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标准答案: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 为了强调宾语, 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
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有四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
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国语·晋语》:“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
”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考察目标:掌握宾语前置的基本类型。
(复习范围: 第四单元> 通论学习> 词类的活用> 知识点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论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探究
《论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探究作者:王鹏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摘要:《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书面语言材料。
《论语》的语言艺术成就很高,尤其体现在语序方面,文中运用了许多特殊语序,如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本文重点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普通代词宾语前置两方面对宾语前置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普通代词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92-02一、引言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应该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前面。
古代汉语的语序跟现代汉语相比是基本相同的。
但并不是完全相同,在语序运用上就有所区别。
古代汉语中有特殊语序的说法。
为了进一步掌握古今汉语的语序变化规律,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本文重点探究《论语》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当今学术界对宾语前置类别的划分有很多种,如可将其分为:一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三是介词“以”等的宾语前置,四是动词前面有“是”“之”等词,用此二字复指提前的宾语。
还有是按照语气划分,可分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本文按照代词有疑问代词和普通代词可将宾语前置分为以下两类:二、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论语》中,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句子很多。
其中,疑问句一般用疑问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
在这些句子中,疑问代词均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这是一条语法规则,正如王力先生所说:“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严格,可以说没有例外。
”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做动词的前置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一是做介词的前置宾语,置于介词之前。
这些疑问代词有“何”、“奚”、“谁”等。
具体情况如下:(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1.用“何”字的情况(1)于予与何诛?(公冶长)(2)于从政乎何有?(雍也)(3)求仁得仁,又何怨?(述而)《论语》中,用“何”作疑问代词并且前置的句子是最多的。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五种情况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五种情况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鸿门宴》)
沛*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解析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解析囹郭磊内容摘要:《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名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口语使用情况,对研究先秦口语具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极为典型,本文概述了《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形成的原因,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先秦口语,对我国 现代语言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否定句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就是将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宾语有 意识的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宾语前置在现代语言中 应用较少,人们日常的语言应用以及各类期刊书籍等 均习惯于将宾语放在动作后面,但在古代,尤其是上 古汉语中及其常见,《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较为突 出,极为典型。
下文探讨《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1]《论语》中宾语前置的概况《论语》中具有倒装这种特殊句式的句子大致可 以分为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四种 类型,倒装的典型句子共有一百六十句。
据不完全统 计,其中宾语前置句共有104句,占文中倒装语句的 65%。
包括疑问代词做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之”复指构成的宾语前置及其他类型的宾语前 置句五种。
[2]二.《论语》中宾语前置的类别(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H K|4电73€1|3B分 ti:L S%M Ain i irm•(1)疑问代词“何”前置例如:“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这个人,还责备 什么呢?)“何如其知也?”(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在《论语》中比较单一,从上述例句可知,它同“谁”一 样,也构成了“焉+动词”的固定结构,只是含义略有 不同而已。
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焉”译为“哪里”表示对 地点的提问。
[3]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1)疑问代词“何”前置例如:“何为其莫知子也? ”(为什么说我们不了解 你的意思呢?)⑵疑问代词“奚”前置“虽多,亦奚以为?”(虽然很多,又有何用呢?)“奚自?”(从哪里来?)(3)疑问代词“谁”前置“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如果不同世上的人 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4]这类疑问代词进行前置时,需置动词前面,满足 这一要求,进行宾语前置,符合语序规定的同时,起到 强化语气的作用。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汉语古代的宾语前置主要是指宾语出现在句首,而且在其他语法结构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有宾语前置的句子式样,以及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
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宾语出现并单独放在句首,句子开头就表明宾语,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句式很常见,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子路曰:‘孟敬子,与汝何比。
’”这句话中,孟敬子是宾语,而“子路曰”就是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前置句式主要出现在汉语古代的对话中,因为对话中的句子比较简单,故容易采用宾语前置句式,便于接近真实的对话交流。
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是指在句首先出现的是宾语,然后才是其他的句子结构,以便让宾语更加突出,更容易被理解,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也很常见,例如《诗经小雅》中的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阻且长,行到水穷处,坐见山有色。
”这句话中,“水穷处”是宾语,而“行到”就是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宾语前置句子形式主要出现在汉语古代的散文中,因为散文语言较为生动,表达比较安排的合理,可以使宾语更加突出,更容易被理解。
另外,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类型还有一些细分,比如字句宾语前置、去掉宾语前置等,它们也是宾语前置的重要一环。
字句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和动词分开,先表达宾语,然后才表达动词,例如《史记》中的一句话:“申中宁至此,锺绅问于谷辛度。
”这句话中,“谷辛度”就是宾语,而“问于”就是字句宾语前置。
字句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可以使句子更加易懂,容易接受,在汉语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去掉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前置可以省略,句子仍然可以表达意思,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何有?”这句话中“我”就是宾语,而“于”就是去掉宾语前置。
去掉宾语前置的句子比较简洁,表达更加紧凑,也在汉语古代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汉语古代的宾语前置的类型是非常复杂的,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不仅表达汉语古代的语言特征,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条件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条件
古代汉语是汉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本文将介绍宾语前置的条件及其特点。
一、宾语前置的条件
1. 动宾结构
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动宾结构中。
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作谓语,后面紧跟着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动名词形式等。
例如:“孔子读书。
”中的“读书”是动宾结构,其中的“书”就是宾语。
2. 句法需要
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句法需要上。
有些时候,为了突出宾语的重要性,或者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宾语会被提前放置。
例如:“他篮球打得非常好。
”中的“篮球”就是被前置的宾语。
二、宾语前置的特点
1. 突出宾语
宾语前置可以使宾语在句子中更加突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将宾语放在句首,可以强调宾语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关注宾语所表达的内容。
2. 句子结构紧凑
宾语前置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通过将宾语提前放置,可以减少长句中的结构层次,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3. 语言表达灵活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色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汉语的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通过宾语前置,可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自由,增加了句子的变化和美感。
总结: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它出现在动宾结构中,并且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句法需要上。
宾语前置的特点包括突出宾语、句子结构紧凑和语言表达灵活。
宾语前置的运用可以丰富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古代汉语更加有韵味。
浅谈《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
浅谈《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作者:楚坤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相比差异很大,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别不清,将会妨碍对古书文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它历来受到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者的重视。
根据前人对宾语前置的分类,本文认为宾语前置可分为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和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两大类。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78-02《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富含先哲睿智的光芒,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宝库,无不蕴含着精警的启迪。
对它里面特殊句式的理解将有助于对《论语》精神的解读,从而对它的思想精神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它是指句子的宾语放在谓语或者介词之前,翻译时语序要做相应的调整。
按照今人的观点,凡是宾语在谓语前的即看作宾语前置。
对其研究在于分类上,只有分类科学准确,才能进一步研究,所以本文先对宾语前置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其进行研究,在这里我们将宾语前置分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接下来笔者将具体谈《论语》中宾语前置句的分类情况,《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共有104例,对各类中例数的统计包括完全重复者,所谓完全重复者是宾语前置所用的形式完全一样,且单独使用,不与其它的字词结合,例如,《论语》中单用“何如?”。
另外,对104例的统计不包括“百姓足,君孰于足?”(《颜渊》),因其历来说法不一,故本文将不把它归到宾语前置句中。
一、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论语》中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共有十九例,下面分别举例为:1、下面是动词前有“未”,前置宾语为代词的,这类情况共有五例,如:(1)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诗经》宾语前置情况探析
Vol. 24 No. 1Mar. 2020第24卷第1期2020年3月扬州职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的源头,是 先秦重要史料经典,同时也保存了西周前后时期的语言文字材料,其语言基本能代表这一时期汉 语的实际状况,是研究先秦语言的宝贵资料。
《诗经》的宾语前置现象历来备受前人先贤 的关注,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韩晓光、钟如雄、 伍桂蓉、殷国光、朱淑华、高锐霞等学者相继探讨过《诗经》中的宾语前置情况。
前人的研究多关注现象,但对具体类别的出现原因却没有进行详 细的分析。
在对《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语料搜集时,笔者发现,前置的宾语大多数都是代词 或者名词,因此,在进行条件归纳时笔者主要从代《诗经》宾语前置情况探析樊凯宁(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宾语前置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在先秦典籍中俯拾即是。
《诗经》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作者不同用途的诗歌,基本表现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真实语言面貌,通过分析宾语前置的不同类型,旨 在了解不同宾语前置现象的使用频次和嬉变倾向。
关键词:《诗经》;宾语前置;壇变倾向;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H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3693(2020)01 -0007 - 06On the Preposition of Objects in The Book of SongsFAN Kai-ning(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225000, China)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grammatical phenomenon , object preposition is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classicsbefore Qin Dynasty. The book of Songs contains poem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authors w 让h differ ent purposes , which basically reflects the real language features from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object prepositions , it aims to un derstand the frequency and evolution tendency of various object prepositions.Key words : The Book of Songs ; object preposition ; evolutionary tendency ; language style词性宾语以及名词性宾语两个角度出发,对《诗 经》的用语规则进行探析。
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的
02 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的统计 和分析
统计篇目及句型
《诗经》中共有35首诗出现了宾语前置句,其中《周南》有10首,《召南》有7 首,《邶风》有6首,《卫风》有5首,《秦风》有2首,《魏风》有2首,《唐风 》有1首,《小雅》有1首。
这些宾语前置句的句型主要包括:“疑问代词+动词”、“否定词+名词+动词” 、“人称代词+动词”、“指示代词+动词”、“数词+名词+动词”等。
强化情感表达
通过宾语前置,诗人能够 更直接地表达情感,使读 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 情感波动。
增强诗篇的感染力
通过使用宾语前置句,诗 人能够让读者更快地进入 诗篇的情境中,增强诗篇 的感染力。
调整语序,增强节奏
改变常规语序
在诗经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 打破常规的语序,这样的语序 变化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丰富
VS
否定词的特点
否定词在诗经中通常会放在动词前面,但 有时也会放在动词后面,此时其宾语会前 置。同时,在诗经中,有些否定词还可以 作为修饰语使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04 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的修辞 作用
突出主题,强调焦点
01
02
03
突出诗中重要信息
宾语前置句通常会将诗人 想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句子 的前面,从而突出主题, 强调焦点。
打破常规思维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诗人能够打破读者的常规思 维,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主 题和情感。
丰富语言表现力
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诗歌在 传达思想感情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05 诗经中宾语前置句与现代 汉语的对比分析
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对比
宾语前置句式
《诗经》宾语前置句的考察
《诗经》宾语前置句的考察摘要:考察《诗经》,其宾语前置类型与散文基本一致,只是有些宾语前置的类别出现频率要大大高于散文,这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诗歌韵律的因素。
《诗经》中宾语前置与韵律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语法条件制约、诗人不能随意改变的,如部分代词宾语前置;一种是诗人刻意改变的,如名词宾语前置。
诗人在句子安排上,总是尽可能地将宾语前置句安排在韵脚所在的位置。
历来有关“鲁侯是若”、“万民是若”被歧解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可以描写为“名+是+动”;而该句式是一个多义格式。
在《诗经》中符合“名+是+动”句式的诗句脱离了语境(或语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关键词:《诗经》;宾语前置句;韵律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shows that its categories of object fronting basically agree with those in pr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 fronting and rhyme presents us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was determined by grammatical conditions which allowed no vari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poet, such as the fronting of some object pronouns but the second depended upon the poet’s deliberate variation, such as the fronting of noun object. As a result, when the poet was organizing his lines, he tried his best to make an object fronting line occur at the rhymical foot. In The Book of Songs, those lines which fell into the “noun+BE+verb”pattern might be deformed because they departed from the context.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object fronting line; rhyme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问题,作为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自《马氏文通》起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于这一特殊语序的类型、分布、性质、历史演变以及产生的动因,几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谈谈你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认识
谈谈你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认识: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句子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等。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如两汉刘向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易”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如汉代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如: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意思是:你凭什么了解燕王的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个有趣又复杂的现象,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儿。
听着,别以为“宾语前置”听起来就是个难懂的语法规则,其实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文。
古代汉语和现在的语法习惯差别可大了,咱们现在说话习惯把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像“我吃苹果”,可在古文中,宾语可是可以跳到动词前面的。
你可能会想,啊,这不就打破了语法秩序了吗?其实不是。
古文中的宾语前置,有着它的独特规律和魅力。
咱们今天就聊三种常见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让你一下子就能搞清楚其中的奥妙。
第一种情况就是为了强调宾语。
你想啊,当你特别想强调某个东西时,不就忍不住把它往前推吗?比如说你今天特别喜欢一个人,可能会忍不住说:“这个人,我真是太喜欢了!”你看,‘这个人’这个宾语是不是被特别提了出来?同样,古代汉语也有类似的情况,宾语前置有时就是为了让它更吸引注意力。
这种方式,简直可以把那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感觉全都给表达出来了。
比如《史记》里有句:“书,我早就读完了。
”这里的“书”被提前了,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好像这本书已经成了说话者心头的最大关注点。
古人嘛,想表达情感的时候,肯定要拿出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宾语前置就是一个妙招。
再说第二种情况,宾语前置有时候是为了适应古汉语的韵律。
古文讲究音调的和谐,语气的轻重,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你想,汉字的结构就很讲究对称和美感,古人用语言的时候,总希望让话语更有节奏感。
比如《诗经》里面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宾语一前置,整句话就更押韵了、更加和谐了。
你看,古人可不会像咱们现在直接一个“我吃苹果”就了事,古人可能会把“苹果”提前,变成“苹果我吃”,这样一来,不仅听起来有点旋律感,读出来也特别有趣,仿佛在诉说一个温柔的故事。
你说,这种技巧多有意思,尤其是那些诗人和文人,哪能让自己的句子显得平淡无奇?第三种情况呢,宾语前置有时是为了省略一些信息,让句子简洁。
古代汉语里,很多时候句子短短的,信息却是满满的。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重要且颇具特色的语法现象。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深入领会古人的表达意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宾语前置,顾名思义,就是宾语出现在了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与我们现代汉语中宾语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的语序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得从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说起。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第一种是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宾语就要前置。
比如“沛公安在?”这里的“安”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正常语序应该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再比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什么”,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即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第二种是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宾语也要前置。
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我”,正常语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人没有欺骗我。
还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之”是代词,正常语序是“时人莫许之也”,即当时的人没有认可他。
第三种是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之”在这里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唯利是图”,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是”在这里将宾语“利”前置了。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宾语前置呢?这需要我们对句子的语境和语法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首先,要判断句子是否是疑问句或否定句,然后再看宾语是否是疑问代词或代词。
同时,要注意“之”“是”等标志词的出现。
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反映了古代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人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智慧。
通过学习宾语前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感受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比如在《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如果不理解宾语前置,就可能会误解句子的意思,无法准确把握项羽当时的心理和态度。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重要且颇有趣味的语法现象。
要理解宾语前置,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宾语。
在句子中,宾语通常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
比如在“我吃饭”这个句子中,“饭”就是宾语。
那么,宾语前置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宾语出现在了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序不太一样,所以初学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困惑,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这里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原本的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比如“沛公安在?”“安”是“哪里”的意思,也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为“沛公在安”,即“沛公在哪里”。
第二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莫我肯顾”,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我”是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是“莫肯顾我”。
还有“时人莫之许也”,“之”是代词,原本语序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种是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唯利是图”,“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唯图利”。
理解宾语前置,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如果不了解这一语法现象,很容易误解句子的含义。
比如说“何陋之有?”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莫名其妙。
但知道了宾语前置,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再看“忌不自信”,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可能会理解成“邹忌不相信自己”,这就与原文想要表达的“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的意思相去甚远了。
那么,为什么古文中会有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呢?这与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需要有关。
在古代,人们的表达方式相对灵活多样,宾语前置有时是为了强调宾语,突出想要表达的重点。
比如“唯命是从”,把“命”前置,就是为了强调“命”,突出对“命”的服从。
宾语前置 王力古代汉语
教材253-254页。 语用效果:强调宾语 手段: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 用 “之”、“是”、“实”等代词进行复指。
基本句式:O(NP)+是/之/实+V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 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 年》)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 矣。(《左传·襄公三年》)
消亡时间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 战国中期以后,“(唯)O是/之V”式的用例 大幅度下降,基本上衰落了。 这类句式的发展演变也非常快,在先秦经历了 产生、发展、衰亡三个阶段。 但它在文献中完全绝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 成为熟语、套语留在语言中。这是因为长期以 来作为汉语书面语代表的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 为典范的,所以它在后世文人口语和白话文献 中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较多痕迹。
“君”、“子”、“臣”、“小人”、“仆” 等尊称与谦称不是人称代词。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不很严 格
先秦时期,即有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 例子。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 公二十八年》 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一)·疑问 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人称)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 子·告子上》)(人称)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事物) 既富矣,又何加焉? (《论语·子路》)(事物)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事物)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地点)
《论语》之宾语前置句
《论语》中宾语前置句的案例分析一溪悠长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1.疑问代词为“何”。
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为政篇2.19)2)樊迟曰:“何谓也?”(为政篇2.5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八佾篇3.8)4)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八佾篇3.13)5)门人问曰:“何谓也?”(里仁篇4.15)6)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里仁篇4.13)7)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5.10)8)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6.8)9)何为其然也?(雍也篇6.26 )10)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7.2 )1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9.14)12)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9.16 )13)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篇9.31)14)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12.4 )15)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颜渊篇12.7 )16)‘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颜渊篇12.22)17)既庶矣,又何加焉?(子路篇13.9)18)既富矣,又何加焉?(子路篇13.9)19)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子路篇13.13 )20)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篇13.20)21)‘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何谓也?(宪问篇14.40 )22)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卫灵公篇15.5 )2.疑问代词为“奚”。
1)晨门曰:“奚自?”(宪问篇14.38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篇13.3)3)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篇3.2 )3.疑问代词为“谁”。
1)子行三军,则谁与?(过而篇7.11)2)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篇9.12 )3)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篇11.10 )4)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卫灵公篇15.25 )5)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篇20.2 )4.疑问代词为“焉”。
1)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篇2.10)2)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尧曰篇20.2)(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1.疑问代词为“何”。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例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东华高中陆波(原创)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
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
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
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沛公安在?(《鸿门宴》)(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奚适”即“适奚”——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
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姓名院系名称专业名称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提要:宾语前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主要指做宾语的各语法成分,因各种原因,而放于动词之前,从而打破其原本的语序,产生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作为常见的语法变化,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而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古中国各时代的典籍中都能够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甚至于现在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本文将选择三本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诗经》作为文本,找出其中的宾语前置实例,运用古代汉语,语言学常见方法,总结其存在标志特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之间不同和发展。
试分析宾语前置现象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宾语前置文言语法语言学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pecial grammatical phenomenonAbstract:Object lead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mainly refers to the grammatical components do object,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put in the verb before, to break the original word order, produce lead phenomenon. Lead as a common object grammar changes, for lack of form of changes in Chines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of the age to see the language phenomena exists, and even now also an object lead phenomen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author, explains, and to view.Key words:Object lead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linguistics目录一、宾语前置的定义 (1)(一)宾语前置的定义 (1)(二)《诗经》、《论语》、《孟子》、简介 (1)二、宾语前置的标志 (2)(一)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2)1.《诗经》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2)2.《论语》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2)3.《孟子》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3)(二)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4)1.《诗经》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4)2.《论语》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5)3.《孟子》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6)(三)叙述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三、宾语前置句产生的原因 (8)参考文献: (9)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宾语前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主要指做宾语的各语法成分,因各种原因,而放于动词之前,从而打破其原本的语序,产生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作为常见的语法变化,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而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古中国各时代的典籍中都能够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甚至于现在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本文将选择三本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诗经》作为文本,找出其中的宾语前置实例,运用古代汉语,语言学常见方法,总结其存在标志特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之间不同和发展。
试分析宾语前置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宾语前置的定义(一)宾语前置的定义在进行分析前,我们要说明什么是:宾语。
看似简单的语法,但是要具体定义却很有难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介绍:宾语属于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后边,用来回答“谁?”或“什么?”①这里可以看出两点,首先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谁”,“什么”以及所代表的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词,总是出现在句末,总是出现在动词后面,例如:你是谁?我是小明?这是什么?这是苹果,“谁”“小明”“什么”“苹果”等词语都出现在“是”之后,为了统一称呼,这一类词就被定义为宾语了。
而第二点也是这个定义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字,也正是这样的两个字,使得要进行分析的内容得以存在——“一般在动词后”,对,“一般”。
所谓有一般就有特殊,特殊性是一般性的特例。
所以宾语出现在动词之后这个规律是有特例的。
而这个特例的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语法现象——宾语前置。
为了说明什么是宾语前置,我们举一个古汉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为了与后文区别,我们选取的是《左传》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爾,你的意思。
詐,欺骗意。
虞,欺骗。
按照逐字翻译的原则,这句话可译为:我没有你欺骗,你没有我欺骗。
很显然,这样的句式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前半句中,我作主语,无是状语修饰谓语,诈是动词作为谓语,而尔则是宾语,故这个句子的正确译法应该是:我没有欺骗你,你没有欺骗我。
这里的宾语提前到动词前,即所谓的前置。
可是,宾语前置并不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至少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依旧习惯在动词后面的位置。
所以,宾语前置的现象是需要一定的诱发状况。
不过在讨论前提之前,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文本的一个大体情况,这也是体现宾语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诗经》、《论语》、《孟子》简介《诗经》、《论语》、《孟子》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学的主要成就,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史学价值。
而这三本典籍的题材也各自不同,《诗经》则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论语》属于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的是孔①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94页子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等;《孟子》中多有许多孟子游说诸国时所举的大量寓言典故,辩语论词;这三本典籍包涵有诗歌、口语以及散文,能够很好的涵盖宾语前置在先秦汉语中的出现情况。
二、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分类在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论,吕叔湘先生在他的《马氏文通读本》中指出,最先讨论的宾语前置现象的是《马氏文通》②,并对于宾语前置现象标志进行了初步探讨:如否定词作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等。
而之后,诸如王力先生等对宾语前置的特点进行分类探讨。
因为分类较为混乱,本文选择周及徐先生的为主要理论,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一个大致的划分。
(一)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标志首先是疑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何谓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在疑问句中指代疑问对象,常见的疑问代词主要分为3类:指代人的,如:“谁、孰”;代指事物的,如“何、胡、奚、曷”;代指处所,如“安、焉”。
这一类词作为疑问句宾语时,会出现宾语前置现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收入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是儒家“五经”之一。
在《诗经》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和其韵律有一定关系,但是考察《诗经》,其前置类型与散文相似,而并非如后代格律诗一样,因为押韵等原因进行前置(如:杜甫《秋兴》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但是其有些句式出现频率远高于先秦散文,其原因很大程度还是受其本身诗歌特点所影响。
疑问代词前置的现象在诗经中共有29例,其中,四言诗中有26例,杂言诗有3例。
其特点也有先秦散文相近,主要是疑问代词做动词介词宾语时前置于动词或者介词前。
例如:1.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诗经·秦风·终南》)——“终南有何”是宾语前置句,终南有什么?2.国步灭资,天不我将。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诗经·大雅·桑柔》)——“云徂何往”是宾语前置句,云飞向什么地方?虽然《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与先秦其他散文中的例子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其本身诗歌的韵律特色,也揭示出宾语前置产生的一个原因。
后文将进行阐释。
而在《论语》中,疑问代词作为动词的宾语,出现前置的,大概有48例,而作为介词引导的有17例。
使用的疑问代词主要是“何、奚、谁”,例如:1.“于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2.“奚自?”《论语·宪问》——从哪里来?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是欺骗天吗?这三句话,“何”“奚”“谁”分别作“诛”“自”“欺”的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
介词引导疑问代词作宾语,如②吕叔湘:《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何为其莫知子也”《论语·宪问》——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5.“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虽然多,又有什么用呢?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为”“以”“与”等介词引导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介词前。
但是疑问代词前置宾语有一些特殊条件,值得注意。
首先,“作宾语的若不是疑问代词,即使在疑问句里,宾语则仍置于动词之后,如第3句“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的前后对比对我们很有启发,这里的“谁欺”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故宾语“谁”放在动词“欺”前;“欺天乎”虽是疑问句,但作宾语的是名词“天”,故“天”仍放在动词后”③。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句子也符合这个规律,若介词引导的名词,形成的介词短语,名词也会有前置现象。
而介词就有词语符合这种“例外”现象,例如:介词“以”引导非疑问代词前置是以后世无传焉。
(《梁惠王章句上》)——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把实现“仁”看成是自己的任务,不是很重吗?第一句中,“是”是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是以”正是以引导的宾语发生前置的现象,后来“是以”随着使用范围的增加,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短语,译为:因此。
承上边原因而来,逐渐具有连词的性质了。
④第二句中“仁”作为“以”所引导的介词宾语,在这里位置发生了前置,当然,所谓的“仁”是一个名词,并非疑问代词。
当然,如果疑问代词做宾语,也不是所有都会发生前置,如:“子夏云何?”(子夏说什么?)(《论语·子张》)因此,至今,宾语前置的划分都还有争议。
但大致可以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作为一个特征。
因为这在先秦诸多典籍中属于常见现象。
例如在《孟子》中。
《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主要记录孟子游说列国时的各种言论,这其中包括许多孟子的论辩之言,丰富的寓言事例,这与《论语》的语录体形式又有所区别。