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父子与秀容名之来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U T A I S
H A N
忻州古称秀容,秀容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与西晋末建立汉国与前赵的匈奴人刘渊、刘聪、刘曜父子有关。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秀容故城,在县(今岚县)南三十里。

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刘渊是新兴郡人,他出生在新兴郡什么地方虽无可考,但与他同族的刘虎,史书上却明载是五台县人,《魏书·刘虎传》:“铁弗刘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之从子,居于新兴虑虒之北。

”刘渊四子刘聪曾被晋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在新兴郡为官。

养子刘曜曾隐居管涔山天池,遇神人献剑。

这且不说,这父子三个皇帝的传上都特别描绘他们的容貌: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刘聪“左耳有一白毫,长二尺余,甚光泽”;刘曜
刘渊父子与秀容名之来历
(外一篇)
■彭图
五台山专栏·
五台山史话
“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

都可称得上“秀容”。

《十六国春秋》:张茂谓:“曜可方吕布、关羽。

”可见是个美男子,帅哥。

史书列传上如此形容人之容貌者殊不多见,是否晋、魏史传为“秀容胡”而有所暗示就不得而知了。

又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载:泰始(265~275)年间,刘渊在王浑推荐下,被晋武帝司马炎召见,帝召与语,大悦之,对王浑之子王济说:“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

”“容仪机鉴”出自晋武帝之口,天子无戏言,晋朝人重容仪,可能便由此传了开去,演变为“姿容秀美”,他的部下便被称为“秀容胡”,匈奴五部所居的“晋阳汾涧之滨”便被称为“秀容川”。

他所筑的城便被称为秀容城。

到底如何,且先看刘渊父子行迹。

刘渊字元海,新兴郡人,南匈奴单于於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

刘渊祖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汉高祖刘邦将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境内遭灾,连年旱蝗,赤地千里,人畜死伤大半,二十三年(47),匈奴遣使求内附。

其时,匈奴内乱,分为左、右两部。

二十五年(49),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

二十六年(50)“诏乃听南单于入居云中”。

二十七年(51)北匈奴三千人叛归东汉,北匈奴追击,“南单于遣兵拒之,逆战不利,于是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准格尔旗)”,“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

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后汉书·南匈奴传》)
顺帝永和五年(140)秋,句龙吾斯等立句龙王车纽为单于。

东引乌桓,西收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遂寇掠并、凉、幽、冀四州。

乃徙西河治离石。

西河郡郡治迁到离石后,美稷城亦随之迁到离石,美稷城既迁离石,南匈奴王庭也随之迁到离石境内。

刘姓匈奴从此进入内地。

东汉中平年间(184~190),黄巾乱起,羌渠单于派其子于扶罗率兵援助东汉,讨平黄巾军。

当时,羌渠单于被国人所杀,于扶罗自称单于。

紧接着董卓叛乱,于扶罗率兵劫掠太原、河东。

于扶罗死后,其弟呼厨泉继位,任命于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刘豹即刘渊的父亲。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初,南匈奴久居塞内,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

议者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宜豫为之防。

秋七月,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王,操因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资治通鉴》)。

曹操扣押了呼厨泉,将南匈奴分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

晋“太康中(280~289),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

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刘元海载纪》)。

从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王庭迁离石,南匈奴居塞内,到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南匈奴已居塞内六十多年,这六十多年住在哪里呢?史书既明确记载刘渊父子都是新兴郡人,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立新兴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分南匈奴为五部,也就是说,在建立新兴郡前,南匈奴左部应该一直驻在新兴郡地面,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匈奴五部“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新兴郡境内河网密布,川衍沃野,在东汉末十室九空的情况下,正是
W U T
A I S H A N
理想的游牧之地。

联系到曹操内迁河朔四郡于今忻州地面,可能也含有与匈奴争地的意思。

河朔四郡本就是匈奴入侵屏障,四郡之民长期与匈奴对峙、相处,制匈肯定有丰富经验,曹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匈奴老对手和南匈奴又放在一块土地上,不失为一种高明策略。

而到晋太康中(280~289),晋武帝司马炎干脆给南匈奴划了活动地盘,置汉人都尉管辖,将左部换防到兹氏(今汾阳县),从曹操分五部到司马炎置都尉又是七十多年,在这七十多年中,刘渊出生于新兴郡。

刘渊字元海,大约生于曹魏嘉平年间(249~254),生而聪慧,幼而好学,为人孝顺,七岁时,母亲去世,悲痛欲绝,为人称颂。

曹魏太原人司空王昶等人听说后非常赞赏,派人专程吊唁。

稍长后,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诗、书、易等儒家经典,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而于《史记》、《汉书》及诸子著作,无不涉猎。

刘渊在年青时就显示出雄才大略,他嘲笑随汉高祖平定天下的随何、陆贾缺乏武功,未能封侯;周勃、灌婴却缺少文才,跟随汉文帝而不能开创教化大业。

而他自己文韬武略无不为时人称赏,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等善于相面,见到刘元海,都非常惊奇,认为他有大贵之相,与他交为朋友,太原人王浑尤其看重他,特地让儿子王济拜见刘渊,约为通家之好。

曹魏咸熙年间(264~265),刘渊以任子(即人质)身份留居洛阳,受到司马昭厚待。

泰始(265~275)年间在王浑推荐下,被晋武帝司马炎召见,帝召与语,大悦之,对王济说:“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

”王济乘机说:“刘渊的外在仪表、容颜,实在如陛下您所说,然而,他的文武才干又超出由余、金日磾很远。

陛下您若能委任他统领东南地区的事务,那么,东吴就不愁不能平定。


王浑父子推荐刘渊,固然因为乡党关系,便主要的则是看重他的才干,想让他成为晋朝的栋梁之材。

从刘渊来说,如果在太平盛世,他想做的也就是超过随何、陆贾、周勃、灌婴,当一个文武兼备的辅政大臣;再如果,他要不是匈奴人,而是汉人,他要达到这个目的也不是难事。

但这些如果却都不成立,当王浑父子推荐他带兵伐吴时,有人立即向司马炎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警告;而当西晋秦、凉二州遭到秃发鲜卑攻击,平叛失败后,有人又推荐他带兵平叛时,却几乎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对他的推荐被否定后,他在洛阳九曲城河畔送王弥回山东,慷慨悲歌,发了顿牢骚,皇弟齐王司马攸当时恰在九曲城,听到后便派人快马去察看,看到后,对晋武帝说:“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宁。

”虽然在王浑等竭力保荐下,晋武帝没杀刘渊,但刘渊效忠晋朝建功立业的心却开始凉了。

司马炎毕竟是一代开国之主,虽然对刘渊不委以重任,但该怎么做还会怎么做,咸宁五年(279),左部帅刘豹去世,仍任命刘渊代理左部帅。

太康十年(289),拜刘渊为北部都尉。

不久,司马炎去世。

永熙元年(290),惠帝司马衷继位,杨峻辅政,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爵汉光乡侯。

元康末年(300),刘渊因为部人叛逃出塞而被免官。

不久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上表推荐刘渊担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

此时,祖籍山西襄汾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引起八王之乱,刘渊的机会来了。

刘渊堂祖父,原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等人秘密商议起事,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且派他们的党羽呼延攸到邺城,将秘谋的内容告诉给刘渊。

刘渊请求回故地,会合行送葬之礼,司马颖没有答应。

刘渊让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人招集五部人众,会同宜阳诸胡,表面上宣称响应司马颖,实际上图谋叛变。

永安元年(304),司马颖击败司马乂,成为皇太弟,先后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代理辅国将军,负责北城防守诸事务、冠军将军,封卢奴伯。

不久,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安北将军王浚,起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谋求脱身,对司马颖说要回去召集五部匈奴,帮助司马颖,以二部兵力摧毁东嬴公,以三部的兵力斩杀王浚。

司马颖非常高兴,于是任命刘渊为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放走了刘渊。

刘渊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后,刘宣等人便为刘渊上大单于的称号,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

后来王浚派将军祁弘率领鲜卑兵众进攻邺城,司马颖战败,刘渊要遵守诺言攻打鲜卑人,救司马颖,刘宣等劝他抓住机会复国灭晋,不要理司马颖。

刘渊听后大喜,认为匈奴刘姓是汉朝外甥,又与汉朝相约为兄弟,应该继承汉朝正统,所以追认、尊奉蜀汉后主刘禅,以此号召天下。

于是,迁都左国城。

远方来归附的人达到数万。

永兴元年(304),刘渊在南郊筑坛设祭,自称汉王,赦免境内囚犯,建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立妻呼延氏为王后。

署置百官,任命刘宣为丞相,经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其余的人授官各有等差,国号为汉。

东嬴公、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派将军聂玄讨伐刘渊,战于大陵(今山西文水),聂玄军大败,司马腾害怕,率领并州二万多户百姓逃山东。

刘渊乘胜进军,派刘曜接连攻下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

元熙二年(305),再败司马腾军。

这年,离石大饥荒,刘渊迁居黎亭就食。

西晋封刘琨为并州刺史,刘琨进据晋阳。

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即怀帝,改元永嘉。

侍中刘殷、王育劝刘渊斩杀刘琨,平河东,称帝号,攻长安,立国都,再率关中的兵席卷洛阳。

刘渊听后十分高兴,随即进据河东,攻占蒲阪(今山西永济县)、平阳(今山西临汾)。

定都蒲子。

河东、平阳属县的各垒壁都投降于他。

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大赦境内囚犯,改元“永凤”。

太史令宣于修之对刘渊进言道:“平阳有天子之气,又兼陶唐旧都,希望陛下上合天象之变,下合地理之祥。

”刘渊欣然同意,迁都平阳。

改元“河瑞”。

刘渊称帝后不久,便命四子刘聪等进攻晋都洛阳,第一次反胜为败,退兵;第二次打到洛阳城下,先后进驻西明门、宣阳门、上东门、广阳门、大夏门,最终未能攻下,大军被刘渊召回。

永嘉四年(310)七月,刘渊卧病,任刘欢乐为太宰,刘洋为太傅,刘延年为太保,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且统领尚书事务,在平阳西部建造单于台,任命其子刘裕为大司徒。

刘渊病重,召刘欢乐和刘洋等人到宫禁中接受遗诏,辅佐朝政。

八月,刘渊在光极殿去世,在位六年。

刘渊死后,其子刘和继位。

刘和惧于刘聪等四王手握重兵,听信其舅舅呼延攸,想杀刘聪,结果,反被刘聪所杀。

刘聪杀刘和自立,葬刘渊于永光陵,上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刘聪即位后,于永嘉五年(311)四月,派其从弟刘曜与其子刘粲等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

又命刘曜和刘粲攻打关中,攻陷长安并杀晋南阳王司马模,嘉平二年(永嘉六年,312)被逼退出长安,撤回平阳。

晋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司马业为太子,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业遂登位,是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

建兴四年(316),刘聪派刘曜再次攻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称帝,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W U T
A I S
H A N
太兴元年(318),刘聪患病,以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太师刘顗、太傅朱纪和太保呼延晏并录尚书事,又命范隆为守尚书令、仪同三司,靳准为大司空,决尚书奏事,以作辅政。

七月癸亥日(8月31日)逝世,在位九年。

谥号昭武皇帝,庙号烈宗。

刘聪去世后,刘粲即位,改年号为汉昌。

太兴元年(318)八月,刘粲在上林练兵,准备征讨石勒。

任命丞相刘曜为相国,总督内外军事事宜,仍然镇守长安。

任命靳准为大将军,领尚书事。

刘粲沉湎酒色,经常在后宫游乐,军国大事全都由靳准决断。

靳准因其女得宠于刘粲,逐渐窃取汉国政权,不久发动政变,将居于平阳的匈奴刘氏宗室无论少长皆斩于东市,又挖掘刘渊和刘聪的陵墓,斩断刘聪尸身,焚毁刘氏宗庙。

靳准自号大将军、汉天王,遣使向东晋称藩。

刘曜时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镇守长安。

闻靳准叛乱,亲自率领军队由长安出发赴平阳,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遇到了从平阳出逃的太保呼延晏与太傅朱纪。

他们劝刘曜称尊号,刘曜遂即帝位,改元光初,当时石勒驻守河北,刘曜封石勒为大将军,同石勒进攻平阳。

太兴二年(319),靳准被其部下靳明所杀,靳明送传国玺于刘曜,准备投降刘曜。

石勒大怒,派主力急攻平阳,靳明向刘曜求救,刘曜派将迎回靳明。

平阳士女15000人随靳明归于刘曜,刘曜斩靳明及靳氏男女。

不久,平阳被石勒攻占。

刘曜授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加殊礼,以河内24郡封石勒为赵王。

刘曜徙都长安,起宫殿,封子弟,缮宗庙、社稷。

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是为前赵。

刘曜在位十年,咸和三年(328),与后赵石虎军队战于洛河,退兵时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身上被创十余处,为石堪生俘。

石勒让刘曜写信令其子刘熙投降。

刘曜给刘熙的信中却令熙“与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


石勒遂杀刘曜。

329年,后赵石虎攻陷上邽,屠太子刘熙及宗室,前赵亡。

从元熙二年(304)刘渊称汉王,至咸和五年(329),刘熙被杀,汉国5主15年,赵国
2主11年。

一说汉赵传3世5主,凡二十六
年。

南匈奴五部“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刘渊父子史上明确记载都是新兴人,刘渊父子三个皇帝因其姿容秀美,其部便被称为“秀容胡”,其所筑城称为秀容城,其部所居之地被称为秀容川。

南秀容指刘渊、刘聪、刘曜所居新兴郡地,秀容川具体应在汾河发源地的管涔山到太原以南“汾涧之滨”的汾河川,南秀容城即今岚县境内秀容故城,史载刘渊父子喜欢筑城,岚县故城当为刘渊或刘聪所筑,后来成为后赵、北魏的秀容护军所在。

十六国到北魏皆胡汉分治,护军专管胡人,相当于后来的郡县。

北魏在永兴二年置秀容郡时,才撤销秀容护军,太平真君七年移秀容郡治到今忻府区奇村、辛庄一带。

北秀容指铁弗刘虎及其后代所据之地,刘虎又名刘武,匈奴语刘乌路孤,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

刘虎是南匈奴单于的后裔,祖父刘去卑是匈奴右贤王(魏书作左贤王),刘去卑去世后,由其长子刘猛继任右贤王,泰始七年(271)春正月,刘猛叛晋出塞。

泰始八年(272)春正月,监军何桢讨刘猛,累破之,左部帅李恪杀猛而降。

刘猛死后,刘虎父亲刘诰升爰(刘训兜)继任右贤王。

永嘉三年(309),刘诰升爰(刘训兜)去世,刘虎继任铁弗部首领之位。

随即在雁门郡起兵响应刘渊父子,攻打雁门郡、新兴郡,永嘉四年,被刘琨借助拓跋猗卢打败,西渡河雄据朔方后,被刘聪封为楼烦公,拜安北将军,丁零中郎将。

其从弟刘路孤率部归附拓跋代国。

自此,铁弗匈奴分为河东、河西两部。

河西部仍称铁弗,河东部称独孤部。

刘虎死后,儿子务恒代立,务恒死后,第三子刘卫辰代立,刘卫
辰先附拓跋氏,后归前秦苻坚,带苻坚兵灭了拓跋氏代国,将拓跋氏赶到漠北。

苻坚将代国分为东西两部,让刘卫辰统河西,以刘卫辰为西单于,督摄河西杂类,屯代来城;以独孤部刘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统河东。

刘库仁统河东后,逃到漠北贺兰部的拓跋氏献明皇后带着儿子拓跋珪(道武帝)等三个儿子又回到刘库仁统治的代国。

库仁尽忠奉事,不以兴废易节。

383年,苻坚因淝水之战败归,政权分裂,西燕慕容永遂拜刘卫辰为大将军、朔方牧,后秦姚苌也拜之为大将军、大单于、河西王、幽州牧。

391年,卫辰因在与北魏战斗中失败为部下所杀,子赫连勃勃(字屈孑)奔鲜卑叱干部,后建立匈奴大夏国。

大夏国鼎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勃勃407年建立大夏国,425年去世。

独孤部刘库仁后来被慕容文所杀,他的侄儿刘罗辰投奔道武帝,道武帝拜他为南部大人,从平中原,以功赐爵永安公,以军功除征东将军、定州刺史。

儿子刘殊晖袭爵,位至并州刺史。

刘虎及其后代被称“秀容胡”,《魏书·帝纪》有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八年(393)“……遣陈留公元虔、将军庾岳率骑五万东度河救之。

破类拔部帅刘曜等,徙其部落。

元虔等因屯秀容,慕容垂遂围长子”。

《魏书·志第三·天象一之三》:“天兴三年(400)三月,有星孛于奎,……是岁,秀容胡帅亦聚众反,伏诛”。

《魏书·志第二·天象一之二》“天兴五年(402)十一月,秀容胡帅、前平原太守刘曜聚众为盗,遣骑诛之。


以上三条引文,第一条之秀容是地名,《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此北秀容也,在汉定襄郡界。

后魏置秀容郡、秀容县,又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此南秀容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曰:“珪遣兵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此北秀容也”,“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去南秀容三百余里”。

第二、第三条是秀容胡,但这三条所说显然矛盾,第一条已破刘曜,徙其部落。

是秀容胡已经迁走,七年以后又反,应该是在另一地方反,已经伏诛被杀,二年后又聚众为盗,遣骑诛之。

那么这个刘曜是被破了一次,诛了两次——
—或者前二年被诛是另一秀容胡帅,二年后才诛了刘曜。

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秀容到底在哪里?
胡三省和顾祖禹都说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西汉定襄郡郡治成乐(今盛乐西),领成乐、桐过等十二县,大致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卓资县一带;东汉定襄郡治善无,领善无(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鲁县北六十余里)、桐过(故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约四十里)、骆(故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约四十里)、武成(故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数里)五县。

按此,则北秀容应该在今内蒙清水河县与今朔州平鲁区、右玉县这一范围内。

再扩大些则还应包括今忻州市偏关县及内蒙凉城,偏关在东汉属定襄郡中陵县,凉城西汉属雁门郡沃阳县,东汉省并后应在定襄郡界。

又据《魏书·尔朱荣传》:“北秀容既在畿内,差近京师。

”则北秀容应在大同以西黄河以东山西右玉、内蒙清水河、和林格尔一带,《读史方舆纪要》:“秀容城在(朔)州北境。

《括地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后魏置秀容郡及县于此。

晋太元十九年,西燕慕容永为慕容垂所攻,请救于拓跋珪,遣拓跋虔等帅骑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

隆安二年,拓跋珪以秀容川酋长尔朱羽健从攻晋阳中山有功,环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封之,是也。

后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因以此为北秀容”。

顾祖禹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从刘渊死到道武帝死整整100年时间(310~409),这100年中,秀容胡人的称呼应该是深入人心了。

建在岚县的秀容护军城正
W U T
A I S H
A N
是为了监督秀容胡而设。

《魏土地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任阳曲护军的奚普回,当在道武、明元时期。

该书又载“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设置时间当相近。

太平真君七年迁秀容郡、县后,岚县的秀容城逐渐荒废,北秀容则正如顾祖禹所说:“后魏末,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盖南秀容多故以后,而北秀容之名益晦矣。


“登国(386~395)”是北魏太祖道武帝登基时的年号,398年(天兴元年),才正式定国号为魏,而秀容郡是北魏第二任皇帝明元帝永兴二年(410年)才置的。

在此之前,即不但有秀容之称,而且已经有秀容胡、秀容川及北秀容、南秀容之分。

至于秀容之称到底出现于何时,就史无明载了。

忻州市大多数州县名确定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541~604)篡周自立后,立刻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当时的隋朝,北有突厥,南有陈与后梁。

从开皇二年(582)到开皇四年(584),杨坚利用突厥内部矛盾,远交近攻,离弱合强,胡萝卜加大棒打败突厥,迫使其内附称藩,誓愿“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开皇元年(581)三月,杨坚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扬州)、庐江(今合肥),作灭陈准备。

开皇七年九月(587),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

开皇八年(588),杨坚开始攻陈,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

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
10日),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
住陈叔宝,陈朝灭亡。

开皇十年(590)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天下一统。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长达
280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统一之局。


隋炀帝大业五年时,“天下凡有郡190,县
1255,户890万有奇。

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


隋文帝不仅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而且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许多重大改革,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选官制度;他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而他在开皇三年以来推行的州县制则基本奠定了忻州市所辖县市一直延续至今的县域范围与名称。

下面,即就《隋书·地理志》所载分析:隋文帝时,在今忻州市设两州:忻州、肆州;隋炀帝时改置两郡:楼烦郡、雁门郡。

楼烦郡:大业四年置,治伏戎城(在今宁武县宁化附近)。

统县三:静乐、临泉、秀容。

辖境相当今忻州市忻府区、定襄、静乐、岢岚、保德、河曲、五寨、宁武分水岭以南及太原市娄烦县、离石市岚县、兴县。

静乐:“旧曰岢岚。

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

”静乐县在西汉为太原郡汾阳县地(汉汾阳县地域相当于今静乐、岢岚、宁武分水岭以南、保德、河曲以及娄烦、岚县、兴县);东汉县废,为南匈奴所居。

东汉末建安年间到三国、晋时为新兴郡九原县地。

北魏先后为肆州秀容郡秀容县、肆卢县地。

北齐改岢岚(辖境相当于今静乐、岢岚、岚县、娄烦、宁武分水岭以南),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隋炀帝大业四年又改为静乐。

静乐之名从隋一直到今。

临泉:后齐置,曰蔚汾。

大业四年改焉。

即今离石市兴县。

秀容:西汉时与今定襄为太原郡阳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