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什么关系?

合集下载

文道合一_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

文道合一_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

文道合一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唐效赣(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陈茂梅(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德育教育始终为我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更要基于教学文本的内容,发挥其以文立人的性质和功能,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做好备课环节,挖掘德育资源在开展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有利于教师充分把握课堂节奏。

因此,要想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将其贯彻落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需要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和价值,在备课环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安排时,融入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实际作用。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作者以第一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真实而鲜活的母亲形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突显母亲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感受母亲对作者的毕生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之情。

要想挖掘这篇课文的德育价值,就需要从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出发,让学生通过对母亲的人物形象的深度剖析,来感受母亲所具备的勤俭节约、坚韧顽强等优秀道德品质,并受到其影响和熏陶,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

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从具体事件中获得对母亲精神价值的认可和体悟。

教师并将学习目标从书本内容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结合经历,谈谈父母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并以与母亲有关的具体事件为德育教育的突破点来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我,掌握德育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其引导下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前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上实现新的成长和突破。

文道统一-教文育人

文道统一-教文育人

文道统一,教文育人文道统一,教文育人摘要: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优化学生心理,熏陶学生思想品德,从而实现德育渗透。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举行辩论赛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师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柳宗元说:“文以明道。

”周敦颐说:“文经载道。

”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由此可看出“文因道存,道以文显”。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体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

而所谓“文道统一”,就是指语文教学中智育和德育是相统一的,而“教文育人”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道德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应该怎样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抓好每日一讲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契机。

从一开始,我就坚持每天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

开始时,不规定内容,书中哲理,生活感想,所见所闻,褒贬都可,但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由原来的“自由说”到“规定说”,规定讲成语典故“背水一战”“按图索骥”“绳枢瓮牖”……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

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学生讲完后,及时点拨,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提出殷切希望,或强调一下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涤荡,思想受到启发。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说”的能力,思想也受到了教育。

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渠县板桥乡中心学校渠县 635200)思想品质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语文作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培养人才有着首当其冲的责任。

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见识以及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德育进行渗入的理解。

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讲述法,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

而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陶冶学生的思想认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语文《司马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话剧的形式,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述出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形式,深刻了解司马光的形象。

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着司马光急中生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危险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急中生智解决困难。

如此,不仅能轻而易举的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比如《三袋麦子》,在教学此文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文以载道,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教育宗旨。

文以载道,是指通过文字和文化来传承道德和价值观念,使人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立德树人,则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文以载道,让古代智慧照亮现代世界。

古代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通过文字、诗词、典籍等不同形式,将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人生哲理等传承下来。

这些古代文化的精华,一直以来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等句,都提醒着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又如唐诗宋词流传千古,其中所表现出的情操、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的美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现代教育的重要遗产。

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也能够接受这些文化精神的熏陶,从而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孔子曾经说过,“教无定法,人无定法”。

这句话表明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具体来说,立德树人既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和体能的发展。

在德育方面,要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而在智育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在体育和艺术等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通过这些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在当今社会,立德树人的目标有时会受到诸多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文以载道,立德树人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其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固定知识,还包含着更为广阔的德育资源与思想天地。

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挖掘汉字、词语背后隐藏的品行、思想、人格等塑造的内容,在文章和作文中体悟书本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观念知识,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构建语文思维,同时还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育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中值得重点培养的内容,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以下将对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理念的路径进行探究: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点(一)分散性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不是系统地、系统地呈现在教科书上,而是与教科书内容捆绑在一起,而且在同一年级的教科书中极有可能重复或无主题、无关联地重复出现类似内容,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下册语文课本中收集了《艾滋病小斗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等存在德育内容高度相似的课文。

此外,在同一学期的同一教学单元中,德育内容反而容易分散,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同一单元中既有《林冲棒打洪教头》对机智沉稳性格的赞扬,也有《少年王冕》中对勤奋努力、孝敬长辈的精神褒奖。

(二)隐蔽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是具有隐蔽性的。

明显的文章例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师恩难忘》和《艾滋病小斗士》中道德教育的内容明显可见,然而更多的课文中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知识点需要教师自行挖掘,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莫高窟》,其中的德育知识并不明显,学生也很难只看题目而分析其中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意义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修辞等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重要平台。

思政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修养。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和思想,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来渗透思政教育。

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强的作品,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社会等重要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审美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欣赏古代诗词、名家散文等经典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博大和深邃,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讨论时事问题、文学作品中的争议性话题等,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多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渗透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是古人对文与道关系概括。

其观点就是: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是载体,道是内涵。

这是古人从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上进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是没有错的。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单纯地强调这个观点却有失偏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以分析课文的思想内涵为重点,从课文中挖掘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总结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诚然,这是必要的,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挖掘思想内涵作为中心任务,恐怕就偏离了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说的非常明确,语文教学要做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它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积累语言、丰富情感、掌握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这既是方法也是方针。

...........能力语文课就应该紧紧扭住这个核心不放松。

很多时候,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分析课文思想内涵上,而忽略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把玩,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富有个性的阅读,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从而也就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那么,就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如何在课文思想内涵和语言文字的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可能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突出学科特点,抓住中心任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

......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副产品,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基础上思想的自然状态,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的,绝不是教师强加上去的,如果是教师强给学生,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最终只是贴标签式的品德课。

我主张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语文的学科任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对语言材料的阅读、理解中获得语文能力。

文以载道寓德于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以载道寓德于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师应充分利用 日 这种写作形式 的德育功能 ,在写 日 中促 记 记 进学生的 自 我教育 。 三是在随文练笔中渗透 。
随文练笔是在学 习课文的同时 ,相机进行 的习作训练。由 于其形式灵活 , 选题 自由, 是学生较为喜欢 的一种习作形式 , 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 。如读 《 无私的爱》最后一个 自然段 “ 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 出,缓缓地流进针 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 ,这是一位 日 夜操劳的领导干部 的鲜血 。”时 , 学生 已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 中,我马上补充 了

语 言 、 行 为 ,使 一 个 杰 出爱
国的,与工人 甘同苦的崇高形 象跃然纸上 ,詹 天佑 的崇高思 想和优秀品质深入学 生心坎 。
二、利 用课外 阅读教 学 实施德 育教 育
课 外 阅读足语 文 德育 实施 的途 径之 一 。教师应 该针对 学生 的年龄特 征 、兴趣爱好 、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 物 ,列 出书 目,引导学生去读 ,要加强 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 课外阅读兴趣 ,教 给他们读书方 法 ,使学生收到实效 。例如 针对有些学生 沉迷 于谈情说爱 、情意绵绵 的情节 ,便 组织学 生认真学 习有关 文艺理论 的书籍 ,引导学生 了解作 品中人物 的悲欢离合 ,总是离不开时代 特点的 ,并且教 育学生 在阅读 在语 文教 学中渗 透德 育 小 学语文 课文 大多 数是 思想 性较 强 的文章 。语 文教师 文艺作 品时不 能片面追求情节 的曲折离奇 ,更重要 的是要掌 要充分利用教材 深入 钻研 ,挖掘每篇课 文的德育 因素 ,确定 握作 品的思想 内容 ,看到它 的社会意义 ,从 中受到有 益的感 每一课 的教育点 ,即每篇课文可 以运用 文 中哪些 内容 ( , 字 染。 词 ,句 , ) 学生进行哪一方 面的思 想教育 ,教师要做到 三、充分 利用作 文教 学延 伸德 育渗 透 段 对 心 中有数 ,胸有 成竹 ,确保在教学 中做 好既教书又育人 。具 作 文教学可成为语文学科实施 德育 的延伸拓展。 体做到 : 是在体验生活中渗 透。 1 挖课题 ,渗透 德育 。课题 ,是思想 内容 、感情色彩 . 深 作文是对 生活的反映 。所 以我们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的过 的聚焦 。在课题 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 是很好 的时机 ,既有 程就应该视作德育 的过程 。如 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 自 中 然 利 于学生对 内容 的理解 ,又有利 于对 学生 进行 思想 品德教 去 ,让学生去 观察感 受大 自然 。在写作的同时激发对祖 国大 育 。例如在教学 《 只有一个地球 》时 ,抓住 “ 只有 ”一词 , 好河 山的热爱 ,达 到了德育 的 目的。我们还可 以让学生通过 让 同学们从与我们 密切相关 的生活谈起 ,理解 “ 只有”说 明 社会实践来注 意周 边发生的人 和事 ,激发写作 的欲望 ,积累 地 球是我们 赖 以生存 的唯 一星 球 。从 而对 学生 进行 环保教 写作 的素材 ,这样 做同样能实 现既培养作文能力又实施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分析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思想品德的育人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语法和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和优秀人物的形象,进而引发深入的思考和内心的感悟。

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从中学习到品德模范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通过班级讨论和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最后,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并遵循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三、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思想品德的育人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经典童话故事、优秀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注重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并借助教材中的作品和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意识和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之我见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之我见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之我见摘要:“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

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

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一、首先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

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二、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

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

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引言:“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一、德育教育内涵及其重要性所谓的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总称。

它是把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它的外延很广,凡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一切教育活动,均可列入德育范畴,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环境陶冶等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德育,许多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甚至认为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成败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好坏,把德育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德育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德育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或核心地位。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就能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创造性的工作,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

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否则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

因此,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德育教育在它们中应该首屈一指”。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何 进行 “ 透” 呢 ? 渗
深 的 思 想 教 育 。 如 教 学 《 里 跃 千 进 大别 山 》 ,通 过 放 录 像 ,再 现 “ 路 相逢 勇者 胜 ” 激烈 、壮 观 的 狭 场 面 ,使 学 生 理 解 重 点 句 的 意 思 和 作 用 ,认 识 战 士 不 怕 牺 牲 、勇 往 直 前 的大 无 畏 精 神 。再 如 李 吉 林 老师 教 学 《 桂林 山水 》 ,通 过 语 言 描 绘 创 设 情 境 ,让 学 生 来 个 假 想 旅 行 ,学 生 的 情 绪 一 步 步 被 调
维普资讯
抽o 1 。O 文学麓育
语 文 教 学 与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回 孔 令 华
语文 课不 同于思 想 品德 课 , 它 对 学生 的 思 想教 育 不 是 直 露 的 ,
抽 象 的 , 而 是 含 蓄 的 , 潜 移 默 化 的 。然 而 ,笔 者 在 听 课 中 ,感 到 不 少 语 文 教 师 在 “ 透 思 想 品德 渗 教 育 ”这 一点 上 仍有 明 显误 区 : 添 尾 巴 。有 的 教 师 每 到 一 篇 课 文 教 学的 结 尾 ,总要 加 上 一 句 : “ 得 了什 么 … 要 怎 么 做 ” “ 懂 要 学习什么” ,似 在 进 行 思 想 品德 教 育 ,实则 流 于形 式 。 贴 标 签 。 教 师 抛 开 载 体 , 额 外 来 一 段 说 教 ,牵 强 附 会 ,无 法 激 起 学生 的情 感 共鸣 。 与 中心 混 谈 。 认 为 思 想 教 育 就 是 概 括 文 章 中心 ,学 生 能 概 括 中心 就 是 受 到 了思 想 教 育 ,忽 视 教 育在语 文 教学 全过 程 的渗透 , 使 思 想教 育 没落 到 实处 。 语 文 教 学 中思 想 品 德 教 育 如

浅谈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浅谈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J r l ] 0 u oL E uc t1 n I s u ou ra f S zh d a n ti te I o t
Vo . 5。 . 1 1 No 2
Ap . 01 r 2 2
浅谈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王 玉
( , 宿J 市矿建学校 l 1
其次,它还能体现我们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精
概 括 。它揭示 了语 文教 学 的基本 特征 和规律 , 指导 神 , 有教 学 的文教师确定教学 目标、 安排教学计划 、 设计教学方 性 , 是因为它体现了德 、 体 、 、 智、 美 劳全 面发展 的教
一三部分作为重点既抓住了政治思想一篇作品往往由作者的点睛之笔或者说明题旨教育也抓住了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抓住对话部的句子或段落来深化我们抓住重点语段就抓住分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及及政治思政教育也都溶进了文章的灵魂学习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第1 5卷 ・ 2期 第 21 0 2年 4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义 理 想 , 有社 会 主 义 觉 悟 , 产 阶级 情 操 , 国 主 品德 等直 接 利 于世 界 观 的形 式 ,并 起 着 教学 的核 心 具 无 爱
义思想 , 还要 教 育 学 生 尊 老爱 幼 , 守 公 共 秩 序 、 遵 讲 作 用 。 文 明 、 礼 貌 , 培 养 学 生 马 列 主 义 的 文 风 , 育 学 懂 要 教 其 三 : 效 的难易 和程 度不 同 。语 文 教育在 可 以 奏 生 写 文 章说 话 , 从 实 际 出发 , 的放 矢 , 要 有 言之 有 物 , 计算 的时 间里 , 就能达 到 预期 的 目的 。思 想教 育往往
案 、 导语 文 训 练 、 用 教 法 的基本 准 则 。语 文 训 练 学要求 , 指 运 为其它各个教学原则指出了德智结合 , 红专 与思 想 教 育相 统 一 的原则 是 语文 教 学基 本 原 则 中的 统一的方 向, 使它们都具有了知识、 技能和思想两个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德育大纲》强调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为此,我遵循大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将教学工作同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增强其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明确学习目的,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人才。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名篇名著,不仅文采优美,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依据语文学科这一独有的特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其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理解、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从以下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1)遇险后,作者是怎样脱险的?(2)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父亲发现儿子后,并没有直接爬上悬崖去救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作者之所以能够脱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解困难后,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安全到达地面,成功脱险了。

课文最后一段,尤其是最末一句“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自豪,是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困难与挫折而感到自豪;作者之所以惊奇,是因为对于自己居然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这一切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惊奇。

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溺爱”,看自己,比别人。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任务,必须具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绩,就会感到欣慰,就会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享受。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课程中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课程中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课程中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孩子心中,努力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我们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我认为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道德与法治课、主题班队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但最主要的渠道还是来源于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而在众多学科中,作为文道结合的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一重任。

在实践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效融合起来,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从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熟知其教育理念纵观各阶段、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普遍存在。

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从语文特点出发,将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挖掘出来,适时、适量,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学生通过全方位思考,通过欣赏美文,理解其中的政治意义,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学时,教者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标签贴在学生身上,只能顺着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给予熏陶,让它融入学生心中。

可见,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逐一渗透。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升华情感叶圣陶老先生说:“文当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写作是字词句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口活泉。

作文教学不仅要在作文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事物,提高思想水平,而且在作文过程中还可适当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随情练文,以文陶情,自然地扩展接受各种有益的教育。

三、以情感为启导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教学特点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

浅谈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诗文言心怀天下之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因此教诗明志,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诗词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不外乎如此,须知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塑造,诗词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唐代柳宗元和宋代周敦颐曾明确提出“文者以明确也”、“文所以载道也。

”元代郝经更为精辟地说明了文与道相生相克的整体性,他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总之,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诗词篇目,文质兼美,都存载着浓厚的国家意识。

如《乡愁四韵》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引起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共鸣。

《离骚》给我们展现一个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海”的高洁形象。

这一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和行为的示范。

《春望》(杜甫)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这些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诸如此类感人肺腑的优秀诗篇在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篇中不胜枚举,它不但陶冶、净化着我们的灵魂,并且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奋斗。

诗教过程中,经典有着永恒的教育价值。

潜心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长远的影响。

白居易《苏州法华院石壁经碑》:“佛湟槃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多为承载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标志着古代文学光辉成就的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也有出自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戴望舒、冰心等人之手的典范作品。

这些对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提高语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骈体写景抒情,用“衔远山,吞长江”使静景富于动态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互文形式,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其忧国忧民的集中体现。

论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这就充分表明了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应“润物细无声”地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

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地努力探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利用多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

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写字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都說“漂亮的字是人的第二外表。

”,在进行写字教学时,可抓住所教生字、词的特点指导学生练习,同时,可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就事论事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端正学生的写字态度。

比如,在学习“歪”这个生字时,就可以引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

”,让学生抓住此字的结构特点,巧妙的记住“不正就歪”,由此分析此字的含义,引领学生联想开去,再导入部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不认真态度进行比较,从而“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阅读教学是检验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分析能力的关键,我认为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抓住以下两点:(一)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进行德育渗透。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任何作家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

只有细致地分析作品的语言,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什么关系?
加强对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很多,除思想品德课这一主渠道,学科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非常重要,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凸显有效。

那么,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什么关系?
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语文不是政治课,它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

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特点,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

这两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

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
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一、其思想内容大多呈现为经验形态,并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
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

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

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

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

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

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

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

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其思想内容表现得零星而不系统,需要教师认真地把握和组织
初中语文课的思想内容,因服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的系统安排而显得零散、不连贯。

例如,仅从作文训练角度看,初一为记叙文,初二上期开始重点在各类说明文和应用文,初三开始在熟悉记叙文的基础上学习和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科学严谨。

相应的,思想内容则完全以单篇文章为载体,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一篇课文依据自身的内容,相对集中地凸现一种思想内容,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思想教育方式上的特殊性,即必须
寻找与思想内容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并以此为依托,在进行语基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内容的“渗透”和灌输。

笔者的实践证明,一旦抓准了知识点,正确地进行课堂组织,这种思想灌输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其思想内容的载体极富形象性,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载体,这里指包含一定思想内容的课文。

它们大多由具体的事实、事例、人物等等所组成。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

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某种品格的赞美和对美的热爱。

《生命的意义》和《鞋》等课文,既是对保尔和“大个子军人”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描写和赞美,又表现出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使读者的思维受到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

初中语文课这种形象性的特征,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摒弃术语观点直接灌输的方式,而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以活泼、直观的手段达到思想灌输的目的。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