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健 陈小川:心理学观点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其影响日益加深。
特别是微信,作为一款集通讯、社交、娱乐、支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软件,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强调用户主动性和需求满足的传播理论。
该理论认为,用户基于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媒介内容,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重要框架。
三、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蒙古族大学生作为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微信使用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们通过微信进行社交互动、信息获取、学习、娱乐等多种活动。
微信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分析(一)社交需求满足蒙古族大学生通过微信与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进行社交互动。
他们通过朋友圈、群聊等功能分享生活点滴,满足社交需求。
(二)信息获取与学习需求满足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内容,蒙古族大学生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学习。
(三)娱乐需求满足微信内置的游戏、音乐、视频等功能为蒙古族大学生提供了娱乐休闲的途径,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个人因素个人兴趣、性格、需求等是影响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性格开朗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信进行社交互动。
(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如学校文化、家庭环境等也对蒙古族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学校的学习氛围可能影响学生使用微信进行学习的频率和方式。
六、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蒙古族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主要满足了社交、信息获取和娱乐等需求。
同时,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也对他们的微信使用行为产生了影响。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受众对媒体使用的原因和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从中获得特定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个学者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以下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概念:1.使用:指的是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媒体产品或服务,包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页等。
二、核心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个体的活动主体性: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消费。
2.多样化的满足需求:受众在使用媒体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种媒体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满足。
3.个体差异的存在:受众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背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4.媒体选择的理性性质: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会考虑媒体产品所能带来的满足,因此选择是理性的,受众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产品。
三、满足需求的分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需求: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获取知识、学习技巧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满足自身的认知需求。
2.情感需求:指受众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如获得娱乐、放松心情、寻求情感支持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3.社交需求:指受众对社交交流的需求,包括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交认同、建立社交关系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社区等,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4.个体需求:指受众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包括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满足个体意识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来选择、接触和理解媒介内容,从而得到满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将回顾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应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该理论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广告、公共关系等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总结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以及媒介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张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个体,他们主动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需求和动机的。
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满足娱乐需求,或者通过阅读新闻来满足信息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的行为和媒介的影响。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受众在选择、接触、理解和记忆媒介信息时,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进行的,而这些需求和动机的满足程度则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媒介的态度和行为。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使用媒介,以满足其特定的需求。
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它便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特别是在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媒介形式日益多样的今天,“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理解受众行为、分析媒介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和回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起源“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卡茨(Elizabeth Katz)等学者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受众在选择接触媒介和内容时,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进行的,他们通过媒介的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和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使用”和“满足”两个方面。
“使用”指的是受众在选择、接触和使用媒介时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主动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
“满足”则是指受众通过媒介使用所获得的需求满足和心理满足。
媒介内容可能包含多种元素,如信息、娱乐、社交等,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获取满足。
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卡茨等学者开始关注受众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媒介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时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需求和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关于MP3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实证研究
More than Audio on the Go: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MP3 Players
In 2005, approximately one in seven Americans owned a portable MP3 player (Arbitron Inc./Edison Media Research, 2005). In early 2006, that number increased to 2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26% of Internet users (Madden & Jones, 2008). The invention of podcasting technology in late 2004 and the adoption of MP3 capable smart phones have, to a certain degree, accelerated the popularity of MP3 player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fiscal year 2007 alone, Apple® sold 10.2 million iPods® and over one million iPhones® (“Apple Reports Fourth Quarter Results,” 2007). According to a December 2007 Pew Internet Project survey, 34% of American adults and 43% of Internet users reported owning an MP3 player. Three out of five young adults between 18 and 29 years old reported owning the device (Madden & Jones, 2008).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P3 players are joining the Internet to become part of their daily life. However, even among older adults, MP3 play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a 2008 survey of over 27,000 radio listeners in nearly 70 U.S. markets, 58% said they owned MP3 players (“Tech Survey IV Executive Summary,” 2008). In a 2009 Pew Internet survey, 45% of American adults reported owning MP3 players
“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新媒体背景下的嬗变
“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新媒体背景下的嬗变作者:姬秀梅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09期摘要:“使用与满足”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则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的心理、行为上的效果。
具体研究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效果、和需求满足、使用效果。
这一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但不可忽视的是,“使用与满足”研究也具有其局限性。
随着新媒体背景的迅速覆盖,受众地位和角色也发生转变,受众逐渐由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掌控网络传媒的用户,“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嬗变。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新媒体环境分析其理论嬗变,主要表现为理论层次的变化和受众角色的变化。
然后结合网络环境的实例论证其理论表现及应用,最后作出相应反思,以期“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新媒体;受众;人际交往;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含义“使用与满足”研究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行动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理论嬗变1.新媒体环境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变化(1)新媒体赋权与媒介接触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理论中,人们与媒介的接触方式十分有限,多数受众通过使用大众媒介获取其传播的内容或扩展生活的丰富性。
但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接触媒介的方式已经从“接受媒介”到“控制媒介”,即人们与媒介的接触变成一种对媒介的控制行为。
控制是新媒体对受众权力的解放,受众使用新媒体得到的控制力可以分为对时间、空间的控制和对话语权的控制(2)互动对“使用与满足”实现过程的修正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要经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
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它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某种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一理论在大众传播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使用与满足"从受众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随着广播媒介、报纸媒介以及电视媒介的不断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媒体使用机会。
同时,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 也促进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介异军突起,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民群体也不断扩大,"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我们所要知道的不是网络媒介对受众做了什么,而是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什么。
人们在使用媒介信息的同时,也在使用媒介本身。
下面我们就以在网络迅速走红的《江南style》为例,探析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新发展。
一、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1、使用媒介信息内容与使用媒介本身相结合在传统媒介时代,尽管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但他们的选择只能在媒介所提供的架构中进行选择。
在我国,各种软性或硬性的"把关"秩序,使得受众"使用媒介"的机会非常有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媒介使用机会。
网络的出现让受众看到了曙光,它让受众从单纯的对媒介信息内容的使用转到对媒介本身的使用相结合,并逐渐显出其对受众"使用媒介"的优越性。
"使用媒介本身"就是人们为满足感情、名望、金钱等特定的利益诉求,对各种媒介形态的使用,而非对媒介信息进行使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H·赫卓格B.R.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
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
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我家那小子》的独到之处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我家那小子》的独到之处作者:李倩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2期摘; 要; 《我家那小子》是一档观察类综艺节目,自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受众的普遍关注,节目内容不断成为受众讨论的话题,很显然,它的出现是符合受众需求的。
文章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探讨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媒介使用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112-021; 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理论之一,该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不同的学者对受众接触不同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赫卓格对广播媒介的研究、贝雷尔森对印刷媒介的研究、麦奎尔对电视媒介的研究。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是相对完善的实属麦奎尔的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指的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也就是说,受众接触媒介是源于特定“需求”,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是来满足需求的。
2; 《我家那小子》概述《我家那小子》首播时间为2018年7月7日,共12期,已于2018年9月22日完结,每周周六晚22:00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综艺节目,是一档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
节目先后共邀请五位男性未婚明星,进行纪实拍摄(可以在家中,可以在室外,主要是拍摄男明星本人的独居生活),这五位男明星分别为:武艺、钱枫、陈学冬、朱雨辰、徐海乔。
这是拍摄场景之一。
拍摄场景二为:演播室内,演播室内分别邀请了固定观察员:李维嘉、大张伟、刘欣然三位,同时分阶段的设有飞行观察员:梅婷、宁静、李静、纪凌尘、章龄之、陈龙等明星坐阵,最后,还有妈妈团(由男明星的妈妈或大姨组成),所以,该节目是由处在不同时空的两个部分共同完成。
妈妈团与观察团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在演播室内观看男明星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评判。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弹幕视频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弹幕视频研究作者:李兴衡来源:《传媒》 2016年第7期文/李兴衡摘要:当下,弹幕视频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它即时评论、共时共享的特点也已被接受。
本文在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范式下,通过对弹幕视频的深入观察分析发现,弹幕让受众对视频进行“吐槽”发泄不满,不仅满足了受众情感交流的诉求,也使其在评论中获得收获和启发,满足他们求知、幼稚化心理及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需求。
基于满足受众需求理论,弹幕视频的应用发展正在趋向于多元化、大众化,在管理上也将更加规范。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弹幕视频受众需求起源于日本的弹幕最早被应用在网站视频领域,2006年日本上线的Niconico网站是弹幕视频网站的先行者,国内的ACG亚文化网站哔哩哔哩(简称B站)和AcFun(简称A站)正是在借其模式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
2014年8月,电影《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首次把弹幕技术引入线下电影院,引发同行业关注。
同年10月,在湖南卫视的金鹰节互联盛典上,也将弹幕与直播节目结合,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以B站、A站、tucao为代表的弹幕网站的成功运营,引发了国内互联网视频领域的纷纷试水。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的在线直播网站和客户端大多数都已开通了弹幕功能。
一、弹幕视频的传播特征和传统网络视频一样,弹幕视频以图像、影像释义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求,同时还能在视频画面上看到正在收看同一节目网友的评论,并且实现在线即时互动,改变了过去视频节目中观众单一的收看行为。
1.参与性。
“在线视频+弹幕”的创新形式,给网友提供了实时互动的可能,并通过较高的参与性来提高用户黏性。
较之于传统电视、电影滞后的反馈和线性的传播模式,弹幕能够实现用户即时的在线互动与开放的自我表达,并且这种个体表达通过弹幕技术转化为群体互动,建构起了一种网络参与文化。
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代入感,形成了一种虚拟的群体实时互动社交,进而带来围观和集体聊天的观看体验。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大学生的短视频使用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大学生的短视频使用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大学生的短视频使用研究1. 引言短视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与日俱增。
尤其在中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其中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内容,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注意。
本文旨在探讨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大学生对短视频使用方面的适用性,并进一步分析短视频对大学生心理、社交和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2. 使用与满足理论2.1 简介使用与满足理论表明,人们使用某一种媒介或技术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欲望。
该理论由贝利(1974)提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特定使用方式所预期的平衡和满意。
2.2 应用于短视频使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动机和满足感。
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的动机可能包括寻求娱乐、获取知识、减轻压力、社交等。
而满足感可以体现在观看有趣的内容、学到新知识、放松心情、扩大社交圈等方面。
3. 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动机与行为3.1 使用动机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平台,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动机如下:(1)寻求娱乐:大学生使用短视频作为娱乐方式,观看搞笑、有趣的视频来放松心情;(2)获取知识:短视频平台上的知识类内容丰富多样,大学生可以通过短视频学习到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3)减轻压力: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观看短视频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放松;(4)社交:短视频平台也是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他们可以在平台上与他人互动,扩大社交圈。
3.2 使用行为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行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首先是使用频率和时长。
大学生通常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观看短视频,有些人甚至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
其次是使用地点。
由于手机等便携设备的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如在教室、寝室、公交车等。
最后是观看内容。
大学生对短视频的观看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搞笑视频、美食、旅游、音乐、体育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
Thanks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第13页/共16页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局限: a.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 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 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 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对受众能动性的认识仅限于内容接触方 面,有局限,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 的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 具有的能动性。
第11页/共16页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评价: 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 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 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 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 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第12页/共16页
第10页/共16页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含义: a.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 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 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c.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 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d.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满足与否; e.两种结果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 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 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 受众拥有主动权。
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第8页/共16页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社会条件
媒体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
种理论模型,它探讨了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媒体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获
得的满足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媒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和欲望,而他们选择使用的媒体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
点是,媒体使用是有目的的,并且个体会主动选择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
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建立在人的动机驱动的基础上。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
使用媒体有以下几个动机和目的:信息需求、娱乐、社交需求、个人认同
和个人满足。
具体而言,个体使用媒体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从媒体中
获取娱乐和消遣,满足社交需求并建立人际关系,通过媒体来形塑个人认
同和形象,并且通过媒体获得满足感和满足个人欲望。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个体的使用媒体行为是自主和目的性的。
个体
会选择特定的媒体,并且他们的选择会因为个体的特征、需求和个人目标
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喜欢最新时尚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社交媒体
以获取最新的时尚资讯,而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音乐app来
获取最新的音乐作品。
个体的选择是基于对媒体使用的期望和效益的评估,个体会主动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还强调了媒体使用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个体在
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对媒体进行评估和调整。
他们
会主动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媒体,而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他们的使用行为。
媒体也会通过不断改变和创新来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期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案例 (修改)
3
案例分析
案例八:虚拟现实(VR)媒介
案例描述
某用户购买了一款VR头盔,体验了虚拟现实世界的神奇。他通过VR游戏、VR电影等应用, 享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中。这种全新的媒介体验让他感到非常 满足和兴奋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媒介产生了新奇体验的需求,希望通过VR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和 沉浸感。VR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满足了他的需求,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这种新奇体验的满足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3
案例分析
案例三:娱乐媒介
案例描述
某白领工作压力大,经常通过看电影来放松自己。最近 上映了一部喜剧电影,她非常期待地前往影院观看。看 完电影后,她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对这部电影评价很 高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该白领对娱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通过看电影来 放松身心。这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满足了她的 需求,提高了她对娱乐媒介的兴趣和忠诚度
3
案例分析
案例六:个性化推荐
案例描述
某用户在某音乐平台上听歌时,系统根据其听歌历史和喜好,为他推荐了一些新的音乐人 和歌曲。他发现这些推荐的音乐都非常符合他的口味,于是他经常使用这个功能,并逐渐 形成了高度的忠诚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音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平台通过个性化推 荐功能,满足了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他的使用频率和忠诚度。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满足 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个体差异性和针对性
3
案例分析
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
受众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影响下,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媒介体验,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 期望 媒介应充分认识到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有价值 和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媒介也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 和定制化的服务,以建立更加紧密和忠诚的受众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研究——以抖音为例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探究——以抖音为例近年来,短视频社交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猛进步,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抖音作为其中一种著名的短视频社交应用,通过提供轻松有趣的短视频内容,吸引了数亿用户。
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在抖音这个平台上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动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描述用户行为的一种心理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社会科学家洛维特(Norman H. Nie)在20世纪70时期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进入某一社交应用或使用某一产品,是为了满足个人内在的需求和动机。
二、情感满足使用抖音的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各种富有情感的短视频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抖音上的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包含搞笑、感人、励志等各种类型,用户可以依据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短视频观看。
当用户情绪低落时,观看一些搞笑视频可以带来笑声和幸福,提升情绪。
当用户感到压力和焦虑时,观看一些励志视频或者感人的故事,可以给用户带来情感安慰与鼓舞。
因此,抖音作为一种短视频社交应用,通过提供各种情感满足,满足了用户对情感需求的渴望。
三、认知满足使用抖音的用户还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来获得认知满足。
抖音上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各种知识性的视频,了解一些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美妆、健身或者烹饪类短视频来进修一些新的技能,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此外,用户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名人红人的短视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见解,丰富自己的认知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获得了认知满足,满足了对于知识的渴望。
四、社交满足抖音是一种短视频社交应用,用户可以通过与其他用户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用户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分享等与视频内容相关的操作,与其他用户展开互动。
用户在互动中获得了一种社交认同感,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的满足感。
此外,抖音还推出了挑战赛和合拍功能,用户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虚拟的社交互动,感受到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听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在多语种环境下,如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出发,对蒙古语听书平台进行研究。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基于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以满足其需求。
在听书平台的背景下,该理论同样适用,用户根据自身的学习、娱乐等需求,选择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
三、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发展及特点蒙古语听书平台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兴媒介,为蒙古语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听力资源。
其发展迅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科普等多个领域;二是用户体验友好,界面简洁,操作便捷;三是满足了不同年龄、职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四、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使用与满足1. 用户需求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用户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需求,通过听书平台学习蒙古语或获取知识;二是娱乐需求,通过听书平台放松心情、消遣时间;三是社交需求,通过听书平台的社区功能进行交流和分享。
2. 平台功能满足用户需求蒙古语听书平台通过提供丰富的听力资源、友好的用户体验以及强大的社交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具体表现在:一是提供了海量的蒙古语听力资源,满足了用户的学习需求;二是界面设计简洁,操作便捷,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三是社区功能的使用,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五、蒙古语听书平台的挑战与展望1. 面临的挑战虽然蒙古语听书平台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如何保证听力资源的持续更新和高质量;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何扩大用户群体等。
2. 未来展望未来,蒙古语听书平台应继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和音频产品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听书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音频产品,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内涵,在多民族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语听书平台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用户需求、使用行为及社会文化意义。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传播学领域,主要强调的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来满足其个人需求。
在这一理论下,媒体的使用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用户主动寻找和选择信息的过程。
三、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发展背景蒙古语听书平台是针对蒙古语使用者推出的一种新型数字阅读方式。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蒙古语听书平台为蒙古族同胞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蒙古语听书平台也承载了跨文化传播的功能。
四、蒙古语听书平台用户需求分析(一)用户需求特点蒙古语听书平台用户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取知识,包括学习、教育等需求;二是娱乐休闲,如听故事、听音乐等;三是文化认同,通过听书了解蒙古族文化、历史等。
这些需求特点反映了用户对多元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
(二)用户使用行为分析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指导下,用户会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和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
他们通常会在上下班途中、休闲时间等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内容。
此外,用户还会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搜索和选择相应的内容。
五、蒙古语听书平台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蒙古语听书平台作为传播蒙古族文化的媒介,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通过听书,用户可以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听书平台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学习的途径,帮助用户提升知识和技能。
(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蒙古语听书平台也具有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听书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蒙古语听书平台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和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蒙古语使用者的青睐。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语听书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用户需求、使用行为及平台发展策略。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传播学理论,强调受众的主动性,认为受众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媒介产品,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该理论对于理解媒介使用行为及用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研究中,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用户需求、使用动机及平台功能的框架。
三、蒙古语听书平台用户需求分析1. 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需求蒙古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听书平台在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语言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通过听书平台可以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满足对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需求。
2. 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的需求听书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有声读物、历史故事等资源,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在闲暇时间通过听书来放松身心、享受娱乐。
3. 个性化与互动性的需求用户对于听书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互动社区等功能有着较高的期待,这些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在听书过程中的社交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四、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使用行为研究1. 用户行为特征用户在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时,表现出明显的习惯性、规律性和持续性。
用户通常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如上下班途中、休息时间等,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听书平台。
2. 使用动机与满足感用户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文化传承、知识获取、娱乐休闲等。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获取信息、享受服务等方式获得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平台忠诚度的提升。
五、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优化策略1. 丰富内容资源蒙古语听书平台应加大内容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有声读物、历史故事等资源,满足用户的文化传承和知识获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观点下的媒介使用与满足-----探析“期待”这一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传播学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北京100089李永健陈小川liyongjian@ liyongjian@内容摘要:关于媒介使用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本文透过“期待”这一心理因素,来研究它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具体作用,认为期待是媒介使用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因为动机决定行为,而期待限定动机。
期待将需要的满足指向明确的媒介使用行为,并且对媒介使用行为的强度也有很大影响。
媒介使用的动机=需要×期待。
期待对媒介使用行为具有循环强化的意义。
媒介使用行为决定于对媒介内容的期待及其评价和人心理的基本需要。
媒介使用行为的结果,反而又对媒介期待有强化作用。
从传播效果的层面上讲,期待这一因素也是界定传播效果的强大效果论和有效效果论的有力因素。
本文在心理学范式的基础上研究媒介效果,对于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心理学的观点,发展了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展现了心理学作为跨学科理论资源进行传播研究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期待需要媒介使用与满足Abstract:About the medium use research, always is focal point by discipline attention such as sociology, economic, politics, this article want to study anticipate psychology factor how to play role in the theory of the medium use with satisfy. We thought that the anticipation is the medium use behavior direct determining factor, because of motive decision behavior, but anticipates the definition motive. The anticipation will need to satisfy the directional explicit medium use behavior, and also will have the very tremendous influence to the medium use behavior intensity. The medium use motive = needs * anticipation. Anticipated has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medium use behavior which the circulation strengthens. The medium use behavior was decided by the medium content anticipation and its the appraisal and the person psychology basic need. The medium use behavior result, instead to the medium anticipated has the strengthened function. Says from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anticipated factor also is limit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the formidable effect to discuss the powerful factor which discusses with the effective effe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edium effect in the psychology model foundation, with satisfies the theory regarding the medium use to propose the psychology viewpoint, developed the medium use with satisfy theory, unfolded the psychology to take the cross discipline theory resources conducted th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huge potential.Key words :Anticipation needs the medium use with satisfies一、 研究背景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者针对人们收听某一电台节目和读新闻报纸的动机进行大量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渐渐确立。
至70年代,学者将使用媒介的动机分类,并且着重探讨需求与社会动机对媒介使用的影响。
比如卡茨等人发现受众通过使用媒介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了解社会,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巩固社会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媒介使用的研究,认为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学习、习惯、交往、刺激、放松、逃避或消遣。
并且受众随年龄的不同动机有所改变。
1974年,卡茨、布鲁默等人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架构:如下图所示:目前心理学观点的媒介使用理论模式有三个。
一是“寻求满足和受众行为模式”,它强调受众寻求满足与受众态度一样,成为受众对哪些信息内容关注的决定因素;二是注重以需求为出发点,先观察受众的需求,然后再研究媒介或其他来源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是“期望价值模式”,它强调以满足的需求和获得来评价媒介的使用,先观察受众的满足状况,然后再重新建构受众的心理或社会需求。
三是“使用依赖模式”,它强调受众获得满足的动机与可供选择的范围决定媒介使用,这种研究模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期望价值模式的延伸,因为它也是首先,观察受众获得的满足动机,在此基础上研究受众的媒介使用。
大众传播学者麦奎尔教授认为关于受众研究的取向有三类:一是结构与文化,这种研究趋向基本上着眼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如何受到身处的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形成结构性的因素;二是行为与动机,此研究趋向假定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行为是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的,受众不受媒介信息的摆布,信息的接受与否完全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判断。
三是功能趋向,受众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而受众面对社会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人的需求、态度、动机,并进而影响使用媒介的满足程度。
在这种模式中,受众凡受心理、社会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动机,致以使用大众媒介来完成特定目的,都可以被理解为满足。
1 Berelsin(1963)等学者指出,在使用媒介的动机中,部分可能是属于仪 1 沈文英 媒介使用理论的发展 台湾 广播与电视 1996 2 (4),45-81式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在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除了积极求知的动机之外,或许还带有“希望杯承认”,“吸收新知是件好事”,“追赶潮流”,“能与他人沟通的话题”等心态。
2LULL(1990)的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收看行为其实没有什么选择性而言,因为大家看的节目,常常是家庭另外一个人选择的,在使用与满足模式下,媒介并没有强加自身的信息给受众,反之媒介其实是提供了多种刺激,而受众则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诠释,并得到不同的满足。
而由使用与满足理论所延伸出所谓的期望价值理论,也就说个人使用媒介的动机,是通过由对媒体所提供的利益以及附着这些利益上不同价值所结合的利益而激发的。
例如一个人对于现在的媒介议题和新闻有正面评价,并且期待电视新闻会有这样的信息的话,他将会被驱动从电视新闻里去寻找这样的信息。
当期待被满足时,这个结果就会去强化有关这个节目起初的信念;如果得到的信息高于或低于期待的程度,那么相关的信念就会有所改变,从而也会引起动机的改变。
麦奎尔认为3,当满足的获得程度比满足的寻求程度显著地高时,很可能是有高度的受众满意的情形以及高度的欣赏和注意。
反之,如果相反的情形出现时,则可以为广告商品销售下降或者是电视收视率下降的原因做出解释。
二、“期待”心理因素在媒介使用与满足中的传播学意义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不明确,这一直是媒介使用理论受人诟病的靶子之一。
为此我们首先把几个重要的概念作一下界定。
期望即期待4,是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认知变量,是信念价值的动机,期望和理解亩且联系。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在人类信息处理的细节方面,期待和过去经验起着重大作用。
”5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由目标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必须由目标指向具体事物。
动机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需要是一种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与需要区别之处在于动机指向具体的可以满足需要的事物。
动机是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期待作为一个心理变量与动机密不可分。
甚至很多时候很难区分动机和期2Berelson,B.,(1963) the behavioral science today .new york :basic BK3McQuail,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London:sage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P 4805转引自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P 480待。
动机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期待的作用,用托尔曼的话说,“它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6,而班都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强调期待是行为的先行因素。
我们认为,期待是动机的一部分。
它将动机引导向具体的可以满足需要的事物。
期待给动机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期待又制约了动机的强度。
根据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动机的强度由三个因素确定。
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在这个模式中,需要的内涵顾名思义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倾向;期望是指完成某一任务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类似于强度系数的概念,它能很大程度上控制动机的强度,假如完成某一任务可能性比较小,那期望就应该很小,动机相对比较弱,而假如完成某一任务可能性比较大,那期望就会比较大,那动机就比较强了;诱因意为某一行为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它是具体目标事物的代言人,将动机指向具体事物,所以它限定了动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