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探析-8页word资料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
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
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
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
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
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
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
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孔子音乐教育观探究
语 》 的 教 育 思 想 与 音 乐 教 育 之 关 联 , 仅 有 助 于 弘 扬 民 中 不
族文 化 . 有 助于 指导 我 国现 阶段音 乐教 育 的实践 。 还
一
人 , 退 之 。 ” 《 语 ・ 进 》 因 此 朱 熹 总 结 说 :孔 子 教 人 故 (论 先 ) “
各 因 其 材 。 ” 子 的 弟 子 , 的 长 于 “ 行 ”有 的 长 于 “ 孔 有 德 , 言 语 ” 有 的 长 于 “ 事 ” 有 的长 于 “ 学 ” 因 此 , 子 的 因 材 , 政 , 文 , 孔
利 和义务 。 “ 对 所有 的学 生包 括那 些 出身贫 苦 的弟子 都 ”他
乐资质 和接受能力 , 每个学 生在音乐方 面都得到发展 。 使 孔子 教 育方 式 的 灵活 性 还表 现 在其 办 学形 式 、教学
场合 和 教 学方 式 等方 面 。 子 办 学没 有 固定 学 制 , 限入 孔 不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既 要 面 向 全 体 学 生 , 要 考 虑 到 各 类 学 生 的音 又
乐课 程 标 准》 中得 到 了 充 分 体 现 。 标 准 》 出 :义 务 教 育 《 指 “
阶段 音 乐课 的任 务 , 是 为 了培 养音 乐 的专 门人才 , 应 不 而
面 向全 体 学 生 , 每 一个 学 生 的 音乐 潜 能得 到 开发 , 使 使 并 他 们 从 中 受 益 。 一 个 学 生 都 有 平 等 的 接 受 音 乐 教 育 的权 每
诸 ? 子 日 :有 父 兄 在 . 之 何 其 闻 斯 行 之 ?冉 有 问 :闻 斯 ” “ 如 ” “
行 诸 ? 子 日 : 闻 斯 行 之 。 ” 公 西 华 不 明 白 为 什 么 对 不 同 ” “ 当 的 人 有 不 同 的 回 答 时 , 子 说 :求 也 退 , 进 之 ; 也 兼 孔 “ 故 由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空前活跃,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由斯兴焉。
孔子作为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这些身份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孔子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音乐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尤其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孔子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乐音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国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可见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接连两次发问,礼和乐到底是什么?孔子明确地指出“礼”和“乐”不是单纯指制礼作乐的器物或者乐器,礼乐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内涵。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该如何对待礼和乐呢?“仁”是《论语》的核心,同样地,“仁”的思想也贯穿于孔子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笔者每一次捧读《论语》,都仿佛看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学习修身源起于《诗经》,立身处世之道在于学礼、懂礼、遵循礼的原则,最后达到的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取决于音乐的修养。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注重诗教、礼教,尤其重视乐教。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性情平和、卓然自立、明辨是非善恶,使人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最新文档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
相比孔子博大恢弘的教育思想体系,反映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篇幅不多,但其所占有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从研究周礼入手,找到了自己理想社会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只有一切都按照“礼”的形式去做,“道” 也就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境界才得以实现。
而乐是礼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礼,就有什么样规模的乐。
所以孔子对“乐” 的重视是可想而知的。
穿越时光的隧道,经典的光芒照耀百代,现代的音乐教育仍然可以从孔子那儿获取宝贵的教益。
、音乐与修身的内在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有了文采和思想的修养还不够,还需要加上音乐方面的修养,才能算是一个完人。
音乐是人的精神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
儒家音乐理论著作《乐记》是《礼记》49 篇中的一篇,开篇便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
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旄,谓之乐。
”意即人心受了外物的感动,就有对于外物的知觉;由对于外物的认识而对外物产生喜怒等情感;人有了不同的情感,即会发出高、下、清、浊不同的声;不同的声在一定的规律之中配合变化,就成为音。
用乐器奏出音,并且配上舞,就成为乐。
人对于声、音、乐的感知自然有所不同,由此而形成了三个层次:感于外物而发出不同的声,这是人和禽兽所共同的。
音是人心受外物的刺激而有一定的情感,由一定的情感而发出一定的音、声,反过来也可以用一定的音、声使人有一定的情感,这就是乐的教育功用。
同时又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强调了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但知声、知音、知乐三个层次,彰显了音乐修身的重要性,因而《乐记》说:“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分析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分析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它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
孔子认为艺术在社会中产生积极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1 关于音乐美学的认识如果把音乐美学看作一门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的学问,亦即音乐思想,那么,它是自古就有的。
它的历史和音乐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思考。
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之为音乐美学只不过近一、二百年的事情。
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
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征、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认同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仁在孔子那里,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它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
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以仁的实现为礼、乐实现的前提,孔子说: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就是说,君子中可以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决不会出现仁者。
这样说,仁也就成为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仁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对精神的影响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或不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自身的修养。
孔子是非常重视艺术和审美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和审美对于人的精神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在人们达到仁的境界里,艺术和审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是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其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思考,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美好人格以及社会和谐也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音乐起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堪称独特。
他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出于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绪宣泄的表现方式。
对于音乐的功能,孔子强调了其教育和道德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情操,提升人的文化修养,使人们明辨是非,学会从中领悟社会和谐之道。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音乐作为社交和团体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孔子的音乐思想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音乐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心性,塑造品格。
孔子提倡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君子的品质和操守。
他主张要选择合适的音乐,排除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低级趣味和不良行为的音乐,引领人们接触高雅的音乐,让其受益于其中。
而在音乐的实践方面,孔子提出了对音乐演奏和演唱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要求得当的演奏技巧,以及恰当的情感和表达力。
孔子注重对音乐的细致品味,强调“和而不流”,即音乐要根据时、地、人、事的不同变化而适度调整,不能追求浮华与华丽,更应注重音乐的自然和协调美。
孔子对音乐的思考还涉及到音律和乐律的论述。
他提出了“六律”的观念,即仁、礼、忠、信、爱、和六种情感应当和谐统一,并应用到音律和乐律的规范中,从而使音乐具备积极向善的力量。
孔子认为乐律应当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用于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的教育、道德和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标准。
他对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很多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音乐以及将音乐应用于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观点。
评述孔子的乐教思想
评述孔子的乐教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先秦乐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的乐教思想,对我国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孔子的乐教思想对我们继承优秀传统的文化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孔子乐教思想贡献影响诸子百家中提倡音乐教育的只有儒家而又首推孔子,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世人探索一番,对于继承祖国的音乐文化遗产,孔子的乐教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乐教当做培养人的完成阶段孔子办私学,是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在教学内容上,他把乐教放在第二位,在教材选择上,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书”为基本教材。
作为教育系统性的反映,孔子培养人的教育内容在整体上包括有“文、行、忠、信”这“四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
而“乐”就是孔子的“四教”之一“文”教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里的“道”是志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即使“六艺”。
“游于艺”既是对前三者的不足,有时继前三者之后的完成,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与“游于艺”相通的,是孔子的“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正如“游于艺”高于“志道”“据德”“依仁”,“成于乐”指的也是高于“兴于诗”“立于礼”的人格完成。
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情操来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孔子看来,从个人成长角度而言,也应遵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原则。
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的修养,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
在这里,音乐被看作是用来培养人和塑造人(“成人”)的重要手段。
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是一位音乐家,他懂得音律,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常常歌唱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提倡“礼治”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善”和“美”的统一,而且善要重于美。
音乐表达的内容要纯正无邪;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和“平和”,音乐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哀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音乐思想明显表现出崇雅抑俗的态度。
第三,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推崇“礼乐治国”,把音乐作为一种推行礼、乐的手段与工具。
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认为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给人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领军人物,不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古代音乐家、美学家。
[1]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对古代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
、努力提升自身音乐修养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载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直至远方,莫不授业焉”。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官场失意,进而开始修订了《诗》、书》、《礼》、《乐》等内容且弟子众多,影响颇大。
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他主要研习的一个方面,而他对音乐的体味和实践亦是抢眼的。
据相关典籍考证《诗》在当时是需要唱的和乐》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需要演唱,至此,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载有“《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玄而歌之”其实在当时没有专业作曲家这个概念的基础下,有大多数的诗辞是需要唱的,只有唱才能让这些作品流传下来。
[2] 而正直此时,孔子担当起了音乐发展的大任。
不光在言语上提出了音乐的美学学说,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用自己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学习风范影响着后仕之秀. 《史记、孔子世家》载到“孔子学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也”孔子曰:“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已也”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已矣”孔子曰 : “丘未得其为人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 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虽然,这段记载描述孔子的学习过程有一点玄乎, 但他也真正体 现出了孔子学习态度的扎实、 深入、不满足。
当然,在生活场合, 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那样的孜孜不倦。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当他在他三十岁时,在齐国听到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在齐国听到 《韶》 ,完全被圣美的音乐陶醉了, 然而, 他那专心学习,深刻钻研音乐的精神,让每后人感叹!二、音乐美学思想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乐的社会作用,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探究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理论上,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的音乐。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意义。
就是说,孔子认为音乐当中是有很深的精神内涵的。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
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论语·八份》中他的学生记录下这样的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将美与善对举,可以看出,孔子将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而又将两者都统一于“乐”这一艺术本体之上。
在孔子看来,“美”是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而“善”属于道德内容的范畴。
孔子以为音乐光有形式美是不够的,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有充实的道德内容。
没有完美的道德内容,形式就会非常单薄,虽然可娱人耳目,但终难撼人心魄。
孔子音乐思想浅析
孔子音乐思想浅析作者:何婧来源:《祖国》2016年第09期在我对音乐教育有限的认识中,我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懂得音乐,以及认同艺术是包含感情的教育家之一。
翻阅资料发现在他许多的著书论述中都曾多次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们,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视音乐的教育家当首推孔子。
一、孔子的音乐教育理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思想主张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学问渊博,博学多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并且开创私人讲学,广收门徒,使学生不管贫富贵贱都能平等拥有学习的权利,更是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都为国家所重用。
并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晚年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礼》《乐》等书籍。
同时,学生们将孔子的思想言行以语录体和对话体的方式记载在《论语》中,并流传于后世,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奴隶制社会想封建社会的国度,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文化的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儒家的美学思想也和时代的脚步息息相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以音乐理论著作《乐记》等为代表,乐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著名的:“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等音乐理论影响至今。
音乐是由人们主动创造的,但是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民风民情,通过音乐也可以传递知识,纠正人们的习惯。
孔子的音乐理论认为音乐具有能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就像《孝经》里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意思是孔子认为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前一期间(从虢文公到伶州鸠) 音乐美学思想地继承、总结和发展, 而他继承的不是前一期间音乐与自然地关系, 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及音乐的审美准则 , 本文将一一睁开。
一、审美理想——“彬彬有礼” 、“尽如人意”子曰 :“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
彬彬有礼 , 而后君子。
” (《雍也》“文”即文采, 主要指一个人的礼乐涵养。
“质”即朴素, 主要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
孔子指出 : 仁义之道超出礼乐的涵养 , 就会显得简陋 ;而礼乐地涵养超出仁义之道 , 就会显得虚浮。
只需当礼乐地涵养和仁义之道配合适当 , 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子谓《韶》“尽美矣 , 又尽善也” , 谓《武》“尽美矣 , 未尽善也”(《八佾》 )尽如人意主假如指内容与形式的一致 , 颂扬舜帝德治的《邵》乐形式和内容一致 , 颂扬武王伐纣的《武》乐, 固然形式美好 , 可是内容不完美。
究其原由 ,《邵》乐切合孔子倡导的“德政”思想和“以礼治国”的原则 , 善合于礼的规定 ;而《武》乐表现周武王征服殷商、一致中国的武功 , 孔子虽有所不满 , 但却认为无伤大雅 , 故以“未尽善”评之。
这是孔子对艺术美的认识 , 对理想艺术、理想音乐地追求 , 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应。
可是, 其实孔子并不是文、质并重, 而是质重于文;并不是美、善并重, 而是善重于美 ;并不是形式、内容并重 , 而是内容重于形式。
二、审美准则——“思无邪”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这里的《诗》指的是音乐、诗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孔子认为, 《诗》能够令人思想纯正无邪。
“思无邪”就是以礼约思、非礼勿思, 就是要“思”合于礼 , 止于礼 , 人的思想及视、听、言、动都要切合“礼”地规定。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之言曰 :《关雎》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从孔子音乐教育理念谈起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理念谈起
中华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们各自都有一套成熟的音乐教育理念,其中以孔子的理念最为优秀。
孔子将音乐课列入教育课程的“六艺”之一,首先确定了音乐课的重要性。
又由他的三千弟子向大众推广,尽量做到让世人都能接受到先进的音乐教育。
他晚年回到鲁国,见“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
”为了拨正世人的音乐审美观,便开始“正乐”的工作,他曾言:“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经过他整理后的《诗经》三百零五篇都能“合乐弦歌”,便于再向世人推广。
他推广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世人学会唱歌弹琴的“技术”,而是要通过音乐的学习教化人们“服礼”。
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也就是说音乐教育要配合“礼教”,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他还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诗”是起步、引路的,“礼”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乐”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教化世人“服礼”,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音乐教育。
由此可见,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有两点:(1)要普及音乐的学习,要让世人都能接受音乐教育。
(2)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礼教”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技能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探析On the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onfuciusTIAN Xiao-hong, DU Xue-yuanAbstract As the well-known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Confucius had many achievements on music education. Confucius`s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ha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usic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Confucius and its music educational inspir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educational core , goals, objects, content, functions and so on.Keywords Confucius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practical significance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动荡的年代,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必然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改组,尤其是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之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最为繁荣的时代,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我们熟知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的建树。
他“正乐”,即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十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1]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论语》中,这是我们研究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两千多年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且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音乐教育的核心:行其“仁”道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教育,与西周的礼乐教育相比,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两者根本不同的是孔子更强调音乐的“仁”教。
孔子主张的“仁”教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说”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学说,亦即“伦理之学”。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简言之,孔子的“仁”就是“爱人”,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看。
当然“爱人”并不是不分善恶的普遍地爱一切人。
而应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
即“好仁者,无以赏之,恶不仁者,甚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当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孔子所论述“仁”的内涵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替别人想,推己及人。
孔子也曾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论语?颜渊》)。
[4]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要养成“仁”的品德,就是要实施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的作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为国家培养人才。
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即:人如果不行仁道,乐有什么作用呢?“仁”就是要通过音乐教育的价值与“仁”的规范密切结合,把音乐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可见“仁”是乐的宗旨,“仁” 也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学优则“仕”孔子强调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就是“学而优则仕”。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君从先进”(《论语?先进》)。
意即: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贫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纨绔子弟。
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5]由于“乐”具有教化君子成“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并且是培养完整人的最后阶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音乐教育成为教育的最后阶段,也可看出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6]这里又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是以“仁”为核心、仁乐合而为一的思想。
从这个层面来讲,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
“学而优则仕”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一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的规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三、音乐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孔子把“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
其本质就是在教育对象上,无贵族与平民之分,无华夏与华夷之分,只要诚心求教,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在孔子的三千学生中,属于“贫而贱”阶层的成员有颜渊、子华、子路、樊迟、曾参、子张、子夏以及虽“家累千斤”但仍属“鄙人”的子贡等。
七十二贤中,绝大部分是属于“无教”的人。
孔子施教于这些人并且将他们培养成天下列士,这堪称孔子乐教思想中最富道德实践的成就,[7]也是其乐教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即人人都可受音乐教育。
这一主张打破了音乐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权限下属于平民,充分体现了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因素,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这种思想在现今仍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六“艺”兼备为了实现德才兼备从政君子的培养,孔子根据现实需要有选择地安排音乐教育内容。
在教学科目上,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即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和技能,吸取选择有用学科,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学科,丰富教学内容。
孔子的音乐教育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密切结合在一起。
孔子还强调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要合乎规范,达到“尽善尽美”。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唱的是表现美好内容的歌,唱完一曲还会要求他再唱,并且与他一起唱。
又曰:“恶郑声,乱雅乐。
”这就是说孔子在和他人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对音乐表现的内容十分重视,要求演唱合乎规范的善歌。
他重视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
因此,经孔子后学总结发展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记》)。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说明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野”――粗陋,无文采;也反对“文胜质的史”――虚浮,华而不实,而要求“文质彬彬”,相配得当,相得益彰,达到“尽善尽美”之极致。
[8]这里的“文”是指文化修养,是外在的,“质”是指“仁义道德”是内在的。
意思是只具有仁义道德的品质,缺少文化修养,会显得土里土气;只具有文化修养,缺乏良好的品质,会显得鄙俗粗野,只有“文”与“质”兼而有之,才配称君子之美。
简言之,形式与内容均要达到尽善尽美。
五、音乐教育的功能:以“乐”树人在孔子看来,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他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教育作用、重视用音乐完善个体人格,促进国家的和谐、安定。
首先,孔子对音乐社会功用的认识主要反映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9]这段语录是论诗的功用,也可说是论乐的功用。
因为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就主张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去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
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智慧、勇敢、寡欲、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宪问》)用音乐进行修养。
[10]他重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强调“为政”必须“兴礼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甚至认为,为政之道礼乐最为重要,“君子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礼记?仲尼燕居》)。
[11]孔子还重视以音乐来辅助礼的贯彻。
子曰:“礼无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小大由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这充分说明音乐可发挥“和”的作用,要合乎礼义,须以音乐辅助。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
[12]这集中反映了音乐能起到安邦定国、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
其次,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德育紧密结合。
孔子对弟子施之以“六艺”,而“六艺”以礼、乐为首。
他认为,为人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
[13]即主张理想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
他尤其强调以“乐”成就“诗”和“礼”的完美结合,认为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浸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
“乐能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能修身也”(刘宝楠《论语正义》)。
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音乐作为修身养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手段。
再次,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对人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极为重视。
公元前517年左右,孔子在齐国曾看到《箫韶》的演出。
《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14]孔子在欣赏《韶》后给以至高的推崇,认为“尽善尽美”引发了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批评标准,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尽善尽美”就是孔子“中庸”哲学思想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艺术标准是“中和之美”,“善”和“美”是孔子评价“乐”的标准:善是审美艺术内容、美是审美艺术形式,当美与善共同体现在音乐中时,两者是完美统一的。
这种统一集中为“中和”二字,他强调音乐对人心灵的涵美,乃至强调对人伦秩序的调节。
这也反映在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及“过犹不及”的艺术主张之中。
他要求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不会伤害身心,及必须“和”而不“淫”。
[15]孔子认为“中和”之美与“礼”、“仁”之善融为一体的音乐是最完美的音乐,也是实施音乐教育最理想的音乐。
孔子站在社会政治和个体心理相统一的高度来论述礼乐。
礼乐教化不仅是“为政以德”的根本措施,也是培养个性的道德、人格的主要形式,个体人格提高了,必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立足于治国以“仁”为核心,“中和”为准则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之中,这是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也是孔子为儒家礼乐思想奠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