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淋球菌生物安全评估
生物安全评估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6.变异性
病原微生物可发生自发或在外因作用下发生碱 基的增加、缺失、变位、重组,使其在生物学特性、 耐药性、免疫学特性发生变异,可导致病原微生物 毒力与致病力增强或减弱,了解病原微生物变异规 律与特征,将有利于跟踪微生物变异避免或规避风 险。
(二)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1.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与适应能力:
(1)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与适应能力:自然环境 中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如,被炭 疽杆菌芽孢污染的草原,其传染性可保持数十年。甲型 肝炎病毒较一般病毒抵抗力强,对酸、碱稳定,对热有 较强的耐受力,在自然界不易失活,常易造成流行。而 HIV病毒离体后迅速死亡。 (2)对日光与紫外线敏感性:直射日光有强烈的杀菌 作用,是天然的杀菌因素。日光的杀菌效力因地、因时 及微生物所处环境不同而异 。多数微生物在直射日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 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 家流行的状况不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 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并考虑 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划分各自的微生物 危害程度分类。我国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 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 输的包装要求,详见卫生部与农业部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3.培养特性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或扩增培养是实验室最常见的实验活 动,通过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特性可直观根据其形态特征 进行初步鉴定,了解病原微生物对营养需求、生长繁殖速度 以及是否在实验过程发生了污染,
性病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

在体外很容易死亡,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对各种消毒剂敏感。
感染剂量、浓度及动物实验数据
预防和治疗
普鲁卡因青霉素、氟哌酸、头孢三嗪、壮观霉素等
性病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
该实验室主要是为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而设立的,从事从事性病、艾滋病的病原学、血清学和免疫学的实验研究。现根据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对其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分析,详见《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分析表》,分析结果认定,本实验室生物危害为Ⅱ级。
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分析表
性接触、胎传、非接触性传染、间接接触传染、输血传染
性接触、胎传、经血传染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离开人体后不易生长,对理化因子抵抗力弱,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完全干燥环境中1-2小时死亡,但在不完全干燥环境和脓汁中保持传染性10余小时,甚至数天。对一般消毒剂很敏感,1:4000硝酸银溶液7分钟死亡,1%苯酚1-3分钟死亡
应用苄星青霉素、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可以有效治愈
鸡尾酒疗法,中医药疗法。针对不同的机会性感染采取对症治疗。
淋球菌
梅毒
HIV
生物因子种类
奈瑟菌
梅毒阳性血清
HIV阳性血清,全血
来源
淋病病人分泌物
梅毒阳性病人血液
HIV阳性病人血液
传染性和致病性
人是淋球菌唯一天然宿主,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
病人和感染者是唯一宿主,一期潜伏期9-90天
病人和感染者是唯一宿主,潜伏期8-10年
传播途径
性交
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院检验科细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概述依据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本实验室为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仅为临床检验实验室,主要实验活动为向临床治疗活动提供所需数据的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不从事大量增殖培养实验。
二、拟操作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本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均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感染性物质,详见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除此之外,其中常见检测的具有乙类传染的有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等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实验室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另外,具有甲类传染的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以及炭疽芽胞杆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布鲁氏菌、粗球孢子菌等可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本实验室只检测这类病原微生物中的“霍乱弧菌”危害相对较小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鼠疫杆菌”及其他细菌等,本实验室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但为防止病人所送样本可能具有此类微生物,也作了相关防护措施。
本实验室常规不检测那些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等第一类微生物。
三、实验活动的危险性三.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教学培训、诊断等活动。
三.2实验活动的类型根据实验室流程,主要涉及的有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实验室检测(培养、鉴定、药敏)操作、锐器使用及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的使用、废弃物处理等。
实验操作包括标本接种,阅读平板、上机鉴定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涂片检查、保留菌株等过程。
三.3实验活动风险识别1.操作风险1.1气溶胶产生风险主要来源于打开标本,打开平板,调菌液、灼烧接种环等实验活动,以及标本平板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倒翻、容器破裂和样本洒溅等情况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标本接种过程均在可靠的处于正常运行的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操作过程动作应轻柔。
淋球菌耐药检测方法金标准

淋球菌耐药检测方法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淋球菌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尿道分泌物增多,尿道或阴道痒感、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
越来越多的淋球菌感染病例被报告,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淋球菌耐药性的关注。
淋球菌的耐药性意味着治疗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及早做好耐药性检测至关重要。
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金标准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感染者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从而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介绍一种被认为是淋球菌耐药检测方法金标准的方法。
首先,淋球菌耐药性检测通常会选择使用培养法。
培养法是一种通过将分离的微生物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方法。
对于淋球菌来说,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因为淋球菌在人体内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才能准确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其次,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还包括了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检测微生物的基因组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的方法。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淋球菌的基因组,并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淋球菌耐药性检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出治疗决策。
最后,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还需要考虑到药物敏感性测试。
药物敏感性测试是通过将淋球菌菌株与不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实验观察,以确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不同的淋球菌品系可能对同一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因此药物敏感性测试是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的来说,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检测方法,结合了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这样的金标准检测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淋球菌耐药性的挑战,保障患者的健康。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淋病奈瑟菌的传播与致病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本菌的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
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简称,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它是人类很古老的,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淋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均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交传染,还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衣裤、床上用品、毛巾、浴盆、马桶等)间接感染;孕妇淋病患者当羊膜破裂,可继发羊膜腔内及胎儿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的母体产道时常可引起淋菌性眼炎;另外尚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
本病最初多侵犯尿道、宫颈内膜,继而可波及前列腺、精囊、副睾、子宫内膜及输卵管。
有时肛门、直肠、咽粘膜、眼结膜也可受染。
尚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可引起死亡或不育、不孕、失明及尿道狭窄等后果。
由于本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后果严重,因此它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性病之一。
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淋病奈瑟菌属奈瑟菌属,镜下呈肾形,常成双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像两瓣黄豆对在一起,大小0.6μm×0.8μm。
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粉红色,美蓝染色呈蓝色。
急性炎症期细菌多在患者分泌物的少部分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慢性期则多在细胞外,且有些可呈单个球形或四联状。
人工培养后形态亦常呈球形、单个、成双或四联排列。
淋球菌适于潮湿(相对温度80%~85%)、温暖(35.5℃~36.5℃)、中性偏碱(pH7.2~7.6)、含5%~1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
最怕干燥,在完全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1~2小时,对温度变化敏感,超过38℃或低于30℃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上室温放置1~2天即可死亡,在39℃存活13小时,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
如在不完全干燥的衣裤、被褥、毛巾、玩具上则可存活18~24小时。
2012 年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实验室药敏试验室间质评工作总结

不合格
0.25
0.125 0.015 0.03
8
≥16 0.0625 ≤0.015
012
12QA1 12QA2 12QA3
优秀
三、讨论
本年度共有 12 家单位参加了淋球菌耐药室间质评活动,其结果的回报率为 100.00%(12/12)。结果的合格率为 91.67%(11/12),其中有 7 家考核成绩为满分,其优秀率 达 58.33%(7/12),不合格的仅 1 家。5 种抗生素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青霉素(PPNG)为 91.67%(33/36),头孢曲松为 86.11%(31/36),环丙沙星为 91.67%(33/36),大观霉素为 97.22%(35/36),四环素(TRNG)为 94.44%(34/36)。 本次室间质评考核结果总体较好, 个别单位的考核结果符合率较低, 其原因与新老交替, 新人未接受过正规耐药检测相关技术培训有关。5 种抗生素的总体符合率情况:四种抗生素 的符合率在 90%以上,分别为 PPNG、TRNG、环丙沙星及大观霉素。符合率相对较低的是头孢 曲松,其符合率低的原因与头孢曲松结果不易判读有关。 淋球菌耐药监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检测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淋病治疗指南 及相关控制对策的制定。 淋球菌耐药室间质评工作的开展, 可及时发现各点耐药检测存在的 问题,确保耐药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012 年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实验室药敏试验室间质评工作总结
中国 CDC 性病控制中心 戴秀芹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 步加强性病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自 2007 年起开始组织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根据目前各淋球菌耐药监测点工作开展情况,2012 年继续对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实验 室开展淋球菌药敏试验室间质量评价,现将室间质评结果报告如下: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是为了保障实验室研究人员、环境以及公众安全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随着微生物研究的日益发展,生物安全评估制度也越来越重要。
下面将从制度的重要性、制度的内容、制度的实施以及制度的未来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
首先,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物实验室中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一些潜在的病原体或致病菌。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了实验室事故或泄漏,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环境污染或生物恶性事件等严重后果。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能够提前预防和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其次,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包括操作规程、个人防护措施、危险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人员对实验室操作规范有正确的理解。
其次是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的评估和管理。
实验室应该具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和控制措施,如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应急灭火设备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进行。
此外,还需要对实验室使用的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
最后,实验室应该建立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实验室事故,避免事故的扩大化和再次发生。
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度应该由专家或委员会制定,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制度应该有明确的执行责任人和执行流程,相关人员需要经过培训和考核,保证他们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制度的执行需要得到实验室和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最后,制度的执行应该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未来发展方面,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还有一些可以加强的地方。
首先,应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安全水平。
其次,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检测科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评定

检测科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评定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检测科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评定。
生物安全风险评定是确保实验室操作过程中生物材料的安全性和防范潜在危险的重要步骤。
通过评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免受潜在的生物危害。
方法以下是进行检测科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定的主要步骤:1. 识别潜在的生物危害:评估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包括病原体、有害微生物、致病性细菌等。
通过检查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的生物材料,确定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
2. 评估生物危害的潜在影响:评估生物危害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考虑到实验室操作的性质和规模,确定潜在的风险等级。
3. 确定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来减轻生物危害。
这可能包括实施生物安全级别(BSL)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采取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等。
4.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制定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潜在的生物事故或泄漏。
确保实验室人员了解应急程序,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装备。
5. 定期评估和更新:定期评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并根据需要更新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随着实验室操作的发展和新的生物危害的出现,保持风险评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进行检测科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评定,可以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免受潜在的生物危害。
在评估风险和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实验室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生物危害的风险,并应对潜在的生物事故。
定期评估和更新风险评估是保持实验室安全的关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验室操作和新的生物危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Biosafety Level,BSL)是一个标准化的分类系统,用于评估和管理生物实验室中的生物危害。
BSL是根据微生物的致病性和传染性等特征进行分类的。
BSL级别分为四个等级,从BSL-1到BSL-4。
每个BSL级别都有特定的安全措施和实验室要求。
以下是每个BSL级别的简要介绍:
BSL-1:适用于处理非致病性微生物,如E. coli或酿酒酵母等。
这些微生物对健康没有直接危害,因此只需要基本的实验室安全操作。
BSL-2:适用于处理中度致病性微生物,如流感病毒或Salmonella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健康造成疾病,因此需要在实验室中采取一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戴手套和口罩等。
BSL-3:适用于处理高度致病性微生物,如肺结核菌或乙型肝炎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在实验室中扩散并引起疾病,因此需要在实验室中采取高级的安全措施,如使用生物安全柜和穿戴全套防护服等。
BSL-4:适用于处理极其致病性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或天花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极其危险,可能会在实验室中扩散并引起大规模疾病,因此需要在实验室中采
取最严格的安全措施,如全封闭实验室和使用空气过滤器等。
BSL级别的选择取决于实验室中使用的微生物类型和量,以及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和设施。
BSL级别的正确选择和实施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因素。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淋病奈瑟菌的传播与致病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本菌的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
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简称,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它是人类很古老的,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淋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均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交传染,还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衣裤、床上用品、毛巾、浴盆、马桶等)间接感染;孕妇淋病患者当羊膜破裂,可继发羊膜腔内及胎儿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的母体产道时常可引起淋菌性眼炎;另外尚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
本病最初多侵犯尿道、宫颈内膜,继而可波及前列腺、精囊、副睾、子宫内膜及输卵管。
有时肛门、直肠、咽粘膜、眼结膜也可受染。
尚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可引起死亡或不育、不孕、失明及尿道狭窄等后果。
由于本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后果严重,因此它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性病之一。
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淋病奈瑟菌属奈瑟菌属,镜下呈肾形,常成双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像两瓣黄豆对在一起,大小0.6μm×0.8μm。
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粉红色,美蓝染色呈蓝色。
急性炎症期细菌多在患者分泌物的少部分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慢性期则多在细胞外,且有些可呈单个球形或四联状。
人工培养后形态亦常呈球形、单个、成双或四联排列。
淋球菌适于潮湿(相对温度80%~85%)、温暖(35.5℃~36.5℃)、中性偏碱(pH7.2~7.6)、含5%~1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
最怕干燥,在完全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1~2小时,对温度变化敏感,超过38℃或低于30℃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上室温放置1~2天即可死亡,在39℃存活13小时,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
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报告: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我们按照检验科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科室基本情况1.专业组:根据检验科的实际情况,按照生物安全二级防护实验室的要求划分实验室区域: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
2.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及平面图(见环境分布图)清洁区:包括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浴室2个、男女更衣室、管理室、库房。
半污染区:洗刷室、试剂库、中间通道。
污染区: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洗涤室。
3.任务:承担临床检验、教学及科研。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一)对生物源危害风险评估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0.001-100um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分散体系。
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
菌株安全等级评估

菌株安全等级评估
菌株安全等级评估是一种评估菌株的潜在安全风险的方法。
菌株安全等级评估涉及对菌株的传播能力、感染能力、致病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菌株的安全等级,以便在研究、实验室操作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中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评估菌株安全等级通常涉及以下方面的考虑:
1. 传播能力:评估菌株传播的途径和风险。
例如,评估菌株是否能通过空气、水或食物传播以及潜在的传播风险。
2. 感染能力:评估菌株引起感染的能力。
这包括评估菌株对人类、动物或植物的感染风险。
3. 致病性:评估菌株引起疾病的能力。
这包括评估菌株对人类、动物或植物的致病性。
4. 潜在影响:评估菌株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这包括评估菌株对土壤、水源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评估菌株安全等级的依据包括病原特性、病原机制、宿主选择、传播方式、疫情数据等。
评估结果常常根据菌株的潜在风险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例如生物安全级别1到4级。
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制定相应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以确保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011年全国淋球菌分离鉴定室间质评结果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2011年全国淋球菌分离鉴定室间质评结果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戴秀芹为了解我国目前各级性病医疗卫生机构对淋球菌的分离鉴定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的标准,于2011年继续对全国各级性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淋球菌分离鉴定室间质评活动,现将室间质评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1.发放对象全国共有203家性病医疗卫生机构参加了本次室间质评活动,其中国家级淋球菌耐药监测点/省级中心实验室34家、国家级性病监测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164家、自愿参加的性病医疗卫生机构5家。
2.样本的制备与组成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统一制备,采用冷冻干燥法。
将待发的质评样本大量增菌后,制成冻干品,同时对质评样本的状态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样本的均匀性、稳定性及无污染试验等,以保证质评样本的质量。
质评样本由5份样本组成,分别是2份纯淋球菌、1份混合菌和2份非淋球菌,样本的编号分别为110101、110102、110103、110104、110105。
3.考核方法各级性病医疗卫生机构收到质评样本后,按照质评说明与要求进行试验。
参照淋病诊断标准WS268-2007,由常规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对淋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各实验室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回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4.样本预期结果以本实验室的鉴定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本实验室对发放的5份质评样本均按淋病诊断标准WS268-2007进行了鉴定。
预期结果分别为:110101(纯淋球菌)、110102(纯淋球菌)、110103(混合菌)、110104(非淋球菌)、110105(非淋球菌)。
5.评分标准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结果回报表的填写完整性占20分,质评样本的考核占80分。
每份质评样本鉴定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者得16分,不一致者得0份。
考核成绩≥80分为合格,<80分为不合格。
ISO15189-2012医学实验室检验科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
第三类
二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庆大酶素,多粘菌素。
15
其他非发酵菌
第三类
二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保肝并抗病毒治疗。
52
丙型肝炎病毒
第三类
二
致病
血液
对热敏感,有机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人
丙肝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疫苗。治疗:保肝并抗病毒治疗。
53
丁型肝炎病毒
第三类
二
致病
血液
可被有效消毒剂很快灭活
人
丁肝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疫苗。治疗:保肝并抗病毒治疗。
54
戊型肝炎病毒
第三类
二
可致病
呼吸道,直接接触
不稳定
人
流感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及注射疫苗。治疗:支持并抗病毒治疗。
61
麻疹病毒
第三类
二
可致病
呼吸道
对热敏感,脂溶性消毒剂敏感
人
麻疹病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及注射疫苗。治疗:支持并抗病毒治疗。
62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第三类
二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23
马红球菌
淋病奈瑟氏菌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评价

淋病奈瑟氏菌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评价李伟月;余进胜【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拟诊为淋病患者或感染者,分别采集女性宫颈口2.5cm左右位置及后穹窿分泌物,经细菌培养法、直接涂片法、尿液淋球菌快速检测法、PCR检测法进行检测。
比较4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
结果以PCR法检测阳性率最高(63.56%),其次为尿液淋球菌快速检测法(45.76%),再次为细菌培养法(38.14%),直接涂片法的阳性率为最低(17.80%)。
同其他三种方法比较,PCR检测法阳性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检测方法对淋病奈瑟氏菌的检测灵敏度不同,临床以PCR 检测阳性率为最高。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2页(P2787-2788)【关键词】淋病奈瑟氏菌;不同检测方法;效果评价【作者】李伟月;余进胜【作者单位】惠东县慢性病防治站,广东惠东 516300;惠东县慢性病防治站,广东惠东 51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2淋病奈瑟氏菌(NG)属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病原体之一,经性接触后直接感染泌尿生殖道等,以单纯性淋病、盆腔炎为主要表现[1]。
一般情况下,可以有多种方法实现对淋病奈瑟氏菌的检测。
淋病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的病症,其发病比较急。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进行。
有资料显示,直接涂片法其阳性检出率比较低,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
WHO推荐的方法是细菌培养,而该方法检测时间比较长,容易受到操作技术、培养条件、试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结果有误差。
淋病是常见性传播疾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快速准确检测能够有效控制病症发展。
我院采取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拟诊为淋病患者或感染者,患者均为已婚女性患者,年龄24~36岁。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
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
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
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4.1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4.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3)实验活动人员;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4.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病奈瑟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此菌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险程度为Ⅱ级),属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名录》的规定,大量活菌操作包括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测活动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
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二.背景资料
(一)一般生物学特征
1.形态染色: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2.培养特性:初次培养时需要5%--10%CO2。
氧化酶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麦芽糖,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
(二)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为条件致病菌。
(三)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1.致病性:是淋病的病原菌。
2.感染数量: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感染。
(四)传播途径及暴露后果: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2.暴露后果:可引起男性的尿道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咽喉炎,女性的尿道炎、阴道炎、子宫炎。
(五)宿主范围:宿主范围较为广泛。
(六)预防、诊断和治疗:
1.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同时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尽量避免暴露事件的发生。
2.诊断:感染后是否发病依据可疑症状,血液等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来判定。
3.治疗: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壮观霉素和环丙沙星等敏感药物治疗。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一)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
1.实验活动内容: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常规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室内质量控制监测工作等。
2.实验涉及的菌毒种背景资料
临床标本中尚未分离出此菌2株。
(二)可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1.实验样品的接收与开启:由于打开盛装菌株容器瞬间可能使一些菌体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而造成污染,帮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人员应当子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样品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缓慢向安瓶中加入液体来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
准备好消毒剂。
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2.实验样品涂片:涂片操作过程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制成涂片后立即染色可减少危险。
涂片应当用镊子拿取恰当储存,并经清除污染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3.接种培养: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者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避免感染物质扩散。
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
样品容器应坚固,正确的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危害评估
详细评估风附表
四.工作人员素质
细菌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1名,参加医院、科室培训3次以上。
经体检健康状态良好。
五.评估结论
此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宿主范围较广,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操作,实验室技术人员经初审具备进行相关的实验活动的资格。
淋病奈瑟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表
评估人:评估日期:201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