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小论文-论信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摘要:什么是信仰?古语的典故是: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信,信奉。

仰,仰慕。

《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

关键词:哲学;信仰;认识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不尽相同。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有一样的信仰,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谐。

一、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信仰中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因素,认知因素即信仰主体通过对信仰客体的考察、了解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经过综合各种知识加深对客体的理解,从中总结出某种观念或理论,而这种认识无论是正确的亦或错误的、实证的亦或猜测的、合理的亦或悖理的,都将造成一种信仰心态,决定性地影响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所持的态度。

情感是信仰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多样化心理反应,它一方面成为信仰的动力因素发挥着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信仰的样式因素建构着信仰的框架、模型。

意志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信仰:第一,作为保持因素能使信仰心态保持稳定,不仅规范人的认知活动,使之沿着一种有益于巩固和强化信仰的认知定向来进行,而且通过信仰主体的内在自制力和来自共同信仰群体及强大权威的他制力规范人的感情。

第二,作为外化性因素,是促使信仰心态由主观领域或向行动和实践领域转化的因素,正是由于它的作用,信仰才不只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信仰的行动。

无论感觉思维的生理器官,认识发生的外在环境,还是理论的逻辑推演规则都具有与人自身一样有限性。

就现实直接的感觉而言,每个人的感觉内容千差万别,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才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调和它们而达成共识。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论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关于宗教的论述:“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曾追溯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比喻的历史渊源。

他写道:“浪漫主义诗人WOVALESS早言:俗子仰宗教以解忧止痛,不过如收鸦片之效;或言,世人莫不吸食精神鸦片,以谬误信仰自醉;后来小说家有以不信奉基督教比于不求助鸦片;哲学家有以宗教比牙痛时所服之麻醉剂。

要推马克思语为最明快矣。

”在这里主要体现了宗教对人民的麻醉作用。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可用名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括。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

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

关键词:信仰;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信仰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信仰危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之一。

信仰危机不仅使人类精神陷入空虚、迷茫、彷徨无依、漂泊无家的凄凉荒漠,也会为宗教的复兴、邪教和迷信的流行提供适宜的土壤。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对此保持沉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把握哲学与知识、信仰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消解了在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知识与信仰的对立。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否定了把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企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知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判断是事实判断,是对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观察和研究。

而哲学的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内的世界整体,是无限。

就无限的世界来说,要把握它,光靠科学方法是不够的。

哲学判断除了事实判断,更多的还有价值判断,不仅回答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生)“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更重要的还要回答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生)“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

所以,哲学不仅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价值和信仰。

信仰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是知识的拓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作为对世界的整体把握,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

哲学要吸取和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才能获得把握时代精神的认识论基础,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才不至于成为哲学家的闭门造车或精神独白。

马哲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马哲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调查——我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课题,我们组开展了一次面向河工大校内学生的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就我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信任程度以及学习、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并形成坚定的信仰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近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变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数变的更少。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关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

一、调查活动简介本次调查活动面向河工大校内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

整个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阶段、活动开展阶段和后期总结阶段。

在活动进行中我们采取“分组责任制”,每次调查都分成二个小组,每组一名负责人,由其全面负责该组该次活动的具体开展。

我们每个人都是“组长”,每个人又都是“组员”。

一方面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我们要求每位队员在调查时要实事求是、态度端正、行为礼貌。

这样对我们活动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整个调查,我们共随机选取对象五十人左右,收回了五十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并做了简单分析。

二、问卷结果分析与思考(一)我校大学生信仰现状我们知道: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可见信仰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进而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在问卷中我们分别问到了大家对信仰的看法、是否有信仰以及有什么样的信仰。

59%的人是没有明确的信仰的,41%的人认为信仰对我们很重要,并且41%的人都愿意选择马克思主作为自己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信仰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信仰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信仰问题马克思是伟人,马克思主义也是承前启后的伟大思想和理论,我们这些小屁孩尚不具备资格和能力在这里妄言什么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迫于形势,也只能在这里就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信仰这一小方面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尚且幼稚的看法,诚惶诚恐。

在我看来,马克思在其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丰富的信仰思想,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示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并揭示马克思考察信仰的独特视角。

一、从经济看信仰: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独特视角。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经典作家从来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

这种印象不正确。

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信仰问题。

比如,马克思从研究和批判宗教的角度谈论过信仰;从批判旧哲学和清算唯心主义哲学信仰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政治斗争和政治信念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人生信仰角度谈到过信仰;还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以及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等也谈到过信仰问题。

在马克思谈论信仰的各种角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至今往往受到忽视的一个视角,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仰现象的观察和透视。

这是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信仰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而且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现象,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过程之间的联系。

所以,历来研究信仰现象的人,不论是一些神学家、宗教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等,往往从思想人文的角度考察信仰问题,而通常并不注意进行经济分析。

这就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信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独具慧眼,能够从经济角度去考察信仰问题。

特别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理论分工中,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因而,他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涉及到一些信仰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颖的见解。

经济学研究与信仰研究看起来天悬地隔,但并非如此。

马克思不是就经济研究经济,而是从经济领域来透视整个社会。

他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地广泛地涉及到信仰问题并不奇怪。

而且政治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性。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算不算一种信仰?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威力似乎具有比马克思主义更大的吸引力?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种可供大众信仰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一种具有严密科学性、可以研究并且不断发展创新的信仰,因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把它看作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体:既坚信并践行它,又研究并创新它。

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信仰,而且是一切信仰中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人文性、最具有历史性又最具有未来性、最具有现实性又最具有理想性、最具有切近性又最具有终极性、最具有个体性又最具有人类性(集体性、社会性)、因而是最具有博爱通达自由幸福之本性的信仰!与一切宗教一样都是信仰,但与一切宗教有本质不同,它不只是信仰,或者说它的信仰基础和目标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不是纯粹精神的,而且也是物质的……。

如此高级的信仰——关于信仰的信仰,的确又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各种非信仰的挑战和冲击——与宗教信仰相比,它似乎没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没有深入骨髓的魅力、通彻灵魂的渗透力,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和表里不一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而且是惟一正确的信仰。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信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又是把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在同一目标下艰苦奋斗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科学信仰,它的科学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将真理与信仰统一起来成为完备的信仰;其次,共产主义信仰是揭开人类命运神秘面纱的现实信仰。

任何信仰都内在地关照人的利益,只有将信仰同人们的现实利益联系起来,才会唤起人们理解真理和相信真理;再次,共产主义信仰是摆脱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的崇高信仰,它以尊重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以人人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后,共产主义信仰是使人类敢于面对现实,主动开创未来的积极信念,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指向未来的。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1.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运动。

然而,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一种虚无主义或迷信。

然而,本文将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论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2.1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体系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通过对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分析,提出了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是经过实证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

与宗教信仰或迷信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

2.2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改变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和剥削问题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学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践的。

2.3 马克思主义有历史经验验证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以通过历史经验来验证的。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实际实施,比如苏联、中国和古巴等地。

这些国家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具体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其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历史经验的验证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行的。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3.1 解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具有独特的解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

通过马克思主义分析,人们可以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存在、经济剥削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种分析能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指导实践和改变现实的潜力。

3.2 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论信仰

论信仰

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它是以一定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

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

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则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等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对未来价值预测、价值追求的统一。

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

崇高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

古往今来一切仁人志士,正是在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中成就了人生的伟业。

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解放的前途,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崇高理想。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终将灭亡。

对于一个人来说,信仰的力量毋庸多言,它是人们对于世界以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人奋发前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信仰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作用,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生活得目标就可以看清楚前进的方向。

”在社会日益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信仰业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以及各种信仰思想在神圣仪式下承担着对现代社会进行教化和整合的正向功能。

这些信仰中的和平精神铸成了中国人“为善”、“致和”、“成仁”、“赞天地之化育”、“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凝炼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伦理精华,在协调当代中国社会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消除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信仰和迷信不是一回事。

迷信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尽管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迷信常常使人们将常识僵化变成教条,让人顶礼膜拜。

人到迷信某种人和事的时候,可以失去理智,可以作最粗俗、最幼稚的胡言乱语,可以将圆弄方,还要人家相信:那就是方的。

迷信极有可能做出丧心病狂、伤天害理的罪恶勾当。

我们今天虽然天天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可是当我们以为已经将它彻底破除时,它却已经在陌生的角落悄悄地找到了避难所,而且一旦有机会就会立即冒险向前靠近。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2)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2)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2)信仰与哲学的论文篇二圣经与哲学——论____信仰的内在原则这里所谓____信仰的内在原则,也就是指那些借助于哲学的反思而可被理性所理解,因而内在于理性而可以从理性自身开显出来的原则。

我们曾设问:基督____求哲学的理解过程中,它将促使理性自觉到哪些原则?或者说,在历史上,哲学从基督____中化解出了什么样的原则?这一设问所要追寻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内在原则。

对基督____的内在原则的分析将表明,真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这个被视为理性之典范的科学之间有着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的关系:它们之间一致的地方并不少于矛盾的地方。

一、一神教与绝对性原则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1],当世界各民族都还普遍陷于泛神论或者信奉多神教乃至图腾偶像时,犹太民族却确立起了独特的“一神教”信仰。

这是犹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地方所在,也是犹太民族拥有忍耐人间屈辱而穿越千年苦难的伟大力量之所在。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里,犹太民族即便在它鼎盛时期也是处在列强环伺之中,因此,犹太人在其历史上所经受的更多不是安宁与和平,而是一再丧国失地的屈辱与被迫流徙异国他乡的悲惨;而随着罗马士兵于公元70年焚毁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犹太民族更是开始了千年的苦难漂泊,他们所到之处,遭逢更多的不是善意和机会,而是驱逐、蔑视,乃至迫害和屠杀。

可以说,犹太民族在其千历史中经受了人世间所可能具有的各种苦难。

不少远比犹太民族强大的民族在遭受其中的某些苦难与不幸之后就永远消失在其他民族之中而中断了自己的历史,以至于它们不再具有开创的历史,而只可能具有被解释的历史,因此,它们对于后人而言只具有历史-考古学的意义,而不再具有开创历史的力量。

但是,犹太民族在经受其他民族强加给它的、足以使许许多多民族消灭的无数苦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消失于那些加害于它的强大民族之中,而是始终保持了其民族的同一性,使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延伸到他们漂泊到的每个角落,并且在这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坚守当中创造出了影响全人类的辉煌文化。

马原论文,论信仰的力量

马原论文,论信仰的力量

论信仰的力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信仰成为力量的关键关键句:我一直坚信,信仰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不是可以用来交易的筹码,而是对理想信仰与政治立场的考验关键词:信仰、力量、实践、动力伴随着第十六周形式与政策课程的结束,这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也走到了尽头,每次课上听老师温和、耐心、认真的讲解,反而觉得对于这样一门重要、参与到考研科目的课程来说,一篇论文是不够的。

马克思主义,它包含了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真理,森罗万象。

那么,我还是想谈谈关于信仰的力量。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其实看看身边的人事,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的信仰都与社会功利挂钩,以实用主义为人生信仰的不在少数,原因与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和急功近利思想泛滥有关。

在万般感触之下,我每每扪心自问,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呢?但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为弥补上课看书的时间,加上这几周课程减少,闲暇之余也翻看完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突然发现,原来一直探求人生与信仰的纽带,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它赋予我无限的力量,去创造、发掘、实践以及坚持自我身体内的神秘感应,这说起来有点玄乎,但是可以理解为一种超我的境界吧。

从大的方面来看,结合大二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史纲,很容易发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无处不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种主义和信仰随着岁月的积累,久而久之形成了强大力量: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③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期党的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要求相结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论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论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结合广大工人群众的斗争实践得出的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因此,它强调共产主义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在符合实际和现实的同时对实践有激励作用,而不是纯粹的空想,更不是对现实有批判意义的空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一种不断把现实推向进步的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理性)与信仰(非理性)相统一的信仰(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理性的信仰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纵观其经典文献,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本身有着客观现实的基础和科学合理的来源,而并不是一种狭义的“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三大部分,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最高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升华。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世界观,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是人类第一个接近真实的对于世界的“摹写”,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内才能运动”,因此,人只要认识并掌握了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就可以能动地参与并支配世界的运行而获得自由,从而彻底排除了宇宙存在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武器,它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向人类指出了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客观规律,深刻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彻底廓清了以往存在于历史观中的神性和人性的迷雾,把对社会问题的研究置于了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客观性之上,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理论方向。

[1]这一理论为人类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方向。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马克思生平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民可以砍柴、放牧。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性质和地位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的观点,并提出相关论据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信仰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现象的调查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证来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

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自然科学的演化理论,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等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的争议与回应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认为是科学的信仰,但也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思想,与科学精神相悖。

对于这一争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支持者提出了以下回应:科学方法与政治实践的区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不同于其政治实践的具体方式。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可能出现误解和曲解,以至于被某些人用来合理化他们的政治行动,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科学性。

论信仰

论信仰

论信仰信仰,顾名思义,相信并敬仰。

而所谓相信,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概念早已因习惯化而忽视了细节。

相信一个人,或相信一句话,若真相信,则无论有多大多难的事情都无法阻挡这个人对这个被相信的事物的坚定和崇敬,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相信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生活中,“相信”变成了说变就变的口头禅,一句“相信”让期待膨胀而又瞬间干瘪,不知不觉,“相信”被空谈化和模糊化了。

又所谓敬仰,必定是对于自己崇敬的对象而言的。

就这个词的词义而联想,敬仰好比一个人抬头仰望他所崇敬的事物;抬头仰望,意味着放弃着眼于身周的环境,这环境带给他忧虑、痛苦、疾病,当然也有开怀大笑;而去渴慕被崇敬者要给他的一切,因为,他需要这些,所以会抬头仰望。

而这个过程,是将人的心形象化,化作上述的那个人而言的。

我们有了真正的信仰以后,心中所向也便是那样。

对此,相信很多人会反驳这是唯上,可我想说一句特别励志的话:要想做梦,请先闭上眼睛。

与此相同的是,要想摆脱困苦,请先拥有一颗不被枷锁束缚的心灵,一颗勇敢的心!真正的信仰是令人自由的,是只会成为让人前进和谦虚的动力的。

倘若你从你的信仰中专找教条式话语来相信的话,那只能越来越把自己束缚在牢笼里,成为一名苦信的信仰者;而假如让信仰与心灵亲密交谈,流通血液般地用说服式来与心灵糅和的话,接受引导成为易事,心灵健康而自由更是水到渠成,哪里还需要那么多为了信好、遵守好而精疲力竭甚至自我伤害的人?信仰问题,似乎会决定心理问题。

“信仰缺失,为什么而活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深思过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做过一次发言讲到关于信仰缺失下的迷茫。

倘若人在生活中缺失信仰的引导与浇灌,那么每天如失去园主的花朵,只能被任其自生自灭。

就如很多人说要守住底线,但不知不觉中早已失去了底线,更进一步说是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呢!生活中的我们,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于是,渐渐地,钱和权,就越来越象是一种信仰,但与此同时,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

论信仰-最新年文档

论信仰-最新年文档

论信仰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期间产生很多问题,没有人否定改革的成绩,也没有人刻意的天生有仇恨的去丑化谁,你在70年代及以前接受的是什么教育,那时候强调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时候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毛主席的思想,就是用这个信仰来断定是否是合格的公民,80年代盛行改革开放,更有猫论问世,其他的让路,所以就有了,抓老鼠论英雄的成功人士,以抓老鼠多少为信仰,能抓老鼠者为合格公民,时间很快进入90年代,又有GDP论,形象论,效率论问世,所以就有了以GDP或形象或效率为信仰,以轻车快跑的方式进入了改革的大路中,谁跑的快谁是合格之公民,也就出现了有人说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怪调了,所以说信仰的改变影响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的大环境反过来就会影响人的信仰,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很贪婪,中国人很麻木,中国人很卑鄙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人的问题,以至于在国外有些场合限制中国人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反对驱逐华商的问题,很多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你自己不拿自己当个人谁还会拿你当个人,怨不得别人。

一、为何中国人幸福感与财富增长不成比例“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对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以1至10评分,得出幸福指数。

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占头5位,原因是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富足,但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大幅增加的中国却位列125。

盖洛普列举出衡量幸福的5个标准,按照重要性依次是职业或工作、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健康和社会环境。

而在中国,这5个要素的排序又有不同,中国人比较看重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对工作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幸福感稍有忽视。

只是,我们看到,中国社会财富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幸福感也在与日俱增吗?答案恰恰是否定的。

二、为什么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很低(1)情感缺失心态焦虑一位在大学任教的霍姓老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代中国人最缺的是亲情、是假期,很多人都漂泊在外,为生计、为名利而斗争,而且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会让大家的幸福感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很严重。

的伟大我心向信仰马克思主义

的伟大我心向信仰马克思主义

的伟大我心向信仰马克思主义伟大的我心向往之的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给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烙印。

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哲学方法论和观察社会现象的角度,更是指引我在迷茫时找到前进方向的灯塔。

马克思主义深化了我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的理解,使我坚定不移地向往着这一信仰。

首先,马克思主义激发了我对社会不公平与阶级矛盾的认识。

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剥削和压迫的理论,我认识到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阶级之间存在的剧烈矛盾不仅影响到个人命运,更是制约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唤醒了我对社会不公的敏感,激励我努力争取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其次,马克思主义启发了我对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认为社会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我深刻理解到社会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矛盾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对应所引起的。

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够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理论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使我明白只有通过改变社会,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再次,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对人类社会前途的乌托邦憧憬。

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这种社会形态将消除私有制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彻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共享。

这种理想状态的追求,鼓舞着我为之奋斗不息。

虽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但我坚信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促使我努力改造现实社会,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马克思主义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刻触动了我。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利益和社会公益的追求,使我深感到人类自身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社会进步和他人福祉做出贡献上。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为他人着想,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这种奉献精神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导我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人。

论信仰

论信仰

论信仰作者:李明圣来源:《当代陕西》2019年第06期信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是对某种思想、宗教或人物的信奉和敬仰,是心灵的产物,是无悔的选择、不懈的奋斗与持久的坚守。

信仰是人生的总目标。

人生是一次有目标的旅行,决定人生目标的是人的信仰。

马克思终身致力于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全然不在意自己的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陈独秀、李大钊,当年的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拥有丰厚的薪资、崇高的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奋不顾身创建中国共产党。

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神父哥白尼,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提出“太阳中心”学说,向统治人类数千年的“地球中心”论挑战,带来人类宇宙观的深刻革命,但终其一生不受罗马教会待见。

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因为维护“日心说”和反对一神论,被教会用火刑活活烧死。

信仰照亮人类的生命。

不同的信仰产生不同的目标,崇高的信仰伴随崇高的追求。

信仰是行为的总司令。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

不论自主,还是被迫,不论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冲动,人生的轨迹由若干重大选择和无数日常选择构成。

人们享有选择的权利,也承受选择的后果。

决定人的选择的,是对利弊得失的权衡,是基于善恶是非、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超越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则是信仰。

集体主义者选择集体优先,利己主义者选择个人至上;理想主义者选择美好憧憬,拜金主义者选择唯利是图;和平主义者选择人类友善,恐怖主义者选择滥杀无辜。

信仰引导人的行为。

不同的信仰导致不同的行为,正确的信仰伴随正确的选择。

信仰是力量的总源泉。

力量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中央红军长征25000里,出发时8万之众,到达陕北时不足8000,损失的将士中,有英勇战死者,有伤病离队者,也有身体虚弱的落伍者和意志薄弱的逃跑者。

长征是枪林弹雨、围追堵截之中的生死远征,也是跋涉万水千山、跨越雪山草地的艰苦转战。

那些最终到达陕北的人,是战争幸存者、身体强健者和意志坚定者,支撑他们的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共产主义。

论信仰1

论信仰1

论信仰信仰这个东西看起来很虚无缥缈,有或没有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未尝不可,他的生活还是一样,不过如果有了,你的生活就会另一个样。

4号去了一趟中山陵,也不能说是景仰,但对于国父我还是很尊敬的。

自从政府把中山陵改成免费开放之后人流量就越来越多了,中午去的,3万多人估计一天的人流量大概在6万多吧。

进了陵区之后我都没感觉到是个陵墓,热热闹闹,真是感觉很不对劲。

各种摆摊卖东西的,还有什么步行街,这让我很是诧异。

这难道是一个陵区应有的东西吗?我也不是没去过陵区,烈士陵园之类的没少去,肃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难道只有清明那天人们才会变得严肃?走上台阶的时候看到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在那个斜坡上滑来滑去,还有小孩爬上了华表为了照相!!!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在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另一个问题,如果是国民党执政。

我就很不理解了,他们来者的目的居然是为了游玩。

作为中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他的医生可以说是不算成功,但是他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蒋亦或是毛都不能比拟的,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国。

三民主义的提出直到现今仍然振聋发聩,林肯的民享民有民治使它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三个总统之一,然而在中国,中山先生也不会想到死后他的陵寝居然变成了公园!!无知者无畏,无信仰者更加无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至少应该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吧。

不要只知道什么8年抗战,那都是扯淡,游击战,麻雀战是打不赢日本的,作为二战第四战场的中国战区,国民党的作用要比共的要大的多。

请不要在打击国民党的时候抹杀人家的贡献好吗!至少国民有知道历史真相的权利。

中国国民以前是有信仰的,信各种东西,佛教,儒家,道家,亦或是各种菩萨,海边的信妈祖,财神,关二爷,各种职业也有自己的保护神,也就是自己的信仰。

木匠信鲁班,小偷拜时迁,各种信仰。

当然也有一些不好的,像什么一贯道,法轮功之类的邪教组织。

信仰是区别于道德和法律之外的另一种约束众人的工具。

而政府的扫除四旧,不仅破除了迷信,而且还矫枉过正了。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信仰关注人类的当前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是相一致的。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其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理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研究全文如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最为先进和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它源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需要,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人士和人类进步的精神支柱。

它的到来为人类发展带来了一种科学的、理性的信仰,冲击了当时一些唯心的、超验的信仰,实现了人类信仰的重大变革。

同时,它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它也预示着人类在追求理性信仰的进程中实现了一次飞跃,朝着更加现实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独具一格的理性特质。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列宁曾说过:“马克思学说是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这充分的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源于科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它本身就是具有科学的、崇高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正如苏联哲学家科普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同任何的信仰并存,而只是同那种依据科学资料、科学证明,并引导人走向实际实现科学思想的信仰并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最科学和最先进的信仰,是信仰的最高表现形式。

不像宗教那样,仅仅给人们带来以天堂世界的自我麻醉和安慰,而是积极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去面对现实问题。

它在马、恩、列、毛、邓的思想理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阐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信仰-信仰与道德行为
摘要:
什么是信仰?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人类对于某种思想、主张、主义的信服和推崇,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导和最终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却受到了不对等的待遇;人们缺乏正确的信仰,价值观沦丧,道德底线一再降低正不断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都迫使我们不断的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信仰。

关键字:信仰、价值观、道德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强烈需求下,精神文明往往与之需求背道而驰,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或者破坏原本的道德底线,做出与社会进步相违背的事情。

信仰就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对改变困境需求的反映,不同的人对信仰的理解和认知都是不同的。

一种积极的,科学的信仰将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将对我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

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又超越理性的至高精神力量。

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信仰的力量》中曾写到:“爱就是我们的信仰,人类惟一的信仰。

它具有无上的力量。

它是最黑暗的夜之后出现的曙光。

“可见爱作为一种积极的信仰其引导人们作用客观世界的积极意义。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道德滑坡现象却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医疗贿赂、官商贿赂、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等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中讲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可见当今中国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给人以道德约束的具有信服力的信仰,用爱或者儒的观念来对法律之外的行为进行道德上或者精神上的约束。

法律往往只能够让人的行为不超越其规定的底线,它可以说是对人要求的最低限度;而拥有信仰指导下的道德,却恰恰相反,它引导人们去向上突破,努力做到更好。

加强信仰建设,要从自我做起,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融合,才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建立与自身社会现实相符的积极的信仰,用信仰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困境与时代坚守. 王一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27卷第2期
2、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底蕴. 杨峰高国金陈小志,学习与辅导,2011年第6期下半月
3、论信仰的危机与建设. 靳安广,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
4、论信仰问题与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危机. 孔维萍,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