活中,用行动去践行,才能真正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和家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潮汕祠堂门口的家训,是我们潮汕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让我们牢记家训,传承家族文化,让祖先的智慧和品德在我们身上得以延续,让潮汕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潮汕祠堂工艺技术

潮汕祠堂工艺技术

潮汕祠堂工艺技术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沿海地区,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是潮汕祠堂。

潮汕祠堂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不仅作为宗族聚集、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展示潮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祠堂工艺技术的独特,使得潮汕祠堂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瑰宝。

潮汕祠堂的工艺技术包括建筑设计、石雕、木雕、砖雕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设计中的屋顶造型。

潮汕祠堂的屋顶造型主要分为单坡式和腰筒式两种。

单坡式屋顶的特点是坡度陡峭,造型简洁大气;而腰筒式屋顶则比较圆润,造型独特。

这些屋顶造型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能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其次是石雕技术。

潮汕祠堂的大门、墙面、柱子等地方经常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

石雕技术是潮汕祠堂工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石雕主要采用青石或花岗岩材料,雕刻出各种传统的图案和纹饰,如龙、凤、瑞兽等。

这些石雕既具有装饰作用,又能反映出南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再次是木雕技术。

潮汕祠堂的木雕主要体现在柱子、门楣、悬山等地方。

木雕技术在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技艺非常高超。

潮汕木雕常常以檀木为材料,刻划出各种动植物和神话传说的形象。

木雕作品的线条流畅、雕工细腻,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感觉。

最后是砖雕技术。

潮汕祠堂的门框、窗框等地方经常可以看到砖雕的装饰。

潮汕砖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砖雕之乡”。

传统的砖雕多采用红砖和黄土为材料,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饰。

砖雕作品的工艺精细,装饰效果十分绚丽,给潮汕祠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潮汕祠堂的工艺技术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这些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扬,不仅令潮汕祠堂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也给潮汕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祠堂将会继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为什么广东潮汕祠堂文化这么流行

为什么广东潮汕祠堂文化这么流行

为什么广东潮汕祠堂文化这么流行展开全文一个村内,每个姓氏一般会有一个中心祠堂,称为大宗祠,此外另有各房子孙建的祠堂,这些祠堂一般规模上小于大宗祠,这是出于对祖先的尊重而非财力做不到。

这些祠堂的精美程度有的甚至会胜过大宗祠。

对于祠堂文化可以说是一直都被保留着,而在广东潮汕,这种祠堂的盛行气息却非常的浓厚。

潮汕传统的祠堂建筑在台基、柱础、柱子、梁架和门厅的构架很多都采用了石结构,以丰富多彩的石雕来加以装饰,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潮汕祠堂风格特色。

祠堂起源为什么潮汕对于这种祠堂文化会这么的注重,这就要讲到潮汕的历史,它的存在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

松元以后潮汕有一定的官衔的贵族也开始设立祠堂,用来追思先祖,那么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名门望族都会建立家庙,而庶民却不允许,到了后期才允许平民也修建祠堂,在汉代后就兴盛起来。

潮汕人受中原宗族文化影响很大,姓氏意识、寻祖意识很强烈,因此他们通过广建祠堂的形式来表现。

祠堂建筑特点早期的祠堂建筑很多都是木制机构的,受到闽南和中原建筑石雕的影响,潮汕祠堂建筑也就开始出现了纯石构架建筑,石雕技艺走向个性化,慢慢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石雕作品,浮雕、沉雕、圆雕、双面雕等多种手法,从原本粗糙,生硬的建筑石构件变得越来越细腻,出现了有灵气感的石雕作品。

当你去欣赏现代建立起来的祠堂建筑,你就也会有所感受其独特的艺术气质。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是以两厅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两种,整体的建筑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都很雄伟壮观,从这些建筑就可以看出雕刻技艺的精湛和艺术创造力。

无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还是经济落后的村庄,他们对祠堂的建筑装饰都很注重。

在古代,祠堂的修建是为了祭拜祖先,缅怀先人,也是村里族人人聚会、议事的场所,同时还为族人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提供活动场所。

随着时代的进步,祠堂赋予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而且更多是健康向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社会功能。

建祠堂也要很讲究,要先选择好地,选好位置,定好朝向,也有许多乡村祠堂都被修缮,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故事悬挂在墙上,或者一些人物雕刻在墙壁上,让子孙们阅读,把古老祠堂经营得越来越好。

介绍潮州韩文公祠

介绍潮州韩文公祠

介绍潮州韩文公祠潮州韩文公祠(Chaozhou Hanwen Gongci),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

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宋代,在当时是为了纪念朝鲜文宗时期的文臣韩缜而建立的。

韩缜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儒学家,他在政治和教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人们建造了这座祠堂来纪念他的功绩和崇高的品德。

整个韩文公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宽广,建筑群坐落在一座巨大的园林之中。

祠堂的主体是由三进院落组成,分别是前、中、后庭院。

在中庭院的正中央,有一座宏伟的祠堂建筑,整个建筑由木结构和青砖组成,庄重而华丽。

祠堂内陈设有许多韩缜的雕像和画像,以及展示他生平事迹和成就的文字材料。

这些展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生平和思想的机会,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他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

除了祠堂,园林内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建筑,如钟楼、韩缜的祠庙和蒋介石纪念馆等。

钟楼是一座三层的建筑,高约15米,是祠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座钟楼自十五世纪以来一直被用作钟声和时间的标志。

它还是潮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韩缜的祠庙是另一个重要的建筑,它用来供奉和纪念韩缜的神像。

蒋介石纪念馆则是为了纪念蒋介石总统而建立的,展示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潮州韩文公祠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群,也是一座宝贵的文化遗产。

祠堂内部保存了许多有关韩缜的文物和资料,如字画、诗集、文集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学的重要资料。

此外,祠堂还承担了一些文化活动和儒学教育的角色。

每年,祠堂都会举办一些庆典和纪念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潮州韩文公祠是中国儒学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

这座祠堂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学思想的机会。

略谈潮汕的宗祠文化

略谈潮汕的宗祠文化

87祠堂文化宗祠和族谱的修订,据说始于北宋的欧阳修,于今也已一千多年了,这是慎宗追远的优秀文化传统,故历千多年而蔚然风气。

在潮汕各地,尤其是潮汕农村地区宗祠的确不少,可以说是一种很明显的文化现象。

这也证明潮汕虽属边远,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却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因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我经常去农村地区采访,走过不少村落,也看过不少宗祠,对此略有所了解。

一似乎可以说,每一个村落,都不止于一个祠堂,这与潮汕地区农村的多个姓氏杂居的特点很有关系。

这是潮汕地区农村跟北方乡村不同的地方。

北方农村更多是聚族而居,而潮汕地区移民的特点更为突出。

这是其一;其二呢,则是潮汕农村的宗祠,常常占据村居中心的位置,其它建筑都是以此为中心而建设的。

这一点在古村落,就越是明显。

这说明宗祠地位在潮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源脉相通的体现。

可以说,这么的一种民俗文化心理,其实对我们了解潮人的文化很有帮助。

潮人多是中原移民,当然,这是历史的无可奈何的抉择。

如果可以生活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而这种无奈却也激发了人们求生、发展的勇气。

因此,就有了后来的越走越远,向海外拓展的事实。

其实,移民的生活充满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艰略谈潮汕的宗祠文化林伟光提要:潮汕地区宗祠,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

而由于特殊的情况或环境,同中却也有异。

潮汕地区宗祠建设有两个高峰期,都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紧密联系。

关键词:潮汕、宗祠、移民作者简介:林伟光(1963—),男,广东汕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引导,见贤思齐的文化传统,而且十分突出和鲜明。

崇仰圣贤,重视孝道,以及注重对后代子孙的培养、教育,这些都没有任何不同。

或者,还要更加的被强调。

古语说,礼失求诸野。

潮汕地区的偏远,有利有弊,这回却是表现出了利的一面,即交通不便带来的封闭,使这里的传统文化,如语言、习俗、观念、艺术等都保留下不少古代风貌,尤其是中古的风貌。

潮汕祠堂文化调研总结汇报

潮汕祠堂文化调研总结汇报

潮汕祠堂文化调研总结汇报潮汕地区是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拥有独特的潮州文化和普宁文化。

在潮汕地区,祠堂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潮汕祠堂文化,并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潮汕祠堂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潮汕祠堂文化起源于宋朝,经过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与演变,并在现代得到保护和传承。

祠堂作为传统的聚会场所和宗族组织的管理中心,承载着宗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的传承。

祠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宗祠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以及举行祭祖仪式的活动。

二、潮汕祠堂建筑特点和布局潮汕祠堂的建筑特点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占地面积较大,常由三进制成,有进殿、正殿和后殿。

2. 板瓦结构,屋顶高耸,雕刻精细且色彩鲜艳,呈现出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建筑风格。

3. 前进门和后花厅是连接各个建筑单元的重要部分,通常用于举行仪式和聚会。

4. 祠堂内设有祖堂和家庙,用于祭祀祖先和宗亲。

三、潮汕祠堂的功能和作用潮汕祠堂不仅仅是宗族文化的传承场所,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和作用:1. 社交交流场所:祠堂作为宗族成员聚会的场所,促进了宗族内部的交流和互动。

2. 信仰和宗教活动:祠堂内设有祭祀场所,宗族成员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3. 文化传承和教育:祠堂内设有中堂,举行讲座和教育活动,传承宗族文化和价值观。

4. 社区管理和组织:祠堂作为宗族组织的中心,管理宗族事务和处理纠纷。

四、潮汕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祠堂文化,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加强宣传和意识培养,增强公众对祠堂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2. 修缮和保护祠堂建筑,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建筑技艺和工艺。

3. 加强祠堂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祠堂文化的学术化和专业化。

4. 鼓励年轻一代参与祠堂文化传承,激发他们对祠堂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五、结语潮汕祠堂文化是潮汕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潮汕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潮汕祠堂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潮汕祠堂文化

潮汕祠堂文化

“潮汕祠堂文化”并非是一首赞歌“潮汕祠堂文化”热至今仍未降温,编者案头堆积着一迭这方面的稿件。

遗憾的是,编者对这些稿件读来念去,只看见潮汕几座大祠堂被作者们搬来移去,并加几句赞美之词,此外并没有发现多少耐人寻味的“文化”。

“潮汕祠堂文化”,是最近地方文史界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新概念,研究得好,可转化为旅游文化,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这个概念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学术权威给它作明确的定义。

而“祠堂”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

”字里行间没有褒贬。

祠堂,中国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始自远古。

它的主要功能是祭祖,而祭祖实际是强化人们不忘根本、回报根本的思想的一种教育手段。

辅助这种思想教育的其他教材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等。

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它让中国人一代“反哺”一代(当然,同时还要哺养新一代),解决了“老有所养”的社会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加快社会的文明发展速度。

祠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家族系统的一种硬标志。

一定的群体认同这种硬标志。

这种认同,有一种约束力和凝聚力。

其约束力,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弥补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不足;其凝聚力,能使这个群体通力合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向自然界夺取赖以生存的资料。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上,“祠堂”功不可没。

当然,在所有制关系彻底改变了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祠堂”的历史作用也进入博物馆。

“祠堂”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反动”。

它是族权的象征,封建把头利用这象征,鱼肉乡民,对于反抗者则残酷迫害;封建把头利用这象征,无事生非,故意挑动姓氏乡界矛盾,蒙骗不同姓氏的乡民互相残杀,而其从中渔利……不少祠堂里面,历史上演绎了一幕幕血腥的惨剧。

祠堂,还是一些姓氏族系之间互相欺压的徽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族权得到皇权的支持,祠堂的规格有王法制度,祠堂的荣,也是整个宗族的荣。

因此,每个氏族都希望有人金榜题名“青衣换紫袍”,使这个宗族盖的祠堂能“竖旗杆”、开“三山门”,族中人个个成了“翘楚人”。

古祠堂建筑群:潮汕人共同的心灵圣地!每一座祠堂都有ta的故事

古祠堂建筑群:潮汕人共同的心灵圣地!每一座祠堂都有ta的故事

古祠堂建筑群:潮汕人共同的心灵圣地!每一座祠堂都有ta的故事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潮汕人历来十分重视祠堂的建筑,因为祠堂是代表着一个姓氏的精神表徵。

潮汕地区人口密集,多聚族而居,因此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不论规模大小,均各建筑有祖祠、宗庙。

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祠堂有多种用途。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冠山,宋代己有十余小村,元代渐并成村。

冠山村是个拥有周、卢、许、林、陈、郑、张、洪、李等30多个姓氏,所以形成独特的潮汕祠堂群。

周氏祖祠冠山周氏,郡望汝南,其祖先于宋代年间从福建迁入,历代以来,周氏子孙繁荣昌盛,精诚团结,各地子孙枝繁叶茂,兴旺发达,踊跃上进,周氏堂号,名曰:锡光堂。

卢氏宗祠冠山卢氏,郡望范阳,中原望族,始祖侗公,游学来潮,居于凤城,结庐西山,拜国子监,授封直讲,高风仰止,朝野同钦,卢族多翘楚,兰荪茁秀,积淀德行、事功、艺文,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卢氏堂号,名曰:报本堂。

许氏宗祠“名威宋代无双士,世扬韩山第一家”冠山许氏座落在冠山乡中心地段的西畔,一叶荷塘连着一座祠堂,祠宇巍然屹立,宏伟壮观,古色古香,富丽堂皇,许氏宗祠,名曰:德馨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德馨”二字体现了许氏先贤志行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林氏宗祠冠山林氏始祖居安公,官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在南宋理宗朝因官遂家来潮,长子致斋公,官温州路教授,迁承德郎,世代居住冠山,追根溯源,林氏宗祠原在石埕内,明末清初,迁徙今址,林氏堂号,名曰:追崇堂。

陈氏家庙冠山陈氏始祖陈振开,父亲是起莘公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第二十一起孙,元时为避战乱,自福建绍安县溪南乡政府迁居潮州澄海冠山创祖,建立祠宇,后代昌盛繁荣。

潮汕的祭祀祖先习俗

潮汕的祭祀祖先习俗

潮汕的祭祀祖先习俗
潮汕地区的祭祀祖先习俗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通常是为了纪念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以下是一些潮汕祭祀祖先的习俗:
1.祠堂祭祀:潮汕地区有许多宗祠和祠堂,这些地方是祭祀祖先的
重要场所。

在祠堂内,族人们会摆放祖先的牌位或遗像,并准备各种祭品,如全猪、全羊、五牲等。

族人们会按照辈分和年龄的顺序,依次进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利。

2.扫墓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潮汕地区的人们会进行大规模的扫
墓活动。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果品等物品,并修整坟墓,清理杂草,叩拜祖先。

3.家中祭祀:在潮汕的家庭中,也有祭祀祖先的传统。

家中的主祭
通常会在家中设置一个祭台,供奉祖先的牌位或遗像,并定期进行祭祀活动。

4.祭祀仪式:潮汕地区的祭祀仪式通常比较庄重和繁琐。

在仪式中,
需要准备各种祭品,如全猪、全羊、五牲等,以及粿品、茶、酒等。

在祭拜时,需要按照辈分和年龄的顺序,依次进行叩拜,上香、献酒、烧纸钱等仪式。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祭祀祖先习俗是一种非常独特和重要的民间传统活动,它不仅能够表达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
能够加强族人们的团结和凝聚力。

潮汕祠堂

潮汕祠堂

潮汕祠堂文章来源——潮州城市通祠堂,是潮汕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潮汕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姓至少有一座祠堂在乡村,一般是一姓至少就有一座祠堂。

子孙多了分“房”,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村落,慢慢就有了房祠,如澄海隆都镇后溪村除了一座“金氏大宗祠”,还有12座“金氏宗祠”。

也有几姓合建一个祠堂的,如饶平海山镇上港村有一座祠堂叫做“八氏宗祠”,在100多年前由该村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姓族人出资共建的,堂号“集成”,堂联:“集八氏以联宗,沛沛浩浩,三江五湖源流长;成一堂而共祀,绵绵延延,万紫千红枝叶昌”。

建祠堂很讲究,事先要请人择地,选好位置、定好朝向。

动土时,祠堂派下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做好后,大摆酒席庆贺。

祠堂的造型和结构也非常讲究,多为二进或三进,两扇大门,祠堂内用木柱或石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祠堂前小后大,层次分明;祠堂外形飞檐翘壁,气势雄伟壮观;祠堂门口大多摆放一对大石鼓,给人威武庄严之感。

祠堂的宽大、堂皇是富裕显赫的标志。

祠堂功能如会议室建造祠堂最初用于村人聚会、议事,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功能近似如今的会议室。

在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崇尚的是家族精神。

村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族长便召集族众大会,大家商议,最后由族长定夺;若是本村与外村人发生了重大冲突事件,族长召集大家商议应对办法。

村里人婚礼寿礼也喜欢在祠堂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家里有老人去世,也借用祠堂操办伙食。

祠堂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大祭和“食丁桌”。

每年冬至大祭和正月“丁桌”,当天不管是阴晴冷暖,祠堂里都是满满当当的。

祭礼完毕后,便将祭祀猪肉和祭品平均分给各家各户。

至于年内“添丁”的,便到祠堂做桌请老大、请族人。

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谈事,晚辈敬长辈,小的敬大的,祝福声不断,整个厅堂里热闹非凡,热情高涨。

如果平时闹了矛盾、怄着气的人,在你来我往的碰杯声中,会把怨气抛到九霄云外,从此和好如初。

潮汕祠堂故事

潮汕祠堂故事

潮汕祠堂故事:
潮汕祠堂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建筑,通常由家族共同建造,用于祭祀祖先、弘扬家风、凝聚亲情。

以下是几个关于潮汕祠堂的故事:
故事一:龙砂江氏家庙
龙砂江氏家庙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龙砂村,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氏家族的祠堂。

这座祠堂历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47年。

家庙内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壁画,体现了潮汕传统工艺的特点。

其中,一进悬挂的牌匾书有“云路高腾”,为云路籍书法家江文芳先生所写。

故事二:三山门凹肚石雕
在潮汕地区,有一个著名的三山门凹肚石雕,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河内村三山门。

这座祠堂建于明嘉靖二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依然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元素。

凹肚石雕是这座祠堂的一大特色,它雕刻精细,图案精美,寓意深刻。

故事三:宗濂精舍
宗濂精舍是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的一个祠堂,堂号为古心堂。

这座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江氏家族的私家祠堂。

精舍内有许多古迹和文物,如乾隆年间的古匾、光绪年间的木雕等。

这些文物和古迹见证了江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这些故事和许多其他的潮汕祠堂故事一样,都是为了弘扬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强化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潮汕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工艺水平。

博大精深的潮汕地区古建筑文化

博大精深的潮汕地区古建筑文化

博大精深的潮汕地区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潮汕古建筑文化除了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特色之外,潮汕也有自己的个性、方言、戏剧、音乐、菜谱、功夫茶、工艺品、民俗风情和人文心态等等。

但潮汕的古建筑文化,更是五彩缤纷,令人叹为观止。

潮汕古建筑由于它的鲜明的个性化,别具一格地耸立于中华建筑之林。

潮汕古建筑的布局潮汕古建筑形式多样,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庙、民居、亭榭楼阁等,但最具特色的是古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引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

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

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

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

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

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

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潮汕历史上先民对宗教的信仰,对神的崇拜,便建造了众多佛寺和神庙。

佛寺的规格较为统一,敬奉西方三圣、十八罗汉、也有观音寺或文殊普贤院等。

神庙的名称极多,有天后宫、九天玄女庙、武帝庙、文庙、城隍庙、三山国王庙、双忠公庙、福德庙、土地庙等等。

潮汕祠堂孝道故事

潮汕祠堂孝道故事

潮汕祠堂孝道故事
在潮汕地区,孝道观念深入人心,许多家庭都有修建祠堂的传统。

这些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传承孝道的重要场所。

在潮汕地区的祠堂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孝道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末时期,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陈旭年的华侨。

他在南洋经商成功后,回到家乡潮州,决定为家乡的老人做些贡献。

他看到村里的祠堂破旧不堪,便决定捐巨资修建一座新的祠堂。

陈旭年不仅出钱修建祠堂,还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

在修建期间,他严格要求每一个细节,从设计到施工,都力求完美。

在祠堂完工后,他发现门口的台阶太高,不方便老人进出,便又出资修建了两个矮台阶。

这些细节彰显了他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孝心。

陈旭年的孝道不仅体现在为家乡修建祠堂上,他还非常关心家族中的长辈。

在他经商期间,他的母亲身体状况不佳,他便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在母亲的病榻前,他尽心尽力地服侍,直到她去世。

陈旭年的孝道故事在潮汕地区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行为体现了孝道的精神,也彰显了潮汕人对孝道的重视。

在潮汕人的心中,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更是传承孝道、弘扬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潮汕祠堂建筑文化探析

潮汕祠堂建筑文化探析

1.何谓潮汕人潮州人、汕头人合称潮汕人,起源于中原,战乱灾害后南迁,顺长江到江浙再到潮汕。

潮汕地区历代同属潮州府,辖潮州八邑。

潮汕古代别称潮州,当代原称汕头,至1991年后,汕头市分置为今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四市,加上梅州市丰顺县,统称潮汕地区。

此文所研究之潮汕人,指历代生活在该地区或原生于该地区后迁出的人群。

根据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社会人文研究者以及成文的族谱研究,对于潮汕人种族的起源,目前相对的共识是起源于中原早期汉人。

先祖经历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后,辗转经华东诸省(今江浙一带)转入潮汕地区。

群居生活,宗族观强,古人定居,立庙为先。

由中原辗转而至潮汕地区的先民,大多举族迁徙,保留了许多中原地区习俗。

在转入潮汕地区之后,便安居下来繁衍生息。

因地处沿海,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又有海盗倭寇侵袭,以及元军、清军两次屠杀,南宋及南明政权便是在现今潮汕地区做最后反抗。

祖先们需要协作对抗天灾人祸,长期的迁徙及抗争使然,潮汕人民宗族观念极强,以先祖为尊,将信仰寄托于先贤和各司其职的神明。

于是便有了古人创乡,立庙为先。

潮汕文化源自中原,潮汕语言是主要传承载体,也是识别潮汕人的文化符号之一。

潮汕话亦称福佬话、河洛话,是唐代古汉语化石。

古汉语八音,潮汕话皆有,潮汕庙堂音乐名为弦诗,作词以潮汕话平仄为主。

潮汕话中的一些表述跟字义,与古汉语无异,至今仍在使用。

例如,“走”字在古汉语著作中多解释为“跑”,在潮汕话中,亦为此意。

而现代汉语的“走”,对应古汉语为“行”,当今潮汕话依然使用“行”字作为现代的“走”字义。

在历史的演变中,潮汕语言的变化相对较少。

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而潮汕方言又相对难学,现今年轻一代,慢慢减少了方言的使用。

2.祠堂的功能和类型古人创乡,立庙为先,客家和潮汕文化有祠堂。

依据现存资料及研究,潮汕地区的宗族活动最晚在南宋时期便已出现,而作为宗族文化符号之一的祠堂建筑也开始出现。

富丽堂皇的潮汕祠堂

富丽堂皇的潮汕祠堂

富丽堂皇的潮汕祠堂
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以儒家中原传统文化为其文化主体的潮汕地区,宗族文化十分盛行。

宗族文化在建筑景观方面最直接明显的反映,就是大量精美祠堂的兴建。

建祠堂很讲究,事先要请人择地,选好位置、定好朝向。

动土时,祠堂派下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做好后,大摆酒席庆贺。

宗族文化在建筑景观方面最直接明显的反映,就是大量精美祠堂的兴建。

作为潮汕传统建筑地域特色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近代潮汕祠堂建筑装饰的工艺较多,除了传统的木雕、石雕外,常用的还有极具潮汕特色嵌瓷、灰塑等。

嵌瓷是广东潮汕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现对象的瓷片,也称'饶'片。

起初的嵌瓷主要用在祠堂、庙宇及民居。

嵌瓷工艺美术作品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影响的湿润地区是其他工艺品无法代替的。

嵌瓷艺术风格独特,布局构图气势雄伟、均称合理,线条粗犷有力,设色对比强烈、鲜艳明快,在对比中求统一。

石雕,是潮汕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是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

主要有石狮、石牌坊、石像等,尤以石狮最负盛名。

作品以造型优美,形神生动,气质浑厚,古朴庄严为特点而闻名于世。

,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

极富潮汕特色的阿嫲祠堂:姑祠婆祠

极富潮汕特色的阿嫲祠堂:姑祠婆祠

极富潮汕特色的阿嫲祠堂:姑祠婆祠华夏大地,自古祠堂总以男性为“主角”,而在潮汕地区,却有专门供奉女性的祠堂。

在潮汕的千祠万堂中,至少有五座以女人为主角的“专祠”,分别为:澄海金氏宗祠(又名“祖姑祠”)、汕头翁氏家庙(又名“祖姑祠”)、潮安黄氏祠堂(又名“婆祠”)、潮安苏氏盛户祖祠(又名“祖姑祠”)、揭阳黄氏贞义姑寝室(又名“祖姑祠”)。

1、揭阳玉湖-黄氏贞义姑寝室揭东县玉湖镇马料堂村的黄氏贞义姑寝室,供奉对象为黄氏六世祖姑,名由娘,字贞静。

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年九月。

原居住于丰顺汤坑白马宫角头,系黄氏五世仕珠公之千金。

祖姑一生勤劳勇敢,秀外慧中,有见地,有抱负。

当祖姑十二岁时,家父不幸遭苏贼陷害而死,十四岁时其母在家病危疾终。

昔日亲堂伯叔戚友少稀,家中只有姐弟二人,无依无靠,孤苦零丁,彼时日常生活供养,全靠祖姑一人维持,当时在封建王朝的社会强权势力,对其家庭无辜迫害,姐弟二人吃不饱,穿不暖,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挣扎,实为可敬可佩,益加崇拜。

光阴荏苒,春去冬来,祖姑年逾及笄,行年十七,上无父母亲堂兄长,终身大事由已主婚,配偶游家。

于归之日,临登彩轿,村中男女老幼,蜂拥争看,当时其幼弟和轩公六岁,也跟人群挤在其中,因年幼力弱,被人撞倒,颠仆在地,哭声震耳,观众袖手无人上前牵扶,祖姑登兴后,见此状,触景伤情,内心深感,立即降轿,走前抱起幼弟,降轿曰:余不嫁矣!余不幸早年而失怙恃,所遗仅兹幼弟一脉,今欲出门,弟已所失。

遂当机立断,遣轿夫返回游家,并代述祖姑登轿后之情景,婉言恳情,另娶良缘,表达其意,为照料扶养幼弟成长,决心不嫁,愿意舍已终身婚事,并取得男方见谅,允纳解除婚约。

自此后祖姑在家,姐作兄权勤劳纺织各事皆能。

幼弟在其精心照料成长迩后成家立业。

时逢明未,朝廷腐败,战事不断,丰顺一带深受其害。

眼看生灵涂炭,和轩与姐姐商量,于1609年举家迁居到揭阳县玉湖镇。

于1631年贞静祖姑八十高寿无疾而终,含笑天庭。

潮汕祠堂调研报告

潮汕祠堂调研报告

潮汕祠堂调研报告潮汕地区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理和文化区域,以其独特的潮汕文化而闻名。

其中,潮汕祠堂作为潮汕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值得我们进行调研。

潮汕祠堂是用于敬拜先人和祭祀神明的场所,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宗族组织,也是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祠堂一般由门楼、庭院、正殿和厢房等建筑组成,具有雄伟庄重的氛围。

祠堂的建筑风格明显地融合了汉族和潮州文化的特点,展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调研中我们发现,潮汕祠堂一般按照宗族等级的高低建造,宗族地位越高的祠堂规模越大、建筑风格越雄伟。

祠堂内部布置精美,墙上悬挂着宗祠的家族祖先牌位,供奉着家族的起源和经义,代表了一种对先人的敬仰和传统的继承。

此外,潮汕祠堂也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每年传统的宗族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人们以各种形式展示和传承潮汕文化。

庙会上的龙舟赛、武术表演、戏曲演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增加了地区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潮汕祠堂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宗族制度的衰落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祠堂的维修和管理变得困难。

许多祠堂面临着资金、人力等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护。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祠堂被拆除或被改建为商业用途,潮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祠堂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潮汕祠堂的保护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立法保护,并注重对祠堂的管理和维护。

其次,应该加强潮汕祠堂的宣传和推广,增加祠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参观。

最后,应该培养和选拔一批潮汕祠堂的传统技艺人才,传承祠堂文化技艺,为祠堂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潮汕祠堂作为潮汕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保护和传承潮汕祠堂文化不仅是一项文化责任,也是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加强对潮汕祠堂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潮汕祠堂的独特魅力。

潮州祠堂故事

潮州祠堂故事

潮州祠堂故事潮州,这片充满古老韵味的土地,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而在这片土地上,潮州祠堂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们承载着潮州人民的历史与传统,是潮州文化的瑰宝。

在潮州,祠堂随处可见。

它们或坐落在繁华的市区,或矗立在宁静的乡村。

这些祠堂或大或小,或豪华或简朴,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和敬仰祖先而建。

潮州祠堂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华传统建筑的特点,又有潮州地方文化的元素。

屋顶上的飞檐翘角,精美的木雕石刻,都展示了潮州人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走进这些祠堂,你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些祠堂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

它就是陈氏大宗祠。

这座祠堂建于明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坐落在潮州市区的一条繁华街道上,是陈氏家族的祖庙。

每年的春秋两季,陈氏家族的成员都会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陈氏大宗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更显其威严庄重。

走进大殿,你会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所吸引,它们描绘了陈氏家族的历史和传说。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陈氏家族的凝聚力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除了陈氏大宗祠,潮州还有许多其他有名的祠堂,如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等。

这些祠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祠堂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潮州,每年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潮州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而这些祠堂就成了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潮州人民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发扬了地方特色。

他们在祠堂里举行各种活动,如唱戏、跳舞、唱歌等,展示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人民的参与,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总之,潮州祠堂不仅是潮州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们承载着潮州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州祠堂多

潮州祠堂多

潮州祠堂多潮州祠堂多潮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文物众多,人文荟萃,文化独特。

潮州人历来十分重视祠堂的建筑,因为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代表着一个姓氏的精神像徵。

潮州人的祖先多数是唐宋时期因为北方战乱或饥荒,从黄河流域经河南、湖北,在福建停留后再沿海岸线南下,在潮州大地定居的。

入潮后多以聚族而居,因此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不论规模大小,各姓氏均建有祠堂、房祠。

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感恩孝思表现。

潮人建造祠堂历史悠久。

明《永乐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庙》云:“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

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

”可见,早在唐宋时期,潮州已有祠堂出现,不过那时的祠堂是为了颂念韩愈莅潮时的政绩,而建祠以祭之。

宋元以后,潮州一些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也设立祠堂,追祀先祖,于是潮州便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

而庶民,法令是不允许建造祠堂的。

至明中叶以后,朝廷才准许平民修建祠堂,民间建祠之风便兴盛起来,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

祠堂等便是在这一时期兴建起来的。

至清代,潮州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

清后期,还出现了一些华侨致富之后,回乡建祠,“怀报祖德”。

闻名海内外的从熙公祠,便是由旅马柔佛华侨陈旭年汇巨资兴建的。

民国时期,各宗族为加强宗族团结,展示门风显赫,人才兴盛,也纷纷修建了一批祠堂。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各宗族新建祠堂虽少,但近年来,重修祠堂之风又渐盛起来。

祠堂建筑很讲究,事先要请人择地,选好位置、定好朝向。

动土时,祠堂派下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建好后,大摆酒席庆贺。

祠堂的造型和结构也非常讲究,多为二落一天井,天井两边为两廓。

后落为三大开间,前落五开间。

门前有大阳埕,族内有举人以上人物者,在埕口设旗杆夹,特殊的大宗祠为三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
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网2019/8/6 10:43:41 20199
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

潮汕祠堂对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

如潮汕林姓为
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

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镛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
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
九牧大夫家。

”、“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

“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
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候。

”“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


等对联取材的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

其他的如澄海上砂庄氏的祠堂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

”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
著异代世系远”。

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天降奎星望重千乘箬缨世仰宰相系;祖题雁塔功
留金华青史入钦尚书家。

”揭阳榕城凤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中宪门第;提举家风”。

揭阳五蔡新围村蔡氏宗祠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

”潮汕蔡氏的祠堂对联“四谏经邦
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

”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四、祠堂灯笼与潮人先祖功名、官衔及姓氏雅称
潮汕祠堂的外观除了采用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墙画、等装饰工艺之外,在厅堂
门上悬挂上两盏灯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

不过,现在很多祠堂的灯笼一般只在新春
期间挂上,一过元宵即被收起。

潮汕祠堂的灯笼有两个作用:
一是褒扬先祖功业。

不少潮汕祠堂的灯笼都要在上面写上本族祖先经科举途径考取的
功名,或是写上捐纳所得的虚衔,或是写上前担任过的官职。

比如揭东县月城镇赤岸村蔡
氏祖祠“四晋公室”的灯笼上写的“岁进士”,即属该村六世祖四晋公通过捐纳所得的虚衔。

而相邻的新围村蔡氏祖厅的灯笼上写着的“朝奉大夫”则是该村九世祖辉彩公生前担
任过的官职。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潮汕姓氏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在祠堂的灯笼上写着先
祖的功名、官职实际上是潮人通过灯笼这一特殊的裁体,表现了对本族先祖的道德功名的
缅怀和对祖宗所取得的业绩的赞美,同时也含有承先启后,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之意。

二是体现潮汕姓氏的雅称。

潮汕地区有的乡村因创业时间较晚,历史上尚未有过考中
功名或出仕的显赫人物等原因,其祠堂的灯笼则通常要用“XX世家”或“XX旧家”等格
式写明本族的姓氏雅称。

如潮汕吴氏雅称“延陵世家”,潮汕黄氏雅称“江夏世家,”潮
汕萧氏雅称“兰陵世家”,潮汕倪氏雅称“金华世家”,潮汕刘氏雅称“彭城世家”,潮
汕罗氏雅称“豫章世家”,潮汕许氏雅称“高阳世家”等等。

也有的潮汕姓氏直接将自己的姓氏雅称写在祠堂正门的匾额上,如潮汕陈氏公厅的门额“颖川旧家”,揭东县锡场浦南村吴氏祠堂的门额“延陵旧家”等等即属这种情况。

五、由祠堂的人物壁画看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
壁画又称墙画,是直接在墙壁表面上运用彩绘的手法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的一种装饰艺术。

壁画没有木雕、石雕、灰塑、嵌瓷等装饰工艺那样费时费力和耗资多,而且用料简单,操作方便,因而成为众多祠堂采用最多的一种装饰工艺。

壁画广泛应用于祠堂的檐木、正壁、后壁等部位的装饰,题材有各种花草虫鱼、祥禽瑞兽、江河水族、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与潮汕木雕所刻的内容大同小异。

其中的人物壁画,以其题材广泛、画工精细、意义祥和、美观耐用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五个方面:
(1)民间传说。

如牛郎织女、七姐下凡、水漫金山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王母庆寿、仙姬送子、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

(2)戏曲故事。

如薛仁贵征西、王茂生进酒、六郎斩子、陈三五娘、穆桂花大破天门阵、余太君挂帅出征、桃花过渡等。

(3)名著片段。

这些壁画取材于中国古曲名著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精彩片段创作而成。

如《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智取大名府”;《隋唐演义》中的“郭子仪拜寿”、“李旦登基”、“薛仁贵挂帅”;《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草船借箭”、“空城计”;《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

. (4)历史事件。

这些祠堂人物壁画以历代的发生的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如姜子牙八十遇文王、专诸刺王僚、伍子胥举鼎、将相和、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五虎平西、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赞美韩愈被贬来潮州任刺史的“蓝关雪”,以明代潮州七贤进京考试为题材的“七贤进京”等。

(5)名宦传奇。

如罗诤教子、包公会李后等。

由上面的列举不难看出,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的题材绝大多数来自中原地区历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涌现出来的备受后人传颂的历史人物、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古代中原地区文学家所著的文学名著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精彩片段等等;这可以充分说明,潮人的先祖从中原地区南迁入潮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

由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可以看出,潮汕文化是由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许多外来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发展而成的。

六、结论
潮汕祠堂是潮人对祖宗先人的崇拜,追念“祖功宗德”的活动场所,是潮人“慎远追宗”“敬宗睦族”精神的物质表现,是维系潮人宗族内部的团结,增强宗族凝聚力和相互之间的联络沟通的特殊载体。

潮汕祠堂的建筑讲究风水,从外到内极其注重装饰,集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美术于一体,终合施用,交相辉映,从而达到金碧辉煌、豪华典雅、宏伟壮丽和自然和谐的建筑效果。

整座潮汕祠堂可以说是一座艺术宝库,不愧“潮州厝,皇宫起”和“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雅称。

潮汕祠堂的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历代潮汕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杰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潮汕文化是一种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外来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元性文化。

责任编辑:田梦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