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十四十五课导学案老师用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部编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导学案1《沁园春·雪》2《我爱这土地》3《乡愁》4《你是人间四月天》5《我看》x第二单元导学案6《敬业与乐业》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8《论教养》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三单元导学案10《岳阳楼记》11《醉翁亭记》12《湖心亭看雪》13《诗词三首》第四单元导学案14《故乡》15《我的叔叔于勒》16《孤独之旅》第五单元导学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8《怀疑与学问》19《谈创造性思维》20《创造宣言》第六单元导学案21《智取生辰纲》22《范进中举》23《三顾茅庐》24《刘姥姥进大观园》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含答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1.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埋没()彷()徨()儒()家华裔( ) 论()语中庸()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袖手旁观: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3.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二)深层探究1.文本探究。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2.写法赏析(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高效导学案(含25篇课文导学案,五个综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高效导学案(含25篇课文导学案,五个综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高效导学案(含25 篇课文
导学案,五个综合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1、沁园春雪课型:讲读主备: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
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
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们迎来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语文水平,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

本导学案不仅包含了课文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要点,还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方便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取得好成绩。

导学案一:《再别康桥》课文简介:本课是一篇诗歌,诗人徐志摩以人格化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寂寞与苍凉。

学习要点:1. 理解诗意: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理解诗歌结构:掌握诗歌的音韵、形式和修辞手法。

3. 解读诗句: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难句,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答案片段:1. 《再别康桥》一诗通过描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人的深情。

其中,“黄昏无聊”一句中,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歌节奏流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2. “衰草残花凝绿”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展现了康桥的美丽与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一描写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描写的强度和表达的尖锐度。

3. 诗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是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

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思念的程度,表达了诗人对于重逢的期盼和渴望。

导学案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课是一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通过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要点、知识点,并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帮助。

学习要点:1. 理解导学案的结构:掌握导学案的组织结构,了解导学案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方法:掌握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导学案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3. 复习知识点:通过导学案的相关问题和答案,进行对课文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答案片段:1. 导学案采用了清晰的标题和内容分区,确保同学们可以清楚地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文题目:《短文两篇》课堂类型:新授课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积累∙欣赏《观书有感》南宋·朱熹·七绝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知识就是力量”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吗?它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来的。

▲▲▲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yí)(2)诘难(jié)(nàn)(3)滞碍(zhì)(4)吹毛求疵(cī)2、填空。

(1)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思考练习《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教师学生批注栏:【赏析】这是一首说理诗。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人教版)

15《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不求甚解”含义。

3.积累名言警句,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澡饰() làn加()味同jiáo蜡() huò然贯通()3.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探究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3.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4.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人教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并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给加点字注音。

肇.()裔.()埋没.()彷.()徨.( )儒.()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修身:齐家:正心: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4.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是什么?课堂探究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3.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填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苏教版

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

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

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

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

鲁蔾,现代作家。

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巩固提高:一、新课预习:2、填空。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

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的《》的评论。

代表作有。

二、阅读提升:3、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3)说说下面形象的深刻含义。

深夜:黎明:(4)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②有星流过旷野去()③河岸被山影压着()4、下面这首《泥土》也是鲁藜的作品,试揣摩该诗欲借泥土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5、文章开头写道:“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

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对这句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一般人不很了解这一首诗。

B、说明这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特别。

九年级上册教案正版第14.15课

九年级上册教案正版第14.15课

14.故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晦暗、瓦楞、潮汛”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九年级上册语文十四十五导学案学生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十四十五导学案学生用

《小说家谈小说》学习目标1、简述故事的情节。

2、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3、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4、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5、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完成练习册1、2、4题。

2、结构梳理3、你觉得如何写好小说评价?三、合作交流(一)、小说情节:(二)、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的形象——2、新媳妇的形象——(三)、景物描写:四、探究点播点播自学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五、自测反馈完成练习册《迁移运用》六、反思小结《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理解《一个深夜的记忆》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内涵2、学会自己阅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味《一个深夜的记忆》所展示的丰厚意蕴,明白作者借此表现出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待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文学的四大体裁分别是什么?诗歌,散文,小说,戏剧2、说一说诗歌的特点。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著名诗人。

原名曾庆冠。

已出版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

4、完成练习册第十五课练习册《识记积累》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三、合作交流①你读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读出了什么?②说一说曾卓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③完成练习册第十五课《理解欣赏》四、探究点播点播学生合作交流中的问题五、自测反馈1、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完成练习册第十五课《迁移运用》六、反思小结中考句子排序专题备课人:徐成怀复习要点:句子排序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考查同学们的语感水平。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4.诗词三首素养目标1.熟记三首诗词的作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三首诗词。

2.学会品味诗中的精妙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1.通过吟咏背诵,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情境预设本课的三位作者,他们一个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蔑视权贵,追求狂放自由的“诗仙”;一个是多次遭贬却性格刚毅的“诗豪”;还有一个是一生仕途坎坷,但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诗意诗情吧!·导学建议·读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

其诗抨击黑暗现实,同情底层人民,热爱祖国山河。

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杜甫称赞他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两句诗也是对他自己的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的概括。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现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晚年为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其代表作有《秋词》《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浪淘沙》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背景介绍:《行路难》(其一):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有被唐玄宗重用,反而受到权臣的诋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被变相撵出了长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家谈小说》学习目标1、简述故事的情节。

2、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3、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4、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5、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导入新课资料链接1、如何阅读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2、简介作者茅盾和茹志娟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二、自主学习1、完成练习册1、2、4题。

2、结构梳理全文6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概述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明确评论的重点。

第1段先概括情节、人物,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讨论作者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二部分(3—5),分析作品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服务的特点。

第3、4段:写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举例一:步枪桶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的细节,表现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争不紧张、爱好自然的品性。

举例二: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的被子时,肩上的衣服不小心被钩破的细节,这一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到最后,小说在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肩上的破洞的画面中走向高潮,并在高潮中落幕,表现出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表现出一个曾经带着些须封建守旧思想的农家少妇在战争中所受的精神上的洗礼,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5自然段:写作品通过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穿。

举例:通讯员给我的馒头在结尾处重现,肩上破洞的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

第三部分(6)对作品的高度评价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3、你觉得如何写好小说评价?茅盾先生的这篇评论,不仅在当时为这篇小说正了名,给予其公正的评价及地位,不仅成就了《百合花》和茹志娟,而且对扭转那一历史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起到了纠偏作用,文中所提到的“清新、俊逸”的风格现在很常见,但在当年(1958年)提出来,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因为当时写战争题材只流行“激昂慷慨的笔调”,所以这篇评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从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分析中,我们也能学到一些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

小说《百合花》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比如精巧的结构、精彩的环境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等,而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突出小说成功的最大特点——细节描写。

写文学评论,不求对一篇作品的分析面面俱到,但求对一个问题分析透彻、到位。

有力的分析论证。

评论要有理有据,就要以作品中的实例来说话,本文在例举实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创作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

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感受,有新颖独到的观点。

《百合花》最初频频遭受编辑部的退稿,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而只有茅盾先生独具慧眼,给予作品公正的评价和地位,使得《百合花》最终被大家所承重视。

人云亦云的文学评论是没有价值的,必须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小结: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评论着重分析了细节描写的作用。

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深化主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生活中看来好像琐碎、平常但却有典型意义的环节、情节的描摹,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三、合作交流(一)、小说情节:小说通过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反映了两大主题:解放军(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新媳妇)。

小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背景交代:部队要发起总攻,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帮助工作。

第二部分:(5—23)铺垫通讯员性格和身世,为下面的情节打下伏笔。

第三部分:(24—45)关键情节:借被子。

因为小通讯员借被子碰钉子,引出小说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新媳妇”。

第四部分(46—62)小说的高潮: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一针一针地为他缝肩膀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

总结:情节安排的精巧合理,对人物的塑造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的形象——天真、纯洁、憨厚、腼腆,有自我牺牲的精神2、新媳妇的形象——善良淳朴,有正义感,娴静、美丽、忸怩、羞涩,热爱解放军总结: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

(三)、景物描写: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显得很诗情画意,似乎与前线的战斗环境不甚协调,其作用是(1)能体现出我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特殊身份,正因为我是搞创作的,才会如此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也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在以后的情节中,去注意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

比如小通讯员步枪桶里的树枝、野菊花。

(2)为小说奠定了一种清新、俊逸的风格,不同于一般战争题材作品激昂慷慨的笔调。

48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照明弹和月亮下的“白夜”,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

50自然段,在紧张的气氛中,仍不忘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对上文的紧张气氛有所缓解,调节阅读情绪。

第四部分,紧张的白夜、中秋的回忆、重彩号通讯员使得小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也暗示着悲剧性的结局。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四、探究点播点播自学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五、自测反馈完成练习册《迁移运用》六、反思小结《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理解《一个深夜的记忆》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内涵2、学会自己阅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味《一个深夜的记忆》所展示的丰厚意蕴,明白作者借此表现出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待资料链接现代诗歌鉴赏方法: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1、了解题目背景;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文学的四大体裁分别是什么?诗歌,散文,小说,戏剧2、说一说诗歌的特点。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著名诗人。

原名曾庆冠。

已出版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

4、完成练习册第十五课练习册《识记积累》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三、合作交流①你读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读出了什么?②说一说曾卓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③完成练习册第十五课《理解欣赏》四、探究点播点播学生合作交流中的问题五、自测反馈1、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完成练习册第十五课《迁移运用》六、反思小结中考句子排序专题备课人:徐成怀复习要点:句子排序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考查同学们的语感水平。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一、解题技巧句子排序主要根据语句间的逻辑联系和前后照应方面判断。

1、上下文的句式要相互对应;2、总起与分承的照应;3、句子结构的照应;4、词语的照应。

首先,明确中心话题:浏览各句,看各围绕一个怎样的意思说的。

其次,确定首句或尾句,再排列中间句;也可以从局部入手,再向整体扩展。

再次,要根据相关的词语判断出文段所采用的具体顺序。

若是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便是时间顺序。

若是有明显的表示空间方位或处所的词语,便是以空间顺序为主(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等)。

如果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便可判断可能是逻辑顺序(总分、因果、主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