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琵琶行》教案(精选)

《琵琶行》教案(精选)教案:《琵琶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琵琶行》。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介绍、诗句解析、诗歌意境的感受以及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诗。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的内容,背诵全诗。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琵琶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的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琵琶行》,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诗歌意境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加强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琵琶行》白居易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琵琶行》的内容和主题。
答案:示例:《琵琶行》通过描写琵琶女在船上弹唱琵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 作业题目:请学生分析《琵琶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示例:《琵琶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比喻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音调和节奏;拟人手法如“商人重利轻别离”,形象地描绘了商人的性格特点;对偶手法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强调了诗人与琵琶女的同情和共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引入、诗句解析、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了《琵琶行》的魅力。
《琵琶行》教学设计(1)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丰富,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都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3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总结词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培养语感。
详细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次诵读,从初步 感知到深入理解,逐渐体会诗歌的韵 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 的感悟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 和思想内涵。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内涵、艺术手 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总结词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使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音乐、画面等内容,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唐诗发展概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创造了著名的唐诗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琵琶行》是唐朝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
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为“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语言通俗易懂,被誉为“人民诗人”。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 一,也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其 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史诗”。
历史地位
《琵琶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 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唐朝中后 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对于研究唐 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琵琶行》的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元 稹并称为“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教学目的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 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白居易关注民生、同情弱小的情怀。
2. 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3.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音乐性的体现。
2. 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的分析。
五、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2. 提问:你们对琵琶有什么了解?琵琶在古代诗歌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词语含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讲解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讲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琵琶行》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创意写作(10分钟)1. 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背诵《琵琶行》。
八、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优秀教案:《琵琶行》的课文分析和阅读教学

由于教学素材和课本的质量不断提高,因此采用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篇优秀的教案《琵琶行》,并分析阅读教学。
一、课文分析1.课文概述:《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叙事长诗,诗中描写了唐朝宫廷内的各种人物和社会现象。
该诗叙述了一个才女在历经沧桑后回忆儿时的琴艺和父亲的教诲,表现了家国情怀与感慨沉稳的旋律。
2.课文内容:通过《琵琶行》可以学习到唐朝宫廷、朝廷风俗、文化运动、父女感情等信息。
诗歌通过一个琵琶女子的人生历程,抒发了世态炎凉、生死离别、人世沧桑、家国情怀等主题。
主题深邃,表现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追寻生命价值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①了解唐朝的宫廷风俗及社会情况;②深入阅读古典诗歌,分析诗歌的内涵和主题;③提高阅读理解技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和文化。
2.教学过程:①阅读前: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唐朝的社会形貌和历史背景,并讲解生词和语法;②阅读过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记录关键信息,如诗人的叙事手法、形象描写、主题等方面;③核心思想:分析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意图,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解;④评价和总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阅读体验和收获,以加深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效果该教案通过充分挖掘《琵琶行》的人文内涵以及与现世关系的深度意义,有助于学生对古典文学理解的深度上提升,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通过这种深度的阅读来发掘文化的价值和因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智慧,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文学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琵琶行》的教学过程和阅读教学方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材料。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琵琶、弹奏、悠扬、忧愁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琵琶行》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等。
(3)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 活动实践(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古代宴会上欣赏琵琶演奏的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或美景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感悟人生哲理,培养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解读:《琵琶行》的诗歌形式、意象、情感和哲理。
1.2.2 文化背景:了解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关系。
1.2.3 审美鉴赏: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1.2 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1.3 文化背景的掌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
2.2.2 诗歌中情感和哲理的感悟。
2.2.3 文化背景对诗歌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自读、共读、分组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1.2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1.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诗歌内容和背景。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3.2.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音乐厅等地,增强学生对古代音乐和诗歌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4.1.1 课时:本章节共安排2课时。
4.1.2 课型:新授课。
4.2 教学步骤4.2.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2.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4.2.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形式和背景。
4.2.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白居易一、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序言,掌握重要文言知识点;品读文本,把握本文的叙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通过朗诵,体验作品;在合作讨论的鉴赏过程中,培养对诗歌的优雅审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析琵琶女的出场艺术,初步感受琵琶女的形象。
三、教学重点:品析琵琶女的出场艺术,初步感受琵琶女的形象。
四、教学难点: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失意者的情感,接受悲剧美的陶冶,丰富情感。
五、教学方法:美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导学案、教材、拓展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读一读】1.首先自由朗读,读出情感和诗意。
2.其次找学生读,并互相点评优缺点。
3.学生讨论探讨哪句该平缓?哪句该高亢?4.最后,老师示范朗读。
【析一析】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的情形和音乐的变化。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练一练】1.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B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音乐描写,掌握音乐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琵琶语》,引导学生谈感受。
优美但又飘渺难以捕捉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对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古人用八个字来评价其诗作中的音乐“凄婉激昂,声能引泣”,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能引泣的乐音有怎样的感染力。
(上课前,播放《琵琶语》)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一把辛酸泪,两个沦落人,三首琵琶曲问:诗人用哪一句话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又是什么作为桥梁,将一个乐伎和诗人联系起来呢?明确:音乐。
三、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演奏?哪一次描写最为详尽?明确:第二次。
问:第二次演奏写得非常详细,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
(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紧急与舒缓)鉴赏要求:选取你喜欢的一两句,指出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琵琶曲的什么特点。
组内讨论交流。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明确:粗重,急,比喻,叠词,欢快。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明确:比喻。
师:我们在讲“愁”的时候就化抽象为具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愁化作可感的事物。
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就像珍珠落在玉盘上,是什么特点?注意不是落在地上,也不是塑料盘上。
发出的声音清脆、圆润。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速平生不得志. 明确:弹奏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生活、认识琵琶女形象,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音乐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含蓄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对唐代社会风貌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首琵琶曲导入,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歌大意,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展示唐代社会风貌。
5. 实践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词中“音乐美”、“意境美”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让学生课后查阅其他关于琵琶的诗句,如《泊船瓜洲》等,进行对比学习,拓展视野。
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琵琶文化,探寻琵琶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琵琶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琵琶行》的相关资料,掌握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 理解《琵琶行》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琵琶女形象。
- 让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时代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欣赏其他关于琵琶的诗歌或音乐作品,加深对琵琶文化的理解。
(2)邀请琵琶演奏家进行现场表演,感受琵琶的魅力。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琵琶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分享调查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琵琶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 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舞蹈演员进行《琵琶行》舞蹈表演,让学生感受诗歌与舞蹈的结合。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本参考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本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的诗意、诗法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白居易及其《琵琶行》的背景知识。
1.2.2 诗歌解析:分析《琵琶行》的诗意、诗法和艺术特色。
1.2.3 诗歌鉴赏: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诗法。
2.1.2 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琵琶行》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和诗法。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1.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作,提高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3.2.3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白居易及其《琵琶行》的背景知识。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4.2 讲解诗意4.2.1 解析《琵琶行》的诗意,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3 分析诗法4.3.1 讲解《琵琶行》的诗法,包括韵律、对仗、修辞等。
4.3.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5.1.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5.2 评价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5.2.3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鉴赏文章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琵琶行》教学设计一、学法设计1、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
通过探究诗词的思路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在朗读中学习。
通过“诵读法”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诗词内在的魅力,学会在读中学。
3、让学生学会在拓展中学习。
通过“课外延伸法”,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宽视野。
二、教学设想1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
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琵琶行》的详细教案

《琵琶行》的详细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解读《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探讨《琵琶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琵琶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创作背景、文学特色等。
分析法:解读意象、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
音频材料:播放《琵琶行》的朗诵和琵琶演奏。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供学生参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引入话题: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琵琶行》的初步了解和感受。
4.2 教学展开讲解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意象和修辞手法。
探讨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分组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本参考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本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的作者、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诗篇等。
1.2.3 诗歌内容:详细解读《琵琶行》的诗意、意境及表达技巧。
1.2.4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琵琶行》的诗歌内容、历史背景等。
2.2.2 文学作品选读: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与讨论。
2.2.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增强课堂的活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琵琶行》的作者、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
3.1.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诗篇的组成。
3.1.3 诗歌内容解读:详细解读《琵琶行》的诗意、意境及表达技巧。
3.1.4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3.1.5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3.1.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3.2 时间安排预计每节课时为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导入:5分钟诗歌结构分析:10分钟诗歌内容解读:15分钟诗歌主题探讨:10分钟课堂互动: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5.1 教学资源5.1.1 多媒体课件:《琵琶行》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
(2)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诗句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琵琶行》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琵琶行》,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韵律美。
(2)学生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拓展学习,介绍类似题材的诗词作品。
6. 布置作业(1)背诵《琵琶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琵琶行》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会。
3. 学生对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掌握。
4. 学生对《琵琶行》艺术特色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如《长恨歌》、《问刘十九》等。
《琵琶行》教学教案

《琵琶行》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的诗句和意义。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诗歌的感知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琵琶行》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琵琶行》中的重要诗句和修辞手法。
3. 《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把握。
3. 对《琵琶行》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琵琶行》为例,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和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的诗句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
2. 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3. 利用音乐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安排4.1 教学内容:1. 《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琵琶行》中的重要诗句和修辞手法。
4.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琵琶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琵琶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是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讲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反复诵读,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情感。
2、共同分析运用多种手法(重点是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高超技法;并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字词的疏通上应该没有大问题,字词内容的梳理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听《高山流水》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形成感性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在反复和诵读中相互交流中也很好地弥补了鉴赏的不足。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熔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必须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第一个目标主要是通过分析琵琶女和白居易这两个失意人的人生经历来达成,我在课堂上呈现了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分析了三、四两段能够体现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段落。
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了“天涯沦落人”的悲剧情感。
而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共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齐心协力找出使用比喻手法的八个经典句子,并根据注释感受期间音乐的旋律变化。
之前已分析过琵琶女的颠沛人生,对抑扬起伏的音乐旋律的变化的对应关系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个课设计的美中不足是容量偏大,课讲不完。
若要快速讲完,学生们就得做好预习工作。
否则出现的另一结果是课讲完了,学生的音乐、对文本的感悟并没有绝对的同步。
附:《琵琶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情感。
2、共同分析运用多种手法(重点是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高超技法;并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重难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学生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但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概括能力不够高,学生对琵琶的了解不多,想象和联想能力还不太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是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讲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反复诵读,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情感。
2、共同分析运用多种手法(重点是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高超技法;并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
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字词的疏通上应该没有大问题,字词内容的梳理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听《高山流水》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形成感性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在反复和诵读中相互交流中也很好地弥补了鉴赏的不足。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熔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必须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第一个目标主要是通过分析琵琶女和白居易这两个失意人的人生经历来达成,我在课堂上呈现了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分析了三、四两段能够体现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段落。
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了“天涯沦落人”的悲剧情感。
而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共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齐心协力找出使用比喻手法的八个经典句子,并根据注释感受期间音乐的旋律变化。
之前已分析过琵琶女的颠沛人生,对抑扬起伏的音乐旋律的变化的对应关系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个课设计的美中不足是容量偏大,课讲不完。
若要快速讲完,学生们就得做好预习工作。
否则出现的另一结果是课讲完了,学生的音乐、对文本的感悟并没有绝对的同步。
附:《琵琶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情感。
2、共同分析运用多种手法(重点是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高超技法;并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重难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学生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但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概括能力不够高,学生对琵琶的了解不多,想象和联想能力还不太强。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学习课时:三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学具准备:语文课本导学案同步练习册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堪称“千古第一音乐诗”。
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好,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这首诗的序言。
二、体悟感情
(1)诵读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事?
转换语: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由此可知,这篇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垒。
(2)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导学案上所提供的白居易生平经历,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附诗人人生经历)白居易: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32拔萃登科,35岁授翰林学士,36岁授左拾遗,44岁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
明确:①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彼此都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才华横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直言进谏“谪居卧病浔阳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悬殊,生活态度也有所不同,更是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
失意者天涯沦落、同病相怜,故诗人在听曲之后,产生了共鸣,咏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三、分析鉴赏琵琶女的演奏。
转换语: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高度赞美了白居易的代表作品《长恨歌》和《琵琶行》。
毋庸置疑,本文的音乐描写就如诗中所言,早已妇孺皆知、千古绝唱。
关于音乐,文章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江头送客忽闻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此处是侧面烘托音乐之美;第三次是在最后一部分“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侧面烘托琵琶声悲伤凄切,表现了音乐给作者的震动。
这两处描写都是略写,趋于简单。
在这三处描写中,以第二处描写最为经典。
大家请看大屏幕。
第二次演奏:江上聆听琵琶曲(全班齐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请找出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并思考这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2)、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
明确:(1)、八个比喻句及其描摹的音乐特征
经典诗句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畅比喻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高亢激越
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壮气势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急迫
转换语: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乎情。
“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声中倾诉的主题,那么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了吗?好,有请第一组代表发言。
(2)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情感变化的对应关系:
1、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低沉抑郁)
2、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她对往昔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急切愉悦)
3、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幽愁暗恨)
4、渴望爱情抚慰,但薄情丈夫却重利轻别离(高亢激越)
5、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愤激抗争)
小结:这节诗歌中,诗人大量运用了比喻等艺术手法,以声喻声,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诗与音乐达到和谐灵动的境界,使我们领略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
同时通过乐曲的变化,表现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真真如诗人所言:“我闻琵琶已叹息。
”
四、背诵琵琶曲部分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诗人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天涯沦落”道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闻筝
【明】康海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白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情切为谁哀。
【注】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
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因罪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请概括分析。
答案示例:(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
颔联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
(2)①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
②尾联用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板书: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重要手法:比喻、衬托
琵琶声中诉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