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控系统 第2章第6讲及作业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第02章
18
2020/3/15
2.1.2 硬件组成
6
2020/3/15
2.1.2 硬件组成
图2-2 模块式PLC的硬件结构 7
2020/3/15
2.1.2 硬件组成
1.中央处理单元(CPU)
同一般的微机一样,CPU是PLC的核心。一般认为PLC中
的CPU有三类:通用微处理器(如Z80、8086等)、单片计
算机(如8031、8096等)和专用微处理器。历史上,小型
误等;
(3)通过输入接口接收现场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输入映像
寄存器或数据寄存器中;
(4)从存储器逐条读取用户程序,并执行程序;
(5)根据执行的结果,更新有关标志位的状态和输出映像寄
存器的内容,通过输出单元实现输出控制。有些PLC还具有制
表打印或数据通信等储器
2.1.2 硬件组成
PLC大多采用8位通用微处理器和单片微处理器;大中型PLC
大多采用16位通用微处理器和单片微处理器。
在PLC中的CPU又包含控制器和运算器,通过执行系统程
序,指挥PLC进行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接收从编程装置输入的程序和数据;
(2)诊断电源、PLC内部电路的工作故障和编程中的语法错
本章讲述的主要内容
PLC的硬件组成原理 PLC的工作原理 PLC的编程变量
1
2020/3/15
本章讲述的主要内容
2.1* PLC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2.2 PLC的软件系统 2.3*△ PLC的工作原理 2.4 * 西门子PLC的存储区与编程变量 2.5 S7-200/300/400 PLC的硬件模块构成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 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第一章(略) 第二章例2-1 弹簧,阻尼器串并联系统如图2-1示,系统为无质量模型,试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
解:(1) 设输入为y r ,输出为y 0。
弹簧与阻尼器并联平行移动。
(2) 列写原始方程式,由于无质量按受力平衡方程,各处任何时刻,均满足∑=0F ,则对于A 点有021=-+K K f F F F其中,F f 为阻尼摩擦力,F K 1,F K 2为弹性恢复力。
(3) 写中间变量关系式220110)()(y K F Y Y K F dty y d f F K r K r f =-=-⋅=(4) 消中间变量得 020110y K y K y K dtdy f dt dy f r r=-+- (5) 化标准形 r r Ky dtdyT y dt dy T +=+00 其中:215K K T +=为时间常数,单位[秒]。
211K K K K +=为传递函数,无量纲。
例2-2 已知单摆系统的运动如图2-2示。
(1) 写出运动方程式 (2) 求取线性化方程 解:(1)设输入外作用力为零,输出为摆角θ ,摆球质量为m 。
(2)由牛顿定律写原始方程。
h mg dtd l m --=θθsin )(22其中,l 为摆长,l θ 为运动弧长,h 为空气阻力。
(3)写中间变量关系式)(dtd lh θα= 式中,α为空气阻力系数dtd l θ为运动线速度。
(4)消中间变量得运动方程式0s i n 22=++θθθmg dt d al dtd ml (2-1) 此方程为二阶非线性齐次方程。
(5)线性化由前可知,在θ =0的附近,非线性函数sin θ ≈θ ,故代入式(2-1)可得线性化方程为022=++θθθmg dt d al dtd ml 例2-3 已知机械旋转系统如图2-3所示,试列出系统运动方程。
解:(1)设输入量作用力矩M f ,输出为旋转角速度ω 。
(2)列写运动方程式f M f dtd J+-=ωω式中, f ω为阻尼力矩,其大小与转速成正比。
(完整版)智能控制题目及解答
智能控制题目及解答第一章绪论作业作业内容1.什么是智能、智能系统、智能控制?2.智能控制系统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3.比较智能控制与传统控制的特点.4.把智能控制看作是AI(人工智能)、OR(运筹学)、AC(自动控制)和IT(信息论)的交集,其根据和内涵是什么?5.智能控制有哪些应用领域?试举出一个应用实例,并说明其工作原理和控制性能.1 答:智能:能够自主的或者交互的执行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智能行为,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通信、设计、思考、规划、学习等一系列活动的能力,即像人类那样工作和思维。
智能系统:是指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系统,对于一定的输入,它能产生合适的问题求解相应。
智能控制: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和运筹学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它具有模仿人进行诸如规划、学习、逻辑推理和自适应的能力。
是将传统的控制理论与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人工智能和遗传算法等实现手段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控制方法。
2 答:(1)人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系统:人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自组织的功能。
(2)人—机结合作为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系统:机器完成需要连续进行的并需快速计算的常规控制任务,人则完成任务分配、决策、监控等任务。
(3)无人参与的自组控制系统:为多层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完成问题求解和规划、环境建模、传感器信息分析和低层的反馈控制任务.3 答:在应用领域方面,传统控制着重解决不太复杂的过程控制和大系统的控制问题;而智能控制主要解决高度非线性、不确定性和复杂系统控制问题。
在理论方法上,传统控制理论通常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处理,而智能控制系统大多采用符号加工的方法;传统控制通常捕获精确知识来满足控制指标,而智能控制通常是学习积累非精确知识;传统控制通常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而智能控制系统则是通过经验、规则用符号来描述系统。
在性能指标方面,传统控制有着严格的性能指标要求,智能控制没有统一的性能指标,而主要关注其目的和行为是否达到。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4 3
0.1
图 3-1 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解 在单位阶跃作用下响应的稳态值为 3,故此系统的增益不是 1,而是 3。系统模型为
(s)
s2
3
2 n
2n s
2 n
然后由响应的 p % 、 t p 及相应公式,即可换算出 、 n 。
p%
c(t p ) c() c()
4
3
3
33%
t p 0.1(s)
P1 G1G2
1 1
P2 G2G4
2 1
因此,传递函数为
C(s) P11 P2 2
R(s)
G2G1 G4G2 1 G1G2G3
3
自动控制原理 C 习题答案(第二章)
2.4 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R(S)
-
_
+ G1(s)
- _
G2(s)
+ C(S)
+
图 2-4 解: 单独回路 5 个,即
L1
1 R
1 C1S
1 R1C1S
11
1
L2
R2
C2S
R2C2 S
L3
1 C1S
1 R2
1 R2C1S
回路相互不接触的情况只有 L1 和 L2 两个回路。则
L12
L1L2
1 R1C1R2C2S 2
由上式可写出特征式为:
1
( L1
L2
L3 )
L1 L2
1
1 R1C1S
1 R2C2 S
1 R2C1S
1 R1C1R2C2S 2
益 K1 和速度反馈系数 Kt 。同时,确定在此 K1 和 Kt 数值下系统的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作业)解析
第一章1.简述运动技能的四个特征(1)指向目标,即动作技能都有操作目标;(2)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3)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和/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4)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或再学习;2.在金泰尔的分类法中,动作技能分类的两个纬度分别是什么?(1)操作的环境背景特征:①调节条件②尝试间变化(2)表征技能的动作功能:①身体定向②操纵3.在金泰尔的分类系统中调节条件是指什么?调节条件是指技能操作中必然存在并影响操作者运动特征的环境背景。
第二章1.什么是操作结果测量、操作过程测量?两者的差异?根据两者测量的方法举出三至四个运动教学中运动技能测量的例子。
(1)操作结果测量:指为了说明动作技能操作结果而进行测量。
(2)操作过程测量:为了说明在动作操作过程中运动控制系统某些方面的操作状态而进行的一种动作技能操作测量。
差异:①操作结果测量没有提供产生操作结果前肢体或身体行为的任何信息;②没有关于运动过程中参与工作的肌肉系统的活动信息;举例:操作结果测量:①一英里跑或打一个字所用的时间;②从发令枪响到起跑动作开始的时间;③垂直纵跳的高度;操作过程测量:①动作过程中肢体经过的高度;②动作过程中肢体运动速度;③运动中加速或减速的模式;2.简述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及区别。
(1)简单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只包含单一刺激并要求被试者做出单一反应动作,这时所测的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每个信号需要特定的反应形式,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选择反应时。
(3)辨别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但被试者只需对其中的一个做出反应,对其他信号不做反应,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辨别反应时。
区别:①从刺激信号的数量来判断是不是简单反应时;②从做出的反应的信号数量来判断是不是辨别反应时。
3.将反应时分段的含义是什么?(1)在刺激信号发出和肌肉活动开始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这个间隔便是反应时的第一部分,称为前动作时(pre-motor time);(2)第二部分是从肌肉活动增加到外显肢体动作真正开始之间的时距,称为动作时(motor time)。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课后参考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作业思考题:2-1直流电动机有哪几种调速方法?各有哪些特点?1.电枢回路串电阻调速特点:电枢回路的电阻增加时,理想空载转速不变,机械特性的硬度变软。
反之机械特性的硬度变硬。
2.调节电源电压调速特点:电动机的转速随着外加电源电压的降低而下降,从而达到降速的目的。
不同电源电压下的机械特性相互平行,在调速过程中机械特性的硬度不变,比电枢回路串电阻的降压调速具有更宽的调速范围。
3.弱磁调速特点:电动机的转速随着励磁电流的减小而升高,从而达到弱磁降速的目的。
调速是在功率较小的励磁回路进行,控制方便,能耗小,调速的平滑性也较高。
2-2简述直流 PWM 变换器电路的基本结构。
IGBT,电容,续流二极管,电动机。
2-3直流 PWM 变换器输出电压的特征是什么?直流电压2-4为什么直流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比V-M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动态性能?直流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比V-M系统开关频率高,电流容易连续,谐波少,电动机损耗及发热都较小;低速性能好,稳速精度高,调速范围宽;若与快速响应的电动机配合,则系统频带宽,动态响应快,动态抗扰能力强;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工作在开关状态,导通损耗小,当开关频率适中时,开关损耗也不大,因而装置效率较高;直流电源采用不控整流时,电网功率因数比相控整流器高。
2-5在直流脉宽调速系统中,当电动机停止不动时,电枢两端是否还有电压?电路中是否还有电流?为什么?电枢两端还有电压,因为在直流脉宽调速系统中,电动机电枢两端电压仅取决于直流。
电路中无电流,因为电动机处已断开,构不成通路。
2-6直流PWM变换器主电路中反并联二极管有何作用?如果二极管断路会产生什么后果?反并联二极管是续流作用。
若没有反并联二极管,则IGBT的门极控制电压为负时,无法完成续流,导致电动机电枢电压不近似为零。
2-7直流 PWM 变换器的开关频率是否越高越好?为什么?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太高的话可能出现电容还没充完电就IGBT关断了,达不到需要的输出电压。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PPT课件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术语(3)
n 准移动闭塞 (Distance-To-Go):线路被划分为固定位置、某一长度的闭塞 分区,一个分区只能被一列车占用,闭塞分区的长度按最长列车、满负载、 最高速、最不利制动率等最不利条件设计,列车间隔为若干闭塞分区,而与 列车在分区内的实际位置无关,列车位置的分辨率也为一个闭塞分区(一般 为几十米—几百米),制动的起点可以延伸,但终点总是某一分区的边界, 对列车的控制一般采用一次抛物线制动曲线的方式,要求运行间隔越短,闭 塞分区(设备)数也越多。
点式列控系统
连续式列控系统-轨道电路方式
连续式列控系统-轨道电缆方式
连续式列控系统-无线方式
点连续式列控系统-轨道电路+点式应答器
第三章 列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n 概述
n 基本功能 n 间隔控制 n 速度控制
n 基本原理:地面信息——传输通道——车载设备 n 根据传输通道不同分为
n 点式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 n 连续式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
n 组成
n 地面应答器
n 轨旁电子单元(LEU)
n 车载设备
速度传感器
中央处理单元 天线 应答器
LEU
车载设备 地面设备
信号机或联锁设备
第三章 列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v v = v(s) s
ETCS
联锁
现场单元控制 轨道占用 TD-SP-
MA
轨旁电子单元
欧洲应答器
占用轨道区段的末端
欧洲 应答器
第三章 列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讲授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基本概念与术语 n 概述 n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n 地—车信息传输技术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术语(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答案2-1 试建立下图所示各系统的微分方程。
其中电压)(t u r 和位移)(t x 为输入量;电压)(t u c 和位移)(t y 为输出量;R (电阻),C (电容),k (弹性系数),和f (阻尼系数),均为常数。
解:(a )应用复数阻抗概念可写出)()(11)(11s U s I csR cs R s U c r ++= (1) 2)()(R s Uc s I =(2) 联立式(1)、(2),可解得:CsR R R R Cs R R s U s U r c 212112)1()()(+++=微分方程为:r r c c u CR dt du u R CR R R dt du 121211+=++ (b )如图解2-1(b)所示,取A,B 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
对A 点有 )()(111dtdydt dx f x x k -=- (1) 对B 点有 y k dtdydt dx f 21)(=- (2) 联立式(1)、(2)可得:dtdx k k k y k k f k k dt dy2112121)(+=++ 2-2 试证明下图所示的力学系统(a)和电路系统(b)是相似系统(即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解:(a) 取A 、B 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如图解所示。
对A 点有)()()(1122y y f y xf y x k -=-+- (1) 对B 点有1111)(y k y yf =- (2) 对式(1)、(2)分别取拉氏变换,消去中间变量1y ,整理后得)()(s X s Y = 21212121221212212121()1()1f f f fs s k k k k f f f f f s s k k k k k +++++++21221221221211221221k k s )k f k f k f (s f f k k s )k f k f (s f f +++++++= (b) 由图可写出sC R s U c 221)(+= sC R s C R sC R s U r 111112111)(+⋅++整理得)()(s U s U r c = 1)(1)(21221122121221122121+++++++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C R C R s C C R R 比较两系统的传递函数,如果设112211221,1,,,R k R k C f C f ====则两系统的传递函数相同,所以两系统是相似的。
第六章 列车运行控制
320
320
300
270
230
170
35
000
红灯
320 300 270
230
170
列车实际运行曲线
ATP 防护曲线
限
制
速
度
区
35
320
320
300
270
230
170
35
000
未确定
第14页
二、曲线速度防护模式
2.目标—距离(DISTANCE TO GO)曲线控制模式
目标-距离模式曲线控制不再对每一个闭塞分区规定一个目标速度, 而是向列车传送目标速度、目标距离(可包含多个闭塞分区)。
Km/h 200
150
100
50
0
200
160
100
0
分段制动和一次制动方式示意图
分段制动需要多个空走距离和安全距离,若采用一次制动只需要一个空走距
离和安全距离。
第8页
二、曲线速度防护模式
1.分级曲线速度控制模式 每个闭塞分区仍然给定一个目标速度。
320
320
300
270
230
170
35
000
闭塞分区分界处绝缘节位置相对固定,且两边闭塞分区传输信息不同。 列车可以根据接收到信息的变化来了解通过绝缘节的时机,从而获得列 车位置信息。
甲站
乙站
f5
f1
f3
f5
f1
f3
f2
f4
f6
f2
f4
f6
分区1
分区2
分区3
分区4
第22页
三、列控系统关键技术
2>计轴器定位方法 计轴传感器安放也是固定的,通过计轴器检测列车占用或者出清对应计 轴区段也可以获得列车位置信息。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习题及解析
第二章 习题解析2-4 当系统处于零初始条件下时,给系统输入单位阶跃响应信号,其输出响应为2()1t t y t e e --=-+试求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参考解答:2111421()()21(2)(1)s s Y s R s s s s s s s s++=-+==++++ 22()42()()32Y s s s G s R s s s ++==++2-5 某可控硅整流器的输出电压d 2cos U KU αΦ=式中,K 为常数;2U Φ为整流变压器副边相电压有效值;α为可控硅的控制角。
设α在0α附近作微小变化,试将d U 与α的关系式线性化。
参考解答:将非线性微分方程d 2cos U KU αΦ=进行线性化,即在平衡点α0 附近将其展为泰勒级数取一次近似,线性化后用变量增量的线性方程ΔU d = C Δα 代替原来的非线性方程,式中常数2020sin sin dd dU C KU U KU d ααααααΦΦ===-→∆=-∆略去增加量符号“Δ”,上式可简写为20sin d U KU ααΦ=- 2-6 试求图2-70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y r U s U s 。
参考解答:图 a)可作出该无源电路的动态结构图(图a-1)亦可作成图(图a-2)所示由结构图等效变换可求得传递函数212()11()()11c r U s R Cs bTs U s R R Cs Ts ++==+++式中21212(),1R T R R C b R R =+=<+ ,该网络称为滞后网络。
图 b)由图(b )网络可作出其动态结构图(b-1),简化为(b-2)即可得传递函数:112221122112212()(1)(1)()()1y r U s R C s R C s U s R C R C s R C R C R C s ++=++++该网络称为滞后-超前网络(滞后-超前电路)。
2-7 试求图2-71所示有源电路的传递函数y r ()/()U s U s 。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第二章用户界面知识点汇总及习题
第二章用户界面2.1 知识点汇总1、作业及作业步图2-1 作业及作业步2、系统调用:用户程序中对操作系统的调用称为系统调用。
使用户程序通过简单的调用,来实现一些硬件相关,应用无关的工作,从而简化了用户程序。
独立程序:不需要操作系统帮助的程序(包括程序的启动和结束)非独立程序:需要操作系统帮助的程序图2-2 系统调用的执行过程系统调用的特点:(1)系统调用指令是由硬件决定的(即:CPU中的中断向量表)。
CPU的指令集中都有一条系统调用指令,又称访管指令但系统调用具体实现的功能由操作系统决定(即:操作系统中的,系统调用分支表,及系统调用代码)。
因此:同一种计算机上的不同操作系统,系统调用指令是相同的。
同一操作系统,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系统调用指令是不同的。
(2)系统调用是动态连接的静态连接:程序在编译时,将被调用的程序嵌入到自身中。
如:库函数调用动态连接: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到调用指令时,才连接到被调用的程序并执行。
如:动态连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y,DLL),系统调用。
由于操作系统是动态连接的,所以,缩短了用户程序,使用户程序和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功能相互独立。
(3)系统调用的调用地址和返回地址不是固定的。
系统调用的地址,由系统启动装载操作系统时,存放系统调用代码的位置决定,每次开机都可能存放在不同的位置上。
返回地址,由用户程序中系统调用指令的位置决定。
(4)安全接口在执行系统调用和从系统调用中返回时,要分别保存和恢复程序状态字PSW,并设置PSW中的系统态/用户态标志位,进行系统态和用户态的切换。
执行系统调用时,进入系统态。
从系统调用中返回用户程序时,进入用户态。
状态切换的目的:某些特权指令只能在系统态下执行。
一些地址,只能在系统态下访问。
从而限制了用户程序不能随意地进入操作系统区域,读写操作系统的内部代码,也限制了用户程序不能随意进入其它用户程序的区域。
中断:是指计算机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当遇到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时,立即暂停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转去执行有关服务程序,处理完后自动返回原程序。
操作系统第二章习题答案3
第2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Page 362.1 什么是作业?什么是作业步?答:把在一次应用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有关该次全部工作称为一个作业,从系统的角度看,作业则是一个比程序更广的概念。
它由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组成,系统通过作业说明书控制文件形式的程序和数据,使之执行和操作。
而且,在批处理系统中,作业是抢占内存的基本单位。
也就是说,批处理系统以作业为单位把程序和数据调入内存以便执行。
作业由不同的顺序相连的作业步组成。
作业步是在一个作业的处理过程中,计算机所做的相对独立的工作。
例如,编辑输入是一个作业步,它产生源程序文件;编译也是一个作业步,它产生目标代码文件。
2.2 作业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答:作业由三部分组成: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
程序和数据完成用户所要求的业务处理工作,系统通过作业说明书控制文件形式的程序和数据,使之执行和操作。
2.3 作业的输入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作业的输入方式有5种:(1)联机输入方式:用户和系统通过交互式会话来输入作业。
(2)脱机输入方式:利用低档个人计算机作为外围处理机进行输入处理,存储在后援存储器上,然后将此后援存储器连接到高速外围设备上和主机相连,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输入工作。
(3)直接耦合方式:直接耦合方式把主机和外围低档机通过一个公用的大容量外存直接耦合起来,从而省去了在脱机输入中那种依靠人工干预来传递后援存储器的过程。
(4)SPOOLING系统:SPOOLING又可译作外围设备同时联机操作。
在SPOOLING系统中,多台外围设备通过通道或DMA器件和主机与外存连接起来。
作业的输入输出过程由主机中的操作系统控制。
(5)网络输入方式:网络输入方式以上述几种输入方式为基础。
当用户需要把在计算机网络中某一台主机上输入的信息传送到同一网中另一台主机上进行操作或执行时,就构成了网络输入方式2.4 试述 SPOOLING 系统的工作原理。
自控第二章
Fi 0
式中:Fi是作用于质量块上
f
的主动力,约束力以及惯性
力。
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
K M y(t)
d2 y(t) dy(t) m dt2 f dt Ky(t) F (t)
(2 1 6)
式中:y——质量块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s/m);
K ——弹簧刚度(N/m)。
将式(2-1-6)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加若干倍,这就是叠加原理。
2-3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
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复数域数 学模型。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 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 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根轨迹法和 频域法,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动态结构图 2-5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2-6 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K s
1 Ts
K——比例系数 T——积分时间常数
可以应用在一些信号转换电路上,比如关于X轴对称的方波 经过积分电路处理后,输出三角波。
3.微分环节
• 理想的微分环节,其输出与输入量的导数成比例。
2020年《自动控制原理》随堂作业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教学模型D.非线性系统参考答案:A5.(单选题)参考答案:A6.(单选题)参考答案:D7.(单选题)参考答案:A8.(单选题)参考答案:B9.(单选题) 结构图的四要素不包括下列哪项()。
A.函数方块B.分支点C.综合点D.支路参考答案:D10.(单选题)参考答案:C11.(单选题) 在信号流图中,只有()不用节点表示。
A.输入B.输出C.比较点D.方块图单元参考答案:D12.(单选题)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A.判断稳定性B.计算输入误差C.求系统的传递函数D.求系统的根轨迹参考答案:C13.(判断题) 在初始条件为零条件下,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的拉式变换式之比,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
参考答案:对14.(判断题)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传递函数。
参考答案:对15.(判断题) 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只有零点而无极点,可以预示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单选题) 1.描述系统静态性能的指标有()A.延迟时间td B.调节时间ts C.最大超调量 D.稳态误差ess参考答案:D2.(单选题) 2、如果系统动态性能指标只有调节时间存在,那么其TS=()时,误差范围为2%。
A TB 2TC 3TD 4T参考答案:D3.(单选题) 3、关于控制系统系统的性能指标,以下不属于时域指标的是()。
A.调节时间B.超调量C.静态误差D.中频宽度参考答案:D4.(单选题) 4.某二阶系统特征方程的根为,则其工作在()。
A 无阻尼B 欠阻尼C 临界阻尼D 过阻尼参考答案:A5.(单选题) 5. 已知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系统属于( )。
A.无阻尼系统B.欠阻尼系统C.临界阻尼系统D.过阻尼系统参考答案:B6.(单选题) 6.右图各曲线对应二阶系统不同阻尼情况下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曲线1为临界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B.曲线2为临界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C.曲线3为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D.曲线2为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参考答案:B7.(单选题) 7.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其型别为()。
国开形成性考核03998《★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章节作业(1-9)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章节作业(1-9)试题及答案(课程ID:03998,整套相同,如遇顺序不同,Ctrl+F查找,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第1章(1讲)作业题目:1、一般故障是指影响行车安全,非主要零部件故障,可用备件或随车工具在较短时间内排除的故障。
(X)题目:2、汽车故障模式主要有下列类型:损坏、退化、松脱、失调、堵塞、渗漏、性能衰退和【A】:电器故障【B】:整车故障【C】:发动机不着车【D】:功能失效答案:功能失效题目:3、下列不属于汽车耗损是【A】:汽油消耗【B】:异常磨损【C】:极限磨损【D】:正常磨损答案:汽油消耗第1章(2讲)作业题目:1、汽车故障诊断过程中要遵守相应的法规知识有(下面所列的①②③④个选项,至少有2项是正确的。
点击你认为正确的选项组合)①《计量法》②《合同法》③《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④《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A】: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①②③④题目:2、汽车故障诊断的目的是在拆解汽车相关部件后获取汽车技术状况和故障的信息。
(X)题目:3、下列哪个标准是我国机动车运行安全管理最基础的技术标准?【A】:《汽车维修术语》【B】:《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C】:《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D】:《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修理技术要求》答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1章(3讲)作业题目:1、仪表指示异常症状现象有仪表显示、灯光警示和【A】:音响不响【B】:屏幕显示不正常【C】:发动机故障灯亮【D】:室内灯不亮答案:屏幕显示不正常题目:2、下列哪些参数是可以检测到的(下面所列的①②③④个选项,至少有2项是正确的。
点击你认为正确的选项组合)①力矩②气味③电流④温度【A】:①③④【B】:①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①③④题目:3、汽车故障按照表现特征可以分为功能性故障、警示性故障和隐蔽性故障。
(V)第1章(4讲)作业题目:1、汽车动力系统中属于功能性故障症状的是【A】:气缸压力低【B】:排气异常【C】:发动机异响【D】:启动困难答案:启动困难题目:2、汽车底盘的检测性故障症状有(下面所列的①②③④个选项,至少有2项是正确的。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资料讲解
第 二 章2-3试证明图2-5(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分析 首先需要对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别求解各自的微分表达式,然后两者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系数的对应关系。
对于电网络,在求微分方程时,关键就是将元件利用复阻抗表示,然后利用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变换成微分方程的形式,对于机械系统,关键就是系统的力学分析,然后利用牛顿定律列出系统的方程,最后联立求微分方程。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2221212112212211212112212122111()1()111oiR u C s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R u R R C C s R C R C R C C sR C s R C s+++++==+++++++即220012121122121212112222()()i i o id u du d u duR R C C R C R C R C u R R C C R C R C u dt dt dt dt++++=+++取A 、B 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o 112()()()i o i o dx dx dx dx f K x x f dt dt dt dt -+-=- o 22()dx dxf K x dt dt -= 整理可得:2212111221121212211222()()o o i i o id x dx d x dx f f f K f K f K K K x f f f K f K K K x dt dt dt dt ++++=+++经比较可以看出,电网络(a )和机械系统(b )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1112221211,,,K f R K f R C C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1) ;)()(2t t x t x =+&(2))。
第2章-过程特性.
稳态时: Q10=Q20 , h=h0 ,
h=0
动态时:
dv dh Q1 Q2 F dt dt
dh Q1 Q2 F dt
23
单容对象特性 1 – 自衡对象
假设1: Q1 Ku u1
即调节阀1为线性工作特性, u1为阀1的阀位控制信号。
1. 自衡非振荡过程
在阶跃信号的作用下,被控变量C (t)不经振荡,逐渐向新的稳 态值C(∞)靠拢。
C(t)
C(∞)
t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35
过程特性的类型
例如 如图所示的通过阀门阻力排液的液位系统
Q1
Q1
t h
h
Q2 t
Gp ( s )
液位变化曲线
K Ts 1
液位系统
36
过程特性的类型
2. 无自衡非振荡过程
最大偏差:A=75℃,超调量:40/35=114.28%
稳态误差:e(∞)= 35-30=5℃
14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要求
综合控制指标(偏差积分性能指标) 1. 偏差积分IE 2. 平方偏差积分ISE 3. 绝对偏差积分IAE
IE edt
0
ISE e2 dt
0
IAE e dt
一般认为:n=4(4:1)时
系统过渡过程的稳定性能 较好,但温度等慢变化过 程取10:1为好。
( B B ') 也可用衰减率反映衰减情况,即 B
10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要求
2. 最大动态偏差A或超调量
最大动态偏差:被控变量 偏离设定值的最大程度,动 态过程中的最大偏差指第一 个波的峰值 (B) 与最终稳态 值 (C) 之和的绝对值 A = |B+C| (常用于定值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2.3.1 微机数字控制的特点
微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离散化和数字化,即A/D处理。 离散化:对模拟连续信号通过采样形成一连串的脉冲信号,即离散的模拟信号,叫 “离散化”处理。
数字化:离散信号经保持器保持,再经过数字量化,即用一组数码(二进制码)来逼近 离散的模拟信号
直接用采样定理来确定系统的采样频率。
④调速系统采样频率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令采样周期:
T sam 1 4 ~ 10 T m in
sam
T m in 为 控 制 对 象 的 最 小 时 间 常 数 。 ( 4 ~ 1 0 )
c
或用采样角频率
c为 控 制 系 统 的 截 止 频 率 。
60 f 0M ZM
2
1
60 f 0 ZM
2
又:M
2
f 0 T f 0 T c, 故 Q
( 同 M 法 的 Q) ZTc 60 f o = Zn
2
Z ( M 2 -1 ) M 2 60 f o Zn 结论: M/T法无论高速或低速都有较高的分辨率Q。检测区间T 的起、止时刻取编码器脉冲的上升前 沿,计数值M2最多产生一个时钟脉冲的误差。 中高转速时M2基本是个常数M2=T fo≈Tc fo,其测速误差为1/(M2-1)×100%。 低速时M2=Tfo≈>Tcfo ,其测速误差更小。 所以M/T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① 在 高 速 段 , Tc ?
T 1和 T c ?
60f 0M ZM
2 1
T 2, 有 检 测 区 间 T T c , 从 而 认 为 M
有:Q 60 f 0 Z f 0T c 60 6 0 f 0 (M 1 + 1 ) ZM
2
2
f 0T 不 变 化 ,
则分辨率:由速度n
3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2.3.1 微机数字控制的特点(续)
①离散化和数字化的缺点:
离散化:存在时间上的不连续。
数字化:存在量值上的不连续。 ②离散化和数字化的负面效应: A/D转换的量化误差:影响控制精度和平滑性。 D/A转换的滞后效应:提高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分母的阶次,使系统的稳定 裕量减小,甚至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运动控制系统
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第6讲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1
1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序 P61
模拟直流调速系统:转速的给定量和反馈量都是用模拟电路以模拟量的形式提供 给系统,叫“模拟直流调速系统”。 前面讨论的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优点是突出的,目前应用也很广泛。 但有两种扰动导致系统发生偏差是无法克服的: 1.转速检测装置的误差:使得反馈信息不能反应真实的转速值。 2.转速给定装置的误差:会使指定的电压值发生变化导致系统偏差。 在转速环中采用数字集成电路和脉冲装置,使转速的给定量和反馈量以数字脉冲 的形式提供给系统,叫“数字直流调速系统”。系统中其他环节如调节器、触发器等 可仍旧采用模拟电子电路。这样,给定和反馈单元电路的工作电压或器件参数的漂移 都不会影响数字脉冲形式的给定量和反馈量,数字量传输过程的抗干扰能力也优于模 拟量,从而可大大提高系统的调速精度。 用微型计算机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系统,速度给定和反馈的数字量通 过数字接口部件进行I/O,调节器功能及其他逻辑、判断、比较、诊断等都用软件程 序的计算方式实现,还可采用如最优化、自适应、非线性、智能化等控制规律进行控 制。控制量输出只需加上功率放大环节就可驱动功率部件了。
4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2.3.1 微机数字控制的特点(续)
③采样频率的选择: 香农(Shannon)采样定理:fsam应不小于信号最高频率fmax的2倍,即 fsam≥2fmax
。这样经采样及保持后,原信号的频谱不发生明显的畸变,系统保
持原有的性能。 但实际系统中信号的最高频率很难确定,尤其对非周期性信号(系统的过渡 过程),其频谱为0至∞的连续函数,最高频率理论上为无穷大。因此,难以
60M Tc
1
(脉 冲 /分 钟 )
( 转 /分 )
与 转 速 n无 关
10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续)
4.T法测速 P66
T法的特点:
1.检测区间T 的起、止时刻取编码器两个相邻脉冲的上升前沿,但编码器脉冲与时 钟脉冲的上升前沿可能不同步,一个检测区间T 内最大会差错1个时钟脉冲。 2.当实际转速很高时,两个编码器脉冲之间可能采集不到时钟器脉冲(不适合高速)
5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 P63
转速检测有模拟和数字两种检测方法: 模拟测速一般采用测速发电机,其输出电压不仅表示了转速的大小,还包 含了转速的方向,在调速系统中(尤其在可逆系统中),转速的方向也是不可 缺少的。因此必须经过适当的变换,将双极性的电压信号转换为单极性电压 信号,经A/D 转换后得到的数字量送入微机。 对于要求精度高、调速范围大的系统,往往需要采用旋转编码器测速,即 数字测速。
2.数字测速方法的精度指标 P64
(1)分辨率Q 转速计数值改变一个字(一个脉冲)对应的转速差:Q=n2-n1 Q 越小,测速装置的分辩能力越强。 例如Q=0.001,表示计数值增或减一个字,转速变化千分之一转/分。 (2)测速误差率δ 用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表示:
实际值 测量值 实际值 n实 n测 n实
3. 检 测 区 间 T 的 时 长 : T M
2
/ f0 (秒 ) 1 T 60f 0 M
2
检测区间T 内编码器脉冲频率
(脉 冲 /分 钟 ) 60f 0 ( 转 /分 ) ZM 2 Zn
2
则 : 检 测 区 间 T 内 (编 码 器 两 个 脉 冲 之 间 )的 转 速 值 : n 60 f o Z (M
n
n实
100%
的大小与测速方法和测速元件的制造精度有关。
9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续)
将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转化成转速(转/分钟)的计算处理三个方法:
3.M法测速
P65
M法的特点: 1.检测区间T 的起、止时刻取两个相邻采样脉冲的上升前沿。但采样脉冲与编码 器脉冲的上升前沿可能不同步,一个检测区间T 内最大会差错1个编码器脉冲。 2.当实际转速很低时,在一个检测区间T 内可能采集不到编码器脉冲(不适合低速)
3. 检 测 区 间 T 的 时 长 : T Tc (秒 ) 检测区间T 内编码器脉冲频率 M Tc 则:检测区间T 内的转速值: n 6 0 (M 1 + 1 ) ZTc 60M ZTc 4. M 法 测 速 的 分 辨 率 : Q 60M ZTc
1 1 1
( 脉 冲 / 秒 )
②在低速段,M
1
1,M 2 随 转 速 变 化 , 分 辨 率 同 T 法 的 Q , 即 Q =
13
作 业
1.两相输出的旋转编码器的输出脉冲波形如下图,说 明系统如何取得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信息?
2.将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转化成转速(转/分钟)的 计算处理方法有哪几个?分别适用于哪些场合?
14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
1.旋转编码器(续) P63
为了获得旋转方向信息,采用双列光栅刻制,两列光栅错位90度,输出A、B两 路光栅脉冲信号,相位超前或落后信息代表旋转方向。采用旋转编码器的数字测速有三种方:M法、T法、M/T法。8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
6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 1.旋转编码器 P63
编码器是将机械位移量(包括转动角度和直线位移)转化为电脉冲信号的器件。 有两大类: ①实现角度位置反馈的旋转编码器。 ②实现直线位置反馈的光栅尺。
7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实现 P60
检 测 区 间 T 区 间 的 时 长 : T M 2 / f0 (秒 ) 检测区间T 内编码器脉冲频率 M T 则:检测区间T 内的转速值: n 60f 0M ZM
2 1
60f 0M M
1 2
1
(脉 冲 /分 钟 )
( 转 /分 )
12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续)
M/T法的特点(续): 4. M/T法的转速计算式中有两个计数值M1、M2,分析测速分辨率分两种情况讨论:
2 -1 )
4. T 法 测 速 的 分 辨 率 : Q
60 f o ZM
2
=
60 f o Z (M
2 -1 ) M 2
=
60 f o Zn
与 转 速 n有 关
11
2.3.2 转速检测的数字化(续)
5.M/T法测速 P67
M/T法的特点: 1.检测区间T 的起、止时刻取采样脉冲Tc的下降后沿之后第一个编码器脉冲的上 升前沿时刻,如图中T =Tc -ΔT1+ΔT2。可见检测T 区间的起、止时刻严格与编码器脉 冲同步(T 区间的时长并不固定) 2.设检测区间T 内采集到的编码器脉冲数=M1,时钟脉冲数=M2。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