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5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5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5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二、讲授新课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

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展开与折叠,能够正确地操作;
2.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展开与折叠?
2.如何正确地进行展开与折叠操作?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从虚构、笛卡尔针线图、实物角度认识展开与折叠,提高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小组互动和展示图片的形式,先让学生简单了解到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一些常识。

2. 探究展开与折叠
1.按照本章节中的图示,示范给学生如何完成展开与折叠的操作;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展开与折叠中出现的错解。

3. 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
1.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体验展开与折叠的实际操作;
2.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例如:将正方体纸盒折叠成平面图案,或根据平面图案折叠成一个含有六个面的正方体。

4. 进一步练习
1.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答;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解答方法、答案的正确性。

5. 扩展练习
1.让学生利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自己创造一些几何问题,并互相出题、互相解答;
2.引导部分学生探究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例如:如何用单个六边形图形拼出一个正方体?
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是一个针对学生几何想象能力的重点难点,而且抽象性较强。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并在展开与折叠的一些具体例子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以加深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认识和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是本册教材的一个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面与体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时,分别是《平面图形的折叠》、《立体图形的折叠》、《制作长方体》和《制作圆柱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但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体会面与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体会面与体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纸质材料,如纸张、剪刀等,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衣服的折叠、纸盒的折叠等,引导学生关注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展开与折叠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平面图形在折叠后,会形成哪些立体图形?并让学生试着解释原因。

(完整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完整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完整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

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做一做”和“练一练”两个内容。

这两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

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三、学习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难点:明确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五、课前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子各一个,格子纸一张,作业纸,学具袋。

六、教学过程提出问题。

包装盒都见过吗?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学生想办法,出主意。

探索解决。

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张开与折叠》讲课方案一、教材解析:“张开与折叠”这一讲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色认识的延长,同时也是为后继讲课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

教材从正方体的张开引入,为学生创办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惹起学生思虑和思疑:如何张开?有多少种张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做一做”和“练一练”两个内容。

这两个内容经过着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互相转变的过程,感觉数学知识的魅力,培育其空间见解以及着手操作能力。

二、学生解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着手操作能力,并且有着激烈的研究求知欲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热忱极高,可是缺乏有序思虑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此教师在讲课的设计中,应增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有效的感悟。

在知识的贮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色,由于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研究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贮备,所以进一步发展空间见解、让学生意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讲课要点。

三、学习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样样张开图,并能依据平面张开图来判断能否可以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成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张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育空间想象力。

3、在张开与折叠、展现沟通与报告活动中浸透数学的转变、对应思想。

4、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见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难点要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张开图的特色。

难点:明确张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五、课前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子各一个,格子纸一张,作业纸,学具袋(长方体、正方体张开图)。

六、讲课过程:(一)提出问题。

1、包装盒都见过吗?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学生想方法,出想法。

(设计企图:指引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下手,惹起学生研究的需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研究活动的张开做铺垫。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1 折 纸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2.在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将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PPT 、正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笑笑和淘气正在玩折纸游戏,他们都用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折,笑笑折小船用了这张纸的12,淘气折小鸟用了这张纸的14。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情境图) 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呢?⎝⎛⎭⎫12+14 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呢?⎝⎛⎭⎫12-14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中的数都是分数,且分母不相同)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习新课1.计算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分母不同的分数怎样相加?⎝⎛⎭⎫12+14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方法一)借助图示计算。

想一想:怎样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2,14?如何把两部分加在一起?指导学生折出12,14后,分别涂上阴影,把两部分阴影合在一起,如图:由上图可知,12+14=34。

(方法二)借助转化法计算。

想一想:12和14的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样将它们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呢?如何计算12+14呢? 2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4,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12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即12=1×22×2=24。

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后,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可以直接计算了。

提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计算过程如下: 12+14=24+14=342.计算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类比前面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汇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会将平面图形进行折叠与展开,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一些复杂的图形折叠与展开有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生能将平面图形进行折叠与展开,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

2.难点:将平面图形进行折叠与展开,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

2.使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过程。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面图形的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折叠与展开。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进行解决。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key points 和解题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纸盒、衣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物是如何通过折叠与展开得到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尝试将这些图形进行折叠与展开。

引导学生发现折叠与展开的规律,总结出关键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将给定的平面图形进行折叠与展开。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巩固(10分钟)学生个体操作,将所学平面图形进行折叠与展开。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单元折纸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单元折纸 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计算道理,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教师: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同学们平时喜欢折纸吗?你们都能折出些什么来?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检查一下大家对前面的知识学得怎么样?你们新没有信心接受挑战?1、回顾: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和2/5 3/4和7/0 5/12和3/81---3组每组完成一个。

2、复习:算一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1)强调:1/9+5/9=6/9(计算完了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7/12-5/12=2/12(2)总结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小组里先试着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问题(一):他两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出算式。

(1)先动手折一折,找出结果。

(师巡回指导检查)课件展示折纸的过程(2)用计算来验证折纸的结果。

1/2+1/4=2/4+1/4=3/4问题(二):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1/4=2/4-1/4=1/42、试一试3/4+5/8 9/10-1/63、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1)小组交流(2)课件展示三、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并改正。

(1)1/3+1/2-2/5 ()(2)8/15-1/3-3/15() 2、做一做(1)2/3+5/6 9/10-11/15=4/6+5/6 =27/30-22/30=9/6 =5/30=3/2 =1/63、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解题步骤。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折叠》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折叠》备课说课稿

抱歉,您的字数要求超出了我一次能处理的范围,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折叠》备课说课稿的大纲,您可以根据这个大纲来扩展您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有趣的折叠》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中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折叠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学生能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象,培养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象,发展空间想象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法、操作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

2. 学法: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折叠。

2. 展开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进行折叠活动,进一步感受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 总结提升: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确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5. 拓展延伸:设计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这个大纲能对您撰写说课稿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一、教学目标1.了解折叠的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3.理解折纸中的一些几何概念,如中点、平分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2.教学难点:平分线的折法。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折叠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折叠的基本概念;2. 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3. 一些几何概念的折法,如中点、平分线。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新知识1.通过简单游戏和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折叠和展开的概念;2.以还原图形为例,让学生了解折叠和展开能力的重要性。

3.2.2 教授新知识1.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

–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画等方式,介绍基本的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和其中的重要概念如顶点、中点等的概念,并对这些图形的折叠法进行讲解;–通过实例演示和试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折法,提高练习能力和技巧。

2.中点、平分线等几何概念的折法。

–通过手折示范,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中点、平分线等几何概念在折叠中的运用;–通过配合具体练习和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和特点。

3.2.3 练习和巩固1.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2.通过一些巧妙练习,让学生提高折叠技能和创造力。

3.2.4 归纳提高1.在巩固学生对折叠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巩固;2.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教学时长:2个课时五、教学评估与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体验感;2.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3.动态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展开与折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形状的情况?”比如,包装盒的展开和折叠。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奥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折叠实践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展开图与折叠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几何体展开与折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学生在理解几何体展开图与实际形状之间的对应关系时,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展开图。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几何体的特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将亲自动手折叠一个长方体展开图,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折叠出的立体形状。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2单元 展开与折叠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2单元 展开与折叠 教案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难点】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剪刀,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路架桥1.出示正方体盒子,师: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一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知识上的铺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定是六个面,沿着不同的棱剪开长方体或正方体,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二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语言激趣,导入揭题师:正方体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特征,它还有许多奇妙之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故意用语言来渲染神秘奇妙的图形世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三、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一)探究并演示如何展开正方体1、强调方法及注意事项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将正方体盒子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如何把这个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生:想一想,说一说(组内讨论)生:可以剪开。

师:怎样剪最好?生:沿着棱剪。

师:能不能剪散?生:不能剪散,剪开后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图。

师:我们需要剪开几条棱?引导:相邻的2个面至少需要几条棱来连接?(1条)那么4个面、5个面、6个面呢?(5条)那么我们需要剪开(12-5)条,即(7)条棱。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界首市陶庙小学姜素侠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及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正确判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师:大家都见过包装盒吗?大多是什么形状呢?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学生思考、想办法。

生:踹瘪了、剪开……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探索解决1、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

让大家想象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大家画到纸上。

2、师:大家刚画的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办法验证呢?生1:把这个正方体剪开。

生2:把我们画的展开图折叠。

3、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展开老师手中的正方体。

师:你画的展开图和老师的展开结果一样吗?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教师把正方体的一个展开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过程,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激发学生再次验证的欲望。

4、请同学们合作展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呢?同桌合作把正方体展开,要求结果尽量不相同。

全班反馈展示,你们有什么感悟?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悟同样的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三、总结探索过程1、师:在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2、生1:正方体一共有11种展开结果,分为四种类型。

把正方体剪开需要剪开7条棱,而且把正方体转化成平面图形可节省空间。

生2:长方体或正方体每相对的两个面中间隔着一个面。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归纳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系统化,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展开与折叠正方体展开有11种结果相对的面相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一、教材解析1.1 教材版本本教案针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三单元编写。

1.2 教材章节第三单元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章节:•折叠•对称•等分1.3 知识点概括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数学知识点:•折叠–折痕–折痕上的点和线段•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等分–等分线–等分点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折叠的基本概念,掌握折叠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对称,并掌握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特点。

•掌握等分线和等分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2.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态度。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发问、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折叠、对称和等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折叠和对称知识的应用能力。

•等分问题的独立解决能力。

四、教学策略4.1 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具有实践的基础,能真正地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事例、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2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任务。

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活动一:折痕的概念5.1.1 活动目标•了解折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1.2 活动准备小黑板、彩纸、剪刀、胶水。

5.1.3 活动步骤1.通过简单的实例向学生讲解折痕的概念和方法。

2.配合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折痕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形状,设计出与其相似的形状。

五年级数学下册 折叠1教案 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折叠1教案 北师大版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8.出示P39练一练第1题。
9.指导完成P39练一练第2~4题。
8.完成。
9.完成,有困难的同桌讨论,交流订正。
巩固强化新知,发展空间观念。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10.引导小结
同学们,你知道做一个立体图形的步骤了吗?
11.布置预习
P42的体积与容积
10.小组回顾,交流汇报。
11.明确预习任务。
折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与折叠,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的平面展开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能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等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5.指导学生利用附页3的图1剪下来,动手做房子。
6.引导交流,做出评价。
7.试一试这个小仓库的底面积为 平方厘米。
3.仔细观察,交流发现。
4.小组讨论,动手画一画。
5.动手操作,标上自己设计的天窗和门。
6.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7.观察思考,计算。
多元化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主体活动
作用简述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出示立体小房模型,问你觉得它像什么?你们想制作这样的房子吗?
2.引入并板书课题
折叠
1.观察回答。
2.齐读课题。
实物激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3.出示P38的房子展开图,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画一画要在这个房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你觉得应话画在哪里?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把握本节课的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和研究数学知识,如此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摸索、展开想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判定等探究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存数学活动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摸索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进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关心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

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进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预备教师预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学生预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教学过程⊙激趣引入,明确目标师交待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依照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定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展开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现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看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觉了什么?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 1种不同的展开图。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叠》教学设计
1.将右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锁的平面图形,它的外形像。

2.假设要开一个天窗和一扇门,它们的位置能够在哪儿?在由图中标出。

3.一个小仓库的外形就是这样的,而它各边的实践长度是上图相应长度的100倍,这个小仓库的外表积是多少平方米?
课前3分钟内容:
«折纸小手工»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先生预备这样的图形。

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锁的平面图形,它的外形像什么?〔先生小组交流讨论,协作,教员引导先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入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
叠后,外形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经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依据先生的实践状况,把这个效果停止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左边的为7号图形。

然后,提出应战性的效果:〔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开
展先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先生停止想象,作出最后的判别,然后经过入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先生体会平面图形和它的平面
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

先生独立完成此题,教员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先生经过入手操作处置效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叠与展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叠与展开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学校:教材版本:北师版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五、作业设计《展开与折叠》同步练习1、正方体的展开图只有5种。

()2、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的展开图是有6个正方形组成的。

()4、长方体的展开图折叠后不一定就能围成长方体。

()5、有6个面,8个顶点,12棱的物体一定是正方体。

()6、判断下列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正方体。

(能的画“√”,不能的画“×”。

)◆判断题◆选择题1、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2、下列图形能围成长方体的是()。

3、如图,有一个正方体纸盒,在它的三个侧面分别画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现用一把剪刀沿着它的棱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则展开图可以是()。

4、如图,把下面的图形折叠起来,它会变成()。

如图,右图是左图表面的展开图,右图已有两个面标出是长方体的下面和右面,请你在右图中把长方体的其他面标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展开与折叠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七、教学反思◆解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叠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折叠(p38—p40)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的立体图。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体会立体图形和它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五、教具准备:
课件、平面图形纸板等。

六、学具准备:
平面图形纸板、直尺、剪刀等
七、预习提纲:
1.把课本附页3图1剪下来。

2.沿着虚线折叠成一个立体图形。

3.在这个房子中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试着画出来。

八、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1.出示立体小房模型。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它像什么? (房子)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这样的房子吗?
2.想一想。

这个纸房子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 引出课题:折叠
㈡做房子
课件显示教材中的图片。

1.想一想。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这张卡纸,如果沿着虚线折叠成一个立体图形,将会
是什么?
(2)如果要在这个房子中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你觉得它们的位置可能会是在哪里?请试着画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重点说说自己设计的天窗和门为什么在那个位置,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做房子。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想象中的房子,现在我们就亲自动手做一个。

(1)指导学生把课本附页3图1剪下来,标上自己设计的天窗和门。

(2)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

(3)观察像什么?和你自己想象、设计的一样吗?
(4)同学之间交流成功失败的原因。

3.实践拓展。

(1)让学生根据立体房子上的天窗和门的位置,画在课本上它的平面展开图上。

(2)你还能找到做好的小仓库其他各个面对应的平面吗?用你自己的方法,在课本平面展开图上画一画。

(3)小组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互相评价。

(4)如果一个小仓库的形状就是你折叠出来的样子,而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图中相应长度的100倍。

这个小仓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数据,同时观察学生是否会进行必要的单位换算。

㈢巩固应用
下面是两个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这两个包装盒的形状分别是:①②
学生独立完成,想象一下再填写。

㈣归纳方法,强化应用
1.同学们,你知道做一个立体图性的步骤吗?
2.同桌合作做一个立体图形,全班展示、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