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文明综述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及其传承的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发展。
本文将从华夏文明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华夏文明的起源华夏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夏”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那个时候,“夏”是指周围的夷狄部落。
传说中的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夏禹的传说成为华夏文明神话的重要内容。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祖先崇拜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祖先崇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先民们对先祖的敬仰与崇拜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
二、华夏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结构的形成:华夏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形成。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农业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基础,而农业社会正是人类社会结构形成的基石。
2. 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顺、忠诚等道德观念,并以杂家、法家、墨家等各种学说为基础,影响了华夏文明的演进。
3. 书法绘画的繁荣: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著称。
中国书法和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华夏文明独有的艺术形式。
三、不同时期的华夏文明发展1. 古代文明时期: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华夏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华夏文明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各种思想学派相互竞争并逐渐形成。
2. 帝国文明时期: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秦朝的统一制度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汉朝成为华夏文明最为繁荣的历史阶段。
3. 各朝各代时期:隋唐盛世、宋朝的科技进步、明朝的大航海时代、清朝的闭关锁国阶段等都是华夏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
四、华夏文明的珍贵遗产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留下了丰厚的文物与文化遗产。
如中国的长城、故宫、香山等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此外,精湛的中国工艺品、名贵的古籍文献、独特的民俗习惯等也是华夏文明的珍贵遗产。
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宝贵财富。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杨玉斌一问题的提出夏朝是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这是我们的国家历史最后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著名的禹王防洪故事,妇女和儿童知道有一个夏朝。
过去,尽管一些古代怀疑论者否认夏朝的存在,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尤其是中考时公布的十多个殷王遗书,与《尹本吉史记》记载的商代皇室世系大致相同,印证了《尹本吉》的可靠性。
因此,司马迁的《夏本纪史记》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解放后提出的新课题之一,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遗址①,比安阳殷墟要早一百多年,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寻找夏文化的信心。
文献中关于夏人活动区域的记载,主要在豫西嵩山周围和伊、洛平原一带;此外,还分布在晋西南汾水下游和其他一些地方。
根据这种线索,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开始,陆续在郑州、巩县、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等许多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遗址发掘会议”② 在登封高城镇古文化遗址发掘周围探索夏文化。
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对待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是夏文化;其二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属于商代早期文化;其三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不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才是夏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同意二里头文化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属于夏文化,但我们对夏文化的开始和结束有不同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里探索了夏文化的起源和终结。
第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夏文化的开端从发掘材料看,二里头一、二期文化对于延续五、六百年的夏代来说,并不是其最早的文化,要寻找夏代早期文化,还要以二里头一、二期文化为起点,再上溯其源。
夏商周华夏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华夏文明的起源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商周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探讨夏商周华夏文明的起源。
一、夏朝的兴起与华夏文明的初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华夏文明的初现。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成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贵族阶层享有特权,百姓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夏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耕种土地,为国家提供粮食和财富。
夏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祭祀、礼仪、音乐等方面,这些文化传统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朝的崛起与华夏文明的发展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它的崛起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夏朝更加完善,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贵族阶层的地位得到巩固,百姓的权益也得到一定的保护。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成果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富裕。
商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字的进一步发展、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祭祀活动的丰富多样等方面,这些文化成就为后世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三、周朝的兴起与华夏文明的全面发展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华夏文明的全面发展。
周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君主的权力受到更多的制约,贵族阶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百姓的权益也得到更多的保护。
周朝的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劳动成果为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繁荣和富裕。
周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礼乐制度的完善、儒家思想的兴起、诸子百家的争鸣等方面,这些文化成就为后世的文明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结起来,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夏朝的兴起初现了华夏文明的雏形,商朝的崛起进一步发展了华夏文明,周朝的兴起则使华夏文明达到了全面发展的高峰。
夏朝文化华夏文明起源创造的多个历史第一
夏朝文化,华夏文明发源,创立的多个历史第一夏朝,中国史册记录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以为夏朝是一个部落结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成立开始的。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依照史册记录,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夏期间的文物中有必定数目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月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青铜时代早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
标记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此后开始,他的出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依据史册记录,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创始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
后代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1.三过家门而不入。
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老婆因临盆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搁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老婆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不过招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用力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仓促走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嘉话,到现在仍为人们所歌颂。
三过家门而不入2.涂山之会。
夏成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错。
此次涂山之会一般被以为是中国夏王朝成立的标记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领土的方向两面排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以后,夏禹高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招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理解诚心的责怪、规劝、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悔过。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平生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朝的兴起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朝的兴起与发展夏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夏朝的发源地、夏王朝的兴起、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繁荣等方面来探讨夏朝的兴起与发展。
一、夏朝的发源地夏朝的发源地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当时的部落社会逐渐演化为一个中心集权的国家。
二、夏王朝的兴起夏朝的兴起源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根据《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文献记载,大禹担任众人推举的首领后,发动了一系列治水工程,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洪涝灾害问题,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在治理黄河流域的过程中,大禹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权威,后人将其尊奉为夏朝的开国君主,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大禹的朝代。
三、经济发展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开垦土地,增加农田产量。
同时,夏朝还发展了手工业,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这些产品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政治制度夏朝实行的是王权专制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夏朝的政府设立了官职,实行了分封制。
国家权力下放到各个封国,以维持王朝的统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文化繁荣夏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兴起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在夏朝时期,人们开创了甲骨文的文字记载系统,使得社会的信息能够更好地流通和传承。
同时,夏朝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如著名的文化英雄——伊尹,他为夏朝的政治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夏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夏朝的发源地位于黄河流域,大禹治水的功绩为夏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夏朝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
夏朝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同时,夏朝的文化繁荣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夏文化
浅谈夏文化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的王朝,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已经正式进入了文明时期。
考古学上的夏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由夏人所建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先登认为,夏王朝应当是从大禹开始,夏由大禹和启共同建立。
大禹将王位传给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使王权开始在中国形成,这是历史潮流的一大进步,使中国从原始社会发展成为文明社会,夏王朝的家天下制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考古学对夏文化的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梁思永在后岗发现了仰韶、龙山、殷墟文化的三叠层现象。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都有关于夏文化的新的观点提出。
现今学术界共识的观点是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属于夏文化。
而关于夏王朝都城,《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汉代刘熙曰:“今颍川阳城是也。
”这些记载中说到夏王朝的都城在“阳城”,而对于这个“阳城”,学界提出一个设想,它就是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来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通过王城岗遗址东面的东周和汉代的阳城遗址的发掘,并且经过碳-14的测年,最终进一步证实了,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就是“禹都阳城”所在。
关于早期夏文化,学术界有许多观点。
有学者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煤山类型,就是早期夏文化,这是“龙山晚期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夏代纪年的测定范围是公元前2070-前1600年,而且,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逸周书·度邑篇》:“自洛汭延至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所以,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煤山类型的年代,就是夏代初期。
在陶器类型学研究上,认为二里头文化是煤山类型的延续。
还有一种观点则是“新砦期说”。
因为二里头文化包括新砦二期、二里头一期、二里头二期、二里头三期和二里头四期。
那么新砦二期作为最早的二里头文化就应当属于早期夏文化。
也有学者把“新砦期”后段遗存认定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的范畴,称之为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新砦型”,认为它是对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文化内涵的丰富和补充,最后指出二里头文化一期为最早的夏文化。
大河文化孕育的夏代文明
大河文化孕育的夏代文明夏代文明隶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中国文明。
而这古老的中国文明终究有多么古老和遥远,甚至追溯这古老的文明到什么时期,这仍然是很多历史学家们研究的话题之一。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古老的中国文明便在依上傍水的流域开始萌芽。
不单单是古中国,在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三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中无一例外也都是有着河流的陪伴,在河流与土地之中诞生出来的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
其中大夏文明就产生于大夏河流域,大夏的人们生长在大夏河的旁边,孕育出了古老的大夏文明。
处于大河流域的地区,土地肥沃,且土地多为河流淤积起来的冲积扇和广袤的平原。
站在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大夏文明就处于中国的黄河流域一带,属于黄河的中下游地段,也就是平原地区。
众所周知的便是黄河流域的土地是十分肥沃的,黄河在没有治理之前的时候,黄河水每隔几十年就会泛滥一次。
而泛滥的黄河水里面就带着十分肥沃的黄土地和黄泥沙,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地段,每年都带走黄土高原上的巨多泥沙。
而这些泥沙伴随着黄河水的泛滥和季节的干湿变化逐渐的形成了冲积扇。
一、大夏文明的发源地大夏的文明就是伴随着大夏子民的农耕文化而产生的。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水系。
地势平坦且广袤无垠,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相互交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展开了农耕的文明,大力发展起了农业生产。
伴随着北方地区的气候逐渐的转凉,湿度减少逐渐的干燥起来,这就促使了新的冲积扇和平原以及河流的交叉地区形成的河流三角洲迅速的发展,土地的堆积就使得河流和湖泊的面积急剧的缩减,这就使得这个地区更加的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
也至此,这就很快形成了人的聚居地,农业和经济等方面也都大幅度的随着向前迈了一大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也就是黄河水的泛滥与治理。
大禹治水的故事也人尽皆知。
而大禹就是大夏流域土生土长的大夏人。
人们都称赞大禹的做法,也才有了夸赞官宦大臣们的高尚情操,就像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大禹治水的时候人们便纷纷的赞扬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一、中华文化概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注重人文精神,强调道德伦理,重视文化教育,倡导和谐包容。
这些特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文化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让世界瞩目。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历史背景。
其中,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则为其后世的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文学艺术中华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享誉世界。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作品,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同时,中华文学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思想。
四、哲学思想中华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思想内涵和哲学体系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道德伦理中华道德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的“仁爱”、“忠诚”、“礼敬”、“孝顺”等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
这些道德伦理观念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六、传统技艺中华传统技艺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珍贵遗产,其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艺术风格让世界为之惊叹。
传统技艺包括陶瓷、丝织、印染、木工、建筑等众多领域,这些技艺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七、民间习俗中华民间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人类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以万年计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明则是其中之一的亮点。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从而揭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中华文明的初现距今约7000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继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两种文化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初现。
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标志着人类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在大汶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农具,显示出远古人类在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高水平。
仰韶文化则展示了丰富多样的陶器和石器制作技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河流域的典型文化:夏、商、周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夏、商、周是该地区的典型文化。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传说中的大禹,为夏代的开国君主,他治理水患、开展农业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商代则是以殷墟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商代人民善于冶铸、制瓷等手工艺,强大的商朝政权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代,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它建立了封建制度,这种制度体系影响了后来数千年的中国社会。
三、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礼仪、儒家思想的倡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首先,中华文明注重礼仪,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推崇五常的价值观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
其次,中华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成就丰富多样,包括历法、水利、农业、造纸等方面的发展,为世界科技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华文明的艺术成就也是其他文明难以媲美的,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的杰出表现。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讲 夏史与夏文化
《左传· 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山海经· 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 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家天下的确立—夏王朝
一 夏王世系 二 夏王朝的发展历程
家天下的初立:”筚路蓝缕“与”夷夏交 争“ 王朝的巩固: “中国”的形成
夏的衰落:四世而陨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上古传说时代中原地区居民同洪水斗争 的历史事实,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多年了。从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 当时中原地区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量充沛,雨季时河流容易 泛滥,洪水横流,成了威胁人们生存的一大灾害。禹组织和率领夏族 或以夏族为中心的人群集团平抑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其功绩 受到当时和后世的称赞。被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浙 江 绍 兴
山西
河南 登封
启母石
仞 辩 蛇西 , 》 ,南 山 开 与 乘海 海 焉 《 两之 经 得 九 龙外 大 始 歌 ,, 荒 歌 》 名赤 西 《 以 曰水 经 九 下 夏之 招 。 后南 》 此 开, 。 天 开流 穆 上沙 之 三之 野 嫔西 , 于, 高 天有 二 ,人 千 得珥 《两 九青 < · >
•
黄河下游河道 淤积
开封柳园口”地上 河”
英
特纳 (1775-1851)
金枝
在古代,这片风景秀丽的林区却是一个反复重演过奇特悲剧的场
所。 在湖北岸那个险峻的峭壁(现代的内米村就座落在此山上)的正 下方,曾是一片圣林和狄安娜•纳莫仁西斯(即“林神狄安娜”)的圣 殿。这个湖和树林有时也叫做阿里奇亚湖和阿里奇亚丛林。阿里奇亚 镇(即现在的拉•里奇亚)距这里大约三哩左右,在阿尔巴山脚下,一 片陡峭的山坡将它同这个躺在山边的小火山口似的洼地里的小湖分隔 开来。 内米的圣林中有一棵大树,无论白天黑夜,每时每刻,都可看到 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影,在它周围独自徘徊。他是个祭司又是个谋 杀者。在内米的圣殿附近的这棵特殊的树,它的树枝是不许砍折的。 只有逃亡的奴隶才被允许折断它的树枝,如果他能做到的话,就获得 与祭司单独决斗的资格,若能杀死祭司,则可接替祭司的职位并获得 “森林之王”的称号。根据古代公众的意见,这决定命运的树枝就是 “金枝”。因此神殿的祭司,手持一柄出鞘的宝剑,不停地巡视着四 周,像是在时刻提防着敌人的袭击,而他要搜寻的那个人迟早总要杀 死他并取代他的祭司职位。这就是这儿圣殿的规定:一个祭司职位的 候补者只有杀死祭司以后才能接替祭司的职位,直到他自己又被另一 个更强或更狡诈的人杀死为止。 这个极其不稳定的祭司职位有着”森林之王”的称号。然而他比 任何王者都更为坐卧不安,更被恶梦所缠扰。年复一年,无论盛夏严 冬,无论天晴天阴,他总得不停地独自巡视,而每当他忧心忡忡地稍 憩片刻之时,便有丧生的危险,他若稍微松懈一点警惕,体力或防身 技巧稍微减弱一些,都会陷入危难之中。
夏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夏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夏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
夏朝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1. 政治制度的奠基:
-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王朝,它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权的雏形。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社会逐渐从部落联盟过渡为以王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
2. 农业文明的推动:
- 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是夏朝的重要特征。
夏朝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3. 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
- 夏文明的都城是有史以来中国最早的都城之一,表现出了对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
夏朝在黄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修筑大堤、水渠、灌溉系统等,有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4. 文字的形成:
- 夏文明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地之一。
夏代使用的是甲骨文和象形文字,这些初步的文字形式奠定了中国后来演变出的更为复杂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卜辞、祭祀文献等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
5. 宗教信仰:
- 夏文明中存在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实践。
考古发现表明,夏代人民崇拜神灵,进行祭祀活动。
这些宗教信仰的实践对后来中国古代宗教体系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夏文明的具体历史和特征有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夏文明的确立与传说中的夏禹有关,而另一些学者则对夏朝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无论如何,夏文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来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奠定中华文明基础(夏)
奠定中华文明基础(夏)洪水肆虐与大禹的诞生在远古的黄河流域,洪水频繁泛滥,人民的生活饱受摧残。
相传,这场灾难是由于天地之间的秩序被打破,导致洪水滔天,淹没了村庄和田地。
面对这样的困境,天神决定派遣一位英雄下凡,他就是大禹的父亲——鲧。
鲧是传说中一位聪明的部落首领,他决心控制洪水,为百姓造福。
鲧采用了“堵”的方法,在各地修建堤坝,希望能阻止洪水的肆虐。
然而,洪水的力量远超他的想象,堤坝接连被冲垮,洪水反而更加汹涌。
最终,鲧因治理洪水失败而被天神责罚。
鲧的儿子禹,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禹从父亲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他决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他不再像父亲那样依靠堤坝,而是想通过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导入海。
这一决策体现了大禹的智慧和远见。
大禹治水:十三年的艰辛奋斗大禹开始了他治理洪水的漫长旅程。
据传,他带领一支庞大的队伍,穿越山川,踏遍河流,几乎走遍了当时已知的天下。
大禹的治水工程不仅仅是修建沟渠和河道,更是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重新规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禹历经了十三年的艰苦奋斗。
在这十三年间,大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山洪暴发、山崩地裂、猛兽出没……种种自然灾害不断考验着他。
然而,大禹没有退缩。
他亲自指挥工匠们凿山开路,疏浚河道,建造堤防,最终成功地把洪水引入大海。
这一过程中,大禹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领导才能。
据说,大禹在治水期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的家就在附近,但他为了治水的事业,始终不曾停下来去看望家人。
大禹的这一故事被后人传颂,象征着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夏朝的建立:从部落联盟到王朝大禹治水成功后,威望极高,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他为领袖。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片土地,大禹决定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结束了部落联盟的松散局面。
于是,夏朝正式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禹不仅成功治水,还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他确立了“禅让制”,即德才兼备者可以继承王位。
极简夏朝史—遥远陌生而极其精彩绚烂
极简夏朝史—遥远陌⽣⽽极其精彩绚烂但凡⼈类历史,⽆论中外、⽆分民族、信仰、⽂化,⼤体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神话时代、传疑(或传说)时代以及信史时代。
盘古与三皇(⼜称诸皇,⼤概包括天皇、地皇、⼈皇、有巢⽒、燧⼈⽒、伏羲⽒、⼥娲⽒、神农⽒等)是华夏民族的神话时代。
神话时代虽然充满了各种在今⼈看来属于离奇古怪的⽆稽之谈,但其中不乏⼈类⽂明的若⼲信息——盘古象征着宇宙的开端,燧⼈⽒钻⽊取⽕代表着⽕与熟⾷的发现,有巢⽒代表着巢居时代,伏羲⽒代表着渔猎时代,神农⽒则代表着农耕时代的问世。
我们的神话时代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到了五帝时期,则意味着华夏民族进⼊了传疑时代——虽⾮信史,但已经有了信史的模糊印记。
司马迁作《史记》便是以《五帝本纪》作为开端,⽽《五帝本纪》中⼜以黄帝为先,因此在⼀般的观念中,都将黄帝时代作为华夏民族⽂明历史的开端。
关于五帝的说法有6种,其中第1种⽐较常见在神话与传疑时代⾥出现多么离谱的记载都不会引起什么争议与质疑,因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任何⽂明都逃不过这⼀阶段,不过信史时代就不⼀样了。
信史时代是指有⽂字或出⼟⽂物记载着当时社会的情况的时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字,于是争议就出现了。
我们中国⼈⾃称华夏⽂明有5千年的历史,西⽅对此⼀⼝否认(这既不奇怪也⽆须愤慨,反正即便我们说他们不是王⼋蛋,他们都要习惯性的先反对⼀下),只承认殷商以后的历史,认为在此之前的夏朝既不存在,哪怕存在也没有⽂字,因此不为信史。
其实⽆论是⼆⾥头遗址、贾湖遗址还是龙⼭遗址,历史学家早已挖掘出来⼤量的⽂物和⽂字(或者可以称之为⽂符),都⾜以证明夏朝的存在。
⽽我们今天就要简单的说⼀说那⼀段因为遥远⽽显得有些陌⽣和模糊的历史。
前为夏篆⽟璧,后为殷商甲⾻⽂夏朝的起源。
传疑时代的“五帝”并不是指君主的数量,⽽是当时⽒族部落杰出⾸领的代表。
不管后世的争论如何,我们暂且认为当时的君主传承实⾏的是宗亲禅让制。
帝舜去世后,禹因为治⽔之功和爱民之名得到了诸侯的⼀致拥护,继⽴为天⼦。
夏朝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
夏朝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享有“夏”国之名。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源,也是古代中国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夏朝的民族融合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主要由夏族所组织和统治。
夏族是中国古代著名民族之一,他们属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原住民族。
然而,在夏朝的早期阶段,夏族并未完全统一中国的各个地区,而是通过与其他部落和民族的接触、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夏朝的统一是通过夏禹的努力实现的。
夏禹是夏朝的开国皇帝,他以其英勇才智征服了众多的部落,将现今的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区纳入了夏朝的版图,从而实现了民族的统一。
而这一过程中,夏禹并不仅仅是采取武力手段,他更注重在治理中的平等、宽容与包容,使夏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倡导和实施多民族融合的领导者。
不仅如此,夏朝还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政治联姻来实现民族的融合。
夏朝的国君将公主嫁给其他民族的首领,以确保边防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这种民族融合的方式在夏朝的后期尤为明显,夏朝开始娶羌、鲜卑、犬戎等民族的女子,进一步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夏朝的多元文化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明的起源之一,也是多元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
夏朝的多元文化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 语言文字: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王朝,因此夏朝以来的文字更是当时各民族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夏朝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字的雏形,这标志着古代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夏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窥见当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宗教信仰:夏朝时期,中国各地的部落和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
在夏朝的统一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融合为一种多元的宗教文化。
无论是巫觋巫祝的巫术信仰,还是土地神、山神等自然崇拜,夏朝的宗教信仰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3. 艺术文化:夏朝时期的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多样。
从史前到夏王朝历史遗址归纳
从史前到夏王朝历史遗址归纳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就有着无数的历史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
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其中,从史前到夏王朝历史遗址
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了解这些历史遗址。
一、史前遗址
史前遗址是指在夏代以前的时期,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但是有仍可
考的史前文化遗存或遗迹。
中国的史前遗址众多,有石器、陶器、青
铜器等文物。
以永定河流域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以江南地区为
主的原始农业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长城文明等都是史前文化遗
址的代表。
二、夏文化遗址
夏文化遗址是指尧、舜、禹等夏朝先民所建的都城,在现今的河南、
陕西、甘肃等地都有遗址,比如说有贾村堆遗址、三星堆遗址、云南
盘龙江遗址等。
这些遗址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就是夏商周三大文化
遗址中的仰韶文化、玉林文化、长江文明、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三、周文化遗址
周文化遗址是指西周和东周时期,周王朝的都城及周边遗址,比如说
洛阳韩城遗址、陕西麟游国遗址、襄阳谷城遗址等。
四、总结
历史遗址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城市的见证,也是全民共
享的财富。
它们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留下的珍贵的实物,代表了人类
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珍惜这些历史遗址的存在,加以保
护和修复,以便这些历史遗存得以传承并世世代代留存下去。
同时,
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将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夏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夏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兴起与衰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夏王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而其衰落则暗示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到来。
夏王朝的兴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7世纪初建立。
夏王朝的建立者是禹,他以治水功绩闻名于世。
禹治水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传说,也为夏王朝的兴起提供了神话般的背景。
夏王朝的兴起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努力。
在夏王朝的初期,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得到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
同时,夏王朝建立了严密的政治组织和行政体系,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夏王朝的统治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夏王朝的兴盛并非一帆风顺。
夏王朝的统治者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夏王朝的统治者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如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些游牧民族以其强大的骑兵战力,给夏王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夏王朝的统治者还需要应对内部的政治问题,如权力斗争和官僚腐败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夏王朝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夏王朝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外部的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使夏王朝的统治者无法有效地保卫国家的疆土。
同时,夏王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也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夏王朝的灭亡。
夏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王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基础。
夏王朝的衰落则暗示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到来,为后来的王朝更替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总而言之,夏王朝的兴起与衰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夏王朝的建立者禹以治水功绩闻名于世,夏王朝的统治者积极推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夏王朝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最终导致了其衰落。
夏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朝更替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夏朝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
夏朝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开端。
夏朝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变革,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夏朝的最早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尚书•湩邪》中的记载,夏朝的建立传说中由夏禹所创立,夏朝统治时间大致可分为夏启、夏康、夏相三代。
夏朝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夏朝社会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确立。
夏朝前期,以封建制为主导,奴隶制的残留也不可忽视。
夏禹在夏启时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职官制度,确立了君主专权体制,并通过确立九族训诫制度来巩固封建秩序。
夏朝社会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后世中国王朝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
夏朝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夏人依靠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夏朝时期的农民利用农具和畜力,进行耕种、灌溉等农业活动,使得农作物的种植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夏朝人民还掌握了制陶、织布、铸铜等手工业技术,手工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次是商业交流与文化传承。
夏朝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商业交流也随之兴起。
通过黄河的交通便利,夏朝与周边部落建立起了广泛的交往关系,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夏朝以商帮为核心的商人群体也逐渐形成,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夏朝也渗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甲骨文的刻录和使用,夏代文物中所体现的礼制等。
最后是夏朝的兴亡与历史进程。
夏朝的统治时间相对较短,在大约五百年后,夏朝被商朝所推翻。
夏朝的兴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进程的演变。
夏朝的灭亡也同时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商朝的兴起。
综上所述,夏朝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涵盖了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其历史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夏朝历史发展详情
中国夏朝历史发展详情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那么夏朝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如何从一个强大的过家走向灭亡的,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夏朝历史发展详情,希望你喜欢。
夏族起源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
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
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讨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
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
《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中国夏朝建立王朝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
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
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
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中国夏朝太康失国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
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
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
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
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
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
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
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
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
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朝与商朝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朝与商朝中华文明的源头:夏朝与商朝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其悠久的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与商朝时期。
夏朝与商朝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本文将从夏朝与商朝的起源与特点、社会制度与经济成就、文化与艺术遗产等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源头。
第一节:夏朝的起源与特点夏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存在至今仍存在争议。
在夏朝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开始形成农业社会,并且已经出现了初步的政治组织形态。
夏朝的最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拥有明确的君主制度和官僚体系。
夏朝的社会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其政治权力由统治者世袭,地方上则实行世族的统治。
第二节:夏朝的社会制度与经济成就在夏朝时期,社会制度以封建制为主导,国家政权与土地所有权相结合,政府直接控制土地资源。
夏朝始终保持着一个封建的社会结构,贵族阶层拥有最多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夏朝经济以农业为主,实行了农田的公有制,并采取了租赁制度和贡赋制度来提取农民的经济收益。
第三节:夏朝的文化与艺术遗产夏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文化与艺术遗产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夏朝的文字系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形式化的书写系统,为后来的文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夏朝也发展了独特的祭祀仪式和祭祀乐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第四节:商朝的起源与特点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
商朝的建立源于对夏朝统治的反抗,商汤推翻了夏王朝的统治,并建立了商朝。
商朝延续了夏朝时期的封建制度,并发展了世袭制,使得王位可以代代相传。
商朝的社会制度更加复杂,分为三个等级:贵族、平民和奴隶。
第五节:商朝的社会制度与经济成就商朝采用了类似奴隶制的社会制度,贵族和平民阶层在社会地位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商朝充分发挥了黄河流域肥沃土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社会分工和手工业的兴起。
夏文化研究报告
夏文化研究报告夏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报告旨在对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包括夏王朝的兴衰、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特点等方面,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
2. 夏王朝的兴衰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终于公元前16世纪,历时约500年。
夏王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夏王朝的兴衰主要与其统治者、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关。
根据传说,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以卓越的治水能力为人称道。
然而,夏王朝后期由于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加大而衰落,最终被商朝推翻。
3. 社会制度夏王朝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制度主要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
夏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实行世袭制度,将权力和财富传承给自己的后代,以确保统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夏王朝的社会阶层分为王族、贵族和平民。
王族是最高统治者,并享有特权。
贵族是王室的亲属和功臣,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土地所有权。
平民则是大多数人,他们劳作以维持生活。
夏王朝还实行了严格的礼仪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威信。
礼仪制度包括各种仪式、乐舞、祭祀等,成为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宗教信仰夏王朝的宗教信仰主要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核心。
夏人认为祖先是神圣的存在,因此进行祭祀是他们的重要信仰活动。
每年夏至时,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夏人还崇拜自然,特别是太阳和土地。
他们相信太阳是神圣的存在,能带来光明和温暖,因此会举行以太阳为主题的祭祀活动。
此外,夏人也崇拜土地,认为土地是生命的源泉,他们通过祭祀土地来祈求丰收和安宁。
5. 艺术特点夏文化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在雕塑方面,夏人善于雕刻玉器和青铜器。
玉器被视为宝贵的礼物和装饰品,常用于祭祀活动中。
青铜器则用于制作各种器皿和乐器,展示了夏人对艺术和技术的造诣。
在绘画方面,夏人喜欢描绘神话故事、人物和风景,注重表现生动和富含感情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夏文明综述——《中华文明史》阅读笔记之一一、时间公元前4000年前后,先夏两千多年前的时间,大致相当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考古学上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段和铜石并用的时代。
二、物质准备农业的起源世界的古代文明军发达与大河流域的农业区,中国文明亦不例外。
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至少在12000年前开始栽培水稻的证据,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证据。
公元前7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中下游以及辽河流域开始了第一批农业村落。
稻作和粟作农业区遂告形成,这时尚处于耜耕农业阶段。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上普遍发现有稻谷、稻草的堆积,显示了其颇高的生产能力。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可为北方旱作农业村落的代表。
约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时,江浙一带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居民,拥有一整套石制农具,尤其是师犁和大型石犁的发明,表明当地的一些地区,已经发展到了犁耕农业阶段。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是农业生产生活的必要的补充。
其中石器和陶器是先民非常重要的两项技术。
石器的制作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了,早期是打制石器,而磨制石器与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可以上溯到一万多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手工业出现了重大进步。
首先,传统制造业中出现了若干新的技术,特别是快轮制陶技术的发明,引起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革。
玉器制作也出现了新的技术法。
其次,出现了新的手工制作门类,如木胎漆器制作业,丝绸业;由于玉器在社会生活和宗教中的象征功能的增强,制玉业从石器制作业中独立出来;公元前5000—4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早期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铜制品,到公元前3000年作用各地已经普遍出现了铜器。
第三,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向专门化发展,尤其是玉器和铜器的制作中出现了专业分工。
至此,社会分工不但在农业和手工业之间,而且在制造业内部发展起来。
这必定引起产品交换和流通方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促成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经济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社会不可逆转地复杂起来。
第四,制造业中还衍生出了专门服务于社会上层的贵族手工业。
包括玉器、丝绸、漆器、象牙器和高档陶器(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黑陶器,大汶口文化的象牙器,龙山文化的为数不多但却是精品的黑陶器)。
建筑及建筑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的建筑还是窝棚式建筑,后来黄河流域及更北的地区流行半穴居式房子,黄土区开凿窑洞,江浙地区多平地建筑,江南则为干栏式建筑,后者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在村落上午整体规划设计方面,通常有一道人工开凿的圆形壕沟,聚居的房子周围有贮藏什物的窖穴以及陶窖、牲畜栏等,体现着氏族社会生活的原则。
新石器晚期后段,建筑业出现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如烧制土砖、石灰、混凝土层制作,还有夯土技术和打井技术。
夯土技术一方面使人们淘汰了半穴居式房子,改居住在多有台基的高爽的地面起建式住宅。
而台基式、多间隔的土木结构建筑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另外更重要的是使修建如城墙、大型宫殿之类的大规模建筑成为可能。
打井技术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远离自然的水源却有重要意义的地点居住。
总的说来,新石器晚期后段是史前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农业生产进步的基础上,无论手工业还是建筑业,都以新技术的出现为标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走向文明作好了物质准备。
三、社会的文明化过程技术的进步引起社会分工,社会恩工又引起产品交换,私有观念和贫富分化已随即而开始。
随着利益冲突和各种矛盾的尖锐化,氏族公有制社会已经无力来维系社会秩序,这就须有新的权威势力来平衡、约束乃至压制社会矛盾,这种强制力量就是今天所谓的国家机器。
国家的这个形成过程,可以谓之为社会的文明化过程。
揆诸考古学,史前的社会文明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局部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4000—前3300年期间,对应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晚期后段。
其特点是:该阶段人口呈爆发性增长,人群交往频繁密切起来,出现了不同社会单位的私有制,村落利益矛盾发生。
第二阶段是普遍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3300年—前2500年左右。
其特点有,小家族乃至个体家庭经济独立性越来越强,私有制和社会分化进一步扩大,社会结构呈橄榄型——高端和低端人少,中间层居多,传统的氏族组织,依然是社会的基础结构,贵族利用其躯壳,作为控制和管理社会大众的网络,已经消解了其民主和平等原则,巩固了贵族自身的利益。
这些贵族阶层已经全方位地推动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建设,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
此时大量出现的若干普通村落围绕一座中心聚落分布的社群结构即是这一新内容在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的体现,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即是古人所谓的“国”与“邦”,它是社会进入邦国林立的时代的标志。
至前2500年前后,社会文明进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流域的文明不同程度地沉寂了下去。
第三阶段是古史传说的尧舜时代,约在前2500—前2000年左右,对应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也是铜石并用的时代。
它的特点是,各种矛盾激化,社会结果呈金字塔型——底层人数最多,越往上层人数越少,呈现出了典型的阶级国家的登记和财富分配的构成模式。
龙山时代,战争和暴力冲突的规模和旷日持久前所未有,有邦国之争,亦有民族冲突,邦国之间结成的军事联盟的目的在于民族内部的政治统一,更指向民族征服,从而开启方国之争的序幕,最终走向三代文明。
四、走向文明的不同道路先夏文明是由若干相对独立演进发展的地区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他们个有特色,这些地区文化主要有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黄河下游大汶口—龙山文化,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它们共同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其中中原文化的地位逐渐突出,诸文明的功过成败,经验教训最终熔入中原这座大熔炉,进而为冶铸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良好的奠基。
(一)燕辽文化区燕辽地区指今天的辽西平原至燕山南麓一带。
该文化区位于东北亚筒形罐大文化群的最南端,受其南邻的影响,它沾上了越来越多的黄河流域的文化的特色。
出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红山恩惠取得突出成就,现在已经发掘的约50平方公里的牛河梁遗址群,留下了十几处大型公共建筑,该遗址群并非日常居所,而是红山文化的精神中心。
但公元前3000年左右,红山文化崩溃。
可能的原因一是由气候干旱化变迁所导致;另一方面由于红山社会唯一依靠的力量乃是宗教信仰,而其社会基础很不坚实,外部的些微变化,就可能导致其走向崩溃。
(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长江下游就启动了文明化进程,如河姆渡文化和江浙一带的崧泽文化等。
到前3300年左右,当地进入良渚文化阶段。
良渚社会分层明确,上层贵族地位依血缘世袭,墓葬品数量规格已经制度化,近似形成商周一类的规范礼制。
该文化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乃是古越族的主要分布区,强大良渚文化的甚至扩张到了苏北地区。
但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由良渚贵族精心设计的宗教色彩日益浓重而变得极端和僵化的社会调控机制,再也无法应对任何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形势的变化时,整个系统便一泻千里般崩溃了。
此后的长江下游地区,几乎成了一片空白。
(三)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以两湖地区为主的长江中游,古地名称荆楚,居民曰苗曰蛮,史前社会文明可以追溯到大溪文化,继之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城遗址是荆楚文化的代表。
该城遗址每边长达1100—1300米,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工程之浩大,竟连发现它的考古学家很长时间里都不敢相信它是5000年前杰作。
在前2300—前2200年左右,该文明衰落了,原因有两说,一是水患说,一是军事失利说。
(四)黄河下游的海岱古文化区此文化因“惟海岱为青州”(《尚书》)之句而得名。
它的特点是,这里的居民拥有一套复杂的陶器群,以丰富多样的造型而非绘彩刻饰取胜,它还有几种特别的风俗,如拔牙——拔掉侧门齿的风俗。
该地区的制造业可能也是当时最发达的。
海岱古地区社会文明进程起步较晚,约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开始,至龙山文化时代达到高峰,经过持续发展,直到商代早期,一直是颇有竞争力的地方文明,这一点不同于前述诸地方社会的命运。
该地区的文明经过长期稳定发展自然磨合而成,它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社会。
又因其西接中原,北通燕辽,南邻良渚文化,沿淮以溯又同世纪中游地区往来,故能在交流中不断自我调整得以持续发展下去。
(五)黄河中游的华夏文明约公元前5000年,这里出现了仰韶文化。
早期以姜寨村落为代表,各地文化面貌相对独立,处于大致平等平均的氏族公社阶段。
约公元前4000年,仰韶文化中期(又叫庙底沟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整个文化面貌高度统一。
它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文化的辉煌,彩陶文化独具特色,影响力达大半个中国。
公元前3500年,仰韶文化晚期,高度统一的文化面貌不复存在,各地的文化独立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出来,只有渭水上游至陇东一带得到发展,而早前仰韶文化扩展区的一部分异化为马家窑文化而分离出去了。
这种松散离析的态势持续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才开始了因大规模重组(亦即晋南豫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得到改变,再到公元前2500年,又形成中原龙山文化。
与黄河下游稳定的社会文化迥异的是,这里显得混乱不堪,社会动荡,各种矛盾空前加剧,冲突由村落而至邦国。
该文化区有两个地区值得注意:一是位于晋中南的襄汾盆地,传说是陶唐氏帝尧所居,最大的陶寺遗址,仅中部内城城垣的面积就达到200万平方米;另一个地区是豫西晋南地区,这里是被后人认为是虞舜、夏禹以及稍后的夏王朝的所在。
为什么其他地方社会大多在直线发展后难逃陨落的命运,而中原文化能在大起大落之后却存续发展下来呢?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就气候条件而言,它不是最佳的,但亦绝不至于象燕辽文化一样因环境变迁而衰落。
在文明进程的机制方面,它不同于其他社会其他地区文明化的共同点——社会的贫富分化开始得较早。
这是以环境资源的丰富和稻作农业生产率较高为基础的,其社会的运作主要围绕如何处理阶层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
而中原地区资源匮乏,旱作农业生产率低,社会分化不易展开,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为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领袖权威带有更多的务实和军事色彩,而异于非中原地区的上层领袖带有更多的宗教色彩和管理色彩。
中原地区的位置帮了大忙。
这里特殊的中心地理位置,是包括海岱地区在内的其他各地方社会无法比拟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思想和政治经验交汇融合进了中原这个大熔炉。
这座大熔炉既熔铸了中原社会的文化方向,也炼就了中原人包容万象的开阔胸襟,它对周边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从而为三代文明以及一个更持久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文明特质的初现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为三代文明做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为日后的中华文明的特征、性质和发展方面奠定了基础。
换言之,中华文明实为史前社会文明化的继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