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去就 医 , 2 .%的农 民 应住 院 而 不住 院 , 主 要原 因就 是 有 96 其
医疗 费 用居 高 不下 , 广大农 民难 以承 受 , 无疑 会 损 害农 民 这
身体 健康 。 由于 我国 长期 实行 城 乡二 元化 经 济结 构体 制 . 造
成 国家对 农 村 卫生 事 业投 入不 足 , 村 医疗 设 备落 后 , 医 农 从 人 员专 业 素 质普 遍 不 高 , 即便 是农 民 有 条 代农 业 科技 } o 8年 第 1 2o 2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的农 民素质 问题
崔 海 英
(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广校 , 黑龙江富锦 1 6 0 ) 5 10
摘 要 分析 了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建 设 q 农 民素质 的现 状 , 为存在 农 民科技 文 化 素质较 差 、 德 素质 有待 提 高 、 - 认 道 法制 素质 普遍 较低 和农 民的 身体 素质 不 . f观 等 问题 , g . 对提 高 农 民素质 的对 策进 行 了探讨 , 以期提 高农 民的各 项素 质 , 进社 会主 义新 农 村建 设 。 促
11 农 民 科 技 文 化 素 质 整 体 较 差 .
科 技 文化 素 质指 所 受 的教 育程 度 、 自身 文化 科技 水 平 、 对 社会 文 化科技 认 知 、 受和 运 用能 力 。 2 0 接 据 0 0年 全 国第 5 次 人 口普 查 , 业劳 动力 中 , 盲 率 95 %, 学 文化 人数 占 农 文 .6 小 比 3 . %, 中文化 人数 占比 4 . %, 中 及 中专文 化人 数 44 初 9 49 高 9 占比 1.1 大专 以 上 03 %,0 0年农 村 劳动 力 受 教 育年 06 %, .7 2 0 限仅 为 67 %年 。 测 算 , 2 1 .9 据 到 0 0年 , 国农 民平 均 文 化 程 我 度 也只 能 达 到 8年 ( 中水 平 ) 而 发 达 国 家 2 初 , 0世 纪 8 0年 代末 就 达到 了 1 1年 , 目前在 1 以 上 。 民接 受 科技 培 训 2年 农 的人 次 少 , 受 过 中级 职 业技 术 教 育 和 培 训 的仅 占 01%, 接 .3 没 有接 受 过职 业技 术 培 训 的 竞高 达 7 .%。 2 0 64 据 0 1年 中 国 科协 对 中 国公 民科 学 素 养 的调 查 结 果 , 备科 学 素养 的农 具 村居 民 仅 占 4 8 %的农 民 对 农 业新 技 术 新 产 品 表现 出 消 %,1 极 的观 察 、 望态 度和 心 理 。 一落 后 的现 状 导致 了 许 多农 观 这 业科技 成果 和先 进机械 装 备难 以推广 应用 , 利于 农 民增收 不

新农村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论文

新农村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摘要: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

本文对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指出农民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措施按照党中央的设想,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非常宏观和原则的要求,诸多具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目标和路径问题。

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应通过什么路径走向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理解,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

那么,应该如何减少农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从一定程度上讲,应该可以概括为“三化”: 传统农业的“进化”。

“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

将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本文中的“农业”是广义的,包括农、林、牧、渔等各业)。

当然依据是资源特色,现代化农业首先是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首先是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退化”。

“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

很多地方资源条件不好,甚至没有任何资源,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宜人居;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资源,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也不适宜继续农业生产,如青海西藏的“三江源”地区。

这些地方的原有农业人口要逐渐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等。

这个过程可称为“资源排挤农民”的过程。

这些人口当然也要进入城市。

农业产业的“异化”。

“异化”,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

城市要接纳“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22 科学文化素质差 据 20 . 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农业劳动力 中, 文盲率 95% , .6 小学文化人数 占3.9 , 44% : 初
中文化人数 占4 .9 , 49% 高中及中专文化人数 占1. 1 , 以上 占03 % , 06 % 大专 ,7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 年。据 .9
重大历史任务 ,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 ” 三农” 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根本
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 民, 9 只有 亿多农民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 问题 , 才能持
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提高农 民素质 的重要意义
代发展的要求 , 才能按照生产发展 、 生活宽裕 、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 管理民主的要求 ,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
12 提高农民素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2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 l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也要实现现 代化 , 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科学化、 集约化、 市场化 、 社会化的农业。为此 , 我国农业要实现从 自给型农业 向商 品 型农业、 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的转变, 就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 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 , 民索质 的高低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 农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13 提高农 民素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 。 标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体现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协 调发展, 体现农民收入增长 、 生活质量改善与农 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实现这一 目标 , 关键在农村 。没有 高素质的农民参与 , 就不可能实现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不可能实现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农 民素质的高低, 将 直接决定和影响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14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因素 目前, 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是解决农 民增收问题。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 : 总体来看 , 农村劳动力文化索质的高低对农 民纯收入增 长有重大影响, 文化 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 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 从不同区域来看 , 农村从业人 口文化程度低 , 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 , 农 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 从而严重影响了农 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 , 农 目前促使农民增收的一 个主要的有效途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 民素质低下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 但农 制约因素。所 以, 提高农 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解决农 民增收问题的重要因素。

农民素质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问题
在 新 农 村 建设 中 的 主体 地 位 和作 用 发 挥 的 必 然要 求 。 2提 高 农 民 素 质 , 接 决 定 和 影 响 着 新农 村 建 设 的进 程 . 直 大量 事 实告 诉 我 们 , 什 么 样 的 农 民 素 质 , 然 会 有 什 有 必 么 样 的农 村 建 设 状 况 .农 民 素质 的 高 低 直 接 决 定 着 农 民在 竞 争 中的 优 劣 地 位 ,直 接 决 定 着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速 度 和 质 量 。正 因为 如 此 , 家 宝 总 理 明 确 指 出 . 国农 村 全 面 温 我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根 本 在 于 提 高 农 民素 质 。 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 “ 康村 、 小 和谐 村 、 明 村 、 态 村 ” 雨 后 春 笋 般 地 涌 现 出 文 生 像
化, 谈不上农村 、 也 农业 的 现 代 化 。 培 育 造 就 高 素 质 的 新 农 民既 是 新 农 村 建设 的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也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根
二 、 有 提 高 农 民 素 质 。 能 建 设 好 新 农 村 只 才
1 民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和 作 用 的发 挥 , 赖 . 农 有 于 农 民整 体 素 质 的 提 高 我 国有 l 人 口 ,0 3亿 8 %的人 在 农村 ,0 8 %的 劳动 力 是 农 民 . 民 是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主 体 。我 国新 农 村 建设 试 农 点 地 区 都 发 挥 了 以 农 民 为 建 设 主 体 的 作 用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本 目标 和要 求 。


建 设 新 农 村 。 切 需 要 高 素 质 的 新 农 民 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考点背景透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社会和谐,加快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的宏伟任务,这也是目前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5年、2006年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必大书特书的内容,这也是今年考研政治命题的热门考点。

希望考生对此严加关注。

相关材料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重点抓的工作是: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素质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提高农民素质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㈢政策 、 法制观念 淡薄
受文化素质低下 的制约 , 许多农 民
市场 的敏锐性和捕 捉机遇 的能力 。 二是 目光短浅 , 存在着短期行
定 。如 由于 城 乡教 师 待 遇 相 差 较 大 , 多 教 师人 心 思 走 , 心 教 许 无
㈠文化素质偏低
衡量标准 。在我 国贫困地区,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滞后 , 导致 农 民 整体素质偏低, 给新农村建设带来 了难度 。 据调查, 在贫 困地 区 16万农 民劳动力 中,具有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有 9 4 2 7万人 ,
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大多数农民思想保 守封 闭, 尚未树 立市
场经济观念,在 生产过程 中怕担风 险,不敢大胆使用农业 新技 术、 开发新产 品, 固守传统 的生产技术 , 仍 使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 得不到相应 的发展 。
又不敢担风险, 同程度 的存在着“ 靠 、 的思路 , 不 等、 要” 缺乏发现
培训班、 送科技下 乡、 开辟农业专栏 、 农技推广等形式 , 培养造就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新型农 民。但 由于农 民教育工作和 继续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 ,使农 民的素质从 总体上未 能尽快 有效得到提 高, 严重阻碍 了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 。 贫困地区农 民素质低 的主观原 因有两个方面 的。一 是思想 观念落后 , 小农 意识严重 。贫 困地 区大 多数农 民安于现状 , 富 小 即安, 思进取 , 不 缺乏创新精神 ; 满足 于 自给 自足 , 自身封 闭, 不
贫 困地 区劳动人 口众多, 生产力水平较低 , 之国家对农村教育 加 长期投入不足, 明显重城 市轻农村 , 导致城 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衡, 农村 教育资源缺乏 , 适龄儿童入学率低 , 受教育程度 、 年限远 低于城 市, 已形 成恶性循环 , 且 老文盲 还未扫除 , 又增添一批 新

试析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试析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N o n g j i n g l u n t a n试析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张冬梅随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更高,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我国的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在逐渐加快,新农村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很大。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推动作用。

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够加快农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一、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的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市场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产品主要用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为工业、燃料、针织等提供原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大。

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使用各项技术手段,提高农牧业的产量与质量。

在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下,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是农村的构成人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影响着农村的建设发展,有些农民在耕种过程中沿用老一辈的种植经验,种植方式比较落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不是很高。

对农民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能够转化农民的种植意识,提高农业种植的先进性。

提高农民素质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拓展农民的经济来源,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使农民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国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改革和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素质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使农民产生学习和进步的欲望。

使农民的收入与自身素质成正比,引导农民掌握更多发家致富的手段。

提高农民素质,能够帮助农民转变思维模式,由原先的因循守旧变成积极进取。

培养农民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提高农民的劳动价值,农民能够借助先进机械设备节省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产量。

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道德,能够树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将农民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浅谈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浅谈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活 。 忽 略 新 农 民 这 个 主 体 素 质 的 提 高 , 再 好 的 硬 件 条 件 , 再 美 的 优 良环 境 ,也会 失 去它 们建 设和 存在 的最终 意 义 。

传 统 农 业 向 现 代 农 业 转 变 的 同 时 ,农 民 必 须 不 断 适 应 这 种 变 化 ,逐
渐 完成 自身角 色 的转换 与演 变 ,并成 为 新型 农 民。新 型农 民 的素质 包 括文 化 素质 、科 技素 质 、人文 素质 。提高 农 民素质 的过 程就 是使 农 民 知 识 化 、科 技 化 、 现 代 化 的 过 程 , 也 就 是 不 断 将 农 民 培 育 成 能 适 应新 农村 建设 和发 展 需要 的新型 农 民的过 程 。这是 因为 : 第 一 ,法 制 日益 健 全 、 市场 体 系 日趋规 范 ,政 府 的 职 能和 干 预 作 用 将 逐渐 相 对 单 一 和 弱化 ,农 村 建 设与 发 展 的任 务将 在 更 大 程 度 上 依 赖 于农 民 自身 的 努力 和 奋 斗 。 这种 情 况 下 ,需 要 不断 提 高农 民素 质 、增 强 自主 意 识和 自我 发 展 能力 ,并 真 正 成 为新 农 村 建 设 的主 人 。 第 二 ,农 村 是 新 农村 建设 的主 战 场 ,农 民是 新 农 村建 设 的主 角 。新 农 村建 设涉 及 到产 业开 发 、就 业 增 收 、基 础 建 设 、社 会 保 障 和 文 化 事业 等 “ 农 ” 工作 的各 个领 域 。农 民 的素 质和 能力 高 三 低 , 决定 着新 农村 建 设项 目的成败 、事 业 的兴 衰 。 第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目的是 不 断 发展 生 产 和 提 高 农 民 的物 质 文 化 生 活 水平 ,最 终 为 广 大农 民服 务 , 让农 民享 受 现代 化 建 设 和 发 展 的 成 果 。 只有 不 断 提 高农 民素 质 并 与经 济 社 会 的进 步 与 发 展 相 适 应 , 才 能真 正 让 广 大农 民和 谐 、 有机 地 融 入 到 现代 化 建 设 和 发 展 的潮流 之 中去 。 建 设社 会 主 义 新 农村 是 国家 实 现城 乡统 筹 发 展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重大 举 措 。 “生产 发 展 、 生 活 富裕 、乡 风 文 明 、村 容 整 洁 、 管 理 民主 ”二 十 字方 针 ,精 辟 地概 括 了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总 体 要求 。但 新 农 村建 设是 一 项 庞大 的系 统 工 程 , 二十 字 方 针 强 调 了建 设工 作 的 全 局性 和 综 合 性 , 突 出 了建 设 任务 的复 杂 性 和 艰 巨 性 。 因此 ,农 民是新 农 村 建 设 的主 体 ,农 民素质 必 须 与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需求 相 适 应 ,新 农 村 建 设 将在 更 大 程 度 上依 赖 于 农 民素 质 和 知识 水 平 的不 断 提 高与 完 善 , 提 高农 民整 体 素质 是 新 农 村 建 设和 发 展 的基本 要求 和 根本 保证 。 二 、农 民素质 与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的 关系 广 大 农 民是 新农 村 建 设 的 主 要 力量 ,农 民的 文化 素 质 、技 术 能 力和 思 想 道 德 水平 ,直 接 决 定 新农 村 建 设 的 兴 衰成 败 。我 们 只 有 充分 认 识 农 民 素质 与新 农 村 建 设 的关 系 ,才 能 真正 找 到 新 农 村 建设 的 突破 口。 第 一 ,从 新 农村 建 设 的现 实来 看 ,广 大 农 民 自身 素 质 偏 低 是 制约 新 农 村 发 展 的 巨大 障 碍 。 我 国农 村 目前 的 现状 是 ,农 村 人 口 受教 育年 限少 、 农 民健 康 状 况 较差 、农 村 教 育投 入 不 足 、农 民 的 市场 参 与 能力 较 差等 。据 统 计 ,在 我 国4 9 农 村 劳动 力 中 ,具 有 .亿 高 中 以上 文 化程 度 的仅 占1 %,小 学 以 下文 化程 度 的 占3 . % 3 6 7 ,接 受 过 正 统 农 业 职业 教 育 的 不 足5 。农 民素 质 低 ,不 仅 影 响 先 进科 % 学 技 术 在 生 产 中 的应 用 ,使传 统经 济 生 产 难 以 向现 代 生 产 转 化 , 也 影 响农 民对 国家 政 治 、经济 、 社会 生活 的 参与 。 第 二 , 从新 农 村 建 设 目标 的实 现 上 来看 ,提 高 农 民素 质 是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基本 要 求 。生 产发 展 靠 农 民调 整农 业 产 业 结 构 , 发展 农 村 经 济 , 搞活 农 村 流 通 市场 ;生 活 富 裕靠 农 民 的统 一 协 调 、勤 劳 智 慧 和艰 苦创 业 ;乡 风 文 明 、村 容 整 洁靠 广 大 农 民树 立 新 风 , 养农 民提 高 参 与基 层 民主 事 务 , 维护 自身 合 法权 益 的意 识 和 能力 。新 农 村 建 设 最 终还 要 体 现 亿 万 农 民群 众 所 具 有 的新 素 质 、新 观 念 、新 精 神 、 新 生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型农 民提 出若 干对 策 。
【 键 词】 新农村; 关 新型农 民; 培育 【 中图分类号 】 30 【 F2 . 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2 6(O80—0 10 1 —782O )602— 3 0
党 的十六 届 五 中全会 提 出 了建设 “ 产 发展 、 活宽 裕 、 风文 明 、 容整 洁 、 理 民主 ” 生 生 乡 村 管 的社会 主义新 农 村 的重 大历 史任 务 。要 实现 这 一宏 伟 目标 , 键是 提 高农 民素 质 , 关 培养 造 就 一大 批 有 文化 、 技术 、 经 营 的新 型 懂 会
农 民。


能否提高农 民素质 、 培养造就 新型农 民决定新农村建设 的兴衰成败
( ) 高农 民素 质 、 一 提 培育 新 型农 民是 推进 现 代农 业 建设 、 现生 产发 展 的决 定 因素 实
与传统农业不 同,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农业。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转变
荣稳定 。
( ) 高农 民素质 、 育新 型农 民是保 护 生 活环 境 、 四 提 培 实现 村容 整 洁 的重 要 因素
提 高农 民素 质 、 培育 新 型农 民 , 才能 加快 生 产 发 展 , 根 本 上治 理 乡 村 “ 从 露天 厕 、 水街 、 泥 压水 井 、 鸭 院” 鸡 等 脏 、 、 的生 产 、 乱 差 生活 现状 , 设 出 民居美 化 、 园 化 、 路 硬 化 、 建 街 道 村庄 绿 化 的新 农村 。提 高农 民素 质 、 育新 培
农 业增 长 方式 , 高农 业综 合 生产 能力 , 离 不 开科 学 技术 的支撑 。达 到一 定 文化 程 度 , 提 都 具备 一 定科 学 思想 、 科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时政热点】《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链接】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

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

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16 S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码 :6 2 6 5l2 0 0 — 0 4 0 17 — 2 (0 6)8 0 0 - 3
I p o et e f r e n o m a i n q a iy, o o e t o ils w ur lc sr to m r v h a m r i f r to u lt pr m t he s ca im ne r a on tuci n
h o n e a u e o r k n h o g s b tce , mp o e p aa t n r t n q i te c u tr e s r sfr b a i g t ru h te e o sa ls i r v e s n ’i oma i  ̄a t,m k s te C e e tf m m e h s s f o y a e m a b n f r h n i o
c n iin i h t o dto s t a mo t e s n s n Chn v b e d so itn rm i o ain eo r e al h e i , i s l e t mey s p aa t i ia ha e e n is caig fo f m n r t rs u c s l o t t me t al xr i e l
n l z st a s s e lyv ro so sa l a tr o h g iu u a n r to eol e ft e r tp e ,e p o a ay e h tp a a t mpo a iu b tce fco fte a rc tr li o ain r sl c so e n t ok a rs nt x lr s e n s l f m r h w e e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呈现出了一种二元性的态势:城市繁荣发展,农村却逐渐萎缩。

为了促进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和资源的配置上,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尽量将双方的发展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视野,不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一项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性举措,它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我们必须要将其与城乡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第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第二是加大农村土地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第四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城乡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战略,其旨在推动农民进一步富裕,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

这也有利于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互动机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增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的转化,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人力来源。

2.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协调利用,同时也能够消除由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促进生态和城乡的相互融合。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文化 科 技水 平 和从 业 技 能偏 低 。有 关 资 料表 明 .
我 国 49亿 农 村 劳 动 力 中 .初 中 以 下 文 化 程 度 的 占 . 8 % , 过 职 业 技 术 培 训 的 农 民 不 足 5 . 过 技 能 培 3 受 % 受 训 的 仅 仅 1 , 村 劳动 力 平 均 受 教 育 年 限较 短 。 体 % 农 整
低 , 响我 国农 业 科 学 生 产 水 平 的提 高 ; 一 方 面 。 影 另 由 于 缺 少就 业 竞 争 力 . 大多 数 人 只 能从 事 体 力 劳动 , 只有
裕 民主 文 明 的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
化 程 度 占 1 .1 O7 %。由于 农 民工 的 文化 程 度 低 决 定 了他
们 寻找 工 作 的难 度很 大 , 择业 面很 窄 , 劳 动 力 转 移 带 给 来很 大 困难 , 而影 响 农 民的 增收 。 从 二 、 国农 民素 质 的现 状 我 1农 村人 口中文 盲半 文盲 人 口多 。据 2 0 . 0 0年 第 五 次人 口普 查 ,全 国 文 盲 人 口 8 0 5 7万 人 .其 中城 镇 为
具有 决定 性 的 意 义 。

提 高 农 民素 质 的 紧 迫性 及 其 重 要 意 义
1全 面 提 高农 民 素 质 是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重 .
5 .全 面 提 高 农 民素 质是 促 进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 决 农 民增 收 问题 的 重要 因素 。 解 目前 促使 农 民增 收
外 出 打工 农 民 中 , 盲 、 文 盲 占 36 % , 学 文 化 程 文 半 .7 小 度 占 3 .8 , 中文 化 程 度 占 5 . %. 中 及 以上 文 1 % 初 5 41 4 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在 7 % 以上 。文 化 科 技 素质 低 , 约 了农 民学 习 、 用 农 业 科 农 民来 维 护 。 高 农 民 素质 既 是 乡 风文 明 、 容 整 洁 的本 质 要 O 制 应 提 村 学 技 术 的 能 力 , 约 了 我 国农 村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 成 为 我 们 求 , 是 乡 风 文 明 、 容 整 洁 的前 提 基 础 。 次 , 高农 民素 质 制 也 又 村 再 提
0 %, 0 %。 茨 通 过 对 美 国 半 个 世 纪 经 济 增 长 的 研 究 指 出 : 质 资 源 增 加 产率 18 大学毕业生可提高劳动生产率3 0 世行研究也 物
4 5 , 益 增 加 3 5倍 , 人 力 资 本 增 加 3 5倍 , 益 增 加 表 明 : 动 力 受 教 育 时 间 每 增 加 一 年 , 能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倍 收 . 而 . 收 劳 就 1. 7 5倍 , 说 明 人 力 资 本 对 经 济 增 长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作 9 。 上 两 组 数 字 充 分 说 明 高 素 质 的 人 力 资 源 对 提高 劳动 生 这 以 用。 随着 我 国农 村 经 济 和 科 技 的发 展 , 自然 资 源 作 为 生 产 要 素 产 率 的 作 用 。 当前 , 国 农 村 人 力 资 源 状 况 难 以适 应 现 代农 业 我 的 贡 献 率 不 断 下 降 , 人 力 资 源 的 贡 献 率 不 断 上 升 。 设 社 会 的 发 展 , 以 提 升 农 业 和 农 产 品 的 竞 争 力 , 以实 现 农 民 增 而 建 难 难 主 义 新农 村 , 要 的 不 在 于 人 力 资 源 数 量 的 多 寡 , 在 于 质 量 收 。只有 大 幅度 提 高农 村 劳 动 力 素 质 , 能 增 加 农 民 收 人 ; 重 而 才 才

浅议我国目前“三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目前“三农”存在问题及对策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一、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农 民 。 这 部 分 农 民思 想 保 守 , 愿 接 受 新 技 术 、 品 不 新
种 、 机械 。 新 1 3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较 低 .
的 新 农 村 工 作 , 们 取 得 了很 大 的 成 绩 , 突 出表 现 我 但 在“ 了几 幢房 , 了几 条 路 ”而 农 村 的根 本 问题 起 铺 , 生 产 力 还 是 没 有 多 大 提 高 。 较 低 农 村 生 产 力 制 约 着 农 业 的 发 展 。 生 产 力 的 提 高 归 根 到 底 是 由 农 民 素 质 的 提 高 来 决 定 的 。 马 克 思 说 :没 有 第 一 流 知 识 “ 的 农 民 , 不 会 有 第 一 流 的 农 业 。 我 国 有 学 者 更 提 就 ” 出 :三 农 问 题 的 核 心 是 农 民 问 题 , 民 问 题 的 核 心 “ 农 是 素 质 问 题 ” 可 以 说 , 高农 民素 质 是 解 决 “ 农 ” 。 提 三 问 题 的 关 键 , 是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关 键 。 更 1 农 民素 质 现 状 1 1’科 学 文 化 素 质 较 低 . 随 着 普 及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和 扫 除 文 盲 工 作 的 深 入 贯 彻 实 施 , 国农 村 的 文 盲 半 文 盲 率 有 了 很 大 的 降 我 低 , 由于 经 济 社 会 等 因 素 , 国农 村 文 盲 半 文 盲 劳 但 我 动 力 总 体 规 模 仍 然 很 大 , 村 劳 动 力 文 化 程 度 以 初 农 中 文 化 和 小 学 文 化 为 主 , 民 整 体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较 农 低 ( 表 1 。 而 且 部 分 经 济 落 后 地 区 终 不 能 扫 除 文 见 ) 盲 、 文 盲 。据 资 料 显 示 :0 5年 , 务 教 育 人 口覆 半 20 义 盖 率超过 9 5% , 而 剩 余 5 尚 未 “ 九 ”的 地 区 几 然 % 普 乎 全部集 中在西部 农村 。

雅安: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

雅安: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

量 的 饮食 习惯 .造 成 了农 村 肠 胃病 发 病
积 极 的 角 色 。清 除有 关 的制 度 障碍 ,综
合 运 用 市 场 和 行 政 手 段 .促 使 教 育 卫 生 等 公 共 资 源 适 当 向农 村倾 斜 .把 广 大 的
率极高 .严重影响农 民的 E常生产 和生 l
活 。另 外 .农 民们 煮饭 时也 习惯 用 过 量 的水 熬 煮 ,用 泌 出 来 的 识 、缺乏 烹 调 技 术 .常 常 就 是 将 蔬 菜 焖 在 锅 里 烧 煮 至 熟 .造 成 了各 种 营 养 元 素 的 损 失 。 3不 注 意 饮 食 卫 生 .缺 乏 卫 生保 健 .
要 加 强 农 村 公 共卫 生 和基 本 医疗
视 早 餐 和 中餐 的不 科 学 、不 均 衡 、不 定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通过 建 立村 卫 生站 、配 备 乡村 医 生 、完 善新 型农 村合 作 医疗 制
度 和 建 立 大 病 、重 病 统 筹 机 制 等 手 段 , 较 好 地 解 决 看 病 难 、看病 贵 的 问题 。 二 要加强 营养卫生 知识和 预防重 大疾
“ 干 不 净 ,吃 了 没 病 ” 不 。这 是 农
民饮 食 生 活 当 中的 E头 禅 .这不 仅说 明 l 了 山 区农 民普 遍 缺 乏 卫 生 保 健 知 识 .而 且 也 说 明 农 民生 活 中长 期 以 来 都 不 太 注 意饮 食 的 卫 生 .没 有 良好 的 卫 生 习 惯 。 在 贫 困 山 区 ,对 食 物 、蔬 菜 、餐 具 的 洗 涤 .有 “ 水 为 净 ” 和 “ 不 见 为 净 ” 过 眼 的 错 误 认 识 .没 有 饭 前 便 后 洗 手 的 习 惯 。更 说 不 上 对 餐 具 消 毒 。 另 外 .喝 生 水 也 是 农 村 人 的 坏 习惯 .他 们 错 误 地 认 为生 水 “ 喝 ” 咱 ” 好 、 渴 ,因 此 许 多 家 庭 很 少 甚 至 从 来 不 烧 开 水 .即 使 是 寒 冷

试论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试论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可见 其 中 的人 是影 响和 谐 文化 的 重要 因素 ,而农 民又 是农 村文 化 的 主 体 , 农 民 素质 的 高低 直 接 决 定 着 新 农 村 和 谐 文 化 建 设 的步 伐 。在 中 国4 . 9 亿 农 村 劳动 力 中 , 具有 高 中 以上 文 化 程度 的仅 占 1 3 % ,小学 以下 文化 程 度 占3 6 . 7 % ,接 受 过 系统 农业 职 业技 术教 育 的不 足 5 % 。相对 偏 低 的农 民素质 已经 严 重束 缚 了和 谐 文化 工作 在 新农 村 的开 展 。 由此 可见 ,在 新 农村 和谐 文 化建 设 中 ,提 高农 民 素质 刻 不容缓 。我认 为需 从 以下几 方面 来进 一步 提 高农 民素 质 。 实施 农 民道德 建 设工 程 ,提高 农 民思想 道德 素 质 作 为一 种特 殊 的文 化 形态 ,道德 主要 通 过社 会 舆 论 ,树立 道 德榜 样 ,塑 造 理想 人 格 ,培养 内心信 念 等方 式 ,指 导 人们 按照 一 定 的善 恶观 念 决定 自己 的行 为 ,推动 社会 形 成 一定 的 主流 风 尚 , 调节 和 规 范不 同层 面 的社 会 关系 ,从 而保 持 和 维系 一 定 的社会 秩 序 。农 民有 了健全 的 道德 精 神 ,就可 以用 道 德 来调 节 社会 关 系 , 缓解 人 们精 神 世 界的 问题 ,因此 加强 农 民道 德 建设 ,是建 设 新农 村和 谐 文化 一项 十分 重要 的任 务 。 本 着立 足 于社 会 生活 实 际的 原则 ,以学 习和 实践 社会 荣 辱观 为契 机 推进 思 想道 德 建设 ,培育 文 明道 德风 尚,使 “ 八荣 八耻 ” 渗透 到 每个 社 会成 员 的 内心 ,转 化 为每 个社 会 成 员的 自觉 行 为 , 在 全 社 会 形 成 知 荣 辱 、 讲 正气 、促 和 谐 的风 尚 。要 大 力 倡 导 以 尊老 爱 幼 、 男女平 等 、夫 妻 和睦 、勤 俭 持家 、邻 里 团结为 主 要 内 容 的家 庭美 德 ;要 提 倡尊 重 人 、关心 人 、热 爱 集体 、 热心 公益 、 扶贫 帮 困 ,在 社会 形 成 团结 互助 ,平 等 友 爱、 共 同前 进 的社会 氛 围和 人 际关 系 。通 过 举办 座 谈会 、研 讨会 、万 人答 卷 、大 型 知识 竞赛 和 农 民道 德宣 传 日等 活 动来 宣传 公 民基 本 道德 规 范 ,使 公 民 基本 道 德规 范 进村 、入户 ;也利 用宣 传 栏 、黑 板报 等 宣传 教育 阵 地 ,广 泛进 行 文 明常 识和 科 学生 活方 式 教育 ,引 导农 民学 习科 学 知识 、抵御 封 建精 神 迷信 、 增强 文 明生 活 意识 ,养 成 文 明行 为 习 惯 ;也 可将 一 些道 德 规范 创 作成 歌 曲 、快板 、 相 声等 农 民喜 闻乐 见 的艺 术表 演 形 式进 行演 出宣传 。如 我 县大 虎 山镇 文 化 中心 的老 年 活动 团就 将 “ 八荣 八耻 ”编成 歌 曲 ,经 常在 各村 的 文化 广场 进 行演 出,使 “ 八 荣八 耻 ”深入 人心 , 收到 了很好 的宣传 效果 。 二 、建 立新 型农 民科 技培 训基 地 ,提 高农 民科 技文 化素 质 每 个 乡镇 政府 要 建立 起 一个 具有 一 定规 模 的农 民科技 培 训基 地 ,并 设专 人 负 责 ,不定 期 地对 其辖 区 内的农 民进 行 科技 项 目培

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

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建设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形象以及社会的稳定,而建设“和谐农村”则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全等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离开高素质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无法想象的。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句空话。

总体而言,农民综合素质指数与当地农民纯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往往也较高,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农民素质较低的地区,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往往也较低,例如贵州、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新疆,其农民综合素质排在全国第10位,而农民收入水平却位于第23位;类似的还有吉林,其农民综合素质排在第5位,但收入水平却位于全国第14位,而这个位置基本与其科技素质的排位相近。

这就意味着这些地区尽管农民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却并未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得到深刻体现。

同时,有些地区尽管农民收入处于较高水平,但对农民素质部分内容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将影响其农民增收的后劲。

五、政策建议及未来展望从前面的研究来看,中国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区域内部农民素质各个指标发展也不协调,这势必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农民素质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提高农民素质也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长效措施。

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勿庸置疑,广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成为国家提升农民素质的重点地区。

而在广泛提升农民素质的措施中,不同地区应有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新疆应重点提高农民的教育素质,一、我区农民整体素质现状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农民素质偏低,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5 要使农 民守 法纪 .
大 力开 展 民主参 与 的权 利 意识 教 育 , 使农 民明 白 自己的 国家 主人公 地位 , 立 民主参与 、 树 当家作 主 的权 利 意识 , 农 民具有 民 主主体 的首要人 格素质 。 使 同时 , 要加 大政策 法规 的教 育 , 还 使农 民了解党 的农 村政 策 , 得法 律知 识 。另外 , 懂 我们还 需要 对农 民开 展精 神 文明教 育 , 其 自觉反对 封建迷 信和 邪教 , 使 抵 制 黄赌 毒 。同时加 强对农 民的诚信 教育 。
“ 懂技 术 ” 指新 型农 民必须具备 一定 的农业科 是 学技术 基础 。只有大量 的农业 科技成 果最终 被农 民 所掌握 , 能转化 为现实 生产 力 , 能使 更 多的农 民 才 才 适用农 业专 业化 、 规模 化 和科 技 化 发展 的 要求 。但 从实 际来看 , 与全 面 建设 小 康 社会 和农 业 现 代化 的 要求还 有很 大差 距 和不 足 , 出表 现在 对 农 民科 技 突 培训重 要意义 认 识仍 不 到 位 、 投入 、 励 、 督等 机 激 监
实现 。农 民 的整 体 文 化素 质 决定 了农 民对 新 技术 、 新 思想 的接受程 度 , 定 了农 民对农 产 品新 品种 、 决 环
保 意识 、 品安 全 意识 、 公 害农 产 品 、 准化 知识 食 无 标 的接 受能力 。提 高农 民 的文 化素 质 , 培育 新 型农 是
建设 “生产 发 展 、 活宽 裕 、 生 乡风 文 明 、 容 整 村
有会 经 营 , 不断 提高经 营现 代农 业 的水平 , 全方位 拓
展增 收渠道 , 用工 业 的理念发 展农业 , 推进农 业生 产
经营向集约化、 专业化 、 机械化发展 , 向标准化、 信息 化、 产业化发展 , 能实现致富 目标。总的来说 , 才 就

“ 讲文明” 是指农 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 社
会行为 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 、 精神
风貌 、 移风易俗、 民主选举、 提高修养等方面。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的一 个重 要 标 志 就是 乡 风 文 明 。因此 ,
3 . 2

维普资讯
思想 和物质 准备 。二是农 民的 民主法制 意识相对 比 较薄弱 。一方 面 , 民对 我 国依 法 治 国的方 针 所 知 农 甚少 , 由于不 懂法律 而造成 的违 法事件 时有 发生 , 更 不懂得 用法 律来维护 自己的合 法权益 ; 另一方 面 , 一 些农 民片面理 解 了民主 , 民 主等 同于“ 把 绝对 自由” , 进 而 向政府 提 出不 合 理 的要 求 , 至 阻挠 基 层政 府 甚
维普资讯
杭 州农业科技 20 年第 2 08 期
提高农 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倪 斌
20 9 ) 105 ( 南京农业大学 , 江苏 南京
提高农 民整体 素 质 , 养 造就 有 文 化 、 技 术 、 培 懂 会经营 的新型农 民 , 建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迫 切 是 需要 。在统筹 城乡发 展 和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农村 过程
是要在 农 民心 中树立起 正确 的市场意 识 、 准意识 、 标

洁 、 理 民主” 管 的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 须 培 育 大批 高 必 素质 的新型农 民。这种新 型农 民的基 本素质 要求 就 是 : 文化 、 技术 、 有 懂 会管理 、 文 明、 讲 守法纪 等 。
2 1 要使农 民有 文化 .

斌: 提高农 民素 质是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的根 本
3 3 加强 民主 、 . 法制观 念 和诚 信 教育
加强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 、 倡导健康 、 明, 文 科学 的生
活方式 , 造一个 农 民群众 安居乐 业 、 创 物质文 化 生活
丰富 多彩 , 邻里 之 间 和 睦相 处 的 良好 环境 是 建 设 社 会主义新 农村 的重要 目标 。
制不健 全 , 没有法 律保 障 , 限的农 民科 技培 训资源 有 没有得 到有效 整 合 和利 用 , 训 体系 亟 待完 善 。技 培
术素 质是农 民素质 的主体 部 分 , 实现 农 村 小康 过 在 程 中发挥 关键性 的作 用 。
2 3 要使农 民会经营 .
“ 经营 ” 指新 型农 民必须具 备一定 的适应 市 会 是
品牌意识、 资本运营意识等。
2 4 要使农 民讲 文 明 .
温 家宝 总 理 明确 指 出 , 国农村 全 面建 设 小康 我 社 会根本 在于提 高农 民素质 。农 民知识 化进 程 的快 慢 , 大 程度上 决 定着 农 业 和 农村 现 代 化 发展 的 在很 步伐 , 决定着 我 国经 济社 会 发 展 第三 步 战 略 目标 的
依 法行政 。 因此 , 高农 民素 质 , 提 培养新 型农 民是建
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最 为迫切 的要求 。
场经 济发 展 的经 营管理 基础 。千方 百计增 加农 民收
入 ,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基 本 出发点 。农 民只 是
2 “ 农 民” 新 应该 具 备 的基 本 素质
1 农 民素 质 的现 状 分 析
目前 我 国农 民素 质 的现 状不 容乐观 。一是农 民 的科 学 文化知识 比较 匮乏 , 且对新 技术 、 并 新知识 的 接受 能力普 遍 比较低 , 市场 经济还 停 留在 粗浅 、 对 模
糊的认识水平上 , 对农业产业化 、 市场化缺乏必要的
民的重要 前提 。 2 2 要 使农 民懂技 术 .
中, 一个 非常 重要 的支 撑就是 发展农 村 教育 , 提高农
村劳动 者的素 质 。因此 , 培养 一 大批新 型农 民 , 提高 他们 的整体素 质 , 是新 时期 的一项 基础 性工作 , 也是

项长 期而艰 巨的历 史性任 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