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合集下载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药物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正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副作用的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口服给药、皮肤给药、注射给药和其他给药途径等方面介绍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肠道而被吸收。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药物的选择性较好,可以附加进食或禁食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此外,口服给药可以减少一次只能送入有限剂量药物的局限性。

不过,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溶解度、胃酸的影响等。

有些药物在胃酸的影响下难以吸收,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二、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或局部黏膜以发挥药物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如贴剂、药膏、喷雾等。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和较小面积的治疗。

皮肤给药途径具有区域性、近乎无痛、无干扰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口服给药方法无效或不合适的情况。

然而,皮肤给药途径的吸收时间相对较长,药效的起效时间较慢,而且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皮肤病变和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引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注射给药途径常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药效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它可以绕过胃肠道和肠道的药物吸收环节,直达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然而,注射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并且使用的器械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其他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和注射给药途径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给药途径。

例如,眼药水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耳朵滴剂适用于耳朵感染的治疗,局部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主要在于局部应用,比较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观察药物对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的变化,常需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

由于实验目的、动物种类、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是借灌胃器将药物直接灌到动物胃内的一种常用给药方法。

1、白鼠灌胃法:抓起小鼠,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头部,小指、无名指和掌心夹注尾巴,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角插入口腔,从舌背沿上腭插入食道。

灌胃量0.2~0.5ml/10g。

胃管可用适宜口径的硬质塑料管或磨去针头的8号注射针头弯成适当的弧度制成。

注意,操作时不要用力猛插,以免插破食道或误插入器官造成动物死亡。

2、白鼠灌胃法:左手戴上棉手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大鼠头部固定,将大鼠灌胃器沿腭后壁慢慢插入食道。

灌胃针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重新再插。

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灌胃量10~20ml/kg3 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

4、猪的胃内灌注法:给猪下鼻饲管较困难,因猪的鼻翼与上唇联合形成吻突,鼻腔内上下鼻夹与鼻中隔通道极窄,只能通过F10-12号的导尿管,F14号以上的导尿管不能插入,故一般均给猪采用经口入胃的灌胃方法。

具体方法是,预先做好一矩形小木块,中间有一洞,让小猪咬住,将其固定,然后再由此洞下胃管。

此种操作较为简便。

5、鸟类:包括鸽、鸡等,经口灌胃给药,可由助手将其身体用毛巾裹住固定好。

实验者用左手将动物向后拉,使其颈部倾斜,用左拇指和食指将动物嘴撬开,其他三只手指固定好动物头部,右手取带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将灌胃针头由动物舌后插入食管。

常见的给药途径和流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和流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和流程Title: Common Administration Routes and ProceduresTitle: 常见给药途径和流程The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s can occur through various routes, each with its specific benefits and considerations.The most common routes include oral, parenteral, topical, and transdermal.药物给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每种途径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外用和透皮。

Oral administra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route due to its convenience and safety.Medications in the form of tablets, capsules, suspensions, and syrups are ingested and absorbed through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因其方便且安全。

药物以片剂、胶囊、悬浮液和糖浆等形式摄入,通过胃肠道吸收。

Parenteral routes, such as intravenous,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bypass the digestive system and directly deliver the medication into the bloodstream.This route provides immediate and complete absorption but requires trained personnel and sterile conditions.注射给药途径,如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绕过消化系统,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

给药的名词解释

给药的名词解释

给药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给药是指通过不同途径为患者提供药物以治疗疾病的过程。

给药涉及到多种名词和术语,如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和给药剂型等。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文献以及讨论药物治疗方案。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路径,常用的有口服、注射、吸入、皮肤贴药、鼻内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适用情况。

下面我们对这些常用给药途径进行解释。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即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方式便携、舒适,常用于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药物在肠道中可能被代谢和消化,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2. 注射给药(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器和针头直接输入到体内,常用于溶液、悬浮液和粉末剂。

注射给药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技能,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局部反应。

3. 吸入给药(Inhalation):药物以气体、气溶胶或细粉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入给药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减少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4. 皮肤贴药(Transdermal patch):药物以贴贴的形式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皮肤贴药一般用于长期治疗,如疼痛、高血压等。

皮肤贴药的好处是给药方便,减少药物的次数和剂量。

5. 鼻内给药(Nasal administration):药物以喷雾、滴剂或吸入的形式通过鼻腔给药,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鼻内给药常用于治疗鼻腔和鼻窦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较快达到峰值。

二、给药方式给药方式是指将药物制剂应用到给药途径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给药方式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下面对一些常见的给药方式进行解释。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到人体内部的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优点是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成本较低。

口服给药的药物主要经过肠道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再进入全身循环。

但是,口服给药受到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需要一定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注射给药(Injection Administration):注射给药是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体内,绕过胃肠道进行吸收。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给药的主要优势是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更高的血药浓度,作用迅速,特别适用于急救或严重疾病治疗。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繁琐且痛苦,部分患者可能不接受。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肌肉进行吸收。

相比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液和首过效应,使药物在肌肉中的吸收速度快于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更高,作用迅速。

然而,肌肉注射可能疼痛和引起肌肉损伤。

4.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进行吸收。

静脉注射是最快速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治疗的疾病。

但是,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要求高,存在感染和血管损伤等风险。

5. 吸入给药(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作用迅速且局部化。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通过将药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动物自行摄取。

口服给药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尤其是需要长期给药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口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2.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这种途径可以确保药物准确、快速地进入动物体内,并可控制药物的剂量和速度。

注射给药常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高精度给药的实验。

3. 经皮给药:通过皮肤贴片、涂抹或喷雾等方式将药物给予动物。

这种途径适用于局部作用的药物或需要缓慢释放的药物。

4. 呼吸道给药:将药物以气雾剂或滴鼻液等形式给予动物,使其通过呼吸道吸收。

这种途径常用于肺部疾病的研究或需要全身起效的药物。

5. 直肠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内,适用于一些口服难以吸收或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6. 腹腔给药:通过腹腔注射将药物给予动物,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大剂量给药的实验。

7. 脑室给药:通过颅内注射将药物直接给予动物的脑室,常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药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综合考虑实验目的、药物性质、动物特性等因素,并遵循相关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伦理要求。

同时,应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福利和安全。

常用给药方式及缩写

常用给药方式及缩写

给药途径1定义:又称用药途径,药理学和毒理学上指药物和人体接触作用的途径。

给药途径通过人体自身的运输和代谢过程,强烈影响着各种药物在体内的效用。

2分类:局部给药(topical):直接用药于要影响的身体部位。

包括:ooooo表皮给药,例如局部止痛、止痒膏剂。

吸入给药,例如很多哮喘药物。

灌肠给药,例如造影药剂。

眼部给药,例如眼药水和眼药膏。

鼻腔给药,例如鼻塞药。

消化道给药(enteral):但要影响的部位不是消化道本身。

oo口服,包括片剂、胶囊、药水等。

通过人工途径,例如胃插管、胃镜、十二指肠插管等方式给药,包括补充营养和鼻饲。

o肛门给药,例如灌肠和栓剂。

非消化道给药(parenteral):作用于全身,但不通过消化道给药。

oooooo静脉注射和静脉进食。

动脉注射,例如某些治疗血管痉挛和栓塞的药。

肌肉注射,例如疫苗、抗生素等。

心内注射,例如急救时注射的肾上腺素(现已少见)。

皮下注射,例如胰岛素。

骨髓注射,然后由骨髓导入动静脉系统。

偶尔用于急救和儿科,静脉注射困难的情况。

oo皮内注射(直接注射到皮肤内部),例如过敏试验和纹身。

透皮给药,例如戒烟者用的尼古丁贴片。

oo粘膜给药,例如舌下含的硝酸甘油。

吸入给药,例如xx气体。

其他不常见的给药方式还有:腹腔注射、硬膜外腔注射(例如麻醉)、脊髓注射(进入脑脊液)、眼球玻璃体注射等。

与此相关的简写有:RP表示请取药;P.O表示此药口服;INJ.表示注射剂;MIXT.表示合剂;TAD.表示片剂;SOL.表示溶液;CO.表示复方;PR.表示灌肠;I.D表示皮内注射;I.V表示静脉注射;I.V.GTT.表示静脉点滴;IH表示皮下注射;IM表示肌肉注射;O.M表示每晨;O.N表示每晚;HS.表示睡时用;AM.表示上午;PM.表示下午A.C.表示饭前;P.C.表示饭后;SOS.表示需要时用一次;ST.表示立即;QD表示每日一次;BID表示每日两次;TID表示每日三次;QID表示隔日一次;QH表示每小时一次;Q2H表示每两小时一次;Q3H表示每三小时一次;依次类推; MCG表示微克;MG表示毫克; G表示克;ML表示毫升; sig表示用法qn每晚一次。

给药制度的内容

给药制度的内容

给药制度的内容引言给药制度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定和方法进行给药的过程。

药物的给药制度对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给药制度的内容,包括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等。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敷、注射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1. 口服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

口服给药适用于药物溶解度较好、不易引起胃肠刺激和具有较长的半衰期的药物。

在口服给药中,应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2. 皮肤贴敷皮肤贴敷是将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给药途径。

这种给药途径可以减少药物的总剂量,避免一些药物在肠道中的代谢和破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皮肤贴敷适用于一些局部使用的药物,如贴膏药、透皮贴剂等。

3. 注射注射是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人体的给药途径。

注射能够确保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适用于一些需要迅速起效的药物,如急救药物、抗生素等。

在注射给药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射速度和注射剂量,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给药时间给药时间是指药物在一天中的给药时间点和给药的频次。

不同药物和疾病状态需要不同的给药时间。

1. 给药时间点给药时间点是指药物在一天中的具体给药时间,通常分为早、中、晚和睡前等时间点。

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或饭后给药,以避免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在确定给药时间点时,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病情的需要来合理选取。

2. 给药频次给药频次是指药物在一天内的给药次数,常见的给药频次有每天一次、每天两次等。

给药频次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半衰期、维持药物血浓度的需要以及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三、给药剂量给药剂量是指在一个给药周期内,给予患者的药物总量。

给药剂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给药剂量可以根据药物的标准剂量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药理学中的给药途径是药物传递到体内的方式,其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特点的总结: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直接口服药物片剂、胶囊或液体药剂。

特点:简便、安全、经济,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吸收: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口服。

2. 注射给药(Injection):常见方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特点: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快,剂量准确。

吸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

注意事项:需要无菌操作,可能导致疼痛和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3. 皮肤给药(Topic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涂抹、贴敷等。

特点:药物缓慢释放,局部作用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少。

吸收: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皮肤状况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4. 呼吸道给药(Respiratory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等。

特点:药物直接进入肺部,快速起效,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吸入技巧需要掌握,吸入装置需清洁卫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

5. 眼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滴眼液、眼膏等。

特点: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眼部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保持眼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眼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6. 其他给药途径(其他 Administration Routes):直肠给药(Rectal Administration):常见于栓剂形式,适用于不易口服的药物。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直肠局部。

口腔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适用于某些速效药物或避免胃部破坏的药物。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进入途径,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使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然后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稳定性较好且不会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破坏的药物。

口服给药的药物会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在进入全身循环之前需要先经过代谢。

二、皮肤贴敷给药皮肤贴敷给药是指将药物直接贴敷在皮肤表面,通过皮肤的吸收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不能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进行吸收的情况。

常见的皮肤贴敷药物包括贴剂和乳膏等。

三、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指将药物制剂以气雾、粉末或蒸气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吸入给药可直接将药物送达病变部位,有效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了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反应。

四、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或针管直接注入体内。

注射给药是最直接、迅速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需要快速进入体内或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吸收的情况。

常见的注射给药方式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五、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是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通过肌肉的血液循环使药物快速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需要长效或缓释效果的药物,如一些激素类药物。

肌肉注射给药相对注射给药更为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刺激。

六、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需要快速和直接发挥药效的药物,如一些急救时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静脉注射给药的效果通常更加迅速和明显。

总结起来,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需要达到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等因素。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经口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下面将介绍各种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简述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

1.经口给药(口服给药)经口给药是实验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和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对实验动物产生作用。

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技术。

但经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受到肠道酶和肝脏的一次进过效应。

2.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在动物的皮下组织中注射药物。

特点是便捷简单,对实验动物能够均匀吸收。

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背部的腰椎处。

3.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动脉或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该方法能够实现药物的快速作用,但需要特殊的技术和专业的操作,同时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药物的性质掌握合适的给药速度。

4.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与皮下注射相比,肌肉注射的吸收更快且更完全,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更持久。

通常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大肌肉组织上,例如大腿肌肉。

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药物的浓度和给药途径进行合理估算。

给药量=目标血药浓度×剂量体积/药物浓度×动物体重其中,目标血药浓度是研究中设定的药物效果所需要达到的血药浓度;剂量体积是每次给药所需用到的药物体积;药物浓度是给药液体中药物的浓度;动物体重是实验动物的体重。

在实验中,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实际需要,还需要将计算得到的给药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算。

此外,在药物给量计算中还需考虑到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给药次数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量的计算只是一个初步估算值,实验中仍需根据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及目标血药浓度进行进一步调整。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是实验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给药途径分类

给药途径分类

给药途径分类
1. 口服给药呀,这就像你每天吃饭一样自然。

就好比你吃个药片,喝个药水,让药物通过嘴巴进入身体,慢慢发挥作用。

你想想,是不是很常见,像感冒了吃点感冒药,不就是口服嘛!
2. 注射给药,这可是挺厉害的一种方式呢!就像是给身体来个直接的“能量注入”。

比如有时候生病要打针,那药液直接就进入体内啦,效果来得快呀!就问你小时候怕不怕打针?
3. 外用给药也很重要呀!它就好像给身体的局部来个特别护理。

像擦点药膏在皮肤上,或者滴点眼药水,这不就是在特定的地方发挥作用嘛!你肯定也有用过外用药物的时候吧?
4. 呼吸道给药,你想想,就跟呼吸空气一样呢!像吸点气雾剂来缓解哮喘什么的。

它多么神奇呀,通过呼吸就让药物进入身体,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5. 舌下给药呢,这可是有点特别的。

就好比把药物藏在舌下这个“小秘密基地”,让它慢慢释放发挥作用。

比如有些急救药就是这样用的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6. 直肠给药呀,哈哈,这有点特别哟!就像是给肠道来个“专属礼物”。

像有些小孩发烧了,用个栓剂塞进去,药效慢慢发挥呢。

你有没有这样给孩子用过药呀?
总之,给药途径有这么多种呢,各有各的特点和用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快点好起来呀!。

列举5种以上能避过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

列举5种以上能避过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被注射或服用后,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内产生药效的过程。

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避免不良反应。

而肝首过效应是指药物在通过肝脏时被代谢的现象,导致其生物利用度降低。

为了避免肝首过效应,有以下几种给药途径可以选择:1. 皮肤给药:通过皮肤给药途径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

经皮吸收的药物可以通过贴片、凝胶或喷雾等形式直接作用于皮肤,避免经过肝脏的代谢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2.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是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鼻腔、阴道等黏膜表面,通过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途径可以绕过肝脏,减少药物被代谢的可能性。

3. 肌肉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深层,能够有效绕过肝脏进行代谢,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种给药途径常用于对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治疗中。

4. 脂质体给药:脂质体是一种微小的脂质小泡,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中,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通过脂质体给药途径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5. 胶囊剂给药:将药物封装在胶囊中,通过口服途径使药物进入胃肠道,避免肝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总结:以上给药途径能够避过肝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被代谢的可能性。

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不同的药物要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黏液膜给药:除了传统的口腔、鼻腔和阴道黏膜给药外,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黏膜给药的可能性,例如肺部、结肠和眼部的黏膜给药。

这些新的给药途径也都有可能避免肝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7. 静脉注射: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可以绕过肝首过效应,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途径常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药物应用,例如心脏骤停时的抢救药物。

8. 口腔黏膜给药:利用在口腔黏膜上的吸收能力,将药物置于口腔黏膜上并通过黏膜吸收的方式,使药物绕过肝首过效应,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品给药途径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品给药途径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品给药途径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药品,其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药物吸收和患者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给药途径。

一、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药物给药途径之一。

通过口腔吞咽药物,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发挥作用。

口服给药的优势在于简单方便,剂型多样化,适用于大多数疾病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药物的吸收会受到食物的影响,因此应在餐后或者空腹时服用。

二、注射给药(Injection)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身体的组织或者血管中。

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注射给药可以分为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注射给药的优势在于药物效果迅速,可以绕过胃肠道吸收的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但是,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风险较高,适用范围相对狭窄。

三、皮肤给药(Topical application)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的给药途径。

包括药膏、凝胶、乳霜等外用剂型。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具有局部作用、副作用小的特点。

常见的皮肤给药包括外敷、涂抹、喷雾等。

四、吸入给药(Inhalation)吸入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呼吸进入肺部进行吸收的给药途径。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吸入给药的优势在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吸收迅速,副作用较小,但是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器械进行吸入。

五、眼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眼用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眼睛表面或者眼睛附近的给药途径。

眼用给药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常见的眼用给药包括眼滴、眼药膏、眼药水等。

在眼用给药时要注意正确使用方法,避免交叉感染。

六、直肠给药(Rectal administration)直肠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直肠的给药途径。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1)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给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但某些药物因本身的理化性质而吸收较差、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或因消化酶和胃酸等而被破坏,最终导致进入体内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此外,食物对药物的吸收也有影响。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黏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黏膜吸收有特殊意义。

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注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迅速准确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迅速。

这是其他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通过肌内注射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3)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黏膜吸收。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经皮给药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应根据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给药方法。

一般而言,最经济、最常用的是口服给药法。

应遵守的给药原则是:能口服者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者不静脉注射,慎用静脉滴注法(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对急性感染宜选序贯疗法。

给药途径 实验报告

给药途径 实验报告

给药途径实验报告给药途径实验报告引言: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并为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供依据。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同一种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行给药,观察其药物效果的差异。

实验分为口服给药、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组。

每组实验对象数量相同,药物剂量相等。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药物和小鼠。

将药物按照剂量要求制备成适合不同给药途径的制剂。

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

一、口服给药:在给药前,将小鼠空腹放置2小时以确保胃部为空。

然后,将药物溶解在适量的生理盐水中,利用灌胃针将药物缓慢注入小鼠胃部。

给药后,观察小鼠行为和反应,并记录下来。

二、皮下注射:将药物溶解在适量的生理盐水中,利用注射器将药物缓慢注射到小鼠的皮下组织中。

给药后,观察小鼠行为和反应,并记录下来。

三、静脉注射:将药物溶解在适量的生理盐水中,利用注射器将药物缓慢注射到小鼠的尾静脉中。

给药后,观察小鼠行为和反应,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

我们观察到口服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较为缓慢,可能是由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速度较慢所致。

此外,口服给药的药物效果相对较持久,可能是由于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和代谢速度较慢所致。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一种常用的给药途径,适用于一些需要快速吸收的药物。

我们观察到皮下注射后,小鼠的反应迅速,可能是由于药物在皮下组织中的吸收速度较快所致。

此外,皮下注射的药物效果相对较短暂,可能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速度较快所致。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中的给药途径,适用于一些需要快速作用的药物。

我们观察到静脉注射后,小鼠的反应迅速且强烈,可能是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快速发挥作用所致。

给药方案的名词解释

给药方案的名词解释

给药方案的名词解释药物是人类治疗和缓解疾病的重要工具,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给药方案是指药物的给予途径、剂型、剂量和给药时间等综合考虑后确定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规范。

下面将对给药方案的各个要素进行详细的解释。

给予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e)给予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路径。

常用的给予途径有口服、注射、贴片、吸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不同的给予途径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例如,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首先会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需要高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浓度。

而通过注射给药可以避免首过效应,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剂量较低即可达到治疗浓度。

剂型(Dosage Form)剂型是指药物的物理形态,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乳剂、软膏等。

选择合适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缓控释效果和稳定性。

例如,对于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可以选择胶囊剂型,避免接触到患者的口腔黏膜。

而对于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可以选择控释剂型,确保药物的效果能够持续。

剂量(Dosage)剂量是指给药的药物量,通常以体重、体表面积、年龄和性别等因素为基础来确定。

临床上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

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中毒,而过低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确定合适的剂量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给药时间(Administration Time)给药时间是指药物的给予时间,包括每日多次给药、定时给药和非定期给药等。

给药时间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药物的作用时机和疾病的特点。

例如,某些药物对于不同时间段的机体反应不同,患者在不同时间点使用该药物就可能获得不同的疗效。

此外,一些药物具有较短的半衰期,需要多次给药以保持治疗浓度稳定。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互相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

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

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产生迅速可靠。

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局部应用眼科药物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1.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其药物吸收各有何特点?
2.影响全身麻醉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吸入性麻醉药的浓度;药物的血/气分布系数;麻醉药的脑/血分布系数;麻醉药的脂溶性;肺通气量。

3.硫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是什么?
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血管,减轻心绞痛的病因,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的供血,从而达到止痛作用。

4.论述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
(1)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氯丙嗪具有安定、镇静、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有嗜睡感,在安静的环境中易诱导入睡,但易觉醒。

镇静作用出现快,但极易产生耐受性。

镇静作用的产生与氯丙嗪阻断a1和H1受体有关。

②抗精神病抗精神病作用与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