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2溶解度(第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2溶解度(第2课时)
2.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总结:撒盐可以降低道路的冰点,这是因为盐水的溶解度低于纯水的溶解度。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溶解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度的定义,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溶解度的规律。
2.以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为例,如盐水煮鸡蛋、冰块溶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加盐能让道路结冰?”、“为什么茶叶要泡在热水中?”等,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规律,如:“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是什么?”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
3.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配制合适的药物浓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溶解度的?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进行深入研究。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度的概念、规律及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溶解度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硫酸铜、饱和溶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你认为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3.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一小团硫酸铜放入100ml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当溶液变绿色时停火。

请问:加热后溶解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加热后溶解度增大。

3.解释现象:加热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准备100ml饱和溶液,依次向其中加入1g、2g、3g的溶质,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3.解释现象:增加溶质质量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数量,增大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溶质质量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讲解溶解度与溶剂数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次溶解在50ml、100ml、200ml的水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剂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3.解释现象:增加溶剂数量可以稀释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减小溶解度。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 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饱和溶液课时2 溶解度课时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问题与讨论】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室温下,10g氯化钠或硝酸钾放入20mL水中,都有固体剩余,那两者剩余的固体量一样吗?【图片展示】“溶解之王”争霸赛【实验探究】氯化钠与硝酸钾相比谁的溶解能力更强呢?【问题】该如何设计?【讲解】判断两种固体物质溶解的多少时,需要限定的条件: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限定相同质量的水。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应用的思考。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二课时)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柳志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用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难点: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法五、器材准备:(学生分组)熟石灰、硝酸钾、水、红糖试管、试管夹、小烧杯(2个)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火柴坐标纸、玻璃杯六、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请四位同学给一位患低血糖症的病人沏糖水[教师]现场采访四位同学:你沏的糖水适合这位患者喝吗?不适合,应怎么处理?[学生]回答,[教师]对四位同学表示感谢,同时通过沏糖水,也引出一个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受什么因素影响?引发探究,得出结论[课件]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课件]猜想;1、温度2、水的量3、溶质的种类[学生]针对猜想进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派到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补充,确定最佳方案[课件]展示方案[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深化探究,形成概念[教师]我们探究了固体物质溶解限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路----控制变量法,那么,要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温度相同、水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比较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这一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二的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具体要求是: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课标对溶解度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溶解度的内容都是考试的热点,因此,使学生熟练掌握溶解度的内容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结合本校采用的“读、试、议、讲、练”五步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解决“读一读”的问题即教材中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的基础知识点,并尝试解决“试一试”的问题即通过学生已具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解决“议一议”的问题即本课的难点知识。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环节来检查和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总之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练习巩固为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概括为以下两点: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办法;
三、教学重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五、教学用具:
导学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精讲多练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板书设计:
一、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二、溶解度曲线
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溶解度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1课时Na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会出现“浮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A、20℃时,31.6g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20℃时,100g溶液中含31.6g 硝酸钾C、31.6g 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g 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了解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溶解度1、溶解度概念2、学习溶解度曲线的意义3、气体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5分钟检测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25g,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g,则()A、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B、食盐的溶解度最大C、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D、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2、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的溶解度3、下列关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把2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B、20℃时,把20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C、把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D、20℃时,把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4、能证明一杯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5 g 水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把温度降低到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搅拌,加入的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D、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升温,硝酸钾晶体溶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A
④溶解度曲线
80
B
·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C
(2)P点的的含义为该温度下A和C的溶解度相等
·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仪器: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1,【引入】
复习溶液的形成及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新授课】
【活动与探究图9-8及9-9】
在一定温度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溶解某种溶质。
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
九年级化学科教案
备课序号:第节
主备教师
曹永淑
备课组长
吴学福
执行教学
曹永淑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课题2溶解度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了解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②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布置课后作业,涵盖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开展拓展活动,如查阅资料、制作溶解度曲线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好奇心。
2.提问:“为什么糖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溶解度”为主题,围绕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学生展示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解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如何制作一杯口感最佳的糖浆?如何解释烧开水时壶底出现的白色沉淀?
6.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从容说课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学生回忆并作答][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doc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doc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doc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掌握测量溶解度的方法;3.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其特征。

教学重点:2. 如何准确测量溶解度。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 提问:什么是溶解?什么是溶解度?2. 呈现图片:(见附件1)请同学们看图,思考图片中的现象。

3. 引导思考:为什么糖放到水中会消失,而石头放到水中不会消失?二、知识点讲解溶解指的是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溶媒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通常用符号S表示,单位是g/L或mol/L。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很多,包括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个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1)溶剂的性质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由于不同溶剂的分子之间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的溶剂对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也会产生影响。

(2)温度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对于某些物质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3)压力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通常不太显著。

但对于一些气体溶解度来说,随着压力的增加,溶解度也会增加。

(1)重量法重量法是一种通过称量样品质量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来确定溶解度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 S = m / V其中,S为溶解度,m为样品的质量,V为饱和溶液的体积。

(2)体积法通过加入不断递增的溶质来测量溶解度的方法称为体积法。

在该方法中,温度和压力必须固定,然后记录每次加入溶质的量并测量饱和溶液的体积。

计算公式为: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添加溶质到溶剂中直到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该溶液具有以下特征:(1)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不再随着添加更多溶质而增加;(2)饱和溶液和溶质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3)温度和压力是不变的,否则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也将发生变化。

三、课后练习1. 根据以下数据计算NaCl在25℃下的溶解度:质量:10g体积:200mL3. 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有哪些特征?教学总结:通过本课时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学会了测量溶解度的方法,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 、KNO 3、酒精灯、火柴、 胶头滴管、 氢氧化钙、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 → 设计方案 → 动手实验 → 观察记录 → 分析现象 → 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引入】⑴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⑵ 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假设不饱和,有几种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一样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探究新知】一、溶解性实验【演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

两支同量水的试管中,振荡蔗糖全部溶解 熟石灰剩余一样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碘易溶于汽油,而却很难溶于水中,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油脂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如何比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根据溶质的状态不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

二、固体溶解度⒈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K12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K12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解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多媒体、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分钟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 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31.6_g硝酸钾溶解在100_g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下册 9.2.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下册 9.2.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9.2.2溶解度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导入
小红和小明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知道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他们想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观察、思考。
利用实验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一】溶解度
[过渡]20℃时在100 g食盐水中含有15 g食盐;
20℃时在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20 g硝酸钾;40℃时在100 g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含有29 g氯化钾,能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大小吗?应如何比较?
问题1:阅读教材P35~P36回答有关问题。
问题2:什么是固体溶解度,如何理解?
[点拨]固体溶解度定义: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溶解度。
(3)20℃时,50 g水最多溶解18 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8 g。
(4)10 g水最多溶解3.6 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
问题3: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问题4: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问题5:阅读教材P36~P37,回答溶解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讨论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归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1.点:
A.曲线上的点;
B.曲线下面的点;
C.曲线上面的点;
D.交点。
应用: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C.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
D.曲线下的点:要使其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多媒体、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 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题。

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20-30℃之间。

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36.6-37.3g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在63.9-110g之间。

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法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并从列表中的数据发现规律。

布置任务: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成功愉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

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在数据处理中各自的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

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和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聆听老师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不同。

培养学生识图和数据处理能力。

体会到作图法和列表法处理数据的不同作用。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然后聆听老师讲解用数轴的方法记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数形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101Pa和一定
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内容,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来。

学生讨论,根据定义和资料得出气体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烧开水时壶底有气泡冒出,阴天时,池塘中的鱼总在水面游动等。

将生活从常识和化学知识联系到一起。

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3分钟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在101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