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三新课: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六课人教版知识精讲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②序属三秋第三,序数词
③三尺微命表长度,数词
(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
(四)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2.徐孺下陈藩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
3.腾蛟起风使动用法,使……起舞
4.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委屈
2.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历职郎属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而刘夙婴(于)疾病省略表被动的介词“于”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臣具以表闻
人教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默认分类
《归去来兮辞》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辞赋,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全文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或有承上启下之意,或两两相对,互相呼应,既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有回环往复之姿。首尾贯通,有意为之又似浑然天成。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语言上匠心独运不见斧凿之痕,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在遣词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很多双声词、叠韵词都是经过锤炼推敲的,但丝毫不露痕迹。
4.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判断的句子。判断句有几个标志性的提示语:……者;……也;……者……也;……者也等等)
《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滕王阁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⑬一言均赋.:_动__词__,__铺__陈___
(2)解释下列成语。 ①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精华,天 然的宝物。形容各种珍美的宝物 ②腾蛟起凤:腾,腾跃。起,起舞。像蛟龙腾跃,凤凰起 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③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 奢侈豪华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译文】 小伙子们记住呀: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吃人 的老虎还厉害呀! 【评说】 这是孔子的话。这里有一个故事:孔子经过泰山旁,有 个妇人在墓地哭得很伤心,孔子坐在车上凭轼肃立,
仔细听她的哭声,然后派子路去问她。妇人回答说:“以 前我公公死于虎口,后来我的丈夫也死于虎口,现在我 的儿子也死于虎口了。”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呢?”妇人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苦役和苛捐杂税。” 然后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苛政猛于虎也”这样的话, 意为你们今后从政,绝不能搞苛政,要行仁政。苛政, 这是国家施暴于人民的政治,为什么说它比老虎还厉害 呢?因为老虎虽猛,人们可以躲避,可以侥幸免于一死,
⑥声断衡阳之浦.:名___词__,__水__滨___ ⑦遥襟甫.畅:副__词__,__刚___、__顿__时___ ⑧逸兴遄.飞:副___词__,__迅__速___ ⑨气凌.彭泽之樽:_动__词__,___超__过__ ⑩天高地迥.:形___容__词__,__远___ ⑪识盈虚之有数.:_名__词__,__定___数__
(2)多音字。 ①崇阿.(ē) ②纤.歌(xiān) ③长.风(chánɡ) ④胜.地(shènɡ) ⑤重.霄(chónɡ) ⑥二难.(nán)
2.涵泳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台隍枕.夷夏之交:动__词__,__倚___、__据_ ②时维.九月:句___中__语__气__词___ ③他日趋.庭:_动__词__,___快__走__ ④披.绣闼:__动__词__,__开____ ⑤山原旷.其盈视:形__容__词__,___辽__阔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 离骚 课件(共23张PPT)
语言特色
3、基本句式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 活。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 中又由两个用“兮”字。 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回 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 奏感。
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 的理想而奋斗。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 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 爱祖国。
“楚辞”: “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 立的一种新诗体。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楚辞》: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 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课文朗读
文 章 结 构
《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分两部分: 一段: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 也不同流合污。 二段: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 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 国热情。
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 么艰苦。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 会后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 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重点语句翻译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者作品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 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 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 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 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 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 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 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语文导学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 第5课 含答案
第5课滕王阁序王勃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赏析重点语句,背诵全文。
2.思维与审美:(1)深入感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2)体会本文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
激趣导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大诗人王勃的导引,登临这座誉满天下的滕王阁,领略其不同凡响的风采,寄托我们悠悠无际的思绪。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以……为襟)三江而带.(以……为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域,所在之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像雾一样)列,俊采星.(像星星一样)驰。
台隍枕.(倚、据)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俊杰)。
都督阎公之雅望..(美好的风范),襜...(崇高声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车的帷幔,这里借指宇文新州的车马)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词的宗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盛大的宴会)。
请概括段意: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并铺叙了宴会的盛况。
(第二段)时维.(句中语气词)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蓄积的雨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俨”通“严”,整齐的样子)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极尽)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请概括段意:描绘作者驾车前来滕王阁的情景,着重描述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
【同步课堂】语文人教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②陆离:古今异义词,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掩涕: 掩面拭泪
(2)余虽好修姱(kuā)以(jī) 羁.兮
羁: 名词作动词,约束
(3)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①谇: 谏诤
②替: 废弃,贬斥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①众女: 喻指许多小人
②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5)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 ①谣诼: 造谣,诽谤
②淫:动词作名词,淫荡的事
(5)高余冠之岌.岌.兮 岌岌:高耸的样子 (6)忽反顾以游.目.兮 游目:放眼观看 (7)佩缤.纷.其繁饰兮 缤纷: 繁多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未变: 不会改变
(9)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罹”,遭受 (10)芳菲菲其弥章. 章: 通“彰”,明显,显著 (11)延伫乎吾将反. 反: 通“返”,返回
(14)鸷鸟之不群.兮
群:名词作动词,合群
(15)屈.心而抑.志兮
屈、抑: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16)伏.清白以死.直兮
①伏:守,保持 ②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17)忍尤.而攘诟 尤:责骂
(1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共含视频公开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一语文 必修 第一册
《秦始皇》 片头曲
导语: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的走入历史 深处。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走进 这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一起探寻英 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一起品 味荆轲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 倾的悲壮情怀。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检测文言知识积累。
学习重要还是人脉重要?现在是一 个双赢 的社会 ,你的 价值可 能更多 的决定 了你的 人脉, 我们所 要做的 可能更 多的是 专心打 造自己 ,把自 己打造 成一个 优秀的 人、有 用的人 、有价 值的人 ,当你 真正成 为一个 优秀有 价值的 人的时 候,你 会惊喜 地发现 搞笑人 脉会破 门而入 。从如 下方 面改进 :1、专 心做可 以提升 自己的 事情; 2、学 习并拥 有更多 的技能 ;3、成 为一个 值得交 往的人 ;4学 会独善 其身, 尽量少 给周围 的人制 造麻烦 ,用你 的独立 赢得尊 重。
没
有
用
他
会
不
开
心
。
■
电
:
“
色
情
男
女
是
你
和
尔
东
升
合
导
的
?
口
罗
其
实
不
是
合
的
。
■电你是否有这样经历,当 你在做某一项工作 和学习的时候,脑 子里经常会蹦出各 种不同的需求。比 如你想安 心下来看2小时的书,大脑会 蹦出口渴想喝水, 然后喝水的时候自 然的打开电视。。 。。。。,一个小 时过去 了,可能书还没看2页。很多 时候甚至你自己都 没有意思到,你的 大脑不停地超控你 的注意力,你就这 么轻易 的被你的大脑所左右。你已 经不知不觉地变成 了大脑的奴隶。尽 管你在用它思考, 但是你要明白你不 应该隶属 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 有你的大脑,并且 应该是你可以控制 你的大脑才对。一 切从你意识到你可 以控制你 的大脑的时候,会改变你的 很多东西。比如控 制你的情绪,无论 身处何种境地,都 要明白自己所面临 的痛苦并 没有自己所感受的那么强烈 ,我们当前再痛苦 ,在目前这个阶段 自己也不是最痛苦 的人,尝试着运用 心智将注 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痛 苦就会自动消失, 在你重新注意到它的 时候,它不会回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以大小对峙来阐述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评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众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
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2.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1)
(2)
(3)
(4)
答案:(1)大舟小芥 蜩与学鸠 (2)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3)宋荣子、列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1)《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
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
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7.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状语“于坳堂之上”置于动词“覆”之 后。) 译文:_把__一__杯__水__倒__在__堂__上__低__洼__之__处__。__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固定句式,“奚以……为”,意思是“哪用…… 呢”。) 译文:_哪__用__飞__到__九__万__里__的__高__处__再__往__南__去__呢__?_ 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固定句式,“不亦……乎”,意思是“难道……吗”。) 译文:_一__般__的__人__与__他__相__比__,_难__道__不__可__悲__吗__?_
精读析文·合作学习
一、阅读第一段,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
象;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三、一词多义 ①不得持尺兵.
1.兵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兵器 士兵 军队
2.使②①使使..毕使.使以.于闻前大王 3.诚②①燕诚.王能诚得.振樊怖将大军王首之威
派遣;使者 让;使命
副词,果真 副词,实在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
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
要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
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解析: C 项,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写了 三个场面,没有“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部分。
5.下列句子全都侧面烘托荆轲英雄形象的一组是( )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
揕之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④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 ⑤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⑥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②⑤属直接表现荆轲英雄形象。
答案:C
6.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副词,于是 副词,才 代词,你的,你们的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介词,表原因,因为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
介词,因为
7.以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使工以.药淬之
介词,用来 介词,用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连词,表目的,来
⑥以.次进
介词,按照
8.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乃为.装遣荆轲 ③乃令秦武阳为.副 ④为.变徵之声 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答案:B
高二第六课知识点汇总语文
高二第六课知识点汇总语文高二语文第六课主要涉及古文的学习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文,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解读能力。
一、古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古文是我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文。
1. 双声并茂:古文常常使用对偶、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呼应、呈现相对的意义,使文章具有美感和艺术效果。
2. 巧言令色:古文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比喻等,通过巧妙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 上善若水:古文重视温润、平和的表达方式,通过舒缓的句式和章法来表达主题,给人以思索和启迪。
在阅读古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 仔细研读:古文中有许多微妙的细节和含义,我们需要仔细推敲每个字句的含义和与其他语段的联系。
2. 善于推理:古文有时留下了一些隐晦的信息,我们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作者的用意,并揣摩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3. 多读多写: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古文阅读的常见技巧在学习古文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技巧来提高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1. 掌握关键字句:古文中有一些关键的字句,它们常常是表达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这些关键字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善于运用词典:对于一些生僻或不熟悉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3. 注重语法分析:古文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我们需要重视语法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4. 注重修辞手法:古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我们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理解其对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掌握这些古文阅读的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修养。
三、古文的应用与创作学习古文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和理解,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和创作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基础知识梳理
薄言采之
( 助词,无实义)
儿已薄禄相 (形容词,微,少)
薄
门衰祚薄
(形容词,浅,短)
不宜妄自菲薄 (动词,轻视 )
日薄西山
( 动词,迫近 )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基础知识梳理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介词,等到……时候)
比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朋比为奸
一竿晴日舞比邻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字音
芣(fú )苢(yǐ ) 袺(jié) 场圃(pǔ) 了(liǎo)事
掇(duō) 襭(xié) 村酤(gū )
捋(luō) 阴霪(yín)
闭廪(lǐn)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基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基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
三夜阴霪败场圃 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 多博村酤劳苦辛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欢欣鼓舞)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饥饿困乏的外孙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勤苦辛劳的外孙 )
(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
( 动词,勾结
)
(形容词,亲近,挨近)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基础知识梳理
薄言有之(ຫໍສະໝຸດ 词,无实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动词,说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言语,话)
言
言和而色夷
( 名词,语气 )
凡六百一十六言 一家之言
( 名词,字 ) (名词,著作,书籍,学说)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基础知
4. 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相同点:都有“防备”的意思。 不同点:“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未雨绸缪”,指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 准备。
5.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相同点:都有“好的与坏的混合在一起”的意思。 不同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侧重于事 物以假充真;“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 形容事物。
易错字音
①郁( yù )热 ② 汗涔( cén )涔 ③ 窟窿( kūlong) ⑤ 弥( mí )补 ⑥ 打量(liang) ⑦ 谛( dì )听 ⑨ 昧(mèi )心财 ⑩ 烦躁(zào ) ⑪ 无锡(xī )
④ 半晌(shǎng) ⑧ 江堤(dī )
⑫ 纺绸(chóu)
(wēi )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委蛇 ⑬委
表达运用
1. 解释说明 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 话题转移 ①“哦。——老爷没有事了?” ②“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③“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3. 声音延长 ①周朴园 (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 停)你——你贵姓? ②“哦,你,你,你是——” 4. 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wěi )委曲求全
(jiàn )离间 以疏间亲 ⑭间
( jiān )间不容发
(gǔ )骨鲠在喉 ⑮骨
高三第5课知识点语文
高三第5课知识点语文高三是学生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他们学业道路上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学期中,语文课程变得更为紧张,内容更为复杂。
第5课知识点是高三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本文将深入探讨第5课的重点内容。
第5课的主要内容是古文诗歌鉴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修辞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讨论古文诗歌的鉴赏。
古文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鉴赏古文诗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古文诗歌散发着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每一首古文诗歌背后都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对古文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仔细品味每个字词的含义,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技巧,可以更好地把握古文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其次,我们将讨论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通过使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展示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第5课中,学生将学习并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文可以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通过学习第5课的知识点,学生们将提高他们对古文诗歌的鉴赏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这些技能对高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会在未来的学习和考试中发挥重要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高三第5课知识点的重点内容是古文诗歌鉴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
这将使他们在高三阶段更加自信和成功。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高三新课:第二单元第五课第六课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二单元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六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
1. 起源:神话传说。
2.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
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3. 成熟:唐代传奇。
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
4. 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5. 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
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
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
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
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
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
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二. 教学难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
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
沉思,深沉的构思。
义,指思想内容。
翰藻,指作品的辞采。
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
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
妍,美丽;媸,丑陋。
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高超。
4.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涵着鉴戒。
课文引用该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第六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 教学重点:1. 理清全文的思路:文中的“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
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人,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 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
又如,课文在论述筐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
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
二. 教学难点: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 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意思是,去粗存精。
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晒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
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
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4.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模拟试题】选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
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
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精神活动,姑且把这叫做“再创造”吧。
一切于人民有益而且使人觉得有趣的艺术,它的创造者力图再现生活时,也不漠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欣赏者之于艺术的“再创造”,当然和演员之于剧本的再创造不同,他不必像演员那样,把在头脑里构成的形象,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
无论如何,欣赏者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左右实际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可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
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宋朝有名的山水画家郭熙,讲究山水画动人的效果,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
这不只是为了形象真实,让人们相信画里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求山水画具有强烈的魅力好比好戏把观众引进戏里那样,把看画的人吸引到作品所构成的境界之中,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
艺术欣赏不简单。
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过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这些似乎不完整的景象,是诱人神往的。
依靠某些瞬间现象和自然的一角的描写,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进入画里的境界,加强人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对我们说来是有趣也有益的欣赏活动,习惯的说法叫做“卧游”,也叫做“神游”。
假若片面地把素材作为判断艺术技巧的标准,否认欣赏者的精神作用。
这些现象就无法解释。
人们爱说好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的效果呢?1. 根据文意,艺术欣赏的条件是、、。
2. 根据作者的观点,艺术欣赏实际是一个的过程。
3.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个“形式”实际上是指。
4. 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三项是()A. 一切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B. 绘画是给人看的,可它有时能给欣赏者以听觉的享受。
C.“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指的是欣赏者一定要化成作品中的对象,才谈得上进行艺术欣赏。
D. 作者善于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E. 好的创作素材和好的艺术技巧一样,不一定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决定因素。
F. 画家在画面上留下的—角空白,往往比不留空白更具艺术魅力。
G.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问题。
5. 依据本文的观点,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
答:选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
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
摈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严肃文艺的衰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