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传承人研究

合集下载

“非遗”传承人用一生恪守一个信念

“非遗”传承人用一生恪守一个信念

“非遗”传承人用一生恪守一个信念
“非遗”传承人用一生恪守一个信念
无;
【期刊名称】《今日民航》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正一根琴弦,弹奏出干般风情。

伴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苏春发老师的精彩表演,清丽婉约的琴声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海岛,让参观2012"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的观众们赞叹不已。

除了京族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之外,包括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北海贝雕技艺在内的众多"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于1月齐聚北京,在充满浓厚艺术气息的798艺术中心内,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卷。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贝叶经;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傣族;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系列活动
【作者】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传承人:“非遗”守望者——保护“非遗”传承民族文化 [J], 鲁雯
2.当历史照进现实“非遗”不要成为历史的遗憾--传承与发展--“非遗”之焦点 [J], 马佳。

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与发展策略

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与发展策略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134 -2019年第10期 总第77期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与发展策略刘春英(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 京族独弦琴艺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特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育传承困难、本土文化空间受挤压和传播广度与力度不足等困境,这需要采取多样发展策略:塑造京族文旅品牌和发展当地经济与产业相结合,培养专业师资力量、构建学校教育传承体系,博采多样音乐文化的精华和加强传播来扩大其影响力,拓展其文化空间。

[关键词] 独弦琴艺术;传播概况;传播困境;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10-0134-03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从越南迁居而来,现多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

独弦琴是其古老的民间弹弦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南国风韵。

它音色柔和优美,琴声歌声交融,深受京族人民喜爱。

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情况。

独弦琴艺术包括它的制作技艺和演奏艺术。

它与京族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是京族文化的重要构成。

笔者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访问中,了解到它的传播概况,发现它存在不少传播困境,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该艺术,需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播概况京族独弦琴艺术原主要靠父子口耳秘授的方式传承,民间艺人保守,缺少统一的乐谱,外人难以窥探与学琴,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现代文明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和政府的保护与扶持,它有了新发展,逐渐复苏活跃。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该音乐文化的传播也存在不少困境,影响着它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京族独弦琴早期演奏者有民间艺人苏善辉和阮世和。

苏善辉首创独弦琴独奏并将它搬上艺术舞台,还收东兴文工团的何绍和其侄子苏春发等为徒,开创师徒传承方式,这都有助于其传承与发扬。

独弦琴,中越“琴”缘一弦牵

独弦琴,中越“琴”缘一弦牵

独弦琴,中越“琴”缘一弦牵作者:冯慧宁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20年第06期中越边境同源共流的文化种子独弦琴是中越同源民族——京族的民间乐器,以一弦泛音、独弦成曲的特点成为了令世界称奇的民族乐器。

和京族人的迁徙定居历史一样,独弦琴的文化起源也与越南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

独弦琴在京语中被称为“旦匏”,亦称为“独弦匏琴”。

早在公元8世纪,独弦琴就流行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各国。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南亚骠国(今缅甸)向唐王朝进献歌舞,其中就有独弦琴。

在《新唐书》中也有史料记载着独弦琴在唐王朝时出现的印记:“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

”在越南的独弦琴起源说中,以“国乐”的身份流行的独弦琴是越南北部人研制出来的乐器,越南文献《起头事录》里就记载了越南人考究独弦琴来源的经历:曾经有一位越南北部人制出独弦琴,成泰八年(约1896年)有位盲人乐师带着这把琴在当地的顺化城内演奏,具有神秘色彩的独弦琴自此以后被大众所了解。

如今,独弦琴从何而来,为何人所发明已无处考证,但独弦琴存在于越南民族和中国京族文化中的事实不可否认,从越南涂山迁徙过来的京族人与越南人仍然有着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独弦琴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中越边境的京族人和越南人一来一往的交流中悄然生长。

独弦琴声在何处鸣起,何处便播下了一衣带水的文化种子。

琴曲中演绎前世今生古代基礎版本的独弦琴由一根麻绳或竹篾做弦,一边用楔子固定,另一边则用厚竹片凿洞作为摇杆,用竹片拨动琴弦,就可以发出悦耳的旋律。

到了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独弦琴的乐手都会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制作独弦琴。

亚热带地区气候使得中越边境的京族村落周围生长着许多楠竹,人们就地取材,利用岛上生长的楠竹细细打磨,拼接成一把简单的独弦琴,为了扩大独弦琴的音量,聪明的京族人又从屋后的菜地上取下瓠瓜来改造独弦琴的结构,将瓠瓜作为扩音器,置于独弦琴后,琴声便更为响亮。

这种以大半边毛竹做琴体,弦轴、摇杆、挑棒等部件也都由竹子制作而成的独弦琴,整体造型看上去外形酷似鸡食槽,所以当地人也称这类竹制独弦琴为“鸡兜琴” 。

京岛海韵——独弦琴

京岛海韵——独弦琴

独弦琴又称一线琴,京族语言称为“旦匏”,是京族传统弦鸣类弹拨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京族聚居地,包括东兴市江平镇的氵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及其附近的潭吉、竹山、红坎、恒望、米漏等村屯。

(黄天福 摄)发现广西价值 展现至美广西独弦琴:京岛海韵文/黄 羽独弦琴又称一线琴,京族语言称为“旦匏”,是京族传统弦鸣类弹拨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京族聚居地,包括东兴市江平镇的氵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及其附近的潭吉、竹山、红坎、恒望、米漏等村屯。

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

京族独弦琴因制作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主要部件有琴体、琴弦、摇杆及拨子四部分。

独弦琴演奏采取坐式和站式两种姿势。

常用的弹奏方法主要有正弹法、反弹法、刮奏、击奏、点奏等。

演奏时,演奏者一般右手持挑棒或竹签弹奏,外侧掌边轻轻触及琴弦;作者简介黄羽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现任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部副主任,长期从事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及期刊杂志编辑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出版《广西戏剧文化》《京族独弦琴艺术研究》《你歌哪有我歌多——<刘三姐>歌曲赏析》等多部著作。

2018年,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赵霞在东兴市消防暨禁毒宣传晚会上表演独弦琴弹唱发现广西价值 展现至美广西多元的学术价值,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京族独弦琴艺术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弦琴蕴含着京族历史、文学的诸多意向,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是京族人生活和文化的象征,在京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族人民常年与海为伴,内心柔软细腻,追求悠然自得的乐趣,独弦琴恰恰具有这样一种特征。

何为独弦琴20世纪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京族三岛,京族三岛的神秘面纱也次第被掀开。

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及发展策略分析

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及发展策略分析

受重视是其传承困难的主要因素。独琴弦教育一直处于 “入世”,比如像蒙古舞一样,通过历代蒙古舞蹈家的不
探索与完善阶段,二十一世纪初陈鲲鹏教授于广西艺术 懈努力,使其走入观众视野,独弦琴艺术同样如此,应
学院内引进独琴弦课程,但是只将其作为选修课纳入学 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一批综合技能较高的独弦琴人才,使
习范畴。东兴市政府在 2008 年成立相关学校,但是效 果并不好,教师综合素养不足、器材不够,难以进行持
这使得独弦琴艺Biblioteka 的传承出现较大问题 [2]。能力较强的教师跟随名家继续学习,或者是到越南进行
(三)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系统化的学习;通过文化展览、独弦琴会演等形式实现
独弦琴艺术是京族人情感的表达以及生活生产的反 文化进校园,提升年轻一代对独弦琴的兴趣。
映,有着提升京族人文化自信、凝聚力、认同感的作用。
(二)博采众长以丰富独弦琴内容
培育方式多为速成教育,难以让学生把握到该项艺术形 式的精髓 [1]。
样需学习越南先进的发展模式,构建系统、规范的独琴 弦学科,培养创作、研究、表演、教学于一体的专业人才,
(二)学校教育独弦琴艺术传承困难
如此在专业人才的支撑下,可进行独弦琴艺术的各项改
独弦琴艺术进入校园时期较晚,师资力量不足、不 革,让独弦琴具备新时期的特征,让这种艺术形式能够
二、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 (一)师资力量不足 独琴弦属于泛音演奏,其在演奏时,音乐风格装饰 音表现出复杂多变,而这种装饰音难以通过记谱符号来 准确表达,同种曲目通过不同的演奏者来表达会有着不 同的演奏风格。单看乐谱难以理解其精髓,也就无法演 奏出对应的韵律,且没有老师的教导基本难以自弹。该 种艺术形式多以师徒父子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教导者 亲自下场进行点拨与示范,让学习者可切身感受到其中 的韵律并进行练习。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突出即兴的 特点,即使教导者费心费力,学习者半途而废的也有很 多。且弦琴艺术的传承者相对较少,老一辈的艺术家逐 渐故去,年轻一辈没有突出的代表,逐渐表现出青黄不

论跨境民族乐器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

论跨境民族乐器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

媒介与文化研究mEijiE yu wEnhua yanjiu- 97 -论跨境民族乐器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李凌纬 文蓓蕾 刘景怡 向 静[摘 要] 京族独弦琴作为民族传统乐器的代表,其传承中遇到的困境具有代表性:传承体系不健全,其文化空间需要营造更加浓郁的传承氛围。

活态传承是京族独弦琴传承的有效途径,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族乐器;京族独弦琴;活态传承[作 者] 李凌纬、文蓓蕾、刘景怡、向静,中南民族大学。

京族独弦琴是中国民间使用的弹拨乐器,极具开发和研究价值,主要流行于中国广西防城港地区的山心、清万尾、巫头村(俗称京族三岛)及越南。

随着时代变迁,京族独弦琴整体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独弦琴的传承方式从传统的民间“口传心授”转变为活态 传承。

依据前人研究及笔者的实地探索思考,本文认为,活态传承指一种相对静态保护而言的多样,动态的传承方式,期望民族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延续下去。

技术、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而掌握技术和技艺的是人。

活态传承需要依据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条件,通过构建以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传承体系,在相应的文化空间中进行。

民间民族乐器的活态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为深入探究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首先要研究京族独弦琴的传承体系及其所在文化空间,了解京族独弦琴在活态传承中的现状。

一、京族独弦琴活态传承现状(一)传承体系建立并初显成效据京族独弦琴代表性传承人苏春发所存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谱系(见下表),从此表可知,京族独弦琴的传承体系已经建立,且沿袭至今。

目前京族独弦琴的主要传承方式包含家族、师徒及学校传承。

其中家族及师徒传承方式由来已久,京族独弦琴代表性传承人苏春发及独弦琴演奏专家王能都曾师从老一代民间艺人阮世和学习独弦琴,且将所学技艺代代相传。

第六代独弦琴传承人苏琪岚从小跟随爷爷苏春发学习弹奏独弦琴,6岁前往越南参与独弦琴表演,如今已在国内多个大型舞台参与独弦琴演奏。

关于加强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的建议摘要:作为京族的文化标志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目前的传承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也不容忽视。

本报告粗浅总结了目前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目前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的基本情况独弦琴艺术是我国唯一一个海洋民族京族所拥有的传统音乐艺术,主要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山心、万尾、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及附近的谭吉村、竹山村等京族聚居区。

经过长期发展,京族独弦琴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鲜明的艺术价值、多元的学术价值,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极大成效。

一是建立了非遗四级保护名录。

通过对独弦琴艺术的全面普查登记和系统掌握,建立了县级、市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四级保护名录。

其中,独弦琴艺术于2011年5月获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建设了一批艺术保护平台。

先后建成了京族独弦琴艺术培训基地、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示范户等2个艺术专门保护平台,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4个艺术相关保护平台。

目前,这些平台运行状态良好。

三是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学徒。

通过在资金、场所和资料等方面扶持,鼓励苏春发等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目前,苏春发通过举办多期免费培训班,教授学徒200多人。

四是走上了各类文化艺术舞台。

目前,以南宁女子独弦琴乐队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或业余表演队伍活跃于国内外各类文艺舞台,使独弦琴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总体上看,尽管京族独弦琴艺术有所复兴,但独弦琴艺术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仍十分严峻。

二、我国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受京族独弦琴固守家庭传承等内部因素和社会经济大浪潮冲击等外部因素影响,独弦琴艺术保护传承存在着较多突出问题。

独弦琴

独弦琴

独弦琴作者:张含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02期独弦琴,顾名思义就是只有一根弦的弹拨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活化石级的乐器。

来源于少数民族中京族的一种民间乐器。

由于它一根弦的特点,演奏出的音乐具有微分音的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特质。

近三十年里,随着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对此类音乐的挖掘,独弦琴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地流传与推广。

独弦琴不再是摆在陈列馆的文物,众多演奏家对独弦琴乐器进行了大胆改制,并创作出新作品,让这件古老的乐器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独弦琴,现今主要流传于我国广西京族人民聚居地区,即广西防城港北部湾域巫头、山心、澫尾三个小岛等地区。

然而它的流变和发展却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迁。

独弦琴的母胎是“圆形竹管状琴”独弦琴最原始形态是只有一个竹筒琴体和一根琴弦,加上“匏”(葫芦壳)做共鸣器;其母胎是古代的“圆形竹管状琴”,那时用一段长约1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斑竹或楠竹做琴体,在竹体表面刻削出一条长约80厘米,两头不切断的竹皮细丝(亦作“篾弦”),再将弦下竹皮削平,垫下马子(又称柱)而成的弹弦乐器。

竹制京族独弦琴作为一弦“圆形竹管状琴”,它最早产于南部,由于南方气候炎热,盛产大竹。

早在先秦时就出现了众多的竹制乐器,其中有一类是以大毛竹管为体,挑起竹皮细丝为弦,或是敲击,或是弹拨,这弹拨者,可能就是独弦琴的远祖。

实际上,“圆形竹管状琴”是弦乐器的始祖,后来则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往多弦发展,不断繁衍出其后裔三、五、七、九弦琴;另一类是保留其原来的“圆形竹管状”和一弦,但因竹丝弦粗糙发音不美,且刻削有难度,还易折断,后改为另外安弦,比原来有了改进,遂改名为“一弦琴”。

独弦琴演变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历经了漫长岁月,终于在唐代有了对独弦琴具体形制的文献记载。

《新唐书》云:“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huǐ)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

” 这与现在民间流行的竹制独弦琴极为相似,由此可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

[摘要]独弦琴,被称为“一弦琴”、独弦匏琴,在广西防城港及邻邦越南广为流传。

作为我国京族特有的弹拨弦鸣乐器,独弦琴艺术具有声音易逝、强调演奏者个性等特征,这与它的自身形制和生存环境有关。

但在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网络环境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独弦琴艺术要拥有持续流传的生命力,就应充分利用网络对独弦琴艺术进行广泛的传播。

通过对独弦琴艺术在网络中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以及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众对独弦琴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对受众的文化需求进行了分析。

最后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综合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场域,走年轻路线,能有效传承和弘扬独弦琴艺术文化;紧跟社会潮流,注重跨国传播,扩大国际影响,以迅速塑造独弦琴艺术的民族文化品牌。

[关键词]独弦琴艺术;一带一路;网络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肖文朴万蓉作者简介:肖文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万蓉,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①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

②《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③如琴体从竹筒到木筒,从实音乐器到泛音乐器,还有增加灵活摇杆等。

参见张灿:《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15页。

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是我国京族代表性特色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防城港地区①和越南京族广大地区。

关于独弦琴的文字记录,我国的历史典籍《新唐书》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

”②此外,民间的口头文学有关独弦琴的起源富有神话色彩,相传是北部湾海龙王的七公主为了救济遭遇困境的京族百姓,而用自己的头发制成独弦琴的琴弦。

独弦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因此,在探究独弦琴艺术的传播过程时,不能只着眼于独弦琴这一传统乐器的形制变化③和地域特点,更要注重以独弦琴为载体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传播样态。

新媒体视野下传统京族独弦琴之现代传承

新媒体视野下传统京族独弦琴之现代传承

新媒体视野下传统京族独弦琴之现代传承作者:赵海生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摘要:京族独弦琴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但其传承的方法与模式相对于当今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不免显得有些保守。

而今新媒体在互联网道路的推广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传承方法与模式,插上新媒体传承的新翅膀,使独弦琴音乐的传承更具有时代性,更受现代年轻传承者的喜爱,从而推动京族独弦琴跨时代的传承和发展,让京族独弦琴音乐文化广泛在国内外传播与流行。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京族独弦琴现代传承京族独弦琴音乐文化,是京族人民近500年来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同时还是京族人民目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互联网+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文化变迁非常剧烈。

我们在秉承“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原则下,如何充分利用传播速度最快的新媒体为介质,快速的传播与传承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现存的独弦琴音乐文化,加快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形成新的传承模式,促进京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任务和实践课题。

一、京族独弦琴音乐文化的特点广西东兴的京族,是这中国唯一的一个的滨海少数民族,人口数量3万左右,现在,京族人民基居住在被称为“京族三岛”的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巫头、山心3座比较小的海岛上。

“京族三岛”地理位置是在中国和越南的边境区域,其独弦琴文化具备中国、越南两个国家的基本特点。

其中,中国的民族调试广泛应用在京族独弦琴音乐中。

独弦琴特有的音色和京族传统民歌的音调不尽相同,因而独弦琴在伴奏京族传统民歌时与其相互融合,极具京族民族音乐特征。

曲调也如同大海的微浪一般起伏有序,甚至有些情歌与大海有关联。

(一)京族京族,也称为越族,在越南,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他们国家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以上,所以也是狭义上的越南人。

在我们中国,京族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

独弦琴的前世与今生——京族特色乐器源流与传承策略研究

独弦琴的前世与今生——京族特色乐器源流与传承策略研究

摘要:大约在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京族人从越南迁移到广西沿海地区,数百年来繁衍生息,成为了中国西南部众多少数民族中的跨界民族。

独弦琴是京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在民族器乐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但经笔者调查发现,有关其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其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有关独弦琴的神话传说对独弦琴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其传承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独弦琴;历史源流;发展策略2020年10月29日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1]。

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在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文化开始得以重视和保护,并不断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独弦琴的起源关于独弦琴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笔者在梳理前人论断的基础上,结合京族地方民间传说、中越历史典籍文献、笔者本人的调查报告作综合分析,以此分析不同时期的独弦琴历史记忆与艺术特点,并探究其相关文化意义。

(一)神话传说中的独弦琴意象神话传说中有关乐器的记述可上溯到上古神话时代。

传说中,萧即为神话传说人物的伏羲或女娲所制。

从楚汉的金钟玉罄,到隋唐的胡鼓汉琴,在古乐变换的音律里,记载着历史的兴衰,古籍文献记载的“吹箫引凤”、“高渐离击筑”、“伯牙鼓琴”、“秦王击缶”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美好的神话传说,都与乐器有着不解之缘。

在京族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独弦琴起源的传说,虽民间传说的版本各有异同,但其核心内容大致相同。

其中独弦琴都是由大自然所赠予,或是天神赐予京族先民的,且都与山神或者海神有关,且独弦琴的形制的初始面貌也在这些神话之中。

1、捕鱼老人发明说传说有一位京族老人,在出海捕鱼时,海上刮的大风吹动了桅杆上的缆绳,发出不同韵律的声音。

独弦琴音乐文化进校园的途径探究和传承探索

独弦琴音乐文化进校园的途径探究和传承探索

独弦琴音乐文化进校园的途径探究和传承探索作者:武丹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6期摘要:任何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都需要得到有效的传承,独弦琴音乐文化发展也是这样,对独弦琴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创新发展,能够为独弦琴音乐文化提供新的可能。

将独弦琴音乐文化推广到校园中发展,不仅能保证独弦琴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独弦琴音乐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独弦琴音乐文化的研究中。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独弦琴音乐文化进校园途径的探究,并分析了对独弦琴音乐文化有效的传承方式,希望能够为独弦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

关键词:独弦琴校园音乐文化传承探索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07-02也许有很多人都不了解独弦琴,独弦琴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呢?独弦琴音乐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通俗的说独弦琴是一种只有一根琴弦的乐器,独弦琴在越南和京族人民生活的地方也被称作独弦匏琴或一弦琴,京语称之为“睹演旦匏”。

独弦琴的制作材料分为竹子和木,全体主要由琴体、摇杆、琴弦以及挑棒这四个部分组成,独弦琴总长度大约为1米。

用竹子材料制作的独弦琴,使用直径12厘米的毛竹当为琴体,表面微微拱起。

独弦琴的弦轴通常选取木头为制作主料,贯穿于独弦琴的整个琴身,弦轴从独弦琴琴尾的侧面直接插入到琴体内。

独弦琴的摇杆通常使用长度约为40厘米的竹子或者牛角材料,从独弦琴的顶部竖直插入,并且在摇杆上端安装一个具有扩音功能葫芦形状的扩音器,这就能有效提升独弦琴的演奏音量。

在弦轴和摇杆之间需要使用一定长度的丝弦或者金属弦当作琴体的主弦。

独弦琴的音域范围是以C大调为主两个八度内。

一、独弦琴音乐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任何音乐文化都需要好的传承,只有在保证完整传承的前提下,才能不断使音乐文化获得新的发展。

对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创新发展,能够为独弦琴音乐文化提供新的可能。

学校的发展需要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其他领域的培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纳吸收各种有利于学生培育的有益元素。

国内唯一古琴丝弦制作传承人用300根蚕丝造弦

国内唯一古琴丝弦制作传承人用300根蚕丝造弦

国内唯一古琴丝弦制作传承人用300根蚕丝造弦国内唯一古琴丝弦制作传承人用300根蚕丝造弦早在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良琴配良弦,作为古琴的最重要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记者了解到,现在市场上的古琴配的多为钢丝弦,钢弦虽稳定耐用,但音色却大打折扣。

丝弦所产生的韵味,是独一无二的,而现如今古琴丝弦的制作技艺却濒临失传。

幸好,苏州运河社区有一位制弦师傅,今年70岁的潘国辉老人。

老人是古琴丝弦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人,而他36岁的女儿也从去年起开始跟他学习这门技艺。

如今,潘老正积极为这门技艺申遗,希望后继有人。

转播到腾讯微博潘老向记者展示利用机器缠丝弦3人同时学制弦技艺却只有潘老坚持了下来潘老退休之前是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制作工人。

潘老坦言:“当初就是想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但是想不到,这门手艺我一做就做了54年,如今却难以割舍这一相伴了大半生的工作!”作为古琴丝弦制作技艺全国唯一传承人,潘老告诉记者,其实当年和他一起学制弦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当时我还在学校,就被选中跟着师傅学习制作古琴弦,当时和我一起学习的一共有3个人,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中途都走了。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半途弃学,多因古琴弦制作学习十分枯燥,日复一日地重复制作,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

但是潘老却自得其乐,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961年开始制作古琴弦,退休之后更是在广大琴友的要求下继续做起了古琴弦。

目前,潘国辉是国内唯一的古琴丝弦制作传承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潘老的师父正是苏州著名的制弦师方裕庭。

六十多年前,方裕庭是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一位制弦工人,所制作的丝弦品质极佳,但仅用于二胡、琵琶等乐器。

潘老告诉记者,抗战期间古琴弦的制作技艺曾一度失传,当时的琴人买不到丝弦,得知方裕庭是制弦高手特意登门拜访。

方裕庭等人便依据琴书上的传统造弦方法,加以研究,按古书试做,经历多次失败,终于成功制成了古琴丝弦。

哈节舞·琴·言非遗传承人田野考察

哈节舞·琴·言非遗传承人田野考察

文化传播HJ4论枝第3卷第23期哈节舞•琴•言非遗传承人田野考察李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摘要:非遗文化传承人是京族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到动态保护、发展与传承的见证与经历者,是文化得以留 传的资源与媒介,是传承人主观意识在行动中对客观活态内容的积极认识、传递与解读。

哈节仪式中非遗文化延续至 今是主体(非遗传承人)在丰富文化内容、构建文化符号、提升文化意识、挖掘文化精神中作出的不断探索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京族哈节;非遗传承人;田野考察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3-0150-02—'引言文化离开人失去价值与意义,文化赋予人彰显活力与 生机。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一直在拯救与 维护,但未必面面俱到,或所剩无几,或逐渐消亡,或冷落搁 浅,或支离破碎,许多蕴藏中华气质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 慢慢消失殆尽,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行动中首先对直接关 系者非遗传承人的内心需求、切实现状、意识培养等方面要 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心。

作者于2016年7月11至17曰对 漓尾金滩哈节进行田野考察。

二、哈节相关田野考察漓尾村中建有哈亭,哈亭是京族的神庙、圣庙,是当地居 民酬神、念祖、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也是京族团结民众、凝聚 人心、消灾祷福的重要教育场所。

亭中供奉五神.•镇海大王、高 山大王、广泽大王、点雀大王、兴道大王,除了五王之外,京族民 族英雄杜光辉也列位其中,这位民族英雄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 法战争中,与冯子材、刘永福发动京族民众,英勇善战,取得胜 利,被当地民众视为民族英雄,同样享有人们的敬重与怀念。

哈亭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也是族群聚会娱乐的主要 场所,与其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类似,哈节作为民族的衍生 节曰,得到民众与地方政府重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被当 成封建迷信,京族在政治与经济上遭受多重压迫和剥削,被 迫破亭除式。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悠悠独弦琴渺渺海上音作者:棉花糖来源:《学苑创造·C版》2020年第10期俗話说:独木不成林,独弦不成音。

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京族里有一个艺术宝藏,能让“独弦”拨出美妙绝伦的曲调,这便是独具魅力的、京族特有的弹弦乐器——独弦琴。

独弦琴京语称“旦匏”,民间又称“匏琴”或“独弦匏琴”,主要流行于防城港地区以及越南。

独弦琴是京族最珍贵也是最古老的乐器,单凭一根弦,一根摇杆,便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有吟唱般韵味。

但这一京族文化瑰宝,却一度濒临失传。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文化一旦消失,这个民族便只剩下空壳。

2018年,为了传承独弦琴这一京族特有的文化,东兴市京族学校依托京族唯一聚居地的优势,以传承和弘扬京族文化为切入点,开设了“京族独弦琴”京族优秀特色文化培训班,成立了京族独弦琴艺术传习基地。

学校由专任音乐老师负责使用及管理独弦琴特色文化培训班,不定期邀请京族独弦琴非遗传承人苏春发老师、京族独弦琴著名演奏家赵霞老师、苏海珍老师到学校上课,教同学们弹奏独弦琴。

独弦琴的神奇之处在于,只有一根琴弦,却可以演奏所有的音阶,还可以同时演奏泛音和基音。

它的音色清亮柔和,带一点颤音,回音很长,色彩感很强。

既能表现非常孤独优雅的独奏,也可以表现很热闹的民歌节奏,放在一堆乐器里演奏,个性的音色和表达方式非常突出。

正因为它的独特,许多同学被吸引前来学琴。

东兴市京族学校是全国唯一以京族命名的民族学校,校园里京族学生占60%以上。

无论是京族同学还是其他民族的同学,只要喜欢独弦琴,都可以进入独弦琴培训班学习。

现在,许多非京族的同学也能用独弦琴弹奏出一首美妙的京族曲子,大家聚在一起演奏,和谐又快乐。

培训班的教室每周一至周五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同学们可以在教室里或在校园内自主练琴。

除固定教学时间外,老师还不定期到教室进行指导。

每天,校园里都会响起悠扬的琴声,那是热爱独弦琴的同学在跟着老师学习弹奏呢!两年来,东兴市京族学校已经培养出了数百名会弹奏独弦琴的学生。

京族独弦琴研究.docx

京族独弦琴研究.docx

京族独弦琴研究摘要:笔者以实地考查、实际参与和切身体验的方法,多次亲赴中国广西防城港市京族三岛地区,学习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的演奏。

与此同时,专访了当今中国大陆从事“独弦琴”演奏的主要乐师和民间艺人,何绍、王能、陈坤鹏、苏春发、苏海珍等人。

对中国大陆境内的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本文从京族的历史谈起,逐一介绍了京族独弦琴的源流及其形制,尤其是对京族独弦琴的师承关系、演奏风格、现存曲目方面的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资料搜集与脉络梳理,力图初步理清中国京族独弦琴的发展流变,并对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客观描述。

关键词:京族独弦琴引言在广西众多民族中,有一个与越南主体民族为同一属系的民族——京族。

作为一个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少数民族,京族有着极其独特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大陆,京族是广西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尾三座海岛上,因此这三座海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

因东兴市与越南接壤,故而这一地区一直是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京族是一个以渔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公元十六世纪,一些越南人因追捕鱼群来到中国境内的这三座小岛上定居,这些越南人在中国被称为京族。

“独弦琴”是京族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中有它婉转低回的声音,京族青年表达爱意的对歌中有它千回百转的曲调。

独弦琴因其音色与京族语言的极其相似性,使它深受京族人民的喜爱,它集中体现了京族人民的音乐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内涵。

因此,本文将“独弦琴”及“独弦琴音乐”,以及“独弦琴”在中国大陆目前的发展现状作为考察、研究、论证的重点。

一、京族文化历史概况京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被称为“越族”,这与越南对其本国内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称谓相同。

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意为“心向北京”。

漫话独弦琴

漫话独弦琴

漫话独弦琴————————————————————————————————作者:————————————————————————————————日期:漫话独弦琴-音乐论文漫话独弦琴边疆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弹拨弦鸣乐器。

因只有一条琴弦而得名。

京语称旦匏。

民间又称其为匏琴或独弦匏琴。

主要流行于广西京族民间、防城、钦州和北京等地以及邻邦越南。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是越人的一支,原居越南涂山(海防市附近)一带,1 6 世纪初北迁,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仓河旁,从事渔业生产并耕种少量土地。

他们主要聚居在山心、澫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生长理想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 南珠” 。

长期以来,京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交错居住,共同劳动和生活在一起,在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 唱哈” 是京族民间广泛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即兴编唱的唱哈歌,内容极为丰富。

此外,还有山歌和结婚歌等。

京族舞蹈有《进酒舞》《灯舞》《对花屐》《跳采茶》和《拉网谣》,《竹杠舞》也富有特色。

京族的戏剧称为幕剧,汉族称它为京剧。

京族人民常用的民间乐器有独弦琴、海螺、三线琴、竹杠、竹梆、木鱼、竹板、锣、钹和鼓等。

每逢节日或劳动之余,京族人民总喜欢唱起歌、跳起舞、打起鼓、弹起琴,歌唱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

我国南方盛产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乐器,挑起竹皮为弦(俗称篾弦),用以敲击或弹拨,并由此使弦鸣乐器得到不断发展。

早在公元5 世纪的南朝,我国就有了关于独弦琴的记载,据《拾遗记》载:“ 师延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

拾一弦琴则地袛皆升。

吹玉律则天神俱降。

” 在宋代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中有:“ 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张弦无軫,以弦系顶。

” 还载有另一种独弦匏琴:“ 复以半匏,皆彩画之,加上铜瓯,以作为琴,作虺纹横其上,长三尺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弦琴传承人研究
作者:蔡永秀张玉林
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2期
[摘要]京族独弦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在独弦琴传承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传播与发展。

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独弦琴传承人匮乏;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独弦琴传承人数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同时,独弦琴传承人承担着多重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独弦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重视独弦琴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独弦琴传承人的创新意识,把独弦琴与实际生活结合;将独弦琴传承与教学结合,让独弦琴文化深入大众;成立京族文化研究机构。

[关键词]京族;独弦琴;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49-02
在中国境内,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定居于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万尾三处,因此这三座海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

由于与越南接壤,东兴市一直是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据史料记载,公元16世纪,一些越南人因追捕鱼群来到中国境内的这三座小岛上定居,这些越南人在中国被称为京族。

京族人喜欢唱歌,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唱哈”是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在京族语言中是“歌”的意思,因此“唱哈”就是“唱歌”的意思。

同时,许多关于京族的节日、丧葬、宗教等民族文化都以歌唱的方式进行,为此保留了许多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如《德圣公》、《千里念》、《京岛传说》、《三岛传说》、《田头公》、《天王让贤》、《赶海珠》、《杜光辉的故事》等,这些作品大多以独弦琴为伴奏乐器进行演唱。

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本民族叙事诗歌以及中国古诗词,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

它将半片大竹简或三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厘米,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条,另一端安装一个把手,两端由高到低拉一根弦线。

根据文献史料记载,独弦琴大约是在16世纪中叶,京族先民从越南传播过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独弦琴演奏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清澈明亮。

独弦琴传承人是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弦琴艺术的代表,国家明确规定要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大力支持和培养传承人。

独弦琴传承在广西防城港市已经做得较好,尤其是传承人对独弦琴演奏及琴曲整理工作,做出了较好的成绩。

一、独弦琴传承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独弦琴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

1960年,何绍首次改进独弦琴的发声设备,加大了独弦琴的音量。

1993年,何绍再次改良了独弦琴,采用“食指套甲”弹奏,大大增强
了独弦琴的感染力。

1997年,李平研制了“龙首独弦琴”。

2003年,陈坤鹏研制了“龙图琴体”、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的独弦琴。

2005年,刘振研制成功了感光充电的独弦琴。

2006年,传承人带着独弦琴走进中央电视台。

同时,一些独弦琴爱好者也对独弦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旅美华人周子娟在美国洛杉矶成立了独弦琴传播公司,扩大了独弦琴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

虽然独弦琴传承人在继承和发展独弦琴艺术方面做出较大努力。

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独弦琴继承人匮乏
京族和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源民族,越南沿海地区也有独弦琴艺术,由于现在独弦琴继承人人才的缺少,在举办哈节活动时,曾多次邀请越南“哈哥”来参与活动,进行独弦琴演奏表演,弥补不足。

独弦琴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基于对海洋生活的认识、理解、深化,从而诞生了独弦琴演奏。

伴随着现代生活对京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京族少年离开了海洋生活,即使现在能够弹奏独弦琴,但对其理解程度已经大大减弱;同时,独弦琴琴曲创作人员也相应减少。

(二)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独弦琴传承人数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
从事独弦琴不仅需要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质,而且是一项非常繁琐的事情,所以,这对独弦琴传承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价值社会对独弦琴艺术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也使独弦琴传承人队伍壮大遇到很大阻力。

许多独弦琴传承人不仅要传承京族的民族艺术,还得养家糊口,致使许多传承人从事第二或第三职业,这就大大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虽然开办有独弦琴培训班,由于独弦琴本身复杂难懂,青年人只能望而却步。

(三)独弦琴传承人独自承担着多重工作
独弦琴传承人从事少数民族古籍文化的整理工作,不断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当前全国处于经济建设高峰期,作为地方性的京族文化传承难免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传承人疏于对京族“喃字”乐谱的抢救、保护和整理。

目前,京族“喃字”乐谱的整理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使乐谱整理工作缺乏后劲。

(四)京族歌曲创作人员缺乏
京族人民非常喜欢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且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渔歌等,这些歌曲部分是用独弦琴来伴奏的。

由于受生存生产环境的影响,独弦琴演奏曲目大都和大海有关,在现代社会中,京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日渐远离大海,致使理解这些曲目意境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失去创作源泉,创作独弦琴新乐曲的人员日益稀少。

许多年轻人甚至丢掉了独弦琴歌曲的唱读,使京族歌曲创作失去了后备人才。

二、关于传承、发扬独弦琴艺术的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独弦琴艺术,保护京族的独有艺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一)加强对独弦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根据相关条例,命名独弦琴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制定相应的传承制度和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等形式,扩大独弦琴艺术的传承活动,培养出一批独弦琴传承人;完善有关传承人保护的法律,维护独弦琴传承人的权益;同时,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对传承人应给予经济资助和相应的荣誉。

(二)重视独弦琴人才队伍的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京族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政策上加大对独弦琴人才队伍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相关人员培训的各项投入,加强独弦琴传承的硬件配备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独弦琴本土人才和引进有志于学习和发扬独弦琴艺术的外来人才。

(三)增强独弦琴传承人的创新意识
对京族的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歌曲资源进行挖掘,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创作出新的独弦琴曲目;同时,在尊重传统创作曲目的基础上,也可加入现代化元素,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独弦琴曲目。

传承人是独弦琴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应不断探索独弦琴演奏的表达方式。

如独弦琴传承人李平把独弦琴和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使独弦琴这一传统演奏乐器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拉近了独弦琴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四)将独弦琴传承与教学结合,让独弦琴文化深入大众
在京族分布的中小学设置独弦琴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让京族人能够将这一民族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广西相关高校,可以开设独弦琴教学课程,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加入独弦琴的学习和传承中。

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团体力量,举办独弦琴培训班。

同时,也可以将独弦琴教学内容制作成DVD、EVD光盘等,作为社会大众教材和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通过建立独弦琴教育网站,扩大独弦琴传承人团体数量,将独弦琴教学国际化。

(五)成立京族文化研究机构
民族文化整体研究的深入,才是民族技艺发展的根本。

通过对服装、配饰、宗教、丧葬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挖掘京族文化方面做出更高的成就,为独弦琴演奏的发展创新提供源泉。

例如在京族服饰方面,以前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
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

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

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

现在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这对京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京族独弦琴传承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独弦琴传承人表演空间越来越大,使独弦琴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人群越来越多。

但是,独弦琴传承人正在逐渐降低或弱化这种演奏技艺,给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很大的隐患。

[参考文献]
[1]苏维光,过伟,韦竖平.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2]韩肇明.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3]吴满玉,冼少华等编著.当代中国的京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廖国一.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5]《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6]李远龙.沿海沿边小康人——京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居里,称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心村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