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长江美景 学河流地貌 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以长江为例教学课件设计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
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本课小结
河流 初期 瀑布
河
侵蚀 中期 V型谷 地貌 成熟期弯曲河谷
流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地 貌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分析思路
河流 沉积 地貌
出山口冲积扇 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它在哪里? 它是什么样子?
河口 河口三角洲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影响?
人地协调观
谢谢大家
探河究流三中:游河流沉积地 貌的形成
凸岸 -堆积
凹岸 -侵蚀
思维建模
三角洲
泥沙 沉积
沙源
降水强度大 地势高差大 植被覆盖率低 土质疏松
输沙
流量大 流速快
河口处流速
河口处地势高差小 海潮顶托作用强
四、感悟提升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 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 分析。(16分)
① 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
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泥沙来源少
(2分);且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较小,易于
泥沙沉积(2分) 。
②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势高差大,河流落
差大,流速快(2分)。
要求: 独立思考 后 可小组讨论;
展示答案前 要有分析思路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思路分析
• 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凹岸凸岸 • 下蚀减弱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平原
河流阶地 河漫滩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
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从参与的实践中获取知识,从与同学相互的探讨中学会与人相处。既形成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又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提升。
(六)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七)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参议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将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进一步的和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目标。
参观法:通过野外实践,将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创新。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3、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学法: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压力、又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地理学习,空间想象、独立分析的能力日臻成熟,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分析、理解、掌握知识点。
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课时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及针对本节内容的强化练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针对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出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3)地位和作用:本章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个小节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微观进入宏观,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成因;2、掌握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3、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通过读河流剖面图,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和地貌特点。
4、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2、认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所以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咼。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不同堆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四、重点、难点:根据本节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让学生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方法:1、多媒体课件辅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异。
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4、观察对比法:通过对河流不同侵蚀地貌和不同堆积地貌的对比分析,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理解河谷的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实验法模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河谷的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3.说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②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4、说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学案教学
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每个学习小组上课前提前对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上课时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本教材知识结构、功能特点可知: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其地位主要就是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起到温故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河流地貌,能够使学生掌握有用于生活的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2)能力目标:1、用实验法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2、用实验法、比较法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让学生回归自然、完善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重点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缺乏感性的认识。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难点: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二、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
三、学法分析:由于高一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留心观察,或者观察到却并没有做逻辑思考。
对资源和知识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较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较为欠缺。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课堂教学过程引入:我们本节课一起去畅游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了解在河流流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哪些河流地貌。
引出问题: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并根据你的选择,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
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
一、河流侵蚀1、上游——下蚀——“V”字形的河谷问题拓展: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当前位置的是否有可能?如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可能上游图片展示:瀑布上端和下端不同性质岩层的分布图教师总结: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
在流水常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
引导对比:上面提到的下蚀结果使河谷不断加深,这里的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
阅读分析:《朝辞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引出问题:根据三峡河段的风景图,请同学们说出长江三峡的水流特点以及该特点对长江河谷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看图思考回答)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此处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读图分析:下图中AB连线的附近时, 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教师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根据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况,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这里流水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受其作用,总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使河道变得更弯曲。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说课稿: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难点分析:●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学习方法: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包含两个框题的内容,本次说课节选其中第一框题。
河流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示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学习,培养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初中学习2.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外出旅游3.不足:理性分析能力、整体认识不足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时政视频,鲜活导入撒贝宁《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视频。
强烈的视觉冲击、契合主题吸引学生。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游长江解侵蚀地貌展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长江三峡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自习室”,3分钟,自习河流侵蚀地貌概念及阶段划分。
新课标要求重视自主学习。
不同阶段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播放微课,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V形河谷;中期:侧蚀,河道弯曲,凹凸岸;成熟期:侧蚀,宽而浅的槽型。
针对凹凸岸,引导学生上台绘图强化。
微课教学,避免枯燥知识讲解;难点知识针对性突破。
(二)游黄河析堆积地貌展示示意图,学生上台找到堆积地貌类型及发育位置。
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发放“资料礼包”。
第一小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模拟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第二小组:运用动画介绍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第三小组:根据黄河三角洲卫星照片,分析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通过讨论分析,转化成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实验法别出心裁,锻炼动手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结束河流地貌学习之旅,学生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班级的同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河流是自然界特别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特别亲密,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从教材支配上看,表达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表达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同学已初步把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力量,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学问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同学独特活泼,思维活跃,主动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供应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亲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学问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同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当从同学的角度动身,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目标①把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化过程;②知道流水积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缘由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缘由,提高分析归纳力量。
〔3〕情感看法价值分析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胜利感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4、教学重点依据教材的特点、同学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河谷的演化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积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到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和作用。
同时,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河流地貌的特征和作用;•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增强对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河流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类;•据此解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地壳抬升和地壳运动;•构造力和风化作用;•降雨和侵蚀。
2.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类•河流地貌的三大特征:下切、侵蚀和沉积;•河流地貌的分类标准:根据形态、河谷、冲击等。
3.据此解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古老河流地貌: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青藏高原河流地貌:雅鲁藏布江地貌的形成;•热带河流地貌:亚马逊河地貌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地貌形成基本原因,如地壳抬升、构造力和风化作用等。
2. 学习探究(30分钟)1)结合示意图和实地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如下切、侵蚀和沉积。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可以提供案例:长江三峡地貌、雅鲁藏布江地貌和亚马逊河地貌。
3)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并进行课堂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 拓展延伸(15分钟)结合生活实例,拓宽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如黄河的发展历程、长江的重要地段和珠江三角洲等。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以长江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结合某河流地貌的形成,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在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导入:今天我们的地理课从一首古诗开始《庐山桑落洲》唐胡玢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同学们知道作者古诗所描写的地点在哪里吗?桑落洲是个什么地貌呢?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让大家了解桑落洲的前世今生播放视频,一起领略长河的壮丽景色。
一.【初识河流地貌】观看长江流域风光片,并描述所看到的地貌类型及特征。
我们从长河的源头游览到河口,今天站在地理学者的角度来识别这些河流地貌并描述它们的主要特点。
前面我们学过地质作用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侵蚀地貌、侵蚀搬运地貌、堆积地貌学生指出所观察的地貌类型及特点,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学生上讲台连线并简单描述地形特征。
河流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展示一下自己的判断,连线做一个模拟实验河流侧蚀实验我们的实验是简单模拟了河流的侵蚀作用探究一河流侵蚀的形成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伸长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加深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展宽探究二展示河流地貌图,根据时间的顺序排序判断分别是初期、中期、后期的河流地貌所具有的形态再从空间角度看看河流的不同地貌类型上游 v型谷;中游槽型河谷;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探究三中游地势平坦,河道展宽,河流出现弯弯曲曲的形态,蛇曲观察河湾实验,说出你看到的现象,并描述此现象发生的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
学生回答,实验论证。
播放动画演示,原理论证九曲黄河千道弯,鬼斧神工一奇观。
当河流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称为蛇曲,洪水的时候河流会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那河流凹凸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外力作用部分,流水在地表外貌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针对河流的作用进行探究,讲述了2、三维目标识与技能: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4、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GOOGLE EARTH演示晋江流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通过书籍、网络、野外考察收集有关河流地貌的地理信息,并把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协作学习法:通过课堂中小组间生生协作、师生互动进行学习。
探究学习法: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分析;2、野外考察:到洛江罗溪考察V形谷;到洛阳桥看堆积地貌;3、问题收集:课前让学生找出书中的疑问,并将问题上交,教师针对问题集中分析;4、将学生分成四个方块。
(导入)以晋江流域为线导入,让学生先看看整条河流的地貌(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卫星图片,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利用四张图片让学生判别它们分别是哪种地貌,是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
然后引入正题,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河流侵蚀地貌类型:1、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伸长;2、下蚀:河床加深;3、侧蚀:河流横向发展(这部分让学生自己回答,老师作简单的解释,并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
简单解释河谷跟沟谷的区别,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己讨论一下二者的区别,然后让一两个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作简单的解释。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②说出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难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水侵蚀地貌播放《后退的瀑布》并提出问题瀑布落差大体现了河流的哪一种侵蚀作用?瀑布后退体现了河流的哪一种侵蚀作用?【学以致用】1、假设淘金应在哪岸?2、在A、 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3、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4、要规划建设一现代小型城镇,在A岸还是B岸?1、河流的凹、凸岸是如何确定的?生活体验:汽车在转弯时,车上的人向哪个方向倾斜?2、为什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有岸流向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岸侵蚀,岸堆积.3、从河流的弯曲程度来看,河流将趋于平直还是更加弯曲?4、从河底坡度来看,凹岸如何变化,凸岸如何变化?画出剖面图二、河流堆积地貌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学以致用】分析渭河谷地的成因冲积扇的特点(结合冲积扇的景观图和素描图说明)1、冲积扇的组成物质从哪里来?2、沿AB、CD的地势起伏高低状况如何?画出沿AB、CD剖面图。
3、(1)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梳理扇景观ABC D三小结回顾本届重点内容掌握本节重点五、板书设计。
览长江美景,学河流地貌——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览长江美景,学河流地貌——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览长江美景,学河流地貌——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感悟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这节课针对河流的作用进行了探究,按照成因,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教材以河谷的演变过程为例分析了三种不同的侵蚀方式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根据示意图讲述了不同位置发育的河流堆积地貌。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如下三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环节二:回归课本自主归纳环节三:布置作业提升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
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通过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长江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长河。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1)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提问导学法教学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所以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不同堆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四、重点、难点:根据本节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让学生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方法:1、多媒体课件辅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异。
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4、观察对比法:通过对河流不同侵蚀地貌和不同堆积地貌的对比分析,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览长江美景,学河流地貌
——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览长江美景,学河流地貌——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感悟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这节课针对河流的作用进行了探究,按照成因,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教材以河谷的演变过程为例分析了三种不同的侵蚀方式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根据示意图讲述了不同位置发育的河流堆积地貌。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如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环节二:回归课本自主归纳
环节三: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
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通过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长江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长河。
长江以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为界,划分了上、中、下游。
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本节课选取了长江沿岸的四个地点:上游的虎跳峡、三峡,中游的荆江和入海口处的上海来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
因此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虎跳峡组、三峡组、荆江组和上海组,让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各河段的资料,并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各河段河谷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2、河谷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展示长江沿岸地貌图片来导入新课。
并提出问题: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但各段的河流两岸的地貌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展示】:实验视频
通过实验,学生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流水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然后向学生介绍流水侵蚀的三种方式:下蚀、溯源侵蚀和侧蚀。
【课件展示】:流水侵蚀作用
学生了解了流水侵蚀的主要类型后,组织各小组的同学对自己搜集的资料和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然后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
虎跳峡组的同学展示的是从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
【课件展示】:虎跳峡视频
虎跳峡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了虎跳峡地貌的成因,并将所说的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板书形式展现给大家,还绘出了虎跳峡的河床剖面图:
虎跳峡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流水的侵蚀作用有关,而且侵蚀方向是向下的,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
随后,我提出了新的问题:
有人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
”你认为可能吗?如果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
为了帮助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补充了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请虎跳峡组的同学进行概括归纳,并板书如图:虎跳峡还受到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延长.
三峡组的同学通过图片为大家介绍了三峡的概况: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
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南津关,全长205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因而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
最窄处不足百米。
李白在游览三峡时,写下著名诗篇《早法白帝城》。
三峡组的同学精心制作了《早发白帝城》的Flash动画,让同学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三峡水流的特点。
【课件展示】:《早发白帝城》Flash视频
三峡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了三峡地貌的成因:
三峡处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形成了今天
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并附上了自己设计的板书。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历经近17年的建设,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设想变为现实。
老师借三峡工程进行发挥,提出了新的问题: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因位于长江干流三峡河段而得名,坝址位于西陵峡中的三斗坪镇。
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水电站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试分析三峡大坝选址的有利区位条件。
引导学生结合三峡处的水流特点和河谷特点进行分析,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1)水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2)峡谷地段,河谷深而窄,建坝工程量小。
荆江组的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荆江河段的特点:荆江河段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公里,而直线距离只有185公里长,河流弯曲程度世界罕见,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并利用视频资料展示了荆江防洪形势的严峻性。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
荆江组的代表对荆江段河流地貌的形成做了如下的解答:荆江河段,河流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谷拓宽,河流更为弯曲。
荆江组的同学还附上了板图,让自己的解说更加的形象直观。
地理课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课件展示】: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
建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由荆江组的同学进行小结:A岸:凸岸,流速慢,泥沙淤积,河床浅;B岸:凹岸,流速快,流水侵蚀,河床深,适合建货运码头。
上海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了两张能代表长海入海附近河流地貌的两张图片。
并为同学们介绍了此处河流地貌的成因:下游的河床显得宽广,主要是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侧蚀的缘故。
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谷显得平坦;在长江的入海口处,由于河道开阔,河水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堆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我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三峡工程的建设对长江三角洲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
教师要给与适当地点拨,三峡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在蓄水的同时也拦截泥沙,所以三峡工程的建设会造成长江三角洲的面积减小。
随后,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河流的堆积地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流水速度下降了,泥沙发生了堆积。
长江还有哪些地区水流速度可能下降,从而形成堆积地貌?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到另外两种河流堆积地貌。
【课件展示】:堆积地貌
在一些山谷的出口,由于流水速度减缓,从山谷带来的大量泥沙就沉积在山口,形成洪(冲)积扇,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体,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这节课以长江为例,学习了河流塑造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梳理归纳知识点完成基础练习。
第二环节:回归课本自主归纳
[过渡]长江不同河段所受的河流作用力是不同的,对一条河流来说,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主要的侵蚀方式和河谷形态特征会有什么不同的呢?进入课堂教学第二环节--回归课本,自主归纳。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课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下面的作业题:
[课后作业]
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但但地处非洲赤道地区,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刚果河入海处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为什么?试加以分析。
【设计感悟】
(1)学生成为学习地理的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地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从而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为手段
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进行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提炼,从而在这种质疑与探究的过程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思维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