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例题教学设计的反思
《应用题练习课》课后反思
应用题练习课课后反思引言应用题练习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我们将回顾以往的学习经验,并总结其中的收获和不足。
收获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应用题练习课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
通过解答各种实际问题,我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找出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锻炼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应用题练习课中,我们往往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够让我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并找到有效的协作方式。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补充,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应用题练习课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知识点学习,它要求我们将多个知识点进行灵活的组合和运用。
通过解决各种综合性问题,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将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不足之处1. 时间安排较为紧张由于应用题练习课的题目种类多样,而且需要我们进行综合思考,因此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解决一个问题。
在有限的课时内,我们有时无法充分完成所有题目,导致学习进度较慢。
希望在未来的课程中能给予更合理的时间安排,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2. 缺乏与实际问题结合的机会尽管应用题练习课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与真实世界的问题联系较弱。
希望在今后的课程中能够增加与实际问题结合的机会,使我们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 缺少反馈和讨论机会在课后反思中,我们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评价和指导。
但由于课程的设计和时间限制,我们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讨论机会。
希望今后的课程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共同进步。
改进措施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应用题练习课的教学质量:1.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安排课程时间时,应考虑到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
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导语: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然而,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模糊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然而,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往往没有被准确地设定。
这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清楚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达到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教学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不匹配。
有时,教师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将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降低学习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将导致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改进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然而,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将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数学教案课后反思万能简短
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设计教案并传授知识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然而,仅仅教授知识远远不够,对课堂的反思和总结同样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课后情况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针对数学教案的课后反思,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入手。
在制定教案时,我们都会设立明确的目标,比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等。
课后反思时,可以回顾学生的表现,是否达到了设定的目标?如果有一些学生没有达到,我们可以思考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够清晰还是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以便下次在教学中进行调整。
其次,在课后反思中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时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其中。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时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环节更能吸引学生,哪些环节可能需要创新和改进。
此外,课后反思也应包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比如板书、教学PPT、示范问题等。
课后反思时,我们可以思考哪些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和理解,哪些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案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度和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希望每位数学教师都能够重视课后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教学反思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设计上,我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
在讲解圆周角定理时,我虽然使用了生动的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但并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去发现和验证定理。
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真正内化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还不够到位。
在讲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推论与定理之间的联系,而是直接给出了推论。
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板书设计上还有待提高。
在讲解圆周角定理时,我的语言表达过于繁琐,没有抓住重点,导致学生听起来感到困惑。
同时,我的板书设计也不够清晰,使得学生难以抓住知识的关键点。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设计能力,使课堂讲解更加简洁明了,板书更加清晰易懂。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我还需要更加努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课堂氛围相对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应尝试采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总之,在本次《圆周角》的教学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不是没道理 而是活用反比——对一道习题教学的反思
分析与 解% 把# 李明 回学校 时沿原 路返回 " 速度比 去时 快了1/3 $这 个# 比字 句式$ 转化 为# 是字句 式$ "即 # 李明回学校时的速度 是去时速度的4/ 3$& 根据# 路程 一定" 速度 和时间 成反比 $这 一关系 "再 把这个 条件转 化成# 李明回学校的时 间是去时时间的3/ 4$"所以李明 从县城回到学校用了4/ 313/ 4= 1(小时)&
船最多驶出30,8/ 3= 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例2 张山从甲地到乙 地" 去时小跑每小 时行8千
米" 返回时中跑每小时行9千米" 来回共用了3.4小时" 甲 ’乙 两 地 相 距 多 少 千 米?
分析与解%张山从甲地 到乙地"又从乙地返回到甲 地, 去’回路程不变( 又知去时与返 回时的速度比是89"那么去时和返回时所 用的时间比就是9.8& 由此求 出张山去时 的时间是3.4/9/ (9+ 8)= 1.8(小时) "所以 甲’ 乙两地相距1.808= 14.4(千米)&
教苑 时空+教例剖析
不是没道理
而是活用反比
) **对一道习题教学的反思
屏南 长桥 中心 小学(352300) 谢枝 花 福建 寿 宁 鳌 阳 小 学(355500) 夏 忠
案 例 回 放: 前不久" 笔者听了五年级一 位教师执教# 小数的连 除$ 一课" 例题是一道应用题 %# 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 9.3千米" 是一只蝴蝶飞行速 度的2.4倍 & 这只蝴蝶每小 时飞行 多少千 米?$这 位教师让 学生独 立列式 " 汇报时 说明列式的理由& 纵观学生的列式"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 应用常 规的思路 列式" 即9.3"0.5#2.4"先求蜜 蜂每小 时飞行的速度"再求蝴蝶每小时飞行的速度& 其中有一 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9.3$2.4%0.5& 这位教师让学生 说说9.3&2.4 表示什么意思" 学 生吞吞吐吐说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 教师趁机说%# 9.3’2.4表示的意思讲不通" 没道理& $然 后便以不能这样列式为 由"把这 道算式搁置一旁" 继续 下面的教学& 策略分析% 这位学生的列式(9.3(2.4)0.5)"真 的没道理吗? 当 然不是& 根据# 蜜蜂的速度是蝴蝶的2.4 倍$"我们知道在 路程9.3千米一定的情况下" 蝴蝶飞行的时间是蜜蜂的 2.4倍 & 因此"9.3*2.4 表示0.5小 时蝴蝶飞行的路程" 再 除 以 0 .5 表 示 蝴 蝶 每 小 时 飞 行 的千 米 数 & 多妙 的想法 !其实 " 这种 解法正 是应 用了# 路 程一 定"速度和 时间成反 比$这个 关系"难怪 学生说 不出这 个道理" 而对于一个 任教高段的数学教 师也说不出这 个道理 "能 说得过去 吗? 就反 比关系而 言" 在解 决相应 问题时" 灵活应用这 个关系往往能给解 题带来意想不 到 的 便 捷 ’精 彩 & 策略应用% 下 面 仅 举 数例 剖 析 如 下 % 例1 一 艘轮船 所带的 柴油最多 可以用6小时"驶 出时顺 风" 每小时 行驶30千 米( 驶回时 逆风" 每 小时行 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 5& 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 往 回 驶 了? 分析与解%从题意可知"这艘轮船去 时与返回时行 驶的路程相等"其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根据这一 关系" 把# 这艘 轮船驶 回时逆风 " 每小时 行驶的 路程是 顺风的4/ 5$这一条件转 化成# 这 艘轮船逆风返回时" 行 驶的时间是去 时顺风所用时间的5/ 4$& 由此求出这艘 轮船顺风 的时间是6+(1 + 5/ 4 )= 8 /3(小时)"所以这艘轮
《和倍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和倍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我们通常叫做和倍问题。
解答此类应用题时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找出解题规律,正确迅速地列式解答。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和倍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和倍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题目】稍复杂的方程(三)——“和倍”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练习十三4—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明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理解把一倍量的未知数设为X,则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用字母表示复习。
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呈现问题情景: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1)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已经条件?(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4)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①题中有几个未知数?②怎样设未知数?为什么?③问题中包含这样的等量关系吗?(6)汇报交流⑺师小结: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么“几倍量”就可以用几x表示,根据题中另一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列方程。
(8) 解方程,并汇报。
(9) 你是根据什么求出海洋面积的呢?(10)我们做的对吗?如何检验呢?三、巩固拓展练习十三相关习题(生独立列式解答并集体反馈。
对一道例题的思考与拓展
例 1(07 西 , 2 文 2 ) 20 陕 理 1 2 已知椭 圆 c + :
焦点 。 1过点 P O 一 ) () ( ,4 作抛物线 G的切线 , 求切线方
程 ;2 设 A, 抛物 线 G上 异 于原 点 的两 点 , () B为 且满 足
A. 丢 1。 >的 心 为J短 的 个 点 F 面 D (6 ) 率 , 一 端 — > 0离 : 轴
:
一
以上 四种 方 法 , 别 利 用 两 Leabharlann 距 离 公 式 、 与 系 分 根
数、 抛物线定义以及弦长公式等进行求解。在讲课 中,
6 +l =0… … … … … …
代 只讲 授 了前 面 种 方法 , 四种 方法 是 学生 在 利用 第 前 面学 习 了圆 、 圆等相 关 内容后 , 椭 自己通过 分析 归纳
到右 焦 点 的距离 为  ̄ 。 () / 1 求椭 圆 c的方 程 ;
() 2 设直 线 Z 与椭 圆 C交于 A、 B两点 , 标 原点 0到直 坐
:, 0 延长 A 、 F F B 分别交抛物线 G 于点 c D, 、
解法 四 : 利用 弦长 公式 求 A B的长 。
线经 过 抛物线 y =4 的焦
点, 与抛 物 线 相 交 于两 点
A, 求线 段 AB的长 : B, 解 法 一 : 用 两 点 『 利 n J 距 离公 式 求 A B的长 直 线 AB的方 程 为 y 一l = ,
, 2—2
)
.
.
J启i=、( ) 4 ) 8 /4 。+( = /
解 法 ■ : 据 抛 物 线 的定 义求 AB的 长 。 南抛 物 根
作 引导 学生 进 行类 比 、 归 线 的定义 【知 ,IFf= l I, lA : 。 。 以及 双 曲线等 ) 为 一 类 问题 , 】 『 4 / 4 而 +l A
对一道教材例题教学的思考
后通过对数变换将其变成线性关 系后求出系数 ,得到 回归模型. 性模 型 Y=b x+a 进行拟合 ,利用最小二乘法的原 理求 出回归系
作为后续部分 ,又 比较 了线性模 型和二次模 型 ,体现指数 函数 数 ,得到 回归模型 =1. x一4 3 3 98 7 6 . ,再将 =2 7 8代入模 型求
童
心 ( 江省安 吉 高级 中学) 浙
在人教版 《 普通 高 中课程 标准实 验教科 书 ・ 学 ( 数 选修 1 和二 次模 型 ,按 照 学 生 的 认 知 规 律 ,他 们 是 否 在 寻 求 模 型 的过 — 2》 的第一章 “ ) 统计 案例 ”中 ,编者通过严 密的理论分析及 对 程 中 已经 考 虑 到 这个 问题 了?
不呈线性相关关 系 ,所以不能直接利 用线性 回归方程来建立两 化 ? 个 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 已有的函数 知识 ,发现样本点分 布在某
一
3 .尝试 解 决
条指数 函数曲线 Y 的周 围,其中 c,c 是待定参 数 ,然 =c 。
根据学生 已有 的知识水平 ,学生所能想 到的方案就是找线
() 1 由于 地 域 差 异 ,学 生 对 红 铃 虫 的 背景 知 识 缺 少 了解 ,学 是 比较温度为 2 ℃时产卵数 目预报 值约为 9 8 3与温度为 2 ℃时 9
生是否能理解解决本例的意义 ?
产卵数 目的实际值 为 6 6就会发现 ,9 3这个预报值不符合实际规 ( ) 出散点图以后 ,学生是否认 可样本点不分布在某个带 律——“ 2作 产卵数 随着 温度 的增加而增 加” ,所 以据此我们考 虑需 状 区域 内?因为有时我们可 以认 为它们分 布在一个较宽 的带状 要调 整 模 型 .
善待意外生成精彩—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善待意外生成精彩—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薛圣架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所提倡和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强调课堂的创新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活动的多样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案例通过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深入挖掘,认识到只要善待课堂中的“意外”,便能生成教学的精彰.【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薛圣架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宜山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用智慧善待意外,让意外生成精彩——从"m"和"mm"引发的思考 [J], 周贤萍
2.善待错误生成精彩——《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J], 沈宗标;夏代忠
3.用智慧善待意外,让意外生成精彩——从“m”和“mm”引发的思考 [J], 周贤萍
4.一道课本例题的创新性拓展——以课本例题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J], 林燎
5.巧借意外生成精彩——《小狗包弟》教学案例 [J], 徐金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数学教案的反思
有关数学教案的反思数学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教师清楚地组织课堂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对我所设计的数学教案的反思,我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认为在编写数学教案时,要注重课堂活动的互动性。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我以讲解为主,很少给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学生往往成为客观的接受者。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我将考虑如何设置合适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我反思到教案中对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差异性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个教师,我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学生,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导致学习困难或者无法感兴趣。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我将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和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此外,我反思到教案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而且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概念和算法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我将增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任务和活动,如开展数学探究、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反思到教案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的不够。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更多地扮演了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探索和学习。
但是,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我将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如设立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课堂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坚持反思自己的教案,并根据反思的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教学水平将得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对一道例题的思考与发现——例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性质 4 直角 四 面体 的 6条棱 当 中 , 2条 棱 是 有 平 面 的垂线 ( 垂 线 ) 且 以垂 足 为顶 点 的 2个 锐 角 , 面 , 是 以面垂 线为棱 的二 面角 的平 面角 .
本 小组 给 出 了 略 证 : 图 1 由 P 如 , A上 平 面 AB C 得 P A上 AC, Aj AB, A AC 中 的 锐 角 C P _ Rt B AB 是 二面 角 CP B 的平 面角 . — A— 师 : 似 地 , 证 另 一 种 情 况 . 1中 , 否 还 有 类 可 图 是
面 , 有 3 棱是 直二 面角 的棱 . 且 条 结 合 图 1 易 知证 明( , 过程 略 ) .
师 : 直角 四面体 中, 在 除 P
定理
的 1 3 /.
棱 锥 的体 积 等 于 同 底 等 高 的棱 柱 的体 积
简 证 连 接 AD、 BD、 PC, S (一 S, 设 △ . PA—h, 因 p
2组 三面 角 中 , 直二 面 角 的棱 相邻 的 两锐 角 余 弦 之 与 积等 于它对 面锐 角 的余 弦 .
S : 师 , 于相交 直线 和 异 面直 线 所 成 的角 , 6老 关 还
师 : 个 小组 有关 于线 面关 系 的发现 吗? 哪 S : 于线 面 关 系 , 们 小 组 得 到 了 如 下 的性 质 : 3关 我
所成 的角 , 是 二 面角 PB — 的平面 角. 又 - CA 师 : 好 !有 谁 来 说 一 说 , 面 面 关 系 中 , 一 些 很 在 有
由此 , 们很 容易 得到 : 我
AA中得O1篇, 篇. 篇, PC ,C0 c0 c 一 S一 o2 o s一 s
将 前 面的 2个式 子相乘 , 得 到等式 ①. 就 本 小组 另一 名 同学补 充 说 : 我们 觉 得 上 面这 条 性 质很 有趣 , 但不 知 怎样用 文字叙 述 ? 师: 实, 其 这个 等式① 并 配 上 图形 , 已经 是 一 个 就 很好 的结 果 了 , 正是数 学 中数 式 跟 图形 之 间的 和谐 这
大班数学教案列式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列式反思教案标题:分式的乘法与除法反思:我所设计的这节课是关于分式的乘法与除法的教学,主要针对初中的大班级进行。
通过这节课,我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分式的乘法与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合理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分式的乘法与除法的基本概念不太清楚,对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不够扎实。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没有明确地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明确地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前充分准备,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其次,教学方法选择有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这可能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尝试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够生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依靠讲解和板书,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实例的引入。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有限,难以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实例的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个别学生的学习差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没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练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仅仅给学生一堆练习题,未必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给学生布置练习题之前,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都不相同,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
为此,在下一次布置练习题前,我决定进行一次个别化的测验。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测验的结果,我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设计练习题。
对于那些掌握较好的学生,我减少了重复题目的数量,增加了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而对于掌握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从简单的基础题目入手,逐步提高难度,帮助他们夯实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学科,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停留在计算答案的层面,而是让他们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总结和反馈布置练习题后,我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学习状态。
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我会逐个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建议。
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共同进步。
五、启发性问题的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中,我会适当引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应用题时,我会让学生自行思考解决方法,而不仅仅去套用公式。
这样的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
总结起来,对于小学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与思考
专题 探 讨
’
OG ZH N XU
辩营
群 豁
甘 肃 会 宁 县 第二 中学 ( 7 3 0 7 0 0 )
基 础 教育 正 由 应 试 教 育 向 素 质 教 育 转 轨 在
.
董 力仁
,
“
”
“
”
不 同解 法 请 同学 们 尝 试 看 谁 解 得 快 解 得 好 然 后
.
,
.
这个 过 程 中 观 念 的 转 变 是
,
.
,
去 思 考 去 发 现 实践表 明 这 样 做 不 仅 能极 大 的 激 发
,
+ fP F 2 『 6
’ . .
瓶
2 lP F 】 1
一
学 生 学 习 数 学 的兴 趣 和 热 情 而 且 十 分有 助 于 学 生 素
,
。 。 IP F l } + 1P F 2 f + 。 。 {P F 】 + I P R l I
, ,
一
切 工 作 的前提 只有 在
.
放 手让 学 生 去 思 考讨论 去 发 现 创 造 问 题 提 出 后 犹
,
.
,
新 的教 育理 念 的指 导 下 才 会 有 新 的教 育 实 践 并 把
,
如
一
石 激 起 千层 浪 学 生 的 探 究 热 情 被 激 活 他 们 跃
,
.
这 种 教 育实践 由 自发 的 经 验 的 高 度 提 升 到 自觉 的
.
一
步思 考 这 个 问题 能 不 能运 用 其
,
一
不 知 学 到 了什 么 遇 到 新 问 题 不 知 如 何 处 理 只 知 做
探一龙而得五珠——对一道教材例题的深层次探究
【 明】 证
设 A (8 , 】) 3l ,B ( 2 2 z ,Y ),由
2 与抛 物 线 : 2 x交 于 A、 B两 点 , 为 坐 标 原 0 点, 求证 A B=9 。 O 0
』一 2px 户 一户 一 o + 得 z2 4 —. z 1
则 Y + Y — 2 k Y 一一 4 。 1 2 p , 2 p. 则 z 1 + Y 2 ( y 十 2 ) k z 2 + 2 l 一 kl p ( y + p)
即 k 1 2 2 k Y1 Y + i ( + 2 + m。 n ) +Yl 2 Y —0,
2 一 k一 等_ p 2 2 k p + ( ) _
则 Y + —2 , 1・ 2 一 2 k 0 2 x + l 2 户 Y 一 py— po
4 p
则 Ⅲ( m~ 2 ) , m= O m= 2 p 一0 又 / 故 = .
瓣
l _ _ 1
由 于 A0t 9 3— 0 ,
所 以 I 2 y 2一 ( y + 1 y k 1+ m )( y + m )+ k2
Yl 2— 0,
所 可 Bz + 十 一 . 以 设A : ( ) ( ) 一 。
代人抛物线 Y一2x p O得 : p ( ̄ )
由{ l
Y 一 2 " pJ
得 Y 一2k -2r一0 。 py p o ,
探 究 一 : 线 l z:k 直 : y+ 2 抛 物 线 Y 一 2 与 。 x
贝 1 2 2 k l 一一 2 m, 4 +Y — p , 2 p
l 莩 中 ∞号§ 3 章旬 8 刊 月
一 — — —
垒 :
丝 — 一 一“
.
教案课后反思高中数学
教案课后反思高中数学
教案编写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提
高教学效果。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在编写教案时,我发现自己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有些模糊,导致
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不够明确。
下次我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更加具体和明确,确保学生清
晰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2. 教学内容安排有待调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有些内
容过于简单,有些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下次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
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3. 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下次我会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
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希望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取得更
好的成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
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
新 课 程 倡 导 自主 、 作 、 究 等 学 习 方式 , 合 探 而要 将 这 些 学 习方 式 落 实 到 课 堂 上 。 现 在 教 学 中 , 一 个 基 本 体 有 的前 提 条件 . 就 是要 按 照 学科 逻 辑 程 序 呈现 的知 识 转 那
化 为 学 生待 探 究 的 问题 或 问题 情 境 。 有 问题 或 问题 情 没
生 的学 习过 程 成 为在 教 师 引导 下 的 “ 创 造 ” 过 程 。 再 的 新 课 程 理 念 也 要 求 我们 在 日常教 学 中不 应 该 是 “ 果 ” 结 的
些 非 函数 问 题 , 且 往 往 方法 新 颖 、 而 思路 独 特 、 观 明 直 了 , 大 简 化 解 题 过 程 。 利 用 图形 直 观 解 答 问题 ③ 不 大 而 正 体 现 了数 形 相结 合 思 想 ,数 ” 是方 程 、 “ 就 函数 、 等 式 不 等 ,形 ” 是 图 形 、 “ 就 图象 、 线 等 。 谓 数 形 结合 , 是 抓 曲 所 就
二 、 视 教 学设 计 中的 “ ” “ ” 由“ ” 问” 重 问 与 探 , 疑 生“ , 培 养 学 生主 动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美 国数 学 家 哈 尔莫 斯 指 出 : 理 、 明 、 念 、 义 、 定 证 概 定
理 论 、 式 、 法 中的 任何 一 个 都不 是 数 学 的心 脏 , 有 公 方 只
境做前提 , 自主 学 习 、 作 学 习 、 究 学 习 等也 就无 从 谈 合 探
起 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针对 问题④学 生经过思考后产生 了
疑 问一 : 什 么要 求 方 程 的近 似解 ? 为 而不 是 精确 值 。 问 疑 二: 怎么 求这 个 方程 的 近似解 ? 经过 学 生之 间和 师生 之 间
自己的 体会
教师接着设计问题④求方程 x / = + , 3的近 似 解 。 g x 学
生 由熟 悉 的 一元 一 次方 程 。 元 二 次 方 程 转 入 不 熟 悉 , 一
又 没有 公 式 可 用 的“ 越方 程 ” 通 过 创 设 “ , ” 境 , 超 。 愤 悱 情
例题 如 下 : 方 程 x l = 求 +g 3的近 似解 。 中的 解答 只 x 书
第 4卷
第 2期
(0 0年 1 21
第 1 9 1 0页 1— 2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d r c o riu u a hng・ a hng Re e r h e on a y S ho lCu rc l m Co c i Te c i s a c
关键 词 : 学设 计 ; 教 过程 ; 想 ; 思 能力 中图分 类号 : 6 3 G 3.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9 2 7 1 ( 1)一 1 9 0 1 9 — 7 2 02 O — 2 10 1
《 学课 程 标 准 》 出 : 生 的数 学 学 习 活 动 不应 该 数 指 学
只 限 于 接 受记 忆 , 仿 和 练 习 。 中数 学 课 程 还 应 该 倡 模 高
到 解 题 中去 , 学 生 能 够 体 会 到 . 函数 思 想 可 以解 决 使 用
导 自主探 究 . 手实 践 , 动 合作 交 流 , 阅读 自学 等 学 习 数 学 的 方 式 , 些 方 式 有 助 于 发挥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 学 这 使
有 短 短 的三 行 : 同一 坐 标 系 中 画 出 , 和 y 3 x的 在 , = =- 图像 , 得 交 点 的横 坐 标 一26, 个 值 近 似 地 满 足 求 . 这 l = - , 以它 就是 原 方 程 的近 似解 。 g 3x 所 x
一
使 学 生 欲 罢不 能 , 产生 本 能 的好 奇 心 和 求 知 欲 , 发 学 激
交 流 讨 论 , 生 解 决 疑 问一 , 学 考虑 实 际 问 题 的需 要 , 生 在 产、 生活 中有 时并 不 需要 精 确值 。 如 我们 要锯 出一 块 长 例
而 新 课程 的实 施 核心 就 是 改 进学 生 的学 习 方 式 , 课 堂 教 学 总 的要 求 是 : 设 问 题情 境一 提 供知 识 背 景一 展 创 示 思 维 过 程一 培 养 数 学 能 力 一 提 高 数 学 素 养 。 对 例 针
一
住 数 与形 之 间 的本 质 上 的联 系 。 “ ” 观 地 表 “ ” 以 形 直 数 的 本 质 , “ ” 确 地 研 究 “ ” 将 两者 统 一 起 来 ; 形 结 以 数 精 形 , 数 合 的思 想 在数 学 中几 乎 无 处不 在 。
教 学 , 应 是 “ 程 ” 教学 , 学 活动 的教 学 , 而 过 的 数 即要 把 知 识 的 形 成 , 展 过 程展 现 给学 生 。 者 针 对 《 中代 数 》 发 笔 高 上册( 修 ) 必 中一 例 题 的教 学 设 计 来体 现 这 些 理 念 , 谈 谈
生 自主探 究 的 欲 望 , 而进 入 课 堂 教 学 的 重 点 。 数 学 从 从
学 习 的认 知本 质 看 , 学学 习 离不 开 情 境 . 数 学 课 程 数 从
及 数 学 学 习 的特 点 看 。 境 化 设计 愈 来 愈 显示 出重 要 性 情
和必 要 性 。
、
通 过 创 设 有 效 的情 境 , 发 学 生 自主 探 究 的 欲 激
V l . o 4
(0 2 1) o
No 2 Pl 9 P1 O . 1- 2
对一道例题教学设计的反思
於 伟 明
摘要 : 在教学设计上, 要求教师不是灌输现成结论 , 而是 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知识。 形成知识不是唯一 目 , 标
其 间含 有过程性 的 目标 、 力 目标 , 能 使得三 维 目标 能够在 教 学 中真正得 到 落实 , 因此 , 过程 比结果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