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1.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综合训练
[直接打印]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变:刀耕火种(木棒、旧石器:石铲、石犁等)——石器锄耕(骨器、新石器、青铜农具)——铁犁牛耕(铁制农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施肥(粪肥、绿肥)与灌溉技术(最早的灌溉用具——桔槔;水利工程——四川成都都江堰、关中郑国渠、汉代西域坎儿井)。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氏族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请注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为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承担国家所有赋税和兵役,是封建国家的根本。
因此,封建国家利用掌握的国有土地保护自耕农,实行均田制等,并严格限制地主土地范围,采取了“抑制兼并”政策。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含义: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产品的封闭经济形态。
2、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
(也可以从含义中推出)3、影响:前中期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后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衰落最重要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2)主要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3)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4)主要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主要经济性质是自然经济。
三、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从下列因素分析,大概记住其中4个)1、经济:(1)生产力:①劳动力、②生产工具、③生产技术、④水利工程。
(2)生产关系:①赋税制度、②土地制度。
2、政治:(1)国家是否统一;(2)政局是否安定;(3)统治者是否重视;(4)天文历法四、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的扩大(宋代圩田);2、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魏晋耕耙耱);3、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①耕作工具:战国铁犁——西汉藕犁、耧车——唐代曲辕犁;②灌溉工具:春秋桔槔——曹魏翻车——唐代筒车——宋代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选育良种;5、科学掌握农时(二十四节气)。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同步测试
1.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 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D. 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2.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C.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3.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材料反映丘浚()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 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 认为限田符合人情土俗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4.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的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犁壁的发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A. 自给自足的特征B. 精耕细作的特征C. 脆弱性的特征D. 男耕女织的特征5.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
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7.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高一历史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串讲】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地域: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耕作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3.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1.井田制及其瓦解含义: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有公田、私田之分。
瓦解: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过程——春秋时期公田抛荒,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土地私有制确立。
2.战国以后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说明:①三种形式可以转化;后两种形式此消彼长②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制约古代社会土地关系的发展。
3.土地兼并问题——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①北魏、隋唐的均田制②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4.地主私有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田庄制:东汉豪强地主(士族地主)经营大地产的方式租佃制:战国产生,宋代发展,明清普及※说明:两种方式体现了地主与佃农(佃户)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三)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未涉及农村商品交换和市场繁荣,因此排除A项。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排除B项。
材料无法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从《田家》“妇织”“ 登垅”等信息可知是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符合小农经济的特征,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2.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答案】C【解析】由于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土地兼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不符,排除;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3.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C.精耕细作、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组织·小农经济、集体经济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演冶金瓷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三、明清商帮: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评课稿1. 课程背景介绍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进而领悟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理解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具备阅读理解和分析历史文本的能力;•学生能够进行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包括耕地的开垦、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管理等;•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封建制度下的土地私有与土地公有、土地制度与封建主义思想的关系等;•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农业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农业经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农业文明对社会文明的贡献等。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引用相关文献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导入主题;•讲授法:通过教师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点;•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分析法:通过分析文本、历史图片等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结法:通过总结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步骤一: 导入 (10分钟)通过提问和引用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步骤二: 介绍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包括耕地的开垦、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管理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耕作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练习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活页作业)
活页作业(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1.2016年5月3日,丁酉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民间祭拜典礼在山西高平举行,相传炎帝“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A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解析: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揭示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
答案:B3.《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A.航行B.灌溉C.军事D.排洪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答案:C4.若要说明“直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1单元-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重点:铁犁牛耕;封建土地全部制的演化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全部制的演化。
教材整理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乐观: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淌,生活格外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形成:战国时期。
(2)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消灭,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浇灌有新的进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创造了桔槔。
(3)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深度点拨]古代农具进展的特点有哪些?【提示】(1)从材质方面看,由最初的石铲、骨耜、木耒等到后来的青铜、铁器等金属工具。
(2)从制造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力(动力)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教材整理2土地制度的演化1.氏族公社土地全部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全部。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肯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全部制:战国时期开头。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全部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夫。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习题: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B.种植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畜牧经济的出现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千耦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铁犁牛耕3.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4.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在(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初年5.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6.“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7.《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材料二材料三(王)大令众人曰,(xié)田。
——甲骨文中的记载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孟子·滕文公上》(1)比较材料一中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3)材料三反映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答案1 B2 C3 B4 B5 D6 C7 C8 (1)春秋时期的铁农具与战国时期相比,较为笨重、粗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综合训练1.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
这反映当时()A.农业耕种技术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解体D.土地兼并严重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4.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下列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6.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7.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这段铭文反映出()A.井田制的盛行B.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C.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D.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8.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9.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10.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11.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12.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13.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B.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C.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D.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14.自北魏至隋、唐初都实行均田制以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但是宋初却“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这样就导致了()A.宋朝社会两极分化更为激烈B.对少数民族的作战失败居多C.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D.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15.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说:“城廓之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
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
”其言论旨在()A.反对“不抑兼并”的政策B.强调缓和社会矛盾C.向国家提供征税的依据D.为土地兼并辩护16.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17.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解体D.土地兼并严重18.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19.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0.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21.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22.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这段铭文反映出()A.井田制的盛行B.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C.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D.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2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
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材料二“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2)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法家的应对措施有哪些?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
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
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
”“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
其衣食全恃此。
”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图片信息,探究“围剿公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措施。
与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相比,其突出的意义是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与国有土地相比较,私有土地是另一种土地所有权的体现。
对于这种土地,国家是主权者,却不是所有者,只有对土地获得独立的专有权,并能决定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形式的个人才是土地私有者。
由于土地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土地私有制又可划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所有制。
……地主兼并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的小块土地。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自明中叶始,土地兼并日益剧烈,造成如下后果:税田额数大幅度减少,失额土地“非拨给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官僚贵族占有土地并以合法或非法手段免除了赋税,成为非税田,财政税收因此相应减少。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者沦为佃农,或者流亡,沉重的赋役日益转嫁到尚保有土地的中小田主身上,也导致他们的破产。
民不聊生,流民遍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和欺隐,导致户籍登记与土地所有状况相互脱节,黄册里甲制度徒具形式,赋役秩序混乱。
——摘编自王钧《地权的困境:明代史个案研究》材料三……土地集中,直接促使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具“大犁”的推广,因为大犁需二牛三人,犁头笨重、价格昂贵,一般五口之编户的小农,无力承担,即使买得起,也无法使用。
只有在地主庄园上,徒附们集体耕作,大犁才有了用武之地。
……土地集中为“代田法”和“区种法”的推广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时,赵过发明“代田法”,使用大犁,可耕种5顷田地……稍后,农学家氾胜之在关中推广“区种法”,即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挖成沟坎,实行精耕细作。
代田法和区种法,都是在一家一户的小自耕农中难以推行的。
——摘编自刘正山《土地兼并的历史检视》(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存着几种土地所有制形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怎样占据主导地位?(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二回答,作者认为土地兼并的恶果有哪些?据所学知识回答,唐代和明代为缓解土地兼并各采取过哪些措施?(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并指出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