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讲课
由封邑而来
欧阳、令狐、钟离
复姓的 主要来源
因居地而来
东郭、东门、西门
袭官名而来
司徒、司马、司寇、司空、上官
在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过 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姓氏 拓 拔 元 那拉氏 那 默罕默德 马哈麻德 马
少数民族改为汉姓
鲜卑族姓氏中 拓拔氏 改为汉姓 步天孤氏 丘穆陵氏 贺赖氏 独孤氏
元 陆 穆 贺 刘
少数民族改为汉姓
满族姓氏中 爱新觉罗氏 巴颜氏 那拉氏 舒穆禄氏
改姓 改姓 改姓 改姓
金 富 那 舒/ 徐
李 孙 钱 赵
为 南 唐 国 王 李 氏
是 吴 越 国 王 钱 俶 的 正 妃 之 姓 是 五 代 十 国 中 吴 越 国 王 的 姓 氏 指 赵 宋 , 国 君 的 姓 理 应 为 首
《百家姓》书影
想一想:
1古代的百家姓排序反映了传统文化的 什么观念?
按当时政治地位高低排列
2 现代的百家姓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
按人口多少排列
七(2)班 全班共﹖人,有﹖个姓氏 第一大姓———— 第二大姓———— 第三大姓———— 第四大姓————————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与累积,中国人的姓氏已是众多 纷繁,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所不包。
表示各种行业的姓氏:工、农、商、学、兵、艺、
师、陶、医、铁、干
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赤、橙、黄、绿、青、
蓝、紫、红、黑、白、灰、乌
表示家禽动物的姓氏:马、牛、羊、狗、猪、
鸡、鸭、鹅、虎、熊、龙、蛇、鹿、猫
七侯为姓:风、云、雷、电、雨、雪、冰。 “岁寒三友”为姓:松、竹、梅。 “春风一家”为姓:桃、李、杏。 “四君子”为姓:竹、菊、兰、梅。 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名称简称为姓: 京、津、沪、冀、鲁、豫、鄂、苏、皖、晋、湘、桂、闽、 川、浙、甘、宁、陕、吉、辽、台。 中国各民族名称为姓: 汉、满、蒙、回、藏、苗、彝、侗、瑶、白、黎、土、羌、 怒、壮等。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二、姓氏的起源
6、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 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先辈的名或字为姓
二、姓氏的起源
7、巫、屠、陶、甑等
——以技艺、职业为氏
8、拓跋改为元、丘穆陵改为穆 步六孤改为陆、独孤改为刘
——少数民族汉化
9、唐朝赐功臣以李姓,明朝赐功臣以 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 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 ——赐姓或改姓 的都改姓严。
“五百年前是一家”
“ 山问 山 问 西我 西 我 洪老 洪 祖 洞家 洞 先 老在 大 来 鸹哪 槐 何 窝里 树 处 。? 。 ? ”
大槐树移民图
三、姓氏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历史作用: 姓——别婚姻 氏——明贵贱
现实意义: 增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 和民族凝聚力,继承传统, 弘扬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贵姓何来”——
中华诸姓的来历
猜一猜:姓与氏有区别吗?
一、姓氏的发展
姓
母系社会 原始氏族 父系社会 是代表着有共 同血缘关系种 族的称号
西 汉
姓氏
是从姓中衍 生出来的分 支。
图腾
氏
活动一:
班级姓氏小调查
排名 姓氏 人数 李 1 5 2 4 王 3 周 3
全 国 最 新 姓 氏 排 行 榜
传统《百家姓》排行
想一想: 1古代的百家姓排序反映了传统文化 的什么观念?
按当时政治地位高低排列 按人口多少排列
2 现代的百家姓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
活动二:
说一说自己姓氏的起源
二、姓氏的起源
想、姚等 ——以姓为氏 2、齐、鲁、吴、越等 ——以国名为氏 3、东郭、南郭、西门等 ——以居住地为氏 4、伯(孟)、仲、叔、季 ——以次第顺序为氏 等 5、司马、司空、司徒等 ——以官职为氏
七年级历史下册 19《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北师大版
历史: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活动目标: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
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
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
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课本有关的内容。
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活动设想:将本课分成两次来学习,第一次课程,讲解姓氏文化的基础知识,把全班按姓氏分组,布置调查报告(以一个姓为主)。
两次课之间学生搜集资料。
第二次课程,公布调查报告结果;从调查报告中引出新内容;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
(希望能解决班里每个同学关于自己姓氏的来历的疑问)活动过程:第一节课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
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
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
布置搜集相关资料。
(参考书、网址、文章)第二节课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
由此引入新课。
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
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
北师版七年级下教案: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教材分析〗“‘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
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学情分析〗姓氏虽然司空见惯,但若就其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对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分类与整合,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姓氏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在不同时期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及特点,也蕴藏着深刻的内涵。
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可查阅资料书目的同时,更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真正做到论从史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特别是同组组员之间做到科学合理的分工。
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教师都要及时地捕捉到,并给予鼓励,让他们知道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确实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设计理念〗本节学习探究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切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此次的学习与探究,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相关文字资料,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讨,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与积极配合,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共同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从中不仅能全面地感知历史的发展变化,还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能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重点激发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活动过程〗鉴于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和要体现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将这次活动课安排两课时,并提前一周将相关的内容布置下去。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ppt 1
表示各行各业的姓氏:工、农、商、学、兵、 艺、师、陶、医、铁、干等。
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赤、橙、黄、绿、青、 蓝、紫、红、黑、白、灰、乌等。 五行为姓:金、木、水、火、土。 五常为姓:仁、义、礼、智、信。 五金为姓:金、银 、铜、铁、锡。 五方为姓:东、西、南、北、中。
五音为姓:官、商、角、徵、羽。
4.刘 5.陈 6.杨 10吴 11徐 12孙 16.林 17.何 21.梁 22.宋 26.唐 27.冯 31.程 32.曹 36.傅 37.沈 41.苏 42.卢 46.丁 47.魏
新《百家姓》
找找你的姓氏排第几?
51.余 56.钟 61.范 66.廖 71.郝 76.毛 81.顾 86.万 91.尹 96.乔
五岳为姓:泰、华、衡、恒、嵩。 五谷为姓:麻、黍、稷、麦、豆。 五事为姓:视、听、言、思、貌。 六畜为姓:牛、马、羊、鸡、狗、猪。 七候为姓:风、云、雷、电、雨、冰。 “岁寒三友 ”为姓:松、竹、梅。
“春风一家”为姓:桃、李、杏。
“四君子”为姓:竹、菊、兰、梅。
“四瑞兽”为姓:龙、凤、鹤、励。
历史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晋、 魏、蜀、吴、梁、齐、陈、隋、唐、宋、元、 明、清。
找找你的姓氏排第几? 新《百家姓》
151.路 157.纪 163.项 169.席 175.覃 181.景 152.詹 158.靳 164.曲 170.卫 176.霍 182.薄 153.关 159.盛 165.成 171.查 177.翁 183.单 154.苗 160.童 166.游 172.屈 178.隋 184.包 155.凌 156.费 161.欧 162.甄 167.阳 168.裴 173.鲍 174.位 179.植 180.甘 185.司 186.柏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设计
理 论 广 角
ID " COke'eng 8w P I h . cr <oy i c m ̄ 日诸姓 的来 历 教学设 计
韩明祥 1 张 焱2
(. 1 哈尔滨师 范大学阿城 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l 0 0l . 5 3 :2 吉林 省通化 县第七 中学 吉林 通化 1 4 0 ) 3 1 0
颗星排成 “ 弓”字形 ,箭尖 正对着天狼星 ,于是他 受到启发,创制了 弓箭 。他便被赐 姓张。 ( 2)师生讨论:“ ”姓的来历 告诉 我们什么 ? 张 ( “张 ”姓 很 古 老 ;“张 ”姓 与 弓 有 关 ; 渔猎 在 当时 很 重 要 、 当时已经有 了观 察天象的活动 )
[ 要】 摘 本文是义务 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 教科书七年 级下册 ( 京师范 大学 出版 社 2 0 北 0 2年 1月版 )第 9课 “ 贵姓 何来 ”中华诸姓 的来历 学 习与探究之一的课堂教 学教案 ,经过多 次课堂实践检验,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加实验 的中学一线历史教师给 予高度评 价 因 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 关键词】 贵姓何来 教案 中图分类 号:G 文献标 识码 :A 4 文章编号 :1 0 - 1 x( 0 8 9( ) 0 8 — 1 0 9 9 4 2 0 ) a - 1 6 0
贵姓何来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排序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史料、辨别史料、整理史料和利用史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中国姓氏起源的了解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并且在资料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学生形成对史料及其特点的初步认识,在搜集资料和概括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了解有关中国古代姓氏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其基础上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
学生准备学生分组,教师为学生确定总体上的三部分大的框架,分别是:姓氏的起源及其来源分类;从姓氏的变迁看民族融合;从百家姓排序看中国姓氏文化。
教学设计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学生表述、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在本节课中的作用主要是贯穿连接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在史料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学生的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中华诸姓的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融合特点。
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在课前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导学生围绕本组的主题展开对资料的搜集。
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最后选出一位同学进行整合。
本课的教材要求从搜集赵、鲁、魏、宋等古姓;搜集少数民族的姓氏;搜集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和胡汉通婚的事例;评价古代姓氏的历史作用。
第一组:搜集关于姓氏的起源的资料第一:姓氏的起源和远古图腾崇拜。
第二:姓氏来源的分类。
1、以古代封国和封地的名字为姓,如韩、赵、魏、楚等姓。
2、以先民的居住地为姓,一般复姓居多,如西门、东郭等。
3、以官职、爵位为姓,官职的如夏侯、上官、司徒、司马等,爵位的如皇、王、侯等。
第二组:从姓氏的变迁看民族融合第一:少数民族在向先进文化学习、实行民族改革的过程中自主改胡姓为汉姓,这突出体现在北魏时期魏孝文帝的改革之中。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9课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word教案 (1)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
来历》教案北师大版
,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
第一组的活
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
例如,整理搜集的文字资料,每组由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组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的部分或回答不合理的部分,由教师加以指导。
将每组的研究成果制成
预习检测
1、960年,( )(宋太祖)建立( ),定都( ),史称北宋。
2、916年,契丹族首领( )(辽太祖)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 ),定都上京。
3、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 )。
4、1038年,党项族首领( )建立大夏国,定都( ),史称( )。
5、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
6、北宋时,( )正式出现。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意义1.1 讲解姓氏的起源:从古代的部落、氏族的标志,到成为个人身份的标识。
1.2 介绍姓氏的意义:传承家族文化,体现家族地位和身份。
1.3 分析姓氏与家族、地域、历史的关系。
第二章:常见的中华姓氏来源2.1 讲解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中的姓氏起源。
2.2 分析出自古代帝王、贵族、封地等的姓氏来源。
2.3 举例说明出自职业、技艺、动植物等特色的姓氏来源。
第三章:姓氏的演变与发展3.1 讲解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如姓与氏的合并,封建王朝对姓氏的限制与改革等。
3.2 分析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姓氏变迁:如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移民等。
3.3 探讨现代姓氏的发展趋势:如复姓的减少,新姓氏的产生等。
第四章:姓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4.1 讲解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对家族观念、宗族制度的影响。
4.2 分析姓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如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等。
4.3 探讨姓氏文化在姓氏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第五章:如何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姓氏5.1 讲解研究姓氏的方法:如查阅历史文献、家谱族谱,访问长辈等。
5.2 分析如何深入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历史名人。
5.3 引导如何传承和弘扬姓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
第六章:姓氏与家族传统6.1 介绍家族传统的概念及其与姓氏的关系。
6.2 分析家族传统在姓氏传承中的作用,如家族教育、道德规范等。
6.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家族传统。
第七章:姓氏与地域文化7.1 讲解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如地域特色对姓氏的影响。
7.2 分析不同地域的姓氏文化差异,以及地域文化对姓氏发展的影响。
7.3 探讨地域文化与姓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第八章:姓氏与历史名人8.1 讲解历史上著名姓氏的来源和发展,如王、李、张等。
8.2 分析历史名人对姓氏文化的推动作用,如孔子、李白等。
8.3 探讨如何从历史名人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素质。
第9课“贵姓何来”教案1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学校王建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学校王建滨活动目标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重点激发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从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本课有关的内容。
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利用互联网查找与姓氏有关的内容。
活动过程活动总结中华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每个姓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我们通过学习探究“贵姓何来”,通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合,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对姓氏这一文化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姓氏的来源与变迁,了解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知道了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的碰撞与融合及相关信息,等等。
当然,学无止境,现在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因为它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更复杂的课题,更精深的奥秘。
我们只有在更多地了解中华诸姓的知识、领会中华民族血脉里流淌着的融合精神,才会激励我们把今后的路走得更好。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恰如其分的评定。
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加以正确的引导。
活动说明姓氏涉及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发展变化轨迹。
本节学习探究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切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通过此次的学习与探究,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相关文字资料,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讨,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与积极配合,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共同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从中不仅能全面地感知历史的发展变化,还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能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_4
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课题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目标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中华姓氏的由来及发展、变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用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现象,培养探究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查阅资料。
教学难点对姓氏的分类和历史源流的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栏一、导入新课陌生人初次见面,会互相问候:“您贵姓?”,“我免贵姓—”,那么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二、自主质疑1、2008年我国百家姓里面人口最多的前三名是、、。
2、我们可以通过、、等些途径查询中华诸姓。
3、中国古代的姓氏具有、、等社会功能。
4、《百家姓》里摆姓列在第一位。
三、交流展示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并完成学习手册的知能导航部分。
四、互动探究1、我国许多古姓都从女字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姓氏,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列举古代以国名为姓氏的、古代以身份为姓氏的、古代以动物为姓氏的、古代以数字为姓氏的、古代以颜色为姓氏的分别有哪些?出这些分类以外,你还能找出不同的分类吗?3、列举课本中提到过的少数民族“胡”姓,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常用姓?4、你能举出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和“胡汉通婚”的例子吗?5、宋初吴越地区采编的《百家姓》把皇帝赵姓列为首,其次听讲,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学填空回答并完成问题小组合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后妃之姓。
你认为这种排序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观念?你知道现在通行的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吗?6、调查生活中的复姓有哪些?7、就现有班级成员的姓氏进行分类?8、你的姓氏,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文字和语音,它从那里来的?它的根在那里?你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寻找它?请将你寻找到它的过程告诉大家。
五、矫正反馈1、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姓氏完成检测是 ( )A、赵、钱、孙B、张、王、李C、周、吴、郑 C、冯、陈、褚2、《百家姓》出现于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3、中国人的各个姓氏之间的关系是( )A、互相隔绝B、互相交融C、互相排斥D、互不同婚4、古代中国人确立姓氏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明世系,别婚姻B、区别人们的生活区域C、区别人的民族D、区别人的职业(二)阅读探究(共6分)1、姓氏猜谜①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意义1.1 讲解姓氏的起源,介绍古代姓氏的区分与演变。
1.2 分析姓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姓氏代表着家族传承和文化认同。
1.3 举例介绍几个具有特殊来历的姓氏,引发学生对姓氏来历的好奇心。
第二章:姓名的构成与演变2.1 讲解姓名的构成方式,包括姓与名的组合规则。
2.2 分析姓名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地域的姓名特点。
2.3 举例介绍一些有趣的姓名演变案例,增强学生对姓名演变的理解。
第三章:姓氏的来源与地域分布3.1 讲解姓氏的来源途径,包括地名、祖先名、动植物名等。
3.2 分析姓氏的地域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地区姓氏的分布规律。
3.3 举例介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姓氏,引导学生了解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第四章:姓氏与文化传承4.1 讲解姓氏在家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姓氏代表着家族传承和血脉关系。
4.2 分析姓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姓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4.3 举例介绍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姓氏,引发学生对姓氏文化传承的思考。
第五章:姓氏研究与应用5.1 讲解姓氏研究的重要性,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5.2 分析姓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姓氏统计、姓氏分布地图等。
5.3 举例介绍一些姓氏研究应用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姓氏研究的兴趣。
第六章:常见姓氏解析6.1 选择中国常见的前几个姓氏,如“王”、“李”、“张”、“刘”等,解析它们的起源和流传故事。
6.2 分析这些常见姓氏的地域分布,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比例和特点。
6.3 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家族的姓氏故事,增进对姓氏的了解和认同。
第七章:特色姓氏与文化背景7.1 介绍一些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姓氏,如“巫”、“卜”、“乐”等,解析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7.2 分析这些特色姓氏的传承方式,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
7.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姓氏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
实习教案08历史李彩云教学题目: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目的: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此次活动,训练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探究活动课分组讨论法、教师引导法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一、课前准备1、每位同学课前通过网上查阅、看报刊杂志、上图书馆、走访长辈、阅读家谱等了解本家族姓氏的由来、历史名人、祖先事迹。
2、教师确定五个课题,(上课,同学们好!)二、导入新课教师:姓氏是代表每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早在三皇五帝之前,中国就已形成姓氏。
现在,我们初次见面总要先问一声“贵姓”。
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中国数以千计的姓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探讨中华诸姓的来历吧!教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向家长了解自己家族姓氏的由来,有哪位同学举手说说看的?(请李慧敏发言,教师补充)我也姓李,和李慧敏同学是本家了啊,我也来给大家说说李姓的起源。
李姓始祖是伯益,在舜的时候被赐姓嬴,所以李姓其实是嬴姓的分支。
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在尧的时候任大理官,也就是法官。
所以后代就以祖先的官名为姓氏了。
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的时候,当时的大理官执法严明,得罪了残暴无道的纣王,就被处死了。
他的妻子和儿子逃到山林里避难,靠吃树上的李果为生,为了感念果树的活命之恩,理姓也就改成了今天的李姓。
教师:姓氏的形成与图腾有很大的关系,这里我们不细讲了啊,只举一个例子。
以前有个夜郎国,他们国家以竹子为图腾,所以这个国家的臣民都以竹为姓。
大家看PPT这两张图,猜一猜以这两种动物为图腾的部落会姓什么呢?学生:熊、龙教师:除了与图腾有关,姓氏的起源还与女性分不开。
第9 课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
找找你的姓氏排第几?
新《百家姓》
51.余 56.钟 61.范 66.廖 71.郝 76.毛 81.顾 86.万 91.尹 96.乔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7.贺 98.赖 99.龚 2.王 7.赵 8.黄 13.胡 14.朱
18.郭 19.马
23.郑 28.于 33.袁 38.曾 43.蒋 48.薛
24.谢 29.董 34.邓 39.彭 44.蔡 49.叶
找找你的姓氏排第几?
3.张 4.刘 5.陈 6.杨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5.高 16.林 17.何 20.罗 21.梁 22.宋 25.韩 26.唐 27.冯 30.萧 31.程 32.曹 35.许 36.傅 37.沈 40.吕 41.苏 42.卢 45.贾 46.丁 47.魏 50.阎
旧《百家姓》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贵姓何来”: 中华诸姓的来历4
——学习与探究之一 执教: 刘 仁 生
环节1, 讲一讲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黑也,冥不 相见,故以口自名。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生 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说文解字》
环节2, 想一想
1、研究带女字旁的古姓
姬、姜、好、妃、娅、娲、婢、嬉、姒、嬴、妫、姚,等30余姓
改为汉姓
拓拔氏
元
步天孤氏
陆
丘穆陵氏
穆
贺赖氏
贺
独孤氏
刘
少数民族改为汉姓
满族姓氏中
爱新觉罗氏 改姓
巴颜氏
改姓
那拉氏
改姓
舒穆禄氏 改姓
汉姓 金 富 那 舒/ 徐
环节3, 说一说
起源:
刘
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 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
。 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 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刘姓中国第四大姓。
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 刘彻: 即汉武帝 刘备 刘秀:即光武帝 刘禹锡 刘德华 … …
环节4, 猜一猜
1, Good Morning ! 2, 山连山,山扣山,四座大山颠倒颠。 3, 笑死人 4, 吹灯 5, 一曲东方红 6, 枯泉 7, 两划一大,两划一小 8, 一寸少一点
2、研究与朝代、国名有关的姓
诸侯国: 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 赵、魏、燕、陈、蔡、曹、胡、许、江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研究复姓的姓氏及由来
由封邑而来 因居地而来 袭官名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孙琳琳一、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中学历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历史学科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一体的,其核心是提高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最有智力价值的史学知识、史论知识和史法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掌握到教高的运用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由此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发展智力奠定基础。
我们认识到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0年由本人执笔起草,城关中心学校历史学科团队申请《基于极域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顺利通过立项并经近一年来的摸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尝试,本案例即通过构建校园极域网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制作了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学习与探究之一》活动探究课的网络案例,是一次取得较好效果的大胆尝试。
二、活动目标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探寻中华姓氏的由来及发展、变化,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伦理观。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用多渠道自主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现象,培养探究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活动准备针对‚贵姓何来‛这一主题,笔者精心设计与构思专题网页内容,将教师的语言灌输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媒体内容,使学生通过问题引领浏览和思考、讨论网页设计板块,在搜索、浏览网页的同时探究和思考问题,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改变了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
下面简介下网页各个板块:【首页】:网站主题页面以及各个导航栏板块的内容,然后通过超链接,链接到【活动目标】;【活动主题】;【问题引领】;【拓展资料库】;【知识归纳】;【课堂作业】板块。
其中‚拓展资料库‛板块,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网上查找搜集下载以下文本资料:《姓氏的由来》;《氏的命名》;《姓氏的起源于变迁》;《姓氏与门第》;《关于少数民族‘胡’姓》;《有趣的姓氏种类》;《百家姓》;《百家姓》书影;《姓氏猜谜》;《易读错的姓氏》;《外国人的姓名》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按照分类,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课前布置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
然后在根据学生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五组。
提升每组的主题内涵,第一组的活动主题是:研究本班同学各个姓的渊源;第二组的主题是:研究与历史朝代或诸侯国名相关的姓;第三组的主题是:研究少数民族改汉姓的问题;第四组的主题是:研究中华姓氏的作用;第五组的主题是:研究中国姓氏与西方姓氏的区别。
学生进入校园局域网机房后,老师进行新课的导入:人们初次见面时,总要先问‚贵姓‛。
你想过没有,中国人数以千计的姓氏从哪儿来的?姓名中隐藏着大量文化信息。
试试看,探究中华诸姓是渊源流变,能够帮我们揭开哪些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活动探究课吧。
根据课前学生分组,点击进入活动目标,明确本课的活动主题和任务,剖析重点难点,提出学习建议,然后根据问题引领开始自学课文或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开始带着问题浏览老师制作的专题网页上的各栏内容。
在上网浏览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讨论、争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予以必要的引导,然后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进一步深化,进行更理性的思考,获得更深的感悟。
课堂经典回顾:1、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学生点击阅读‚拓展资料库‛中的《姓氏的由来》,学生边浏览边讨论,笔者适时通过‚知识归纳‛板块小结:姓氏来源的主要有10种(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根据所学,考察一下自己的姓氏属于上面的类型吗?如果是是属于哪一类呢?统计班里有多少姓属于上面的情况。
没有属于上面情况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有没有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2、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
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
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做不改姓。
古人认为改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得不改名换姓。
究其原因有很多。
学生搜索浏览‚拓展资料库‛讨论探究后,教师模块小结:1、皇帝赐姓;2、避讳;3、避祸;4、收养;5、过继;6、入赘;7、迷信改姓;8、从夫改姓;9、纪念而改姓;10、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3、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
姓氏有大有小,大姓人口过亿,小姓不足一千。
你们能列出几个大姓,并说出原因呢?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大姓、国姓。
据统计,现在李姓为全国最大姓,人口过亿。
人们见面常说:‚您贵姓?‛虽然姓氏有大有小,但姓氏分贵贱吗?现在没有但是古代姓氏是有贵贱的。
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
所以姓氏是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
例如:唐朝李世民修《贞观氏族志》;武则天改编《姓氏录》;宋版《百家姓》赵钱孙李。
赵姓是国姓,其他为当时的后妃。
明朝《千家姓》就是朱姓排第一了。
用姓氏来排政治地位的高低。
姓氏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五、说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这基础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水到渠成了。
那如何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呢?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在本案例中,笔者创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把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化解、渗透到网页的各个栏目中,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面对大信息量的资源进行自主选择浏览,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努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予以分析和探寻解决的方法;通过网页内容中设计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和网上进行自主交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
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了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通过主动的浏览和主动问题寻求解决的动机,做到了手脑口眼并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对诸姓源流的考辨,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形成了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学生都兴奋不已,各抒己见,此情况为平常所未有,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还作进一步的探究,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明清的更多问题主动去学习、探究。
学生搜集、甄别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些参考论题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协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对其实施过程提出一些建议。
因此,作为教师,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最后,还是他们的读者——对学习者的研究成果,以赞赏的眼光去享受,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稚嫩和偏激的地方,紧扣‚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
六、点评本案例的教学软件无论从网页内容的设计、布局、链接,还是网页界面的合理性、兼容性,都是做的很不错的,这对于一名非计算机专业的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兴趣特长的了解,为顺利开展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网络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并提出若干参考论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对网上提供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特别是对学生从网上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通过提问和辩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把学生中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引导和鼓舞。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本案例中,课堂上所蕴涵的信息量和学习空间是无限的,网上大量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材料所带给学生的教育和感染作用是巨大的。
网络为我们构建一个开放的历史课堂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变得更生动、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